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
ISBN:9787020068708
作者:【英】E.M.福斯特
页数:186页

章节摘录

  在这个可怕的发现面前,菲利普努力不考虑自己,而只考虑她。他没有悲叹。他甚至没有柔声细语地对她说话,因为他知道她受不了这个。她请求和需要的是一句大大咧咧的回答——大大咧咧,还有点玩世不恭。而他,也只敢让自己做出这样的回答。  “也许这就是书上说的‘心血来潮’?”  她摇摇头。即使这个问题也太令人心酸了。据她对自己的了解,她知道自己一旦动了激情,就是不会改变的。“如果我经常看见他,”她说,“我就会记得他是什么样子。或者,他就会变老。我不敢冒这个险,所以现在没有什么能改变我。”  “好吧,如果这股心血来潮的劲儿过去了,请告诉我。”他总算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了。  “哦,你会立刻知道的。”  “可是在你回沙士顿之前——你真的这么有把握?”  “什么?”她已经不哭了。他对待她的态度正是她所希望的。  “就是你和他——”想起他俩在一起的情景,他脸上露出痛苦的微笑。这就是天神残酷而古老的恶意,曾经降落到帕西法厄①的头上。多少个世纪的愿望和文化——世界无法逃脱。“我本来想说——你们究竟有什么共同点?”  “就是我们互相见面的那几次。”她脸又涨得通红。他把自己的脸转开了。“哪——哪几次?”“那次我认为你软弱、掉以轻心,就代替你去要那个孩子。要说有什么缘起的话,那就是缘起。或者,你带我们去剧院时就开始了,当时我看见他跟光和魔幻融合在一起。但我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明白。你打开了门——我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开心。后来,在教堂里,我为我们大家祈祷;不是祈祷什么新的变化,而是祈祷一切就像现在这样——他陪着他深爱的孩子,你我和哈丽雅特远远离开那个地方——我再也不会看见他或跟他说话。这样我就能恢复过来——那东西只是朝我逼近,像一股烟雾,还没有把我包围。”  “可是由于我的过错,”菲利普神色凝重地说,“他失去了他深爱的孩子。因为我的生命遇到危险,你过来,看见他,又跟他说了话。”事情比她想象的还要意义深远。现在只有他一个人能够看到全局。而要看到全局,他是站在一个很远的地方。他甚至感到高兴她曾经把心上人搂在怀里。  “不要说什么‘过错’。你永远是我的朋友,赫里顿先生。只是不要发慈悲心、不要改变、不要承担责任。别再认为我高雅。正是这点令你感到困惑。别再这样认为。”  在他说话的时候,她似乎发生了彻底改变,似乎与优雅或粗俗都不再相干。那具残骸向他揭示了某种不可毁灭的东西——这东西是她给予的,也是她永远拿不走的。  “我再说一遍,不要发慈悲心。如果他提出来,我可能会献出我的身体和灵魂。那就是我这支救援小组的结局。可是他自始至终都把我看得高高在上——看作一位女神。其实我崇拜他的每一寸肌肤,他说的每一句话。正是那救了我。”  菲利普的目光盯着埃罗勒钟楼,却看到了恩蒂弥翁①的神话。这个女人直到最后都是一位女神。对她来说,任何爱情都不可能是堕落:她站在所有堕落之外。这件事,她觉得这么污浊,他觉得这么悲哀,却仍然是至纯至美的。他现在升华到了这样一个高度,可以不带遗憾地告诉她,他也是她的崇拜者。可是告诉她有什么用呢?所有美妙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  “谢谢你,”他只允许自己说这么一句,“为了一切谢谢你。”  她带着无限的友情看着他,是他使她的生活变得可以忍受。就在这时,火车进入了圣哥特哈德隧道。他们赶紧跑回车厢关窗,免得煤灰再飞进哈丽雅特的眼睛里。

