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集 > 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09-7-1
ISBN:9787807628880
作者:茅于轼
页数:307页

章节摘录

  第一编 经纶之本  我的学问之道  我的体会是:只有能将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真正掌握了它。  我在大学时学的是机械,毕业二十多年以后改行研究经济学,至今又过去了另一个二十五年,成了一个经济学家。我所学的机械究竟与我后来所从事的经济学有什么关系?我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回想起来,大学里对我最有用的几门课是:数学、物理、化学、热工和机械设计。英语和汉语只在大学一年级学了一年,比起中学学的内容没有多大的长进。但是我们所有的教科书都是用英文写的,做习题和考试也都用英文,个别的老师还用英语上课,所以在大学里有充分使用英语的机会。这一点使我终生受益。工作以后,我一直在研究部门工作,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多。改革开放以后,和国外交流的机会多了,我能很快地适应这种变化。  大学里学的微积分有非常大的用场,微分方程则基本上没用过(这要看是什么专业),那时我们还选修了高等微积分。毕业以后又花了大约三年时间学数学,其中有复变函数论、数理方程、数值计算、概率论、数理统计、变化分法、线性代数、矩阵、矢量和张量分析等。在后来的工作中,有的数学知识完全没有用,有的又学得很不够。那时没有高级研究员的指导,全靠自己摸索,浪费了许多时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训。  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但是数学的分支很多,各门专业用的数学差别很大,一定要针对需要来学。我相信,不但自然科学,连社会科学也都需要数学知识,它最基本的功能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当然,有些学科本身就需要通过数学才能理解。现在的经济学要用大量数学,连历史学都要用计量经济学。我猜想懂数学的人,头脑中的世界和一般的人不同,因为数学能帮助人理解世界。  针对需要而学习,但有时也有例外。有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是跨学科理论的应用。所以从科研角度来看,兴趣广泛是有益的。  在大学里学物理和化学,最主要的用场是把中学里学的内容彻底搞清楚了。我记得在中学的时候,许多内容都没有真正弄懂,或者只会做习题,不会应用,其实就是没有弄懂。举例说,电学里的欧姆定理,说的是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问的关系。一个人触电会不会死,取决于通过身体的电流的大小,此外再没有别的因素。也就是说,取决于电压和人体的电阻。有人说,除此以外还取决于人的心情。这是不对的。如果心情能起作用,是因为心情会改变人体的电阻。认为除了电压和人体电阻之外还有心情也起作用,正是没有真正弄懂欧姆定理的含义。其他如将力学应用到骑自行车,将气体温度、压力和体积的定理应用到打气筒,等等,都是考验是否弄懂了教科书里所说的东西。我的体会是:只有能将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算真正掌握了它。  此外,还要对书本上说的道理有一个量的概念。比如说,地球自转轴对公转平面法线的夹角和自己所在地的纬度,如何决定了冬季太阳的入射角;地球自转给人的离心力与地心引力相差大约多少倍;科博摆(一个质量很大、栓在房顶上的摆)在当地应该多少小时一个周期;一个从10米高处落地的物体的速度,和百米赛跑冠军的速度哪个更快;一个压力为5公斤/平方厘米的水泵能把水抽到几米高的水塔;根据我国煤的平均含硫量计算每年要向大气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硫;等等。严格地讲,回答这些问题只要用高中的知识就够了,但是,我是到了大学才弄懂的。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句最普通的格言,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认真想一想理论如何去联系实际,以致弄出许多笑话。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百分比有效位的确定。例如:有一本书上说,据调查,某地人口中,主观上自认为很快乐的人占总人口的20.1%。这一陈述就属于理论脱离了实际。因为“主观上自认为很快乐”不是一个能够精确界定的对象,怎么能用三个有效位来表示呢?连20%都显得勉强,应该说大约1/5就行了。如果我们对报纸杂志中的每一个百分比琢磨一下,恐怕有一半的有效位用得不恰当。这无非说明许多人应用数据时,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头脑想一想,应用的数据和自己想说明的事物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在大学学力学培养了我的机械唯物世界观。我相信世界会按照牛顿力学所规定的轨迹发展下去。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唯一的问题是事物的初始条件不清楚。后来我自己又看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知道牛顿力学的局限性。相对论确实给我极大的震动,我从来没想到时间也是相对的。相对论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根据相对论的发现过程,我们有理由怀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相信独立思考,要用完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要发现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有什么值得研究的问题。