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故园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
ISBN:9787532736522
作者:[韩]黄晳暎
页数:452页

章节摘录

  天渐渐地亮起来,天空已经呈现出灰蒙蒙的色彩,雪也停了下来。高速公路两旁的路灯已经熄灭,只有来往的车灯像动物的眼睛一样依然闪亮着。从道路两旁的山川显露出的旧日风貌中,我知道已经到了汉城附近。我的感觉也像渐渐醒来的黎明一样复苏了,周围的事物开始变得熟悉。这时,我从外套的口袋里掏出了那个皮夹子。  像盲人阅读盲文一样,我的指尖在皮夹子上摩挲着,犹豫了片刻。那时候母亲还健在,她把一片苦心和泪水统统凝聚在这保佑平安的佛像上。或许懂科学的人会叱责平安符的存在,但我不想把它扔掉,因为在母亲的世界里没有这套逻辑。而现在好像可以把它抛弃了。我取出佛像,用拇指和食指抚摸了一番,又重新放好。我知道下面还有那张半张名片大小的相片,便用手指把它从皮夹的底层摸了出来。  相片中的她没有笑。这张陪伴着我度过了将近二十年监狱生活的小相片,由于化学反应已经泛黄了。天然的卷发,使她的头发看起来好像烫过一样从两旁垂下,对此,我至今记忆犹新。照片上的那张面孔依旧是饱满的额头、带双眼皮的长长的眼睛、略明显的颧骨和始终固执紧闭的双唇,给人以精干和思虑深邃的印象。望着照片,我的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说道“好久不见了”。十年前我们还几度通信,后来因为转狱而断了音讯,那些信件也散失了。监狱里,除了直系亲属外概不准会面,通信只能是简单地问候,朋友的信件看完之后必须上交。这张照片大概是被捕时就已经在皮夹子里了,后来又和皮夹子一起被收上去保存起来。每到换季时,我们都会为交还毯子或领取冬衣而来到放置存放品的仓库,因而,我很清楚这张照片的安身之处。钻了孔的铝板隔出了一格格像书架一样的空问,贴着服刑人员号码的每个格子里都分类摆放着饱含着主人生活气息的物品。有后跟已经磨损偏斜的旧皮鞋,上面还沾有它的主人走过陌生的街道和小巷时带上的泥巴;有带着马格利①酒渍的褪色的工作服上装和眼镜盒;有破损得像抹布一样的夏天衣服;有盛夏最为流行的网状拖鞋;还有厚厚的登山靴、各种帽子和戒指、项链、手表之类的随身物品。它们自主人被捕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陷入沉寂,如同死去的记忆般被粗粗的绳索捆作一团。  我也曾把她的信抄下来留作珍藏,但却在转狱期间遗失了。信的大部分内容我至今还记得,最后一行好像是这样结尾的:  “我会在芦苇山等待你的归来,我们现在还住在那里。”  说不定我把前后句的顺序颠倒了。我把她的照片仍然放到母亲给我的平安符后面,合上了皮夹。  “舅舅,现在我们已经进人汉城了。”  长长的车队走走停停,好像到了进入汉城的收费站。对于这一带我还是比较熟悉的,以前我常因为组织上的事情而奔波于南部各地之间,总是搭乘高速公共汽车在这里进进出出。与先前相比,现在收费站的门似乎宽了些。当时一到这里,车子们只能无可奈何地爬行。  过了奥林匹克大道之后,由于我们的行进方向恰好与上班的车流相反,便又开足了马力。渐渐地,汝矣岛开始出现在视野里,大大小小的楼群也一个接一个地从江对岸冒了出来。小时候夏天常去洗澡玩水的鬼岩水洼没了踪影,大块的岩石也都消失了。事实上,在我坐牢之前洋袜山就已经被炸掉了,那一片片举着穗子的挺拔的芦苇丛和花生地也从此不见了。还记得那时我和弟弟抓鱼归来时,经常坐在大堤上眺望晚霞映照的三角山。在晚霞的光辉下,三角山与前方的仁旺山、北岳山慢慢地由粉红色转为红色,进而又变成紫色,色彩逐渐地变暗。我总是长时间地坐在大堤附近美军部队温热的输油管上,直到弟弟喊饿为止。偶尔地,晚霞中还会出现从汝矣岛机场起飞的螺旋桨教练机,就像玩具一样闪闪而过。

