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集 > 边城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540218003
作者:沈从文
页数:203页

边城的事

沈从文先生自己说,他想建造“希腊式的小庙”,里面供奉着人性,人性有善恶,可在沈先生心中,人性本质上是美的,像湘西的青山绿水,像他笔下疏散灵动的文字和他小说里的“边城”。边城如同被世人遗落了一样,不管外界发生着怎样的巨变,它自顾自的喧嚣着,遵循着被历史验证过的经验,人事来来往往,虽繁多却丝毫不乱,冥冥中有张无形的手在调配着这一切,这只手一边掌控着边城的婚丧嫁娶、贸易往来、风俗习惯等等,另一边又在把人心与贪念隔开,这里的人远离欲壑,随分安然的度日,遵循自然和边城的规律,不贪过渡人额外给的钱财,不贪肉铺熟人切的上等猪腿肉,不贪权势的无所不能,不贪不劳而获的安逸。。。只图个心安理得。既然大自然给边城人提供了馈赠,那么他们就安安稳稳的接受它,一天一天的把这平淡的日子过下去,没有意识和时间,也不需要出什么大名头的人,如老船夫和傩送说的:”我以为,这种人不生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不碍事,我们有聪明、正直、勇敢、耐劳的年轻人就够了,像你们父子兄弟,为本地方增光彩已经很多很多!“;”伯伯你说的好,我也是那么想,地方不出坏人出好人,如伯伯那么样子,人虽老了,还硬朗的同棵楠木树一样,稳稳当当的活到这块地面,又正经又大方,难得的咧。”这样的文明是沈从文的一个创举,真正的做到了所谓的三大关系的和谐,有陶氏的yifeng。但是这故事只能发生在边城,如果移植到现在城市,真正的就成了痴人说梦。故事里的人是这样可爱,就算掌握权势的人也无暴戾之气,更何况那对相依为命的爷孙。爷爷和翠翠的日常生活,除去忙碌的为过河人渡船这份本职工作外,还有大把的时间用来消磨。譬如躺在尚有白日余温的石头上,看着夕阳伴着晚霞一点一点落下,沉静却无可阻挡;譬如下雨天气,爷爷、翠翠、老屋互相依偎着,一起看远处的江阔云低,思绪也飞的远远的,虚无缥缈的一切仿佛都到了眼前;譬如书中所描绘的: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噈使黄狗从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和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这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一老一小,互相依傍,悠闲的同时,也会让人感觉到莫名的寂寥、伤感,可能是怕此情此景的时光易逝吧。。不过这毕竟是令人羡慕的日子。这种生活没有节日的调剂也近乎聊赖,幸而有春节、端午、中秋这三大节,边城人可以全身心的放松,尽情的热闹。节日就像盐巴,用不多却不可少,它为生活也为翠翠带来了变化。两年前的端午节印在了翠翠的记忆里,河边上的对话,使她的心里从此住了一个人,让这个天真活泼的小兽物有了点异样,两年的黄金时光让翠翠身体退去童稚气,出落成了散发少女气息的大姑娘,两年前埋下的这颗种子,两年间逐渐发芽。边城里的爱情也这么简单,感觉到好了,就心里记住了,不用考虑乱七八糟的事情。翠翠已被爱神的裙边扫到,但是祖父为翠翠遮挡了生活中的风雨,营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以致现在翠翠还没有做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准备,用大佬的话就是:翠翠太娇了。女孩子特有的矜持、害羞特别明显的表现出来,女孩儿心事几人知,尤其是东方女性特有的内敛,经常把好恶都藏在心里,老人不明白,傩送更把这当成了冷漠,更加之老人对翠翠未来生活的过分关心,使他舍出老脸急于促成这件事,行为举止颇显做作,欲速则不达,导致顺顺爷俩的反感(是在大老死去的悲痛情绪下),以至于戏剧性误会的发生,为小说增添悲剧色彩,还好作者没有让读者绝望,“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里的人性是舒展的,没有子曰诗云的先入之见,城市里的酸气、腐气也见不得这里的山山水水,是是非非在于人心的把握而不是死死的写在纸上。这是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系列小说均有的氛围,在“萧萧”、“丈夫”、“柏子”里都可见到,这种自由无拘束的环境养育出来的人也是劲健有力量的,充盈着生命的活力,敢爱敢恨,少了城市人身上病态的懦弱,以及性格被城市生活压迫的扭曲。沈从文先生的写“边城”不是在逃避现实社会,从他的经历看,他不是个懦弱的人,相反他在衣食无着的生活中艰难自学,对待爱情更是一位真的猛士,建国后被禁止作小说,他又以顽强毅力投入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填补此项研究的空白,即使在文革期间,这种对待生活的热情也没有磨灭。边城或许就像桃花源记一样,是作者的精神家园吧,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与“呼兰河传”一样,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文章,只有静下心去读才能领略它的美,说是说不出来的,更无”理“可讲,何况我这样拙劣的文字。只是这种美到寂寞、忧伤的文章,未免离尘世稍远了点。

