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一百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集 > 风风雨雨一百年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801429612
作者:季羡林
页数:289页

章节摘录

1 我的童年我的童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了;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拣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是坑害子女。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4岁到6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干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洑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官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在故乡只呆了六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我6岁那一年,是在春节前夕,公历可能已经是1917年,我离开父母,离开故乡,是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的。叔父此时大概日子已经可以了,他兄弟俩只有我一个男孩子,想把我培养成人,将来能光大门楣,只有到济南去一条路。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否则我今天仍然会在故乡种地(如果我能活着的话),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会有成为坏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中间,我曾有几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浑浑噩噩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只脚还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呜呼,世事多变,人生易老,真叫做没有法子!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种愿望当然只是一个幻想。我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叔父望子成龙,对我的教育十分关心。先安排我在一个私塾里学习。老师是一个白胡子老头,面色严峻,令人见而生畏。每天入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然后才是“赵钱孙李”。大约就在同时,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师附小去念书。这个地方在旧城墙里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实际上“官”者“棺”也,整条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时五四运动大概已经起来了。校长是一师校长兼任,他是山东得风气之先的人物,在一个小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大人物,轻易见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几年以后,我大学毕业到济南高中去教书的时候,我们俩竟成了同事,他是历史教员。我执弟子礼甚恭,他则再三逊谢。我当时觉得,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啊!因为校长是维新人物,我们的国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话。教科书里面有一段课文,叫做《阿拉伯的骆驼》。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当时对我却是陌生而又新鲜,我读起来感到非常有趣味,简直是爱不释手。然而这篇文章却惹了祸。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课本,我只看到他蓦地勃然变色。“骆驼怎么能说人话呢?”他愤愤然了。“这个学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转学!”于是我转了学。转学手续比现在要简单得多,只经过一次口试就行了。而且口试也非常简单,只出了几个字叫我们认。我记得字中间有一个“骡”字。我认出来了,于是定为高一。一个比我大两岁的亲戚没有认出来,于是定为初三。为了一个字,我占了一年的便宜,这也算是轶事吧。这个学校靠近南圩子墙,校园很空阔,树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丽的。在用木架子支撑起来的一座柴门上面,悬着一块木匾,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循规蹈矩”。我当时并不懂这四个字的涵义,只觉得笔划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从这个木匾下出出进进,上学,游戏。当时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后来我才了解,无非是想让小学生规规矩矩做好孩子而已。但是用了四个古怪的字,小孩子谁也不懂,结果形同虚设,多此一举。我“循规蹈矩”了没有呢?大概是没有。我们有一个珠算教员,眼睛长得凸了出来,我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Shdo—qianr(济南话,意思是知了)。他对待学生特别蛮横。打算盘,错一个数,打一板子。打算盘错上十个八个数,甚至上百数,是很难避免的。我们都挨了不少的板子。不知是谁一嘀咕:“我们架(小学生的行话,意思是赶走)他!”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我们这一群10岁左右的小孩子也要“造反”了。大家商定:他上课时,我们把教桌弄翻,然后一起离开教室,躲在假山背后。我们自己认为这个锦囊妙计实在非常高明;如果成功了,这位教员将无颜见人,非卷铺盖回家不可。然而我们班上出了“叛徒”,虽然只有几个人,他们想拍老师的马屁,没有离开教室。这一来,大大长了老师的气焰,他知道自己还有“群众”,于是威风大振,把我们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阵,我们每个人的手都肿得像发面馒头。然而没有一个人掉泪。我以后每次想到这一件事,觉得很可以写进我的“优胜纪略”中去。“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如果当时就有那么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创造了这两句口号,那该有多么好呀!谈到学习,我记得在三年之内,我曾考过两个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两个乙等第一,总起来看,属于上等;但是并不拔尖。实际上,我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我们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他比我大五六岁,好像已经很成熟了,死记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皱着眉头,不见笑容,也不同我们打闹。我从来就是少无大志,一点儿也不想争那个状元。但是我对我这一位老学长并无敬意,还有点瞧不起的意思,觉得他是非我族类。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梁秆编成的“盖垫”(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志演义》等等旧小说。《红楼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整天价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地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有时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我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英雄。有一回,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几百次,一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砂掌,五指一戳,能够戳断树木。我颇想有一个铁砂掌,信以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遂停止不练。学习英文,也是从这个小学开始的。当时对我来说,外语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我认为,方块字是天经地义,不用方块字,只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还能有意思,简直是不可思议。越是神秘的东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对于我就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万没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楼般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竟然唾手可得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学习的机会是怎么来的。大概是有一位教员会一点儿英文,他答应晚上教一点儿,可能还要收点儿学费。总之,一个业余英文学习班很快就组成了,参加的大概有十几个孩子,究竟学了多久,我已经记不清楚,时候好像不太长,学的东西也不太多,二十六个字母以后,学了一些单词。我当时有一个非常伤脑筋的问题:为什么“是”和“有”算是动词,它们一点儿也不动嘛?当时老师答不上来;到了中学,英文老师也答不上来。当年用“动词”来译英文的verb的人,大概不会想到他这个译名惹下的祸根吧。

