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安静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543866621
作者:周国平
页数:393页

章节摘录

  临终的尊严——山崎章郎《最后的尊严》中译本序  本书的作者山崎章郎是一位有深切人文关怀的日本医生,在多年治疗癌症末期病人的实践中,他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积累了很多的疑问。于是有一天,当他翻开柯波拉·罗丝的“死亡学”开拓之作《死亡与死亡过程》时,他的认识很自然地发生了一个转折,用他的话说,他到那时为止所认同的医学常识被轻易地推翻了。他的这个转折,简单地说,就是把对于临终病人的态度由徒劳的救治变成了有效的关怀。在书中,他给我们讲述了他亲自治疗过的十个病人的故事,转折发生前后的病例各占一半,通过对照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个转折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患了绝症并且确实救治无望的病人,要不要把真相告诉他?这是医生以及病人的亲属首先会遇到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人们采取的是隐瞒和欺骗的策略,并辅以空洞的鼓励。山崎章郎一开始也是这样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情有可原的,因为病人自己也往往害怕知道真相,不肯接受近在眼前的死亡。但是,随着病情实际上的恶化,病人必然会对专门给他准备的虚假的说明产生怀疑,并且终于完全不相信。最后,一个没有人相信的谎言横在病人和世界之间,阻碍着真实的交流,笼罩在病人四周的这种虚伪的氛围每每把病人逼入至深的孤独之中。事情的确古怪:一个人要死了,周围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和讨论着这件事,唯有当事人被排除在了外面。一个不能不问的问题:那个即将死亡的人究竟是谁?山崎章郎确实不断地向自己问了这个问题,他终于得出结论:病人有权知道与自己的生命有关的重要信息,有权决定怎样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在被告知了真相以后,病人诚然会感到绝望,但这种绝望要比那种因为被欺骗然后又识破欺骗所感到的绝望好得多,他至少可以由于受到信任而产生出自己面对死亡的尊严感和勇气,并且有可能在坦诚的气氛中与医生和家人进行正面的交流了。  面对患了绝症的垂死病人,医生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尽一切努力来延长其生命,哪怕只是延长一分一秒?现代医学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它也确实拥有这方面的手段。然而,经历过许多给临终病人做复苏术场面的山崎章郎越来越确信这种做法的无意义,他甚至批评说,这是在对一个全无意志的躯体进行迫害,把患者与家人之间最富有人性的死别时刻变成了医务人员一展雄风的战场,侵犯了濒死者的最后的尊严。复苏术只是一种极端的情形,扩大开来说,就是人们至今仍在争论的安乐死问题。当绝症患者生命的延续只成了无法解除的持续痛苦之时,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是否允许使用医学手段帮助他提前结束生命?山崎章郎没有直接讨论这个问题,不过他的原则是清楚的,就是主张每个人在拥有做人的尊严的情况下去迎接死亡。作为一个医生,他特别关心除痛对策。他观察到,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往往会导致患者的人格崩溃。使他愤慨的是,某些医生对病人的兴趣仅限于病人身上的癌细胞,一旦癌细胞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能力后,他们对病人越来越剧烈的身体疼痛表现出令人震惊的冷漠,,病人在他们眼里就成了一个光会喊痛的麻烦家伙了。事实上,医学应该也能够替癌症末期病人做的最好的事情恰恰是尽量替他们解除疼痛,而不是让他们在疼痛的折磨中尽量苟延残喘。  很显然,山崎章郎关心的问题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当医学对于绝症末期患者在救治上确实已经无能为力之时,如何使患者获得临终的尊严。当死亡仍有可能抵御之时,医生和患者自己当然应该与死亡搏斗,而当死亡已经明显地不可抵御之时,就应该停止这个搏斗,共同来面对死亡。在这种情形下,患者自己的任务是怎样以尊严的方式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医生的任务是为此创造条件,包括肉体上的解除疼痛和心理上的克服恐惧,这就是临终关怀的要义。然而,要把立场从救治转变到临终关怀上来,不是单靠医生改变认识就能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现有的医疗体制。山崎章郎原著的书名是《在医院死亡》,他在书中反复申述的论点是:现有的_般医院根本不是适合于人们迎接死亡的地方。一般医院的医疗体系是为救治而设_的,它的全部忙碌都是围绕着那些可以治愈、至少可以活着走出医院的病人,那些无法救治、注定要死在医院里的末期病人就往往被打入了冷宫。