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1/2章世界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10 1/2章世界史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5-1
ISBN:9787544711005
作者:[英]朱利安·巴恩斯
页数:290页

章节摘录

  一 偷渡客  他们把巨大的河马象连同犀牛、河马和大象都关在舱内。用它们来压舱倒是个合情合理的主意,不过你可以想象那股恶臭。也没人去打扫畜舍。男人们轮班喂食已忙得不可开交,而他们的女人又太娇贵,其实在那些动物不断跃动的火舌发出的臭气中,她们身上的味道跟我们一样难闻。所以要打扫畜舍,就只有我们自己来了。每隔几个月他们用绞盘吊起后甲板的厚舱盖,放进清垢鸟。不过,先要把臭气放出去,没有几个愿意去开盖的。七八只不太讲究的小鸟先在舱盖四周小心翼翼地扑腾一会,然后一个猛子扎进去。我记不得这些鸟叫什么,事实上,其中一种已经是绝种的了,不过你知道我说的是哪一种。你有没有见过河马张大嘴,伶俐的小鸟像口腔清洁师一般忙不迭地在它牙缝间剔垢?试着把那景象放大,画面也更加龌龊,你就可以想见了。我并不是一个很容易恶心呕吐的人,但一看到那甲板下的境况也会毛骨悚然:一长溜两眼眯斜的怪兽在阴沟洞里让人修剪指甲。  方舟上纪律严明,这是第一点要强调的。这可不像你小时候在儿童室里玩彩色积木时见到的景象——一对对动物喜气洋洋,住着干净舒适的棚圈,隔着栅栏向外张望。别以为我们是在地中海游轮E玩那种令人倦怠的轮盘赌,晚餐时一个个都要衣冠楚楚。方舟上只有企鹅才穿燕尾服。要记住这是一次漫长而危险的航海,哪怕事先订好了一些规则也仍有危险。还要记住整个动物王国都在船上:你该不会把猎豹放在羚羊近旁,一跳就能够着吧?一定程度的保安措施是少不了的,采用双销锁,检查畜厩并实行宵禁,但可悲的是还有惩罚和禁闭室。头头脑脑中有人特别着迷于搜集情报,同路的就有愿意充当告密者的。说起来令人伤心,有时向当权者通风报信的事还相当普遍。我们那只方舟可不是什么自然保护区,有时倒更像囚船。  说到这,我意识到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你们这一族有自己百讲不厌的说法,连怀疑论者都被迷住了,而动物们也有许多浪漫的神话故事。但它们毕竟不会惹是生非吧?它们被当做英雄,它们无一例外可将自己的宗族谱系一直追溯到方舟,有这等荣耀,何苦还要惹是生非。它们被选中,经历磨难而存活下来,因此它们掩饰难堪的往事,为省事省心而淡忘也不足为奇。可我就不在此限。从来没人选中我。事实上,我和其他几种动物都属特意不选的。我是个偷渡客,也存活下来,又逃离(离舟一点不比登舟容易),而且活得很好。我同其余的动物社会有点两样,它们还会重聚怀旧,有些从不心存芥蒂的动物甚至还办个老水手俱乐部。我回首那次航海绝不感到有什么义务,也不会因感恩戴德而歪曲真相。我的说法你尽管相信。  你大概知道“方舟”不只是一条船吧?这是我们用来称呼整个船队的名字(你不能指望把整个动物王国塞进长不过三百肘尺的东西)。雨下了四十个日日夜夜,是吗?喔,当然不是这么回事——要是这样,那就不过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英格兰夏天了。不是四十个日日夜夜,按我的算法是下了一年半。大水淹没世界一百五十天,是吗?应该把这个数字加到大约四年。如此等等。你们这一族算日期总是不行。我看问题出在你们对七的倍数特有的癖好。  方舟起初有八条船:挪亚的大帆船拖一条储藏船,四条稍微小一些的船由挪亚的几个儿子各任船长,之后是医护船,保持一定安全距离(挪亚一家对疾病有本能的恐惧)。第八条船一时间让人迷惑不解:这是一条灵巧的单桅小帆船,整条船后部檀香木上镶金嵌银,行船时溜须拍马似的紧随含的方舟。如果你在下风,有时会闻到阵阵怪异的香水味,像是在挑逗你,有时夜间暴风雨缓和时,你会听到悠扬的音乐和尖笑声。这些声音令我们感到费解,因为我们以为挪亚所有儿媳都安置在各自的船上。