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上下)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1
ISBN:9787561723739
作者:冯友兰
页数:298;443页

宁心安神

起初看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当时的自己感觉大学生活实在是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虽然自己从大一直到大三一直在看书,但感觉自己看的书是没有目的的,是一种逛街似的看书,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自己要为以后的生活开始打算的时候,就想看几本对自己以后人生的道路有路标作用的书,于是哲学成为的首选,向同学征求了一下意见,中国哲学推荐的是冯友兰的那本简史,西方的推荐的是罗素的《走向幸福》(这本不算是哲学吧,总之是相关的东西),但自己看了简史之后发现上面所说的都是总结性的,那种感觉是给已经了解中国哲学的人写的,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自己看不懂,转而看了《中国哲学史》这本书中就像前面的两个书友说的那样,几乎是文言文,而且充满的大段大段的原文,很多地方很难懂,但是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已经给你跳出了能够反映本质的语句放在那里,要你自己去读,去体会,我的感觉是看过这本就不用去看原著了,呵呵呵...再说看的时候自己感觉真的是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如果是以看小说的心情去看的话,估计是很难读下来。 烦躁的时候如果能读下去,立刻就会平静了,真的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哈呵..

比较冯的《简史》与《哲学史》上下(转)

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后来还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释古派”而与胡适的“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1946年,冯友兰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将讲稿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且出版后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据说在西方大学中,凡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本必读之书。这样一本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已自不待言,而尤为可贵者,其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亦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其依据之一就是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之所以如此,我想有如下原因:1·书小容量大。与冯先生四百万言的著作相比,二十三万言的《简史》,不可不谓“小”,然而它又是“冯先生的哲学与哲学思想融铸的结晶。”冯先生在该书的自序里也说,此书是“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故可谓,“择焉虽精而语焉尤祥也”。2·视野开阔。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虽是蜻蜓点水,仍不失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爱国风范。3·文体杨晓。许多读者都有同感:读冯先生的书,你或许不同意他的某些观点,但你绝不会不明白他的观点。西人言,文体畅晓,其智乃见(Brevityisthesoulofwit)。综此三者,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恐是学习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史的最好选择之一。二书比较 而这大体内容相一致《简史》相当于《哲学史》的简化版 简史没哲学史列的人多 只把重要的罗列 使思想贯通下来

随便说几句冯友兰的孔墨孟

冯友兰这本中哲还是很妙的,虽然读到的第一个拍手叫好的部分,结果注明是钱穆老人家写的,但是要是同现在各种不靠谱的自以为亲民性阐述经典事实上是生拉硬扯装模作样的著作,简直好到天上去了。掠过了考证部分,仔细反复看了孔、墨、孟三派的论述,觉得实在是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十分的流畅舒服。把各家言辞简短的话语整理成有系统的思想,发现其内在脉络,冯老其实很强的。比如说墨子,其根本就在于功利主义,而大利由其三表法得出,即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天下之大害在战,故非攻,大利在使无战,无战则民可修生养息,富庶得益,而兼爱则一切为同,彼亦为己,则必无战,则天下大利至。故墨突不暇黔宣传兼爱之义。为施行兼爱,墨子以天下大利诱之,但是他担心这还不够,毕竟天下大利过于飘渺,世人都是习惯性短视。所以又拿宗教思想来制裁,有上帝有鬼神赏善罚恶,故他又赞同非命,受罚受赏并非命中注定,所以鬼神赏罚才有意义,使民生惧。除此以外,墨子还加了一道政治制裁的保险杠,须有人间上帝,由天子发政于天下,上之所是,必皆是之,非,则非之……所以,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咿,不自不觉唱起来了……)同时弦乐、厚葬、靡费不利于民生,墨子则提倡非乐节葬节用,甚至对哀伤等软弱的感情斥为无用,反而是行为的障碍。他说婴儿因为找不到父母而哭号,父母死了,儒者哀哭不已,跟婴儿有什么区别,墨子故此是极端的理智派,跟孔所倡导的发乎真性情的“直”且合乎“礼”大不一样。另外,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墨子的功利主义跟边沁的功利主义相近,国家思想又近于霍布斯。中西融会贯通,相互印证,发现那些蛛丝马迹实在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正好最近在看公平课,讲边沁和康德,而后者的理性动机,绝对道德主义又跟孟子“人有四善端乃人所以为人”的缘故有所联系。突然就验证了一句话,大约是经典还是啥的,或者一个道理,会在生活中处处发现它的痕迹。总之,这本书非常值得反复咀嚼~颇有意思~

