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军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反抗军

出版社:群众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1443956
作者:[美]彼得·杜菲
页数:219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从沙皇独裁到纳粹暴政  十九世纪初,图维埃、阿塞尔和祖斯的祖父母祖斯亚和伊丽莎娃·比尔斯基,在俄国沙皇统治下的白俄罗斯境内,一个名叫斯坦科维奇的小村庄的农场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与其说这是一个村庄,倒不如说它是欧洲极其贫穷落后地区山顶上搭建的几幢木制小屋更为确切。比尔斯基的家并不坐落在集中的住宅区内,而是位于山涧河流另一边的山坡上。这里的人把他们视为外人,因为他们是镇上唯一的犹太家族。  比尔斯基家的财产是一个嗜酒如命、嗜赌成性的落魄波兰贵族租借给他们的——一个磨坊和两个马厩。在他们驾着马车来到这个村庄后不久,祖斯亚就和他最小的儿子戴维做起了加工面粉和谷物的生意。  伊丽莎娃和祖斯亚的其他孩子都纷纷成家,并在城里安居乐业。他们也和大多数犹太人一样,住在划定的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居住区内,这个区域是俄国沙皇命令所有犹太人居住的地方。他们在这个巨大的犹太人居住区内,注定要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他们负担着繁重的赋税,不允许说自己的母语意第绪语,不得在公务员岗位上任职。沙皇的限令让犹太人即使在乡村也度日如年,但伊丽莎娃和祖斯亚已经习惯了远离人口众多的市中心的生活,宁愿享受他们喜欢的乡林野趣。  在他们全家来到斯坦科维奇后不久,沙皇又颁布了一条反犹太人的法令,其中包括禁止犹太人买卖、掌管或租借乡村的财产。这对年迈的夫妇得知这个法令后非常沮丧,他们担心不久之后他们就会被逐出自己的冢园。  或许是由于那种长期在沙皇的独裁统治下所形成的坚韧性格的缘故,戴维想出了一个让全家继续留在斯坦科维奇的办法。他与一位名叫库舍尔的波兰邻居商议,将自己家的财产转移到那位非犹太人的邻居家里。那个波兰人答应了他,这样比尔斯基家族就能继续做他们的生意了。但这种生活的压力让伊丽莎娃心力交瘁,她患上了多种疾病。戴维先后给母亲请了几个医生,但都收效甚微。她最终在立陶宛首都威尔纳的一家医院里病逝。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年轻的戴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他娶了比切维奇附近一名商铺主的女儿贝拉·门德拉维奇,并开始了磨坊主的生涯。他因能追随自己年迈父亲的脚步而感到满足,而他的老父亲也因看到自己的第三代降临人世而无比欣喜。  在祖斯亚1912年谢世之前,贝拉已经为比尔斯基家族添了四个新生命,他们是瓦尔维尔、图维埃、泰伯和阿塞尔。在老祖斯亚辞世之后,又有一个孩子降生了。为了纪念戴维的父亲,他们给孩子起名为祖斯亚,小名祖斯。  这些孩子都出生在一个简朴的农民之家。这个被俄罗斯、波兰和立陶宛统治了几个世纪的白俄罗斯地区,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住在用稻草做屋顶的原始木制房屋里,而一个农民最为珍贵的财产就是他的马匹和四轮马车。随着时光的流逝,戴维家逐渐拥有了农场上的各种牲畜,包括几匹马、几头奶牛和一群羊。他们所有的食物都是自给自足的。在家里,父母亲拥有一间房间,而孩子们则分享着其余的空间,通常是几个孩子睡一张床。夏天,在一天疲惫的工作之后,他们有时就睡在谷仓的稻草上。  孩子们接受的教育也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在教会学校还是非教会学校,他们呆的时间都不长。戴维有时会雇一名家庭教师上门授课,有时候有的孩子会被送到邻近的拥有相当数量犹太人的新格鲁德克城的一个亲戚家中,在那里的学校读书。离他们最近的犹太教堂坐落在十五公里之外的城里,坐马车需要三个小时,这给比尔斯基一家定期做礼拜造成了困难。他们就经常在离他们家两公里外的一户人家里供奉他们的主。每到安息日或其他一些重要的犹太节日来I临时,他们就穿越大伊扎瓦村庄中的丛林赶到柴车尔斯基的家中敬拜主。和比尔斯基家一样,柴车尔斯基一家也是磨坊主,并且是他们所在镇上唯一的犹太人家庭。  戴维有时会用柴车尔斯基家中的希伯来文经卷带领所有的教徒一起祈祷。戴维本人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的音色华美,并谙熟经文的教义。  孩子们学习各种当地的语言——白俄罗斯语、俄语和波兰语。他们对这几种语言都能运用自如,这着实让住在城里犹太人区的白俄罗斯籍犹太人刮目相看。戴维的生意需要他的家人经常和周围的邻居们互相往来。这些人中有信基督教东正教的白俄罗斯人,也有信天主教的波兰人。戴维很清楚地意识到在当时反犹太人势力非常强大的状况下他是很孤立的,因此他逐渐形成了一种与世无争、与人和平相处的性格。  每当沙皇政府的官员来到他那里,怀疑他们家违反沙皇的命令拥有土地时,戴维和贝拉总是礼貌地请他们坐下。夫妇俩用丰盛的美食和美酒招待那些官员,直到对方喝得摇摇晃晃地走出屋子,这样那些官员也就缄默不语了。当有强盗上门来索要钱财时,夫妇俩同样是盛情款待,用上好的伏特加酒来迎接“贵客”。 戴维·比尔斯基并不是一名斗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的第一年,德国军队侵袭了沙皇王朝。当时孩子们还很小,远远没有到保家卫国的年龄。对于比尔斯基家族的人来说,这是动荡不安的六年时光。敌方的军队就和许多以前袭击过这片土地的部队一样,穿越白俄罗斯的腹地沿着最近的路线朝俄国的首都进军。因此斯坦科维奇附近的地区就在1915年夏天沦陷了。  德国兵对待犹太人算不上特别凶残。当时的俄国统治者尼古拉二世下令将五十万左右的犹太人从他的领土上驱逐出境,原因是他绝不相信他们对于国家的忠诚。而作为军事占领者的德国人的态度则要缓和得多。他们废除了反犹太人的法令,甚至表现出的友好的态度。  在离比尔斯基家不远的地方,一群德国兵将一座废弃不用的大房子变成了一个军事基地。当年还不到十岁的小图维埃对上学没什么兴趣,倒是和那些德国兵成了好朋友。他每天都会到他们那儿串门。德国人对这位小弟弟热情有加,给他香烟作为转送给他爸爸的礼物,还给他一些野味吃。