山水间总是有情人

最近换了工作,换了环境,住处不太方便,一切进展缓慢。闲下来的时间,就只能手机看看书。慢慢的,也把边城看完了。还记得高中的时候,念课文,翠翠听山歌,听得只觉得心也飘起来,摘了一把虎尾草。那时候还惦记着的翠翠和二佬的那桩婚事,总以为是个好结局。翠翠和二佬之间,似有情又从未捅破,好像山间人的感情,是风生出来的。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我一直在想,好像两个人又未有交集,喜欢的都只是彼此心目中的某个形象。这爱情不也就跟那山崖上的虎尾草一样,只能梦里摘上一把吗?沈从文的这个文笔,字都是字,读起来却像听山歌一般。看似没什么修饰雕琢的地方,也从不写什么衣裳,什么妆容,人的样子就印在脑子里了。读他的书,真是整个人都置身山水间,淡然而不造作。也不是写来让你哭的,只是伤感有些,并不长久。无论是等二佬的翠翠,还是日日渡船的爷爷,心里看准的,太阳落下去,明日升起来,日子便还是要过下去,就好像也不该难过了一样。故事轻飘飘的,风一吹,便飞两步,风停了,又落下来。一切人情,一切世故,都是自然。也不着急,就像个老练的渔夫,今日刚好有些善良的心情。咬钩的鱼也不硬拉,只坐他那小船里,随着水流走走,一口酒,一声歌。我这鱼好似陪他一路,末了,似乎又要放回清水中去的。边城完了,后面还有些短篇。读下来,最喜欢里面一篇叫丈夫的。写一对夫妇,女人是船上的妓女,男人从乡下来探望。也没什么残酷的现实。故事虽然短小,却来了好几拨的波折。女人也不是故事里常有的妓女样子,淡淡的,倒像是个大家闺秀般,温柔又体贴。丈夫有点可爱的呆,生起气来,像个孩童一样闹别扭,女人三两句便哄了。女人是个好女人,最后也是个团聚的结局,难得的好结局啊。真不知道沈从文的前世是不是刘永。

平淡细腻,蒙太奇式的文字,对湘西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了解。

2014年6月13日购于当当网,第二天就看完了沈先生的成名之作《边城》。初看真的很不一样,区别于其他小说的文字和叙事风格,且得有一点耐心。原来看过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相比之下,后者似乎更对我的口味。另外的几个短篇《丈夫》、《萧萧》、《三三》也都是差不多的事儿,差不多的味儿。娓娓道来,细细道来的,往往就是普通人家的一个普通事,看的人欲罢不能。

淡而有味

初高中时语文教科书上有《边城》的节选,当时觉得淡而无味,不主张什么主义,不提出什么观点,没有《老人与海》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那一句类似广告词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和“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但节选的《边城》中展现的画面我却记得相当清楚。后来读王小波的小说,有同样的困惑,即淡而无味的小说却给我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从小生活在宣传的信息海洋中,看个电视剧得分好人坏人,看个西游记还能看到书页注脚处的“西游记是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云云”,我觉得这完全是文革的阶级主义斗争和89后爱国主义教育的延续。对我造成的影响是有个阶段看故事都得先找观点和立场,非要找出教育意义,真是无聊透了。王小波说过小说首先是要有趣,而且他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有些小说虽然荒诞,但逻辑前后一致,不强行加入主义和观点。《边城》是个很好的故事,更关键的是讲故事的人很有方法,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老人在将过去的事情。在英文中小说一词是fiction,而fiction同时具有“不真实的,虚假的”意思,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一部好的小说应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读了第一页就想一口气读完的故事,《边城》做到了。

失去的清净

分别七八年之后再读《边城》,感觉恍如隔世。在边城的那个是世界里,人与人的关系很单纯,很爽快,带着乡土的味道。以前住的小村子,也是这样的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后来就变了城中村,人也变了城中人了。去过江西婺源,去过阳朔兴坪古镇,去寻找那些感觉,从乌顶白墙、烟雨婆娑,竹林山水间隐约还有陈年发霉的岁月的味道。爱情的歌,有人唱,有人听,得听得懂。沈从文的文字很舒服。

