大易图典举要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大易图典举要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11708441
作者:常秉义
页数:27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陈抟曰:“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气为本。”认为伏羲画卦,以三画为经卦,象征天地人,其中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三”数构成宇宙万有的根本。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太极,“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故太极先生出一画为阳,后生出一画为阴,阳奇阴偶,.合之为三,故日“一阴一阳谓之道”。陈抟又曰:“夫气之数,起于一,偶于二,成于三,无以加矣,一重之则六也。”又曰:“天数三,重之则六;地数五,重之则十。何谓十,盖有四方则有中央为五,有中央、四方,则有四维,复之中央是为十也。非特地为然,凡醑于形,便具十数,皆若此也。”我们知道,人居地之上,有昼夜之分,而对宇宙而言,并无昼夜之分。所以人在地球之上,总是见到天体之半,另一半则隐于其后,故曰:“天数三,重之则六”,“地数五,重之则十”。从中可以意会圣人法河洛而画卦,天人之际一气流行的上下、左右、昼夜、寒暑的交替过程流。陈抟认为,大易之道,无非阴阳而已,阴阳乃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原理只此一也。而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各有所悟,理则各异。他说:“《易》之为书,本于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何适而非阴阳也。是以在人唯其所入耳。”因而,后世在《易》之应用上,出现了由于视角不同、领悟不同的学《易》结果:“文王周公以庶类入,宣父以八物入,斯其上也。其后,或以律度人,或以历数人,或以仙道人。以此知《易》道无往而不可也。”既然人的视角不同,对易道认识千差万别,因人而异,当然可以各悟其理,条条大路可达易之道,何必专以文王、孔子经传作为唯一标准呢?因此,他提倡“辞外见意”,也就是说,抛开《周易》的卦辞、爻辞以及孔子《易传》,先从卦画、易图中直接切人,自行领悟。陈抟曰:“羲皇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嘿观其象而已。如其象则吉凶应,违其象则吉凶反,此羲皇氏不言而教也。易道不行,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盖上古卦画明,易道行;后世卦画不明,易道不行。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辞,学者一著其辞,便谓《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画微旨。”唐明邦先生认为,陈抟“画前有《易》”论,在宋以前,易学家从未有人发表过如此大胆议论。儒家学者如果坚持这种观点,就是离经叛道了。这种观点,只可能从道教学者陈抟口中讲出来。陈抟又说“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中驰骋,无与周孔语言下拘挛”、“羲皇画卦,不作纸上功夫也”。陈抟的意图很清楚,欲一反王弼以来扫象言理的传统,主张扫辞而尊象,先把《周易》经传的权威打掉,将先天易学建立起来。陈抟另辟蹊径,只传《易图》,以象数明《易》,意在重新树立象数易学的权威。学易不应以周公的卦爻辞与孔子的《易传》为唯一根据。他称尊重易图,自行领悟这种学《易》方法为“活法”。他说:“唯苟束于辞,《训》则是犯法也,良由未得悟耳。果得悟焉,则辞外见意,而纵横妙用,唯吾所欲,是为活法也。”陈抟认为伏羲作《易》只有图,不立文字。图乃《易》之正本,周、孔所加的辞、传,均是注脚。故学《易》只须从易图上下工夫,用心领悟。坚持这种活法学易才是正道。易道动态地演绎了天地自然之易大规律,故曰:“易不可见,乾坤几乎息矣”!因此,大易即伏羲符号系统,其为天地自然之易大规律的动态模式。其整体规律性可以感知,而难以言传。《易经》形象描述大易符号密码信息流过程,而信息过程流自古及今,从未间断。而《易经》卦爻辞语言只能近似地表述而已!因此,易符是本,卦爻辞是标,是“象意”之描述。二者是源流关系,而非等同。故陈抟曰:  “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中驰骋,无于周孔言语下拘挛。”“上古卦画明,易道行。后世卦画不明,易道不传。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辞。学者浅识,一著其辞,便谓《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于是,周孔孤行,易道复晦!这就是易道两千年长夜之症结。易道的主旨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故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所谓天道、地道及人道,也就是自然之道、生命之道及社会之道的大一统思维。这种思维的高度、深度及广度,远远高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无思无为的内涵,可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之”,故而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陈抟这种反对周、孔权威,不作纸上功夫,要在羲皇心地驰骋的大无畏精神非常难能可贵,然而违背了封建统治的传统观念,等于打掉了数千年的理法权威,于是,遭到由宋迄清历代守旧派儒家学派的极力攻伐。宋之王炎、朱熹,清之胡渭等人驳之尤甚。王炎曰:“无周、孔之辞,则羲皇心地学者从何探之?”元人郭敬说:“诋夫子《十翼》为一家之言,离经叛道,莫此为甚。”胡渭则曰:“独为先天学者,欲尽废周、孔之言,而志从羲皇心地上寻求”,甚至把陈抟视同夏之桀、商之纣暴君一样。朱熹把《正易心法注》视之为伪作。由于程朱理学的权威统治七百多年,所以《正易心法注》几乎被后世遗忘,成为千古冤案!然而,后之必有知音者。南宋大儒张拭却认为《正易心法注》确系麻衣道者、陈抟之作。他说:此真麻衣道者之书也。其说本于羲皇之画,推乾坤之自然,考卦脉之流动,论反对变复之际,深矣,其自得者欤。希夷隐君,实传其学。二公高视尘外,皆有长往不来之冠、庄周之徒欤。“张拭作为二程的再传弟子,敢于跳出程朱门派的泥淖,深可敬也。明代杨升庵坚决捍卫《正易心法注》的崇高地位,痛斥朱熹学派”茅塞一世,眩惑千古,可谓一语中的。