前言

  阅读《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有两处地方让读者不敢轻易涉足:莉莉娅·西奧波尔德临产而死以及她的刚满八个月的婴儿的夭折。  莉莉娅的死,书中写得惜墨如金:“可是她却在分娩时死去了。”  她的婴儿的死,写得多了一些文字:“小脸已经冰凉。”“小脸今后再也不会被眼泪打湿了。”  也许正因为关于生死这样重大的事件写得如同交待事实,才深深地触动了读者,读者因此不得不再回头审视死亡的情节和原因。  莉莉娅分娩而死,从死亡的原因的客观性上讲,概率要高得多,尤其莉莉娅所处的时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不管作者有意无意,关于莉莉娅的写作,都是客观的,或者是顺着莉莉娅的性格进行的。  莉莉娅最初在小说中露面,是在火车站与一家人告别。在小叔子菲利普的建议下,她要去意大利旅游。一同前去的,还有卡罗琳.阿博特小姐。她的婆婆赫里顿太太对儿媳妇的旅行,颇不以为然:“一个三十三岁的寡妇竟然要个年轻十岁的姑娘照顾自己,想想就让人脸红。”话说得刻薄,却言简意赅地交待出了两个年轻旅游女士的身份。莉莉娅出国旅游,与她守寡不守节,打算和一个名叫金克罗夫特先生结婚很有关系。在英国这个历来阶级分明的国度,金克罗夫特先生没有好出身、没有好亲戚,不英俊、不聪明、没有多少钱,是原因,但是更深层原因是莉莉娅和已故的丈夫查尔斯生有一女——艾玛。莉莉娅所处的英国,妇女的地位在改善,或许再嫁不算什么严重的失节了,但是再嫁会失去女儿的抚养权和婆婆家优裕的社会地位,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英国这个国家,自打文艺复兴以来,基本上遵循了资产多寡决定一个家庭以及一个人在社会上享有多少地位和权利的原则。它的稳定源于此,它的保守源于此,它的阶级分明也源于此。

内容概要

  福斯特(Forster.E.M.,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批评家。出生在伦敦,少年时期在特恩布里奇公学上学,成年后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后成为该院的荣誉研究员,被认为是英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批评家。作品有《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霍华德庄园》(1910)、《印度之行》(1924)和去世后出版的《莫里斯》(1971);还有两个短篇小说集,以及广受欢迎的文学批评专著《小说面面观》(1927)。他的作品既有完整的故事,又富有象征手法,因此一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并有四部小说改编成为电影,为他赢得了更广泛的声誉。

编辑推荐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一共十章,前四章写了一起死亡事件,后四章写了一起死亡事件,最后两章写两起事件对男女主人公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生活下去的态度。

作者简介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E.M.福斯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尽管篇幅不长,却奠定了他长篇小说的基本调子。在他的笔下,对人对事,客观的冗长的描写和交待,不再是长篇小说的特点。小说的故事和情节,都是在引人入胜的叙述、简练的描述和交待以及人物的对话中展现出来的。事件的突然性,尤其死亡事件的突然性,成了福斯特长篇小说的特点。 多种事件对主人公以及周围的人的影响,是福斯特最为关注的,也是他的小说具备现代性的重要元素。

