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审判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532128389
作者:弗兰茨·卡夫卡
页数:332页

《审判》的笔记-第285页 - 在大教堂

这一章节嵌入了一则寓言式的故事,一位法院门警与一位想进法院而终身不得入的乡下人。看上去这则寓言是《审判》小说故事的缩影。
小说里,K想了结自己的案子,但他转了了个大圈,和自己的房东、律师、叔叔、画家等各色和法院有诸多关联的人相遇交谈之后,对自己的案子仍然一无所知。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也不知道案子审理到了哪一个阶段。
这就像那个乡下人一样,知道有这么一家法院在,但却终不得其门径。(这和城堡的故事情节如出一辙)
有意思的是,卡夫卡借着K与神甫在大教堂的对话,对这则寓言故事阐释了一番。其结果是,这则寓言到底是什么含义,神甫也未全然确定,更别提K自己了。它的意义甚至是有可能截然相反的!
小说阴森、诡异,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唯一确定的是,K犯了一个他自己也未知的罪,他必须死。

《审判》的笔记-第187页 - 律师——厂主——画师

K终于独个儿在那里了。他一点也不想再会见任何一个客户,却模糊地认为现在是多么愉快,因为等在外边的那些人以为他还在跟厂主谈话,这样一来,任何人,连那个挺差都不会来打扰他了。他走到窗边,坐在窗台上,一只手抓住插销,望着下面的广场。天还在下雪,天空还不见明朗。
他就这样坐在那里,坐了好久,弄不清究竟是什么使他心绪缭乱,只是不时地怀着警觉的颜色回过头来望望接待室,他觉得听到了一个(其实是错觉)声响。
K获得了难得的独立空间,没有人再来打扰。他的第一个动作是望向窗外,他的脑袋空空,既没有想着自己的案子,也没有思考自己的工作。
类似的“K望着窗外”这样的片段在《审判》里出现了多次。他总是心不在焉,当他的叔叔焦急地带着他寻求律师的帮助时,他心不在焉地望着窗外,好像这事跟他毫无关系一样。他一直是个旁观者。
是的,旁观者,卡夫卡一直都是如此,这是他在这个世间做的唯一的一件事。他难以参与其间,这是一种“罪”,所以他接受审判,然而即使这个审判本身也让他提不起兴致。他唯一有兴趣的事情是记录这个无意义的审判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写作是他的生活的唯一的意义。即使是这最后的意义寄存体,他自己也不确信。他叮嘱自己的朋友在他死后将他的作品付之一炬,尽管他自己也不确定他是否真的要那么做。
这最后的一点意义,也不过是模糊不清的。就像他当时望着窗外一样,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审判》的笔记-第1页 - 审判

你向我提了个问题,预审法官先生,问我是不是油漆装饰匠——噢,或许这不是问题,你只是指出一个事实而已——你的这个问题典型地反映出强加在我身上的这次审判的全部特点。你也许会反驳说,这根本不是一次审判;你说得完全对,因为只有在我承认它是一次审判的情况下,它才称得上是次审判。不过,我现在承认它是一次审判,因为我想得到同情。如果人们愿意关心它,就只能抱着同情心来关心它。我并不是说,你的审讯是卑鄙的,但是我很愿意把这个形容词送给你,供你一个人去思考。”K在这儿停住,低头看着整个大厅。他的话很尖刻,尖刻得超过自己的预想。
你向我提了个问题,预审法官先生,问我是不是油漆装饰匠——噢,或许这不是问题,你只是指出一个事实而已——你的这个问题典型地反映出强加在我身上的这次审判的全部特点。你也许会反驳说,这根本不是一次审判;你说得完全对,因为只有在我承认它是一次审判的情况下,它才称得上是次审判。不过,我现在承认它是一次审判,因为我想得到同情。如果人们愿意关心它,就只能抱着同情心来关心它。我并不是说,你的审讯是卑鄙的,但是我很愿意把这个形容词送给你,供你一个人去思考。”K在这儿停住,低头看着整个大厅。他的话很尖刻,尖刻得超过自己的预想,