不过这条香气四溢、笑声阵阵的船并不结实,它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下沉了。此后几星期,含一直闷闷不乐。  接下来丢失的是储藏船。那是一个寥无星辰的夜晚,风已平息,观察哨睡眼矇眬。次日早上,挪亚旗舰后面拖着的就只剩一段被咬断的粗绳子,咬断绳子的家伙既有利牙,又能紧附湿绳而不舍。我可以告诉你,这事可引来一番相互指责,也许就因为这事,第一次有一个物种从船上消失了。此后不久,医护船也丢失了。私下议论认为这两件事有联系,含的老婆脾气不太好,就把气出在动物们身上。看来她一生制作的绣花毯都已随储藏船沉人汪洋。但没有一项指责得到证实。  但是,最糟糕的灾难要属法拉第的丢失。你熟悉含、闪和另一个名字以J打头的,但你不一定知道法拉第吧?他是挪亚几个儿子中最年轻力壮的,当然这样一来他在家里就不是最讨人喜欢的了。他还有幽默感,至少是笑口常开,这在你们这一族通常就能说明问题了。不错,法拉第整日兴致勃勃。有时可见他在后甲板大摇大摆地踱步,肩上一边一只鹦鹉;有时他会温柔地拍拍四足动物的屁股,动物们就会发出会心的吼叫以示回应。据说他那只方舟比别的船管得要宽松得多。可是,你看:一天早上,我们醒来发现,法拉第的船从海平面上消失了,连同五分之一的动物王国一起消失了。我想你应该喜欢那智慧鸟,喜欢它那银灰色的头和孔雀的尾;可是巢居智慧树的鸟抵御海浪的能耐一点不比花斑鼠强。法拉第的兄长们咬定是他的航海技术不行,说他把时间全花在和兽类厮混上了。他们甚至暗示可能是上帝惩罚他,因为他在还只是个八十五岁的孩子时不知犯了什么过错。不管法拉第失踪的真相如何,这对你们这一族是个重大损失。他的基因本来可以帮你们的大忙。  对我们来说,这整个航海之旅是在我们得到邀请在某时到某地报到时开始的。那是我们第一次得知有这么个计划。我们对其政治背景一无所知。上帝对自己的造物发怒在我们听来是件新鲜事,我们糊里糊涂卷入其中。我们没有任何过错(你该不会真的相信那蛇的故事吧?那只是亚当的黑色宣传),可后果对我们一样严重:每样物种都被灭绝,只留一对续种,而且发配到公海,受一个活了七百多年的贪酒老无赖管制。  话就这么传开了。但跟以往一样,他们还是那德性,不对我们讲真话。你以为地球上每种动物都有代表正好住在挪亚宫殿(哟,那位挪亚可不算穷)附近?拉倒吧。他们只好做广告,而后从应征者中选择最佳配对。因为不想造成普遍恐慌,他们宣布组织一次结伴竞赛(类似选美比赛),像伴有专家小组加上一对慈祥老夫妇即席回答问题的那种活动,要求参赛者在某个月份到挪亚的门前报到。你可想象那一大堆的问题。首先,不是所有的人都生性好胜,所以赴赛者弄不好都是些最热衷于争名夺利的。那些没有机灵到悟出其中奥妙的动物觉得,它们本来就不想赚一个双人免费航海豪华游,多谢啦。挪亚和他手下一帮人也不顾及有些动物每年到时要冬眠,更不理会各种动物行动速度有快有慢这个更显而易见的道理。譬如有一只特别慢悠悠的树懒——是个很不错的家伙,我可以发誓——还没磨蹭到树底下就被上帝复仇的怒涛卷走了。这你该怎么讲——自然淘汰?我说是专业能力所限。  老实说,事情组织得乱七八糟。挪亚建造方舟拖了工(工匠们得知没有足够舱位供他们搭乘,事情就没那么好办了),这么一来对选拔动物的事就管不了那么多了。过来一对只要看着还说得过去,就选定了——就是这么个选法,最多再瞄一眼家谱。还有,他们说是每种动物带两个,但真做起来……有些压根就不准同行。我们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只好偷渡。不知多少动物论理论法都完全应该单独算一个物种,但没人理睬。它们得到的回答是,你们免了吧,我们已经有两个了。得了,尾巴上多几个圈,或是脊背上多几簇毛,这都算什么?你们这一种我们已经有了,抱歉。  还有些很漂亮的动物,因为没有配偶同行,也只好被留下了;也有的一大家子不肯与子女拆散,宁可死在一起;还有那医检,常常是对人身的野蛮侵扰;挪亚的栅栏围圈外一片落选动物的哀号声,彻夜可闻。等到最终搞清楚为什么要用这种装模作样的比赛来折腾我们,你能想象那种局面吗?你可以想象,少不了嫉妒和不良行为。有些高贵动物索性扬长而去,进了丛林,拒绝按照上帝和挪亚有辱尊严的条件保全性命,情愿在洪水中灭绝。对鱼类有各种尖刻和嫉羡的议论;两栖类开始洋洋自得;鸟类加紧锻炼长时间续飞能力。不时能看到有些猴类为自己制作简陋筏子。有一个星期,入选动物大院内莫名其妙地爆发了食物中毒,有些不太强壮的物种只好再来一次选拔。