因此,有必要为这样的病人专门设置安宁病房或安宁医院,其唯一的任务就是临终关怀。在山崎章郎以及给了他启示的柯波拉·罗丝看来,更为可取的选择是居家死;让病人在临终前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在亲人的爱护下走向安息。在过去的时代,居家死曾经是常规,现代医学把这个常规打破得如此彻底,使得相反的情形成了常规。现在,也许是到回归传统的时候了。  由于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临终病人,读这样一本书当然不会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但是,我觉得,让自己为读它而沉重一些时间是非常值得的。一个不幸的事实是,我们一生中会不止一次地面对临终的亲人。另一个不幸的事实是,我们自己也迟早会成为一个临终病人。因此,我们每个人和书中讨论的问题都有逃不脱的干系。譬如说,如果我们的亲人患了绝症,要不要告知真相?如果绝症到了末期并且造成极大痛苦,是否采取安乐死?或者反过来,我们自己处于这种境地,我们希望亲人怎么做?对于这类问题,我们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潜意识里是把它们的解决交给了大难临头时的本能反应。然而,由于没有认识上和精神上的准备,本能的反应往往是盲目和混乱的。也许较好的法子是预先把这些揪心的问题想清楚了,在亲人之间讨论清楚了,心里有了一个底,到时候反而会感觉一种踏实。我相信这是向除了医疗体制的决策者和医生之外的普通读者推荐本书的一个理由。我要顺便指出,本书文笔流畅,繁简得体,加之字里行间透出的体贴和智慧,所以虽然故事本身是伤心的,却仍然很能吸引我们读下去。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仅涉及“死亡学”的某些课题。在西方和日本,“死亡学”的研究已经十分兴旺,内容包括安宁照顾、安乐死、医疗伦理学、医疗体制改革、末期患者心理、濒死体验、精神解脱等等。死亡是生命的重要阶段,一种文化越是关注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就必然会越重视对死亡问题的研究。这一研究涉及面很广,需要哲学家、宗教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医学家等等都加入进来。我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起一个推动作用,促使我们把更多的有关著作翻译过来,同时把我们自己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起来。

前言

  本书是我从1999年到2002年所发表的文章的结集。我曾出版过两个散文集:《守望的距离》是1983至1995年散文的结集,《各自的朝圣路》是1996至1998年散文的结集。本书在写作时间上与那两种书衔接,是我的散文的第三个完整结集。我在大学和其他场合做过若干讲座,最近把讲稿加以整理,也收在了本书中。  将近四年的时间,我发表的文字只有十多万字,未免少了一些。不过,我早就不以发表来估量我的写作,更不以写作来估量我的生活了。当我酝酿和从事一项较大的工作时,我已能克制自己不去写那些马上发表的东西。当我坐在电脑前忙碌而我的女儿却希望我陪她玩儿时,我也清楚什么是更聪明的选择。  曾经有一个时期,我疲于应付刊物的约稿和媒体的采访。我对那种状态很不喜欢,但我不是一个善于拒绝的人,只好在内心里盼望一个机会,能够强使我结束这种状态。1999年,我应聘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客座教授,在那半年里,客观上与国内的媒体拉开了距离,编辑和记者们找不到我了。当时我知道,我所盼望的机会来了。回国后,我横下了一条心,对于约稿、采访以及好事者组织的各种会议一律拒绝,真感到耳根和心地都清净了。据说有所谓名人效应:你越有名,媒体和公众就越是关注和包围你,结果你就更有名了。现在我发现相反的规律同样成立:你一旦自愿或不自愿地离开聚光灯的照耀,聚光灯当然是不会闲着的,立刻会有新的名人取代你成为被关注和包围的中心,而你就越来越隐入了被遗忘的暗处。我不无满意地看到这一“褪名效应”正在我的身上发生。我的天性不算自信,但我拥有的自信恰好达到这个程度,使我能够不必在乎外界是否注意我。  我当然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我必须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保持这样一种内在状态,我在写作时才能真正品尝到精神的快乐。我的写作应该同时也是我的精神生活,两者必须合一,否则其价值就要受到怀疑。无论什么东西威胁到了我所珍惜的这种内在状态,我只能坚决抵制。说到底,这也只是一种权衡利弊,一种自我保护罢了。  摈弃了外来的催逼,写作无疑少了一种刺激,但我决心冒这个险。如果我的写作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就让我什么也不写,什么也写不出好了。一种没有内在动力的写作不过是一种技艺,我已经发现,人一旦掌握了某种技艺,就很容易受这种技艺的限制和支配,像工匠一样沉湎其中,以为这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甚至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可是,跳出来看一看,世界大得很,无论在何种技艺中生活一辈子终归都是可怜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充实完整的内在生活,而不是写作或别的什么。