中国近现代最好的哲学史,年青人必看书籍

中国近现代最好的哲学史,年青人必看书籍,了解自己国家,了解五千年中国哲学,最好的一本书,要了解中国哲学没有一定的古文学基础是无法进行下去的,而冯友兰为大家打下了了解中国哲学史的基础,浓厚的古文基础与现代文学基础全面解释了中国哲学,是很好的一部书

泛泛写点感想

虽然对比较重要的著作(或者说我觉得大概读完很快就会忘光的著作),我都争取写点豆瓣书评,但是看其他书评时,很遗憾地,抚掌会心一笑时少,对着屏幕咬牙切齿时多。
在内容本身而言,其实儒墨道法这些基本观点大家都并不陌生,尤其是当年有位在相关领域著作颇丰的老师曾经花了半个学期大加发挥天地阴阳和作息时间以及生男生女的关系~~(好吧,我承认其实我语含讥讽)。
或许如同看名著改编的电影或者重拍的动画片一样,过去一直在思索这么做是否是对宝贵生命的一种浪费,近年才发现这种时候往往能更清楚的发现结构,铺排和细节间精细的韵味,正如学生上课与老师听课间的微妙差异。
上半册全文中,特别绪论深得我心。相对于西方史学界一直对真实是否存在争执不休,我个人更喜欢这种承认实际存在的历史同时有与之平行或者交错的叙述史的二元论历史观。同时,在处理由与西方学科分类系统不同的路径发展来的中国思想史时,先生提出的哲学史只是按西方哲学定义把中国思想梳理一遍,特别是可以按中国分类去写西方诸子史,西方经学史这个说法深得要义。之所以整理成西方哲学史只是为了方便交流,未见得比传统分类有何高明之处。
上半册从先秦梳理到董仲舒,以诸子为核心,相比之前诸人,能系统的有意识的利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如黑格尔的矛盾三段论,边沁的功利主义等等无疑是一种推进,从中可见比较哲学的雏形,可惜后来的发展多拘泥于简单的比较,很少能从比较中获得除了“我们领先西方xxxx年”这种空洞的自豪感之外的洞见。同时很多注也都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如对梁启超评价先秦思想繁荣原因,人民生活空前痛苦,作者即认为中国历史根本无时无刻人民均水深火热,此理由无法成立。
对辩客的白马非马啥的理论一直只闻其名,终于有机会有一个全面了解了。
闲话不表,后面我不太理解的是,1,虽然在绪论说的明白,实际写的过程似乎很难贯彻写作意图,很难明白婚礼,祭礼啥的形式和哲学哪个门类有关,作者究竟是跑题了还是留给大家思索的空间。
2、关于易经里说的按照某卦发明了农具,按照某卦又发明了船,我怎么觉得这么不靠谱呢~~~应该只是后人附会吧,我以为这些东西都是实际需要刺激慢慢一点点改进出来的。
3、同样如上,我很难想象周公跟其他几个人凑在一起商量几天就能把周礼那么繁复详尽而且持续高效运行几百年的体系凭空编出来~~
下半册自董仲舒开创独尊儒术之时代始,历数两汉之古今文经学之争,魏晋南北朝之玄学佛学,唐朝之佛学以至宋明理学,最终以康有为等人为中古时代之结束。中间各种图表,各种解释固无一一细论之必要,其实我很怀疑为什么要对诸如董仲舒的天地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之类的东西详加描写。但是魏晋以至唐朝的佛学确实是能展示作者深厚学术功力之处。对佛学的一点浅薄理解多半来自古龙武侠小说的“手中无环,心中有环”至于阿赖耶识就只能想起沙加和婆罗双树园,这里对玄奘、天台宗、华严宗等的介绍让我第一次触及了这个思想系统。同样还有整个宋代的理学心学之争,对理学和古希腊哲学的对比正符合了作者在绪论中讨论的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思路。我之前一直以为形而上是根据书名译来的神作,现在才知道和理念一词一样,都有深刻的中国思想基础。朱子之理和柏拉图之理念似乎差别极为有限。
杨朱篇里讨论人生苦短,刨去老年小孩吃饭睡觉就更剩不下几天的计算好有读者体的感觉啊。
阴阳家在秦汉影响力甚大,作者以为是秦灭六国为历史不曾有之事,使人充满对自然的征服心。让我不禁想起二十世纪初叶的英美,维多利亚时代的强烈乐观主义。
三篇审查报告,分别由陈寅恪\金岳霖先生执笔,讨论中间大师风采展露无遗。谈到人生理想方面的话题更是亲切。~~~尤其是大家特别就冯先生导论中的“中国”与“哲学”两者间关系问题展开讨论,陈先生对文化输入与吸收方面的见解远在川端康成写出“我在美丽的日本”之前啊。而金先生对论理的讨论无疑和他深厚的逻辑学基础密不可分。