前言

  泰戈尔是我青年时代所最爱慕的外国诗人。他是一个爱国者、哲人和诗人。他的诗中喷溢着他对于祖国的热恋,对于妇女的同情和对于儿童的喜爱。有了强烈的爱就会有强烈的恨,当他所爱的一切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就会发出强烈的怒吼。他的爱和恨像海波一样,荡漾开来,遍及了全世界。  印度人说他是诞生在歌鸟之巢中的孩子,他的戏剧、小说、散文……都散发着浓郁的诗歌的气味。他的人民热爱他所写的自然而真挚的诗歌。当农夫、渔民以及一切劳动者,在田间、海上或其他劳动的地方,和着自己的劳动节奏,唱着泰戈尔的诗歌,来抒发心中的欢乐和忧愁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唱出自己情感的歌词是哪一位诗人写的。  我最初选择他的《吉檀迦利》,只因为它是泰戈尔诗集中我最喜爱的一本。后来我才知道《吉檀迦利》也是他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本。从这本诗里,我游历了他的美丽富饶的国土,认识了他的坚韧温柔的妇女,接触了他的天真活泼的儿童。1953年以后,我多次到印度去,有机会看到了他所描写的一切,我彻底地承认泰戈尔是属于印度人民的。  泰戈尔的诗名远远超越了他的国界。我深感遗憾的是我没有学过富于音乐性的孟加拉语。我翻译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都是从英文翻过来的——虽然这两本诗的英文,也是泰戈尔的手笔——我纵然尽上最大的努力,也只能传达出这些诗中的一点诗情和哲理,至于原文的音乐性就根本无从得到了。  我是那样地喜爱泰戈尔,我也到过孟加拉他的家,在他坐过的七叶树下站了许久,我还参观过他所创立的国际学校。但是,“室迩人远”,我从来没有拜见过他本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历史向来更像是多种媒体的拼贴,涂抹油彩的是粉刷滚筒,而不是驼毛笔。  ——《10 1/2章世界史》  处处闪现着才华、风趣和深刻的思想,给人以阅读之乐。巴恩斯如同中世纪的圣典注家转世,带给我们这部小说。它是历史的注脚,是对已知的颠覆。  ——萨尔曼·拉什迪  这样的小说再找不出第二本——令人兴奋,超级有趣,一部绝妙而极富创造性的作品。  ——《卫报》

内容概要

朱利安·巴恩斯(1946-  ) 英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生于英格兰,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与《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工作,做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和评论家。他著有十余部长篇小说,其中《福楼拜的鹦鹉》最为脍灸人口,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的地位。
他的创作以对历史、真实、真理和爱情的思考著称,这在《10 1/2章世界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尝试多种实验方法,打破传统的小说创作模式。他自己的小说也部部特色鲜明,风格绝不雷同。
他曾获毛姆奖、杰弗里·费伯纪念奖、E.M.福斯特奖,并三获布克奖提名(1984年《福楼拜的鹦鹉》、1998年《英格兰,英格兰》、2005年《亚瑟与乔治》)。

书籍目录

一 偷渡客
二 不速之客
三 宗教战争
四 幸存者
五 海难
六 山岳
七 三个简单的故事
八 逆流而上!