前言

做真实的自己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1各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决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托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后记

《季羡林自选集》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国学大师,但他的贡献和意义又远在其学问之上。我尝问先生:“你所治之学,如吐火罗文,如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他肃然答道:“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严谨的治学态度发人深省。此其一令人尊敬。先生学问虽专、虽深,然文风晓畅朴实。散文尤美。就是有关佛学、中外文化交流,甚至如《糖史》这些很专的学术论著也深入浅出.条分缕析。虽学富五车,却水深愈静,绝无一丝卖弄。此其二令人尊敬。先生以教授身份居校园凡六十年,然放眼天下,心忧国事。常忆季荷池畔红砖小楼,拜访时,品评人事,说到动人处,竟眼含热泪。我曾问之,最佩服者何人。答日:“梁漱溟”。又问再有何人。答日:“彭德怀。”问其因,只为他们有骨气。联系“文革”中,先生身陷牛棚,宁折不屈,士身不可辱,公心忧天下。此其三令人尊敬。先生学问之衣钵,自有专业人士接而传之。然治学之志、文章之风、人格之美则应为学术界、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所学、所重。而这一切又都体现在先生的文章著作中。于是遂建议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选易普及之篇,面对一般读者,编一季文普及读本。适有漆峻泓先生、华艺出版社领导多方促成,于是有此选本问世,庶可体现初衷。

内容概要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籍目录

1 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  我的中学时代  报考大学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  1930—1932年的简略回顾  寸草心  我的家  高中国文教员一年2 十年回顾  进入哥廷根大学  学习吐火罗文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十年回顾  黎明之前  遥远的怀念3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我和北大  怀念西府海棠  梦萦水木清华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回忆陈寅恪先生  忆恩师董秋芳先生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4 我和书  我和书  我的书斋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最喜爱的书  推荐十种书  《留德十年》楔子  《牛棚杂忆》缘起  《清华园日记》引言5 在病中  大放光明  在病中  回家  三进宫  笑着走6 我的学术总结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我和外国文学  我和外国语言  我的学术总结7 我的人生感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做人与处世  我们面对的现实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我的座右铭  老年谈老  长寿之道  我的人生感悟  九十述怀  九三述怀  九十五岁初度    封笔问题  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表彰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编辑推荐

《风风雨雨一百年》主要作为青少年普及版在广大青少年中推广,以使他们从季羡林的作品中丰富学识,启发心智,并在季羡林的百年著作中读懂中国的历史。

作者简介

《风风雨雨一百年》由季羡林亲自作序、著名学者梁衡写跋,在序言和跋文中,他们首次向读者披露了一些新的信息,如季羡林先生一生最敬佩的人是梁漱溟和彭德怀等鲜为人知的信息。季羡林在序言表示他要做“真实的自己”,虽然在写于不同时期的散文、杂文中,暴露出他思想感情有前后矛盾的现象,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等,但季羡林先生没有像有些文人那样加以粉饰和删改,而是“统统保留下来”,目的在于真实地表现他的百年人生中在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而梁衡在他为季羡林自选集写作的跋文中也透露,“文革”中曾身陷牛棚的季羡林,一生最佩服的人是梁漱溟和彭德怀,只为他们“有骨气”。