按照这个精神,我经常在观察周围的事物时,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还没有弄清楚。我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起名为“一百个为什么”。我问道,为什么植物的种子埋在土里,发芽时会朝上长?为什么一棵树的枝叶能均匀地围绕树干生长?等等。  后来我又学了一点量子力学,懂得了测不准原理。它说明一个事物被观察时,它的行为因被观察而受干扰,所以我们不可能了解一个事物的真正行为是如何的。例如,用温度计测量一杯水的温度_当把温度计放入水中时,水的温度将会发生变化,因为温度计的温度不同于水的温度。用电流表串接入电路来测量电流时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就经济学而言,我们不可能利用经济学的知识来预测未来,因为如果预测有效,人们将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使得预测失效。  贝尔曼(Richard Bellman)的《实用动态规划》(Apphed Dynamic Programming)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至今没有中译本)。因为它用极其浅显的常识解释了非常复杂的数学方程。如果一个动态过程包含若干个步骤,则最优过程中所包含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最优的。或者说,全过程的最优化是由每一个到终点的最优过程所组成的。他用这个原理推导出了变分法中的欧拉方程。我虽然懂得如何推导欧拉方程,但是并不懂得欧拉方程到底是什么意思,它能不能用普通的常识来解释。贝尔曼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如果你真正懂得一个数学方程,你应该能够将它用通俗的语言作出解释。不但数学方程如此,任何一个理论都应如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真理是简单的。相对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受到贝尔曼的这一启示,我同样用普通常识解释了微积分中解条件极值的拉氏乘数法,这就是择优分配原理。这可以视为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效益最好的项目,结果使每个项目的边际收益都相等。把这一原理应用到资金分配时,可以得出资金的边际收益均等,这是资金最优分配的结果。马克思所说的资金平均利润率均等实际上应该是边际利润率均等,因为当时边际概念还没有普及。马克思并不懂得边际分析。择优分配原理的发现是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成就,它是我在大学打下的基础。  思维的逻辑和条理化,对司空见惯的现象的深入再思考,用最平凡的常识来检验熟知的理论,这是我经常用的研究方法。  对自由主义的解释,通过逻辑分析,会得出与常识相反的结论。一般认为,自由主义就是为所欲为。但是,当一部分人为所欲为时,其他人就没有了自由。所以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张,恰恰是要求每个人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当每个人都生活在没有人妨碍自由的环境中时,大家都能得到最大的自由。这才是自由主义的真谛。自由主义因而成为一种个人修养,它和为所欲为恰好是针锋相对的。  五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逐渐在我的记忆中消失了。但是在大学时代培养起来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却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的—部分。  中国经济要不要融人世界经济?  只要经济全球一体化,资源的互相依靠就是必然的结果。根据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是好事。  中国经济要不要融入世界经济?今天来提这个问题似乎是多余的。我们已经相当大规模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60%,这还有什么问题呢?可是人们的思想永远落后于现实,尽管事实上我们越来越依靠世界市场,然而在政策的制定中对这一发展持什么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在什么条件下肯定或否定?看看最近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大多数意见,可以感到持怀疑态度的占大多数。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如此依靠世界经济,刚刚进入这个全新的领域,难免会有种种疑虑。  对中国是否应该依靠世界市场的问题,首先是由近年来石油进口越来越多引起的。在1993年以前,我国原是石油出口国。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越来越高,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家庭逐渐减少劣质能源(像煤炭或木材)的使用,改用优质能源(像天然气和燃油),这也使油气的消耗量显著增加。由于自然资源的约束,我国的石油生产赶不上消费的需求,结果就是进口迅速上升。现在进口石油大约占了总消费的50%,而且看来这个比例还会继续上升。一种密切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如此依赖进口是否安全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大多数的意见认为这是不安全的,我们国家从来也没有如此地依靠国际资源,万一供应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前言