适合中国哲学发烧友

纯粹的历史。引文浩繁,且多是文言。如非发烧友实在难以有耐心和精力看完全书。而且读此书必需要安静的地点。我原本打算在上下班路上看此书的计划是失败的。读此书不仅是读而已,边读边思考才行。否则只是走马观花……不过此书之价值也正在于此,作者广征博引只为使读者多看一些原文多有一点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而不是如简史,纯以个人角度来论述哲学。力求客观是作者的苦心。引文后的评语也很见作者功底!任何人读之皆会使以往对中国哲学的观感有所革新!

读完一册有感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骄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所系统而多新解”。此书的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此书的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读完一册之后,深感冯先生的学识淹博,贯通东西,虽然算是一部史,但是各个历史阶段的哲学派别和观点都一一论述,态度比较客观中立,我本希望先生可以将各家论点分出孰优孰劣,但是计划看不出,慢慢的感觉,其实优劣存在于各派,各种哲学观点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影响,自有它适应时代的优,也一定有他的历史局限。哲学这个东西就是世界观的问题,你能说唯物论就一定比佛家道家的唯心高明吗?你能说法家就一定比儒家更适合治理国家吗?非也!这部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听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有一定影响的哲学论点一一道出,让读者细心体会其中意思和奥妙,了解祖先浩渺广博的思想。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

不推荐。

最近脑子不灵活,大段的引文让我读起来很吃力。可能专业程度过深,乐趣有所减少。看到陈寅恪和金岳霖的附文,推荐此书为清华教科书.. 有点累。引文实在太多。要不是冯友兰,还以为他骗稿费的。

