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食粮》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人间食粮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208074149
作者:[法]安德烈·纪德
页数:339页

连道路本身都要忘掉

以前对名著和大家都欣赏的作家是有畏惧感的。可是人的心智是很奇怪的,不知道哪一件事情就让它成长了,或者不能称之为成长,说是改变更好吧。突然就对这些公认的好作品有了真正的阅读兴趣。在那么久的挣扎之后,我算是不再假装读书了吧。生活好似没有什么改变,我还是那样一个拖拖拉拉、没有朝气的家伙。但是心中有那么一股热量,就等待一个火星让它燃烧起来。二十来岁的年纪,我都不想说我迷茫了,只是无病呻吟而已。我静下来,对着我的内心说,你想要什么,我去做。但是我还没有找到这个答案。于是在这个世界上飘来飘去。这种痛苦一些人不需要经历,很羡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我有时候觉得自己的脑子还是一片浆糊。过着兽一般的生活,只低头走路,对自己将要走到哪里去又是期待又是漠不关心。这样一种矛盾感充斥着我的生活。没有人能够给我答案,我知道。我只能看过很多别人的生活,才可能有所触动,心里一动,说,哦这就是我想要的。而在这条寻找的路上,我要经历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本书、很多部电影。甚至要把走到这里来的道路都忘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人间食粮》:用什么填饱生命的肚子

安德烈·纪德,用一本《人间食粮》铸造了一段自己与这个时间的沟通传奇,这本书以独特的思想和深邃敏感的语言,带领现在或者未来的读者走进了一个聪明智慧和辩驳的人文世界。有评论家说,纪德的这本书是法国思想的一座丰碑,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看过本书,我很怀疑,纪德是不是连睡觉都在思考,是不是那种对一个梦耿耿于怀的人,不然,何以能以如此细腻强烈的语言来描绘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其实充满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他一面鼓吹生命的积极性,认为人的存在造就了上帝的存在,“我感,故我在。”在生和死的命题里,他极力宣传了生命存在的灿烂性,认为即使是一瞬间的生存也比死亡的无限恐惧要庞大。他毫不犹豫地追求着活着的感觉,凡是充满生机的食物,他都满怀激情。他追求着人的欲望,认为欲望其实是作为人生活的最本真的东西,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于欲望的激情。但另一方面,纪德又无限留恋于逝去的和飘荡的东西。在追求欲望的道路上,他写道——“我们的欲望穿越了许多世界,却从来没有得到餍足。又渴望休憩又渴望快乐,大自然也挣扎得好苦。”欲望虽然能填饱他作为人的肚子,却也让他感到了重重的劳累。纪德的鼻子和眼睛,是如此敏感,他甚至在《人间食粮》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这个世界的一瞬间的美,瞬间的艺术,底下却饱含了淡淡的忧伤。纪德在强烈感受活着的状态的时候,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对事物的摧残。他不断自己感受活着的感觉,甚至写下“我在旅途上,首先寻求的不是旅馆,而是饥饿感。”用什么填饱这宇宙间生灵的肚子,纪德,这个游走在世界的思想家,王子,他让自己的灵魂的饱和和干瘪的状态,触动着我们这些读者和他感同身受。是阳光的味道,也是深夜沙滩上月光的咸味,这两种味道,才是纪德对人间食粮最真的味觉。