前言

《易经》列于《诗》《书》《礼》·《乐》《春秋》之先,居六经之首。其崇高地位,它书莫能及之。而历代学者研究《易经》形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人们称之为“易学”。从孔子传《易》以来,历代传承不断。据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曰:自鲁商瞿《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淄川人杨何。又据《汉书·儒林传》介绍,田何又传《易》于梁人丁宽,“丁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田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学。”而施、孟、梁丘正处在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易》学兴盛变革亦在此时,而其中的孟喜,正是焦延寿的老师,焦延寿又传京房,从而形成《易》学史上最为称奇的“象数”学派。这就是说,自孔子传《易》,六传至田何,七传至丁将军。同时,丁将军又从周王孙受古义。古义者,并非孔子《十翼》,盖即许慎所谓秘书,即阴阳灾变之学也。之后,八传至田王孙,九传至孟喜,十传至焦延寿,十一传至京房。而阴阳灾变之学,皆出自孔门,为传《易》者所必学,田何、丁、田王孙、孟、焦、京,单传不绝于缕。基渊源之古,自不待言! 然而,十一传弟子京房,由于参政遇党祸,英年早逝,其著述甚聿,大多亡佚,仅存《京氏易传》三卷。而西汉易学,所谓孔子嫡传者三家,施雠、梁丘贺之《易》皆亡,唯有《焦氏易林》与《京氏易传》三卷独存。也就是说,西汉易学,到汉末,西京《易》存者,独孟、京二家,有书无师,无以传习。综上所述,除了孔子及其门徒留下的《易传》之外,不论田何、周王孙、丁宽、杨何以及施雠、孟喜、梁丘贺等等,其著作皆佚。也就是说,历史上众多的先秦、西汉之《易》,至东汉已佚,唯一留下一部《焦氏易林》完书。更令人痛心的是《焦氏易林》在华夏易学传承史上却被冷落、沉寂了两千多年。一位孔子嫡传第十代传人著作,始终不能堂皇地进入历史正史“经部”之中,而是被列入所谓“历数类”、“五行类”、“蓍龟类”、“术数类”之属,足证学术偏见危害之巨之深!反之,由于最重师传的西汉易学戛然中断,乃至使所谓“汉易”——东汉易学一下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才有了马融、郑玄、荀爽、虞翻等旁门左道盛行的所谓“汉易”。先秦、西汉易道一以贯之、活泼无碍、运舞不休的象数符号系统突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杂乱无章、不能归一的所谓“象数”——卦变、爻变、爻辰之类。从此,“易则易知,简则简从”的易象符号中道失传,充斥易坛的是不伦不类、繁琐之至的东汉之《易》。于是,才有横扫东汉之《易》,空谈易理的王弼之《易》!这就是两汉之交易学传承史上出现的断层现象,然而却彻底改变了先秦易道达两千年之久。所谓汉《易》,乃东汉之《易》;所谓宋儒之《易》理,乃义理,而非《易》理。历史上尽管易著多达三干部,但愈传愈晦。所以先儒赞《易林》实为易象之渊薮,研究大易,不读《易林》,则易象、易数、易义多晦,所以唯《易林》能补两千年《易》注之穷”。因此,“今日之《易》说,东汉人之《易》说也。西汉所遗,皆零词断句,不能会其通。独《焦氏易林》尚为完书”。(尚氏语)一言以蔽之,东汉之《易》作为“正宗汉易”统治易坛达两千年之久,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易》日“硕果不食”。“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易》之道自古及今,纵贯天人,从未息止!一部《焦氏易林》巨著,终于在两千年后,使民国时期大家尚秉和大师“感而遂通”!