  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有了空前的提高。中国几千年来百姓挨饿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即使是低收人人群,他们的日子也比过去有了改善。至于高收入的人,已经买房买车,这样的境况是二十多年前任何人不可想象的。那时候,全中国都是穷人,没有谁有小汽车,而今有了几千万富人,还有更多的人正在致富,他们很快也要买房买车了。  这样一个跳跃式的生活提高,是不是同时带来了满足感的大幅度增进呢?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相反,多数人会说,当今这个社会矛盾很多,怨恨累累,表现为犯罪率的上升,诉讼案件的上升,百姓上访上百倍地增加。满足感非但没有增进,恐怕还降低了。这确实给我们提出了重大问题,到底改革出了什么问题?  我认为,问题出在改革的目标上。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更多地创造财富,或者干脆就是更多地赚钱。每个人都奔着挣钱的目标,社会的财富急剧地增加。以挣钱为目标的改革确实是成功的,但是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不仅仅是挣钱,而是追求幸福。钱多固然有助于幸福,但有钱和幸福终究是两回事。有时候钱多了反而闹出许多矛盾和烦恼。有些人挣钱不遵守市场规则,不是“双赢”,而是损人利己。总体来看,以赚钱作为改革的目标有许多毛病。换句话说,光讲经济,忽视人生的真正目标是有问题的。过去我们常说,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实际上就是只讲财富的创造。这样的核心是不够全面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国家或者另外相应的公共组织在现代社会中还是必要的。为什么?因为有许多公共服务是人民所需要而私人不能提供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义的服务。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的司法要公正。  ——《国家的功能》  中国的主要问题是要加速农民进城,因此,我们的任务不在如何把农民留在农村,而在如何更快地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只要城里就业机会不缺,农村来的移民能够找到工作,贫民窟的问题就不大会发生。  ——《如何避免贫民窟现象》  从外行人看来,慈善事业是最容易做的,它肯定要比赚钱容易。赚钱之难,可以说谁都知道。慈善无非是把钱给别人,这还有什么难呢?可是如果亲身做了一段慈善事业之后,你就会慢慢地懂得,要做好慈善事业其实比赚钱更难。  ——《新世纪的慈善事业》

内容概要

克莱顿•劳森(1906-1971)
著名的“推理巫师”,具有编辑、作家、魔术师等多重身份,美国推理作家协会(MWA)的四大创始人物之一。其小说一方面融汇着魔术表演的基本原理,奇招迭出、别开生面,让读者深受震撼;另一方面又不时现身说法,给读者讲解些简易魔术,而这又往往契合着小说的谋杀诡计,堪称匠心独运、只此一家。劳森曾以“马里尼”之名登台表演魔术,所以这名字便自然见诸他的小说,如此遂有推理史上名动一时的“魔术师侦探”——马里尼大师。
一切皆有可能!

书籍目录

和谐社会和人权(代序)第一编 经纶之本 我的学问之道 中国经济要不要融入世界经济? 对“假冒伪劣”的反思 堵车的损失 人类进化之谜:制度经济学能够提供什么线索? 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问题 主流还是反主流?第二编 济世箴言 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伦理观的演进与经济发展 方便怎么成了麻烦? 政府对发展私人汽车的政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 远虑和近忧 从中国的经验看:经济制度改革的一般规律 自由主义、等价关系和人权 慎用死刑 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和信用 在北京大学谈道德问题 在某大学演讲会上答大学生问 对可持续发展悲观论的质疑 乡村建设之路 国家的功能 自由的逻辑基础 发展中国家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 新世纪的慈善事业第三编 教育漫谈 经济学教育亟待改进 启动内需的一个办法 纪念张伯苓,改革我国的教育 教育好下一代——为李柏光写的书作序 素质教育为什么难? 关心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 教育行业的资源配置 教育行业的特殊问题第四编 午夜沉思 他山之石 为什么穷国和富国的人同工而不同酬? 纳什获奖有感:从斯密到纳什 美丽的非洲大陆之行 损人不利己 从“保险费”怎样变成“乱收费”谈开去 何必较这个真 外国不收机场建设费 随感四则 快乐的学问 回顾铁路春运票价听证会 民营企业:中国经济之光——祝贺刘永行成为《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 感受香港的国际竞争力 百姓需要正义 读《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有感 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世界——评《不敢恭维》  我看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  美国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安全? 谁该享受政府的公共服务? 太空旅行的遐想 什么是援助者和受援者的正当关系?第五编 心字寄语 要帮助穷人!为什么?怎样帮? 道德建设中“言教”不如“身教” 法官的难题 摊派 一封国际信函引起的思考 为农民在城里就业创造机会 不要保护弱势行业,但要保护人 引导彩票走上正轨 没有理由不纳税 培养税务管理中的诚信精神 将机场建设费改为机场税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城市? 如何避免贫民窟现象? 金钱如何毁人,又如何造福于人? 建设和谐社会的体会 怎样规划自己的未来——和已经上岗的富平学员讨论人生 改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二战”结束纪念日 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回顾附录——知遇茅于轼

