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荒原狼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532751488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页数:246页

章节摘录

  这老头儿想用这样一种开玩笑的方式逃避我的问题和指控,我觉得不太合适,我以责备的眼光看着他。于是他向我凑过来,他那变得完全像孩子似的嘴巴贴近我的耳朵,轻轻对我说:“我的年轻人,你对老歌德也太认真了。对已经去世的老年人不能这样苛求,否则就会对他们不公平。我们不朽的人不喜欢这样认真,我们爱开玩笑。我的年轻人,你要知道,严肃认真是时间的事情;我要向你透露一点:严肃认真是由于过高估计时间的价值而产生的。我也曾过高估计时间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我想活一百岁。而在永恒之中,你要知道,是没有时间的;永恒只是一瞬间,刚好开一个玩笑。”  事实上已经不可能跟这个老头儿认真地谈话了,他快活地、敏捷地手舞足蹈起来,忽而让他那颗胸前星星中的樱草花像火箭一样射出来,忽而又让它变小,消失不见。他精神焕发地跳着舞,我却不期而然地想起,这个人至少没有错过学跳舞的机会。他跳得还真不错。突然,那个蝎子闯进我的脑际,或者与其说是那个蝎子,还不如说是莫丽,我冲着歌德喊道:“告诉我,莫丽在这里吗?”  ……

前言

  《荒原狼》是二十世纪著名瑞士籍德裔作家赫尔曼·黑塞(1877-1962)的名著之一,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六月。小说问世后,先后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是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和东方精神的环境中长大的。少年时期,黑塞不堪忍受僵化的经院式教育,中途辍学,先后当过工厂学徒、书店店员。他对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刻苦自学,并开始写作。二十世纪初,黑塞陆续发表了《彼得·卡门青特》、《在轮下》、《盖尔特鲁特》等长篇小说,成为知名作家。一九一一年,游历印度,翌年回国,迁居瑞士,一九二四年人瑞士籍。

内容概要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荒原狼
出版人前言
作者序言
彼得·卡门青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图书封面


 荒原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9条)

  •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书评,第二部分是读后感(也可以看成是病者的自我解析)。想看书的角色构造的可以按顺序读,只想读感性部分的可以直接看读后感。请便。)看完《荒原狼》后依旧久久不能平复,我满脸通红,兴奋得无可附加,我猜想,这种感觉应该与获得高潮时一般美妙,因为既完美又短暂。我获得了解脱与救赎一般的感觉。黑塞在后记中写道:“荒原狼的故事写的虽然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治疗。”我完全理解这一点,作为一个暂时被治愈的浅度患者。就像人活在世就必须有信仰,而在这污浊的世界中追求安宁是多么美好的事。先谈谈我对这本书的角色见解。书中的哈里与赫尔曼都是h字母作名字开头自然不是巧合,但赫尔米娜也是h也不太可能是巧合。书中提到过那句‘我的胸膛里有两个灵魂’这句名言,而《论荒原狼》那本小册子中告诉我们‘人的胸膛里不可能只有两个灵魂,应该有一千多个’。书中的市民(教授、房东等人),赫尔米娜,柏勃罗,古斯塔夫等有长段出现的都可以看做是荒原狼(或者我们可以把他说成是黑塞?因为这在精神上上有些自传意味)的一千多个灵魂中的较为引领的灵魂,是他内心的角色。最先出场的市民代表,房东、教授等等都是荒原狼既羡慕又讨厌的,而这是他病痛的典型症状。他无法成为一个普通的市民,因为他的与众不同的灵魂他只得被驱逐在外,是他自己被自己驱逐出去。他觉得自己与这些日常格格不入,他希望自己是个怪人,是个特殊的人物,于是他潜意识里受苦受难并期望死亡。但是他也爱这些市民的生活,他无法融入使他矛盾,这就是他人性不健全的体现。很惭愧在阅读时我也与他抱有同样思想,直到看见《论荒原狼》我才明白他的思想从来都是病态的体现。赫尔米娜曾说:“我让你喜欢,使你觉得重要,这是因为我对你来说好比一面镜子,我身上有点什么东西能给你回答,能够理解你。本来,所有的人都应该互相成为一面镜子,能互相回答对方的问题,互相适应。可是,像你这样的怪人太怪了,很容易着魔,以致在别人的眼睛里看不出任何东西,看不见有什么事与他们有关。…”这就是荒原狼的症结之一,他渴求被人理解却也不希望被一般人曲解,他从他人的身上看不清自己所以迷惘矛盾。赫尔米娜终于作为明镜出场,她的出场是治疗的开始,让荒原狼看见自己,让荒原狼自己为自己作答。就在后面荒原狼顿悟“也许她所说的都只是我自己的想法”,摆明了荒原狼是从赫尔米娜中了解自己之外,还暗中给了广大患者一个希望——不需要这样特殊的一个人存在,自己也可以治愈自己。其实这大概是书的治疗所在,让荒原狼们看见自己,产生共鸣,发现自己的病态之处,而后反省、调整自身。而赫尔米娜的存在,我认为是黑塞本身的一个灵魂。这睿智的灵魂的出现使处于危机中的黑塞康复,现在黑塞想要用这灵魂治疗我们。为何书中会突然出现一个“哈里的儿时玩伴赫尔曼”,并且还是赫尔米娜的另一个样子?这也不可能是巧合。哈里是黑塞病态时期的象征,是他苦难的灵魂,那时的黑塞希望找到他“儿时的玩伴”,也许纯真,也许无畏,至少健康。赫尔米娜是他痊愈的未来的象征,同时也拥有了年轻时的健康特质,于是赫尔米娜既可以看起来像男人,又可以变回女人。