易道传承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尚秉和_大师全面继承了焦氏易学之真髓,尤为突出的是,他从《焦氏易林》一书中系统地挖掘出伏羲易,从而找到了陈抟、邵雍先天易学的源头,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其代表作为《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古筮考》《易说评议》与《周易尚氏学》。蔚然成一家之言,从而使先秦象数易学复明于世,其功甚伟!他在《焦氏易林注·例言》中说:“《易林》之辞,无一字不从象生。”尚氏认为焦氏除沿用《易·说卦传》所传之象,“其所用之象与《易》有关者约百十余”,“其与《易》无关堆广之象尚不知其几百”。不论有关、无关,焦氏运用卦象,简直达到出神人化的境地。《说卦传》八卦之象仅112条,而焦延寿取象、立象、拟象,基本以《说卦传》为根本,进而又加以引申、派生出更为庞大的象数体系。那么,何以为“易则易知,简则简从”的易象符号呢?就是时空往来无碍、运舞不休的伏羲符号系统,其一以贯之的先天数、先天方位乃至正象、覆象、伏象,互体之象等和谐无间的、自然的、无为的动态整合,所谓大易也哉!尚氏认为:“今以《焦氏易林》考之,其用先天卦象者,多于后天。而先天卦象,东汉诸儒多不知,致解《既济·九五》爻辞,及《大有》《同人》《师》《比》诸卦名,靡不错误。”尚氏进而从《焦氏易林》中找出先天卦象体系,诸如: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以及乾日、兑月、离星、震辰、坤水、艮火,坎土、巽石等象,皆与邵雍《皇极经世》同。从其博大精深的系统看,当为先秦之遗法。从《易经》《易传》《焦氏易林》《易龙图》《正易心法》《皇极经世》等象数暗合,一以贯之的风格分析,在“藕断丝连”的易道传承路上,在五百年、千年大关之处总是奇峰矗立,光芒四射,从而使我们寻觅到漫漫长夜之中久违的,然而又一脉相承的易道传统象数系统。尚氏从《焦氏易林》中找出当今易学失传之象122条之多,用其证之《周易》,无一不合。如以乾为日,兑为月,坤为水解经,凡《易》言日月、言大川者皆迎刃而解。而东汉以来,人皆不知。《说卦传》以乾为金,不知艮坚亦为金;以离为龟,不知艮刚在上,亦为贝、为龟;以离为斧,不知兑决物、折物,方为斧;后儒以离为矢,不知坎为棘、为匕、为穿,方为矢。巽为床,坤为臣、为邑,不知艮亦为床、为臣、为邑。凡如此象,多至一百二十余。要之,《易林》观本象与对象不分,故而象从“旁通”始明。《易林》以正象、覆(反)象杂用,故而圆通微妙!我们从122条失传之象中以正旧儒“误解、误象,如发云雾而见青天,如暗夜之逢华烛也”。《易林》在易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象数之道的集成之功。故尚秉和曰:“故《易林》实集象学之大成。”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先秦以来原汁原味的“以象尽意”思维系统,从而感受到雄浑无比、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主流的内核。例如,兑为少女,亦为老妇;少女者,晚出之女;老女者,晚景之女,皆一象两意,时空之变化耳。而震为长男,又为小子;长男者,首生之子;小子者,幼小之子。一如尚氏所言:“盖以二人言,初生者长,后者少;以一人言,初少上老,此其义,唯《易林》知之,以《易林》书太古尚存古义,能得《周易》真解,为后儒所不知。”于是,才有旅之大壮之“独夫老妇”,央之中孚之“孩子心愦”等语。又《说卦》以坎为月,而经多以兑为月,东汉诸儒不知而误以解经。先天之坎,后天之兑,皆同居正西,犹先天之离,后天之震,皆同居正东,所谓日东月西,所出之方也。《易林》之辞,字字皆本易象,象象皆本大易。“《易林》实为易象之渊薮,其为各家所无”,“《易林》所独有之象”,皆与经传“回环互证”,一统于大易。