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操纵(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论意识操纵(上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
ISBN:9787801900852
作者:卡拉-穆尔扎 编
页数:1007页

章节摘录

书摘    人是社会动物。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只有神和野兽能够生活在社会之外。个人是个抽象概念,是关于孤立的人的理想概念,它形成于当代西方社会诞生的17世纪。拉丁词“个人”译自希腊词“原子”,俄语的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实际上,关于个人的神话是无法实现的,人只有在同其他人相互作用并在其影响下才能产生和存在。一个由野兽养大的婴儿(这样的事例已为人知,并得到研究)是不会长成美男子玛乌格利的。他不能算是人,也活不下来。甚至如果一个母亲把自己的婴儿同其他人隔离开来,这样的婴儿也成不了人。    这就是说,仅仅靠内置于我们体内的生物程序还不足以使我们成为人。人得要有以文化为代码的程序作补充才行。而这个程序是一部集体著作。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始终处于其他人影响之下,用某种硬性屏障保护自己不受这种影响,原则上来讲是办不到的。虽然也会碰到一些橡木脑袋,试图这么干。    以何种形式影响我们的行为,可以界定为操纵呢?    很明显,这个词本身具有否定色彩。我们用这个词表示我们不满意这种影响,因为它使我们的行为要么让自己蒙受损失,遭到失败,要么当傻瓜。如果朋友在赛马场上说服你把赌注押到首先进场的那匹马上,然后当你到柜台领取奖金时,你肯定不会说:“我被他操纵了”。不,他提供给你的是一个好建议。    另一方面,也不是任何一种即便使你蒙受损失的影响都可以称之为操纵。如果在一条漆黑的胡同里,有人把刀子紧紧顶到你的肚皮上,低声说:“钱,手表,快拿出来”,那时你的行为会十分有效地受到控制。但你也许想不到把这个陌生的家伙叫做操纵者。那我们把哪种意义放人这个概念呢?    Mаиипупяция(操作)这个词根是拉丁词manus(手)(manipulus——一捧,一掬,一把,来自manus和ple——倒满,灌满,填满)。在欧洲各种语言词典中,这个词的解释是:有企图、有目的地对待对象(例如,用手控制,医生用手为患者检查等)。有一点需要知道,就是完成这些活动,要求有熟练的技巧。在技术上,那些受控的机械装置似乎是手臂的延长(杠杆,把手),这些装置称为操纵器。跟放射性材料打交道的人都熟悉简单模仿人手的操纵器。    由此产生词的现代转义——把人视为对象和物体予以灵活地对待。牛津英语词典把“操纵”解释为“影响人的活动或由人进行灵活的控制活动,特别是具有轻慢的言外之意,是潜在的控制或处理”。    由此可见,“操纵”这个术语是一种隐喻,并用于转义:手灵活地摆弄物体在这个隐喻中变成了机敏地控制人(当然不是用手,而是用专门的“操纵器”)。我们要指出的是,从一开始,便只限于把这个概念理解为一套“操纵”控制的方法,就是它只表示机敏的控制,甚至是隐秘的控制。    操纵这个隐喻是逐渐形成的。心理学家认为,用这个词表示魔术师是其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样的魔术师不用复杂的器具,而是用手表演(“不用道具的魔术师”)。这些演员遵循的座右铭是“只靠双手灵活,不搞任何欺骗”,他们的艺术建立在人的接受能力和注意力的特性上,即建立在通晓人的心理上。手法灵活的魔术师利用观众的心理范式,引开、转移和集中其注意力,影响其想像力,并制造接受时的幻觉,——他们就是用这些方法取得成效的。如果演员技艺纯熟,很难发现他是在弄鬼,虽然有些干练的人在怀疑,在瞪着双眼观看。    当这些原则成为控制人的行为的操作技巧时,产生了操纵这个隐喻的现代意义,即:为群众的意见、志趣、情绪、甚至心理状态编制程序,其目的是为操纵者制造出所需要的行为。    如果把国外对操纵现象的权威研究者所下的定义摘录下来(我国的研究者暂时只能给人家打打下手,但干的那些事却真是非同小可),那就可以明确“操纵”的几个主要特征。首先,这是从精神上、心理上进行影响的形式(而不是体力强迫或暴力威胁)。人的精神、心理结构是操纵者的靶标。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社会学家赫伯特,弗兰克的著作《被操纵的人》(1964)是直接研究意识操纵的首批书籍之一。他下的定义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操纵应理解为秘密进行的心理影响并因此而使受影响的人蒙受损失。其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广告”。    还有,其次,操纵是一种向操纵对象隐瞒事实的潜在影响。正如r.希勒所指出那样:“为取得成功,操纵应不为人察觉。只有当被操纵的人相信所发生的事情合乎情理,而且不可避免的时候,操纵的成功才有保证。