她是对过去的怀念,是从未来远道而来的救赎。中途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玛利亚。她是绝佳的情人。我把她看成是荒原狼情欲的灵魂。他追求睿智聪慧却不过分(他有时喜欢玛利亚的见解),爱意浓烈却不累赘(他不是玛利亚唯一的情人,这使他很开心)的美丽伴侣(这是每个男人的梦想吗?),而不是像之前那个与他同等聪明却成天争吵的情人。他希望被人喜欢,希望拥有别人喜欢的。玛利亚是他情欲的体现,由赫尔米娜的指引,他开始有了正当的情欲,那些夜晚使他恍若神仙。玛利亚的出现还代表荒原狼的矛盾已经逐步缓解了,例如他在玛利亚的指引下开始发觉精选出来的美的东西从来都界限模糊,不是莫扎特巴赫等人就一定是至高无上,像玛利亚对从美国来的歌曲怀有的孩子般的感情也是纯洁的美好的崇高的艺术感受了。从这可以看出荒原狼的开窍,他摆脱了独标准审美的高雅为高雅的怪圈,淡出了那种‘与众不同’的厌恶他人的思想。柏勃罗是我觉得最难懂的一个角色,荒原狼从来都奈他不何,他一开始不与哈里争辩,后来又把哈里辩得没话说。也许他是至高无上的代表,是那圣教会派来指引痛苦子民的教徒?因为赫尔米娜谈起圣教会时说过,“我常想,我的朋友柏勃罗也可能是个隐蔽的圣者。”柏勃罗和魔剧院原本只能当做幻想出来的存在,是绝对虚构的。这可能是柏勃罗的神秘寡言和赫尔米娜的话语引起了荒原狼的注意,在聚会狂欢后的梦境中构造了一个世界。不过细想下更可能柏勃罗就是圣徒,是黑塞写来救赎人的角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神秘,难以捉摸,还拥有着魔剧院。他既是一名爵士乐演奏手,又能化身为莫扎特与哈里对话。他用多变演绎不变。他是某种纽带与钥匙。是真正解救的象征。荒原狼在魔剧院中遇到的古斯塔夫是他嗜血、暴力、不满的体现。古斯塔夫参加革命,用戏谑的手法猎杀无辜的人,却谈不上来自己的目的,一切都杂乱无章又随心所欲,可实质上是残忍。战争冰冷且无情,所有人被暴力冲昏头脑,再不明不白地死去。还有荒原狼的训练者,看似耀武扬威十分是个角色,可后来竟温顺(凶残?)得连人样都没有了。低身下气屈服于兽性的虚伪使人变得面目可憎。这都是荒原狼的内心罢了。而书中的场景,总给我一种‘由浅入深’之感。从一开始的市民家到后来的魔剧院,都是从平庸逐渐走向幻境,从表层逐渐走入自己的灵魂。荒原狼一开始喜欢黑暗,在潮湿的街道上行走,看见魔剧院的广告,拿到那本《论荒原狼》的小册子。而后荒原狼在他那‘小小的所谓故乡’的房间里面。房间里尽是些优雅的符合他的物品,“我房间里,靠椅、炉子、墨水瓶、画盒、诺瓦利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正等着我归来,就像母亲或妻子、孩子、使女和狗、猫等着别的、正常的人回家一样。”在这时荒原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多与外界接触,在他的心目中自己是特别的,是孤独的,他有意与外界制造了一个隔阂,他的领域独属于他绝对不可侵犯。在后面赫尔米娜说要放一个留声机在他家时,他也是千万个不愿意的。他说,“留声机败坏了我的工作室里苦行式的充满智慧的气氛……带来破坏性的,甚至毁灭性的后果。而与此同时,又有新的、可怕的、解体的东西从四面八方涌进我迄今为止轮廓分明、自成一体的生活。”他认为他的领域被侵犯,他的隔阂被逐渐打破,导致他矛盾、迷惘又混乱。黑老鹰酒家是背广告牌的、给他《论荒原狼》的人让他去的。荒原狼一开始并不以为然,从教授的家里跑出来后,因为害怕死亡害怕回家,便进了一家酒馆。从书中的描述看起来他不是特意去的,只是偶然路过。“我就这样一直逛到深夜,来到郊区一个偏僻的,我不太熟悉的地方,进了一家酒馆。……我往里走的时候,看见门上挂着一块旧牌子:‘黑老鹰’。”但有可能只是巧合吗?其实他暗地里渴望救赎。他在里边结识了赫尔米娜,与她进行了第一次的对话,中途他梦见了歌德,而后与赫尔米娜约好周二见面。在那儿他与赫尔米娜交谈,并急切地想要服从她的命令。那是第一次与外人深度接触。那之后的约会他们更加深入地交换思想(赫尔米娜如此睿智,谁还不会心甘情愿服从她?),并再约定一起学狐步舞参加化妆舞会。而学狐步舞的期间,荒原狼逐渐与外界接触频繁起来,邀请玛利亚跳舞并与她建立情人关系和认识柏勃罗都是这期间发生的事。这段时间里荒原狼的内心折磨出乎意料的少,受到如此多的冲击也还不如一开始留声机带给他的矛盾大,这也从某个方面交托出了他的状况改善。化妆舞会是现实中的高潮部分。荒原狼在等待舞会开始前十分迷惘,他感到胆怯。而舞会一开始他也不知所措,没有了赫尔米娜的指引,他厌恶起来。之后那张‘赫尔米娜在地狱里’才使他精神回复振奋。好比一位医生在治疗病人时没有下明确的指令,会导致病人的消极、衰弱。而后他‘经历了五十年中从未经历的事’。荒原狼打破了自己的疏离感,与舞会与人群融合到一起,陶醉狂欢。这里荒原狼几乎要恢复正常了,可这并不足够,这只是表面的冲击——所以魔剧院出现了。在魔剧院时,柏勃罗在一开始的时候便说:“您渴望离开这个时代,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这个现实,到另一个更适合你的现实中去,到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中去。……您寻找的世界就是您自己的灵魂世界。您渴望的另一个现实只存在于您自己的内心。您自己身上不存在的东西,我无法给您,我只能开启您的灵魂的画厅。出了机会、推动力和钥匙,我什么也不能给您。我只能显现您自己的世界,仅此而已。”这就把魔剧院的来由清清楚楚地交代了。荒原狼扔下自己的旧的矛盾的人格观看他自己,就跟镜面一样清晰。他看见过去、现在甚至未来。荒原狼进入的房间都有其特殊意义,告诉了荒原狼他自己的荒诞不经。‘猎取汽车’里是暴力嗜血,无理取闹的战争。与机器对抗也是荒原狼潜意识中推崇的观点(他讨厌留声机)。与自己的暴力面对面后他觉得“那些曾认为非常值得赞许、非常必要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和厌恶”。