随记

纪德推翻了"我思,故我在"的说法,改而"我感知,故我在",最近翻出之前在工作期间出差到某书博会上买的一本书,买前我完全不知道这是本怎样的书,只是觉得装祯和封面不错,没想到买来后才发现是纪德他老人家的书.吓我一跳.似乎又是一本哲学书,教人思考,教人热爱生活.无论如何,每个人看书的观察角度不同,理解程度不同继而得出的总结也不同.我是记得书中有句话印象很深刻,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追求比占有更让人充满了真实感".的确,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在追求,而不是占有,比如我们花时间准备一顿早餐,我们准备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吃掉它所花费的时间.又比如我们花3/2的人生去买一间房而却或许只能花3/1人生去享受它,如果万一,我是说万一出了意外,那很可能辛苦赚来的房子也只是一间空屋了,当然我这样说不是逃避现实,主张"过一天是一天" 因为现在的人往往把占有看重于追求,我们都想轻易的占有钱财,爱情,美梦,但却无视其追求的过程.我很有切身体会,好比现在自己在创业,而极少有人会关注你的过程,大部分人只想知道你创业的结果,一个月的实际收入.假如你成功了,反过来人们才会去关注你的过程,模仿你夸赞你.反之一旦失败,你的任何过程在旁人看来都不具任何意义.这么一来,生活的本质就偏离了,我们开始厌恶工作,厌恶生活,劳累不堪,因为当你不去在乎过程中的任何感受时,你的生活也就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目的的麻木状态.举个例子:你是否会在早晨上班的路上闭眼大睡?还是会饶有兴趣的观察早晨的社会?和来往的人群?又或者是看一些新闻?你是否在尝一道美味时,试着让自己更多的用色泽,口味,气味来调动你的感知?还是你只会说一句"哦,好吃!"或许,我们已经许久没有深入到生活的本质,而只是为着单一而又虚幻的占有而卖命,如果真是那样.朋友,歇一歇,让你的生活重新注入活力,去更多的感知这个世界吧.

他也写博客吗。。。

嗯。。我在路上打发时间。。翻看前面就已经HIGH了。。关于一个病人,一个曾经的病人,也许现在还没有治愈或者多少落了点毛病的非正常人的思维思想。。颇接近人家的那种生活总不圆满的观感。。看到其中的片段。。总有相识相知之感,然后就会颓丧。。原来人类永远都在一代一代想这些问题。。然后却永远都想不明白。。假如是现在。。。纪德一定也是一博客。。。反社会却很优雅的那种姿态。。。