插曲
九 阿勒计划
十 梦
作者注

作者简介

这部小说是巴恩斯被研究和讨论得最多的作品。
全书以挪亚方舟的传说为主线,包含十章故事和一章“插曲”(所谓1/2章),或戏说《圣经》,或品评名画,或演义历史,或虚构未来,以文学的方式揭示了历史的虚构性以及虚构的历史是如何产生并变身为“真实”的,以方舟的隐喻讲述了人类在历史的汪洋中孤独漂流,寻求救赎的命运。作者在“插曲”中将挽救历史的希望寄托于爱情,它是人类最后的“方舟”。
全书如同一组拼贴画,呈现出一部寓言式的“世界史”。

图书封面


 10 1/2章世界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先说一句,这本书的译者序写的很挫,巨挫。其实这书一开始就给我一种2012的感觉,生存的权利取决于你的物种干净与否,其实这挺科学的。但是很明显巴恩斯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叫我在这方面的想法一拍即合来了,而是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持以怀疑态度,荒诞的怀疑。而从他的描述中,我观察到诺亚方舟的那个诺亚,其实是个有着反社会反非人类甚至人类也有点反的的暴力倾向者。在我的观察过程中,我还脑残的借用了一下lie to me里面男主角的细节观察倾向……然后很不情愿的承认似乎用的不甚恰当或者不得其所。但是在书看到一半时,我又觉悟,这老头子写书又不是为了还原历史了。有些人沉迷于半真半假寻求刺激,有些人根据书本一成不变的书写序言,有些人在一边看个乐呵。巴恩斯通过探索创世的秘密而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了另一层的怀疑,这怀疑并不失道理。我们从中享受的到底是乐趣,还是这样一种怀疑态度?书很好,但是,诶,承认吧,后现代不适合我了,远目。。。
  •     陷阱2011-12-26有一头熊挖了一个陷阱,他在挖好的坑里竖起一根带尖的木桩,上面铺上树枝和草,掩饰得很好。第二天,他走在森林里,掉进了自己挖的坑,扎死了。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上面是我的复述。原文的中文译本如下:树林里有一只熊,一只聪明活泼的熊,一只……正常的熊。有一天,熊开始挖一个大坑。坑挖好了之后,熊从树上折下一根树枝,把树叶和细枝都剥光,一头啃尖,再把这木桩竖直向上插在坑底。然后,熊用树枝和矮草把挖好的坑盖好,看上去和树林别的地方一样,便离开了。你猜想熊在哪里挖的坑?正好在它自己最喜欢走的一条路线的当中,它在去喝树上的蜜或者做熊要做的不管什么事时一般都要经过那一点。于是,第二天,熊懒洋洋地走过那条路,掉进坑里,被木桩扎穿。它临死前想,哎呀,哎呀,真没想到,事情变成这样,真奇了。我选在那儿挖陷阱可能是个错误。可能挖陷阱从一开头就是个错误。——朱利安·巴恩斯《十章半世界史》你会发现,我的复述丢失了许多信息。我的复述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挖陷阱有坑了自己的危险。但原文不厌其烦,他描述熊,并且用省略号,变体字,其中原因之一是故事的讲述者是个忧郁的女人。她要说熊看起来多么健康。然后开始挖坑,并不直接说挖陷阱。并用了定语大来修饰坑。坑挖好后,熊开始做另一件无关的事,折树枝,啃树枝,她在讲述中用了许多动词,这是小学语文课后题里经常出现的。然后并不是句号,而是逗号。逗号后,树枝被插在坑底。这说明熊在啃树枝或折树枝时就已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于是他一门心思把陷阱完工。到此为止,讲述者口中并未出现陷阱这个词。所以,它依然是一个形象,一个在若干复杂的动作后产生的东西。其目的尚不明确。而我的复述,在头一句就说明了熊有明确的目的。在这个过程里,能看到的只是熊藏了一个危险的东西。并且藏得不露痕迹。这里还有一个时间,有一天。那只健康的熊有一天开始做一件事。挖坑。这只是平常的一天,当他在平常的一天里做了一件事之后,他把做事的痕迹掩盖了,但事情还在那里。然后他离开了。这后面的句号给人一种停顿并延长思考的印象。讲述者开始互动,你猜,熊在哪挖的坑。我怎么知道?讲述者明白的问听众熊挖坑的地点,但听众很可能去思考熊挖坑的目的。他要害谁?哪里?老虎,或者猎人的必经之路?但讲述者并不打算给思考时间,所以连段落也没有分。