简而言之,操纵需要一种虚假的现实,让人感觉不到操纵”。当操纵的意图一旦暴露出来,揭发出来的事情变得广为人知的时候,操纵行动通常就会偃旗息鼓,因为把这种实实在在的企图揭发出来,会使操纵者蒙受重大损失。主要目的就更应当细心地掩盖起来了。一定要做到这种程度:甚至即使实实在在的操纵意图被揭发出来,也不能让人把下一步的意图弄清楚。因此,掩盖和隐藏信息,是个必须具备的特征,尽管操纵的手法当中也包含着“极端自我袒露”,玩弄真诚。有时,政治家还要拽开衬衫露出胸膛,任男人吝啬的泪水顺着面颊往下流淌。    镇压行动  这是对意识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概念之一。因此有人特别好炒作它。笔者在这里不想深入探讨这一重大悲剧题目,但也不能随便说说了事,主要谈谈操纵概念问题。其中的一个手法就是把概念模糊化。某些意识形态专家故意模糊被枪决的人与未被授予重奖的人之间的区别。这样,苏联就被他们渲染成一个极端的集权制国家,其主要的生活环境就是镇压。这种论点的不断重复,导致公众头脑迟钝,以致把越来越多类别的蒙冤受屈者统统扯进了被镇压的一类,进而衍生出一种联想式的思维:既然被镇压了,那还不得死在古拉格吗?    顺便指出,“古拉格”这个概念,正是最寡廉鲜耻的操纵手段之一。有些人常常爱谈“古拉格”的牺牲晶,却又不明确指出何人何事,只是造成一种反正人在劳改营里吃尽苦头遭大罪的印象。其实,情况远远并非如此,因为古拉格包括了部门类别截然不同的多方面机构,如劳改营、劳教区和特别村。而操纵者们却故意把各类惩罚改造机构混为一谈,然后进一步就会产生自我操纵灌输(二级操纵)。例如,有一位可尊敬的卓越的科学家鲍·维·劳申巴赫,一个德裔俄国人,他就曾在劳改营呆过。前不久(2000年元旦前夕),他在回答记者专访提出的问题——他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内在力量,竟原谅了苏维埃政权——时说:“有什么原谅不原谅的?我从来都觉得自己蒙冤受屈。当时却认为把我关进去完全正确。那年头毕竟不是1937年,那时候原因是完全不同的。那是正在跟德国人打仗的年头。我是个德意志族人……德意志族的人当中即使有卖国贼,也只占0.5%甚至更少些。不妨试想一下,在战争环境中要把这种人揪出来有多难。而把大家送进劳改营,却可以省去许多麻烦……战后应当把人放出来,这可是另外一回事了。可他们没有做到这一点。”    鲍·维·劳申巴赫此言不确。当年的德意志族人并不是被当做德国人送进劳改营的。而他本人被关进去则另有缘故(出此下策显然没有道理)。当年德意志族人被遣送的去向是特别村,主要在哈萨克斯坦,而且分布在许多地点。特别村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那里只是不允许自由出行外地,别的方面与周围环境的人们生活无大不同。我和我的姐姐就是被撤退到哈萨克斯坦库斯塔奈州的,我们姐弟俩曾与来自伏尔加河沿岸地区的一个德意志族人家庭合住过一栋小房子。一个德意志族男孩的父母与我母亲同在一所中学当教师。德意志族人的党团组织甚至都未被解散——这总可以意味着点什么吧。    可比性标准正在遭到全面彻底的破坏,有时,所援引的类比对象完全是不可比的事物;有时,对待同一类的事物使用的却是不同的标杆(例如对昂纳克的审判)。1989年第比利斯事件对颠覆苏联起了重大作用。我们可以不把这类事件看成是挑衅行动,甚至承认确实有人被奉命对集会群众采取清场行动的空降兵用作业锹打死。自由派公众的愤慨情绪简直无法控制,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诅咒辱骂军队。于是群众集会的组织者们——正如电视客观地报道的那样,竟“向加格拉市实施火箭打击”。火箭!向疗养地——这颗高加索的明珠——轰击!对几处广场轰击,他们根本就不管射击的目标是不是自己的阿布哈兹族敌人,只是要消灭这座城市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和生活保障供应系统。而当此关头,民主派方面却毫无反应!令人愕然的是,今天在对比轰炸加格拉与第比利斯事件之际,一位民主派竟然还是诚态可掬地表示,当年驱散集会群众是一桩严重得多的罪行。(雅科夫列夫于1996年8月与卡拉乌洛夫的一次谈话中就这么说过。)    在放弃家长制国家,转型为自由主义国家的改革的主要社会哲学思想中,可比性标准受到了明显的冷落。这种做法的理由又是同西方文明的类比(甚至专门同它的盎格鲁—萨克逊一支进行类比)。应当指出,我国民主派中的极端自由派甚至提出了一个理念(也是西方的),叫做“社会国家理念”,亦即至少是出于安全考虑的国家对国民负责的理念。难道不奇怪吗?整个民主派的新闻界竟然只字不提乌洛夫·帕尔梅、维利·勃兰特或者奥斯卡·拉方丹那样的自由主义社会民主党人。    不过,表述类比标准要求多少要有一些精神上的敏锐性,而我国公众却会轻易接受意识形态专家们通过三段论法炮制的所谓“头发长见识短”的拙劣的噱头。这些塞给人们的东西,大多是错误荒谬的货色(请看争论中一个经典的例子:“您对N的态度有失公允。”答话:“拉倒吧,难道要我绐他磕一个?”)。正是在这10年中,我们有幸领教了盖达尔—丘拜斯改革方案的任何一位批评者是如何被一条论据封住嘴的:“哦,原来你们是想回到斯大林严厉镇压的年代呀!”