而后是‘人物结构’房,这段内容对应了之前《论荒原狼》的观点,“一个人的体内应有一千多个灵魂”。荒原狼或许可以在这理解,自己不可能只拥有两个灵魂,并且人人都有多个灵魂,自己完全可以健全。‘荒原狼训练者的奇迹’其实是虚伪的披着人性的皮的兽性的展示(狼学人观众不是滋味,人学狼呢?)。“现在我知道了,不管是驯兽者、部长、将军,还是疯子,他们头脑中的思想和图画也同样潜藏在我身上,它们是同样的可憎、野蛮、凶恶、粗野、愚蠢。”要治疗一个病人,首先要告诉他他的病状,而后要展示他病得不轻。这样他才会意识到严重性。如果没有认知自己的痛苦,要如何治愈自己?麻药也许一次两次有用,但若依赖起来便如毒品一般了。‘所有的姑娘都是你的’房间。在这儿荒原狼已经知道什么是随性而行了。他不用再顾虑什么高雅不高雅,也不用顾虑什么未来不未来。他放纵自己去爱,他放纵自己去欢乐。他不后悔,也不应后悔。‘怎样由爱而杀人’,他与莫扎特对话后,杀掉了和柏勃罗一起的赫尔米娜,之后他在懊悔和狂乱中更看清了自己。莫扎特再次出现,与它对话,使他醒悟。“您把您的一声变成了一部可怕的病史,把您的才智变成了不幸。”绞刑过后,莫扎特变为柏勃罗,柏勃罗微笑着谴责他。被他杀掉的赫尔米娜变成了棋盘上的一个角色。荒原狼“一切都懂了”,从错乱的复杂中痊愈。“我知道我口袋里装着成千上百个生活游戏的妻子,震惊地预感到这场游戏的意义,我准备再次开始这场游戏,再尝一次它的痛苦,再一次为它的荒谬无稽而战栗,再次并且不断地游历我内心的地狱。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结局。读后感:此时此刻我明白,我理解,我从我的痛苦中完全解脱。可是明天?后天?我又会重新浸在生活的苦痛中,日复一日,平庸无常,矛盾挣扎。想要死亡已经是胆小的体现了,而我还惧怕死亡,我是个地道的胆小鬼。不过我知道,我坚信,有一天我会理解,用自身去验证这永恒的解脱,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幻象里。现在还早,可我应吸取某些从书上获得的、只在我脑海中留下浅薄印象的教训,随性而行。当然我永远不可能知道我所做的是对是错。我十六岁,天知道今后我会成为什么?玛利亚?赫尔米娜?赫尔米娜是我心目中的爱人,是我至高无上的目标。我爱她并渴慕成为她,我特能体会哈里的感受。她是多么智慧美貌,此时她是一只小鸟低吟浅唱,下一秒她便是毒蛇了。她明白自己,她无法在他人的脸中看见自己。可是她的热情,冷漠,悲伤都那样动人,那样性感。如果献身于她能获得无法比拟的欢愉,我愿意千千万万遍。也许这就是服从的意味。我当然病了,如同书中所言,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我看着他就像看着自己。我赞同他那些病态的话,也万分理解他的苦痛,从而可怜起了自己。而那可爱的赫尔米娜,她那些只会的言语,让我惊愕,让我恍然顿悟,最后我与荒原狼一起坠入伪装的解脱,又骤回痛苦的现实。我深知自己的愚蠢,可我仍希望自己不凡,这证明了我更加愚蠢。我心胸狭隘,我无法包容这个世界,于是我不高兴。我想要得到救赎,可我又是如此胆小、平庸、愚昧。我了解这一切更导致了我的绝望。这一刻我的灵魂欢愉,可天知道它会在令人厌烦的哪一天消散。我真害怕我将一直痛苦。孤独是别无他求,我知道,我有太多需求,我也无法停止我的欲望。其实欲望不必停止,不必。因为我们无法停止,永远。我从镜子里看自己,看见的,除了这丑陋的自己之外,就是自己的丑陋。我还看见了自己的贫穷,自己的唯美,自己的愤怒,就是看不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我怀有恨意,我恨自己所在,我期望一个隔绝之地。我厌恶身边与我格格不入的人。可是我又爱。我爱这些人的温馨。我也希望投入他们中去,我希望如此。我爱这个世界,因为我无法得到它。“我的梦想是对的,百分之百正确,你的梦想也对,而生活是错的,现实是错的。”我能幻想我得到救赎,可我身处现实,并且将一直身处现实。我生活着,连可怜的幻象都没有。我痛苦,我向往又害怕欢愉,我害怕它的短暂和它的后果。我恐惧一切后果,我从不活在现今。明知未来是一片无法看清的迷雾,明知我只能通过长长的痛苦才能得到我想要的,可我还是要恐惧,我做毫无意义的恐惧,不断试图看穿未来,明知无法做到。我又妄想有谁能助我一把,可是,这路这苦痛只能我自己去走,是无法推脱的。我竟会怨恨发生在我身上的不是我自身导致的不幸,可是既然无法改变,为何要怨恨?我还会后悔!人一旦后悔,从前的所有都不再有意义。所以我希望我永不会后悔,我经历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必须有意义,必须是离那极乐的世界愈进一步的。我更希望我牢记这一点,我要坚持我自身,做好事,投身于爱情,不那样严肃地对待自己。这时他人的看法又算什么?为何要对自己严肃?连玩笑都无法听进。“一旦人们不再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一切更高级的幽默就开始了。”如果把自己,把世界,把一切都当做是玩笑,看,多么可笑多么欢愉!原本人就不需要反抗,因为世界不需要。在社会这间小房间里,我们可以做任何事。可我们把自己折磨千百遍,期望死亡,为几元钱活着,狭隘地接受各种肤浅愚昧的国家言论、金钱观念、人与人的道德伦理观。为什么不能纵情享乐?‘教育’反对这正确之路,只是因为纵情享乐着的上层人们不愿看见他人欢乐,不愿失去自己的物质金城,不愿失去一堆愚蠢如驴的劳动力。我也更加愿意相信这个世界只是一时病了。但实际上,从历史来看,病下去和病入膏肓是世界的历史趋势。悲伤的我们早已无能为力,无法阻止上层人的丑恶自私,市民的麻木,等等等等。我们是庸人自扰的庸人。不,我不应该说驴愚蠢。我太粗俗残忍,如赫尔米娜所说,动物多么真诚,如驴,只是可爱地本能地默守自身,不反抗,慢条细理。“就像草木山石,日月星辰。”我想像动物一样真诚!当然我不是要受人欺辱的,我要有保护自己与杀害他人的能力。如果我能如此悲伤又残忍,我会爱上我自己的。(可能我这样想又不够真诚了)。披着虚伪的皮,既不方便行乐,又证明了自身不可见人的愚蠢,一旦被拆穿(事实上是一定会被拆穿),会引来更大的痛苦(嘲笑讥讽,流言蜚语,无法做人)。但是人们就是不听劝,就是要虚伪,就是要披着一层或者许多层皮。因为我们的虚伪社会的虚伪把地球都包上了许多层皮,所以才会温室效应。我的危机是对现实与自我的不满。可是总有天我会接触危机的。人不能改变什么,只能等待其自行消失。用这句话做结尾最好不过。“谁长久生活在尘世,总要遇到两件事:受苦与求知! ”
