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审判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532128389
作者:弗兰茨·卡夫卡
页数:332页

一生为囚

最荒诞的审判《审判》所描述的故事无疑是最荒诞的。这部卡夫卡的著作由好几章联系性、顺序性都不太强的短篇故事构成,结尾相当仓促。故事的主人公K是一家银行的高级襄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一天早上,他被宣布逮捕,法院来的人既没有真的把他投进监狱,也没有透漏任何有关K犯罪的事情,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你被捕了”。然而K之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生活中看似和法院毫不相干的人统统和法院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法院无处不在,审判无处不在。K动用了一切社会关系,想尽了各种办法对抗法院,最终一年后的一天,K被法院派来的人带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郊外被处以极刑,凄惨死去。故事的荒诞之处在于K虽然被捕,通篇却没提K犯了什么罪,而K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罪,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被法院杀死。整个故事的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法院的气息。K使尽换身解数,最终能接触到的也只是最低级的法官,而决定K最终审判的法官仿佛隐藏在迷雾之中,至始至终没有露面,所有的一切像雾一样迷离。卡夫卡构建了一个魔幻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法院无处不在,所有房子的最顶层都是法院的办公之地,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却因为法院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法院无处不在的世界里,人人都有官司,一生都处于审判状态下,连死后都不能避免。审判如此强大,是因为负责审判的法院如此庞大,它在一定程度上暗指社会规则,无孔不入,任何胆敢和它对抗的人都没有好下场。K并不是一个勇敢的很彻底的人,故事开始,法院来的两个人宣布K被捕了,K当时最想做的事是从他俩中间穿过,不理他们,一笑置之,继续出门上班,然而K一步都没有离开他的位置,默默地接受被捕这一事实。因为K担心如果他强行离开会对他以后的审判有不利的影响。K对以后的事和不确定的事总是充满忌讳,怕他的任何不确定举动会影响未来朝着坏的方向发展。其实这叫作茧自缚,人们在他们自身周围构建了庞大的外壳,满心以为这外壳能抵御外界伤害,然而事与愿违,外壳抵御外界伤害的同时,也把自己关进了监牢。人们处于一种凝胶之中,所有的动作都被放缓,现在做的事,明天后天甚至很远的以后才能看到响应,人们仿佛置身于无比空旷的山谷之中,喊出的话很久才能听到回响。人生从来没有像这般空旷寂寥。我们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打发人生,虚耗生命。我们静止不动,止步不前,不敢改变。我们被精准地钉死在某一个坐标上,终其一生,只活在一个方圆。反抗的苍白。K被审判期间,动用一切力量反抗,K遇到越来越多愿意帮助他的人,一开始K信心满满,不仅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崇高,还因为K是一个很特别的人,这种特别体现在他能自主的把握自己,即他是他生命的绝对主人。K一开始就坚定地认为他不会妥协,不会像其他一些被告一样成为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当看到他的律师碌碌无为,对他没有任何帮助时,他坚决地辞掉律师,自己当自己的辩护律师。然而在法院面前,即使是K这样的有力量的反抗者,法院仍像一潭死水,纹丝不动。后来教堂里的牧师说K从不曾真正了解过法院。法院的一切对K来说都是不透明的,所有的审判均在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着。法院像一个幽灵,又像一个诅咒,将K重重包围,不知不觉地将K引至死亡之地。一切对抗都显得格外苍白。K的死亡像墙皮从墙上脱落,留下的是无尽的苍白,苍白处什么都没有。

The basic foundation of society is lies.

“One doesn't have to believe everything is true, but one has to believe it's necessary" This is the way we live in the society that is filled with order and laws. The society is filled with dark power and authority, compared with which individual's influence is relatively small. Facing such huge power, individual will have to obey, or live like a dog. Society keeps setting new laws with the purpose of fooling the people. To an individual, it's better to believe lies, otherwise, he will be regarded as guilty, and be trailed. We all know the people who are trailed for disobedience are not guilty in fact, but we don't want to help him out of trouble, because we also fear of power of society. Because of our indifference to the truth, we become abet of wicked society. Society will grant us great benefit successively, and we choose to be fooled, because we know we have no choice, but to be a dog. or, we will be trailed. This is an unresistful law of society. In other words, the survival of fittest. Parents always told a child who was isolated to human relationships of society, that he should be adapted to it. Or rather, a child shouldn't think. Human tires their best to live the full life, and don't think of their nest life, because living is full of insults from others.In the literary world, Herr K is a good man. But in the real world, being a man like him is not advisable. That's why the emperor walks on the street, naked, but nobody is willing to tell the truth. only in rare occasions, some people will rebel, and their rebelling is full of risks.

更重要的是自审

真他妈是真理。“不必把一切都认作是真实的,但必须把一切都认作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就生活在谎言中。对体制操作程序了如指掌并照做的人,我们说他清醒。对体制背后真面目看得透透彻彻并站出来斥责的人,我们说他傻。对前二者心知肚明却讳莫如深的人,我们说他聪明。这是一场双重审判。对K莫名其妙无根无据的审判得到了正义之神的垂青,他们对他们认为的罪犯作出了明知不合理却势在必行的审判。而K对司法体系做出的合理控诉,被他们玩弄在鼓掌之间。至于他们,这种审判,只是一场笑话。跳进了他们的笼子,就只能是待宰羔羊了。当结局注定时,会后悔曾经反抗吗?他就真他妈活生生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了。

自我与外部力量的永恒对峙

卡夫卡的荒诞感并不是来自世界本身的存在方式,而是非常私人的他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对峙关系。卡夫卡是个非常敏感又懦弱的人。在他大部分小说里存在的只有“我”和外部世界的那个力量。其它角色都只是外部力量的一部分。他既无勇气对抗也无能力讨好这个力量。剩下的只能是无止境的对峙直到被消失。卡夫卡对自己的懦弱非常坦诚,但另一方面和所有懦弱的人(比如我)一样他又是full of self-pity的,只是这种自我怜悯与自我厌恶互相制衡了,没有在他的写作中导致sentimental的滥觞,而是很聪明地用客观的语言、寓言的模式遮盖了。从这个方面我非常理解他不愿意死后公开作品的心理。这种写作太私人化了,更多地是出于自我排遣。任何一种从《审判》的消耗感中获得悲剧感(哪怕是现代的悲剧感)都是一种对卡夫卡的误读。