图书封面


 风风雨雨一百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电子版,可能不全,一会儿工夫就读完了去年看了吴冠中的自传,感觉真好,那一以贯之的执着、坚持和坦荡,无论什么情况都坚持作画的大师,把我从总期待奇迹妄想顿悟的傻小伙拉回了现实前阵子在微博上看到百岁老人杨绛的采访“如果想给我过生日,那就替我吃一碗长寿面吧”,一时震撼冲击,人确实是能活出境界的,悲观只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季老先生通篇不加掩饰,坦坦荡荡,对人生对社会对祖国对荣誉对待遇对名利的种种思考感情和态度如实道来,虽无醍醐灌顶之震撼,但这才是真实的人生。一直对传统文化挺感兴趣,对禅的真正兴趣应该是从《悟空传》开始的,季老是梵学权威却对禅说之甚少,甚至在赐教人生感悟时直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顿悟是没有的。可惜读书少,做梦多,暂记之
  •     我发现我就喜欢看个人回忆录之类的文章。不过季老的文笔是比较有趣味性的。新浪读书上季老的书很多,各个出版社的都有,和梁晓声、孔庆东的作品类似,不过这样也有好处。
  •     非常可敬的一个老前辈,文字又朴实可爱。都九十多岁了是名付其实的风风雨雨一百年,一路看下来自然有很多的收获。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我有点爱不释手。我订购了季羡林自选集一套十二本书,率先看完了这一本,用了三四天时间。简略了解了季老的不平凡的百年人生。文字朴实,人品、才品溢于字里行间。对人生的感悟比较透彻,从不以大家自居,淡泊名利,疏于纷争,专心学术,学贯中西,真一泰斗也!我将继续学习季老的著作。
  •     老先生写的文章不错,其生平也值得我们学习,除了优美的文字,还要学习他的做人原则和智慧,明晰人生的真谛。
  •     有些重复的内容,但是更让人印象深刻。。最后的人生感悟很有启发
  •     牛棚一段最有趣。大师就是大师。
  •     文集的缘故吧,有些散乱,一些内容是重复的。 因为和老先生是同乡,写故乡的部分看得特别亲切,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些苦日子,但家里的老人们讲起来也是如此。 说到老人,季老和姥爷的文风很相似,不禁有些跳戏…更加崇拜状元姥爷了。
  •     季老爷子的文章没有花哨的东西,有的只是纯白朴实的语言中透出的踏踏实实做事、做人的态度。阅读这位老人的一生,胜过一切粗制滥造的励志书。
  •     很喜欢季老的文章,同时买了季老写的二本书,就是里面有的有相同的文章。
  •     读完后,直觉的有一种朴实的东西缠绕。坦荡,执着,坚持自己的原则。文字舒畅,自然老练,侃侃而谈。
  •     发现每次开会差不多我都刚刚读完一本书,季老过的是扎扎实实的一辈子,不过与亲人的长久分离虽然轻描淡写,但深觉其遗憾之心
  •     这样谦逊的口吻叙述着自己的那不平凡人生
  •     读这自传式的散文集挺有趣的,即使季先生在说他的暮年时。他谦逊勤奋乐观积极的品格让人尊敬,在他看来他的成就不值一提。在他的轻描淡写中似乎觉得这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我想那些他戏称的"幸运"只因他随时都准备好等待机会来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     是个可爱、豁达又勤奋的老人,年轻的时候很帅。那个年代的人能读书、出国,真的很幸运。后半部分没仔细看,很多与前面的内容重复的。
  •     少有的我看了想慢慢看完的书
  •     季羡林是大师,他有大师的胸怀,大师的学问,大师的忧思,大师的水平!以90多的高龄,用一生经历得来的智慧、经验,来看待每一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事情、困惑、思考,让我们思想深处很受触动,很受教育。大师的坦率、直白令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这本书又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不像一位我们想象中的高高在上的研究枯燥梵文、吐火罗语的大学问家,而想一位可爱的,可亲可近的邻家爷爷在向我们娓娓道来,讲起他小时候的故事,风趣不已。
  •     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去博库书城读完了这本书,老人朴实的文字讲出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大道至简。
  •     季老讨论学术或思想的作品太深奥读不了,散文随笔却是真心喜欢。虽然话题相近时会有很多重复的情节,但也不影响整体。这本书是选了他好几本书当中的主要部分,最好还是分别看一下信息才比较全面。智者已逝,幸好还能通过文字将思想精华一字一字传达给有心人。。。
  •     非常喜欢季老先生的书,读他的书是一种享受,买了好几本慢慢看。
