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西方 刘文典随笔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东方西方 刘文典随笔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301178607
作者:刘文典
页数:215页

章节摘录

  现在那许多“沟通家”,要是把中国古代的思想学术和西洋古代的思想学术沟通,研求当中的一致点,互相发明参证,这本是一件极好的事,我们哪敢反对,只有欢迎。无奈他们大多数都是误算了中国学术的真价值,始终把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看得和西洋近代的学术思想是个对峙的、匹敌的,硬要把两个不相干的东西望(往)一起拉拢。既忘却本国学术的价值,把别国学术的价值又没有看清楚,所以费了老大的气力,其结果还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徒劳,或竟是许多令人发笑的喜剧。  西洋的近代学术,不但和中国古代的学术不同,就和西洋古代的学术也不是一样。要细论西洋近代科学的方法、性质,就成了“科学之哲学”(Philosophieder wissenschaft)一个专科,非专门名家著一部大书,说不清楚的。单是粗粗的说来,先要把所经验的对象各从其类聚在一个“类概念”之下,这第一步的工夫就叫做分类(Einteilung),再把各类所有的特征分析开来,以其类概念为主部命题的宾部都说出来,这第二步的工夫就叫做记述(Beschreibung),做到第二步工夫,才算略具科学的雏形,这种记述的科学(Beschroeibungwissenschaft)的价值还没多大,要再进一步求得其中的原理,加合理的说明,才算得这种说明的科学(Erk-larendewissenschaft),还更要能“利用厚生”,其价值才算高贵,不论自然科学、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都是要如此的。近世“学”这个名词的定义,虽然是各家各派都有不同,然而至少总要是“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才能当得起的。从这种严密的意味来说,中国学术在今日科学界的位置和价值也就可以略略见得了。  中国古来许多学者,那种敏锐的思路、透彻的观察力、绵密的组织力,本来不在西洋学者之下。

内容概要

  刘文典(一八八九——一九五八)中国古籍文献及古典文学专家,被誉为“国学大师”。一九○七年加入同盟会。一九○九年留学日本,一九一四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一九二八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九二七年任安徽大学校长。一九二九年始,先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校教授。一九四九年后,任云南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他学识渊博,学贯中西,通晓英、德、日等国文字,长于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是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

书籍目录

学术余墨  怎样叫做中西学术之沟通  标点  伟懑每们  类书  读《文选》杂记  记《淮南子校录拾遗》  《文苑英华辨证》简端记  音韵学札记  最容易读错的几个成语  《大唐西域记简端记》引言  历代循吏史实  唯物唯心得失论  叔本华自我意志说  欧洲战争与青年之觉悟  军国主义  天地间最可怕的东西——不知道  美日太平洋大战和小说  日寇最阴毒的地方  日本败后我们该怎样对他人事琐忆  我的思想变迁史  同善社  宣和遗事  范烈士鸿仙先生行状  唐淮源将军庙碑  李仪廷将军七旬寿序  重修玉溪大桥记  难易乙玄君  孙中山先生回忆片断  回忆鲁迅  我和鲁迅最后的一面  回忆章太炎先生  忆“五四”  对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感想序跋书简  《淮南鸿烈集解》自序  《庄子补正》自序  《杜甫年谱》序  《吕氏春秋集释》序  《移山簃随笔》序  《茈湖精舍诗初集》序  《师荔扉先生年谱》跋  梅校长任职廿五年纪念题名录序  《生命之不可思议》译序  《进化论讲话》译序  《日本陆军大臣荒木告全日本国民书》译序  致胡适  致陈垣  致陈东原书  致梅贻琦  宣南杂志

编辑推荐

  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遗忘的国学大家。二十岁就名满大江南北的他,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坚守着学人的气节,呈现出的是一副“狂生”模样,内心追逐的永远是独立、尊严。他的文章引经据典、蕴涵学理,又生动形象、慷慨激昂,令人沉醉,不忍释手。