图书封面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看完后再回头看的前言,却令我非常惊讶:作者跟我看的仿佛是两个故事。两个死亡事件在我看来根本不是小说的重点。对福斯特来说,“事件”从来不是重点,事件只是聚点,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点来展示背后扭结的文化问题以及身处其间的个人的困惑。这部小说的重点是展示英国保守狭隘的清教徒式文化,在与意大利开放的“拉丁文化”相撞击之后产生的裂隙。当然,能产生裂隙,说明本体本来就存在潜势,也即小说中的年轻一代对原有文化之已经有所不满。这是福斯特小说的一贯主旨,无需多说。为了实现这种企图,这部小说最使人震撼的“事件”,毋宁说是两个极富象征意味的场景:一是给孩子洗完澡后阿博特小姐、孩子与吉诺构成的“三位一体”构图,二是阿博特小姐解救菲利普之后搂住吉诺安慰的女神形象。这两个场景可以说完全就是两幅经典的油画,也是热衷神话与宗教隐喻的福斯特的典型手法。而目击者则是对意大利困惑不解的菲利普,这两个构图是通过他的眼睛完成的,因为他是小说中最清醒的人:他既热爱意大利艺术,又出于文化背景对意大利的生活有所疑虑。意大利是污浊+神圣的混合物,作为英国的对比,既生机勃勃、富于魅力,又混乱不堪、懒散肮脏,但相对来说,即使在污浊中也包含着神圣,因为这个想象的他者意味着一种解放力。也唯有这样的菲利普,才能看出这几个场景中的神圣意味,从而最终使自己从中得到升华。而置身其中的阿博特小姐,则只感到自己的“污浊”,因为她们比之男性要受到更多的束缚:在文化上,她们没有菲利普的教育所带来的批判眼光,同时对陈规戒律的反抗也更消极;在经济上,她们没有独立的地位,也就没有相对的自由。莉莉娅能与吉诺结婚,还是因为自己手握经济大权;而阿博特则不得不回到父亲所在的社区。相对来说,女性身上扭结着更多的经济与文化权力斗争,因此,她们的觉醒与反抗,更多的是符号化的价值(无法在现实中“成就”)。而男性则只是将可能变为实能的问题。菲利普在阿博特的启发下,清醒地认知到了自己是个“袖手看风景”、不作为的人,又最终在她的“女神”形象的感化下,决定去“成就”。小说中有大量的隐喻,这既是读福斯特的乐趣,也是读福斯特的困难之处。牵涉到神话、宗教的部分不谈(也无能谈),情节上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小孩。他是英国文化中的活跃部分与意大利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最终却死于保守文化的代言人哈丽雅特之手,而由此引发的暴力事件,最后使得两种文化达成和解。如果说莉莉娅与小孩象征着寻求反抗的力量与拉丁文化粗糙、原始、盲目的结合,因而得不到理想的结局,被后者吞没失去自我、又被冷酷而愚蠢的宗主毁灭,那么,阿博特小姐则象征着较为温和的结合方式,是英国文化中的优良部分在拉丁文化激发下,焕发出神圣光芒的愿景;而菲利普则象征着具有反思精神与自觉意识的部分,最终通过激烈的交锋,才终于通过“意大利之行”,实现了自我超克的决心。当然,小说最后一句也很有意思:“他们赶紧跑回车厢关窗,免得煤灰再飞进哈丽雅特的眼睛里。”仿佛两个刚去过天国的人,又一下子被拉回到世俗生活,还是得关心自己脱不了干系的那些麻烦事。但是,对于看见过神光的人来说,曾经是难以承受的重负的那些人事,已经成为可以俯身关照的弱者了。
  •     因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前面还有序,像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简写。并告诉了我作者要表达什么,所以我读起来毫不费力,但是却扼杀了我对这本书自己最本真的体会。看到那个后有先入为主的感觉。我看很多人对最后一章的意外之感,我甚至不敢相信的看了两遍最后一章。不得不说我佩服福斯特。记得他的书就放在米兰昆德拉的隔壁,所以一直想要看,没想到一拿一本也竟然是福斯特的出道小说。一开始我很肤浅,我觉得吉诺是渣男,他怎么能这样对莉莉娅,莉莉娅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她只有他了,他怎么不上进不介绍朋友给莉莉娅。我发现我太站在广大女性的方面去想这个问题。但是我同时觉得荒唐,真的会有我喜欢你,只是因为那天阳光很好,你刚好穿了我喜欢的白衬衫。但是喜欢和爱,爱和结婚都不一样。莉莉娅那么草率的就和他在一起了也不是没有理由,她在英国的家里真的是不符合她的个性,她不开心。三观合不合适,这是最重要的,除了国家文化。或许现在是21世纪了,和那个时候真的很不一样了。到了后来,我发现吉诺真的爱孩子,还有书中一些对意大利人的解释,我大约慢慢明白了。他与莉莉娅就是意大利与英国之文化之间的碰撞和摩擦。不能用好坏去评价书中的每个人,只能放在他们的背景去理解他。甚至我们根本就不能理解他们,因为我们的思想和他们根本不一样,我们只能不让自己也犯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书中,我也错觉的以为阿博特小姐会喜欢菲利普,因为他们从误解到相互了解和彼此发现有共同点。但是很明显,作者并不想落入俗套,更何况,这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爱情而说的故事,他们代表各种的流派,思想和文化。一拨对意大利爱的深的菲利普,阿博特,莉莉娅,一拨根本不能理解意大利,唯爱英国传统的条条框框的赫利顿太太和她的女儿。菲利普才是这本书的主角,可以说他在意大利和英国之间做了一种无形的连接。人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思想和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这本书对角色的削弱的感觉。这是我读后有很大感触的一点。很好,我还会继续去涉猎福斯特其他的书,等着我。
  •     福斯特的第一部长篇,轻喜剧的剧情和人物,处理的却是重大的人生和文化课题,体现于其间的价值观既结实又微妙,稍有不慎就会有失去掌控,造成政治和情感“不正确”的危险。迹近完美的debut。马爱农的翻译可圈可点,遣词造句与原文的风格丝丝入扣。Great job!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没看过嘿~意大利人难道觉得自己是希腊后裔?哈哈,不过阿尔卑斯山南北确实是有差异
  •       看的时候一直会将福斯特和亨利詹姆斯对比。我想两个人肯定有相似的地方,不然詹姆斯艾福瑞也不会将他俩的书拍了个遍。
      