我们都在被审判——读卡夫卡《审判》

世界就这样的毁灭了/世界就这样的毁灭了/不是轰的一声巨响/而是嘘的一声”读完卡夫卡的《审判》我莫名其妙的想起这个不知道哪位诗人写的诗句。但我并不觉得我的莫名其妙有多荒诞,因为比起卡夫卡作品的莫名其妙来说这简直不算什么,说得专业点,叫作荒诞,象征主义写作手法。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在约瑟夫·K三十岁生日那天,被莫名其妙的逮捕,没有逮捕的手续,没有说明逮捕的罪名,也不知道审判的主审法官,经过了一年莫名其妙的挣扎约瑟夫·K在他三十一岁生日的前夜被莫名其妙的处死,“跟一条狗一样”。也许我的总结让各位失望,可即使是译者总结得也并不比这个高明。就故事情节而言,读者带着疑问开始,然后带着疑问结束,这个审判没人知道案情,除了只在第三章《初审》中出现过一次的预审法官在从贫民区借来的“法庭”中向作为银行一级襄理的约瑟夫·K以下结论口气问的一句“您是房屋粉刷工吧”外别无其他。我必须坦诚的说明:除去初读这本书时新鲜的开始外,一直读到这本书的三分之二处,也没有领会到作者的高明,如同许多第一次读卡夫卡的人一样,觉得此书有一种催眠的效果,好在此书不长,否则我恐怕很难读完,如果那样恐怕从此与卡夫卡擦肩而过,失去了领悟卡夫卡这一人生快事(自以为是一下)。为此我不由得暗自庆幸,当然我觉得更值得庆幸的是卡夫卡那位执行遗嘱的朋友没有在中国当过语文老师或者判过高考作文,否则卡夫卡的著作可真的会被销毁了·······言归正传,我看了网上少得可怜的《审判》的书评,都是认为这部小说的“审判”至少包含着以下三层意思:即小说中的“审判”既被人看作是对无罪的审判,也被人们读作是对有罪的审判,同时还被人们解释为对“审判”的审判。主人公约瑟夫·K 莫名其妙地在自己的寓所里被捕了,最后被判处死刑,这是对“无罪”的审判;K在上诉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在这个罪恶的世界里,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作为这个罪恶世界中的一个环节,虽然为罪恶势力所害,但自己也在有意无意的为害他人,这便是对“有罪”的审判;在所有这些审判的背后还有一个最后的总审判,卡夫卡说:“我们发现自身处于罪孽很深重的状态中”,这与实际罪行无关,《审判》是遥遥无期的,只是永恒的法庭的一个总诉讼。领悟全篇不敢妄讲,不过下面我想谈谈我对一些情节的想法:<一>对约瑟夫·K的性格的看法:K的性格具有软弱和坚强的双重性,这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在第一章《被捕》中K得知自己被奇怪的逮捕后有这样一段:“如果他去打开隔壁房间的门,或者打开通向客厅的门,也许那两个人不会有胆量来制止他,也许这是解决整个事件,使其告终的最简单的办法。但是,他们也可能会抓住他;他只要一被抓住,就会失去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拥有的优势。因此,他屏弃了快速解决的办法,选择了一种稳妥方式,听凭这件事情自然发展;于是他走回自己的房间。”这是K得第一次屈服。另一次类似的屈服出现在第九章《在大教堂里》当K听到有人叫他时:“他暂时还是自由的,可以继续走自己的路,可以溜进前面不远处那些暗黑色的小木门中跑掉。这将表明,他没有听懂这喊声,或者虽然听懂了,却并不当一码事。但是,如果他转过身去,就会被逮起来,因为这等于承认,他确实听懂了,他就是教士招呼的人,他愿意俯首听命······K也照办了。”K得最后一次屈服出现在第十章《结局》得K临刑前放弃反抗:“重要的是他突然明白了,反抗是毫无用处的。他即使反抗,给他的同行者制造些困难,靠搏斗来夺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称不上是英雄·······他顺从地跟着押他的人走。”但是K也同时也进行着反抗。同样在第一章《被捕》中:“他(K)只看了那个名叫弗朗茨的人一眼,便决定暂时不放弃他可能在这两个人面前占有的优势。”《在空荡荡的审讯室中—学生—办公室》一章中K决定接受预审法官妻子的勾引以羞辱这荒诞的“审判”。在其他被告面前“他接不轻易放弃他的优越感,放弃他 所掌握的超过许多人的优越感”。在第八章《商人布洛克 解聘律师》中把骗人的律师解聘。在第十章《结局》中K的最后时刻。“像一条狗似的!”他说;他的意思似乎是:他死了,但这种耻辱将留存人间。总的说,整部书中K一直在反抗,比起其他被告K是唯一反抗的人,然而由于性格另一方面的软弱,一切反抗都毫无意义。可以说K对“审判”和整个审判制度的反抗正是我们每个人对于社会强权的反抗,K的软弱正是我们的恐惧和妥协,很多时候正式因为后者——有时即使是很小的一部分——也使得反抗成为徒劳。<二>“法庭”的无处不在,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审判的深入,K发现机会每个人都与“法庭”有着各种各样关系。起初,给我们呈现的是三个银行职员在K被“逮捕”是出现,然后初审法庭所在贫民区的每个人、认识胡尔德律师叔叔、从未见面却知道K案情的律师、银行的客户、素未谋面却和人讨论K案情的画家甚至是远在意大利的客户。我们发现每个人都在与“法庭”——迫害公民的权威势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成为这种势力有意无意的帮凶,但同时每一个人有都可以成为下一个K。可以说,这也是我们社会的真实写照:无数的眼睛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监视着我们,无数的嘴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讨论我们,而所有的这些人可能与我们素未谋面,同时无论我们认识与否,都与那个权威势力有着关系,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维持着它的运作,而且也是有益和受害者,至于那种是主要的影响,完全可以十分偶然的改变。<三>在极限条件下的人性,代表着我们的行为:在《在空荡荡的审讯室中—学生—办公室》一章中K来到“法庭”的办公室,里面污浊的空气是K出现强烈的不适,工作人员则告诉K:“最终,人们会非常适应这里的空气。”而当工作人员扶着K走到有新鲜空气的门口时,却不愿意在送,因为接触到新鲜空气的工作人员出现了与K刚才同样的不适症状。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腐败、渎职、潜规则、欺诈时我们也会有强烈的不适,可当我们屡次接触时,我们往往成为这种行为的执行者,甚至再也无法适应从前认为正确的行为。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种适应性,可否算是一种进步?在《商人布洛克 解聘律师》一章中打了五年官司的商人布洛克对骗人的律师俯首帖耳,在律师表演和威吓下对律师卑躬屈膝,当K训斥他在做什么时,却把K当作敌人,K意识到“律师使用的这种伎俩······能够使人最终忘掉整个世界,只希望在这条步履艰难、跌跌撞撞地走下去······当事人······成了律师的狗”。如我们一样在长时间被某种权威势力压制后,我们会觉得这种压制自然而然,会认为是“为我们好”,把压迫我们者当成摆脱困境的救命稻草,把压迫者偶尔给我们的我们应有的权利当作恩赐,把试图争取我们权利的人当作我们的敌人,最终成为了压迫我们者的狗——万劫不复的奴隶。从这些意义上讲我们都在被审判。而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核心的话,我想就在《法的门前》一段,其中可供思考和解释的太多了,抄在下面。“法律的序文中,是这样描绘这种特殊的欺骗的:一个守门人在法的门前站岗。一个从乡下来的人走到守门人跟前,求见法。但是守门人说,现在不能让他送去。乡下人略作思忖后问道,过一会儿是不是可以进去。‘这是可能的,’守门人回答说,‘但是现在不行。’由于通向法的大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守门人也走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探出身子,朝门里张望。守门人发现后,笑着说:‘你既然这么感兴趣,不妨试试在没有得到我许可的情况下进去。不过,你要注意,我是有权的,而我只不过是一个级别最低的守门人。里边的大厅一个连着一个,每个大厅门口都站着守门人,一个比一个更有权。就是那第三个守门人摆出的那副模样,连我也不敢看一眼。’这些是乡下人没有料到的困难。他本来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到法那儿去;但是,他仔细端详了一下这位穿着皮外套、长着一个又大又尖的鼻子、蓄着细长而稀疏的鞑靼胡子的守门人以后,决定最好还是等得到许可后才进去。守门人给他一张凳子,让他坐在门边。他就在那儿坐着,等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反复尝试,希望能获准进去,用烦人的请求缠着守门人。守门人时常和他聊几句,问问他家里的情况和其他事情,但是提问题的口气甚为冷漠,大人物们提问题便是这个样子;而且说到最后总是那句话:现在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出门时带了很多东西;他拿出手头的一切,再值钱的也在所不惜,希望能买通守门人。守门人照收不误,但是每次收礼时总要说上一句:‘这个我收下,只是为了使你不至于认为有什么该做的事没有做。’在那些漫长的岁月中,乡下人几乎在不停地观察着这个守门人。他忘了其他守门人,以为这个守门人是横亘在他和法之间的惟一障碍。开始几年,他大声诅咒自己的厄运;后来,由于他衰老了,只能喃喃自语而已。他变得稚气起来;由于长年累月的观察,他甚至和守门人皮领子上的跳蚤都搞熟了,便请求那些跳蚤帮帮忙,说服守门人改变主意。最后他的目光模糊了,他不知道周围的世界真的变暗了,还是仅仅眼睛在欺骗他。然而在黑暗中,他现在却能看见一束光线源源不断地从法的大门里射出来。眼下他的生命已接近尾声。离世之前,他一生中体验过的一切在他头脑中凝聚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还从来没有问过守门人。他招呼守门人到跟前来,因为他已经无力抬起自己那个日渐僵直的躯体了。守门人不得不低俯着身子听他讲话,因为他俩之间的高度差别已经大大增加,愈发不利于乡下人了。‘你现在还想打听什么?’守门人说。‘你没有满足的时候。’‘每个人都想到达法的跟前,’乡下人回答道,‘可是,这么多年来,除了我以外,却没有一个人想求见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守门人看出,乡下人的精力已经衰竭,听力也越来越不行了,于是便在他耳边吼道:‘除了你以外,谁也不能得到允许走进这道门,因为这道门是专为你而开的。现在我要去把它关上了。’”