爱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生就是这么充满戏剧化,谁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到了适婚年龄的翠翠,生命里出现了两个男人,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兄弟俩都爱上了她,都愿意娶她为妻,可是她的心却只系在二老身上。这里我不想重复述说这个三角爱情故事,我只想谈谈我对这两个男人的看法。大老无疑是个爽快的男人,想要地便去追求,他先托人试探翠翠的爷爷的意思,当老船夫给出两种选择后,他便大大方方地请老爹顺顺出马,找人说媒去了。大老的计划是,如果车路(找人说媒)走不通,再走马路(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大老第一次见到翠翠就对翠翠有了好感,虽然他后来对老船夫说过,翠翠太娇,他要找个不那么娇的实在点的媳妇,但是他还是愿意为了翠翠去继承渡船的事业,他甚至对渡船事业有个规划。从这点看来,大老是个很实在的男人。后来大老知道二老也喜欢翠翠,便同意公平竞争的提议;大老知道翠翠被二老的歌声吸引,便很有风度地自动退出竞争。后来大老淹死,我觉得是剧情需要,前文曾提到大老和二老的游水功夫是多么的好,当然善游都溺也是不无道理的。大老唯一的遗憾不在于他自身有什么缺陷,而在于他没能得到翠翠的青睐。二老傩送,在我看来完全是一个不靠谱的男人。沈先生对二老的设定很高,首先是面相好,峒水镇无人能及,多少少女少妇暗自倾心于他;其次是功夫好,由于顺顺老爹的教子有方,二老大老都善游,且每年的捉鸭子比赛无往不利。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非常不错的男人,内心却很懦弱。第一次见到翠翠,可以说两人一见钟情,但是谁也没说出口。翠翠是女子,羞涩矜持什么的容易理解。可是二老在知道大老已向翠翠提亲时还未向翠翠表白就难以理解了。他还同时在考虑着另外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捉鸭子比赛那天,他居然邀请二女同席看比赛。他知道翠翠也倾心于他时,他还是没能做出决定。大老死了之后,他嘴巴上说着要渡船,不要碾坊(碾坊就是那个大户人家闺女的代表),可是他什么实际行动也没有,反而更加疏远翠翠一家。后来老船夫死了,老爹顺顺有意让翠翠嫁给二老做媳妇,可是这家伙却在与老爹大吵一架之后就离家而去了,空留翠翠一人漫长的等待。由此可见,二老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他会在梦想与实现中来回地徘徊,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翠翠,在沈从文的笔下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女子,她那么天真,那么活泼,充满着好奇心,她又十分体贴,知道爷爷也喜欢到镇上去看热闹,每回爷爷问她进不进城,她都借口说一个人去没意思,要么和爷爷一块去,要么就在家里陪爷爷。这样一个女孩,如果爱上了大老,日子应该会幸福美满,因为大老会呵护她。可是她爱上了二老,这是一条不归路。二老的不能决断,只是在不断地辜负翠翠。可是世事无常,谁也不知道自己会爱上谁,不知道自己的爱会有怎样的结果,爱了,即使知道了他非完人,却也义无反顾。人常常是这样,对于太容易得到的,往往不屑一顾,对于怎么也得不到的,却永远心不甘。正如陈医生的歌词那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爱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生活给予我们的如此鲜活!

《边城》,收集了沈先生的经典小说及散文,让我们真切地认识了沈先生。喜欢他优美的文字,质朴且贴近生活的故事,他笔下的湘西是那么美丽,那么神秘,令人向往。他从小热爱生活,亲近自然,混社会,在生活中学到了很多,为他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他,一个传统观念中典型的顽皮孩子,逃学、上树、下河,四处游荡,了解社会中的各种职业,各种生活技能,最终成为了文学巨匠。他的成长之路,值得现在的教育体系反思啊!真心羡慕和钦佩他!

淡淡哀愁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样的结局难免让人有一股失落感,同时也勾起我们的期待与想象:纯真的翠翠又将怎样继续她的生活?二老是否会归来?读完整篇文章,心灵是空静的,谁道湘西自古多土匪?我却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淳朴…

从沈从文笔下的凤凰说起

凤凰一直是一个令人充满向往的地方,如今的商业化虽然令凤凰蒙尘,但无法否认一直以来,凤凰还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文艺青年。先说说与我有关的凤凰吧,虽然,我尚未到过凤凰。那年,刚好寝室一伙人爬完庐山归来,学期结束后做了一个游玩视频,大家都很喜欢。屁孩纸说下次我们再去找个地方玩,我问那去哪呢?凤凰,屁孩纸想了一下就蹦出了这个词。然后,我就花了一段时间搜集了凤凰的资料,然后想着什么时候我们再出发去凤凰。尘归尘,土归土,一切都过去了,凤凰没去成,而我们却毕业了。我不会告诉屁孩纸,我的浏览器收藏夹里面还有当时搜集的好几个与凤凰有关的网页。手头上有两张凤凰的明信片,一张是二流在我生日前夕寄给我的,一张是angel去凤凰游玩的时候寄来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我想,在江南小镇凤凰的吊脚楼上静静的听一夜春雨,该是一件多写意的事呢~~会有机会的,我一直坚信,凤凰还在等着我。 沈从文的《边城》描写的是发生在湘西茶峒山城的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但爱情并不是《边城》所描绘的全部,读者从书本里面可以感受到的,是一个个充满着乡村气息的场景再现,那是在城市里面生活久了的人们所感受不到的。容我用笨拙的笔触描绘一下这个故事吧。湘西茶峒山城下的碧溪岨住着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条黄狗,一只渡船,本来就是生活的全部。日子本来就是在不停的为渡河人摆渡间过去了的,直到女孩翠翠到了16岁——一个女孩子的豆蔻思春年华,也该准备找个夫家了,老人想。每到端午时节,茶峒山城都会举行龙舟比赛以及捉鸭子比赛。两年前,翠翠和老人进城看比赛时候,翠翠走失了。然后就遇到了掌水码头的顺顺二儿子摊送二老,并且和他斗上了嘴儿。那时还是年少无知,就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二老就在翠翠的心中留下了一个朦胧的印象。到了后来,连天保大老也看上了翠翠。之后天保大老就派人上门提亲,但是翠翠一直都没首肯,天保大老不久也知道了原来自己的弟弟也喜欢翠翠。于是二人就决定按照老人所说的“马路”——为翠翠唱山歌的方法,看翠翠会看上谁。大老知道自己不是二老的对手,于是负气坐了一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而这一去,就没有回来过了——天保大老淹死了。顺顺和摊送二老都暗中认为大老的死是与老人有关的,于是都对老人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二老因为不同意顺顺意想安排的婚姻,也离开了,一直到故事的最后,都没回来过,老人也以为翠翠还不能与二老在一起,是自己的过错,心存深深的愧疚,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人世了。《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的确是经典中的经典,书中所描绘的农人的淳朴的生活,里面所表现的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如今的社会里,显得如此的难能可贵。比如对老人的描述,“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当然,除了人物的描写,还有田园风光,“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的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窸窣作声。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交递鸣叫。”一切,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的山水人情,滋养了沈从文笔下对乡里山水的美好描述,而那些对凤凰山水瑰丽浪漫的描述,又使万千读者对凤凰风光充满了向往之情。 凤凰,当得起浪漫二字。读罢《边城》,令我想去那个美丽小城看看的心更强烈了。期待,与凤凰的约会,不辞千里,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唷~~

