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哲学的慰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4
ISBN:9787532733460
作者:德波顿 著
页数:284页

章节摘录

  希腊人以多蓄奴隶为荣。在公元前5世纪,仅在雅典就有8至10万奴隶,平均每个自由人有3名奴隶。  古希腊人也曾是尚武的,崇拜战场上的勇敢。要做一个公认为合格的男人必须会砍掉敌人的脑袋。如盘子上画的一名雅典士兵正在结束一个波斯人的性命,表明这是正当的行为(此画作于第二次波斯战争之时)。  妇女完全在父权和夫权的压制之下。政治和公共生活都没有她们的份,她们既不能继承财产也不能拥有钱财。通常在13岁出嫁,丈夫由父亲指定,感情上是否合得来不在考虑之中。  所有这一切对苏格拉底同时代人来说都不足为奇。如果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要杀鸡祭祀阿斯克勒庇俄斯,或是为什么男人一定要杀人才算好样的,他们一定会惑然,或者愤然。

前言

  由于精力与时间有限,我一般不轻易接受翻译的约稿。因此译文出版社的朋友最初提出要我承担他们准备出的一套丛书中的一本时,我本能地倾向于推辞。但是当他们把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一书送到我手上后,翻阅之下,立刻就被吸引住了。首先是文字,后来才是内容。说来惭愧,我也算是主修英国文学出身,在大学上的基本课程是从莎士比亚到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作品。较之诗歌、戏剧,我自己更偏好小说和散文。但是一出校门,我的工作就与文学绝缘,也做了不少翻译工作,却多为政治性的文献、资料以及口译,少有文采可言。近20年来,专业是国际政治研究,所读书刊文章很少在文字上有特点,而且大量是美国人的著作。

内容概要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对与世不合的慰藉
第二章 对缺少钱财的慰藉
第三章 对受挫折的慰藉
第四章 对缺陷的慰藉
第五章 对伤心的慰藉
第六章 困难中的慰藉

编辑推荐

  《哲学的慰藉》简洁而优雅,机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深得英国古典散文的传承,使我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他博不杂收,好学深思而又在在处之以平常心;他感受普鲁斯特这纤毫毕现,文章堪比蒙之揖雍容,趣味又如王尔德之风流蕴藉——而又不至堕愤入愤世嫉俗。他教我们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岁月,教我们略过虱子只管资意领略那袭华美的生锦袍。

作者简介

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瞧不起、心碎、困顿的哲学心灵良方,六个哲学家的智能解决六种人生问题!
英伦才子艾伦・德波顿了解现实人生的苦难,深深体会到这些苦难引起的伤痛;他认为哲学不应只是躲在象牙塔中的文字游戏,而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灵伤痛的良方。因此,他回到伟大哲学家身上,探索这些哲学家的智能,为我们提供舒缓现实生活郁闷的慰藉。
针对六个不同的人生问题──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认为有缺陷、心碎、困顿──德波顿分别向苏格拉底、伊比鸠鲁、塞内卡、蒙田、叔本华、尼采这六位哲学家取经,希望这些哲学家的个人体验与思想学说能够在我们饱受痛苦时,舒缓我们的症状,甚至根治我们的问题。

图书封面


 哲学的慰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9条)

  •     德波顿这个英伦帅小伙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吸引一批粉丝一本接一本地看着、买着他的书,大有欲罢不能的意思。如果把书籍比点心,把写书比作烘培,德波顿确实是一个很高手的烘培师。略作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位烘培师傅的技艺十分全面,不论是在知识面上、艺术修养上、文字能力上、综合能力上、选题能力上、读者心理上,都有着五星级的实力。德波顿对知识的提炼和通俗化能力的确超强,在那本最典型的《哲学的慰藉》中,他把从苏格拉底到尼采的几位不怎么走运的大哲学家的观点和经历整理成了一本“心理学小册子”,分别施用于与世不合的人、缺少钱财的人、受挫折的人、有缺陷的人、伤心的人和苦难中的人。