      亨利詹姆斯喜欢写欧洲文明和美洲文明冲突之下天真烂漫的新大陆女性在来到欧洲之后如何折损于此地的世故和奸诈;福斯特则喜欢写在理智与情感的交锋中,受情感推动的女性是如何被激情折磨到毁灭。(大概没怎么被毁灭反而修成正果的只有风景房间里的露西,那也是我最不喜欢的福斯特的书)。所以才会觉得詹姆斯和福斯特比较相像,恰好两者的英国古典味道又同样的浓厚,虽然有一个是美国人。
      
      无法忍受死板专制的婆家的莉莉娅受情感驱使,冲动之下嫁给完全情感的吉诺,之后又无法忍受意大利更加混乱的生活,死亡。
      
      受情感驱使的哈里特偷走婴儿,然后发生车祸,婴儿死亡。(哈里特似乎不能算情感的代表,算了,充数吧)
      
      情感理智勉强平衡的艾伯特小姐被吉诺吸引,努力克制,感情不果。
      
      菲利普爱上艾伯特小姐,呃。。。他克制了。
      
      菲利普是个很耐人寻味的对象,书中自始至终都用理智克制着自己的非他莫属。艾伯特小姐说他“不动感情,只是把生活当做一种景致来欣赏,而并不进入其中,只是觉得它好玩儿或者美丽而已”。(冤枉啊,其实他的感情也很强烈。他差一点就对你表白了诶。)他认为莉莉娅不应该嫁给吉诺,并不是出于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不相称,虽然之前他对出身平平的莉莉娅嫁给自己的哥哥也不满意,但是意大利人显然比一般的英国人更加可怕。
      他没有特意的贬低意大利,相反他对意大利的某些地方很有好感,这种好感也并非浅尝辄止。他一边认为意大利是个野蛮国家,弗洛伦撒是这个野蛮国家的缩影,但是又认为只要自己心里有美德,这个国家就会成为乐土。(嗯。。。)他喜欢这里的绘画、教堂,虽然大部分时间他认为此处的人物粗俗无比,但也不妨碍他饶有兴致的进行观察,并觉得他们的粗野中自有可爱之处,不过那种爱大约和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画甚至看见一只可爱的小狗所引起的情绪上的愉悦并无区别。所以在他的寡嫂因为不堪忍受他们家各种所谓上流社会的桎梏而要和一名意大利青年结婚的时候,他激烈的反对,甚至立刻飞奔到意大利进行阻止。自然没有成功。
      
      第二次去意大利之后,菲利普似乎有些动摇。他之前唯恐避之不及的人物、风景、情感,此时显露了奇特的吸引力。他甚至和吉诺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好友。后者甚至极力建议他不要考虑门户等因素和艾伯特小姐结婚,而这个建议无疑触动了他心里某个隐秘的想法。
      