感人至深的平凡文字

他的文字很朴实,却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 风景未必惊艳,但却美好的让人神往,人物纵使平凡,却也感人至深。看完这个故事,仿佛自己也在那样安静祥和的边城生活了一遭,仿佛朦胧中就看见老船夫站在船头拉船,翠翠在溪边剥着豌豆,又或者,满天繁星的寂静夜晚,姑娘听着爷爷讲的故事睡着了,而溪对面却传来动人的歌声,让人梦见自己飞上了天…… 沈从文先生的文笔细腻真切,把人物的内心描写的活灵活现。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回想起15岁的我自己,难免跟翠翠有诸多相似:喜欢胡思乱想,尤其当躺在大自然的温暖怀抱里,便会任由那思绪天马行空,不知所以;喜怒无常,常常会被自己莫名其妙的想法给弄哭;然而对于那个年纪的我们,什么事情都是过眼烟云,过去了就忘记了,因而大多数的时候还是会没心没肺的活的很开心。感谢沈从文先生,感谢他的边城,让我想起了我的那一段青葱岁月,想起了那些平淡而又美好的日子。我想我没有必要去现实中追寻那美丽的边城,就像我没有必要试图回到我15岁的年华。经历过就好。

边城·凤凰

去凤凰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将《边城》看完了,可是当我再翻开书本时,我才发现,我看完的是电影,并非是书。去凤凰,我带了《边城》,还有《湘行散记》,前者我是在火车上将它看完了,后者则是漫步凤凰时,看到一家名叫”边城书社“的书店,偶尔翻翻里面的书所得到的,还未看完。甲虫的气息,月下的歌声,悬崖上的虎耳草,这是我对边城所仅有的,最深刻的印象,我还记得那时候老师大赞甲虫的气息,说第一次有人写到甲虫的气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味,我很想知道,所以我来到了凤凰。去到凤凰的第一天,那满是商业店铺的街道让我我有些许的失望,我心目中的凤凰不是这样的,可是走着走着,我便释然了,我来这儿不是为了寻找心目中的凤凰。有时候,遇见,便是一种美好,就像翠翠遇到傩送。也许不是所有人都会像翠翠一样,会痴痴的坚持一份或许可能,或许永远不可能的守候,可是我想,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过想要坚持的等待。

碎碎念

‘从掩埋的在一大堆时间里的故事中重新找回了些东西’重读沈从文《边城》,完毕却只能是沉默。尤爱首记翠翠猜测爷爷到城里边重复必做的事情,豪爽的爷爷同纯朴的小城居民闲扯生活,唠叨家常,彼此设身处地为小小物质争执半天,末了以爽朗的笑声和亲切的背影收场。掺杂的爱情,是个亘古的主题。纯净状态的透明,夹杂的却是更多的复杂性。因为感性的世界才,往往让人更难抉择,除却感情,所有的了断都可轻而易举。钱权不过是买卖游戏,输家赢家无所谓爱恨情仇,交易结束挥手则成路人。也许翠翠父母的了结带有封建的愚昧气息,却不可否认它的唯美性质和情深缘浅的遗憾。为着自己的理想化倾向,宁愿相信,滩送是该继续让声音有个倾听者的,何况还有黄狗与翠竹相伴。