审判,还是被审判

我们都深陷审判中:对于他人的审判的一部分,又被被审判着。命运的审判,社会的审判,其他人的审判。为什么是审判,因为存在不同,无知还是不互相了解?那弱势的一方需要反抗吗,反抗意味着要运用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体系,像谷物商那样丧失做人的尊严。那在决定反抗的那一刻,已注定失败。那放弃反抗呢,宁愿消亡,也不愿被改变。读他,让我充满着无力感,像悲剧中的矛盾,“不过irony使人变深变大,而这成为通往更高境界的救赎的入口,在那里可以找出普遍的希望”。

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我们可以最后再说一句话与弗朗兹·卡夫卡告别。在《审判》结尾,当约瑟夫·K就要被执行死刑时,他瞥见附近一所房子的顶层有朦胧不清的东西在动。“窗户像一道闪电般突然敞开;一个人形,在远远的高处模糊不清、似幻似真,用力探出窗外向更远处伸开双臂。那是谁?一个朋友?一个好人?一个同情者?一个想出手相助的人?它是一个人?它是每个人?”傍晚有一个时刻,平原仿佛有话要说;它从没有说过,或许地老天荒一直在诉说而我们听不懂,或许我们听懂了,不过像音乐一样无法解释…………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倘若一个人从确信开始,他将以怀疑为终结;可是如果他甘愿从怀疑开始,他将以确信为终结。