从知识含量来看,这本书的不少营养应该来自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德波顿实在是太了解现代人的心理了,尤其是一小撮爱读书、经常思考自己命运的小知识分子,当这些在生活中遭遇了各种挫折的人读到他的书时,真的很难不产生认同感,并且在字里行间寻找到自己精神的解药。除了对读者群的精准把握,德波顿还充分利用了读书人的八卦趣味,类似《万象》杂志那种调调的。例如这段:1831年,现年43岁,住在柏林,叔本华再次想到结婚。他嘱意于一名17岁的活泼美丽的姑娘弗罗拉·魏斯。在一次游船的聚会上,他向她献殷勤,对她微笑,递给她一串白葡萄。弗罗拉在日记中写道:“我并不想要这串葡萄,因为老叔本华接触过他,我感到恶心,就悄悄地在身后让它滑进水里了。”——在《西方哲学史》里,可别想看到这样的段子。另外,他也利用了他在《身份的焦虑》里提到的那个主要论点,即艺术也是焦虑的缓释剂之一。所以,在他的书中,那些充满趣味和艺术感的小图片,跟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名人小段子一起,组成了一种看起来颇为高雅的有趣,就好象一块点缀着樱桃的精致的奶酪蛋糕,让人禁不住想品尝一下。对于这块可口、漂亮,又有一些营养的蛋糕,再加上不时吃到美味樱桃的机会,谁又能拒绝呢?不过,德波顿的文章实在不适于作为学习写作的范文。抛开里面大段的引用不说,以写蒙田的一篇文来说,以“聪明人的智慧从何处来”为题,当你费力寻找答案的时候,却发现文章要表达的其实是“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能找到有意思的思想”,为此,德波顿挖掘了蒙田作为普通人而不是名人的一些怪癖,例如对西瓜的喜爱和对萝卜的若即若离。这些,就象那些小小的蛋糕屑,算是德波顿这位蛋糕师傅的友情奉送吧。
  •     我们并不是生而知之的,也并非生来就被许诺会幸福。但是我们头脑中莫名其妙的存在着这样的信念:人生就应该是幸福的;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对待;我爱的人也应该爱我。但是世俗生活却不是这样,坦诚真实的交流是存在的,但是只存在于少数聪明又善良的人群中间,更多的人群里你越坦诚就越被动。人生也应该是幸福的,但是我们对于获得幸福要付出的努力没有准确地估计。总之,对于身处的世界,我们通常会有过于乐观的预想。对于现实世界的乐观预想,一方面抬高了我们的期望,一方面使人在遇到意外(考试不及格,失恋,失业)的时候格外难以接受。好像世界故意与我过不去是的,好像别人都过得很好,就我一个人这么惨。对于这样的状况,就需要哲学来慰藉。冯友兰在《庄子》序言中说,庄子并没有解决问题,他是用取消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哲学往往不会教你如何使对方爱上你,而是会选择劝说你恋爱本来就是一种生物冲动,你的痛苦是生物的繁殖本能在起作用,而我们是人,是接近于神的人,要自觉鄙弃这种冲动。当你意识到这是种愚弄了,你就不会被爱情折磨了。这就是哲学的方法。虽然看起来很装孙子。明明是追不上,非要论证这是神马这是繁殖本能。但是,这还是有用的。比如爱因斯坦证明了相对论,这没用,但是受他启发的科学家根据物质能量转换原理发明原子弹,这有用;比如,武学的最高经典就是无字天书,也就是说本来就没有什么武学经典,天理即是你心,这没用,但是受启发的高手可以提升自己的战斗力,这有用;比如,哲学证明了这只是繁殖本能的作用,这没用,但是你可以由此从更高的角度坦然面对个人的遭遇,从而获得相对平稳的情绪,这种情绪对你的恋爱作用莫大,这是有用的;以及哲学证明说,人人都会有嫉妒,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要紧的是把此等能量转换到完善自己的方向上来,这没用,但是你在恋爱中受挫,在激愤和就焦虑中不知所措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自己应该尽力成为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的人,努力修炼有从容,淡定,周到的个性,这是有用的。所谓,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哲学,就是提供相对论的那个人,如何转化成有用的世俗智慧,要看我们自己。虽然序言中周国平说,哲学不仅仅是慰藉,还应该有更广阔的内涵。意思是说,哲学并不汲汲于追求有用(追求世俗的,此岸的成功,如金钱,情爱),更追求无用的(如智慧,美和善),因为追求有用,还是在满足人的动物性,追求无用,才是在满足人的神性,而人是神性和兽性兼有的存在,爱哲学的人,更应当关注自身的神性本能。