守望的距离

我在风不定人初静这样的夜里看完了《边城》,心里怀着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的童话。浅浅的小说在我的心湖浅浅地滑过,二十一章,像极了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田园牧歌的情调,浓郁的诗意,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很安静平和的叙述,码头市井繁华祥和,湘西人民淳朴厚道,世道民风善良笃信。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想必也是从文先生一个辽远、深藏的但永恒的精神寄托。若除去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背景以及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这部小说就只能止于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之间的爱情故事。真正化平庸为动人的正是作品中的风情美与人性美,在情节的每一处空白里,静默的纯与善都会及时地填满缝隙,抹去起承转合间的生涩凝滞。沈从文曾表白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说他写《边城》的时候“心里怀着不可言说的温暖”。的确,即使见到乡野陋俗,他也是悄悄在心中漂洗之后,才隐隐地晾晒在文章中。他写妓女,“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我曾疑惑沈从文何以形成这样温柔包容的性格,能够如此为人生远景而凝眸,后来终于在他的自传里找到答案了。这位属于大自然的作家,从小就像一块磁铁,一头扎进大自然这个巨大的磁场里。他牵起大自然的手,牵起乡村百态的手,热情淌遍,淋漓了心灵的诗篇。喜欢这样的场景。山崖上的月亮照着碧溪岨的白塔也照着无眠的人,心怀坦荡的少年似乎把歌唱尽一生。三年六个月,我想象着他们毅然答应的时候,他们是否该如九月的秋水长天般纯净明朗,湛湛莹然?而羞涩的翠翠的灵魂又是在什么时候轻轻浮起,飞到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傩送的赤子之心就如同白绢墨渍,襟怀坦荡,光风霁月,只是可惜,羞涩的少女虽也钟情傩送,终是过于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里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猜得中开头,亦猜得中结局。月华静夜凉如寞,一寸相思一寸泪。哥哥天保自知弟弟早已打动翠翠的芳心,决定驾家中的新油船下驶,离开茶峒,好忘却上面的一切。怎知风浪无情,淹没了年轻的生命。傩送在悲痛之余误会哥哥的死与翠翠的祖父有关,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只身去了遥远的“桃源”。祖父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在暴雨雷鸣的夜晚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激昂澎湃的情节在几近高潮处就猛然跌落,归于平淡,仿佛翻滚汹涌的心潮,在喷薄欲出,奔腾席卷时却狠狠撞上内心倔强的心防,偃旗息鼓,戛然而止。如歌的岁月已似一江春水滔滔而去。沈从文把悲壮幽深挥洒到了极致时,从来就不是浓墨重彩。“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平静的文字,不沾染任何情感,却惹得读者所有的情感都排山倒海而来。曾经的翠翠“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如今这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终于成长了,成长是一件自然的事。白绸素衣,西风凄冷。好在淳朴的乡人为翠翠抵挡了生命的寒风。杨马兵寸步不离的关照,过渡人同情的眼色和慷慨的相助,甚至是船长顺顺尽弃前嫌盛情的邀请……茶峒人共同患难、相互扶持一起度过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的情感如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健康。“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然而离开的人,还回来吗?从文先生这样写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终是带着一种痛惜的情绪。作者留给我们纵横交错的想象,留给主人公一个长长的明天。没有结局,自不必挣扎。我看见在碧溪岨的翠翠在对傩送的碎碎念中将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我看见风干的记忆在等待的过程中变得鲜活和美好,我看见很多很多的事情在时间的延伸中都变得云淡风轻。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所有的过往都成了美丽的心情。守望的姿态那么苍凉美丽,守望的距离也非遥不可及。明天吧,我那么笃定地相信,明天他就会回来。所有的事情,只要放到明天,都会变得很美好。于是,我坐在这里,守候明天的春暖花开。

"也许明天回来"

这周在北大中文系听现当代文学,姜涛老师说下节课讲沈从文,要大家读《八骏图》,《长河》,《萧萧》和《边城》,并留了一道思考题:思考《边城》的著名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含义。读了《边城》之后,它的宁静,素朴的美总令我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对于这个结尾,只是含糊地觉得它同时间有关,而时间和它背后的现代性总和小山城茶峒是不相容的。茶峒是一个由作家建构起来的,几乎独立于时间之外的所在。结尾的出现的线性时间观念可能是小说的裂隙。这种想法的模糊令我又去知网上下了几篇论文来看,论者提及了沈从文创作《边城》可能怀着的巨大的痛苦,”是因为现实“湘西”与《边城》想象是一对难以统一的“悖论”关系: 时间慢慢打磨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痕迹,想象则不断强化着作者对于湘西古老文明的情绪记忆。“也有的说的很直接:傩送去了都市(桃园县)之后,可能会被光怪陆离的城市所吞噬,在那里堕落沉沦;但是这种情况未必发生,他还是有可能会回来。也有说,傩送是否回来,已经不再重要;因为遗世独立的边城最终会在现代社会面前一点点瓦解,傩送和翠翠都需要独自面对他们的生活。这些评论给我的感受是,大概不止写作才能取决于人生经验,阅读的深度也取决于人生经验吧。我无法凭借自己苍白的经历,理解沈从文的痛苦;傩送的那一种残酷的人生道路也在我的意料之外。今天还看到火星龙猫君的师娘对《谢灵运集校注》的评论,写到她在病中,体会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好处——“这两句诗不仅察觉到了初春不易为人知的变化,将日常的东西表现的清新而又新鲜,这两句的好更是因为它们是由一个生病而正在好转中的人说出来的。就如我在日本,每个春天都自然而然会去赏花,除了在日本的第一个春天因为新鲜感而觉得格外惊喜以外,后来发现年年如此,处处如此,也就不会再对樱花的盛开有特别的感动。但是作为一个卧病后好几日蜗居在家的人,有一天突然看见窗外的樱花盛开,便好像是一种对美丽的重新发现,感到了和大自然丝丝关情般的喜悦——正如谢灵运看到的春草,鸣禽,是那样小小的却又生机盎然的春天里的生物们,那欣欣向荣的活泼的生命力,会带给一个正在病愈的人怎样的欢喜啊!”嗯 于是带着一点对生活的憧憬(和畏惧),我写下这些话。其实我还不明白,生活,或者说什么样的生活,会教会我理解书中的,世界上的,还有作家心中的那些忧患?如果真的理解了它们,或许也就不只是娜拉,或者艾玛了吧。