你来,他就接待你,你去,他就让你走

第一次看卡夫卡,基本上是昏昏沉沉看完的,只有到最后教士出来的那一段小说才变得有意思,主要的故事情节很乏味,看书评比看正文有意思的多。关于内容的解释,我比较喜欢的是《为自己的人》中弗洛姆的书评,这本书叙述的是一个梦境,是K的潜意识塑造出来的。因此情节才会荒诞不堪,不然就算解释为影射现实,律师法庭也不会一点关于案情的内容都不叙述出来。人只有在梦中才会轻易的接受这样的设定。K是一个很庸俗的人,这在小说的开头就刻画了出来,每天下午,工作结束,K就会待在办公室,或者和同事散步,除了工作,接着就是消磨时光。过着没有理想和追求的日子。或者说,他害怕这些,就好像最初K想通过打开客厅的门这样最为简单的办法来结束整个事件,然而最后他决定不这么做,因为按自己的想法做出行动就意味着要为此负责,若自己的判断错误,就要为之付出代价,于是他决定不这样做,以此来保留这样不用负责的“优势”。K也许过去也是有理想和更高追求的,但是大众和现实给予他的打击令他变得懦弱,迂腐,不敢反抗。他以无所谓的态度过日子,不再去在意自己,而把自己生活的中心转移到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上,于是他感到了不对劲,K的良心认为,K这种对自己漠不关心的态度是有罪的,于是在梦中,K受到了审判。K受到了审判,法院没有给他任何罪名,反正他就是被捕了,然而之后K对自己的案子奔走时也从未尽力去打探自己的罪名是什么,为什么被捕。求助他人时K也只关心这人是否对他有用,能否对案情起到有利的效果,当发现律师无法帮助他时,他就选择解聘他。他关心自己的案子,但他关心的只有结果,而背后那些为什么他会被审判,他犯了什么罪,似乎都是对他无关紧要的。他也仇恨法院的腐败,卑鄙,但是这只是因为他是受害者,若他能借助腐败和卑鄙去让自己从法院的审判中逃脱出来,想必K也会毫不犹豫的去做。文中K曾想去行贿,在之后与教士交谈时,K也提到了发动自己的女人去性贿赂法官的事情。最后他遇到的狱中教士,K立刻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可以给他提供帮助的人,于是他尽力的去巴结教士,小心翼翼的观察教士对他的态度,希望能通过教士在法院的关系给他提供一些帮助。“听到这儿,教士在讲坛上厉声嚷道:”你的目光难道不能放远一点吗?“这是忿怒的喊声,同时又像是一个人看到别人摔倒,吓得魂不附体时脱口而出的尖叫。这里的教士显然就是K的良心的化身,来教导他把”目光放长远一点“,不要只关心法院的腐败,他人的评价,而是去寻求公正,去追求理想,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而不是让别人来审判。K显然没有听懂教士的意思,还担心教士对他生气会不会导致案情的不利。于是教士又对他讲了寓言故事,一个乡下人受到了审判,于是他放弃了他生活的一切,待在法的门口,他由于担心受到处罚,一直不敢越过第一个守卫的门口,即使这个守卫告诉他可以闯进去,门后还有两个守卫。结果这个乡下人一辈子就待在法的门口,直到死去。这个寓言里,乡下人指的就是K,三个守卫也许指的就是三级法院,大部分人来到低级法院,有的人在这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想要脱罪,但是又害怕翻供或者翻案失败会加重自己的最后的刑罚。于是他一辈子也不敢为自己争取正义,就这样承受第一个守卫给他的不公正。并且也认同了这样的不公。法的大门就是为他开的,然而他不敢闯进去。最后,K察觉到,虽然教士对他是好心的,但是教士却不想为他负责,他离开了教士。在走之前”教士说,"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要向你提各种要求呢?法院不向你提要求。你来,它就接待你;你去,它就让你走。“最终在K三十一岁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他被一群刽子手抓走,处死了。在刑罚最终到来的之时,K终于注意到了自己的良心,他想:”马上就会有人来帮忙吗?是不是以前被忽略的有利于他的论点又有人提出来了?当然,这样的论点应该有,逻辑无疑是不可动摇的,但它阻挡不了一个想活下去的人,他从未见过的法官在何处?他从来没能够进入的最高法院又在哪里?他举起双手,张开十指。“而这样的结局在开头便有预示出来:“他一直倾向于对事情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只是当最坏的事情发生时,他才相信事情果真会这么坏;即使危险已迫在眉睫,他也不为明天担忧。”K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一样,即使察觉到了自己现在的生活有点不对劲,他也害怕改变,不想让自己过去的努力白费。又或者是过去的挫折和失败经历让自己习惯了逃避和屈服,再也不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无条件的依附权威让心灵得到的安全感。令他不敢再跟随自己的良心,不依附于权威就好像失去了脚下的大地一样令人焦虑,于是就只好像一只狗一样活下去。卡夫卡在《我们的法律的问题》中写道:“我们的法律不是广为人知的,他们被贵族小团体隐藏和把持。”然而他又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任何小团体,如果它不仅要抛弃所有对法的信仰,还要抛弃贵族阶层,就应当有全体人民作为后盾;然而这样的团体是不可能诞生的,因为没有人胆敢抛弃贵族。”司法制度的黑暗与其归结为上层的腐朽,不如说是底层人民对权力的纵容所滋生的腐朽,毕竟那第一层的守门人连第三守门人的脸都不敢看,乡下人就放弃了去见法的希望。这小说与其说是对司法制度的黑暗描写,不如说是对大众的懦弱,平庸,放弃了理想的人和企图逃避现实的人的鞭笞,是教士在看到世人跌倒时惊魂的尖叫。借用《法律之门》中的评价来结尾:“卡夫卡对法律秩序的简单勾勒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矛盾:法律是为少数人或者与之有关者服务的,但是,多数人却不反抗。”