作者简介

《东方西方·刘文典随笔》是大学者随笔书系之一。现在那许多“沟通家”,要是把中国古代的思想学术和西洋古代的思想学术沟通,研求当中的一致点,互相发明参证,这本是一件极好的事,我们哪敢反对,只有欢迎。无奈他们大多数都是误算了中国学术的真价值,始终把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看得和西洋近代的学术思想是个对峙的、匹敌的,硬要把两个不相干的东西望(往)一起拉拢。既忘却本国学术的价值,把别国学术的价值又没有看清楚,所以费了老大的气力,其结果还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徒劳,或竟是许多令人发笑的喜剧。  
西洋的近代学术,不但和中国古代的学术不同,就和西洋古代的学术也不是一样。要细论西洋近代科学的方法、性质,就成了“科学之哲学”(Philosophieder wissenschaft)一个专科,非专门名家著一部大书,说不清楚的。单是粗粗的说来,先要把所经验的对象各从其类聚在一个“类概念”之下,这第一步的工夫就叫做分类(Einteilung),再把各类所有的特征分析开来,以其类概念为主部命题的宾部都说出来,这第二步的工夫就叫做记述(Beschreibung),做到第二步工夫,才算略具科学的雏形,这种记述的科学(Beschroeibungwissenschaft)的价值还没多大,要再进一步求得其中的原理,加合理的说明,才算得这种说明的科学(Erk-larendewissenschaft),还更要能“利用厚生”,其价值才算高贵,不论自然科学、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都是要如此的。近世“学”这个名词的定义,虽然是各家各派都有不同,然而至少总要是“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才能当得起的。从这种严密的意味来说,中国学术在今日科学界的位置和价值也就可以略略见得了。