前言

  和奥斯卡·辛德勒一样,他们三位兄弟在二次大战中拯救了同样多的犹太人,并组成了一支军队,将数以千计的敌军置于死地,其数量几乎与华沙起义中的战士所杀死的敌军人数相等。他们的名字是图维埃·比尔斯基、阿塞尔·比尔斯基和祖斯·比尔斯基。对于那些于1944年6月从白俄罗斯的森林中走向自由的一千两百名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代来说,这三兄弟无疑是传奇人物,并被他们奉为英雄。但除了这群人之外,这几名在大规模成功的战役与营救队伍背后的英雄却很少为外人所熟知。仅有区区几本小书记录了他们的功勋,他们的名字远远没有留在世人的心间。  有一次,我很偶然地在网上读到了关于这三兄弟的故事。“丛林中的犹太人”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并将我引向了一条历时三年之久的艰辛道路——一条让我有幸收集关于这些二战时期大屠杀中幸存犹太人第一手资料的道路,而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在我采访之后的几个月甚至几星期就与世长辞了。  数十次的访谈,让我了解了许多当今的西部白俄罗斯人在丛林中生活的故事。这片丛林正是当年比尔斯基兄弟反抗德国人统治的地方,这里后来形成了一个拥有临时性的工房和原始居所的村庄。2001年6月27日,我站在这片无边无垠的森林的边缘。在一位名叫莱欧卡迪亚·兰克维奇的年长波兰妇女的引导下,终于有机会在历史的现场想象当年所发生的一切了。  但是,当我站在“普莎”面前时,我竞不知所措。“普莎”是波兰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非常常用的词汇,意思是“密林”,而这里正是一切不寻常的事物都有可能发生的地方。看上去,这里和其他任何国家的任何一片丛林,都没什么两样。但正是在这些青松与冷杉丛中,记载着当年英雄非凡的勇气与智慧。  比尔斯基兄弟带领着八百名犹太人,于1943年的夏天来到了这片丛林,这个数字足以令人惊愕。在此之前的一年里,三兄弟已在比尔斯基家族宅第旁的树林中建立了一个丛林基地,那里主要是他们的亲戚居住的地方。老大图维埃是三兄弟中最为睿智的一个,他坚决要将这个基地向所有的犹太人兄弟开放,即使是老弱病残也不例外。他说:“与其杀死十名德国士兵,我宁愿拯救一名垂垂老矣的犹太妇女。”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这些人通常是被比尔斯基家族的勇士们从犹太人区里拯救出来的,直到后来这支庞大的队伍,总是抢先德国兵一步,从一片丛林转移到另一片丛林。  1943年8月,希特勒将最为野蛮凶残、无法无天的部队派遣到“普莎”,意在杀戮比尔斯基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为了生存,三兄弟带领着这八百名成员,在枪林弹雨中穿越了“普莎”。他们最终到达了丛林腹地的一片孤岛,在连食物都朝不保夕的艰难条件下,他们就在那里悄无声息地活了下来,直到纳粹放弃了搜寻。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名成员掉队,这真可谓是惊心动魄的劫后余生。  之后这伟大的三兄弟在“普莎”中发现了一块安全而隐秘的地方,他们就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微缩的城市。其中有生活区,为裁缝、鞋匠、木工设立的工作区,还饲养了一大群马和奶牛,建立了一所可供六十名孩子上学的学校,建造了主干道和中央广场,以及一座可以上演音乐会与戏剧的剧院,还有一所兼作犹太教堂的制革厂。对于那些从犹太人区和集中营中九死一生逃出来的疲惫不堪的犹太人来说,这里简直像是另一个世界,他们居然能在纳粹统治下的欧洲腹地享受着绝对的自由。  这位胖胖的笑声爽朗、说话滔滔不绝的波兰妇女兰克维奇女士,答应带我去亲历这座犹太村庄。我们行进在通向丛林深处的颠簸路面上,突然她让司机把这辆俄罗斯军用吉普车停下。“就是这地方。”她说着,从吉普车中跳下来,指着眼前的一片丛林。  