编辑推荐

  《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推进社会进步》讲了睿智通达:心藏良知的经济学者,振聋发聩:视角独特而备受争议。“经济学界的鲁迅”——茅于轼关于社会、民生、经济的思考。独特的视角,睿智的头脑,他在吹响推动民族复兴的号角。

作者简介

中国政府决定批准联合国有关人权的几个公约,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从此结束了过去几十年将人权视为洪水猛兽的时代。但是,开启真正新的人权时代还非常之困难。虽然2006年修改宪法时,将尊重人权写进了宪法,但是似乎大多数官员还是将人权解释为优质生活的“发展权”,而将人民最迫切需要的人人平等、保障自由、消除特权等最重要的人权内容排除在外。因此,近年来我国的人权事业进展非常有限。倒是我国在批评美国政府侵犯美国人民人权的时候,对人权的理解比较接近公约的原意。比如对某些人群的歧视,警察殴打百姓,监狱里对犯人的侮辱,对舆论的干涉,等等。可见这些官员并非真正不懂人权,而是面对国内的人权问题有所顾虑。这种做法给人以口头讲一套,实际做的是另一套,口是心非的印象。这对于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大国是非常不体面的。
现在,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这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我们应当通过对人权的宣传和应用,达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十年来写的文章和演讲稿73篇。这些文章和演讲,都是作者对身边遇到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直率的建议。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为五编,即:第一编:经纶之本;第二编:济世箴言;第三编:教育漫谈;第四编:午夜沉思;第五编,心宇寄语。可能有的文章包含了不同栏目的内容,分得不怎么科学。姑且这么分吧,只是给读者一个参考罢了。