但是正是一门学问的世俗用途,才使得它长存下来。并且,世俗智慧对于人生的重要,应当等同于甚至高于其它的智慧。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是其是否有益于自己的生活“一个人如果有大智,就会用是否有用和是否适合于自己的生活这把标尺来衡量一切事物的真正价值”。蒙田这样说。“写出一整书架的关于文字起源的书,的确是丰功伟绩。但是如果发现有此成就的人并不比没听说过哲学逻辑的人更快乐,就可能提出疑问了”。“亚里士多德的渊博对他们有什么好出?帮他们拜托疾病之苦?逻辑能安抚他们的通风么?”这也是作者,阿兰·德伯顿的旨趣所在,他说传统哲学就像令人生畏的龙虾,外面有一层硬壳,还有应该剔除的污垢,但是里面的肉却是丰富的。他写书,就是为了剥去硬壳和污垢,把龙虾肉展示给读者。并且说自己读书从不是为了乐趣,而是为了成为更有智慧的人。如果展开一点的话,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如果哲学不能使我们变成更好的人,那么抛弃它;如果身边的任何一件事物,无益于使我们成为更幸福,更智慧的人,那么抛弃它。应当像奥卡姆挥着剃须刀一样,把无用之物从我们生活中剥离。“如无需要,勿增实体”。这个准则是有益的。很多时候,人被当成了工具,而不是目的。比如,恋爱是为了结婚,人就是生育的工具;工作是为了成功,人就成了金钱的工具;赚钱是为了消费,人就成了刺激消费的工具。我们做着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这件事之外的目的。在一篇分享的日志里看到这样的话:“想想看,你去旅行,那你是为了旅行和生活本身呢,还是为了旅行回来能增加一点谈资、写一篇游记呢?答案是显然的。人生也是一样,如果你一心只等着功成名就家财万贯衣食无忧的那一天,就好像你旅游时只等着回去写游记和炫耀一样,旅行本身就失去了意义。生活就像这样的旅行,我们今天读的每一本书,写的每一个字,迈的每一个步,做的每一件事,就是这趟旅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专注于它本身并享受这种过程,那整个生活就会变成急不可耐的煎熬”。而其实,对于恋爱的最好回报,就是恋爱本身;对于工作最好的回报,就是工作本身。如果你在恋爱时候想着分手,做爱时候想着结婚,那你就会在结婚之后想着别的事了。变成工具的人,总是在想着别的事,因为他的目的总在别处。总过着分裂的生活。之所以心总在别处,是因为生命意志的存在所致生命意志,其定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生存和繁殖的本能。生命意志使树木生长,促动狼群追求猎物,迫使人类积累更多物质,以及追求科技进步。一旦你完成生命意志的要求,会得到暂时的满足感,但是紧接着,你就会升起更大的欲望,催促你继续前进。“这一“生命意志”可以使已经毫无生趣的人在遇到海难或重病时为求生存而斗争,可以使事业心最强、头脑最冷静的人为咿呀学语的婴儿逗得心动,随后也会想要自已生一个。也正是这种“生命意志”使人在长途火车上为隔座的一位漂亮旅客昏了头。我们受生命意志驱使而去接近的人,都是能增加生育聪慧美丽的后代的机会的,而我们厌弃的是减少这一机会的人。生命意志发现了可以共同为人父母的理想伴侣,爱情只不过是这一发现的有意识的表现,如此而已。”生命意志并不在意个体的幸福,它更关注整体物种的进化,例如狮子攻击牛群,在生命意志看来,这是为了促进牛群的进化,为了躲开狮子,更健壮的野牛会存活下来,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然后更多的健壮的野牛被生出来。而那被狮子抓到的一只野牛,生命意志并不在意,也不关心它的幸福如何。我是说,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那只被抓到的野牛。而就算没有被抓到,也只是在生命意志的支配下懵懵懂懂地存在而已。“看着那些可怜的蚂蚁忙个不停地辛勤劳动。。。。多数昆虫的一生只不过是不停地劳动,为将来要破卵而出的幼虫准备粮食和住处。当幼虫吃完了粮食,到了化蝶的阶段,他们进入了生命,又周而复始地重复同样的劳动。。。。。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切都有什么结果?。。。。。除了饥饿和性欲得到满足之外,什么都没有,只是在无穷无尽的劳动的间隙中短暂的满足。在叔本华看来,世上所有的生命也都是同样的献身于同样无意义的生存”。蚂蚁积累食物,筑起巢穴,和人类工作赚钱,买房子,是一个道理。没有那个蚂蚁会说,我们做这些有什么意义??但是人类会问,然后选择继续下去还是有所改变。