图书封面


 东方西方 刘文典随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知道刘文典,是由于查阅过他的《淮南鸿烈集解》。查阅而已,未能细读。但由此知道他是一位古籍整理方面的专家。近两年在网络上常见有人提起他,是因为传播颇广的一则轶闻:他在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并代行校长职务时,曾与蒋介石发生激烈冲突,他竟敢“当众飞起一脚踢在蒋介石的肚子上”。虽然因此被关押七天,但事后并不妨碍其继续任职北大、清 华的教授。这一轶闻的效果,一方面固然使人对他的狂傲印象极深,另一方面也使人对蒋公的雅量另眼相看。但据《刘文典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作者章玉政考证,此说是被演绎了的。章氏在《<</SPAN>刘文典年谱>的怀疑与发现》(载2011年11月30日《中华读书报》)中写道:为此我重点翻查了《申报》、《新闻报》、《教育杂志》等报刊以及部分当事人的回忆文字,逐步厘清了事情的全貌:1928年11月,安徽大学学生与隔壁的安徽第一女子中学师生发生冲突,进而引发学潮。恰在此时,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到安庆巡视,遂召见两校负责人。作为安徽大学的实际负责人,刘文典到会后坚称此事“有黑幕”,不愿严惩学生,结果惹恼蒋介石,直斥刘文典为“新学阀”。而刘文典也不是省油的灯,回骂蒋介石是“新军阀”,遂被扣押。关于冲突的细节,《刘文典年谱》则比对大量新闻报道、当事人回忆,最后重点征引了时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指导委员会秘书石慧庐的文字,证实现场顶多是“刘把脚向下一顿”,而并非如同后来演绎得那样夸张。尽管没有“飞起一脚”,但刘文典不惧时为国家元首的蒋介石的威权,于大庭广众之下公然直接顶撞,斥之为“新军阀”,在一般人看来,已经可谓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不过,此事却为刘文典带来极大声誉。曾做过刘的老师的章太炎即闻之大悦,赠以对联云:“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嵇中散即嵇康,是善于养生的典型;祢正平是祢衡,因击鼓骂曹而著名。据刘本人的说法,“上联是告诫我不要抽烟,下联是夸奖我骂蒋介石。”(页129)此外,关于他的狂傲,流传的还有他怒斥沈从文、自诩为庄周以外最懂《庄子》的人等。这些轶闻,无疑大大地丰富了他的狂士形象。刘文典的著作,代表性的是《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都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这类的书,是可以见其学术造诣,而难以尽显其个性的。近日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者随笔”丛书有其随笔集《东方西方》,便想一睹为快,借此略窥其内心世界。本书作者简介称:刘文典(1889-1958),合肥人,字叔雅,曾先后受教于刘师培、章太炎,为“中国古籍文献及古典文学专家,被誉为‘国学大师’。1907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留学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191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27年任安徽大学校长。1929年始,先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校教授。1949年后,任云南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他学识渊博,学贯中西,通晓英、德、日等国文字,长于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是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这一简介告诉人们:他不仅仅是一位狂士,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他不仅是一位精通古代典籍的学者,还曾一度是一位革命家。本书内容包含“学术余墨”、“人事琐忆”、“序跋书简”三辑。第一辑的文字包括一些简短的有关文史考证的短文和札记,另有几篇属于哲学笔记和时政评论。其评论涉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文辞激烈,有感而发,有的观点虽不免偏颇,但却表现出激昂的爱国热情。第二辑包括回忆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人的文章,都很简短,但提供的均为独家史料;另有几篇用骈文写的碑文行述,可从一方面表现其深厚的文学修养。第三辑之书序若干篇也都很简短,多数以文言出之;书简部分有致胡适、陈垣、陈东原、梅贻琦数人信函,其中致胡适者多达43通;最后有《宣南杂志》,是类似前人笔记杂著的一组文字。