内容概要

黄皙�,1942年出生于中国长春,1949年迁居韩国汉城登浦区。念高中时以短篇小说《立石附近》获“思想界”新人文化奖,并开始步入文坛。1970年以《塔》获得《朝鲜日报》新春文艺奖,从此正式开始创作活动。他著有小说《客地》、《审判之家》、《歌客》,长篇小说《张吉山》、《武器的阴影》等。

编辑推荐

  梦想,是栖息于人灵魂中一种会飞翔的东西。有人梦想可以有清静的地方,平平淡淡的过一辈子;有人梦想和心如烈火的朋友一起,如火如荼的燃烧自己的生命;有人喜欢享受,花天酒地,纸醉迷金;有人愿意……也许你的生活不是其中的一种,是多种的集合,有时会感到失落吗?彷徨吗?无助吗?故园带你找回梦想,告诉你一个关于梦想与爱情的故事。

作者简介

《故园》于1998年起在《东亚日报》连载年余,2000年5月出书,至今已重版十几次。小说以青年学生在八十年代参与韩国民主改革为主题展开情节,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一对年轻人诚挚感人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为追求更美好生活梦想的一代人的形象。

图书封面


 故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站在那个书架前,我就有预感一定能找到点儿什么。越过一堆不感兴趣的书,我盯着一个书脊迟疑了一下,立即又兴奋起来,小心地把它抽出翻了十几页。然后,内心狂喜——将近十年前看过的简短书摘、三年前看过的电影《古老的庭院》、和这本小说译著《故园》终于顺着一个脉络逐渐重合在一起。相较于电影,我更信任文字。一旦接触到原作,对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就不再满足。你会发现原来那电影只是一个制作高明的盆栽,你从中看到的枝繁叶茂仅是参天大树的几条枝叶。举个简单的例子,小说和电影都是以主人公吴贤宇出狱为开始,如果看的是电影,你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而读小说,你根本就是贴着他的灵魂,与他一同呼吸、一同期待。小说开篇的大段文字非常好,让我一读再读。我读得很快,直至贤宇回忆某个同志遭受了一种极为残忍的刑罚,痛苦得眼珠几乎蹦出来。文中写到:“在海边长大的东佑,曾经是一个能看到最远处海平线上渔船的少年,后来却变成了要戴厚厚眼镜的严重近视。”我合上书,觉得自己要好好想一想。这一下,又过了很久。后来和旁人闲聊,完全是不搭调的话题,我却鬼使神差地给她讲起这个忍受折磨的青年。她听完,目光灼灼地盯着我。为什么?什么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这个青年?总是有原因的吧?也就是藉她这一问,梗在思维中的硬块居然完全消失了。原来是没有原因的。或者说,所谓的全部‘原因’都没有合理的理由和正确的立场。需要压制一个人的精神,谁会去找寻一个原因呢?小说通篇由吴贤宇的自述、回忆和韩允姬留给他的书信、日记、绘画穿插在一起。他们的回忆前后相继,或者站在各自的角度说着同样的时光。整部小说内容涵盖之深之广,绝对不仅仅是“光州”两个字那么简单。电影中刻意隐去的一个人物——韩允姬的父亲。实际上,韩父、吴贤宇和韩允姬在精神追求上一脉相承,他们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同样精神,不同结果的同样征程。韩父是三人中唯一在压制下主动放弃信仰追求的人。但,放弃的结果依然让他绝望,全方位的禁锢和压制持续到他生命的终结,整个社会以他为敌,他不再有理想,也不再有尊严。甚至,在电影中,韩父依然只能作为不合时宜的人物被隐去。韩允姬曾经极端反感父亲,但是通过对吴贤宇的了解,她重新认识了自我,也终于理解父亲的理想和痛苦。