尽管年事已高,但兰克维奇女士仿佛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她兴致勃勃地穿过浓密的树丛,其速度之快连我都难以跟上。“这就是他们从前的一处住所。”兰克维奇女士指着一个积满雨水的小小的洞穴说。这个洞穴看起来和丛林中的其他洞窟没什么两样,但兰克维奇女士的态度很坚定。  她一边前行一边拨开眼前的树枝,偶尔停下采几颗草莓,并指出了比尔斯基兄弟们曾在此居住的更多迹象。她继续说着:“当时我来这里的时候,我不能随意走动,那些卫兵会制止我。我告诉他们我来看我的一个名叫苏丽亚的朋友。随后他们就派人过去,苏丽亚会出来把我带进营地。”  “这里太美了!”她说,“真像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我试图想象在半个多世纪前这片树林是什么模样。对方告诉我,里面有一个粗犷的男人总是围着一条沾着鲜血的围裙,并疯狂地用一把木勺子搅动好几个锅子里的东西。厨房被这样的人掌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人们在住宅区里谈论着什么内容?而那所谓的住宅区就是有木头天花板的防空洞,里面住着同一个村或是从事同一职业的人。那些枪炮工重重的铁锤整天作响,他们又是如何将乡野里几乎所有已毁坏的步枪修葺一新的?这么多年来蔬菜与植被在这片土地日趋繁茂,如今已经很难找到当年这个基地的踪迹了。  而且那传奇般的三兄弟在战争结束后,也仿佛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阿塞尔参加了苏联红军,在离开丛林仅仅七个月后就在东普鲁士被纳粹击毙。图维埃和祖斯移居到了以色列,他们在那里干着各种各样的体力活。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他俩生活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中产阶层的居住区中,与他们在领导丛林大军时结识的妻子共同养育着家庭。祖斯更为成功,他后来拥有了一个小型的卡车与出租车公司。而那位骑着白马的英勇领袖图维埃反倒要生活得艰难一些。他靠开货运卡车养家煳口。图维埃于1987年过世,祖斯也于1995年与世长辞。他们逐渐被人遗忘了。和许多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一样,他们竭尽所能,为他们的后代奠定了一个坚实而美好的未来。  为了追寻他们那渐渐为人所淡忘的传奇故事,我找寻到了三兄弟各自的遗孀,她们好比是她们丈夫的备忘录。我也找到了他们的第四个兄弟、现名贝尔的艾伦·比尔斯基,在战争年代他还是一名年仅十二岁的丛林童子军,但与他的哥哥们一样智勇双全。我拜访了比尔斯基兄弟营地中的五十多位幸存者,并搜寻着每一份与丛林秘史相关的文件、备忘录和照片。我还与一些异教的党徒和农民进行了交谈,他们中有些是比尔斯基兄弟的盟友,有些则是他们的敌人。更为重要的是,我发现了一本像书一样厚的手稿,作者是图维埃·比尔斯基,这部手稿没有被翻成英语,甚至连他的家人也不知道。  正是这样动人心魄的旅程,让我从一个局外人变成了与这个组织的密切相关者。我与这三兄弟所建立的团体、她的历史以及她的成员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当那些伟大的幸存者最终告别人世时,我感到了深深的遗憾,并不是仅仅因为他们是重要的历史见证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已成为了我的朋友。  如今,当我站在这一望无际的“普莎”中——当年比尔斯基兄弟所创造的传奇历史的旧址上时,我既感到无比荣幸,又感到几分不安。这里曾是二战中最为神圣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并不是犹太人被杀戮的地方,而是犹太人获得新生的地方。每当我闭上眼睛聆听着那些幸存者的声音时,我仿佛依稀看到了他们心中的圣地——耶路撒冷。