马上告诉答案。在它自己的必经之路上,这样一个奇怪的做法足够让听众思考一阵子,不过讲述者依然不给思考时间,继续补充这是他日常生活的一段路,熊就是在这条路上活着,这条路是他的家。他在自己家里藏了个危险的东西。讲述者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听众认为自己听错了,因为当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出现时,听众未必会想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而是会想,哪里出错了吧。没错。于是,第二天,那个平常的有一天马上衍生了第二天,熊懒洋洋地走着。这是为了说,在熊看来,这依然是有一天。如果故事反过来讲,可以说,有一天一只熊懒洋洋地走在他每天都要走的路上,结果掉进了坑里。这么想,只是为了提醒自己思考一下原文中的有一天虽然是平常的一天,但平常的一天也不是无端来的。第二天的动作,基本是重复了前一天的动作,只不过作用力反了过来。于是熊没有办法做别的了,他只能躺在那里想。他在纳闷,没想到事情变成这样。那么他本来想到的是什么样?他觉得这事太奇了。但有什么奇的?前面早就说了,熊是聪明活泼……正常的,(似乎正常是讲述者在思考后确认并强调的一个修饰语),一个聪明的熊会觉得他的遭遇真奇了。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他不知道自己挖了陷阱,不知道自己把陷阱挖在家里吗?到最后,讲述者才提到陷阱这个词,这是为了说,熊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陷阱。他是有预谋的。所以,讲述者在说熊是正常的时候犹豫了一下,为什么犹豫,因为讲述者似乎不觉得熊有挖陷阱的必要,或者准确地说,在挖陷阱之前,熊没有不正常的,但他竟然有预谋的挖陷阱……难道说他以前就不正常吗……又好像没有迹象,他是聪明活泼的。人若反常,非病即亡。熊也一样。最后熊反省了,他不太确定地反省到,在自己家挖陷阱也许是错误,挖陷阱的想法也许是错误。整个读下来,会发现这既是个寓言,也是个谜语。我的复述完全不够丰富。甚至把最关键的信息丢了。这个寓言的谜面是陷阱,谜底是什么?是核武器。一个藏在自己家里的危险装置。它造出来之后,日常生活还是一样。这些都不需要太多解释。唯一的问题,熊为什么在自己的必经之路上挖陷阱?我所能想到的解释是,熊对陷阱这东西并不十分理解。他只知道这个是用来打猎的,有了它自己就多了一个工具,而且这工具要放在顺手的地方。------------------------天堂2012-01-04巴恩斯《十章半世界史》的最后一章讨论了天堂。天堂是个悖论,其悖谬在于一个人不可能到达一个能够心想事成的地方,因为在那里他一定想要离开。但这又不完全是悖谬,因为当他想离开时,他恰好可以离开。这就有点复杂了,巴恩斯含糊地说了传统天堂信奉者依靠保守可以让他的天堂更久一些,继而又说那些善于争辩的批评家有了足够的时间读书辩论,但这都不比心无旁骛的体育爱好者,他可以一根筋地实现他全能冠军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也许要和天堂里同样的疯子争上个地老天荒。巴恩斯似乎在说明有一定追求比没有追求要有意思一些。但归根结底,还是个时间问题,你早晚会有种种厌烦。认识世界上所有人,时间从按天算到按千年算。最后的结果,时间又从按千年算回归到按天算。我梦见我醒了,这是最古老的梦。而我刚刚做了这个梦。这其中有怎样的寓意和解脱?巴恩斯的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编排上帝,最后一章则彻底否定上帝。然而他在彻底否认的同时,也承认了这是他凭借自由意志做出的否认。一个人无论诚实与否,当他否认了上帝,也就否认了天堂的永恒意义。第一章的木蠹没有出现在最后一章,它们的乐趣是啃木头,而天堂里是寡味坚硬的红桃心木。它们用一件单调的事贯穿了圣经的历史。如果非要纠结出一个结果,那就是从无限到有限。从虚无的想象回归,当神游八荒时,忽然觉得有件事还在惦记着。当肆无忌惮时,忽然心生悔意。这部小说写的,就是人比木蠹多的那些东西。那看似无限的可能,要人一生背着,难脱大梦一样。