如果没有,身体在外部世界里做什么都无所谓,写作、绘画、探险、行善等等都没有根本的价值。反之,一个人就可以把所有这些活动当做他的精神生活的形式。到目前为止,我仍相信写作是最适合于我的方式,可是谁知道呢,说不定我的想法会改变,有一天我会换一种方式生活。  上面说的只是近些年萦绕在我心中的念头,事实上未能完全实施,至少我没有把拒绝一切约稿的决心坚持到底,否则就不会有现在这个集子了。这个集子里的许多文章仍是应约而写的。不过,我做到了有所节制,拒绝了大部分约稿。当今膨胀的媒体对于稿件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如果有求必应,我必完蛋无疑。我要努力做到的是保证基本写作状态的健康,这样来分配我的精力:首先用于写不发表的东西,即我的私人笔记,它是我的精神生活的第一现场,也是我的思想原料仓库;其次用于写将来发表的东西,那应该是一些比较大而完整的作品;只允许花最少的精力写马上发表的东西,即适合于媒体用的文字,并且也要以言之有物为前提。我一定这样做。

内容概要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1986)、《尼采与形而上学》(1990),散文集《守望的距离》(1996)、《各自的朝圣路》(1999)、《安静》(2002)、《善良·丰富·高贵》(2007),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1996)、《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2004)、《偶尔远行》(2006),随感集《人与永恒》(1988)、《风中的纸屑》(2006)、《碎句与短章》(2006),诗集《忧伤的情欲》(1991),以及《周国平人文讲演录》(2006)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1986)、《尼采诗集》(1986)、《偶像的黄昏》(1987)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成功的真谛
好梦何必成真
小康胜大富
一个人和三个人称
丰富的安静
安静的位置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为某报“书人档案”栏目写
精神拾荒三步曲
第二辑 灵魂的在场
智慧和信仰——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读圣经札记
灵魂的在场
让世界适合于小王子们居住——为《小王子》新译本写的序
最后的滋味是无奈
探险:用身体实现的精神事业
上帝眼中无残疾——在《上帝在哪里》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临终的尊严——山崎章郎《最后的尊严》中译本序
神圣的交流——《亲历死亡丛书》总序
平凡生命的绝唱——《我们在天堂重逢》中文版序言
第三辑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能使男人受孕的女人
欣赏另一半
爱使人富有
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可能性的魅力
亲密有问
婚姻如何能长久
恋家不需要理由
夫妻间的隐私
用什么报答母爱
沟通、隔膜和关爱
第四辑 精神寻找形式
写作的理由和限度
在失语和言说之间
这里的景色无限
答《诗刊》杂志问
诗歌创新和诗人使命——在一次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答上海美术出版社舱0意》杂志问
外行的点评
纯粹艺术:精神寻找形式
一个现代主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感想
零度以下的辉煌
摇滚的真理——《自由风格》序
灵魂似乎还活着——读崔健的歌词
个性、传统与流行
唯有生命本身是体——为张丽达CD专辑写
第五辑 中国人缺少什么
纪念所掩盖的
人类的敦煌
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诚信、信任和人的尊严
中国人缺少什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意识形态与精神生活——对现代中国精神层面变化的回顾
第六辑 向教育争自由
向教育争自由
父母们的眼神
记录成长
——《孩子怎样长大》丛书总序
关于《成长》
发现的时代
从小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邓琳采访周国平
哲学系学生的素质教育——《新世纪中国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
评点·哲学卷》序
休闲的时尚
个性、人性与榜样
辩论何为
医学与人文关怀
不再轻信
第七辑 灵魂只能独行
南极素描
孤岛断想
香格里拉纪行
第八辑 自序辑录
释“回家”——《记住回家的路》小序
朝圣的心路——《各自的朝圣路》序
没有人是专门写散文的——《周国平散文》自序
惭愧中的反省——《周国平哲理美文》自序
我没有意识到我这是在写作——《人与永恒》香港版自序
