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上下)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1
ISBN:9787561723739
作者:冯友兰
页数:298;443页

章节摘录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吾人观上所述哲学之内容,可见西洋所谓哲学,与中国魏晋人所谓玄学,宋明人所谓道学,及清人所谓义理之学,其所研究之对象,颇可谓约略相当。若参用孟太葛先生之三分法(见本章第一节注),吾人可将哲学分为宇宙论、人生论及方法论三部分。《论语》云:“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公冶长》,《论语》卷三,《四部丛刊》本,页五),此一语即指出后来义理之学所研究之对象之二部分。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其研究性命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惟西洋哲学方法论之部分,在中国思想史之子学时代,尚讨论及之;宋明而后,无研究之者。自另一方面言之,此后义理之学,亦有其方法论。即所讲“为学之方”是也。不过此方法论所讲,非求知识之方法,乃修养之方法,非所以求真,乃所以求善之方法。  吾人本亦可以中国所谓义理之学为主体,而作中国义理之学史。并可就西洋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义理之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以成一西洋义理之学史。就原则上言,此本无不可之处。不过就事实言,则近代学问,起于西洋,科学其尤著者。若指中国或西洋历史上各种学问之某部分,而谓为义理之学,则其在近代学问中之地位,与其与各种近代学问之关系,未易知也。若指而谓为哲学,则无此困难。此所以近来只有中国哲学史之作,而无西洋义理之学史之作也。  以此之故,吾人以下即竟用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家之名词。所谓中国哲学者,即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也。所谓中国哲学家者,即中国某种学者,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家名之者也。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此点亦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所谓“乃折枝之类,非携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不但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也,即直接能为人增进幸福之知识,中国哲学家亦只愿实行之以增进人之幸福,而不愿空言讨论之,所谓“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即“立德”,“外王”即“立功”。其最高理想,即实有圣人之德,实举帝王之业,成所谓圣王,即柏拉图所谓哲学王者。至于不能实举帝王之业,以推行其圣人之道,不得已然后退而立言。故著书立说,中国哲学家视之,乃最倒霉之事,不得已而后为之。故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之哲学书,比较少数。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成书既随便,故其道理虽足自立,而所以扶持此道理之议论,往往失于简单零碎,此亦不必讳言也。

前言

  吾非历史家,此哲学史对于“哲学”方面,较为注重。其在“史”之方面,则似有一点可值提及。  中国近来,史学颇有进步。吾人今日研究中国古代史所持之观点,与前人不同。吾人今日对于中国古代之知识,与前人所知者亦大异。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吾人今日亦多已加以辨正。对于此种“古史辩”,王船山、崔东壁即已有贡献;不过近人更有意的向此方向努力耳。  吾于写此哲学史时,对于中国古代史,亦往往有自己之见解。积之既久,乃知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亦不能尽谓为完全错误。官僚查案报告中常有“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之语。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近人皆知其多为“查无实据”者。然其同时亦多为“事出有因”,则吾人所须注意者也。  吾亦非黑格尔派之哲学家,但此哲学史对于中国古代史所持之观点,若与他观点联合观之,则颇可为黑格尔历史哲学之一例证。黑格尔谓历史进化常经“正”、“反”、“合”三阶级。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正”也;近人指出前人说法多为“查无实据”,此“反”也;若谓前人说法虽多为“查无实据”,要亦多“事出有因”;此“合”也。顾颉刚先生云:“反”之方面之工作,尚多未作;吾深信之。吾亦非敢妄谓此哲学史中所说之中国古史,即真与事实相合。不过在现在之“古史辩”中,此哲学史,在“史”之方面,似有此一点值得提及而已。  此书初稿成后,先在清华印为讲义,分送师友请正。其经改正者,及书中采用师友之说之处,皆随文注明。谨乘此机会,向诸师友致谢。

书籍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学时代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
第二篇 经学时代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
附录

作者简介

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骄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所系统而多新解”。
这部哲学史的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其中的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故此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全著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篇,子学时代介绍了孔子、墨子、孟子、战国、老子、公孙及儒家的哲学文化,经学时代介绍了董仲舒、朱子及清代的哲学文化。