人和蚂蚁不同在于,人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但是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比如,你不能选择脱离世俗,不工作,不买房子;也不能不努力赚钱,买更多的物质来证明自己。如果你这样做,生命意志会惩罚你,想象你老婆说“你看人家谁谁买的车”的感觉。你会感觉到痛苦,这痛苦逼迫你去工作,劳碌,使你身处困难之中。对于困难的慰藉“一切人生都是艰难的,而其中有些得以实现完美,是对痛苦的态度使然。每一次痛苦都是一个本能的信号,说明有些事不对头,而其孕育的结果是好是坏全赖承受着的智慧和力量。焦虑可能导致惊慌失措,也可能导致对缺失的准确分析。不公平感可能引出谋杀,也可能引出开创性的经济理论。妒忌可能引起怨恨,也可能激发起与对手竞争的决心,从而创作出杰作。”阿兰·德伯顿,举了拉斐尔的例子,拉斐尔在看过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画作之后,意识到自己不是最好的画家,但是他没有沉溺在自卑之中,而是对自卑做出了明智的反应,离开自己的家乡去佛罗伦萨学习他们的作品。自卑,焦虑,妒忌。都是生命意志在个体身上的作用。但是尼采认为,爱与恨,感激与复仇,是不可分的。“一个人可以像原定一样处理自己的冲动,尽管极少人知道这一点,他可以把愤怒,怜悯,好奇,虚荣的幼苗培植得像棚架上魅力的果树一样果实累累”。阿兰·德伯顿说,使我们感到窘迫的不应是困难本身,而是我们无能让困难结出美丽的果实。这让我想起王小波说过的,所有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写这样的读书笔记也有虚荣的心理,想要让别人都知道我读过什么书,想展示自己是有内涵的,甚至是有智慧的。这样的虚荣心也催促着我,但是我不觉得不好意思,一方面,如蒙田所说,凡是发生在人身上的就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方面,我对虚荣心做出了恰当的反应,把它像种子一样,结出一篇日志来。这正是哲学对我的慰藉。
  •     口衔银匙出生的Alain de Botton,显赫家世为他提供了优渥的教育背景,剑桥历史系出身,毕业后转攻哲学,先后就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哈佛大学,后弃学术研究而埋头码字,自1993年起,以每两年一本的高效不断推出新书,在欧洲迅速崭露头角,其间更是跨界触电搞起节目制作,开办公司、学校,是个公认的英伦才子。跟随Botton的这趟哲学之旅,果然轻松而且获益良多。他从跨越千年的哲学史卷中、在浩如繁星的思想家中,精心挑选六位大师,现身说法,为我们剖析人生痛苦的根源,启迪我们静心思考,以理性对待困顿挫折的人生,给我们些许哲学的慰藉。英国式的遣词用句简洁朴素,哲学要义的提炼通俗易懂,以平易近人的亲切面貌迅速突破读者的心理防线,破除哲学一贯以人的高深莫测、聱牙戟口的形象,拉近我们与高居哲学堂奥的丰碑式人物之间遥远神秘的距离。1. 苏格拉底之问——听从理性的律令Botton通过叙述评析苏格拉底失欢于众、获罪于邦、面对千夫所指绝不折腰,坚持信仰,从容赴死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勇于挑战常识:阻止我们对现状怀疑的不仅是他人的敌意,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可能同样强有力地扼杀我们怀疑的意志。但事实是,凡公认为显而易见和“当然”的,很少真是如此。世界比看起来更有可变性,传统的成见往往不是从无懈可击的推理中得出来的,而是从几世纪的混沌头脑中涌现出来的。现存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要独立思考而不能曲意逢迎从众:一项论断是否正确,不取决于它是否是大多数人的主张,或长期为重要人物所信仰。只有不能被合乎理性地驳倒的论断才是正确的。不通证伪的论断才是真理。如果能够被合乎理性地驳倒,能够被证伪,那么不论有多少人相信,不论相信它的人多伟大,这种论断也是错的,我们应该怀疑它。 多用诘难法和理性思辨来支撑认知:意见虽然正确,但不知道如何理性地回应反对的意见,则仅仅是“原始意见”,和“知识”相比,稍逊一筹。“知识”就是不但知道一种看法之所以为真,而且还知道另一种看法之所以为伪。要敢于坚持己见,哪怕与世不合:如果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泰然自若,如果我们听了几句对我们的性格或业绩的严厉批评就忍不住掉眼泪,那可能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正确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赞许构成的。