  •     我特喜欢这种絮絮叨叨的文风,难怪季老对乔在德一起学习的经历提的很少,在那十年里早就分道扬镳了,想看《牛棚杂忆》。
  •     风风雨雨一百年(季羡林自选集)不少于5个字
  •     像季老学习。往死里活。
  •     这本书写的非常好,让我更近距离的了解了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我影响非常的大!!!
  •     一本书有一句引人深思的话已属不易,季老经典语录很多,文章结构好,节奏好,叫
  •     文笔功力深厚
  •     看过见证百年历史的大师给我们讲得所见所闻,我们要学的还有太多太多,走得路也还有很长很长
  •     正在看,写的真的很好很好,成功是一种习惯,灵感来自于勤奋。
  •     在报纸上看到一段对季老的评价,甚合我心:“博古通今,学界泰斗,承载着最厚重的文化气息,是一把淡雅的拂尘,拂去不论你是古今中外哪一派的隔阂与焦躁。文字真实而平淡,即使引用诗词,也无修饰痕迹,缓缓道来,与意境融为一体。以老知识分子的那种严谨和决断,还原最最真实的‘文学’二字。”
  •     一个世纪老人的一生,坎坎坷坷,但很精彩
  •     精彩人生,值得阅读。
  •     风风雨雨一百年(季羡林自选集)
  •     看了几篇,我也想成为一名寿长学深的大学者!
  •     选的是季羡林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     很好
  •     到了八九十岁的年纪,能把年轻时候就知道的道理想通并内化就不容易了,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自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没有慧根和达摩面壁的苦功是达不到的。
  •     一本书 一个人生的分量和厚度
  •     季老比较经典的作品集。也看过季老的其他集子,这本最精华。
  •     因为低价我买了这本书。看完了,很佩服季老的谦逊。他是胸有成竹的那种谦逊,而我呢,继续努力才能谦逊。
  •     在当当买了很多次书了、每次收货时间都差不多是一个星期左右、书的质量都很好、第一次读季老的书、这本书记叙了他的一生,很传奇,很受益,但里面很多部分都有小重复,像他为什么选择清华而不是北大,还有自己的老师都是反复重提,再三提到自己耄耋之年,稍显繁琐,但总体很不错,里面很多图片,原来季老年轻时也是个小帅哥呢~~
  •     通过这本书了解了老先生一生的治学过程和思想变化过程。老先生的文笔真好!看的很亲切。
  •     看了一个多月了看完了书的质量没的说,内容更是让人惊艳啊。。。赞。。
  •     在同学推荐下,终于看完了。近百岁的大师,需要学习的太多了。奋斗吧!少年!
  •     散文朴实无华,自有一种真情在。平实而有深度
  •     书橱中又增加了一本季老的书,很喜欢,很幸福
  •     季羡林的书看过没有,忘了,现在重新来吧,看看他的风风雨雨一百年
  •     今天刚拿到,还没有读,但是以前读过季老的作品,写的很朴实,且有内涵,很期待。
  •     我超级崇拜的季老。
  •     先生虽已逝去 ,但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永存
  •     用一支笔写下100年的风雨 这就是大师的人生
  •     先生的书,非常值得一读。
  •     可爱博学老头的智慧不停地在闪烁
  •     通过这本书才认识季老,惭愧
  •     季羡林先生,牛
  •     最感动我的是这么一段,文革期间,众人动员季羡林带头批斗他的老师陈寅恪,他说道,他不愿意当事后诸葛亮,他当时的认识也是模糊的,但是,唯独对于他的老师陈寅恪,他凭着良心,凭着对老师的尊敬,没有参与到批斗的行动之中。这才是反思好么。反观有些人,革命,是革别人的命;反思,是反别人的思。装腔作势。
  •     非常可敬的一个老前辈,文字又朴实可爱。都九十多岁了是名付其实的风风雨雨一百年,一路看下来自然有很多的收获。
  •     2013-03-30下午我取书的时候恰巧你也在那个地方取书,知道你买的那本书名——《风风雨雨一百年》,知道你的名字——李凯香,希望你能看到同时也希望你能加我QQ号:582411723
  •     大师的一生是如此淡泊
  •     已忘记最初接近季羡林先生的书是哪一本。依稀间记得是在05年间知晓的。 那时候的自己,一头钻进了书海里。 爱上了许多至今依然着迷的人。 桑塔格,本雅明,亦舒,杜拉斯,伍尔夫,麦卡勒斯,不足列举。 季老的书,是需要沉心静气方才能读出味道。季老,钟爱苏轼,其文亦有苏轼词的波澜壮阔,沉郁顿挫之气。若喜爱国学,不得不看其书。
  •     全书是季羡林先生的选集,每篇文章衔接度虽然不高,但字字珠玑,能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老一辈学者的严谨、恭谦的态度。文章虽无太多藻饰,但文字精炼,描写生动形象,亦能感受到季老的积极、勤奋的人生态度,值得一读,尤其对于年轻人。