综上所述,我们幸得《焦氏易林》以窥先秦易道之真谛,我们幸得尚秉和《焦氏易林注》《易氏易诂》《周易尚氏学》等集大成之作,终于使两千年失传易道复明于世!在易道传承史上,伏羲、周文王、孔子、焦延寿、陈抟、邵雍、尚秉和等圣贤,青出于兰而胜于兰。易道是自然之道、生命(性命)之道及社会之道的产物。那么,上述“三道”的本质究竟为何?精巧绝伦的卦画符号系统之中的信息密码如何表达?又在说明或演示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自古及今,垂七千年华夏青史,炎黄子孙前赴后继,始终不懈地追索其原,探究其底里!易道始于上古,兴于夏商周,集大成于春秋战国并延及西汉时期。从西汉至五四运动二千多年以来,成为朝野文人学子必读书目,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奠基作用,又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四库全书·经部》以易类为首,良有理也。到了近现代,一大批权威学者,仍主张把《周易》作为国学入门最低限度必读书目之一。梁启超于1923年在《清华周刊》撰文,钱穆在西南联大给他的研究生开列的书目上,朱白清在1946年开列的《中国古代经典书目》,屈万里在1964年列举的38种典籍中,都将《周易》列为必读书目之一。1997年,由季羡林、张岱年、朱伯昆、厉以宁、任继愈、汤一介、李学勤、余敦康、吴良镛、庞朴、金克木、赵敦华、侯仁之、谢冕等50余位中国当代顶尖学者联合推荐的中外人文经典书目中,包括应读书目30种,选读书目30种,其中在应读书目中,《周易》又列在群经之首。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使人们发现,电脑二进制原理与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密切相关;伏羲六十四卦符号系统从0至63的过程周期,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而六十四个遗传密码子亦与伏羲六十四卦密吻无间,384个阴阳键又与384个阴阳爻完全对应!不论相对论的宇观层次,还是量子力学的微观层次;不论无穷大层次,还是无穷小层次,中华易医之道都给出全方位的思维模式。综上所述,易道的核心即伏羲符号系统,天地生人千变万化,不出其左右。此乃易道、易学之内核及主流。对此,我辈必须有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才能领悟易道真谛。陈抟传授先天之学,邵雍撰《皇极经世》,将先天之学发扬光大,使先传千古的大易复明于世,成为易学史上的集大成之作。第三版《大易图典举要》正是在陈、邵之先天易学、尚氏之象数学的基础加以深入浅出地撰写,只有《正易心法注》《皇极经世》《焦氏易林》与《易经》《易传》相结合,才能使两千年易学复明于世,才能直达“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的易道之巅峰,易学才能从“天书”、“玄学”中解放出来,进而轻松进入寻常百姓家。《大易图典举要》第三版,重点突出了伏羲大易在《易经》中的核心地位。先天数、先天方位及伏羲大易系统,并不始于北宋之陈抟、邵雍,而在西汉业已流行。《焦氏易林》论之甚详。从其博大精深的系统来看,当为先秦之遗法。本书以陈抟《正易心法注》《龙图三变》、邵雍《皇极经世》、尚秉和《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为标准,力图恢复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先秦易学之真面貌。为此,对易道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拨乱反正的诠释。