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反对我们的人数和他们的阶层,而是他们反对的理由有多充分。把注意力放在反对的人得出结论的逻辑上,克服自以为非的软弱感。章节结束处,为免误导读者,以免矫枉过正走向另一极端,作者又提出: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一个论点不能因为多数人谴责就是错的,但也不能以英雄的姿态总是对抗多数,以为这样就一定正确。2. Epicurean Life —— 快乐生活三要素虽然牛津词典将Epicurean解释引申为“奢侈,肉欲,饕餮”,但实际是一种口耳相传、以讹传讹的误解。伊壁鸩鲁的确是快乐哲学的倡导者,但他所提倡的快乐追求,其实更多依赖于一些复杂的,与心理有关的事物,而对物质的依赖相对少一些。为此,他为读者开列了一张快乐清单:友谊:财富达到最大值时快乐曲线并不继续成比例上升。人们追求财富的最大目的可能就是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关注,而一小群真正的朋友可以给予我们的关爱与尊敬是财富不见得能提供的。所以友谊才应该是构成一个人快乐生活的第一要素。自由:以简朴换取独立。思想:合乎理性思考生命有限的问题。意识到“人一死,物我两忘”,就能免除对死的焦虑。3. 塞内加的挫折词典愤怒来源于一种喜剧性的乐观信念、对不公正的抱怨本身就暗含着一种信念:坚持认为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公正的。(Actually life is always unfair.)想消除焦虑,就设想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因为我们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而准备最少、不能预测的挫折对我们伤害最严重。这样我们纵使不能免遭挫折,也至少能免于因情绪激动而遭受挫折带来的全部毒害。 正确区分何处能够凭己意重塑现状,何处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必须泰然接受。4. 蒙田的世界公民观文化的缺陷——人们急忙、傲慢地把世界分为两大阵营:正常的和反常的。对不正常的指责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历史和地域的基础的,以国籍和熟悉与否区别好坏的标准是荒谬的。异国他乡可能使我们恢复被本土狭隘的傲慢踏灭了的信心和希望。崇尚本真:思想从属于肉体。真正的明智必须与我们的基本自我相适应,不过分高估智力和高度文化修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理解肉身凡胎会有急迫的,极不光彩的欲求。如何写作:一种难懂的文风多半是出于懒惰而不是聪明;晓畅的文章很少这样写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种文章掩盖了内容的空虚;让人看不懂是对空洞无物再好不过的掩护。5. 以毕生思考可悲人生的叔本华叔本华关于爱情和“生命意志”的理念是我所不能认同的,这里就不再引述。他认为人惟一的先天错误就是认为我们是生而为追求幸福的,只要我们坚持这一错误,世界中我们看来就是充满了矛盾。因是之故,我们必须理解这个世界和人生决不是为维持幸福生活而安排的,没有希望,才不会怨恨失望。6.推崇苦难的尼采哲学往往是教人争取摆脱痛苦的,但尼采却是哲学家中的异类。他从迷恋叔本华始,历经10年,通过对历史上几位人物(蒙田、歌德、司汤达和加利亚尼)的反思,改变了哲学观,转而推崇起悲苦来,其理念是: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 最大乐趣的源泉是与我们最大的痛苦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双生子,要么一起长大,要么一起永远保持矮小。正面的事物可能是负面事物培植成功的结果,让苦难结出美丽的果实。使我们感觉好些的不一定对我们好。使我们感到痛的并不一定对我们不好。 尼采不但远离酒精,而且鄙视基督教。因为他认为两者都是毒品:它们使我们不介意自身和世界的缺点,削弱我们解决问题的决心。剥夺自我完成的机会,制造伪善的信仰,抽干生命的潜能。尼采还据此拓展了基督徒的定义:当我们对于内心渴望而得不到的东西表示淡然时,我们就都变成了基督徒。 p.s.以上绝大部分引自译文,非我之功,仅做笔记之用。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书还没有看完。。。。。。书非常漂亮,手感很不错。
  •     It is good for my soul