《审判》的笔记-第65页

卡夫卡文章的晦涩难懂,让人觉得前面的繁复情节简直忍不下去。但也知道这本书精彩的是在后面,多以耐着性子继续读。
从上学时候起,我就不太喜欢隐喻性太强的文章,书籍类似。但年纪的增大,却也能体会出某些事件上,作者的敢怒不敢言。隐喻也成为了一个宣泄的手段。卡夫卡的《审判》是著名的司法隐喻社会的文字。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一步一步的蚕食了一个中产阶级的肉体和精神。一个灵魂的抗争,从开始的愤怒到为了责任争取到最后疲累放弃,最后死亡。神秘的力量用了审判这一个社会公认的正义工具,摧毁了一个灵魂。然而并没有理由。影射的是当时奥匈帝国的司法制度的内幕,讽刺了法的荒诞,揭露了资本主义官僚机构的腐败。中心思想提的很高,细思极恐的是这种事情却很容易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在某种神秘的强大的力量之后,每个人的权利是一片最轻的树叶。一阵风就可以让它远离群体,一场雨就可以打落成泥。

《审判》的笔记-第1页

别这样大声嚷嚷,表示自己的清白。你在其它方面给人家留下的印象不错,这么一嚷嚷,反而会坏事。
法学训练不会只教学生出言不逊——看来你在这方面已经精通到恬不知耻的程度了。
虽然那些一文不名的律师们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贸然对法院里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分析,但他们却从来不敢提议或坚持改善司法制度。然而,几乎每个被告,即使是其中头脑很简单的人,从一开始起就显露出一种建议改革的热情,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但是,这种热情往往只是徒费时间和精力而已,这些时间和精力完全可以更有效地用到别的方面去。惟一理智的做法是使自己适应现存条件。即使可以在这儿或那儿作一些局部改进——但是这么想的人准是个疯子——由此得到的好处也只能对将来的被告有利,而提建议的人本身的利益反而会大受损害,因为他冒犯了报复心理极重的法官们。这种犯上的事情千万做不得!不管多么违背自己的意愿,你也应该委曲求全;你要懂得,这个庞大机构可以说正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如果有人想改变周围事物的排列次序,他就会冒摔跟头和彻底毁灭的危险,而这个机构则可依赖本身其它部分的补偿作用而恢复平衡,因为它的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它一点也不会改变,相反,还很有可能变得更加僵硬、更加警惕、更加严酷。更加残忍。应该真正放手让律师们工作,不要干涉他们。指责是没有多少用处的,当指责别人的人自己也不十分明白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指责时更是这样。

《审判》的笔记-第300页 - 结尾

小说一开始就留下了一个悬念,K被捕了,但是因为什么罪名并不知道。所以开头其实还蛮吸引人的,但是中段就一直在繁冗地描述他的案子的进展过程。他首先是在完全不了解法院的情况下对预审法官大发愤慨,在法院门卫的领导下首次进入法院内部,看到了行为雷同地位低下的被告们;然后在叔叔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位有实力的律师,开始了他的申诉之路;又在银行客户的帮助下认识了一位与法院有关系的画家,了解了法院处理案件的几种结果。终于K在律师漫长的申辩等待后,在看到勃洛克像个狗一样待律师的刺激下选择了解雇律师。其实小说之前都在铺垫,到这里才算是到达了高潮部分,终于开始讲些有意思的事了。他意外在教堂遇见的教士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便如同整个有法院统治的社会一样,法的大门就如同他的案件,门口站着的守卫就如同预审法官一样,其实整个法的大门表面上是为他而服务的,但是他却几乎终身不能进入这个大门,他只能在门口耗着,不断的贿赂守卫来获得一点信息,但他却不能进入,因为里面还有层层守卫。他突破了预审法官,但是法不会给他机会证明他是无罪的,只能自己努力改为诡称宣判无罪,与法的大门耗尽终身,但却也能拥有有一半的自由,如同在法的大门等待终身的那个人一样。但是K却愤怒地突破了预审法官,如同门卫所说,他的职务是最低的,你可以突破他进入法的大门,但是里面还有更多的看守,而他们的级别会越来越高甚至威严到你不敢直视。而K一步一步突破当时社会的规则,冒犯法官,解雇律师,却又不做任何的贿赂,并且不低头与当时的权威,最终连罪名都不知道,就在一年后被处决了。是的,开头的那个悬念——罪名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努力反抗法院的权威,反抗律师的淫威,却无力挽澜。
小说里对于法院和所有属于法院的建筑、人物的描写都是黑暗无光的,没有新鲜空气的,令人窒息的,也是反映了他们对待社会底层人物的一种压榨。


 审判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