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译者前言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全人类意义事件的世纪。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无疑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与解体。规模的巨大,原因的扑朔迷离,使我们这些“局外人”对事件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困难。近年来,在经历了阵阵引起休克效果的剧烈震撼之后,俄国的思想界也开始冷静下来,对这个强大国家垮台的原因以及随之而来的叶利钦政权十年改革的失败进行深入的反思,出现了一批著作。谢·卡拉—穆尔扎的著作《论意识操纵》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卡拉—穆尔扎这个姓氏虽然是个非俄罗斯姓氏,但他却是个地道的俄罗斯人,1938年生。他原来是一位有成就的化学博士,20世纪60年代以后却改了行开始从事社会系统研究。在当今俄国,他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重要的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威望。《论意识操纵》是他的一部力作。其中讲述的都是当代人类社会最重要的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卡拉—穆尔扎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苏联的解体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实际上是对苏联的解体原因及当代俄国改革进程进行了一次全面深人的文化审视和系统分析。这个审视和分析是将东西方文化放在对立的背景中来进行的。著作描述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社会的文化核心和传统是如何在各种内外力量的作用下一步一步遭到破坏的,讨论了破坏的过程、手段、技巧和苏联社会意识形态专家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书中作为案例引用了大量极为丰富的实际材料,其中许多材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使读者得以全面深入了解事件发展的轨迹。    作者指出,20世纪是一个创建重大理论和学说,并在其基础上制定可以创造奇迹的种种强大手段和技巧的时代,也是把这些手段和技巧用于战争和统治实践的时代。其中一个重大的成就,就是对社会的意识操纵。意识操纵学说和理论,是在不久前,即在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并立刻用到了美苏之间的冷战当中,为苏联带来了灾难。追根溯源,其主要基石却是由欧洲发动历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人士所奠定。西方的科学家、哲学家、人文科学家均为制定操纵群众意识的理论和行为程序各自做出过力所能及的贡献。作者在对这些问题做出历史的系统的科学分析的同时,令人信服地反复指出一个危险,那就是当我们通过剖析西方、剖析美国、剖析当代俄国的背景来研究问题的时候,不能不发现同样的危险也在威胁着我们。虽然列维—斯特劳斯说过:“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人类的任何局部都不可能拥有适用于整个人类的公式。不应忘记,整个人类拥有一个统一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思议的。”可是现在,世界上不是总有个别国家要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把自己的文化强加到别的国家民族头上吗?从这个角度来读《论意识操纵》,就不仅具有了一般认知意义,而且还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尽管我们对卡拉—穆尔扎书中的许多观点和结论远不能无保留地都表示同意。    作者认为,苏联在冷战中的失败,同军事上的失败搭不上边,同经济上的失败也搭不上边,这些原因都是经不住推敲的。对苏联社会的“文化核心”进行“分子入侵”,使其遭受怀疑,然后再逐步清除苏联社会和社会体系的合法性,这就是苏联一步步走向解体的具体过程。至少从60年代开始,这一过程即已在异己思想范围内展开了。产生这种情况,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从1985年起,过程则由整个苏共思想机器在公开进行着。而广大劳动群众,也紧跟在上层人物的后面,完成了全社会“观点上的转变”。对于这一变化过程,作者在书中有着详细的论述。    ……

内容概要