  •     「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
  •     何必为部分的人生哭泣?君不见,全部的人生都催人泪下。
  •     阿兰•德波顿的书有趣,好读。
  •     最喜欢他讲伊壁鸠鲁的方式,由画作导入苏格拉底也很棒,很喜欢蒙田,叔本华和尼采真心是看不下去。虽然是分主题,但是如果有渊源关系也不忘点出。超级喜欢历史+游记+论述的才子书,是更风趣天真不做作版的余秋雨。
  •     很多話都挺值得深思的。
  •     1.塞内加到底是一个智者,身在大富大贵之中,仍能清醒地视富贵为身外之物,用他的话来说便是: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我把她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它们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2.我们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而准备最少、不能预测的挫折对我们伤害最严重。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3.促使我们发怒的原因是我们对世界和对他人持有过分乐观的观念,这种乐观达到危险的程度...怒气来自一种信念,认为某种挫折没有写进生活的契约中,这种信念发源于近乎喜剧性的乐观,但其后果却是悲剧性的。4.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     很好的入门 主观(以上添加的书都是高中时看的
  •     我说阿兰实在是个心思比较细腻的作家,写本通俗哲学书都还差点赚到我眼泪(我不承认我着实为了哲学家之死心痛) 有些部分感觉有些无味,好在及时又有新的文段补上。
  •     没读过哲学的人可以读一读,譬如像我。
  •     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特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意-----“爱智慧”。他们的共同爱好,就在于人生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他们的共同精神就是不向世俗低头,坚持独立思考。德波顿以其特有的英国式的笔调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典雅风趣,帮助我们走进苏格拉底,伊壁鸠鲁,蒙田,尼采,叔本华等大师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在他们的智慧之中都可以找到慰藉。《哲学的慰藉》可以说是阿兰德波顿在精彩的著作之一,值得一读。
  •     12月读书总能遇到一两本好书,阿兰德波顿的书基本没让我失望过。感谢这本书让我又想通一些事,这应该也是慰藉吧。
  •     挺有趣的。
  •     书的结构有点奇怪,更像散文集。不是特别推荐
  •     书要细细的品味,我看了一遍,没有怎么看懂,有时间再看几遍。
  •     慰藉不了啊
  •     通过几个代表性的哲学家的生平和故事来进行一步步论证,看完最后还是更喜欢塞内加和蒙田吧,喜欢入世论,中庸和坦然。作者为什么不在最后多写点自己的看法呢呢,总结那么多不外乎是别人的,更想看看作者的想法啊。
  •     哲学是心灵的启明星,德波顿的文字很温暖
  •     哲学味的鸡汤。
  •     第一本哲学启蒙书,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     《哲学的慰籍》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人作为从事西方道德哲学研究的工作者,深刻地感受到哲学所富有的魅力,但是由于哲学著作的晦涩,难懂,许多人对哲学书籍不是存在着误解,就是望而生畏,在中国急需要普及大众对哲学的认识,使人们充分领略到哲学的魅力。而《哲学的慰籍》是一本适合大众的理解力、口味的好书,该书的译文生动、富有文采,更为重要的是,该书紧密结合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揭示了哲学家是如何应对这些人生的难题的,这无疑有助于我们解决人生的困惑,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望今后多出版一些像《苏菲的世界》、《哲学的慰籍》等这类的哲学普及书,这在充满了喧嚣、浮燥与不安的社会里,无疑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的。