读后印象较深的几点:第一,他虽然致力于古迹的整理校勘,但时时关心着国内外形势,于天下大势有清醒的头脑,此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狂士”所能。其1943年3月发表的《日本败后我们该怎样对他》,是本书最长的一篇文章。当时离日本投降还有一年半之久,他却能预知日本完败在即,提前考虑到这样的重大问题。他主张对战败的日本要宽大,不索赔款、不割土地,但必须追回琉球(今冲绳),并设想以日本文物赔偿中国文物的损失。这最后的一条,大概只有他这样的专家才会想到。关于放弃索赔,他的理由是:关于国家民族的事,是要从大处远处想的,不能逞一朝之忿、快一时之意。我们从东亚的永远大局上着想,从中国固有的美德“仁义”上着想,固然不可学克莱孟梭(法国内阁总理)那样的狭隘的报复,就是为利害上打算,也不必去蹈法兰西的覆辙。所以我的主张是:对于战败的日本务必要十分的宽大。(页84)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大国家民族的关系,是东洋和平的础石,今日应付处理稍有失当,就会种下将来无穷的祸根。(页92)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的“愤青”们看来,简直是“汉奸言论”。当时大概也免不了挨骂。然而把眼光放得长远、宽广了,却不能说没有道理。而且后来,这些意见都成了历史的真实,尽管当政者未必是听取了他的意见。关于必须收回琉球,他的意见是:我希望政府和国民都要一致的坚决主张,务必要连最初丧失的琉球也都收回来。(页88)历史上的陈迹且不说,单从国防上的观点看,琉球也不能不归中国统制。因为琉球国地居中国正东的海上,它的首郡那霸又是一个天生的好军港,可以停泊大军舰。这地方落于别国之手,利用为海空军的根据地,中国东南沿海的各省都受威胁,首都南京也难得安全。将来飞机的制造更加进步,活动的半径更大,整个长江流域都可以受琉球的控制。反过来说,琉球若归我们中国,也就可以控制他们的三岛。(页88-89)切不可视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岛,稍有疏忽,贻国家后日无穷之患。(页90)这样具有战略远见的观点,自然不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所能有的。可惜当时未能实现。如今不要说冲绳,就连那荒无人迹的钓鱼岛也成了“无穷之患”。第二,刘氏在北京时,身为名校教授,且又不断推出新作,按一般的理解,其生活应当是相当优裕的。然而,事实却相去甚远。看他和胡适的四十多封信函,几乎全是请胡适帮助出书、借钱、预支书款以渡难关的。有几次,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寻绎其原因,一则当时学校的工薪不能按时发放,二则当时推出一部著作实际所得无几。不仅如此,在自己捉襟见肘的同时,他的兄弟、师友有了困难,他还不止一次慷慨解囊,因而往往入不敷出。由此可以知道他不善理财而又乐善好施的一面。而胡适对他的要求,几乎无不满足,也属难得。第三,《宣南杂志》若干条,所考证诸事,虽看似无关宏旨,但理据坚实,说服力强。如《宣大女乐》条,解释明武宗朱厚照何以对这样一个穷边绝塞流连不已,乃因“明初列帝,既为防胡计,置重兵于宣大,又虑幕府谋臣、私从才士苦其荒寒,不乐久居也,乃师‘女闾三百’遗意,征选名娼姝丽,移置塞上,天下豪俊,乃乐处其地,以赞边帅军谋,而胡马不敢南牧也。此中盖有深谋远虑存焉。故明代大同之繁华,不减江南。其妇女之美丽、什物之精好甲天下。”(页202)“繁荣娼盛”,此其例也。又如《燕都风俗》条,指出燕都(北京)风俗实上承北宋汴京、南宋临安之遗风。“尝推原其故,盖金将粘罕陷汴京,既尽取宋之重器法物,又驱掠百工技艺之人北来;元将伯颜破临安亦如之。金、元初虽不粒食,及其入主华夏,乃效法中国,厚自奉养,故饮食服用,颇师汉法。北人性厚重,于事物不轻改易,故历时八九百载犹仍旧名也。”颇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又如《鸡笼图》一条,言古代家族宗支之排列,事涉汉代王章,为难得一见之资料,已另外录出,不再具引。封底有周作人谈对刘文典的印象云:“叔雅人甚有趣,面目黧黑,盖昔日曾嗜鸦片,又性喜食肉。及后北大迁移昆明,人称之为‘二云居士’,盖言云腿与云土皆名物,适投其所好也。好吸纸烟,常口衔一支,虽在说话也粘在嘴边,不识其何以能如此,唯进教堂以前始弃之。性滑稽,善谈笑,唯口不择言。”如此形象,岂止是不修边幅而已。狂士乎?奇人也!最后,还要略谈一点对这一选本的意见:这本随笔是今人选辑的,选文是否得当,不阅其全集,难以评判;而将其定名为《东方西方》,则感觉未必妥当。虽然内文中有几篇提及“东洋”、“西洋”,而且首篇即为《怎样叫做中西学术之沟通》,但此类话题,为当时人所习见,算不得独家特点。此外,编印中还有一些错字,校对时未能改正。刘氏致胡适信中说:“弟目睹刘绩、庄逵吉辈被王念孙父子骂得太苦,心里十分恐惧,生怕脱去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删;多出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增;错了一字,后人说我是妄改,不说手民弄错而说我之不学,所以非自校不能放心,将来身后虚名,全系于今日之校对也。”(页161)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适足以为后人楷模。当今排印图书,多为电脑作业,而其录入时,用五笔,易形近致误;用全拼,易同音致误,非有相当水平之校对,不能发现错谬,因此仅靠印刷工人是无法胜任的。北京大学为我国最高学府,其出版社的出品也应与其地位相适应,万万马虎不得的。2012年11月22日读毕