谢尔盖·格奥尔格耶维奇·卡拉-穆尔扎1939年生于莫斯科。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化学系。从事化学研究工作,化学博士,教授,1968年起开始研究历史和方法科学,后又从事复杂系统的分析研究。从1990年看起在科学和工业政策分析中心供职,从事苏联和俄罗斯改革后果的研究。
从1988年起卡拉-穆尔扎公开反对尔巴乔夫的路线,后来又反对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路线。他在各家报纸撰 写过大量文章,是一具在俄国家喻户晓的学者和报刊专栏作家。撰 写过大量专著。除《论意识操纵》外,还有《论苏联的知识分子》(上下卷 )(2001)、《烯成灰烬的俄国的知识分子》(1998)《1918-1921年内战——21世纪的教训》(2003)《欧洲中心主义——知识分子的俄狄浦斯情结》(2002)《历史唯物主义和东西方问题》(2002)。此外,他还是《1991-2001年俄国经济改革白皮书》(2002)的主编。

书籍目录

论意识操纵(上)
中译者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什么是意识操纵
第一章 讨论的对象
第二章 意识操纵的 “解剖学和生理学”
第三章 民主、极权主义与意识操纵
第四章 意识操纵的基本学说
第二部分 意识操纵者的主要标靶
第五章 智慧的武器:符号系统
第六章 思维:类型和手段
第七章 情感
第八章 想象、注意力、记忆
第九章 社会意识的神话:大规模操纵计划
第三部分 意识的操纵与公众设施
第十章 大众文化及其设施
第十一章 公众设施
第十二章 大众传媒
第十三章 电视
第四部分 丰坏联制度进程中的意识操纵
第十四章 改革年代意识操纵的成就
第十五章 成功操纵苏联人意识的客观前提
第十六章 苏联社会意识及其弱点
第十七章 对智慧武器的影响
第十八章 操纵行动对思维的影响
第十九章 切继记忆,切继道德
第二十章意 识操纵的制作所:在我们身上屡试
第二十一章 隐喻和改革中的思维范式
第二十二章 关于苏维埃制度的“软性”黑色神话
第二十三章 电视在意识操纵中的地位
第二十四章 作业:分析黑色的神话
第二十五章 小作业
第二十六章 操纵意识的漂亮行动1991年8月的“政变”
论意识操纵(下)
…………

编辑推荐

本书成书于2004年。书籍出版后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该书作者从意识操纵的角度深刻剖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认为西方以这种意识形态的入侵,破坏苏联社会的文化核心和传统,最终引致苏联解体。该书语言流畅,论证周密,是为研究意识形态学的重要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论意识操纵》具有非常宽阔的理论视野。作者从独特的视角,检讨了几十年来苏联理论工作的得失,内容无疑会引起我国广大理论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大量篇谈到了诸如关于政权本质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苏联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原理问题、对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认识问题、关于苏联内战问题、苏维埃政权的性质问题、欧洲中心主义问题、西方社会文化核心的形成问题和本质问题、 黑色百人团问题、欧洲共产主义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相当有创意、有理论深度的、独具一格的看法。

图书封面


 论意识操纵(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在翻开其第一页一个多星期之后,我终于读完了谢•卡拉-穆尔扎的《论意识操纵》。令我骄傲的一点是,我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给全书的绝大部分做了读书笔记。而这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记忆本书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在我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本以为它所讲述的苏联政权时期使用的意识操纵手段和影响,但是我很快发现自己的臆想是错误的,作者很显然对苏联充满了感情,并且他并不吝啬这种感情的表达。小说读起来无趣,但是读完之后分析起来却很有意思,因为可以去查找很多书上没有写的东西,然后去解读这本作品,越是抽象化或者符号化的内容解读起来越有趣。对于一个若干年前的陶器上的一个跳舞小人的符号,学者们花的时间肯定会比大学生的线性代数期末作业要多,虽然后者才是文明发展更高级的产物。对于观点、证明等纯粹理性的思考其本身没有很高的解读必要,因为所有的意思都浮在纸面上,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补充或者反驳。