  •     陪我从国内到意乡的随身鸡汤浓缩包
  •     哲学家总是主动或被动地活在痛苦中,说说现在(看完两个月了吧)还影响我的内容:叔本华的悲情(人的出生就是最大的错误)、勇攀痛苦的高峰、神志清醒的时候读书是种罪过,要拿去锻炼身体
  •     “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有此成就足矣”。“我们在黑暗中掘地洞之余,一定要努力化眼泪为知识”……
  •     平庸生活中的一阵呐喊
  •     一本关于起源崇拜,充斥宗教式断言而非哲学式思辨的似是而非逻辑的书。(非常不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此为毒草,绝非良药)
  •     2007-66
  •     2014-6-25 哲学,即“爱智慧”。智慧是面对人生种种所采取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     这yin的一手好shi啊,最后几章还算精彩
  •     好深刻,好无趣。
  •     就像序里,作者给自己定位随笔作家,确实做到了和读者谈心,谈日常。篇目里夹杂着哲学家的日常和思想,刚好可以补充自己听课之外的东西~
  •     高端鸡汤。根据伊壁鸠鲁论快乐、金钱与自由等的关系所作的两个图表还不错……其他的插图简直惨不忍睹。
  •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评论说庸俗啊鸡汤啊之类的,我觉得自己深受启发,非常感动,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观感不同,我感觉这本书朴实无华,真诚用心,面对自我。
  •     为什么有人会掏钱买这本书。
  •     虽然是断断续续看完的,但还是觉得没看过瘾就完了,德波顿的文笔相当不错,哲学这么生涩的东西写出来给人读得却比大部分小说都要轻松有趣。之前看过他的《身份的焦虑》,也和这个类似,结构简单有如一本仪表说明书,实用易懂却有趣好读,随便翻来一页就能捡起来读下去
  •     使我们感觉好些的不一定对我们好 使我们感到痛的不一定对我们不好 我愿,我爱,我思。 读罢此书,身心愉悦。
  •     10年上半年。这本居然是资中筠翻译的。哲学要有助于日常生活这个观点对我可能还是有影响?
  •     Delightful
  •     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没有细看看完后才有发言权哲学的东西要批判的来看
  •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 ?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
  •     并没有深入到哲学中去,不过也不需要,更多的是听取作者的思考,而非去研究哲学。
  •     最近开始收尾之前未读完的书 这本值得有需要时拿出来再看看
  •     对哲学有些兴趣,看存在与虚无,只能看懂单个汉字,在网上找了入门书单,有推荐这本,能看懂无压力,每个篇幅都讲了哲学家的观点和一些个人的经历,还有作者个人的解读。
  •     我们一定要学会忍受无法避免的苦难。一如世界的和声,我们的生活是由不和谐和弦以及不同的音调组成的:柔和的、粗厉的、尖利的、平缓的、轻的和响的。如果一个音乐家只喜欢其中一部分,那他能唱什么呢?他必须掌握所有这些,然后糅合在一起。同样的,我们也必须把闪和恶糅合在一起,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二者本是同一物。--蒙田
  •     学到很多知识
  •     经典
  •     每一本都意外的好看。
  •     牵强附会集大成,东拼西凑一锅炖
  •     入门看
  •     看过,没多大感觉,或许内涵不够吧
  •     非常浅显易读,在地铁上随便读读不错
  •     看到尼采部分才觉得是慰藉,尽管文章这部分并不是很切题。
  •     阿兰德波顿的这套书,我很喜欢。纸张和插画也都很好。
  •     是一本比较轻松的哲学读物,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对过年无聊的慰藉呐。里面的几位哲学家之前都读过一些,可是直接进入专著还不如先窥探他们的生活。虽然轻松,可是越朴实的话越值得我们去反省,将人生过好的道理其实就是那些话,友谊、爱情、幸福、真理等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