海滩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贝壳——《妞妞》新版自序
介于辞典和文摘之间——《人生哲思语编》编选说明
第九辑 讲演辑录
哲学是永远的追问
哲学与精神生活
人生的哲学难题
尼采的哲学贡献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与中学生谈写作(提纲)

作者简介

《安静(经典散文·珍藏版)》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三本散文集。《安静(经典散文·珍藏版)》收集了作者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作品。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作者逃离了镁光灯的追逐,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安静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由此作者笔下的文字也透露出安静的意蕴,让读者也随之处于一种超脱了世俗的浮躁的状态中,从而对现实、对自己的生存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与升华。

图书封面


 安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这里我只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以后也只有我自己会看。我希望可以这样。时间流过的声音,从翻页声变为了纸笔交融的沙沙声,大家都躺下了,此刻的安静,丰富而无边际,怀着满足的心沉入,此刻的我觉得自己就是一颗微不足道的沙砾,渐渐沉入静寂无边的湖中。满足引向幸福,这幸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这安静,可以随心所欲的阅读,写字。周国平先生的文字,同样是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去品味,有许多哲理安放其中,引我思索。很意外的发现,按周先生的说法,我已学会用“写作留住似水年华。”进而以周先生的定义,我竟也在不知觉中踏上了写作路!不过若这样就算是踏上了写作路,我可真想唱一句“敢问路在何方”呢,呵呵。或许只是踏上一条路的话,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复杂吧。另外,虽然不知路在何方,其漫漫而修远,而我却十分乐意上下而去求索。只是也在对比中发现许多不足。某种程度上写作还做不到“为己”不“为人”。特别是当自己决定写一篇文章用来投稿的文章时,总带上许多不自然,最后结果总是文字吵吵闹闹,而灵魂却不愿在场,虽然成文时自己总免不了欣喜一番,但过些时日再看,斧凿的痕迹却很重,自己也会不喜欢。过分追求词句,乏了精神,自然也就不真实了。浮夸是小家子气,表现为心态上的卖弄,内容上的虚假,文字上的雕琢。周先生的这句话着实让我感到羞愧,愿以之而铭,渐渐去改变,记录灵魂的第一现场,最真实的自己。
  •     从高中开始就很喜欢周国平,每次读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说说自己对周国平的一些看法。一非常有才气,不说从很小的时候就各种获奖,成绩斐然,现在作品的行文也充满着一种才气。文字上一直都比较有天赋。二文字语言精准质朴。这也是周国平一直致力于去追求的。质朴是大家风度,精准是表达恰当,周国平的文字常常鞭辟入里。三轻松但依然严肃的哲学,周国平虽然不是成体系的大家,但是对东西方的哲学还是理解深刻全面,写书时广征博引,左右逢源,书读起来非常地大气流畅。虽然没有观点的罗列,但是散文读得就是一种感受。四倡导精神生活。这在中国现在这个实用价值体系的世界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通过哲学艺术文学音乐,倡导人们从物质的世界中能够找到一条回家的路,能够让灵魂得到享受。五批判中国的实用主义政治哲学,呼吁纯粹的哲学得到重视。收录在周国平的《安静》中中国人少什么一辑集中地批判了中国实用主义价值体系,和自孔子以来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希望纯粹的哲学得到重视。总而言之,周国平是国内一流的散学作者,哲学家和思想家,虽然还不能盖棺定论,但是其表达出来的境界和眼光已经足够说明了。
  •     以前总是读书,但读的都不知是什么书,更谈不上兴趣。直到进入到大学,成年以后,突然便想知道人生到底是什么?我不知该如何去寻求答案,语文老师向我推荐了周国平老师的书,我到图书馆看到了《安静》。它改变了我,我更爱书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打开书来到另一个世界,不用想现实的困扰、没有生活的烦扰。我安静的享受这个过程。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周国平的书能让一颗躁动的心灵安静下来。
  •     周国平的书很有哲理。
    经历了工作上的一些挫折,我觉得读读这套书很有帮助,对认识自己、人生。
  •     为你为我,也得好好读读
  •     这不是一本读完了就放在那儿不再动的书,而是应该经常拿来翻翻的书。
  •     这个版本不好,错别字很多,校对的人在做什么?!