图书封面


 中国哲学史(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起初看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当时的自己感觉大学生活实在是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虽然自己从大一直到大三一直在看书,但感觉自己看的书是没有目的的,是一种逛街似的看书,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自己要为以后的生活开始打算的时候,就想看几本对自己以后人生的道路有路标作用的书,于是哲学成为的首选,向同学征求了一下意见,中国哲学推荐的是冯友兰的那本简史,西方的推荐的是罗素的《走向幸福》(这本不算是哲学吧,总之是相关的东西),但自己看了简史之后发现上面所说的都是总结性的,那种感觉是给已经了解中国哲学的人写的,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自己看不懂,转而看了《中国哲学史》这本书中就像前面的两个书友说的那样,几乎是文言文,而且充满的大段大段的原文,很多地方很难懂,但是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已经给你跳出了能够反映本质的语句放在那里,要你自己去读,去体会,我的感觉是看过这本就不用去看原著了,呵呵呵...再说看的时候自己感觉真的是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如果是以看小说的心情去看的话,估计是很难读下来。 烦躁的时候如果能读下去,立刻就会平静了,真的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哈呵..
  •     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后来还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释古派”而与胡适的“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1946年,冯友兰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将讲稿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且出版后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据说在西方大学中,凡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本必读之书。这样一本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已自不待言,而尤为可贵者,其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亦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其依据之一就是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之所以如此,我想有如下原因:1·书小容量大。与冯先生四百万言的著作相比,二十三万言的《简史》,不可不谓“小”,然而它又是“冯先生的哲学与哲学思想融铸的结晶。”冯先生在该书的自序里也说,此书是“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故可谓,“择焉虽精而语焉尤祥也”。2·视野开阔。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虽是蜻蜓点水,仍不失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爱国风范。3·文体杨晓。许多读者都有同感:读冯先生的书,你或许不同意他的某些观点,但你绝不会不明白他的观点。西人言,文体畅晓,其智乃见(Brevityisthesoulofwit)。综此三者,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恐是学习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史的最好选择之一。二书比较 而这大体内容相一致《简史》相当于《哲学史》的简化版 简史没哲学史列的人多 只把重要的罗列 使思想贯通下来
  •     冯友兰这本中哲还是很妙的,虽然读到的第一个拍手叫好的部分,结果注明是钱穆老人家写的,但是要是同现在各种不靠谱的自以为亲民性阐述经典事实上是生拉硬扯装模作样的著作,简直好到天上去了。掠过了考证部分,仔细反复看了孔、墨、孟三派的论述,觉得实在是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十分的流畅舒服。把各家言辞简短的话语整理成有系统的思想,发现其内在脉络,冯老其实很强的。比如说墨子,其根本就在于功利主义,而大利由其三表法得出,即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天下之大害在战,故非攻,大利在使无战,无战则民可修生养息,富庶得益,而兼爱则一切为同,彼亦为己,则必无战,则天下大利至。故墨突不暇黔宣传兼爱之义。为施行兼爱,墨子以天下大利诱之,但是他担心这还不够,毕竟天下大利过于飘渺,世人都是习惯性短视。所以又拿宗教思想来制裁,有上帝有鬼神赏善罚恶,故他又赞同非命,受罚受赏并非命中注定,所以鬼神赏罚才有意义,使民生惧。除此以外,墨子还加了一道政治制裁的保险杠,须有人间上帝,由天子发政于天下,上之所是,必皆是之,非,则非之……所以,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咿,不自不觉唱起来了……)同时弦乐、厚葬、靡费不利于民生,墨子则提倡非乐节葬节用,甚至对哀伤等软弱的感情斥为无用,反而是行为的障碍。