这就是我在读这本书后,想起来要做笔记之后的首要想法。我能写点什么呢?作者用了八十余万字的篇幅去“论”意识操纵,而我怎么能试图用一两千字的笔记去更好地启迪读者的思维呢?文章中几乎没有任何的隐喻或者象征,都是非常简单的描写,告诉我们每一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对这些观点的观点,我恐怕还没有能力去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我还是可以贡献一点自己的才智进去,就是总结和评判,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而我则像是在电影边指指点点的人说“好戏开始了”。但是对于“好戏”究竟是什么,我想可以由其他读者自己去发掘。首先是俄罗斯人的写作特点,虽然这是学术书籍,但是仍然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了俄罗斯人的写作个性。美国的此类书籍往往会按照章节之间互斥,而章节的内容加总构成全集的方式来写作,而作者则在很多地方反复使用了一些例子。我们可以假设作者要说的话太多以至于说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更有可能的是他用这些手段来增强我们的记忆。其实更好的书名应该是《论西方国家和俄国自己的破坏分子、说谎者和愚昧的人对无辜的俄国大众的操纵和二次操纵,以及他们怎么样用这种方式搞垮了伟大的苏联》。作者几乎没有提到共产主义国家机器的操纵行为,也没有提到苏联的恐怖政策的操纵意义,却把几乎全部笔墨都给了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俄罗斯的破坏。作者用了大量数据试图证明在西方国家有意识无意识的操纵下,苏联被搞垮了,而俄国人自己也糊涂了,甚至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作者分析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方式是福利,准确地说是住房、医疗和养老,没有过多地提到教育的福利问题,倒是提到了教育在操纵过程中的地位。作者指出应该用指标而不是印象来理解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好坏。简单地说,以作者的语言风格总结,应该是“俄罗斯的人民呀,你看看你们都放弃了些什么?和苏联时代相比,我们过的是彻彻底底的苦日子呀!”。作者提到了操纵的具体技巧,特别是信息呈现的形式对我们的思维的作用,作者认为信息本身,如果不是微不足道的,那么至少是力量微弱的,而信息呈现的形式几乎决定了它的接收程度,而许多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常见以至于我们甚至不能意识到其存在。作者的书的最大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了这些情况时,应该把它们视作操纵。作者在对饥饿,电视节目,术语,市场经济,形象和象征这些概念进行阐释时,见解独特,分析入里,我以为价值最高,其次则是逻辑思维,隐喻,思维范式,恐惧,神话,数字和传媒,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由于这本书和俄罗斯以及苏联的历史关联密切,对于那些对历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可能会觉得其中的引用或者是数字枯燥乏味,比方说我国的大部分普通读者都可能会觉得作者在车臣、黑色百人团、8月政变这些概念中不厌其烦地绕来绕去让自己很迷茫。事实上如果删除其中的例子,这本书可能更难读下去。正是书中的活生生的例子让你感觉到操纵无处不在。全书最出彩的地方在于《苏联社会意识及其弱点》,作者这一章的三个小节,分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艺术想象力和大众对于社会生活的无知进行了论述,而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让人拍案叫绝。我想其中很大一部分应该和我国的“特殊国情”有关。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们和苏联共同的极权体制,造成了两国人民的基本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的巨大相似性。在阅读这一章的时候,我们不妨把作者所举的每一个例子用来和现实相联系,看看有什么相似之处,甚至在一些地方都不能说是相似,而只能认为这就是完全一样的复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自然不自然地想到我们所面对的操纵,我希望在这种下意识的思考后可以更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当我们认为自己摆脱了一种操纵的影响的时候,我们是否陷入了另一种操纵的圈套?现在我们所笃信的原则——或者只是你所信仰的原则或是价值中,有哪些是因为操纵而产生的?假设它们都是操纵所产生的话,那么受益人又是谁?有那些人会去传播这些信息?为什么?对于没有耐心读完全书的读者,我建议阅读《结论》和第16章,如果有可能还有第三部分的全部,即第10章~第13章。不过,错过这本书中的任何一章,都值得惋惜。假如能和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一起阅读,无疑会更进一步增加理解。