      书中写了不同爱情的产生过程,很有意思。(很可以看到后来霍华德庄园的影子。庄主为何会和姐姐结婚?我一直认为只是为庄园找一个合适的女主人。而海伦和文学青年的相爱无疑海伦是情感的冲动和对姐夫家族的某种反抗,而青年则是对自己粗俗老婆的某种报复吧)
      
      比如菲利普,他是如何爱上艾伯特小姐的呢?书中说“他是通过精神途径走向爱神的”。他是如此的理智,分析着艾伯特小姐吸引自己的一切,“哪怕有一点困惑他都受不了”。艾伯特小姐对莉莉娅的爱;莉莉娅死后,要求收养她的遗腹子,避免他在意大利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甚至在莉莉娅的婆婆表示拒绝后宁愿自己来抚养;最后孩子车祸死后化解了吉诺和菲利普的矛盾。“起初是她的思想、善良和高尚打动了他”,然后“他才注意到他那些外表的美”,而这些美还是对人类行为缺乏全面研究的吉诺向他推荐的。
      
      在发现艾伯特小姐引起自己的爱情之后,也一再克制,希望能找到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表示。在听到对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说自己爱上吉诺的时候,也并未惊慌失措,虽然有一瞬间的动摇,但马上就收拾心情转而安慰对方。自然最后也什么都没说。“菲利普上升到如此崇高的境界,使他本来可以毫无遗憾地告诉艾伯特小姐说,他也是她的崇拜者。可是,既然发生过那么多美好的事情,何必再告诉他呢?”
      
      与之相对的同为理智代表的艾伯特小姐,爱上吉诺的理由更简单,因为吉诺“英俊漂亮,这就够了”。她在菲利普面前曾经维护过吉诺,后来也曾经激烈的攻击过吉诺,觉得他不具备当合格父亲的资格,最后她发现自己其实爱上了吉诺。她觉得自己的感情很荒谬,因为“我们除了见面的时间之外,没有相同之处”。如果经常看见吉诺,也许会发现吉诺各种让人无法忍受的缺点,那么可能会对他产生厌倦,但是“我不敢冒这个风险”。于是可怜的艾伯特小姐只好努力克制,并希望菲利普狠狠地嘲笑自己,觉得这样可能治好自己的癔病。可见,艾伯特小姐理智上完全鄙视自己的爱情呀,可怜的。
      
      莉莉娅和吉诺算爱情么?可能她更多将与吉诺的婚姻视为对婆家反抗并成功的象征。然后这种胜利并不长久,她无法忍受婆家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压制,却同样无法忍受自己的新丈夫。与意大利的生活相比(没有英国没完没了的下午茶、舞会),她开始怀念英国曾经让自己透不过气的日子。(呃,她很享受没完没了的社交活动,只要她是女主人而非自己的婆婆)虽然觉得自己和婆家的各种规矩格格不入,但是莉莉娅在意大利似乎也并没有呼吸到幻想中的自由甜美的空气。在英国的时候莉莉娅因为出身觉得被婆家各种看不起,到了意大利她开始用同样挑剔的眼光看待新丈夫的一切,她开始无比怀念英国那些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虽然等级制度森严,但是在意大利女人连独自上街散步都是怪事一桩。于是,莉莉娅在自怨自艾中度日如年,最后死于分娩。
      
      吉诺,吉诺则是浑噩的代表,但是浑噩的他也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并不比其他人的逊色。面对艾伯特小姐和菲利普他的婚姻没有爱情基础的指责,他进行了反驳,虽然这种反驳看起来不太有说服力。同时,他对艾伯特小姐说他再婚并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给孩子找个妈妈,并拒绝将小孩送到英国,因为“这会把我们的心灵分开”。
      
      之后菲利普在吉诺这里得到了友谊,也说明其实吉诺并非此前所描写的那般是个浑人,是意大利粗俗的体现。
      
      话说欧洲大陆人对意大利到底是有多鄙视啊。。。。
      
      还有这个书名,天使不敢涉足,嗯,其实我不太明白。
      
      
      