吴贤宇作为“光州事件”的亲历者和战斗者,他激进的自我抗争从未停止,也因此承受了十八年的牢狱之灾。监禁生活改变了他的身体、精神和心灵,却没有改变他的记忆。他清晰地记录了自己在青年时期和许多同样年青的伙伴战斗、抗争、流散、逃亡、被捕、刑讯的片段,已被世人遗忘的时代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再现。入狱后,他也独自和巨大的空虚对抗,漫长的孤独、理想的幻灭、同志的消逝,都在几近停滞的生命中留下无法愈合的伤口。出狱后,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母亲和恋人都已去世,社会在另一种强大力量的驱使下朝着与理想相反的方向滚滚前进,碾碎了一个世代的青年付出生命和青春的努力。而唯一的救赎,来自曾经和他短暂厮守的恋人韩允姬。贤宇无法忍受社会巨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最终回到芦苇山,回到他与韩允姬相爱时居住的小小庭院。允姬尽力得保持了故园的原貌,在留下的书信和日记中向他重述自己度过的人生岁月。她写下对于贤宇的爱恋与思慕,在为贤宇画下的素描上浓墨重彩地添上自己中年时的自画像,让年轻的贤宇和衰老的自己穿过时光的间隔同在。她走了更远的路,看到比自己更年轻的人们为了追求继续牺牲自我,去德国留学时亲历巨大的时代变迁、思考父辈与贤宇选择的道路,她曾经想要爱上别人抵挡孤寂的岁月,最终却坦白在她孤独短暂的一生贤宇才是她唯一的爱。最重要的是,她为贤宇留下了独生女,生命的延续终于击败了岁月的虚无。在最后的一封信中,允姬向贤宇告别——“你在里面,我在外面,但我们还是在同一个世上生活。过去,我们曾历尽辛酸,但现在,我们跟所有的日子都妥协和解了。亲爱的,再见了。”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hou26 然后台版DVD译名叫《乱世狂爱》
  •     在时间的洪流中没有所谓的壮士
  •     这是第一次看韩国小说。其实中国能翻译更多更现代的韩国小说就好了。
  •     密不透風現實主義和感傷主義難免過時,但那些小說試圖召回的失落的理想、時間、生命,不容置疑。
  •     内容不错 可以看了一半就借人了
  •     细腻的笔触 忧伤的言语
  •     是反思,是追忆曾经的青春
  •     八年前想读的一本书
  •     写得真好。找不到书重读,书评读来似可重温。
  •     细节描写很出色 主题也很不错 喜欢韩国文学 很美很 精神世界很强大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阅读,放心购买
  •     很好的一本书啊
  •     第一次读韩国人的作品。感觉不错。很娓娓道来,真得像中国人写的,翻译得好吧。文化近,好翻译。是关于理想的,也是关于政治的。
  •     朋歌自购,更多精彩书籍请至朋歌书房:http://dou.bz/3OAy4y
  •     写的很美,本以为光州事件只是单纯的反独裁争民主,没想到原来是社会主义运动……
  •     電影拍壞了,小說想表達的東西更多更多。台灣的譯名「悠悠家園」也不錯。
  •     写得很好~谢谢你
  •     值得一读的韩国小说。从南北韩到东西德再从西伯利亚穿越俄罗斯,结尾几章很壮阔。吊诡的是竟然没有中国。革命往事化作对故园的追忆,却总还忍不住问一句:还有没有希望?
  •       站在那个书架前,我就有预感一定能找到点儿什么。越过一堆不感兴趣的书,我盯着一个书脊迟疑了一下,立即又兴奋起来,小心地把它抽出翻了十几页。然后,内心狂喜——将近十年前看过的简短书摘、三年前看过的电影《古老的庭院》、和这本小说译著《故园》终于顺着一个脉络逐渐重合在一起。
      