  •     见语文摘抄96。
  •     内心烦躁的时候看看哲学,读读周国平的文字,内心总能静下来
  •     买了周国平的精装版散文签名套装,但这本并无签名。书的内容比较杂,似乎面向的读者群体不明了,书中有面向中学生的谈读书的,有面向家长的谈教育子女的,也对社会现象的评论分析,还有作者本人哲学专业上的论述。不过,总体上还是有收获的,主要主张内心的平和,对世俗追求的淡薄,注重精神品质。
  •     启发了我的哲学思维
  •     人最大的责任是对自己负责。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才是完整的生活。
  •     周国平只有在谈他本分的哲学专业时才能吸引我的眼球。
  •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     世界愈来愈热闹了 我的生活却更安静 热闹披了华丽的外衣,充满喧闹与色彩,里面空无一物
  •     本书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三本散文集。  本书收集了作者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作品。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作者逃离了镁光灯的追逐,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安静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由此作者笔下的文字也透露出安静的意蕴,让读者也随之处于一种超脱了世俗的浮躁的状态中,从而对现实、对自己的生存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与升华。
  •     充满了生命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     丰富的安静,很好。
  •     解读心灵的好书,散文中可以读得到心灵的宁静。
  •     这本书有我很多的回忆
  •     穿梭在纷攘的大千世界,心灵常常渴望一方空间,可以暂时搁置疲惫的心灵
    而大师的文字,会给我们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归宿感
    让心灵安静再安静,看着时光在身边悄悄流走,一寸一寸,记录生命的痕迹
    让忧伤轻轻卸载,让快乐与我们永远相伴
  •     读一本好书应当是,书读完了,面对周遭,仿佛还能听到作者与你平静对话。其实说到底已经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你心里脑中浮现的话语,都是你在跟自己谈心。像作者提到过的一个词,你拥有了一种“内在视觉”。
  •     周国平先生写的散文字词优美,但是有时候看多了会觉得有些难懂。
  •     一直都喜欢看散文,然而这种每看一篇让人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洗涤和深刻思考的散文的确难得,这本书后半部分哲学方面的思考随录对于我这种文化底蕴不深的人来说有点难以消化,但慢慢看下来,发现周先生的文笔实在是太厉害了,平实而细腻却蕴含了对现实、生存、自我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     一个人自己的灵魂不曾有过深刻的经历,则任何外部的经历都不可能使他深刻起来。
  •     在地铁上看书的时候,被陌生人指教了读书方法。w
  •     周大师的散文名不虚传,建议喜欢看散文的都看看,有不少经典语录……
  •     安静,很不错
  •     两个自由且独立的人格的结合,不是爱情是什么?