  •     爱疯了福斯特精炼优雅的文字。菲利普这个人物是我神往的理想化身呐~可是阿博特小姐只把他当朋友,是我我早就据为己有
  •     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人们对于自由独立美好的向往不会停止。
  •     被人怀念是好的。被人完全遗忘也没有那么可怕。如果我们要怨恨世界上的什么东西,就该怨恨对一间空屋子的祭奠。
  •     真是意料之外,我压根没想到阿博特小姐会爱上吉诺。。。
  •     真好!没有《霍华德庄园》的沉冗,而真正显现出了处女作应有的灵气才气。
  •     所有的交流都归于沉寂之时,世界安宁之时。
  •     很吸引人的一部小说,话说福斯特的每部小说都具有相当的电影感。意大利小城的景色描写美丽得近乎神圣。此生定要去趟意大利啊!找个意大利帅哥情人~呃,我承认我一度以为吉诺会和菲利普有一腿。。。
  •     后面几章很不错。
  •     福斯特最善于的还是描写英国的中产。。
  •       福斯特的第一部长篇,轻喜剧的剧情和人物,处理的却是重大的人生和文化课题,体现于其间的价值观既结实又微妙,稍有不慎就会有失去掌控,造成政治和情感“不正确”的危险。迹近完美的debut。
      马爱农的翻译可圈可点,遣词造句与原文的风格丝丝入扣。Great job!
  •     近读《小说面面观》,顺便想起这本小说。8年前读的,纯粹因为书名吸引人,更喜欢另译“天使禁猎区”,很好读,一气呵成。故事依稀记得是英国人到炎热的拉美的经历,旁观者的视角。这本简单的意外的书,改变了我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     感觉略低于期待值,备受推崇的感情发展让我觉得有些生涩和奇怪,并没有顺理成章的亲切感,按理来说译本应该是很好的咧,不知不知。。
  •     【意大利语为什么不翻译【【【【【【
  •     有可能吧。
    不过意大利人对于自己在欧洲人眼中的印象也有察觉,所以才会做那个《意大利人不是欧洲人》的视频吧。看着蛮好玩的。
  •     故事不长,很精练,显示出一位有才华的作家处女作应有的才气与灵气。
  •     简直没有想到阿博特小姐爱的是吉诺,但是想想之前也有些暗示。她内心里住着一个意大利。而菲利普是个半英国半意大利的人。
  •     句子简介,好看
  •     首作啊大人!漂亮的一击。在背叛之风里读到安东尼伯吉斯那个剑桥四谍中的花花大少对福斯特的爱----他逃到苏联后甚至把福斯特译介了过去----赶紧再翻出一本福斯特来读!吉诺总让我想起劳伦斯给一个意大利农民画的裸像。大家总爱谈福斯特对英国社会道德伦理的强烈批判什么的,但那些又怎么比得上他对他自己那种审美人格的逃避者的揭露和批评呢?因为这一点而不是别的,他成了英国知识分子们最爱的小说家。
  •     男神的处子作
  •     倒不是欧洲大陆人对意大利的鄙视吧,而是大不列颠岛国与欧洲大陆之间有分歧。
  •     好像只有女的才会能体会理解EM福斯特。这第一部小说实为不完备之作,题目也值得玩味,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是英国还是意大利?
  •     这就是我看过的福斯特写得最好的小说。人物描述太生动了,呼之欲出。既善既恶才显出每个人的真实感。没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琐碎,也没有《莫瑞斯》的圆润,但却有处女作理所应当显示出的才气与灵气。
  •     隔阂……
  •     苏福忠的前言写得又烂又剧透,责编工作也没做好,书里一堆意大利语没译过来。马爱农的翻译确是不错。
  •     很幽默,实则是苦中取乐罢了。平实而细腻的心理描写,看似不温不火,却针针见血。没心没肺的寻开心远远好过心知肚明的隐忍。 鉴于以往对作者作品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是两个人对一个人或确切的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爱,或许是愚蠢的,粗俗的,但如果不盲目且冷静的话,那还是爱吗?(2014年读过)
  •     《天使不敢踏上的地方》书名它来自成语:“天使不敢踏上的地方,蠢人却冲进来了。”“蠢人”当然就只那些不知自己为何物的那些英国人。——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译本序里索天章写的。