愿为自己的幸福奋起

从文章开始描绘边城的生活节奏人文地理起,整篇读下来像在观看一部老旧的电影,时针滴滴答答不急不慢的把你推向下一个镜头。作者擅于渲染环境,和人物内心的刻画,并没有浮夸的用文字去修饰,却能真实的把场景重现。看似一则平淡传统的故事,让人读出了遗憾温情和老一代人的羞涩。如果翠翠能再主动一点,如果二老能早点表明心迹,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翠翠的爷爷也不用带着遗憾和不舍离去。特别敬重翠翠的爷爷,贯穿全文的人物,为翠翠撑起了一片天,一个善良和蔼以人忧为忧在自己岗位上坚守终身的老人。

58.沈从文《边城》

文辞清丽至此,几乎都要怀疑是不是一位女子写出来的了。《边城》的魅力自不必说。单纯美丽却充满了悲剧,爷爷、翠翠、天保和傩送,还有顺顺,无一不是可爱可叹的。翠翠和两兄弟的爱情悲剧,真让人唏嘘。其实谁都没有错,只是命运在捉弄人。但让我更喜欢印象更深刻的其实是《潇潇》,童养媳在现在看来这么都是一个悲剧,但是笔下却是如此美丽。

只谈边城。

我不知道讲不讲得好,我只是来说一段故事的。高中课文里时候这一段故事的节选的,但作为名著,是不会重点考得,所以我们学的很粗略,晚自习老师在教室里放边城的同名电影,教室里的灯关着,我和我的小男朋友还在纯情的卿卿我我。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们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你觉得翠翠以后会怎么办?说白了就是续写,作为当时的语文课代表,我站起来回答,我觉得,生活残酷且无情,翠翠这样的女孩,要不是几年后另找个人家嫁了,傩送不会回来的,她会平乏的终老一身,偶尔会想起年轻时候的旧梦,或许她自己都已经忘记了,她只是一个乏味的老去的,发胖的,长满皱褶的老妇人,亦或许她终身未嫁孤老终身,年轻时候流言传遍寨子,她既无父母又无靠得住的长辈,世风日下,她终究是孤单的平凡的老妇人。显然老师是不满意我的回答的,这缺乏想象力和情感的答案。但是我据理力争且毫无退让,老师挥手让我坐下。真是可笑啊,在最富有激情和无数梦想的年龄,虽然我的人生还无任何定数,最大的可能性,最多的梦想,还有爱情带来的无限的想象力,我居然固执的而且过早的认为人生已是乏味的,激情缺少的,诺言无效的,一切都是幻影。后来,我真的是平凡的长大,我上了一所二流的大学,男朋友早就没有了,我的人生面对的可能是做一辈子小学教员的单纯的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循环生活,我一个人过很久了,生活真的是平乏到平乏的极点了,我终于该认识到人生的无望了,不过是结婚生孩子,养孩子,有着所有平凡人该有的烦恼,在无尽的琐碎的龃龉耗尽我所有热情与梦想,尽管我才二十几岁,但是我已经能望见四十岁的皱褶了,我的人生难道是比翠翠还要悲哀的,连等待的意义也没有么?这个时候我想起了,彼时老师的那个问题,我有了答案。我的答案是翠翠一定是会去找傩送的,就算千辛万苦万水千山。她是一定会去找傩送的。如果找到,是她人生该有的幸福,如果找不到,你记得书前的那几页若有若无的废话么,那些红的绿的妓女“他们生活虽然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命里时,也变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那个年轻时虎耳草的梦会贯穿她的一生,从母亲那里继承的亮烈又隐忍的个性,会让她不停的找,不停的找,或许青白浪里那个前来寻欢作乐的人儿就是她愿意与之撑渡一生的男子,纵许在别人的床上也没有忘记过的旧梦,永远的等待。这就是我的答案。