看完后的碎碎念,无逻辑,慎入。

于是一个学数学的姑娘表示读这本书真的是非常费劲,写起所谓的读后感(其实叫碎碎念比较贴切)也非常费劲。所以与其说这是一篇流畅的文字,还不如说是几段突发奇想毫无逻辑的段落罢了。于是第一点想要讨论的是Josef K. 的性格。他作为一个角色给我的第一印象其实是非常自大,却胆小的感觉。(啊天蝎座的节奏吗?【众:你又在黑天蝎座了……】)在书本一开始当警察进入房间,K. 的第一反应是你们进来干嘛,而言语中间流露出他认为自己是高别人一等的。这一点不仅仅是在一开始,往后对于在社会地位上不如他的人他都是不是特别有礼貌的对待。而这点跟他的在社会中的人脉关系这一方面连起来也非常的有意思。他虽然很聪明并且非常能干,但是绝对不是一个善于社交的人。书中出现所有的人的社会等级不是比K. 低,就是比K. 高。所以他和人的交往都是隔着一层社会阶级的,而且中间存在着一种利益关系。无论是画家,还是他的叔父,还是说在K. 办公室门口等待着他的那三个别人,要么就是帮助他的人,或者是有求于他的人。却从来没有出现一个是他所谓的知心朋友。说白了,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个真正的能抛却一切社会利用关系,真心交往没有任何秘密隐藏的朋友呢?这样延伸下去突然发现帮助K. 的人也都是很奇妙。好多人提供给K. 帮助都被他拒绝了,例如一开始的警察,说我给你些建议吧,但是K. 拒绝去听。而后来当K. 愿意寻求帮助的时候,别人所提供的帮助仅仅是表面的,却不能实际意义上帮助到K. 的。无论是叔父(他只是介绍了律师),或者是律师(没有做过多少有实际意义的事)。再回到一开始提到的K. 的性格问题。除去他在社会上的表现,我不想说他是一个软弱的人,但他的确不是一个伟大或者坚定的家伙。例如一开始当警察闯入他房间的时候,他觉得他可以不理会任何一切,走出这个客厅继续他的生活。但是他害怕如果这样做的话他会失去所有他所掌握的优势,会与他现在的一切生活轨迹脱轨。所以K. 选择了服从。在小说中部,K. 从一开始完全不认同自己犯下任何罪过,开始被说服,并且慢慢接受自己犯过罪,即使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以及最后,他选择了拒绝反抗,让那两个家伙杀死自己,并且在临死之前来了句,像狗一样。不过,也不能完全说K. 是一个只会躲避的人。例如在第一次开庭的时候,他选择了反抗在场的所有人,不听从任何人的意见。在小说后部,他选择了解雇律师,然后打算自己解决一切。这其实都是一种反抗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常规的表现。所以K. 是非常矛盾的一个存在(难道是天蝎天秤交界处生的?【众:你又忍不住黑天蝎_(:з)∠】_……】)。呐,这还真不是黑任何人。每个人其实多多少少都是这样的。在某些事情上你不得不考虑现实生活,只能妥协。而有时候你却有超乎自己想象的勇气去反抗一件事,不是吗?K. 在性格这点上真的很跟另一本经典《罪与罚》相似。《罪与罚》中Raskolnikov也是这么一个很矛盾的存在。常常决定自首,但在即将走入警察局的上一秒又走到了一个拐角告诉自己不我不能这么做。然后便转身做别的事情了。而这里K. 在某些地方也反映出了同一个特色。例如一开始当警察闯入他房间时,他脑海中的反应是想走入客厅,但是他拒绝这么做。再例如后面他打算救那两个挨打的官员,但怕别人发现他的事情便作罢。K. 和Raskolnikov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受了强烈的良心上的不安,导致自己的生活无法继续。那么Raskolnikov是担忧自己的罪行被发现,自己的生活讲无法继续。他步步为营,敏感于每个人说的每一句话,生怕他们发现自己的罪行。而K. 则担心别人发现他的审判,他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感到害怕,就怕自己在银行的地位受到动摇。而K. 和Raskolnikov两人的结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都是一开始就是注定的。《罪与罚》这本书不想多说,Raskolnikov受到良心谴责,自首这件事一开始就是非常明显的。而在《审判》这本小说里,商人Block说有些法官看到你的嘴唇,就知道你这个人有没有罪。从这里看虽然说没有完全一样的链接,但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一个人的命运总是通过某一件事就是注定了的。想到一句话,或许不太适合于这个场景,但也想说这就是命?在这里,默默的还想讲一下两篇小说作者的联系。首先声明我一直有研究星座的习惯,虽然不是全然相信。但是在近来对天蝎座这个星座比较敏感,导致有时候很难不让自己的想法往那个方向走。那么首先是罪与罚的作者Dostojevski就是一个天蝎座作者。我很难不将他的性格跟小说中的那股阴暗,忧郁和纠结联系在一起。当然这里不是说天蝎是一个黑暗抑郁不干脆的星座,只是总体的感觉比较相似罢了。那么Franz Kafka的审判也有很多人给予了孤独,无助,绝望的评论。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否作者有一点相似呢?我想,Franz Kafka的生长经历跟他写的作品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自己找的一些资料,不敢保证是否是完全正确,Kafka是一个犹太人,却不是很相信也不太遵守犹太教的准则。而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强势以及大男子主义的人。父亲将希望放在了Kafka身上,希望他成为一个商人,希望他富有。可Kafka却只钟情于写作。这样的情况,应该不难想象Kafka的成长经历是有多困难。他一直在被自己的父亲审判。他没有与父亲沟通的机会,就跟K. 没有机会跟最高法官沟通的机会一样。他有时候会反抗,有时候却不得不妥协。那么,有多少人又不是这样呢,没有机会与那个审判你的人进行一个沟通。那么,除了这些,K. 其实没有别的特点了(众:写到这儿你已经完全跑题到太平洋了,不愧是工科女)。书中并没有给予我们其他的消息,比如说他的成长经历,他其他的事情。或许这因为K. 并不是主角吧。总觉得这本书的主角就是审判本身,而其他人事物其实都是故事中的一个配角。我承认读这本书的时候,几度睡着或者抛下它奔回到我的数学书身旁。那么整本书我唯一特别感兴趣就是监狱牧师告诉K. 的那个小故事,虽然至今我也没懂那篇小故事中到底那扇门是个什么情况…无论如何,那个来到法律门前的乡下人被守门员拦在了外面这件事第一印象自然让我觉得这守门员真不是个东西。后来当牧师跟K. 说想一下受欺骗的到底是谁。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想,K. 虽然觉得法律在欺压他,让他得不到公平。但是他到底有没有做过错事呢?他有没有可能做过了错事,自己却无所知?那么,收到欺骗的的到底是谁。于是这里说一下这个故事其实我小时候听过,一直到看过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是出自Kafka。搜索脑海,记得当年最郁闷的时候就是在想着这个乡下人既然有时间一辈子坐在门口,那他为什么不去过自己的生活呢?而K. 也一样。他虽然被逮捕,虽然被起诉,但他的所谓自由还在。他可以继续上班继续做自己的事情。是他自己把审判当一回事,导致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如果他放开一切,顺其自然,会不会更好?那么,是不是世人都这样?有时候问题明明没有那么严重,大家却非要给自己的身上赋予一个枷锁。让自己感到沉重。何必呢,生活如此艰苦,看开点人生常乐撒。哦对,吐槽下这点Raskolnikov也一样。虽然他犯了罪但是其实他隐藏的很好,没有人发现他的罪行。反而是他自己太敏感。仔细想想谁有那么多美国时间来关注你?你很在意自己是不是一句话说错了说不定别人听过就忘了。别想太多,累到自己何必呢。最后问自己,那么《审判》一书到底讲了些什么……正义本身呐,世界上有许多黑暗点呐,一件事有方方面面不能只从一个方面来判断这些隐喻就不想说了。一直到现在高三国文课读后感都是写这些不着边的道理,早就写的太多厌倦了。道理谁都懂,但是真正接受的又有多少。最近看书的时候特别注重于无关紧要的细节,反而觉得更有意思。就跟旅游一样,有时候反而对所有人都去的观光点没有多大兴趣。相反,街道的宽度,店铺的密集度,路灯的款式,长凳,人们的穿戴风格这些细节反而从某个角度来说更能突出一个国家。我敢说我真没看懂这本书。所以以上的东西无非是一些脑海中的碎片被毫无逻辑的拼成一篇碎碎念罢了。最后吐槽一点,《审判》这本书的时间逻辑真恐怖。第一页K. 是30岁,10章节之后是他的31岁生日。也就是说每一章都隔了1个多月。就跟梦境一样,无论是这个时间的跳跃,还是事情的发展。如梦,噩梦。最后最后啰嗦一句,说梦也是有一点点根据的。我自己偶尔能控制梦境。有时候希望帮助的时候就会出现某个不知名的黑衣人(众:你柯南看多了吧……),梦境中就是这样。那,《审判》这本书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生活本就是一张无形的网