  •     key words: 动物 人类 宗教 方舟 海 爱 梦 人性 历史 自由意志 身体第一章: 偷渡客|方舟|木虫的视角:上帝的不公,无知和虚荣动物的轻信,倒霉的命运诺亚的贪婪,狡猾,欺骗,酗酒。人类的本性一如既往的狡诈,历史靠不住第二章:不速之客|穆斯林恐怖分子劫船|富兰克林的故事:地点:希腊克里特岛每一种情况下,利己意识大于利他意识人类的宗教纠纷(以及对沟通的冷漠)人种的阶级(“讽刺可以定义为人们没看出来的东西”“人任由讲故事的人摆布”)第三章:宗教战争|法庭记录档案形式|居民:申请把木虫革除教籍(“《圣经 诗篇》:人能统治动物”)木虫:“你审判局内人,而不是局外人”第四章:幸存者|美国妇女和猫的独航|驯鹿——飞翔——切尔诺贝利——掩埋——给水貂吃人类的解决办法:“估计我们能找到个办法”——人一受到威胁就逃散,分散到整个地图在海上的漂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诀窍)做梦(“如果你已经闭上眼睡觉,还要再闭眼,把噩梦关在外面”)——虚构,对话,隐隐的期待的爱情——自己对自己的心里解析——梦是因为她的大脑害怕死亡第五章:海滩1|海难——历史事件|描述法国船队在遭遇海难时的反应2|灾难如何变成艺术|籍里科的画作《美杜莎之筏》开始肯定是忠于生活,但一旦进入过程,忠实于艺术就成了更高的信条人(历史)必须成为艺术品力量元素的组成——不真实的演员——上帝的垃圾总结:人类通过艺术对于灾难表现出来的态度:在绝望和希望之间的摇摆。冷淡。第六章:山岳|女儿的献身|父亲——对现代科学的崇敬女儿——对父亲的爱,对上帝的迷恋阿勒山献身、诺亚的村庄被毁女儿的态度:凡事都有两种解释,每种解释都要借助于信仰,给我们自由意志就是为了让人们在两者之间选择第七章:三个简单的故事1|对泰坦尼克生还者的态度|历史经常重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则是闹剧|2|鲸鱼肚子里的约拿|圣经——电影大白鲨——某种原始的隐喻,全球同校的梦幻原型,自由意志的幻觉都没有——神话并不是叫我们队某个经过集体记忆而添油加醋、改头换面的事件追究到底,而是叫我们向前看那种将会发生而且一定会发生的事。——神话会变成现实,不管我们持什么样的怀疑态度。3|圣路易斯号的犹太人,1939|第八章:逆流而上|演员的南美印第安丛林经历|现代人感叹原始人的成熟现代社会宗教受官僚机制所困历史的再次重演第九章:插曲(综述性)|作者自述——爱情|睡眠使恐惧民主化我们留存厚实的是爱情(?)——我们必须相爱,而后死亡死亡(以昭示进步)爱并不能使人类幸福,只是使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小个性。小目的。世界历史如果没有爱就变得自高自大,野蛮残忍。用你的身体讲真话。我们的恐慌和痛苦只有靠安慰性的编造功夫缓解——历史。爱情是富有想象力的同情心。是我们唯一的希望。我们当前的宇宙模型是熵。用大白话讲就是:事情都搞砸了。在夜间,(爱与真与梦)世界是可以抗拒的。第十章:阿勒计划|美国宇航员斯派克寻找方舟|——反回第六章总的来说:人又被涮了。第十一章:梦民主的梦,民主的死亡,民主的历史,民主的自由意志。一切都是虚构。返还第4,7,9章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颠覆性(质的)文学。第一章 插曲和最后一章最好 简直妙语连珠接不过来
  •     表面是以文学的方式写历史,实则是以方舟随人类历史时期推移的变体诠释人性真相。引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阐释“历史经常重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则是闹剧”十章有不同叙述者伏笔很深故事间紧密关联。贯穿始终的对爱情与历史关系的解读:“你在黑暗中怎样偎依拥抱,决定你怎样看待世界历史”
  •     线装小说 都挺精彩
  •     No.52|
  •     第一篇惊艳
  •     拿起来的时候真以为是讲历史的,看了第一篇,才知道真是本彻头彻尾的小说。。。看完《偷渡者》,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从来没认真想过诺亚方舟上的景象,没想过如今消失的传说中的动物是被从方舟上排挤的,或是被当作食物吃掉的,没想过诺亚原来是个只知对上帝阿谀奉承的小人~~要是拍成少年派一样的电影,肯定特别有意思。
  •     3.5吧,抖机灵啊!