  •     周大师的书总是平静而深刻,我把它放在梳妆台,在家里短短的时间里都可以读上几句,便觉得天高地阔,生活平淡而阳光
  •     之前在学校的时候听老师介绍过周国平的书,现在毕业了才想起来看。《周国平文集》(全3卷)+《安静》+《丰富善良高贵》+《》风中的纸屑应该涵盖了周国平从早期到2006年得作品了。
  •     小全姐姐很喜欢周国下平的文章,推荐我看看他的散文,于是就买了这本书。
  •     周国平的书比较符合大众的口味,读起来都很有思考价值,买的这本安静质量很好,送货速度好快
  •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     正如书名所言,作者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极度安静的生活,一种淡然的态度。然而,从细腻的话语中我读到的却又不仅仅是对这一目标单纯的追求,其间同样暗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善思的处世哲学。或许周国平只是写给自己,(我更宁愿这样认为)但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安静,这也便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     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人一辈子 何必轰轰烈烈
  •     周国平的书一直不错,值得一读
  •     除了最后几章有些读不懂之外(个人哲学修养的缺乏),前面关于社会家庭人性的理性分析值得一读。
  •     很喜欢的一本书,是周国平散文精装本。
  •     安静,非常好的书,哲学书,推荐阅读
  •     对周国平的散文,一向很喜爱的
  •     周国平在这本书里提到一些故事,比如与媒体的交往,私下聊的很好,而且谈到不少个人隐私,结果被人记录下来,为了发行量拒不修改。说起来,作者也很无辜,他没有办法控制媒体为了逐利而进行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小心媒体,小心标题党和话题党。回到这本书的前言,周国平得到出国机会,终于可以从媒体圈子逃出来,享受所谓的安静。这本书诞生的背景大体如此。如果不生活在荧光灯下,如何保持写作的动力呢?我觉得,本书最后一篇关于写作的讲稿,非常值得推荐。周国平写作的很多想法,已经在其中了,最喜欢他谈论读书的一节,读书是为了收集语言和素材,但是碰撞出来的想法,也许更加重要。学会用文字来表达,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
  •     服务态度好,送书又快的老大爷没送了,心里有些失落,没想新来的送书小伙也蛮快的,两天就送到了,在这购书,真好!同事推荐周国平的书,没想爱人也知道周国平,他说书写得非常好,他已看完了一本,可惜,我最近没空,还未看呢,故不敢妄评,先存起慢慢看吧……
  •     很好的一本散文书,小孩看得很投入,很开心
  •     看周国平的文章,给人感觉很温馨,很“安静”,能在冬日的阳台上,沏上一壶茶,拿着一本《安静》,何其幸福的一件事。
  •     看过周国平的散文后,心里很感动!
  •     不如直接读哲学书
  •     第一次知道周国平是在教科书上,后来一直很关注这位作家,书很不错
  •     我选择,我喜欢,周国平的书总是会敲打你的灵魂
  •     一直喜欢周国平 他的文字的力量 很轻也很重 这本书 我大爱 清净心灵的法宝
  •     哲学演讲部分还不错,其他内容让我感觉退步了
  •     近乎于说教了。
  •     还是第一本好
  •     安静的文字,喜欢。
  •     在喧闹的日子里也可以寻找内心的安静
  •     虽然都是很严谨、枯燥的话,而且比较难让人读懂,但是安静下来,会体会到意想不到的感悟
  •       《安静(经典散文·珍藏版)》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三本散文集。《安静(经典散文·珍藏版)》收集了作者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作品。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作者逃离了镁光灯的追逐,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安静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由此作者笔下的文字也透露出安静的意蕴,让读者也随之处于一种超脱了世俗的浮躁的状态中,从而对现实、对自己的生存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与升华。
  •     这本书是心灵的空气清新气
  •     【16/06】
  •     不知道你还好么
  •     太杂
  •     安静,现代人缺少安静的心境
  •     内心需要安静正如身体需要休息。洗去浮躁得到的是人生境界上的高远。
  •     读完以后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
  •     最近读到的最好的散文。
  •     嘘!别吵!这本书讲的是这吗?怎样去安静,发自内心!