说实话,这本书并不是那种让我心动的小说。但却是很吸引人,放下之后不那么着急去看,但一旦读起来那就放不下了。其实在我们心中都曾有一个像K一样的人,生活安逸且有规律,骄傲却不做作。我们都曾对施加于自身上的不公开始抱怨,而之后又表示不屑,但当事态越来越不利的时候就开始无比的着急,最后却安于不公,死于不公。最后K的死像一场华丽的闹剧,杂技演员般的两个侩子手,再加上K不在挣扎的眼神。我们生在闹剧,亦会死在闹剧里。K从被判有罪到被杀,整整一年里。自始至终也没见到所谓的终极法院,最高法官。只是一些听差、审判官、律师相继出场。这审判总是在这张大网的边缘转啊转,无奈最后只得安于现状。这大概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死都不知怎么死的。”

STILL MR.K

-_-看得有些急,读得不太透,估计读透了也不太懂。小说里法律从未正面出现却又无处不在。小说的关键词是莫名其妙:K莫名其妙被捕莫名其妙被软禁莫名其妙被审最后无缘无故地被“咔嚓”掉。我们不惊要问,为什么逮捕的人是K而不是别人呢?正常人都会说那肯定不是偶然的,法律惩罚的对象又怎么可能是偶然的是随意挑选的呢,所以,K必然是有过错的吧。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作者就是要我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为何如此。K在被捕前是无罪的,至少他这么觉得,我也这么觉得。这不能怪K,也不能怪我。他又没干过什么伤天害理见不着人的勾当,凭什么莫名其妙被人抓了起来呢,抓起来以后“法律”还对他格外开恩要保持他的人生自由,他似乎一如既往,表面上过着跟被捕前一样的生活。倒是在K被捕后,他觉得周围的人,包括向来对自己很推崇的房东太太眼神也开始异样了,于是他才细想,也许自己还真犯了些罪。而后许是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了所以才犯下一堆“滔天罪行”:藐视法庭,调戏女人。女人,K在里面除了跟“法”搏斗之外就是“玩”女人,也许女人,也只是“法”的一种符号,是用来引诱K犯罪的。这让我打心底里觉得卡夫卡描写的这个“法制社会”很恐怖:你没犯罪,他说你有罪。你坚持说你没罪,他便想方设法地引诱你犯罪。你经不了旁观者异样的眼光也自己病态的审视,居然也承认自己是个带罪之人。最后,不管你有没有罪,承不承认,你还是得死。因为这就是“法”的意志。

你将与这个操蛋的世界纠缠不清

我不知道自己用什么样的毅力坚持读完了卡夫卡的《审判》。我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没有希望没有合法性更让人不能忍受的事了。但是我却足足忍了三天。头疼欲裂,昏昏沉沉。我不相信成功学,想想那些市场上的成堆的成功学书籍,都是小编辑坐在电脑前吃着泡面编出来的,你如何相信他告诉你“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但我相信人是可以战斗的,只要他有欲望。尽管会 被消失,会被流亡,会遭受种种困苦,但这些不足以让我感到绝望。直到卡夫卡《审判》给我讲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我突然意识到,最大的痛苦,最深的绝望来自于无从战斗。而我也不小心发现,我正陷入这样一个充斥着最大痛苦、最深绝望的操蛋世界。我顿时就茫然失措了,那种感觉就像李先生时时刻刻的怀疑自己的印度师兄要报复自己一样,我除了老老实实的任期摆布,别无他法。起初,K并甘于现状,或者说他从来没有想要任谁摆布过。他先是去法院为自己辩护,但这种辩护就像是用尽全身力气的向着一个无底洞大喊,不仅所有的能量都被它吸收了,还得不到丝毫的回应。他又去找律师,律师像一个推销员一样,他只会告诉K现状有多么恶劣,而他是多么优秀。他去找画家,画家告诉他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你只能纠缠不休。他想靠自己,写一份辩护词交到法院,把自己一生中所有的事事无巨细的写出来,还没有写完,他就遇到了牧师。牧师给他讲了一个乡下人和看门人的故事。然后K就死去了。故事很荒诞。但是荒诞恰恰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描写。乡下人想进法律之门,看门人告诉他他有可能会进去,但是现在不行,于是乡下人就坐在门口等,等到自己死去也没能进法律之门。这个故事太可笑了,简直毫无逻辑可言,荒诞的一塌糊涂。乡下人可以走开啊!他为什么一直在那里等着呢?K的故事也很不可思议,他可以完全不理会那个莫名其妙的诉讼,过自己优渥的生活。故事确实可以这样写,还可以有个很完美的结局。但现实却只能如卡夫卡所言的那样,等在那里,与莫名的力量纠缠不清,直到死去。这个世界告诉你,金钱和权力是世上最好的东西,每个人都要追求。这就像是上帝刻在每个人身上咒语,你一出生,就被诅咒了。你追求着,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咒语,你在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上永无休止的走着,直到死去,就如那个和官司纠缠了数年的商人。你意识到了这是个咒语,你奋起反抗,你要告诉这个世界最好的东西是自由,是公正,是尊严,然而你却不知道这些该对谁说,你不能和没意识到的人说,因为他们并不理会你的追求,你不能和编造这个咒语的人说,因为它是一股你永远无法掌握的神秘力量,终你一生,也别想找到它,你就像个没头苍蝇一样的乱撞,直到死去。无论你意识到与否,你都与这个世界纠缠着,你清高不得,躲避不得,放不得,也从不得。卡夫卡还说,每个人都没有合法性,或者至少他自己没有。他的故事里,有头有脸的人可以随随便便的被起诉,没有自救的途径,没有获知自己被起诉缘由的权力,没有了解他所生存的世界的庞大系统的权力,他所能做的,就是毫无目的的挣扎,然后死去。在我的故事里,我也没有合法性。我不能说话,不能知道很多事,不能抱怨,不能不满意……总之一句话,这是个操蛋的世界,而且你与他注定纠缠不清。