  •     或许刘疯子留下的随笔较少,或许是北大出版社随意应付,胡乱叠加写文字就成了书,有些失望。唯一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位号称与蒋介石对骂甚至拳脚相加的骨气文人在《对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感想》中高呼毛主席万岁,用老子所言来赞美当时的共产主义建设;唯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首篇中西学术交流的文章,国学是好,却不至于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对除中国之外的文明嗤之以鼻或者难以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这种观点今天仍值得学习。大体言之,民国时摘选的文章可看,建国后则缺乏一种真挚的味道。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据说其曾经与蒋介石对打
  •     “狂人”刘叔雅
  •     为什么有几篇 出现 “□” 了? 不晓得 是什么缘故?
  •     这本书大体跟安徽大学的那本《刘文典全集补编》相类似。一样的文章有19篇之多,而其他文章基本没什么大意思。都是一些书的序言或者是刘文典写的回忆性文章之类的文章。简体字版,书的装订倒是还比较大方。
    不过说实话,虽然题为《东方西方》,但是选的这些文章貌似说明不了刘是如何的融汇东西方文化的。虽说是随笔集,但是了无生机。周作文说刘是很风趣的,然而这个集子却看不出一点的幽默味道来。
    就说这么多吧,有兴趣的不妨看看安徽大学那本也可以,那个是繁体竖排的。不过那本质量不如这个。
  •     很想好好第了解一下作者,非常想品读一下
  •     刘文典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在古籍文献、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建树颇丰。长于校勘学,版本学,目录学,唐代文化史。先生不但学问好,人也很有趣。这本随笔性质的书,谈古论今,述及中外,读来轻松,然又有所教益。建议一读。
  •     狂士
  •     刘文典是一个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他的身上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身上的风骨。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国家文化的热爱,是真正的热爱。
  •     大师的书,非常值得一读
  •     大师就是大师啊
  •     看看大家的文字
  •     不错,只是开本太大,不宜携带。
  •     就现在看到的遗留文字来说,编一本不错的刘文典文集会费些功夫吧。所以不想苛求编者。毕竟看了这书,对叔雅有了更多的了解。说起来,自己有些孤陋寡闻,没想到叔雅在中学以外还懂得些西学。留日的经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吧。
  •     有体用之意..
  •     多读些学者书
  •     大师作品
  •     这套丛书伴我度过了整个高二!
  •     不知道在这本书里学了多少个生字......我只晓得今天一天人都是晕的,连擅长的擅字都认不得了。
  •     现在的会写字的狗太多,人太少,有骨气的文人更少,要好好读一读!
  •     通过读本书,体味到了刘先生复杂人格中令人唏嘘讶异的一面及其现成轨迹,贵在真。不过这本是我读过的这系列里比较乏味的一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没有读到期待中的东西吧,比如先生学养贯通融汇东方西方的一面和狂狷幽默的轶事之类的。
  •     其中的一篇《唯物唯心得失论》堪称经典!虽然全文是文言文。
  •     不错的,老师推荐