  •     穆尔扎的这本书可以说是真诚的 他的坦率就是感染力由来的原因很吃惊 也很遗憾 似乎未有发现中国此类的书籍
  •     一“这是一部对苏联解体原因及当代俄国改革进程进行全面深入文化审视和系统分析的著作”“作者从理论上对意识操纵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成书于2004年。书籍出版后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该书作者从意识操纵的角度深刻剖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认为西方以这种意识形态的入侵,破坏苏联社会的文化核心和传统,最终引致苏联解体。该书语言流畅,论证周密,是为研究意识形态学的重要参考书目。 ”这几句话信了你就输了。从意识形态输送考量苏联解体过程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题角度,但问题这书跟“全面深入”、“系统分析”、“论证周密”完全搭不上边, 关键概念都没有被明晰的界定,论据不严谨、逻辑混乱,分析流于表面,严重的口语化表述,充斥全书的情绪宣泄,完全没有学术价值。要让我评价,我只能将此书视为一个反动分子的发泄,仅此而已。尽管作者说“假如说话的希望他说的东西能让人明白被人理解,那就不会是鹦鹉学舌,也不会强行灌输,而是说的清楚易懂,以对话形式进行”,但我看他做到恐怕就有不鹦鹉学舌和以对话形式进行了——质问式的口语表述显然是在强势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情绪,自定义了一套概念体系后作者也没把它们的内涵外延界定清楚。倒是很有作者所列出意识操作几大要点中“语无伦次”“包揽决定”这些特征。论据的选取更为奇葩,各种有一本书里说过、我曾经和谁聊过类的例子,至于书名是啥、那个谁是什么人则语焉不详无从查证,这是茶摊上摆龙门阵么?诚如书中所言“政治上重要的论断应该以可靠的数据为依据”,但作者在书中却是对罗列数据极为吝惜,一千来页的篇幅基本是靠各种夹杂私货的评论和蹩脚的比喻撑起来的,难得正八经摆出点数字,准确性还经常难以恭维……而作者所谓的学识大体是卖弄一下就出纰漏,毛子的化学博士就这种素养么?额,化学博士……好像在本专业干的还没像被他痛喷的物理学博士萨哈罗夫那样有点名堂就转投公知行列了。至于全书的理念上大概就是鼓吹光复伟大的露西亚传统抵御邪恶的西方腐朽文化,什么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作者关心么?真是脑袋被门挤了的人才会把这玩意当成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书籍给介绍到国内来。二接下来容我再吐槽下翻译。我曾天真的以为编委会有两个国字号领导人挂名,即便选材差点,但编译工作应该还是能做到位的。想来还是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tive。津巴多译成“济穆巴耳多”什么的,姑且可以认为是不那么有名的人名在多个语言间转译出现的正常偏差,但《美国的民主》、《国家地理》这类常见书名杂志名怎么还能译错?稍小众一点的书名的翻译就更不用提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最后用的肯定不是市面上约定俗成的那个常用名。如果心大一点我会觉得大概这帮译者素质低下,要是阴谋论一点想就要觉得这些奇葩译名是被刻意用来干扰读者思考和查证的……对于俄文早已不是必修课的普通人,那些西里尔字母就是天书般的存在,弄俩俄文字母挂前面的人名缩写不加注释的放书里谁知道那是谁啊!但其实就是标注了的人名也未必准确,不过好歹比没标的态度端正点。这个问题是译者偷懒还是为了增大读者考证难度便于内容灌输而有意为之,我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就是一千来页完全没有阅读价值的废纸,有看完这货的时间我干点什么不好,恐怕看流行的国产电视剧都比读这个有收获——起码还可以用来跟别人搭个话。要不是我有点读书就要读完的强迫症,真是没法忍着一阵阵恶心看下来。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 D751.2/2252
  •     自欺与欺人
  •     不希望群众看
  •     never mind
  •     美国在忽悠人方面是相当有一套的!国人应提防!
  •     内容很不错,但是上册的第10章与第11章的部分,装订反了。懒得再寄回去换书,将就着看吧!