灯光暖黄

看这本书是两年前了,看的时候没怎么看懂,但事后回想起来却有一股深入骨髓的凉意。整座城市仿佛大雾弥漫的街道,人们的一言一行似乎都时时定格,宛如荒诞走板的木偶剧,却怎么也笑不出来。而今只记得k被处死时灯光暖黄,还有人声,而仅在咫尺却是不能反抗的死亡。现在想起仍觉得是被茧紧紧包围的蛹,明知要面对死亡,却无能为力。

抽象的诉讼

确实诉讼比起审判更符合这个故事,而且更符合德文的原意。不过这是一场抽象的诉讼,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也没有具体的罪名,没有逮捕证,没有完整的申述,可能也没有判决书。压垮K的就是抽象的诉讼。K是否有罪,读者不得而知;K自称清白,但我们无从判断。但他的生活最终被诉讼毁灭,逐渐地所有的人都以异样的目光审视他,他无法再继续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他不再每周拜访他的“女朋友”,他在工作上一点点被竞争者排挤。即便如此,K不愿意苟且,虽然他也许能够像画家建议的那样避免最终的处决,也可能像布洛克那样抛弃尊严。也许很多被告就是倒在抽象的诉讼脚下,无论他们是否有罪,无论他们受到的指控具体如何。与其说这是一个故事,还不如说这是一次具体化的思想实验。

他好像一条狗——《审判》与《大话西游》

《审判》内容简介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法院是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最后被杀死在采石场。《审判》赏析本书在中国常见的有两个好的译本,一是曹庸译本的《审判》,二是孙坤荣译本的《诉讼》。“审判”和“诉讼”则是本书的主线,主人公K莫名其妙地遭遇了审判,K清楚明白自己是无罪的,他开始装作并不把这“审判”放在心上,因为“法院”并没有完全禁锢他的自由,他依旧是像以前一样在银行里上班,随着“审判”对他周遭环境的影响:他的叔叔、房东、隔壁的女房客、工作的竞争对手……这一切对他生活的侵蚀,让他不得不重视。他开始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无罪,他去了隐藏在居民屋里的“法院”、听从叔叔的话请了一位“厉害”的律师、甚至找到了一位与法官有交情的“画家”。在所有的事情都无济于事的时候,他依旧相信有“高等法院”或许可以让他明白是怎么回事,他至始至终也没有见过触碰到那个“高级的世界”,在“低层级的法院”世界里,他遇到了“终有”的那天,他在最后一刻放弃抵抗,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杀”,也被执行了“肉体上的死刑”。在文中荒诞的世界里,卡夫卡想要表现什么呢?社会:常见的分析是:揭露了专制国家司法制度以及整个统治机构的残酷和腐败。在这种制度下,人的人身安全毫无保障,随时可能被捕和判刑。受害者根本无法进行申辩。这是一种苍白残忍的社会现实。 人性换个角度来看,我们来分析主人公K这个人。他仿佛从始至终都在反抗,可是他真正下定决心、竭尽所能的“反抗”了吗?是没有的,文中多处出来K的内心独白,他想到要怎么样做,却并没有勇气去打破常规地去做,哪怕他猜到自己要被执行死刑,被带走的时候,他想到“逃跑”摆脱两位刽子手,但他没有,他被执行了“死刑”,我想这是卡夫卡在本书中想表现的“人性”的地方。司法机构文中一个重要的篇幅——法的门前的小寓言,法的守门人与“乡下人”的对话。这则小故事里,被放在审判接近尾声的时候,K已经为洗脱罪名做出了很多理性的抗争。一个“法的守门人”专为“乡下人”存在,“乡下人”的寿命便是“守门人”的工作期限,其实守门人也是受害者,他也从来不知道门的那头,更“高级”的存在是什么。而穷尽“乡下人”的一生,他也没有勇气去试图冲过这道门。《审判》与《大话西游》K被执行死刑后,刽子手说了这样一句话:“像条狗一样”。星爷的《大话西游》的结尾也有这么一句话:“他好像一条狗”。在听到《大话西游》里这句台词是我就想到《审判》中的K。都是好像突兀荒诞的一句,显而易见,两位艺术家在这句话里都有深意。两位主人公的经历、艰辛与无奈,越发让人觉得自己在“社会”这个庞大机构里的渺小。

没有沙艺了。

距初读此书快十年了,隔几年想起的时候,就会重读一次,用钢笔模仿卡夫卡的速写,在纸上画K故事里的场景。第一次读看到了荒诞;第二次读学到了荒诞,用荒诞的手法写故事,悬搁一部分,描写另一部分——比萨斜塔式的美感;第三次读发笑,不是笑卡夫卡,而是笑他是一个成熟的作家,把人的可笑之处捕捉的如此真实;而第四次也就是昨天重读,觉得字里行间每个字描写的没有别的,就是两个字,反犹。对此我很感谢卡夫卡,真的。我的很多老师都是犹太人。