  •     与赫尔曼·黑塞同时代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所面临的问题都来自于对三种关系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两性的关系。其关注的主体是作为种族存在的“人类”群体。而在《荒原狼》这本书中,赫尔曼探讨了类似的问题,但其关注的更具体的“人性”。总的来说,作者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了自己的思想,探讨了社会与社会、社会与个体、个体复杂的人格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找一个解脱的方法。毫无疑问,在最大的层面上,赫尔曼是反对战争的,亦即社会与社会的对抗。这种反对并非出自于社会学、历史学等,而是基于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他“提醒人们要冷静,忍耐,要有人性,要进行自我批评,反对日益猖獗起来的国家主义的煽动”,并讽刺那些战争狂人不负责任的鼓动性言论——“除了一千多万被打死的人躺在地下以外,世界上不是一切都很好吗”。然而同时,他又知道消灭“战争”是不可能。只要人还生活在这个世界,只要人的欲望还存在,这个世界就永远存在纷争。为此,他并不丧气,而是借由赫尔米娜的口告诉大家“即使你知道,你的斗争不会成功,那你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就变得平庸和愚蠢”。正如我们活着并不能消灭死亡一样,但对死亡的惧怕可以使我们活着的时刻更加美妙。其次,是基于个体与社会的对立的讨论。“荒原狼”哈里明确感受到自己与社会的格格不入。出生并成长于这一社会环境之中,使他的身心都烙印上时代的痕迹——对小康之家的向往,对资本主义物质生活的依赖,对“市民精神”的妥协等。而对于至高无上的人性的追求却使他追求永恒,远离人群。在“人性”与“世俗”的拉扯之间,哈里倍受折磨与痛苦。对于社会和时代,赫尔曼所表露出的是一种绝望的情绪,譬如在《在轮下》中,汉斯遭遇神学院专制枯燥的教育,最终被碾压在时代车轮之下。而在《荒原狼》中,赫尔曼更是直接的问出“是否还存在个人的、自己的东西,我的行为及其后果是否只是海洋上空洞的泡沫只是历史长河中毫无疑义的游戏”,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一生下来就有罪了。由于社会性根植于“人”这个社会动物的深处,因此只要生而为人,就必须面对无法选择的社会环境。面对这样残酷甚至于黑暗的外部环境,在更微小的个体层面上,人应该怎样寻求一种解脱呢,肉体的还是精神的?关于肉体解脱,赫尔曼给出了一种新的定义——自杀者,从而一开始就否认了自杀这种解脱之道。他认为这种感受到生活的真正苦闷和挣扎的人就好比“站在窄而又窄的崖尖上,只要外力轻轻一推,或者稍一昏眩,就会掉下万丈深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爱惜生命。这种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有时反而激发他们面对苦难的勇气,从而更坚强的生活下去。真正的自杀者应该是向死而生的。自杀只能是一个备择方案,而不能是实施方案。正如文中所说:“自杀虽然是一条出路,然而却是一条不太体面的、不太合法的紧急出路,从根本上说,让生命来战胜自己、摆布自己,比用自己的手结束生命高尚得多,美好的多。”那么精神方面的解脱又有哪些办法呢?赫尔曼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是西方的,一个是东方。其中的区别在于对灵魂或人性的不同看法。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灵与肉一样都是统一的。因此,当人的胸膛中有两个灵魂时,就会痛苦不堪。这两个灵魂可以是人性和狼性,也可以是神性和欲望等等,多种多样。只看你如何定义。但较为常见和统一的论调是,人是一种过渡,是一座桥,是一艘船。赫尔曼说:“人是一种试验和过渡,人只不过是自然与精神之间的一座又狭窄又危险的桥梁。”而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人是一根绳索,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一根悬于深渊之上的绳索。一个危险的前瞻,一个危险的中途,一个危险的后顾,一个危险的战栗和停留”。因此,生而为人,就注定在精神与自然,人性与兽性,上帝与魔鬼之间摇摆不定,备受折磨。而当你想要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就需要你拿出足够的勇气与决心,毅然的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终极目的和意义,而将另一个“杀死”。书中的“赫尔米娜”正是与哈里截然相反的一个存在,是与他相连的对岸,亦是他自己。这一点在书中很容易找到印证之处,如“赫尔米娜跟我太亲近了,她是我的朋友,我的姐妹,我的同类,她像我本人……”。因此,最后哈里在幻觉中杀死赫尔米娜,正是他试图采用西方的方式寻求解脱。然而在文中我们知道,这并不成功。帕勃罗直接告诉他“你这可做的不好。”