内容概要

常秉义,著名易学大师常秉义教授是国内外屈指可数的易学权威之一。他精通河洛数理、皇极经世、梅花易数、六爻、风水、股市行情预测等,被多家大学、机构聘为教授。顾问等职。2006年,由全球华人联合会世界易经总会、全球华人联合会易经研究院等40多家各国著名易学机构提名产生的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百名易学人物,常秉义大师名列前茅。2007年,在第十回世界易经大会中,经世界易学专家评审委员会评议:常先生被授予“世界著名易学导师”称号。

常先生著述甚丰,著作等身。其代表作有《周易与中医》、《周易与历法》、《周易与汉字》、《易经与大智慧》、《周易与股票市场预测》,《焦氏易林注》、《皇极经世真诠》,点评《纬书集成》等40余部专著,为弘扬大易作出了突出贡献。

书籍目录


前言
绪论
《易龙图》图说第一
陈抟与《易龙图》
龙图天地未合之数
龙图天地已合之数
龙图天地生成之数
《正易心法注》第二
前言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序一》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序二》
正易卦画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正文

邵雍先天易学与皇极数第三
《皇极经世》架构
元会运世卦变层次
以元经会
以会经运
午会十二运
年卦取法
伏羲圆方图
皇极数几则
天地始终之数
九九圆数图
十六位数与万物通数
三极用数
极数
先天极数
先天极数之变
用数通例
先后天用数
体数与用数(兼位数物数)
历法
历法用九
律吕声音以知万物之数
扬雄与《太玄经》第四
《易》《玄》对照表
河图洛书第五
河图概论
太极图说第六
先天太极图
太极阴阳刚柔
八卦图说第七
先天图卦变以乾为元
伏羲八卦
文王八卦
二进制序数波动规律
干支阴阳出入以度第八
六十甲子周流先天圆方图
四季日躔宿度昼夜长短刻数
五脏通天网络结构
六十四卦图说第九
卦气纳甲分野第十
天人合一生命之道第十一

作者简介

《大易图典举要(第3版)》内容简介:易道的核心即伏羲符号系统,天地生人千变万化,不出其左右。《大易图典举要》(作者常秉义)第三版,重点突出了伏羲大易在《易经》中的核心地位,以陈抟《正易心法》《龙图三变》、邵雍《皇极经世》、尚秉和《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为标准,力图恢复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先秦易学之真面貌。同时,《大易图典举要(第3版)》对易道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拨乱反正的诠释。