      相较于电影,我更信任文字。一旦接触到原作,对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就不再满足。你会发现原来那电影只是一个制作高明的盆栽,你从中看到的枝繁叶茂仅是参天大树的几条枝叶。举个简单的例子,小说和电影都是以主人公吴贤宇出狱为开始,如果看的是电影,你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而读小说,你根本就是贴着他的灵魂,与他一同呼吸、一同期待。小说开篇的大段文字非常好,让我一读再读。
      
      我读得很快,直至贤宇回忆某个同志遭受了一种极为残忍的刑罚,痛苦得眼珠几乎蹦出来。文中写到:“在海边长大的东佑,曾经是一个能看到最远处海平线上渔船的少年,后来却变成了要戴厚厚眼镜的严重近视。”我合上书,觉得自己要好好想一想。这一下,又过了很久。
      
      后来和旁人闲聊,完全是不搭调的话题,我却鬼使神差地给她讲起这个忍受折磨的青年。她听完,目光灼灼地盯着我。
      
      为什么?
      
      什么为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这个青年?总是有原因的吧?
      
      也就是藉她这一问,梗在思维中的硬块居然完全消失了。
      
      原来是没有原因的。或者说,所谓的全部‘原因’都没有合理的理由和正确的立场。需要压制一个人的精神,谁会去找寻一个原因呢?
      
      小说通篇由吴贤宇的自述、回忆和韩允姬留给他的书信、日记、绘画穿插在一起。他们的回忆前后相继,或者站在各自的角度说着同样的时光。整部小说内容涵盖之深之广,绝对不仅仅是“光州”两个字那么简单。电影中刻意隐去的一个人物——韩允姬的父亲。实际上,韩父、吴贤宇和韩允姬在精神追求上一脉相承,他们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同样精神,不同结果的同样征程。
      
      韩父是三人中唯一在压制下主动放弃信仰追求的人。但,放弃的结果依然让他绝望,全方位的禁锢和压制持续到他生命的终结,整个社会以他为敌,他不再有理想,也不再有尊严。甚至,在电影中,韩父依然只能作为不合时宜的人物被隐去。韩允姬曾经极端反感父亲,但是通过对吴贤宇的了解,她重新认识了自我,也终于理解父亲的理想和痛苦。
      
      吴贤宇作为“光州事件”的亲历者和战斗者,他激进的自我抗争从未停止,也因此承受了十八年的牢狱之灾。监禁生活改变了他的身体、精神和心灵,却没有改变他的记忆。他清晰地记录了自己在青年时期和许多同样年青的伙伴战斗、抗争、流散、逃亡、被捕、刑讯的片段,已被世人遗忘的时代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再现。入狱后,他也独自和巨大的空虚对抗,漫长的孤独、理想的幻灭、同志的消逝,都在几近停滞的生命中留下无法愈合的伤口。出狱后,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母亲和恋人都已去世,社会在另一种强大力量的驱使下朝着与理想相反的方向滚滚前进,碾碎了一个世代的青年付出生命和青春的努力。而唯一的救赎,来自曾经和他短暂厮守的恋人韩允姬。
      
      贤宇无法忍受社会巨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最终回到芦苇山,回到他与韩允姬相爱时居住的小小庭院。允姬尽力得保持了故园的原貌,在留下的书信和日记中向他重述自己度过的人生岁月。她写下对于贤宇的爱恋与思慕,在为贤宇画下的素描上浓墨重彩地添上自己中年时的自画像,让年轻的贤宇和衰老的自己穿过时光的间隔同在。她走了更远的路,看到比自己更年轻的人们为了追求继续牺牲自我,去德国留学时亲历巨大的时代变迁、思考父辈与贤宇选择的道路,她曾经想要爱上别人抵挡孤寂的岁月,最终却坦白在她孤独短暂的一生贤宇才是她唯一的爱。最重要的是,她为贤宇留下了独生女,生命的延续终于击败了岁月的虚无。
      
      在最后的一封信中,允姬向贤宇告别——
      
      “你在里面,我在外面,但我们还是在同一个世上生活。过去,我们曾历尽辛酸,但现在,我们跟所有的日子都妥协和解了。亲爱的,再见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