  •     读后印象较深的几点:第一,他虽然致力于古迹的整理校勘,但时时关心着国内外形势,于天下大势有清醒的头脑,此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狂士”所能。其1943年3月发表的《日本败后我们该怎样对他》,是本书最长的一篇文章。当时离日本投降还有一年半之久,他却能预知日本完败在即,提前考虑到这样的重大问题。他主张对战败的日本要宽大,不索赔款、不割土地,但必须追回琉球(今冲绳),并设想以日本文物赔偿中国文物的损失。这最后的一条,大概只有他这样的专家才会想到。关于放弃索赔,他的理由是: 关于国家民族的事,是要从大处远处想的,不能逞一朝之忿、快一时之意。我们从东亚的永远大局上着想,从中国固有的美德“仁义”上着想,固然不可学克莱孟梭(法国内阁总理)那样的狭隘的报复,就是为利害上打算,也不必去蹈法兰西的覆辙。所以我的主张是:对于战败的日本务必要十分的宽大。(页84)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大国家民族的关系,是东洋和平的础石,今日应付处理稍有失当,就会种下将来无穷的祸根。(页92) 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的“愤青”们看来,简直是“汉奸言论”。当时大概也免不了挨骂。然而把眼光放得长远、宽广了,却不能说没有道理。而且后来,这些意见都成了历史的真实,尽管当政者未必是听取了他的意见。关于必须收回琉球,他的意见是: 我希望政府和国民都要一致的坚决主张,务必要连最初丧失的琉球也都收回来。(页88)历史上的陈迹且不说,单从国防上的观点看,琉球也不能不归中国统制。因为琉球国地居中国正东的海上,它的首郡那霸又是一个天生的好军港,可以停泊大军舰。这地方落于别国之手,利用为海空军的根据地,中国东南沿海的各省都受威胁,首都南京也难得安全。将来飞机的制造更加进步,活动的半径更大,整个长江流域都可以受琉球的控制。反过来说,琉球若归我们中国,也就可以控制他们的三岛。(页88-89)切不可视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岛,稍有疏忽,贻国家后日无穷之患。(页90) 这样具有战略远见的观点,自然不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所能有的。可惜当时未能实现。如今不要说冲绳,就连那荒无人迹的钓鱼岛也成了“无穷之患”。第二,刘氏在北京时,身为名校教授,且又不断推出新作,按一般的理解,其生活应当是相当优裕的。然而,事实却相去甚远。看他和胡适的四十多封信函,几乎全是请胡适帮助出书、借钱、预支书款以渡难关的。有几次,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寻绎其原因,一则当时学校的工薪不能按时发放,二则当时推出一部著作实际所得无几。不仅如此,在自己捉襟见肘的同时,他的兄弟、师友有了困难,他还不止一次慷慨解囊,因而往往入不敷出。由此可以知道他不善理财而又乐善好施的一面。而胡适对他的要求,几乎无不满足,也属难得。第三,《宣南杂志》若干条,所考证诸事,虽看似无关宏旨,但理据坚实,说服力强。如《宣大女乐》条,解释明武宗朱厚照何以对这样一个穷边绝塞流连不已,乃因“明初列帝,既为防胡计,置重兵于宣大,又虑幕府谋臣、私从才士苦其荒寒,不乐久居也,乃师‘女闾三百’遗意,征选名娼姝丽,移置塞上,天下豪俊,乃乐处其地,以赞边帅军谋,而胡马不敢南牧也。此中盖有深谋远虑存焉。故明代大同之繁华,不减江南。其妇女之美丽、什物之精好甲天下。”(页202)“繁荣娼盛”,此其例也。又如《燕都风俗》条,指出燕都(北京)风俗实上承北宋汴京、南宋临安之遗风。“尝推原其故,盖金将粘罕陷汴京,既尽取宋之重器法物,又驱掠百工技艺之人北来;元将伯颜破临安亦如之。金、元初虽不粒食,及其入主华夏,乃效法中国,厚自奉养,故饮食服用,颇师汉法。北人性厚重,于事物不轻改易,故历时八九百载犹仍旧名也。”颇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又如《鸡笼图》一条,言古代家族宗支之排列,事涉汉代王章,为难得一见之资料,已另外录出,不再具引。封底有周作人谈对刘文典的印象云:“叔雅人甚有趣,面目黧黑,盖昔日曾嗜鸦片,又性喜食肉。及后北大迁移昆明,人称之为‘二云居士’,盖言云腿与云土皆名物,适投其所好也。好吸纸烟,常口衔一支,虽在说话也粘在嘴边,不识其何以能如此,唯进教堂以前始弃之。性滑稽,善谈笑,唯口不择言。”如此形象,岂止是不修边幅而已。狂士乎?奇人也!最后,还要略谈一点对这一选本的意见:这本随笔是今人选辑的,选文是否得当,不阅其全集,难以评判;而将其定名为《东方西方》,则感觉未必妥当。虽然内文中有几篇提及“东洋”、“西洋”,而且首篇即为《怎样叫做中西学术之沟通》,但此类话题,为当时人所习见,算不得独家特点。此外,编印中还有一些错字,校对时未能改正。刘氏致胡适信中说:“弟目睹刘绩、庄逵吉辈被王念孙父子骂得太苦,心里十分恐惧,生怕脱去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删;多出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增;错了一字,后人说我是妄改,不说手民弄错而说我之不学,所以非自校不能放心,将来身后虚名,全系于今日之校对也。”(页161)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适足以为后人楷模。当今排印图书,多为电脑作业,而其录入时,用五笔,易形近致误;用全拼,易同音致误,非有相当水平之校对,不能发现错谬,因此仅靠印刷工人是无法胜任的。北京大学为我国最高学府,其出版社的出品也应与其地位相适应,万万马虎不得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