图书封面


 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茅于轼和这个时代当我在google上搜索“茅于轼”的时候,页底附有这么一句话,“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茅于轼的公众影响力,可见一斑。作为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我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未有过系统的学院化埋首深造,所以对于精密严谨的数据分析,是一头雾水。因此我之于经济学的阅读只能局限在非专业性写作上,尤其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学并不仅仅是经济学的问题,就像教育并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除了与历史的捆绑外,更与政治因素的缺失有着兔死狐悲之感。我感兴趣的经济学写作者,抑或公共知识分子,按老中青依次排下来是茅于轼、陈志武、苏小和。陈志武一直强调,人的幸福感在于制度建设的突破。茅于轼出生于1929年,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之后20余年一直从事铁路车辆研究,他于经济学,是在七十年代一个华丽的转身,和从军官仕途半路出家从事历史研究的黄仁宇相像,有转行的先天优势,也有缺陷。总而言之,我认为1957年被打为右派的茅于轼还算幸运者,他赶上了教育自由的末班车,1950年,院系调整的刀砍斧凿尚未开始,民国的教育底色和风气也尚未丧失殆尽。无论是最早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还是最新的《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我一直觉得他的批评在该尖锐的地方不够尖锐,虚晃一枪,拿一些类似官腔的既成说话敷衍而过,比如他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观察与历史教科书的定论无二;比如他对于政治极 权主义的认识,几近盲点;比如他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千篇一律的谴责,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对一个沐浴过欧美传播而来的自由主义教育底色的前朝遗少,他对美国和美国政 府的赞赏,在文中处处可见,这是发自骨子里的,他的政治学理念,是洛克、斯密似的古典自由主义。这一代知识分子,都是真正的脊梁,但是论述中国历史的转变时,到了风雨苍黄的那一年,总觉得有言不由衷的尴尬意味,实在同他固守的逻辑和理念相悖。茅于轼并非一介书斋型学者,在一个信息四通八达的时代中,他的身影无疑是较为活跃的,演讲、受采访、在平面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在农村试验小额贷款,尤其是他在山西省创办的“龙水头村民互助基金”,明显具有尤努斯穷人银行的痕迹。一直被喜欢他的人们奉为中国的良心,耄耋之年的茅于轼之于经济学界,就如同样苍老的张思之之于中国法律界,许良英之于中国科学界,在一个集体失语或者逢迎的年代里,他们是历史开恩留给中国社会的活遗产,是知识界的一根标杆,昭示鼓励着后辈们该如何不卑不亢面对强权,该如何一点一滴、得寸进尺地建设公民社会。然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曝得大名的茅于轼比起相对寂寥的张思之和许良英,在近几年内,却是背负着一堆民粹主义的骂声,比如建造只有公共厕所的廉租房、为房产商对高利润的追求做出肯定、提议车牌高价、坚持公路收费,等等不一而足。在一个贫富悬殊、且戾气时刻焦躁冲撞的社会里,老实的茅于轼表达了真实看法,恰好撞上了沸腾民怨的火山口,他对范美忠的批评,何尝不是他人对他自己的批评。如果从茅于轼的逻辑分析看来,不偏不倚,是有充足道理的,遗憾的是,在这个因权力分配不公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的社会里,许多问题产生了癌变的异化,个人的生命和价值得不到尊重,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纳税人眼睁睁望着钱款被挥霍一空,这是一个非民主化社会里的弊病,要根治,只有进行政 治体制的改革。威权主义政治下的胡适,因一直信奉程序正义而被愤怒民意推到了实质正义的对立面,比起胡适来,茅于轼处在一个更加激烈的风口浪尖。肯定私欲的必要性,坚持个人权益和财产受到依法保护,坚持政府不干涉企业和市场并尊重市场规律,都是茅于轼的基本立场,他在书中多次认为计划经济在无法消除人类理性缺陷的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忽视了价格的作用,跟政治乌托邦一个道理。但他同时相信国家的调解作用不可或缺,人人要为国家建设着想做奉献,不能只顾一己私利。凯恩斯主义之所以能对美国经济大萧条其效用,前提是有一个怵惕专制出现的宪政大磐石,而茅于轼也并非凯恩斯主义者,我实在读不懂他的左右互搏,也无法理解他的痛苦。这就是茅于轼,和独属于他的独特视角,在一个风雨苍黄的时代中,平静、谦和地前行。成稿于09-09-28