  •     顺带各自的朝圣路买的。之前没看过周国平。
  •     书看过之后,内心有一种安静,很好。
  •     一直都很喜欢周国平的文
  •     千帆过尽的安静和淡定
  •     购于2016青岛流亭机场,好书。 读的过程中思考了很多,梳理清楚很多关于哲学跟自己。 不敢谈及人生,因为这个话题太大,我太渺小。
  •     以前很喜欢小说,现在反倒喜欢散文,有 哲理的散文,这本就是。
  •     如今的城市是喧嚣与浮华的,白天总是车水马龙,夜晚总是灯红酒绿,似乎总在忙碌中,无法停下脚步。白天喇叭声淹没鸟儿的鸣叫,夜晚灯光使星星不再耀眼,而周国平的的安静,或许可以洗去心中的尘埃,带来宁静与平和,除却不安的躁动。
  •     读过之后觉得还是有所欠缺
  •     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     周国平大师的作品,还是大家自己去好好拜读吧,很值得一读
  •     周国平的书,越读越有味道
  •     为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的论文重读了周国平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自然颇有感触。都说“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读周国平”,哪来的道理,都该读。
  •     喜欢周国平的作品、
    很恬淡
    让喧嚣的城市人,享受片刻的宁静和沉淀
  •     这本书收录的是他99-02年的文章。文如其名,安静,淡然。有对人生诸事的思考,有读书笔记,有为别的书写的序,有演讲辑录。对现代人生活的灵魂不在场持一种批判态度,崇尚追求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些写哲学的文字很有思辨的力量。看别人的文字,总是能带来另一种视角、思考与感悟。
  •     两年前在上海考试时买的书。只看过崔健那一段或说是那一篇,对于《红旗下的蛋》甚是欢喜,还把“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写在课桌上激励自己。然而,面对周国平,和他的书,当时和现在的态度都是“不想看,看着累”。两者出发点不同,以前是因为自己理解能力太差,现在则以为写得太无趣,一是文笔不生动,二是读了对我而言也没什么意义,说得更狠毒一些是纯粹为了看完这本书我才看完的——浪费时间。于是,我想呀,就是这样,两年里,我疯狂地成长了,跳开了最适合读这本书的阶段。或者,于我,根本不存在适合的阶段。当然,这样说又太凄凉了。总的看下来,还是有触动我的地方,只是总体而言不太喜欢他的书,但对他这个人倒是比之从前多了许多好感。
  •     用词比较犀利,我喜欢这种与感情纷繁的生活中的安静,很难得
  •     很喜欢周国平的作品
  •     一直喜欢周先生的书 这本散文集内容很好 一直喜欢湖南文艺这个版的排版和纸质 爱极 很好 适合我在床上或者晒着太阳的时候读 很好 很喜欢
  •     安静,丰富的安静。读完了,大家都会有一种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觉
  •     在书店翻开这本书,正好打开在《可能性的魅力》这篇文章,作家的看法与我如出一辙,于是毫不犹豫买了下来
  •     这样的一本书真的要绝对安静才可以读。顺便说一句,包装我很喜欢。
  •     安安静静的穷尽人生一切可能性
  •     思考的深度,智慧的启迪,心灵的慰藉。
  •     丰富地安静,真的很棒。
  •     喜欢这些散文
  •     对于这本书的定位有点难,散文?哲学?都有点意思。之前人生里唯一接触哲学的可能是在学校,那时它叫思想政治,在很多哲学家眼中实在是荒谬的很,用一种为统治阶级掌控的意思形态,而我却要到三十好几才真正明白自己学识的狭隘,不用这么复杂,安安静静读着书就好。很喜欢其中一段话“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头脑和灵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认真负责。”
  •     周国平的文章,慢品。
  •     ✌
  •     学学周国平安静地读书
  •     安静是自己的,对于这两个字我也还在学习中
  •     人生的哲学,安静的生活,安静的努力,安静的做着自己。
  •     纸质有点偏黄色,看起来很舒服,经常睡前阅读,不会觉得压抑,整个人很平静。文字很舒服。希望还可以阅读到作者的其他作品
  •     周国平的书很好看,对写作也蛮有帮助的、
  •     还算有所感...虽然其中有些文章也把我boring到了..妈咪说过,一本书就算有一句话对你有帮助,都是好的...
  •     除了简明的给一些道理 这和心灵鸡汤没什么区别
  •     心灵的路上,应该有些思考。
  •     一直都很喜欢周国平的文字,引人深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