遇合。

遇合,是纪德在《新食粮》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它恰巧说明了我和这本书的缘分和遭遇。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图书馆的某个角落。我蹲在书架旁寻觅能激荡我心灵的书籍。恰巧,就在这时,我遇见了你,《人间食粮》。在这之前,我并不知晓纪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恕我孤陋寡闻。然而,当我伸手触碰到这本书时,当我看见书的封面上,白色盘子中央的那只眼睛时,我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在书的1927年版的序言里,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人间食粮》这本书的作者,既或不是一个病人,也至少是一个正在康复的人,一个刚刚病愈的人,一个患过病的人。”这或许就是人世间的一种遇合。在人的一生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是苦痛,是折磨,更是一种磨炼,坚强的人,会在这酷似地狱的环境中重新站立起来。《人间食粮》就具有这样一种力量,让那些正经历苦痛的人,又或者是刚刚走过苦痛的人,找寻到重生的勇气,继续为自己、为生活而战斗。在《人间食粮》和《新食粮》里,我读到很多精美的字句。想和大家一同分享,把它放在下面的文字里。1、你永远也无法明了,我们作了多大的努力,才对生活发生了兴趣,而生活同任何事物一样,我们一旦感兴趣,就会忘乎所以。2、人生在世,纳塔纳埃尔,与其平平安安,不如大悲大恸。3、不要把上帝和幸福区分开,你的全部幸福要投放在现时。4、但愿你的视觉时刻更新。智者就是见什么都感到新奇的人。5、生命最小的瞬间,也比死亡强大,是对死亡的否定。6、凡是没有体验过的认识,对我都没有用。7、由衷的乐趣是我行动的最重要指南。8、我可不愿意听你说:来吧,我给你准备了这样那样的快乐。我只喜欢意外碰到的欢乐,只喜欢我的声音撞击岩石迸发出来的欢乐,那是为我们奔流的欢乐,既新鲜又强烈,犹如压榨机下汩汩流出的新酒。9、切莫事先为自己准备任何欢乐。10、不过你要明白,用许多欢乐才换取这一点思想的权利,自称 幸福而又思考的人,才真正称得上强者。11、不要停留在于你相似的事物旁边,切莫停留,纳塔纳埃尔。一旦环境变得与你相似,或者你变得像环境了,那么环境就对你不利了。12、自己下不了决心放弃许多其他东西。就不能持续地进行任何研究。我常想,幸福属于那些在世上无牵无挂的人,他们总是流动,怀着永恒的热忱到处游荡。13、“梅纳尔克,你临行的时候,最喜欢什么?”他回答:“最喜欢临死的滋味。”14、当然,并不是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带走,而是放弃多少对我可有可无的东西。15、汲来之水,恰如人的智慧。人的智慧,你没有江河流水那种永不枯竭的清凉。——《人间食粮》(1897)1、人是为幸福来到世间,自然万物无不这样指点。2、你穿越的速度越快,目光也就越要贪婪;你逃离得越匆忙,拥抱也就越要果断。3、我完全受我的过去束缚。4、我要跳过自尊强加给我的约束。5、一切力图自我肯定的,反而自我否定;一切力图自我否定的,反而得到肯定。完全的占有,只有通过奉献才得以证实。6、任何美德,惟有舍弃自身才能圆满。果实的无比甜美,就是要追求萌芽。7、搅得我们寝食难安的问题;当然不是微不足道的,但根本解决不了——我们的决定若是依赖这些问题的解决,那就太荒唐了。因此尽可以不管。8、让他们好好学习如何服从这些法则吧,让他们明白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利用。9、大地是圆形的,从它规则的圆周一点出发,又能到达出发点。10、自然万物都在追求快乐。正式快乐促使草茎长高,芽孢抽叶,花蕾绽开。正式快乐安排花冠和阳光接吻,邀请一切存活的事物举行婚礼,让休眠的幼虫变成蛹,再让蛾子逃出蛹壳的囚笼。正式在快乐的指引下,玩物都向往最大的安逸,更自觉地趋向进步……这就是为什么,我从快乐中得到的教益多于书本,为什么我越看书越糊涂。11、我深知一场欢乐有所准备,以求确保,就只能使其乏味,而一场惊喜完全把人抓住,才是最甜美的。12、放弃快乐无异于不战而败,无异于认输和怯懦。13、时至今日,人仅仅靠损害他人,骑在他人头上来享乐,即使是能达到幸福的那种享乐,我们再也不能允许了。要大多数人在尘世放弃由和谐自然而然产生的幸福,我同样也不能接受。14、有时,为了赢得别人赞同,我就做出蠢事;反之,我认为应当做的事有时不敢做,心知做了也得不到别人的赞同。15、光阴逝去再难追寻。16、我存在,不过我要弄清存在的理由。我要了解我为了什么活在世上。17、是的,不抱着进步是可能的想法,我就会觉得生活毫无价值了。18、妖魔鬼怪产生于恐惧——惧怕黑夜和光亮,惧怕死亡和生命,惧怕别人和自身,惧怕魔鬼和上帝,此外,你再也拿不出什么来恐吓我们了。19、因此,我觉得一切可能阻碍幸福的东西,都是可恨的,诸如胆怯、气馁,互不理解,诽谤中伤,美化臆想的痛苦形象,突然渴望不现实的东西,党派、阶级、民族或种族的纷争,一切把人变成他自身和别人的仇敌的东西,不和的种子,压迫,恐吓,拒绝,等等。20、人类社会只有具备多样活动方式,只有促进多样幸福的形式,才可能十全十美。21、已经公认的各种概念、原则,我的思想没有亲自辨识之前概不能接受。22、过去如何,将来不会再那样。人要逐渐摆脱从前保护自己、今后要奴役自己的东西。23、你期待的这种人,向你自身索取吧。24、必须从“此界”就生活。25、不要轻信,不要接受强加的东西。26、人类珍爱自己的襁褓,可是,只有摆脱襁褓,人类才能成长。27、你只需要自身汁液的冲腾和阳光的召唤,就能挺直地生长。28、你要力图使哀怨对你毫无作用。自己能获取的,就不要哀求别人。29、工作吧,战斗吧,绝不要接受你能改变的任何不幸。30、朋友,不要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要始终确信,生活,无论你自己的生活还是别人的生活,能够变得更美好。——《新食粮》(1935)这或许不能算是一篇评论,只是关于它的感悟罢了。