《边城》——黄狗和翠翠

自从高一下学期在语文课本上学过那篇名为《边城(节选)》的课文后,就对《边城》这本书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因着一个小小的相同之处,我的名字也是——翠翠,呵呵。说实话从来都觉得自己的名字不怎么好听,翠翠,倒也不太俗气,只是觉得叫出来不好听。而且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好几个小丫鬟的名字都跟我的一样,很是让人泄气。不过学了那篇课文之后、也随着慢慢长大对名字不再在意心态有所好转。前几天看《边城》的开头,“为了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而来,”原来这是那个小女孩名字的由来,觉得很美。自己又想想“翠”这个字,翠绿,多鲜嫩的颜色,翠鸟,多漂亮的鸟。然后心情愉悦起来,这么美好的一个字,它是我的名字。当然开始认为这个名字还不错了,呵呵。不知道其他叫翠翠的女孩子们有没有人跟我有过一样的心情。更巧的是书里还有一只黄狗,呵呵,每次翠翠和黄狗的名字一起出现,就会觉得特别有意思,我的名字是,黄翠翠。。。高中学这篇节选课文时其实很机械,就是听老师讲沈老笔下淳朴的民风,翠翠懵懂的爱情,就只是听着,心里没有任何触动。现在再读,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文字,读的时候心也很安然,觉得很舒服。书中那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其乐融融的美景,简单平和恬静自然的生活,真是让人羡慕向往。还有那最真最纯朴的心。即使在消磨长日内心也是那么安宁。与我内心有时候莫名的无聊烦躁迷茫恐慌郁闷相比,那样的平和安宁知足真是可遇而不可求。这次是用了两段时间读完这个中篇故事的,第一天上午读了两个钟头,第二天上午读了两个钟头。我发现看一本书的感觉除了跟书中所述内容有关,也跟你在看书时整个人的状态有关。下次要选一个精神状态佳的晚上一次读完全篇,一气呵成,呵呵。那本《沈从文精品集》中除了有《边城》,还有《湘西》《湘行散记》和很多中短篇小说,等着我去一一品读。很开心,发现了值得读又耐看的文字。不说了,文笔拙劣,总是无法完整准确的表达出心中所想。

书中的风景

沈从文写风景真是一绝,以前看小说不喜欢看描写风景 的,可沈写得那么灵动,读起来简简单单,可好像有魔力让人静下心来被吸引到书中的那个画面,好像置身那个青翠的山谷,澄明的碧水,哗哗透出清凉,深深吸气,就能嗅到竹林沁出的清香。他写温柔沉静的夏夜,朦胧月色,飘渺的歌声,夏虫搏翅的声音,细腻,温柔。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是因为在这样的风水里生养,才能写的这样灵秀,细腻,自然。更美好的是他写善良淳朴的民风,他把湘西描绘成一个纯净的,浪漫多情,毫不世俗的桃花源。写朴实教育下培养出的理想人格,说出教育的本质:“学贸易,学应酬,,学习到一个新地方去生活,且学习用刀保护身体 同名誉,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两个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一分教育的结果, 弄得两个人皆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啊。让人在自然里磨砺成长,不束缚人性,成为一个有担当,有勇气,有热情,勤劳勇敢的人。便是最好的教育。