但这并不是终点,反而是另一种解脱之道的起点——东方式的解脱。赫尔曼深受东方哲学的影响,并将其贯穿与自己的多部作品中,甚至专门为佛教写了一本《悉达多》。在本书中,他强调“一个人的胸膛、躯体向来只有一个,而里面的灵魂却不止两个、五个,而是无数个”,将人类的灵魂或者人性简单的划分为两个,实在是极为幼稚可笑的事,是人类理性的缺陷。因此,幻想着将所有多余的灵魂消灭,只剩下唯一的纯正的灵魂,是不现实的。真正的解脱之道应该如释迦牟尼一般,“不断将你的双重性格翻番加倍,使你本已非常复杂的性格更加复杂”,从而把“越来越多的世界、乃至整个世界装进你痛苦的扩大了的灵魂中”。这意味着你需要正视自己的每一个人格,给每一个人格以沃土,使它们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但人格的增长引向了“精神分裂”的歧途。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赫尔曼借用魔剧院的游戏向我们表明了通过一定的秩序和安排来统治这种多样性,而这种秩序和安排被作者称为“结构艺术”,就好比我们把一个个人格拿来当作玩具一样有意的进行拼凑和累积,使“人”这个整体呈现不同的形象。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两个人格的对立已经使人痛苦不堪,成百上千种人格又如何共存?针对这一点,赫尔曼提出的终极润滑油就是“幽默”。所谓幽默,也就是在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绝望境地之后,“精神在受苦受难中能够变得坚强灵活”,继而“找到妥协的出路”。“幽默”使我们同时肯定圣贤和堕落的人,把社会的两极弯曲使之靠拢,“用它棱镜的光照射人生的一切领域,把它们合为一体”。披在“幽默”之上的是“绝望”,隐藏在“幽默”之后的是“万物皆空”的理念。只有你已经饱受生活苦难的打击,你认识到生活中原来万事万物都互相牵绊、不得解脱,认识到所有执着追求的事物都不过是时代背景下的笑话,认识到每一个人格都是一种命运的可能性而一个人可能有千千万万的人格,你就会相信“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基于此,赫尔曼提出了转向佛教的终极解决之道,那就是“活在当下”。《荒原狼》中,赫尔曼说“不管这是高度的智慧还是最简单的天真幼稚,谁能尽情享受瞬间的快乐,谁总是生活在现在,不瞻前顾后,谁懂得这样亲切谨慎地评价路边的每一朵小花,评价每个小小的、嬉戏的瞬间价值,那么生活就不能损害他一丝一毫”。在《悉达多》中,赫尔曼说“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的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活在当下”意味着人格与时间的统一。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表现出众多人格中的某一个,使之尽可能细致、专注的体验生活,而不用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比如当作者在聆听莫扎特和巴赫的音乐时。在这样的瞬间里,时间被冰封凝固,人格吸收当下的养分以尽可能的成长,而极致的体验则宛若天国的音乐般脱离个人,抵达凝固的、冷漠的永恒。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有现在,踏踏实实的眼前的现在才是真实的,永恒的。万法皆如,俱入目前。
  •     如译序中所言,主人公的姓与名的首字母与作者的姓与名的首字母完全重合并不是巧合,哈勒尔这一人物其实带有半自传色彩。甚至赫尔米娜的名,也是赫尔曼的变体,这两个人物的非世俗的性格与思想都是来源于作者本人的性格与思想。这一部小说,是对内的,是作者的一次大胆而冷峻的自我剖析。哈里•哈勒尔,作为作者本人性格与思想的一个折射角度,是一个清醒但颓废的知识分子。对于外界,他在支持战争的浪潮中明确地反战,他厌恶虚伪的社交礼节。可以说,他所具有的先锋思想是尖锐而非凡的。但是,对于自身,他也自知自己远非完人,是狼与人的混合体。狼代表了直率与粗野,人代表了虚伪与儒雅。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于世界,正如方枘于圆凿,格格不入。清醒的头脑使他变得懦弱,抑郁,缄默,无措。他明晓每一条社交规则,但他也深知这一切不过是面子上的敷衍,哈勒尔性格中坦率的部分使得已经在舌尖的社交辞令无法出口。他的反战言论被杂志编辑批驳得体无完肤,这个世界与哈勒尔之间矛盾重重。自我与自我之间的矛盾,以及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矛盾使得哈勒尔感到痛苦。但在这时,他遇到了知音。赫尔米娜理解哈勒尔的思想的每一个角落。与哈勒尔不同的是,赫尔米娜懂得如何享受生活。当哈勒尔忿恨于帕博罗的低端而感官享受化的音乐时,赫尔米娜却能津津有味地聆听他的演奏。赫尔米娜在化妆舞会以及男伴之间游刃着寻欢作乐,哈勒尔却在自我制造的精神的蛹中备受孤独的煎熬。赫尔米娜引领哈勒尔学狐步舞,参加化装舞会,并为他物色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女伴。哈勒尔逐渐地磨去了粗糙的棱角,但并没有彻底摆脱狼与人之间的摇摆状态所给他带来的迷茫。小说的高潮发生在化妆舞会后的一次“娱乐活动”。哈勒尔经历了一系列超现实的幻想与回忆(根据作者描述,大概是鸦片烟催生了这一切)。他在所谓的“魔剧院”中敲开了一扇扇挂有诡异门牌的门,如同在哈哈镜中窥见了自己一般,他瞧见了过去的自己,被扭曲但却真实的自我。在梦呓般癫狂的精神旅程中他的思想与性格被解离成一小块一小块。在第一个房间内表现为残忍、麻木、好色。在第二个房间中则出现了小册子中的人的性格的理论。