    啊啊,话说,我看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才喜欢福斯特的呢。
  •     有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的味道 而且更好看
  •     直到最后大约三章才真正喜欢上这本书,在此之前只觉得被它搞得相当迷惑。
  •     把英国人的自以为是和意大利人的不靠谱描写得淋漓尽致
  •     我好像还真是挺喜欢福斯特。
  •     _(:з」∠)_不断的揪出翻译的语法错误……以及意大利文为什么选着译啊我好忧伤
  •     事件的突发性,尤其是死亡事件的突发性比科恩兄弟早了许多年;小说多线叙事所体现的现代感比电影早了许多年。
  •     引人入胜。
  •     英国人的脑回路真奇特。。
  •     尘世吗?还是虔诚的心?只留存秀美和持久的风景,永恒的旁观者,可怜的嘲讽者,最终能拥有的只有转身。
  •     详略处理赞
  •     。。。
  •     手术刀般精准,而幽默是润物细无声的。最终,一切都在地中海耀眼的阳光下变得无意义——从这个意义来说,EM福斯特似乎是加缪的老师
  •     其实我也没太读懂标题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     不知道为毛,有的小说会给人硬编情节的感觉,生硬的制造转折。这本其实还好,也有一些生动的小句子。比如他是个男孩子没被他老婆教育好之类的云云。
  •     2009-163
  •     “坠入爱河只是一件物质上的小事。”
  •     美好
  •     很幽默,实则是苦中取乐罢了。平实而细腻的心理描写,看似不温不火,却针针见血。没心没肺的寻开心远远好过心知肚明的隐忍。
  •     南欧崇拜的背后是保守英国的危机,也是一种渐成常态的欧洲内部文化摩擦。可惜缺乏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总觉人物形象失之简单,情节流动有些突然。
  •     结局....
  •     又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别致极了!
  •     我凌乱了,英国人的逻辑和我不同是吗?故事我全看的懂但对话根本摸不着头脑。。。人物逻辑完全是火星人啊这是英国人的对话方式么?!就这样我居然还看完啦看到结局她说她爱的人是那个谁谁的时候,我彻底想摔书!
  •     非常好读。有点爱上意大利了……刚开始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不断地剖开到最后的形象反转,吉诺的形象渐渐由刚开始的不负责变成立体的,深情的。啊,意大利,相比之下的英国真是被塑造成大反派23333。剧情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看到男主被发卡真是惊得我笑出来
  •     看完这本小说是在看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之后,是在再次去武汉,第一次准备好去你家的时候,在那列安稳的火车上。我蜷缩着身子在车窗窄小的座位上,捧着这本很小的书,一下子,看完了。 跟之前很多书不一样,这一次,我不是被书好看的封皮吸引,而是被这个好玩儿的书名吸引的。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在我看来,应该就是人间吧。 小说情节也并不复杂,依旧是为了揭示上个世纪欧洲的一些上流社会的空虚做作。用一份又一份强装的爱情,显示现实与理想的差别;用分娩中的死亡,提醒人们认清现实;无辜的婴儿的死亡,将这出闹剧推向高潮。 每个人都是无辜的,每个人也都是促成很多悲剧的凶手。看似独善其身,却沾满鲜血。 福斯特这两本书之后,我不再有欲望继续他的作品。
  •     这一本很薄,但是似乎更喜欢一些。好难得好简炼的文风,大概便是所谓的隽永?
  •     福斯特到底有多爱意大利?这位作家的小说有点深度,又没那么有深度,有点像给闲得无聊的英国贵族消遣读的小说。一开始我想菲利普怎么能忍受哈丽雅特这个贱人,看到最后菲利普对吉诺的虚伪嘴脸我才明白,菲利普也是个贱人,口口声声说吉诺可以要他的命,又不让别人碰自己一根手指头,搞笑呢吧。所有这些写过基佬故事的英国作家,福斯特、沃这些人,非得这么阴沉吗。
  •     对岛国和鞋国间无所不在巨大差异的剥离解析,不能不说福斯特确实是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