看不见的风景

王威廉一成长常常被认为是一个蜕变的过程,生命经过痛苦的仪式终于脱离了旧的躯壳,焕发出湿润而又新鲜的光泽,仿佛只要越过这个临界点,目光就不会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会一直深入下去,终于有一天就会抵达那些黑暗的根须。很多年来,我坚信这一点,我的耐心像动物的冬眠一样长久。但是每过一年,我都感到往事在加重,而未来却在减少。我无法确定自己相对于那个临界点的位置,或许它尚未来临,或许它早已被轻松地逾越。这个夏季过剩的雨水常常模糊我望向窗外的视线,无数透明的雨滴叠加在一起居然让世界变得如此晦暗。这正如人的生活与记忆。每一天迅速地掠过,几乎只容得下一个短暂的哈欠;或者,在很多天的早晨醒来,疑惑于时间的静止、环境的静止以及自身的静止。但是,这些透明的日子叠加在一起,居然也变成了浓得化不开的雾。来时的道路早已无法寻觅,只有记忆的筛子从远逝的岁月中过滤了层层往事,像一卷卷陈旧的电影胶片,展现在颠倒过来的望远镜那头。因此,往事是残缺的,部分的,是一个人的生命遗漏下来的框架和草图,它总是像铁屑一样追逐着生命的磁石。正像我能够记得的童年:青藏高原上的城镇与草原,八百里秦川中的祖坟与血亲,它们总是构成一个奇怪的国度,梦中的我在其中过着当前的生活。所有的经历纽结成一团,那些自以为是的刻度与标记完全消失了。我在中学的教室里和大学时代的同学一起上课,而讲台上和蔼可亲的笑脸却是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梦里,这一切是和谐的,是真实的,甚至有一些事情跃出了我的控制,和现实的记忆混杂在一起,构成了新的往事。这个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水乳交融,难分难解。现实与梦影,清醒与迷醉,生活与回忆,这些正与反的人生碎片彼此依赖,不但不能否定一方面,而且都不能轻视一方面。多少年来,我总是觉得自己以往的生活像爬楼梯一样,受困于一阶再一阶、几乎永无休止的刻板规则。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忍受着自己内心的反叛,忍受着身体的疲惫。我告诉自己这种社会给人们制造的潜在规则总是要结束的,就像是注入瓶中的水,满了一定会溢出来。等到那时瓶子里的拘束生活终会结束,而我则必然喷薄而出,来到一大片风景迥异的辽阔天地。但我现在早已从那隐形的瓶子中漫溢了出来,却几乎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喷薄,只是安静地流淌下来,在无际的平原上化作了一脉溪流。二纪德在《人间食粮》里写道:“你永远也无法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我记得一个朋友让我读到这句话时,我因为这句话的准确和深刻而感到深深震撼。或许应该解释一下,纪德所说的“生活”指的应该是我们身处其间的全部生活,是高贵与鄙俗、荣耀与羞耻、天堂与地狱、阳光与黑夜并存的生活。而不是我们通常为了一部分而牺牲另一部分的生活。完整的生活或许并没有急切的目的,也并不是一道必须刻意解答的选择题,而是我们所要注定经历的这个时代的一切。对这样的生活发生真正的兴趣是非常困难的。人在大多数时候只是利用生活,只有伟大的哲人才能接近真实的生活。对我这个选择写作的人来说,我经常赞赏“文学的炼金术”,信任伟大的语言能够照亮生活,信任优秀的诗篇能够点石成金。或许这样的信念是对的,它促成了不朽的艺术。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艺术会不会是一层华丽的帷幔,挡住了一些原本我们需要领略的景色?还是说,艺术像一面凸凹不平的哈哈镜,扭曲了生活的细节与我们的感受?这个时代对于个体来说,是一个悲剧时代。日益复杂的现代生活造就了当代人心灵的分裂,也造就了一批思想大师的敏锐与深邃。他们对个体的卑微存在有了新的阐释,比如个体的自由其实是多么有限,比如个体的一切多么依赖于外界的塑造。我曾震撼于他们的深邃,他们的确探测到了人类社会的许多秘密神经。但是我更为个体的存在感到悲哀,我的目光并不能直接触摸到事物的表面,我的眼睛与事物之间永远有一层透明的晶体。这个晶体可以理解为文化、历史以及个人在某个时刻的特殊处境等等。那么我们究竟能看到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当别人著书立说的时候,相反,我用了三年的时光浪迹天涯,以便忘记头脑中学到的一切。这个退化的过程是缓慢而又艰难的;对我说来它却比人们所灌输给我的所有知识都更为有益,是一种真正教育的开端。”——再次引自纪德的《人间食粮》。有一段时间,我也没有读任何一本书。