第三个房间中哈勒尔对人狼之争的恐惧与痛楚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四个房间中的他则对爱情充满了憧憬。而在最后一个房间中,是嫉妒。在最后,哈勒尔说:“我总有一天能学会笑。”他已经为再次开始生活这一场游戏做足了准备。无论是帕博罗的音乐还是莫扎特的音乐,无论崇高还是卑微,无论亘古不变还是转瞬即逝,这都是人生。这是一种承认虚无后的冷漠决心。哈勒尔从彷徨中突围,终于成为了赫尔米娜式的人物。他依然是独立的,但却步上了享受人生的路途。而最值得令人深思的是荒原狼的普世意义。荒原狼引起了万千青年的共鸣。如此大量的生存困境的存在着实让《荒原狼》的读者对现实的世界多了一声沉重的叩问。私以为。2014.8.27. 晨 秋风已至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我自认也是个非常矛盾的人,像是&;ldquo;荒原狼&;rdquo;一样,黑塞,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也常常从他的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影子,相信大家读了,也一定有所收获
  •     这一套书我基本上都有了,上海译文的这一套书确实不错
  •     一些哲学性的东西没看懂
  •     不能完全理解。
  •     厉害,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     最后魔剧院那部分真的没看懂。
  •     很喜欢黑赛的书
    这套书质量都很好 很经典
  •     时隔一年,才想起来写书评,第一本就是它。我是在高考后的不久买了这本书和德米安,这两本书在无数个迷茫的日日夜夜里给了我慰藉与希望,确实是十分地感谢这两本书,如今这本书,我巧合下送给了一个与我一样,热爱黑塞,也积极探寻人生的书友,想必这本书也能陪伴她走过很长的一段路。废话不多说,谈谈这本荒原狼吧,小说以我们的“荒原狼”先生的心理历程展开,被孤独感所埋没,探不清人生的意义,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以致我们的“荒原狼”先生想要自杀,而这也是那段时间的我所经历的,仿佛自己体内的人性与狼性格格不入,融不入世界。在最后的人生游戏里,虽然“荒原狼”先生失败了,但他已经明白了如何去生活了,让代表自己的各个棋子在合适的场合工作。虽然我还是会对人生感到迷茫,也没做到“荒原狼”先生的那种感悟,但我会好好走下去的。
  •     老年童话曲
  •     黑塞某种程度上就是精致和复杂化的维特根斯坦。他的作品都有一种意识流般的“印象派哲学”的气息,荒原狼更是光怪陆离,天马行空。荒原狼是黑塞所处时代的一种治愈途径,某种程度上像一种对抗现实世界的疫苗。排斥,接收,拥抱,毁灭,经过魔剧院里最终的解构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种思路从早期的《悉达多》、《德米安》便能看见些许铺垫。
  •     “你的要求太高了,你的欲望太多了,这个世界把你吐了出来,因为你与众不同。” PS:这本书很适合拍成电影。
  •     听着名字起得就像是写动物的,比如狼图腾,不喜欢这种狂妄的幻象作品,各种苦涩的意识流和莫名其妙的幻象,黑塞并不对胃口。
  •     我们身体里都不只有两个灵魂,而是千千万万个灵魂,无时无刻都不在忍受生活与时间,无尽的孤独,我们都是生活里千千万万的棋子,我们直至死亡都无法逃离这场养成游戏。“没有一个人是纯粹的单体,每个‘我’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一个小小的星空。” 黑塞的话语里,人生是一场痛苦又孤独的修行,字里行间也看出来他是一个自卑又自我意识过剩的人。不能爱生活,不能爱人,不能爱我自己。
  •     以前一直有个印象,黑塞的作品晦涩不好懂。但这次读了这本《荒原狼》,感觉完全不同,爱不释手,我已经看了两遍。作者以哈勒尔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一个痛苦而挣扎的内心世界。

    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我今天才明白,哈勒尔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弊病,是哈勒尔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染上这种毛病的远非只是那些软弱的、微不足道的人,而是那些坚强的、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人,他们反而首当其冲。

    不管哈勒尔的自传以多少实际经历为依据,它总是一种尝试,一种歧途不用回避和美化的方法去克服时代痼疾,同时把这种疾病作为描写对象的尝试。记载自传真可说是一次地狱之旅,作者时而惧怕、时而勇敢地穿越混乱阴暗的心灵世界,他立志要力排混乱,横越地狱,奉陪邪恶到底。

    哈勒尔的一段话给我启发,使我懂得了一点。哈勒尔说:
    “每个时代,每种文化,每个习俗,每项传统都有自己的风格,都个有温柔与严峻,甜美与残暴两个方面,各自都认为某些苦难是理所当然的事,各自都容忍某些陋习。只有在两个时代交替,两种文化、两种宗教交错的时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难,成了地狱。历史上有这样的时期,整整一代人陷入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两种生活方式之中,对他们来说,任何天然之理,任何道德、任何安全清白感都丧失殆尽。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这是否就是我们现在这代人的生存现状的描写呢?