  •     “我们对生活其中的社会一无所知”时候,知识分子就开始阐释了;知识分子不开口的时候,媒体就开始欺骗
  •     信息就是意识操纵。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     作者虽说是从保守的角度分析了苏联解体的主要动因,美国的意识操纵可以说是最主要的,美国用西方的价值观投当时苏联少数所谓精英的所好,在普通大众无所察觉时完成了政治上的颠覆革命,令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苏联霎时分崩。这本书给我们有很多的借鉴,意识操纵不单用在政治上,还可以用在日常生活和商业运作,学点这样的知识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想要看完本书要有耐心才行。
  •     发货速度快,很喜欢
  •     值得一看,上册写理论,下册写发生在前苏联的事。翻译也GOOD,好书!
  •     看他上车
  •     2006
  •     社会工程学手册, 还需要一本社会工程学原理
  •     文不对题 坑钱
  •     有趣的社会学书,有趣的科学家比喻
  •     真的很坑的一本书。
  •     买的时候以为是一部心理学方面的书,结果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书,非常失望。
  •     作者知识广博,见解独到!逻辑清晰!度过这本书,即使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也绝对会会大开眼界!真正的好书不在于介绍知识,而在于开拓思路,启迪智慧。
  •     翻阅得比较快,并不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是自己对苏联的历史没有很深的了解,无法更进一步评判了
  •     研究苏联的必读书
  •     尽管有些内容已过时,但是仍然很值得一读
  •     已经遇到2次了,这是最后一次在当当买书
  •     还可以,但是觉得还有不足。写得不深刻。当时在学校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上册时感觉很好,买了全套后现在没那种感觉了。
  •     自从两三年前在书店翻到,今天终于买下开始读了
  •     我尽力了,但是真的看不完。上版本真的不错,下版本彻底沦为为苏联开脱罪责
  •     我们每个人都被政治或者经济所操纵,看看这本书,很有帮助。
  •     很不错,不过没看完,才看一点,觉得思维挺开阔的。
  •     读了前三部分,像是对《乌合之众》的细化,很多零碎的经验性的东西,当然总的还像是理论书那样停留在理论层面,讲的不够透彻。妈的谁扫的pdf,残页残的1000页扫成800页了
  •     作业。。。额。。。。
  •     有比较多的地方让我恍然大悟啊,好书,而且点评和看法犀利深刻,直至本质,好书
  •     通过此书,可以看到如何操纵意识
  •     前部分(可只读此部分+尾章结论)阐释西方民主面具下进行意识操纵的各种手段,包括教育、科学、传媒等,有别于东方的另一"极权统治“方式;后面以前苏几十年演变为视点,逐步验证其实现过程,最终激发读者感同身受的现实意义。本书可谓集大成之作,内容涉及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进化历史观)、语言学(逻辑隐喻范式、符号与表征)、心理学(认知与记忆、社会化、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类学(人种谬论、神话理论、文化帝国主义)、社会学(戏剧理论)、科学哲学、宗教学、传播学(阈下假说、话语权、静默剥夺、情感诉求、信息的消解与扭曲)、经济学(产权、自由市场)。。。书中可以看到许多思想学术领域名家的影子,如柏拉图、尼采、福柯、韦伯、戈夫曼、勒庞、弗洛伊德、斯金纳、弗鲁姆、班杜拉、汉娜、波兹曼、波德里亚、安德森、奥威尔等。
  •     刚到新书,值得一看!
  •     Psycho Domiantor Ready
  •     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另一种认识,也适合作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深度导读材料。
  •     包装不错内容hai mei kan
  •     有点小标题党了,充其量总结了苏联这一方面的经验
  •     第一册比第二册要好些,第一册讲操作方法,第二册讲具体案例,很多案例因为时间有限没有细读。总体来说,讲得很细,俄罗斯人的文章总是不厌其烦地细,旁博引证,写得挺扎实,如果再浓缩些就更好了!
  •     好久没有从俄国人的角度看待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了,这本书绝对有助于人们摆脱西方思维的神话,重新思考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人生。
  •     以后读下册
  •     太枯燥了,实在看不下去。
  •     既是武器的批判也是批判的武器~
  •     已下架。
  •     写的就不咋地,翻译还烂。打5星的人是带着脑袋读完的么?
  •     一定要看最后一章,一定一定!
  •     看了此书,想苏联有诸多包括作者在内的优秀学者,看问题如此透彻,竟然也垮台了,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