四不象的冯教授

我一直倾向于认为把冯友兰当成教中国哲学的教授就可以了,他的东西是属于哲学史的范畴,不能算是严肃的哲学范畴,对于近代中国哲学史的学术发展上很有研究价值,但哲学或者思想上价值不大。  冯友兰的哲学史看透了,其实就是一个美国新实在论内容的洋人穿着中国哲学形式的古装玩意罢了,所以陈寅恪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最后其实是明扬暗贬,并明确提出了他的不同于冯友兰这种用旧瓶贩卖者洋酒的方法,而是所谓的“旧酒装新瓶”的观点。  这样看来,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其实就是新实在论,“接着讲”是冯友兰《新理学》中的路数,对此当时提出深刻而严厉批评的就有洪谦与王恩洋。两位意见非常很值得重视,洪谦正是从自身的新实在论的逻辑哲学来批判冯友兰的方法论,并最终站在维也纳哲学立场上,认为冯友兰的这种哲学的方法论也是立不住的,洪谦相反却把冯友兰看作没用的魏晋玄学在传统中国哲学与诗歌的玄学上抬高,认为有其自身的一定意义。所以冯友兰的哲学史在哲学上最终被彻底判成了死刑,最后成了大家所公认为的搞成了个洋不洋,中不中,古不古,今不今的怪物并冠以哲学之称的可笑玩意儿。话说回来,我这样大批了一通冯教授,但对于冯友兰、熊十力他们这些搞中哲的学人有点倒是值得肯定的,是面对西洋哲学思潮在中国的兴起,他们关注一个现代中国哲学所必将面临的问题:面对西方哲学知识方法论与哲学体系,中国哲学自身未来该如何建立起自身的知识方法论与系统的中国哲学体系。所以熊十力从佛学的《唯识宗》出发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十力搞佛学其用意部分也是在此;其高足牟宗三与唐君毅晚年则分别从陆王与康德黑格尔来回应了这个问题;贺麟也是从宋明理学与黑格尔出发;而冯友兰则是从宋明理学程朱那出发,并结合西方的新实在论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其精神与所做的工作在学术上也还是值得肯定得,解决好与否那是一回事。终究一生来看,冯友兰一辈搞的东西,要我下结论实质还是洋不洋,中不中,古不古,今不今。其实就是一锅煮,这个在学界大家都已基本上达成共识了。还记得当时毛泽东在开国大典后请了冯友兰吃饭,就是弄了东西各种东东的一锅煮的菜给他吃,也算是讽刺这样的学人吧。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在政治上两次作风也颇为学界学人所病诟,而且如果从哲学与政治的二者关系来看,也颇能说明他哲学上是存在问题的,因为你从事政治必然有哲学上的根源,当然我认同冯友兰是个很真诚,无论在学术上还是政治也是很要求上进的人,但是从他的两次政治经历就能知道他在哲学上肯定存在重大问题,完全的立不住。像海德格尔,施密特这样的大哲和政治家,他们也参与过政治,但是我们看他们一直到晚年有过悔意么?  冯友兰其实对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两者理解都不是很深,所以研究西方逻辑哲学的大家如洪谦,金岳霖,胡适之辈都不怎看好他,研究中国哲学的大家如熊十力,王恩洋,徐梵澄等对他评价也不高。对于中国哲学,相对的来说,能真正继承朱子道统的为马一浮,因为传统之学讲求“见道”,马一浮真是这样的见道之人,熊十力曾称他道高识远,徐梵澄在晚年的《陆王学述》中也称马一浮为传统宋学的最后一位大师。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哲学其学有变,鲁迅的弟子徐梵澄提出“精神哲学”也是一个中国哲学很好的进路。附:你如果一定要看哲学史,我可以推荐你去看看民国钟泰的《中国哲学史》,其实钟泰本来也不想写什么哲学史,但是因为当时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盛极一时,钟泰为了反驳他才去搞出个那本哲学史出来。钟泰算是王学的最后一位传人,而且在小学,诸子学,宋明心学与理学涵养极深。以前最早的有万有文库出过的,现在再版的很多。其他的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也都可以当中国哲学史来看。    你要真想了解中国哲学,我就不建议你看什么哲学史,哲学史本来就是西方人搞出来的东东,尤其自黑格尔后,哲学史的规模与体系更是蔚为大观,在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哲学没有哲学史,有的只是先秦诸子,魏晋玄学,汉唐佛学,宋明心学与理学这一类的哲学,你要想了解中国哲学,一窥其要旨,就在这些著作中好好看就可以了。