  •     最后的魔剧院进展太快跟不上。小册子的部分确实震惊到了。
  •     我们始终只能以绞刑架下的幽默聊以慰藉,理智而学会微笑,认真对待值得认真对待的,尊重值得尊重的。
  •     写孤独和不被人理解,挺有风格
  •     莫扎特在等着我
  •     有些书你会在合适的时候再读,这不仅仅是想要和荒原狼再来一次短兵相接,而是你隐隐觉得他在发展自身性格方面比你更肆无忌惮,你想在他身上投射一个未来可能或者不可能的你。人生作为一场试验,黑塞是个相当值得一试的模型
  •     黑塞很爱自我剖析,不论从成长上还是内心里,读起来难免觉得很乱,因为他在自我剖析啊,自我矛盾的剖析。读到这一本,让我深深觉得:黑塞的语言或许不美,但真的是好人;这点同加缪是类似的。
  •     书很好,拿到手了,正在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精装版的的装帧设计相当不错。
    封面设计稳重且靓丽,很适合这种严肃的文学作品。相当美观,一直喜欢译文书籍的平面设计——优雅而不媚俗。
    书开的大小和书的重量控制的更是相当出色,手握书的感觉相当舒适——很轻、很好握书,即使躺在床上,长时间单手握书阅读也不会感到吃力。
    整个设计满足了使用与美观的设计基本二要素。(我是搞设计的,职业条件反射,嘿嘿嘿)
  •     可能是我太浅薄读不明白这么深刻的书吧。
  •     黑塞真的是洞察人心,了解人性了!作品最后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真的是高潮了
  •     没太读懂。不过黑塞写东西总让我觉得飘在半空中。而且总会出现一个或两个另一个人,悉达多、德米安都是。应该以后找机会再读一遍。
  •     包装都不错还未读
  •     黑塞是1.4亿册发行量的大作家,在国外影响巨大,在中国应该引起重视。
  •     还有什么可说呢?狼对这萎缩在发亮的小屏幕上的人露出嘲讽的笑。
  •     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学必读
  •     小说主人公哈勒尔由于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而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处处碰壁,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不愿与其同流合污,犹如一条荒原狼,游荡在世俗世界中,找不到精神的归宿。
    然而他并未完全泯灭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希冀,偶尔有些事情会在他的心底激起一丝涟漪,让他仿佛看到了一种宁静美满的世俗生活在面前招手,然这如同梦幻的泡沫,在其渴望精神自由和解放的内心发去的野性呼唤下顷刻间便灰飞烟灭。慢慢的,那些找不到出路的平静安然的生活方式只能深埋于心,积满时光和痛苦的灰尘。
    哈勒尔的心灵上的疾病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弊病,是哈勒尔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机制体系,由此而形成了对于错,文明与堕落,自由与奴役。然而,这些所谓的对立都是时代的人们从永恒运动着的善恶混杂的无比海洋里进行分类,在想象中划分海洋的界限,并指望海洋真的会一分为二,仿佛不可能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方面做出其它无数中分发似的。犹如海洋汇聚四方才能成就其博大和深邃,真正的自由和文明也应当能够包容一切,既能够允许循规蹈矩的人存在,也能给那些有个性的人一些能够呼吸和生存的空间。我们应当明白,神既是天使,亦是魔鬼。
  •     此书可以看做是对现代化的一次反思。资本主义和现代化带给人类的究竟是什么?
  •     一到手便如急似渴地阅读,这是一本揭示人性的好书,你会发现有时你也是这样的一匹荒原狼。
  •     2017年第一本,总计第93本
  •     黑塞擅长于描写人的精神内核——也是他之前费了无数笔墨也没能描绘出来的精神孤独的形象。从此我们可以称荒原狼为心领神会的一个意象。荒原狼无法消解生活的意义,他们所过的就是一种自杀的生活。甚至杀死他们的爱人。剩下的人只会给予一场大笑:我却恨不得处死自己
  •     一颗躁动不安的灵魂,一个关于时间空间的永恒主题
  •     经典文学著作必买 凭着封面就入手了
  •     黑塞小时候是受过多少伤啊
  •     很有深度的一本书,作者通过小说来探索人性的多面性。我想看了这本书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性的看法。
  •     黑塞的书一直没话说。这本书不仅封面涉及得好,书里面的布局,字体,间距,都处理得很好。
  •     “译文经典”这系列的精装版无论翻译还是装帧都很好,值得收藏。
  •     因为我跟你一样。
  •     阅读经典
  •     没读呢,同学推荐的 应该很不错!