图书封面


 大易图典举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陈抟曰:“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气为本。”认为伏羲画卦,以三画为经卦,象征天地人,其中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三”数构成宇宙万有的根本。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太极,“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故太极先生出一画为阳,后生出一画为阴,阳奇阴偶,.合之为三,故日“一阴一阳谓之道”。  陈抟又曰:“夫气之数,起于一,偶于二,成于三,无以加矣,一重之则六也。”又曰:“天数三,重之则六;地数五,重之则十。何谓十,盖有四方则有中央为五,有中央、四方,则有四维,复之中央是为十也。非特地为然,凡醑于形,便具十数,皆若此也。”  我们知道,人居地之上,有昼夜之分,而对宇宙而言,并无昼夜之分。所以人在地球之上,总是见到天体之半,另一半则隐于其后,故曰:“天数三,重之则六”,“地数五,重之则十”。从中可以意会圣人法河洛而画卦,天人之际一气流行的上下、左右、昼夜、寒暑的交替过程流。  陈抟认为,大易之道,无非阴阳而已,阴阳乃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原理只此一也。而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各有所悟,理则各异。他说:“《易》之为书,本于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何适而非阴阳也。是以在人唯其所入耳。”因而,后世在《易》之应用上,出现了由于视角不同、领悟不同的学《易》结果:“文王周公以庶类入,宣父以八物入,斯其上也。其后,或以律度人,或以历数人,或以仙道人。以此知《易》道无往而不可也。”既然人的视角不同,对易道认识千差万别,因人而异,当然可以各悟其理,条条大路可达易之道,何必专以文王、孔子经传作为唯一标准呢?因此,他提倡“辞外见意”,也就是说,抛开《周易》的卦辞、爻辞以及孔子《易传》,先从卦画、易图中直接切人,自行领悟。  陈抟曰:“羲皇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嘿观其象而已。如其象则吉凶应,违其象则吉凶反,此羲皇氏不言而教也。易道不行,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盖上古卦画明,易道行;后世卦画不明,易道不行。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辞,学者一著其辞,便谓《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画微旨。”唐明邦先生认为,陈抟“画前有《易》”论,在宋以前,易学家从未有人发表过如此大胆议论。儒家学者如果坚持这种观点,就是离经叛道了。这种观点,只可能从道教学者陈抟口中讲出来。陈抟又说“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中驰骋,无与周孔语言下拘挛”、“羲皇画卦,不作纸上功夫也”。陈抟的意图很清楚,欲一反王弼以来扫象言理的传统,主张扫辞而尊象,先把《周易》经传的权威打掉,将先天易学建立起来。陈抟另辟蹊径,只传《易图》,以象数明《易》,意在重新树立象数易学的权威。学易不应以周公的卦爻辞与孔子的《易传》为唯一根据。他称尊重易图,自行领悟这种学《易》方法为“活法”。他说:“唯苟束于辞,《训》则是犯法也,良由未得悟耳。果得悟焉,则辞外见意,而纵横妙用,唯吾所欲,是为活法也。”陈抟认为伏羲作《易》只有图,不立文字。图乃《易》之正本,周、孔所加的辞、传,均是注脚。故学《易》只须从易图上下工夫,用心领悟。坚持这种活法学易才是正道。  易道动态地演绎了天地自然之易大规律,故曰:“易不可见,乾坤几乎息矣”!因此,大易即伏羲符号系统,其为天地自然之易大规律的动态模式。其整体规律性可以感知,而难以言传。《易经》形象描述大易符号密码信息流过程,而信息过程流自古及今,从未间断。而《易经》卦爻辞语言只能近似地表述而已!因此,易符是本,卦爻辞是标,是“象意”之描述。二者是源流关系,而非等同。故陈抟曰:“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中驰骋,无于周孔言语下拘挛。”“上古卦画明,易道行。后世卦画不明,易道不传。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辞。学者浅识,一著其辞,便谓《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于是,周孔孤行,易道复晦!这就是易道两千年长夜之症结。  易道的主旨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故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所谓天道、地道及人道,也就是自然之道、生命之道及社会之道的大一统思维。这种思维的高度、深度及广度,远远高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无思无为的内涵,可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之”,故而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陈抟这种反对周、孔权威,不作纸上功夫,要在羲皇心地驰骋的大无畏精神非常难能可贵,然而违背了封建统治的传统观念,等于打掉了数千年的理法权威,于是,遭到由宋迄清历代守旧派儒家学派的极力攻伐。宋之王炎、朱熹,清之胡渭等人驳之尤甚。王炎曰:“无周、孔之辞,则羲皇心地学者从何探之?”元人郭敬说:“诋夫子《十翼》为一家之言,离经叛道,莫此为甚。”胡渭则曰:“独为先天学者,欲尽废周、孔之言,而志从羲皇心地上寻求”,甚至把陈抟视同夏之桀、商之纣暴君一样。朱熹把《正易心法注》视之为伪作。由于程朱理学的权威统治七百多年,所以《正易心法注》几乎被后世遗忘,成为千古冤案!  然而,后之必有知音者。南宋大儒张拭却认为《正易心法注》确系麻衣道者、陈抟之作。他说:此真麻衣道者之书也。其说本于羲皇之画,推乾坤之自然,考卦脉之流动,论反对变复之际,深矣,其自得者欤。希夷隐君,实传其学。二公高视尘外,皆有长往不来之冠、庄周之徒欤。“张拭作为二程的再传弟子,敢于跳出程朱门派的泥淖,深可敬也。明代杨升庵坚决捍卫《正易心法注》的崇高地位,痛斥朱熹学派”茅塞一世,眩惑千古,可谓一语中的。  ……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图文结合,就是讲解不细,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才可读懂,否则,需要查资料。
  •     一般入门者要学习一段之后才能看懂
  •     很不错,物超所值,纸质很好,内容丰富,超赞
  •     作者不愧是易学大家!!
  •     作者功力很深。理论精当,视野十分开阔。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