校讎拾得 by xiaosheng

——(上冊)——“古史辯”(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古史辯”當作“古史辨”“事出有因”;(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當作“,”“古史辯”(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古史辯”當作“古史辨”只須成色精純(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8)“只須”當作“只需”《通志校讎略》(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4)“《通志校讎略》”當作“《通志·校讎略》”,循全文例爲《墨子》、《莊子》個人所有(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6)“《墨子》”當作“墨子”“《莊子》”當作“莊子”《韶武》、《雅》、《頌》(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42)“《韶武》”當作“《韶》、《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45)“,’”當作“’,”“見‘易象’與‘魯春秋’”(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45)“‘易象’”當作“《易》《象》”“‘魯春秋’”當作“《魯春秋》”抑“魯《春秋》”見《易》象與魯《春秋》(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49)“象”當作“《象》”卽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60)“卽”字疑有誤入之過也,各於其黨(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61)“入”當作“人”只須順其良知(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62)“只須”當作“只需”只須其合禮(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63)“只須”當作“只需”《韓非子五蠹》(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66~67)“《韓非子五蠹》”當作“《韓非子·五蠹》”,循全文例《古史辯》第一冊(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68)“《古史辯》”當作“《古史辨》”然當卽爲之撞巨鐘(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75)“當卽”當作“卽當”合縱連衡(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86~87)“合縱”當作“合從”“姑捨女所學而從我,”(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92)“,’”當作“’,”舜禹,益,相去久遠(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93)“舜”後脫“,”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93)“,”當作“、”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四端(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00)末“、”衍“情欲之寡。”(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18)“。’”當作“’。”專指知識的知識(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23)首“知識”當作“智識”“敝於法而不知賢”(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23)“敝”當作“蔽”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26)末“,”當作“。”“時”後“。”衍黃、老之學盛行(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33)“老”當作“《老》”,循全文例黃老之學盛行(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33)“老”當作“《老》”,循全文例《呂覽異寶篇》(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34)“《呂覽異寶篇》”當作“《呂覽·異寶篇》”,循全文例“疆爲之名曰大”(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39)“疆”當作“彊”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41)空格當作“,”“‘河伯曰:(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51)“‘河伯曰:”當作“河伯曰:‘”“惠施不能以此自寧,”(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55)“,’”當作“’,”周、遍、鹹、三者(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70)末“、”衍有經驗而不知有物……(同上)(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82~183)凡十行,行首皆衍二格然卽然、不必吾有意識的(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83)“、”當作“,”必須智之指導(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89)“必須”當作“必需”兩而無偏。(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90)“。”後脫“’”[上“知”下“心”]明也(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91)“明”前脫“,”舊作智下同(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92)“智”後脫“,”依胡適之先生校改)”【聲註:皆小字】(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92)“’”系正文,誤入夾註東西南北(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92)“北”後脫“。”依胡適之先生校改)”【聲註:皆小字】(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92)“’”系正文,誤入夾註依梁校改)”【聲註:皆小字】(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94)“’”系正文,誤入夾註“說,所以明也……勝當也。”(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96)“說”前“‘”衍“。”後“’”衍《經說下》又云(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96)“云”後脫“:”《墨子卷十頁一》(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97)“《墨子卷十頁一》”當作“《墨子》卷十頁一”依孫詒讓校)”【聲註:皆小字】(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97)“’”系正文,誤入夾註”(《荀子》卷三,《四部叢刊》本,頁十)(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198)“’”當在“)”後此亦且彼也。”)”【聲註:皆小字】(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04)末“’”系正文,誤入夾註依梁校改)”【聲註:皆小字】(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05)“’”系正文,誤入夾註遺者巧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07)“巧”後衍一空《經說》云: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10)“:”後衍一格笑語卒獲,”(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24)“,’”當作“’,”“辯同異”(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29)“辯”當作“辨”辯異而不過(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31)“辯”當作“辨”辯則盡故(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31)“辯”當作“辨”只須“有威可畏(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35)“只須”當作“只需”只須執名以核(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42)“只須”當作“只需”神明之也,”(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56)“,”當作“。”然後葬也(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57)“也”後脫“。”《荀子·禮記》(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59)“《荀子·禮記》”當作“《荀子》《禮記》”《荀子·禮記》(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63)“《荀子·禮記》”當作“《荀子》《禮記》”又 一方面爲繼吾人之親(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65)“又”後衍一空“不辱其身。”(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66)“。’”當作“’。”不能辯何者眞爲某曰(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67)“辯”當作“辨”其義上文已詳(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68)“詳”後脫“。”“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69)“正心,誠意”當作“誠意,正心”於穆不已;”(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76)“;’”當作“’;”文王之德之純;”(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76)“;’”當作“’;”師出以律,否臧凶(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80)“臧”後脫“,”《古史辯》(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81)“《古史辯》”當作“《古史辨》”《國語晉語》(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81)“《國語晉語》”當作“《國語·晉語》”,循全文例一陰一陽之謂道:分於道之謂命;形於一之謂性(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83)“:”似當作“;”雷雨乃作也”(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85)“也”後脫“。”……震者,動也(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86)“……”前脫兩格共工與頊顓爭帝(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92)“頊顓”當作“顓頊”禮者,法之大分(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94)“禮”當作“《禮》”,循全文例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94)“禮”當作“《禮》”,循全文例“樂”當作“《樂》”,循全文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94)“禮”當作“《禮》”,循全文例“樂”當作“《樂》”,循全文例乾坤或幾乎息矣,”(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96)“,’”當作“’,”——【下棋必不輸之法】——某筆記中謂:一仙人謂:下棋無必勝之法,但有必不輸之法。問必不輸之法爲何?曰: 不下棋。(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上冊287)


 中国哲学史(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