  •     黑塞的书同学看了《在轮下》爱不释手,于是我再买本更有名气的《荒原狼》拜读一番。
  •     看到这书名想到要不是写自然,要不就是离群孤僻的人。上海译文的一系列书都挺值得阅读的,至少已经被整理过。
  •     【book·荒原狼】 一直以来约束人们的制度,慢慢将人性提炼出来,慢慢又将兽性压抑下去,这个世界肮脏而丑陋着,尽管表面下的每个人看起来都无害甚至可爱
  •     书里面有的地方字很小····不知道为嘛书很好,不是很难读,感觉能引起很多共鸣·····
  •     书的质量很好,可惜有点压皱
  •     将心中困惑用小说方式表现,好方式
  •     这翻译的什么玩意儿,句子都不通顺,没法读。
  •     写进心里,解剖了自己,反思自己。暂时不敢看第二遍,过段时间吧。
  •     重读。一个人如何自觉地把孤独当作命运来理解。
  •     喜欢这一套书的印刷和装帧,也喜欢男主角。忘记是在旧省图还是某个新华书店读的了,只记得似乎是一节楼梯,暗暗的环境,似乎自己身体里也有什么正在跃跃欲试,想要窜出去了。
  •     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
  •     喜欢黑塞的风格
  •     能理解但没什么共鸣,这个时代还是好的。没了冲突,幽不幽默也就无所谓了吧。但不妨碍喜欢黑塞利落而充满美感的内心剖析,以及写魔剧团时的大胆手法,越看越震撼。看到小人棋子想到穆赫兰道最后一幕。
  •     想去批判别人,指责别人,却发现他们身上的丑恶也流淌在自身的血液里,精疲力竭的抗争
  •     小说充满符号、象征、意象,极具魔幻的结尾,如同坐上高速列车冷看人生从眼前飞速掠过。很多元素像极了浮士德。ps 叙事手法略显老套,表现手法刻板有时矫情(小说前半部分)。
  •     见长评。
  •     未能体会
  •     孤独是一种极致的美。人性和兽性并存,书中的好多情节就是写给自己的。但人性的善良与兽性的残忍相互交织,谁胜谁负,都是一种凄凉的孤独!
  •     在没有买书之前,对于作者还有这本书都知之甚少,如今还在慢慢品尝着这本书,是我喜欢的文字,或许有了一些自己的影子,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一只狼
    “总的来说,这一天并不迷人,并不灿烂,不是什么欢乐幸福的日子,对我来说,这是平平常常、早已过惯了的日子:一位上了年纪而生活又不满意的人过的不好不坏、不冷不热、尚能忍受和凑合的日子,没有特别疼痛,没有特殊忧虑,没有实在的苦恼,没有绝望,在这些日子我既不激动,也不畏惧。。。。。。”
  •     帕勃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
  •     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
  •     在网上搜了几年,终于等来了。未开始阅读,但黑塞的风格应是我喜欢的。
  •     对主人公心里的描写很细腻,还没看完呢,但觉得不错,可以拿来读一读
  •     喜欢狼
  •     经典就是经典。确实好
  •     因为看了《悉达多》而迷上黑塞,这本应该也不错。
  •     看的时候在听Mad world 意外的合适
  •     希望还可以多读一些
  •     一直以来就想买了~~~这本荒原狼可谓黑塞作品的精华
  •     纠结,苦闷,无所适从,意识流的风格不太习惯
  •     描写的是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小说主人公哈里.哈勒尔自称荒原狼,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著名瑞士籍德裔作家赫尔曼.黑塞我喜欢的作家之一。
  •     译文的,没话说
  •     封面不好看,不过实人家介绍我看的。
  •     破碎的,多重的我
  •     真心好书,前半本看着累,越看越觉容光焕发
  •     重读。立即就进入,前半部分几乎没情节的叙述、谈论没有忍受且很多想反复读,而一些结构(比如学者夫妇,歌德画像和梦见歌德)意识到后则觉惊喜,语言与舒尔茨鲜明对比但也喜欢。但是赫尔米娜出现一阵后我感觉到一些刻意,轻,玛利亚出现时尤甚,歌剧院更是了。我觉得这是从内心精神到外面情节结构的。
  •     中间关于荒原狼的论文,写得出彩。但最后一部分有些拖沓。有没看懂的部分。
  •     印刷精良,标准正版,一直没读过黑塞的完整作品,研读中......
  •     内容同样精彩。属于“可以获得知识并且引起思考,细节非常完美”这个层次。
  •     最喜欢的作家,墨塞的作品。拿来送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     德国大作家、诺奖得主黑塞的代表作,值得一看
  •     这不是第一遍就能让你读懂的著作,问题是,你确定你有勇气和兴趣再读一遍吗?
  •     黑塞的笔如犀利的手术刀,切割着人类思维里最后的理性。
  •     每个人都可能是一只荒原狼
  •     后半部分没怎么看懂……
  •     我水平有限,没资格评价这本书
  •     女儿读了说好。
  •     后面有点乱。
  •     不太能看懂,不过绝对经典
  •     怎么办 好像只懂了前2/3
  •     生活磨练着人的本性,抑制着人本身也具有的狼性。然而当人脱离了生活的轨道,他的狼性便也会随之增加。荒原狼,他的狼性伤害的其实是自己。寂寞了所有的寂寞,拥有再多的智慧也改变不了内心的空洞。曾贪恋的温暖,却远远只是上帝一时的开恩。。。
  •     上海译文的书一直都是制作精良
    黑塞的书一直都想完整的拿下一套。很不错的说
  •     魔剧场是自我审判,狂暴,绝望…这部分真是厉害 “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 狼性和人性并存的荒原狼是个幻觉,每个“我”都是一个星系 请教我学会玩这儿人生游戏,教我学会笑
  •     这本书讲了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一本很有内涵的书,值得阅读,目前看到了70多页,总共200多页!
  •     经典书籍,买了绝不后悔,阅读ing......
  •     真的令人心醉 很醉很醉
  •     晦涩难懂
  •     缘起某年学校寒假阅读推荐,从头到尾读了3遍,从无聊的隔阂中读出了味道。关键词有荒原狼、魔剧院、还有地狱里的赫尔米娜。
  •     买下这本书是因为装帧,到手的时候果然不失所望。一直没能评论,书比我其他的书要小一点,更厚,拿在手里很厚实,外包装设计得很好看。继续逛逛,看看有木有喜欢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