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人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故园人影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506336437
作者:张中行
页数:290页

章节摘录

  民国年间,北京大学有三个院:一院是文学院,即有名的红楼,在紫禁城神武门(北门)以东汉花园(沙滩的东部)。二院是理学院,在景山之东马神庙(后改名景山东街)路北,这是北京大学的老居址,京师大学堂所在地。三院是法学院(后期移一院),在一院之南北河沿路西。红楼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四层的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一个横长条。民国初年建造时候,是想用作宿舍的,建成之后用作文科教室。文科,而且是教室,于是许多与文有关的知名人士就不能不到这里来进进出出。其中最为大家所称道的当然是蔡元培校长,其余如刘师培、陈独秀、辜鸿铭、胡适等,就几乎数不清了。人多,活动多,值得说说的自然就随着多起来。为了把乱丝理出个头绪,要分类。其中的一类是课堂的随随便便。  一般人谈起北京大学就想到蔡元培校长,谈起蔡元培校长就想到他开创的风气--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这风气表现在各个方面,或者说无孔不入,这孔自然不能不包括课堂。课堂,由宗周的国子学到清末的三味书屋,规矩都是严格的。北京大学的课堂却不然,虽然规定并不这样说,事实上总是可以随随便便。这说得鲜明一些是:不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每课必到,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经常不到。  先说不应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这出于几方面的因缘和合。北京大学不乏名教授,所讲虽然未必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却是名声在外。这是一方面。有些年轻人在沙滩一带流浪,没有上学而同样愿意求学,还有些人,上了学而学校是不入流的,也愿意买硬席票而坐软席车,于是都踊跃地来旁听。这也是-个方面。还有-个方面是北京大学课堂的惯例: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且说我刚入学的时候。首先感到奇陉的是同学问的隔膜。同坐一堂,摩肩碰肘,却很少交谈,甚至相视而笑的情况也很少。这由心理方面说恐怕是,都自以为有一套,因而目中无人。但这就给旁听者创造了大方便,因为都漠不相关,所以非本班的人进来入座,就不会有人看,更不会有人盘查。常有这样的情况,-个学期,上课常常在一起,比如说十几个人,其中哪些是选课的,哪些是旁听的,不知道;哪些是本校的,哪些不是,也不知道。这模模胡胡,有时必须水落石出,就会近于笑谈。比如刘半农先生开“古声律学”的课,每次上课有十几个人,到期考才知道选课的只有我一个人。还有一次,听说是法文课,上课的每次有五六个人,到期考却没有-个人参加。教师当然很恼火。问管注册的,原来是只一个人选,后来退了,管注册的人忘记注销,所以便宜了旁听的。  再说应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据我所知,上课时间不上课,去逛大街或看电影的,像是很少。不上有种种原因或种种想法。比如有的课不值得听,如“党义”;有的课,上课所讲与讲义所写无大差别,可以不重复;有的课,内容不深,自己所知已经不少;等等。这类不上课的人,上课时间多半在图书馆,目的是过屠门而大嚼。因为这样,所以常常不上课的人,也许是成绩比较好的;在教授一面,也就会有反常的反应,对于常上课的是亲近,对于不常上课的是敬畏。不常上课,有旷课的处罚问题,学校规定,旷课一半以上不能参加期考,不考不能得学分,学分不够不能毕业。怎么办?办法是求管点名(进课堂看坐位号,空位画一次缺课)的盛先生擦去几次。学生不上课,钻图书馆,这隋况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盛先生总是慨然应允。这种课堂的随随便便,在校外曾引来不很客气的评论,比如,北京大学是把后门的门槛锯下来,加在前门的门槛上,就是一种。这评论的意思是,进门很难;但只要能进去,混混就可以毕业,因为后门没有门槛阻挡了。其实,至少就我亲身所体验,是进门以后,并没有很多混混过去的自由,因为有无形又不成文的大法管辖着,这就是学术空气。说是空气,无声无臭,却很厉害。比如说,许多学问有大成就的人都是蓝布长衫,学生,即使很有钱,也不敢西服革履,因为一对照,更惭愧。其他学问大事就更不用说了。时间不很长,我离开这个随随便便的环境。又不久,国土被侵占,学校迁往西南,同清华、南开合伙过日子去了。一晃过了十年光景,学校返回旧居,一切支离破碎。我有时想到红楼的昔日,旧的风气还会有一些吗?记得是1947年或1948年,老友曹君来串门,说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每次放映幻灯片,很有意思,他听了几次。下次是最后一次,讲杂建筑,应该去听听。到时候,我们去了。讲的是花园、桥、塔等等,记得幻灯片里有苏州木渎镇的某花园,小巧曲折,很美。两小时,讲完了,梁先生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说怎么考好?”听课的有近二十人,没有一个人答话。粱先生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没有人答话。梁先生像是恍然大悟,于是说:“那就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 “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说着,向讲台下作一个大揖。听讲的人报之以微笑,而散。我走出来,想到北京大学未改旧家风,心里觉得安慰。P1-4