他说婴儿因为找不到父母而哭号,父母死了,儒者哀哭不已,跟婴儿有什么区别,墨子故此是极端的理智派,跟孔所倡导的发乎真性情的“直”且合乎“礼”大不一样。另外,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墨子的功利主义跟边沁的功利主义相近,国家思想又近于霍布斯。中西融会贯通,相互印证,发现那些蛛丝马迹实在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正好最近在看公平课,讲边沁和康德,而后者的理性动机,绝对道德主义又跟孟子“人有四善端乃人所以为人”的缘故有所联系。突然就验证了一句话,大约是经典还是啥的,或者一个道理,会在生活中处处发现它的痕迹。总之,这本书非常值得反复咀嚼~颇有意思~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我不关注学术界的风评如何,我就觉得这是目前唯一看得懂,还看的下去的哲学书,这就是很大的成就了。冯友兰的品性问题,就先放一边,可能就是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吧。
  •     此中有真意。
  •     非常不错的哲学普及读物。不过读这本书需要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还要对古代的诸子百家都要有相当的了解,否则读起来会很困难。
  •     一直融合,从不间断。
  •     学者写的,没有深入到思想里面是看不到这个东西张什么样子的。
  •     冯老的学术和冯老的人品...
  •     不大懂
  •     对于初入哲学的我而言,读罢本书,对中国传统哲学不再是抵触鄙弃的态度,对传统的中国哲学尤其是百家争鸣时代更是钦佩至极。中国哲学在出世与入世研究的很神妙,很有启发。
  •     以前对儒家有偏见,不懂中国人的思想渊源。系统的看了中国哲学史之后才知道纯粹思想的伟大,我们不要忘记思考。暂时最爱王阳明心学思想,由内而外,才能做到真正的强大。
  •     中国的哲学跟中医一样都缺乏科学的支持 只不过中医是依据经验或者实践 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发展 哲学基于空想或者主观上的思考
  •     了解中国哲学也就这本了
  •     承前启后,没有哲学史新编好。是看懂葛兆光的基础
  •     对哲学不仅要持批判心态,更多的是要敬畏,彻底理解一种思想就要数年。
  •     哲学千万不要发展成学术。
  •     把高深的哲学说得能听懂些了,虽然我中途还是想要睡觉。
  •     可惜还是讲得不清不楚
  •     能用一周时间读完这本书的都是大触啊。咬牙跺脚企图放弃N次,一周好不容易才读完一半。生平第一本哲学书。给自己点个赞,看吐了。两股战战,不敢打分。
  •     支离破碎,乱七八糟,引文多于本人著述,不建议购买
  •     相对系统的解释了至其时代的的中西方哲学大体观点,有的地方还是很具启发性的,但是……可能是我才疏学浅啊……有的地方觉得莫名的…无法苟同以及颇具二元性=_=
  •     子学时代尚能读懂,收获很多。在讲到魏晋之后,佛学之类,援引大量经文,又有阴阳之学,较难读懂,还有一百页未读,因太过吃力,少有收获而放弃。
  •     已读这套和葛兆光的三卷本,下面应该是牟宗三的七本了。
  •     简单易懂。赞一个。
  •     引用的比自己写的多
  •     入门读物,算是对以往认知的强化,可惜没找到下册。
  •     已有kindle版
  •     我是从一个纪录片“认识”冯友兰先生的,同时也知道了他的文风清逸的女儿——宗璞。谈到冯友兰先生的著作就不得不提《中国哲学史》,两大本书我是囫囵吞枣的看的,虽说不细,但也是做了些摘抄,笔记,也算是略有所解。
  •     缺乏自己的考据,拿来的东西比较多
  •     无感真的
  •     感觉这本书只抓哲学之魂,只说最根本的东西,很有见地,不过有些地方实在是看不懂,隋唐佛学那块,得找其他一些书做补充阅读。
  •     重新认识了中国人眼中的自然与天地法。
  •     专注于哲学史。
  •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深有体会。 很有趣,上半部分是上半年在苏州读的,下半部分是下半年在南京每天上下班在地铁上读的,一天一点 不知不觉间被冯老折服。
  •     和任继愈的个有千秋
  •     看不下去
  •     抛开其他不评,书真是极好的
  •     虽然很多人批评这册书,我倒是觉得把并不符合现在哲学框架的古文论集一点点剥离开来,让他们以哲学的形态呈现出自身的发展脉络,这件事情也是莫大的功劳,况且书里的论据翔实,当了资料集来看都是特别有营养的。对于那些所谓的批评者,我觉得还是免了这种文人相轻的臭毛病吧。
  •     可以
  •     粗略读过
  •     得有文言文基础才玩的转,而五四已经基本消灭了文言文。
  •     其实我觉得这书还好啦,不懂熊十力那派为什么这样黑人家,资料很详实,论述也很清楚,面面俱到、拾遗补漏,其实作为学者干点这种务实的工作,比天马行空地发一些骇人听闻的新见解、新学说要重要。至于文革那点事,最多说他有点怯懦没原则嘛,治学态度还是可取的。
  •     学校图书馆看的,B2 107 初涉哲学ㄟ( ̄▽ ̄ㄟ)
  •     分居然这么高?作者博古通今,做了大量摘抄,2分给特么不是摘抄的部分。
  •     虽然何兆武在上学记里对冯的评价很差。。。但是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入门读物。。。
  •     后半部分愈发艰深,先秦那一块都比较能理解。
  •     很好的框架图书
  •     补记 可以读
  •     读的2009年重庆出版社的精装版
  •     变心了...不爱了...
  •     不错吧
  •     只读了上部,没读懂。需要入门教程。冯友兰更多的是在罗列史料啊…………
  •     富贵不来,少年已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