  •     2012-122
  •     不习惯这种风格
  •     三星半,才疏学浅读不透此类隐喻过多的。也可能翻译有问题?
  •     我也不会厌倦早餐
  •     似懂非懂
  •     历史宗教杂糅的章节小说,以诺亚方舟,朝圣等故事为主。
  •     嗷 要重新精读一遍圣经了,,
  •     确实是文学,充满各种妙想,写作的手法更是多种多样,蕴意也许很深刻,但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性的尝试。各个章节各自独立,又若有联系,笔法老到,描写精彩,也很能引起思考,难得一见的有趣的文学作品。
  •     略过誉 比较喜欢插曲关于爱和历史的部分
  •     厉害,从第四章开始超好看。
  •     只看完了前三章,第四章有点没看进去。写作角度很新颖,笔法也不错,翻译的水准也很高,但不是自己最喜欢的类型
  •     第一章那么有趣… 记得后面好像越读越没劲
  •     写作技巧大于精神内核。一言蔽之:论对历史与神明的信念皆不如着落于爱——虽说,我个人并不信任这结果。
  •     洁净的和不洁净的分开,驯鹿和木蠹分开,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然而无数次的重演又是什么呢?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同时也是所有人做了无数次的最古之梦。然而所有的结局仍旧是虚无。后半部的有几篇真的是很漂亮,然而结构上的心思反而有点用力过猛。
  •     不知所云
  •     大胆将方向定位到「上帝与人」。 诺亚方舟。 美杜莎之筏。 插曲是关于爱情的。 最后一个做梦,天堂,永生不死很有趣。
  •     构思有趣,但巴恩斯文字的质地似乎并不太吸引我。等有空再读读看
  •     4 1/2 木蠹说笑炸了
  •     “哦,当然是百分之百。”
  •     插曲作者自白,书是挺新鲜的,但不是我的菜,觉得废话多到爆。。。
  •     一直觉得会有人写这么一本书,还真的读到了
  •     好像对这种刻意炫技的书都很难感冒。 包括Eco的《误读》。
  •     每一段都有对立的两种观念 对爱的肯定是对自由意志的反思 而自由意志本身又是对绝对的上帝的反思 自由意志到了极致必然还是会回归某种绝对价值 即便是不得已而选择的绝对价值
  •     作者应该是个很有趣的聪明人/ 对诺亚变的恶感满满,把独角兽还给我
  •     最好看的是前两个,后面几个故事有点无聊,快速看完。
  •     文体样式真多……可以给孩子看看,对文体使用的启蒙,对历史角度客观性的启蒙,对爱的本质和重要性的启蒙……
  •     很有意思
  •     现代主义小说典范。
  •     读的是英文版。其实从头到尾很多时候都读得莫名其妙,因为那几个小故事本身不算太有趣,又看不出来作者实际上在写什么。后来听教授说作者实际上在写虚构的历史,而书的主题其实是「生存」,我就好像明白了什么。不过还是懒得回去再读一次了。
  •     一部优秀的小说,十个章节是个故事,诺亚方舟和蠹虫隐约贯穿其中。
  •     算了我对巴恩斯真的就 无缘
  •     英国人的讽刺腔调,写爱情那章太精彩。
  •     正统学院派教育加上纯熟的文字掌控力(包括文字的驾驭力和文体的驾驭力)才能塑造这样的小说。
  •     有些书,你知道不错,可就是喜欢不起来
  •     抱着看戏谑历史的心态看的。结果被关于爱的解读惊艳到。
  •     为什么最近看的作者都如此有才情有头脑。
  •     有点好笑
  •     大概能揣摩到作者想说啥…但并没有看的很清楚…是我理解能力下降了吗……
  •     很有趣的是,你明明知道某些词句会在后文中再次或重复出现,但当它们冷不丁蹦出来的时候,总能给你一种措不及防的感觉。
  •     结构新颖,但有几篇结构过于另类。
  •     第一次讀朱利安巴恩斯的書,很喜歡他的幽默感和獨特的想像。方舟、木蠹、潔淨的和不潔的,幾乎貫穿十個故事中。值得重讀玩味的書。
  •     国外作家的嬉笑怒骂有很多梗看不懂啊 而且翻译一般...
  •     hin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