审判的个人理解笔记

[关于书名]这本书的书名有的译作《审判》有的译作《诉讼》,我是喜欢“审判”这一译词多于喜欢“诉讼”。k遭遇了被审判,同时他也审判着审判,整个故事k与周围世界进行的是双向审判,他们都没有给过对方诉讼的权利。[关于法的世界]自始至快要终,k 都相信有高级法官和更高级的法院存在。人人都在描述一个庞大,复杂的法的机构,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k及其周边人相信的背后的高级机构。实施机构影响的都是k所能接触到的低层级世界,其实对于k而言,他所接触到的低层机构权力就是对于他个人而言全部机构。他所竭力希望触碰到的背后的世界,实际上永远不可能触碰到。[关于k对于案子的态度]k不可能采取let it be的态度。卡夫卡在最开始已经明确地摆出了直接忽略这一莫名其妙案件的选项:“……谁竟敢再他的寓所里抓他呢?他一直倾向于对事情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只是当最坏的事情发生时,他才相信事情果真会这么坏;即便危险已迫在眉睫,他也不必为明天担忧。”而紧接着这一句话的就是“但是“:他立刻想到也许这是他在银行里的同事策划的不高明的玩笑,以及他被朋友说”居然不知道开玩笑“的”小小的危险“。在确认了”他还是自由的“之后,k认为自己有资本继续演出这场喜剧。卡夫卡非常快的就否决了let it be的选项。只要k是一个生活在他所生活的环境的人,这就不是一场k决定忽视就可以忽视的审判。k之所以是k,他的合理性来自于他周围的一切环境:他工作的银行,他的办公桌,他的业务,他的助手,竞争对手和上司,他的房东太太和隔壁的女房客,他的叔叔……而这场审判从一开始就与他的这些“环境”相关联,并逐渐加深对k生活的侵蚀。声誉和地位也是k维护自己合理性的代表要素,所以在最初检察官告诉他屋内的那三个年轻人是他的同事时,他的表现是“目瞪口呆”,这意味着他的生活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牵连,他已经被剥夺了随心所欲忽略的权利。之后两位看守受到鞭刑的地点是在银行内部,三个同事又有随时散播流言的危险,再到他的叔叔闻讯前来银行拜访,案件侵蚀了k生活的核心部分,并不断加深加广侵蚀,流言越传越开,他的客户也知道了他的案件。k只要是一个人,就只能深陷其中。这场审判没有出口,不然它也就谈不上作为现代人困境的隐喻。这一点态度与《城堡》可能并不相同。《城堡》的主角采取无视的态度是可能的,他是作为一个外来者,最终以陷入抗争的形式实际上主动加入了一个本来他不属于的体系。[关于法的门前的小寓言]这则短小的故事被安排在k的这场审判接近尾声处。此时k已经为他的案子做出了各种基于个人理性的积极抗争。这个故事揭示出另一种态度的可能结果,使整场审判的可能性封闭。在此整个故事进行了一次总结。法的门前的乡下人采取的态度是听从相信了法的守门人的话,但是他最终还是倒在法的门口,没有见到法。他最后神智模糊,“无力抬起自己那个日渐僵直的躯体”,“守门人不得不低俯着身子听 他讲话,因为他俩之间的高度差别已经大大增加,越发不利于乡下人了”。如果乡下人真的鼓起勇气,理性地分析守门人的话,试图冲过这道门,去求见门后的法会怎么样?全书都在描述这种可能性,这个乡下人名字叫约瑟夫.K而已。他最后倒在石头上,长刀刺进他的心脏,k的目光渐渐模糊,刽子手在他的头顶也终于说话:像条狗一样。但是卡夫卡还通过牧师与k的对话进一步诠释了这场审判中双方的关系。守门人同样也是遭受欺骗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他是乡下人的奴隶。“另外,虽然他为法服务,但他的岗位只是这一道门;换句话说,他只为这个乡下人服务,因为这道门是专为乡下人而开的。从这方面讲,他也从属于乡下人。我们可以设想得出,乡下人从小到大的那些年间,守门人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走过场,因为他必须等待一个人的到来,也就是说,要等一个人长大;因此,他必须长期等待,以便实现自己的工作目的;此外,他还等那人高兴,因为那人只有当自己想来时才来。守门人职责的期限也取决于那人的寿命,所以,归根结底,他是从属于那人的。”k想在什么时候去霍尔德律师哪里就什么时候去。在k要解雇霍尔德律师时,律师的表现就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律师真会在k面前低声下气!他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职业尊严;在这种时候,职业尊严最容易受到损害。他为什么要这样呢?”霍尔德这样的律师的存在,就是为k这样的人服务的。律师自己说的是:“我有一次曾经读到过一篇出色的文章,介绍两类律师的区别:一类律师只过问一般法律权益的问题,另一类律师过问像你们这样的案子。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手里拿着一条细线,牵着他的委托人扛在肩上,背着他走,从不把他放下,一直背到作出判决,甚至背道判决以后。”审判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自由人。[关于荒诞]卡夫卡既然是现代派大师,存在主义自然喜欢议论卡夫卡,谁叫他把荒诞贯彻的这么好呢。卡夫卡制造的荒诞 世界确实很像梦境。昆德拉说卡夫卡让“小说能从看似难以摆脱的逼真性要求中解放出来”,但是这场荒诞的梦境又能有特别牢不可破的感觉,是因为他在荒诞的情节上布置了大量符合日常理性思维的细节。这一荒诞的世界比加缪描绘的荒诞世界更加冷酷。西西弗在无尽的循环中至少还有他在每一次上山途中感受到的个人英雄式激情,这是他的神话能够一直存在的合理性。尼采还更干脆一点:上帝死了是没错,但是人还偏要“决意在当今这副样子的世界上活着,该怎么活就怎么活下去”本身就是牛逼,就是合理性证明。但是在卡夫卡的荒诞世界里,什么都没有。没有激情,没有希望,没有合理性。他干脆示范性地把各种可能性都否决一遍,反正最后还是都要死,“像条狗一样”。行刑前的k终于放弃任何抵抗,挟持他的两名刽子手加上他三个人,终于迈着整齐划一而又奇怪的步子一同走向刑场,k终于彻底认识到卡夫卡想要表现的荒诞世界因而没有必要再进行任何形式的抗争,他在被裁决前完成了精神自杀,这个故事也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只要刽子手补上一刀,他死的“像条狗一样”就可以了。这眠失的干脆再彻底一点儿。


 审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