内容概要

  彼得·杜菲,和他的妻子、女儿住在美国纽约。这是他的第一本传记作品,他的新作已经和美国一家著名出版社签约。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从沙皇独裁到纳粹暴政第二章 1941年6月—1941年12月第三章 1941年12月—1942年6月第四章 1942年6月—1942年10月第五章 1942年10月—1943年2月第六章 1943年2月—1943年4月第七章 1943年5月—1943年7月第八章 1943年7月—1943年9月第九章 1943年9月第十章 1943年10月—1944年1月第十一章 1944年1月—1944年7月第十二章 走向以色列和美利坚后记对本书各章节出处的说明致谢

编辑推荐

  《反抗军》作者经过长达3年的艰苦采访。  披露了比尔斯基兄弟。  二战期间营救1200名犹太人的真实而震撼的故事。  《反抗军》版权销售十八个国家。  已被派拉蒙影业公司拍成电影。  新007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主演《光荣战役》《燃情岁月》《血钻》《最后的战士》导演爱德华·兹威克执导2009年1月公映。

作者简介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真实故事;这也是一个反映人性光辉和生存勇气的故事。
作者经过长达3年的艰辛采访,记叙了比尔斯基三兄弟在二战期间营救1200名犹太人鲜为人知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比尔斯基三兄弟在德军占领的Belorussia心脏地区,以过人的胆识,在密林中为犹太人建立起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拥有一条主街,一座犹太教堂,面包店,杂货店,医院……甚至还有一份报纸和一所学校。它的落成和存在,成为二战史上最为神圣的地方,成为营救犹太人武装运动中最伟大的胜利,也是最为传奇的事件。
本书版权以销售十八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丹麦、瑞典、日本、波兰……等。已被美国派拉蒙影业拍成电影,2009年1月全球公映。

图书封面


 反抗军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他们真是传奇~ 比电影好。
  •     感觉拍的很好,故事本身就是个传奇,加上很好的镜头,很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