边城是沈从文的边城,不是我的边城

我过去不喜欢《边城》,现在依旧不喜欢。忘记最早知道这本书的确切年纪,大概总不会晚于高中。生平买的第一本书是冰心的《繁星•春水》,是在小学。抱着宝贝书,好像收藏家抱着珍贵古玩,贴心窝儿放着,格外珍惜。后来就迷上了看书,初中算是主动有意识像猛禽出击狩猎似的寻找各种可以阅读的纸质读物,杂志也好,小说也好,一点也不挑食。听闻沈从文的大名也大抵是在那个阶段。据说他给张兆和写过许多情书,却被张兆和告到了校长胡适那边。小道消息似乎比沈的文字更有魅力。再来就是应试教育规定必须背的那些玩意,课本还节选了《边城》的一部分。那是我第一次读《边城》,节选的部分如果记忆不刻意作怪的话,我记得是翠翠去镇上看船,被傩送送回家,还有傩送和天保在崖上给翠翠唱情歌,翠翠说好像在梦里采了一把虎耳草的部分。很多人告诉我喜欢《边城》,我也每每郑重其事地说我不喜欢《边城》。原因呢,那时也说不太清,仅仅看了几章节选,就堂而皇之地告诉人家我不喜欢《边城》是不是有点草率呢?现在我看完了《边城》,我依旧还是那个态度,我不喜欢《边城》。我承认这部小说相当完美,像手工艺匠人经久打磨出来的艺术品,细节丰满,人物立体,情节也完整,可是因为所用的材质我并不钟意的缘故,所以到底是不爱的。我讨厌那些人物弯弯曲曲的性格,缺少些北方人的直爽。你若说那是边城人民特有的地方性格,我也不好辩驳什么。倘若遇见这样的人呢,我肯定会刻意保持距离,不愿多么交心。要我说,整个《边城》的悲剧完全是人物性格引起的。翠翠喜欢傩送偏偏不说,羞答答的;老头子也是怪,非对天保说,车路马路任你选;傩送喜欢翠翠却不去问翠翠的心意,而和自家兄弟一起去崖上唱歌,最后闹成了一场天大误会,葬送了天保,也在翠翠和自己之间划了一道天堑。除了天保明言自己喜欢翠翠以外还有什么人是干脆的?老头子虽然爱翠翠,但他在这一悲剧上要负一半责任,在和傩送发生误会前后几乎没有一次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每次都七拐八绕,让人摸不清究竟。我尤其不喜欢翠翠小女人的作态,喜欢就是喜欢,你不好意思告诉意中人,哪怕告诉亲近的爷爷,也不至于让老头子去和天保说走什么车路马路。老头子之所以对天保说这句话,也是因为对翠翠的心意那时还不了然。倘若翠翠一早就让爷爷清楚,可能老头子就会果断地拒绝天保,也不会有后来两兄弟斗歌发生,天保也不至于下茨滩丧命。你说翠翠这样是因为中国传统女子都是这样,一定要含蓄委婉,即使喜欢也不能说出来,一定要让男人来先对自己表达,这样才算矜持,才算得体合乎礼节,我也就呵呵。那我倒让你去算算中国古典戏剧和生活中多少女子为爱私奔呢?我就欣赏卓文君,为了爱和司马相如私奔,敢当垆卖酒,在司马相如移情别恋时,也敢以一首《白头吟》申饬。不管男人女人都是人,你为什么不敢主动表达你的情感呢?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何必让别人去揣度你的心意呢?如果说翠翠的个性是时代使然,是环境使然,那我也因为唾弃这时代和环境的畸形,而一并不喜欢这部小说。我喜欢童话,童话中的世界全是纯粹的善和纯粹的恶,善与恶对比分明,善永远会打败恶,所以王子和公主一定白头偕老。可《边城》算什么呢?沈从文将他纯粹的美的幻想都熔铸在这部小说里了——一个没有恶人的纯粹的乌托邦的世界。小说中的人全是守望相助,全是舍己为人,老头撑渡船不肯要船钱,为渡客提供烟丝;顺顺对老头子也好,送东西;傩送和天保也是好人,人格上简直完美无缺。可《边城》能当作童话来看吗?《边城》并不是童话啊,这是一部乌托邦的小说。哪怕是乌托邦中刻画的人也总得是个复杂的人性吧,有善的同时也应该有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私、狭隘等等脾性吧。这在《边城》中一概没有。但我承认除了我不喜欢的部分以外,《边城》在艺术性上几乎无可指摘,里面的风俗人情,乃至一些生活环境的描写都很真实,读的时候,就好像这个四川和湖南交界的临水边城真的存在于眼前似的。

第一次读沈从文先生

读了沈从文先生的几篇小说,包括《边城》,《萧萧》,《三三》等和散文后,决定买一本他的自传来满足下自己的好奇心,到底是怎样奇妙的经历让他能写出此般文字。几年前,听某师长说沈先生与物理学家钱德拉希卡的成长有一些共性,钱先生的传记我已经忘记是否读过,但应该读过一些关于他的故事。

边城离我有多远

在《<边城>题记》中沈从文说:“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正文首句就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读小说《边城》,不禁感慨“边城离我有多远!?”以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为主线,《边城》描摹出一幅湘川边界山城“茶峒”里的淳朴画卷。敬业的老船夫摆渡着来来往往的人,一天天成长起来的翠翠有了莫名的心思,船总顺顺家的两个小伙都欢喜上了船夫家的翠翠,愿意接手渡船。边城里的故事,是记忆与乡情融合了的故事,也是爱情与选择挣扎的故事,故事没有结局,沈从文的笔给了读者发挥想象的空间——你可以乐观,也可以悲观。即使作品的背景已与今天相隔甚远,但是那种植根于中国乡土的思维方式却是没有变的,所以作品直到如今,依然引起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共鸣,依然是诠释爱情的“畅销”读物。我羡慕茶峒人的淳朴,是因为我渴望接触的更多人也如是淳朴,然而结果却并不是那么如愿,因为很多人已经被不可恢复地改造,所以我很珍重那些待我淳朴的人,亲人,或可永远的朋友,一个提醒我钱掉了的路人。自然、淳朴让我感到踏实,另想一下,这一生心灵世界所寻求大概也就是踏实。老船夫逝去,这是自然的规律,然而他还没有了却心中那为了翠翠的愿望,走的并不踏实。二老还不曾回到茶峒来,我喜欢乐观的结局:他明天就回来了,放弃了碾坊,选了渡船!边城离我有多远?我想这时很近,一个美好的结局,可以让故事中的人和自己都踏实。2014年6月24日晚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平台“ganzhinews",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cyODEwNA==&mid=200337765&idx=1&sn=aa2e50d3cbe521a3c7856e0c7fc6bd97#rd


 边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