内容概要

张中行,原名张璿,字仲衡。后以名字难认,改今名。1909年1月生于河北香河一农家。1929年毕业于通县师范,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晚年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自20世纪80年代始,十馀年间,相继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文言常识》《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流年碎影》《说梦草》《散简集存》等著作行世。其中或记旧人旧事,或谈学论理,或探究人生……钩玄提要,百炼工纯,以其见识之深邃,文笔之独特,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书籍目录

忆旧篇  红楼点滴一  红楼点滴二  红楼点滴三  红楼点滴四  红楼点滴五  我的琉璃厂今昔  青龙湾  一溜河沿  津沽旧事 吃家乡饭  由旧书想起的  伊滨访古  晋游述感  婚事怀人篇  辜鸿铭  梁漱溟  俞平伯  苦雨斋一二  季羡林  启动  王世襄  先我而去  前辈掠影  祖父张伦  杨舅爷  怪物老爷  故园人影  王门汲碎  曹家琪  汪大娘  凌大嫂杂感篇  自由与容忍  归  安苦为道  蓬山远近  ……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张中行,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本书精选张中行的经典散文代表作数十篇。有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有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有或伤感或浪漫或至情的情感故事;有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论说……令你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作者简介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张中行,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本书精选张中行的经典散文代表作数十篇。有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有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有或伤感或浪漫或至情的情感故事;有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论说……令你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图书封面


 故园人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张中行的<故园人影>还是没有读完 也暂时不想读了 读得有些憋闷人上了年纪 经了些世事 遇到一些人物 再有点文笔 别的干不了 写几本散文集还是不难的《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亦此类乎?张中行多用短句 有时一词也成句 行文流畅洒脱 也颇有闲话风 闲话风这种散文风格好像是由周作人首倡的 讲究写文章好像聊天 与读者平等 不作居高临下状 平平淡淡 娓娓道来 追求明白如话其实关窍就在明白如话的这个如字上 像说话 但又不能真跟日常说话一样 平时人们说话是什么样子? 你到小饭馆 公交车上 候车室 听一听就知道 往往是东拉西扯 啰啰嗦嗦 颠三倒四 漫无中心 真要是把说话直接端到纸面上 就完全没法读了所以要追求的是像 要像说话 要尽量做到简白流利 轻快利落 直来直去而周作人张中行这样的行文呢 恕我直言 读来还是感觉有点绕 有点絮絮叨叨 还动不动喜欢跟读者讨论写行文的思路 常会说类似 从哪入手呢?先写什么呢?这文章难写就难写在这儿! 巴拉巴拉巴拉 这样的话最让我腻歪比如张写<启功>这一篇 一上来就长本大套地跟读者聊为什么要写启功 以及要写启功是如何如何地难写 我也知道这也是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启功是如何地重要 涉猎面又是多么地广 但拜托不要用这么矫情的方式好不好? 我们明知道再难写您还不是写了?这样写有意思吗?就像如果我们看电影<十面埋伏>章子怡一把飞刀飞过来 张艺谋的画外音出现:观众同志们 这把飞刀可不好拍啊 当初我们试了好多种方法 最后决定---听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一种把张导从银幕后面揪出来的冲动 这是会让人出戏的!再平实地写文章本质上也还是一种作秀 修辞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不关心你写作的思路 我们只关心你写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当代作家中写文章真正能作到明白如话的 我孤陋寡闻 最起码知道两位 孙犁 汪曾祺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张中行之一集,忆旧为主。装帧稍花
  •     争着出名人的书,重复多多*
  •     很好!先生的写作风格我很喜欢!
  •     名家之作,散文大家之精品,性价比很高的
  •     10元买的。虽然大部分文章都读过,但还是觉得物超所值。以后这样平实的版本会月来也稀缺了……
  •     幸福读经典
  •     张的作品很一般。
  •     张中行的散文一直很喜欢,负暄三本都已读过,文章火气尽退娓娓道来,一篇一话都读来有趣。这本分“忆旧、怀人、杂感”三个主题,应该是负暄三话后的一本文集。
  •     本书写了一些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其中多是大家,让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离我们远去的那些名人的风采,那一段历史对于我们来讲太过陌生,离我们也越来越遥远,除了历史书上有的,我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个人感觉书中对某些人的评价有失偏颇!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文化,不失为一本可读之书
  •     喜欢这个系列的装帧设计,收藏了。
  •     觉得更偏于杂文体例,通篇读起来对于当时的社会风貌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     透过这本散文集,看到了北大“兼容并济”的大家风范。
  •     秀才人情纸半张。这一句读起来甚是感慨。近日心绪不宁借此消遣耳。
  •     博大而精深的文学功底. 让我敬佩的学者, 老人
  •     书还不错,内容非常古朴、怀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