  •     平淡的叙事文,从幼年时期写到老年时期,不过里面有些观点不是很认可,但毕竟时代不同,观念差异理所应当,得到更多的是人生的感悟吧,其实看病那段,如果是普通老百姓,可能很难得到那样的待遇,时代的发展使得弊端显现的越来越突出,我们应该庆幸老人家是怀着这么一种热爱一切的心态离开的
  •     平实的唠叨,毕竟专项不在于写文章而在于治学。
  •     自传写了自己的一生 还有照片很详细 很丰富
  •     家人都喜欢季羡林的文字,印刷也好。
  •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     文字质朴但处处闪耀这人生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芒。装帧朴素大方,赞一个!
  •     季老是国宝级的国学大师,他为国家增添了很多文化气息,作为大师,已把丰富的措辞转化为朴实的语言,在朴实中感受真挚的感情。他的人生也是一个传奇,这本书记录了季老传奇的一声,也很值得收藏!
  •     值得一读的书,季老的一生值得学习
  •     季老先生的书购买了很多本,但这一本最能代表他一生的真实写照.真乃是风风雨雨一百年!年轻人看了能受益匪浅!
  •     不错,还没读,很厚的一本书
  •     不错。阅读他们的文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感情。
  •     真诚,平淡,娓娓道来
  •     看到大师的书,真的是万分的激动的,拿到书更是爱不释手。
    读大师的书,才明白什么叫学识渊博。他信手沾来,侃侃而谈。看似潺潺流水,十分然。可是想要弄清楚、看明白,就得额外下不少功夫。这就是“厚积薄发”,所谓“学而后知不足".
  •     季羡林的学者风范,风风雨雨一百年得以彰显!
  •     一个老人近百年的风雨生涯,有遗憾有失落,他直白地叙述,如坦面他的内心。
  •     唯叹文辞平平
  •     读季老的书有一种心静的感觉,慢慢品读中
  •     大师的著作,还没看,肯定值得一看
  •     尘归尘 土归土 常怀感恩心
  •     求学治学教学研学 孜孜不倦 季老用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喜欢季老 喜欢他那种执着
  •     推荐每一个少年阅读
  •     最后那篇讲生病的,写的,也太像官样文章了吧。
  •     这是世纪老人的心血之作,也是他的百年感悟,对于今天的年轻人的人生很有指导意义,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娓娓道来,很自然和真实,很不错。
  •     书很赞,季老师的书总给人很安静,很温暖的感觉。我在心情的不好的时候总会读。就是这本跟其他的重了好多。
  •     真实的记录了一个世纪老人的心路历程值得一看
  •     先生风风雨雨的近百年人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透过老人平易近人的絮语,人们仿佛随着他翻阅人生书本中生动的一页页。书的装帧与印刷都不错,只是感觉字有点小...
  •     他确实不适合写文章,语言重复,叨叨之感。但是很佩服他学了那么多晦涩的语言,并且在战争时期也能在德国安心学习,实在佩服。主要是想看他在德国的经历。
  •     一百年不长,一百年又很长,中国这一个世纪的变迁,其实也映射了中国当时知识分子一百年间的变化;季老用平实的语言,描述自己一百年的经历,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     大师级人物果然不一样~~
  •     百岁老人的风雨百年,起起落落,流落异乡,从事的文学、语言研究在我眼中原来是简简单单的东西,特别是在这个电脑流行,数据、信息爆炸的年代,原来没那么简单。 人生的意义,做好自己承上启下的义务与权利。
  •     情到深处露愚拙,笔力至深显质朴
  •     写的内容虽然比较跳跃,但是很生活化
  •     语言平实,但是总是觉得有一点点假。。。可能是无法体会到那个年代人的心情吧!
  •     不错,就是季老不同时期的回忆录,有些文章重复。
  •     随手翻开任何一页都想读下去。
  •     了解季羡林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需要慢慢看慢慢琢磨
  •     风风雨雨一百年,活了98,长寿,学问之高,更让人叹服。
  •     季老很幸运也很不幸……如果他留在德国的话相信他的成就一定更伟大~~
  •     真是而不做作的文字才是最打动人的,喜欢季老的文字。
  •     书很好,通过一篇篇短文,仿佛又看见季老远远站着,白发、布衣,简单、朴素。里面没有华丽的辞藻、平铺直叙,娓娓道来。读后,心境立刻沉寂下来,厚重之至。
  •     2009年1月第1版, 2009年1月第1次印刷。
  •     多深的孤独才成就了季老。。。。真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其实可以更平和。
  •     感悟大师恬淡的心态呵一生求是的精神,感受他可亲可敬的人格魅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