  •     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随便翻了下,觉得还是很有可读价值的,于是便借了回来。等到有时间静下来细细品读的时候,发现很多观点实在不能苟同,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我个人认为茅于轼对于教育的看法过于市场化,他认为现在的教育是“花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情”所以效果不如“花自己的钱,做自己的事情”,所谓别人的钱就是政府的补助,难道政府对于教育的专项资金就不是老百姓自己的钱了吗?那每月交的税是什么?另外,茅于轼还提到高校要把牌子做好,做成名牌,就会有优秀的学子争相涌入,这就是市场的作用。但是,大学难道就是名牌而已吗?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名气很大,但是在日本却算不上真正一流的大学,像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日本东北大学,九州大学等真正的历史名校,虽然名气不如早稻田,但是却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当然,对于茅于轼的大多观点还是认同的,书的开篇就讲到要理论联合实际,任何理论都可以用生活去解释。可惜,现在大学学的都是纯理论,甚至是脱离了实际,一个个定理都遥不可及的,让人无法参透,又怎么灵活运用呢?就我个人而言,我偏向于一些轻松幽默的课程,浅显得解释了一些深奥的理论,课后因为引起了我的兴趣,兴许我还会去自己发掘更深一些的内容,这才是我认为的教育,但是毕竟学识还是不够,不免会有些狭隘,所以学习才有意义。不要问我是谁,也不要想我永远不变。
  •     为什么穷国和富国的人同工而不同酬,是书中的一个标题,我看了觉得很有趣,我也想知道为什么。答案是市场经济中劳动报酬的多少,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而经济效率取决于该社会所制定的经济制度。一个社会由于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存在巨大浪费,其中每个成员的劳动报酬都要受损。我国在交易费用上的巨大浪费,是我国不能迅速致富的极大原因。手续繁琐,互相推诿,重复谈判,责任不明,使得做成一笔生意十分困难。工作马虎,产品质量差,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显著的特征。门窗关不严,马路不平,厕所漏水,路灯不亮,书籍缺页,电报延误,打售后服务电话总是无人接,更不用说各种劣质产品,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在品尝相互提供的质量苦果。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别人介绍了解了茅于轼先生。非常让人尊敬的一位学者。
  •     对初读茅的人来说,比较好。但我不是初。
  •     看了些觉得还行,有一些内容能启发人。
  •     独特视角
  •     开发我多角度多方式想社会上的那些事,你懂得,我懂的,但是大家都不愿意站出来说的很多事。茅老!崇拜你了
  •     观点倒是可称独特、新颖,只是我总是不知道在中国这些东东有没有用?有谁愿意认真听听?还是做个宠物经济学家轻松……
  •     很不错的书,经济学专业的同学有必要看一看。。。
  •     关注百姓生活,研究现行社会,比较实际点!
  •     没有想象中的好,有几篇不错
  •     书的内容没说的,但是书皮的粘贴仍旧存在小问题,还好,无大碍!
  •     不错,茅老的书不错。
  •     站在大师的角度思考
  •     这本书很好,关注经济的朋友多看。
  •     读一半
  •     茅先生只凭书中几篇关于国家、社会和教育的文章,就足以配得上睿智通达这四个字。
  •     是本好书,建议大家都来读一读
  •     常识,但说得很清晰、简洁。
  •     经济学家的良心,大家都看看吧
  •     虽然有些out 还是值得一读
  •     读茅老的书,受益匪浅(自由与平等)
  •     这本书到现在我还在怀疑是不是茅于轼所写,还是挂名拿钱?书非常一般,差评。
  •     中国应该多些这类的人才才能发展
  •     爸爸搞经济的,对这本书很感兴趣。书里的观点很有意思。
  •     矛老不愧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鲁迅!!!
  •     老师着重推荐的,很好很励志
  •     相左 看不下去
  •     说出了中国当前制度上的一些问题,但每每到关键处笔锋一转变为说教式,很有可能左右两边都不讨好
  •     以为老人家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最后发现大多数时候在胡说八道。不过多少在美国待过,那种人人平等的观念倒是很可贵。
  •     敬佩茅老
  •     没看完
  •     还好,反复来讲帕累托最优
  •     自由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的市民生活
  •     经济学的书比较枯涩,看了一会,不是很懂,留着慢慢看,慢慢学习!
  •     这书买了很久,近段时间才在看。茅于轼的语言总是有一种魔力,让你很容易的接受,不会用教化的语言强迫你接受他的观点,但他却娓娓道来,让你慢慢喜欢上他的文字。
  •     茅于轼先生眼光比较独特,也遭受很多非议,但是他的书给我很大的启发
  •     这本书适合那种平时有兴趣关注经济知识的人读,书中的有些观点很不一样
  •     用不同眼光看经济 恩 好
  •     茅于轼的作品一如既往的读起来浅显易懂,不管各位看官对他如何评价,他仍是我敬重的一位经济大家,不哗众取宠,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屈服于权势,保留着一个学者的尊严和天真,看书就知道哦。
  •     本年度最有读头的国产书。
  •     虽说对经济学一窍不通,对经济学理论不妄加评论;但通篇看下来,只觉得是一个睿智的老人的肺腑之言,平实的文风,没有华丽的文字修饰,娓娓道来。心藏良知,直言不悔,是一个值得尊重的知识老人。
  •     我不赞成茅老的有些观点,但我捍卫他的言论自由的权利。
  •     平凡的语言和理论中体现大智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