但我谈不上是在追随与模仿伟大的纪德,我没有那样的智慧和勇气,我只是在做一个小小的自我实验,看看自己究竟有没有独自思考的能力。我的内心渴望看到更多的真实。我把这戏称为 “文化视觉”的自我疗程。一段时间后,我感到自己头脑中有许多清晰的知识被慢慢遗忘,一些他人的言论逐渐模糊。一方面我希望如此,我多么希望自己的精神生命重新获得自己的心跳;但另一方面,我深深惧怕我会就此丧失思考与谈论事物的能力。我见过一些人,他们依靠一些概念就可以高谈阔论,但是在面对生活的时候,他们的谈论就显得虚弱和空洞。或许生活就是拒绝概念的,它过于丰富。我怕面对生活的丰富时,发现自己的贫乏。值得庆幸的是,我在中断阅读以后,我的想法更为活跃,它不再局限成知识的形态,它更轻盈,更透明,也更容易飞翔。我觉得对于个人的精神生命来讲,想法是比思想更重要的东西。想法,或许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与无边的生活初遇之际的感受,可以理解为内心之眼的一种“看”。它是精神生命的火焰,我们所有的经历都会成为它的燃料。我们阅读,我们旅行,我们热爱,或许只是为了延续它的燃烧。想法比起思想距离阅读与文字要远些,但是却距离此刻的存在更近些。想法是一个人灵魂的自言自语的东西,并不要求别人一定要听懂。当我拥有了丰富而敏锐的想法,我对自己的孤独感到很满足。因为我的孤独并不是一种封闭,它以想法的方式和生活的无穷在对话、在交流,它终将变得充盈。三一个星期有五天的工作日,经历重复的行程,掠过重复的风景,而剩下的两天为了下个星期的继续生存我们不得不“保养生息”。那些遮挡阳光的人造建筑物在我们的脸上放下漫长的阴影,那些建筑物之间狭小的缝隙让我们理解了天空的明亮,而在缝隙和地面交界的地方,填充了可怜巴巴的却昂贵十足的绿色“花园”。即使我们能够忘记书本的知识,忘记文化的偏见,但为了内心的宁静与健康,最终我们也将试图对这些景物视而不见。这些景物更多地存在于想象之中。或者说这些景物是一种“现代巫术”的触媒,它提供了现代人在这个时代的安慰与幻想,而且它暗示了某种光荣的未来。但遗憾的是,它本身的存在却常常使这种未来显得锈迹斑斑、面目可疑。因此,一个人漫步在城市里,就是面对历史与生命中某种不确定的状态,它检测着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当然你也可以说,这种状态自有它的魅力。久居城市你绝对需要精彩的出游,即使城市其实常常远在你的理解之外。在我的体验当中,我觉得一座陌生的城市总让我有逃离的暗喜,让我明白什么叫一个人的独处。我觉得人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像物理学里的注水的U型管,在过于熟悉的环境里,人与环境的就会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不再有波澜和流动;但当人面对新环境时,那种压力的平衡打破了,新的清新的生命感觉从高处降落下来,注入到人的内心。生命是惧怕静止的,流动的才是生命。因为只有流动才有无数的可能性,才有新鲜、充盈、诱惑和丰富;而静止尽管是必然,却通常预示着死亡。一个人面对一片风景的时候,首先自然是观看与欣赏,但在这个过程过于持久之后,人与风景必然融合在一起。在外人看来他构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被这片风景所吞噬;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风景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他走到哪里心里都装着同样的景物,他像寄居蟹一样带着自己的世界,和世界的其他部分变得绝缘。尽管你可以指出像福克纳这样的作家在“一块邮票大小”的土地上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但你得了解,伟大的作家具备“转化时代”的能力,正像作家卡彭铁尔论述的那样,是巴尔扎克、乔伊斯、普鲁斯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但是,或许在今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出游的条件和时间。即使有,也不一定有出游的心境。旅游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时尚,一种奢侈,一种交谈时新的话语权力。这样的旅游毫无意义,这样的旅游将成为生活的负担。葡萄牙作家佩索阿在他伟大的《惶然录》里曾写下“头脑中的旅行”,这种心灵的“梦游”指向“不知道的国家,或者指向纯属虚构和不可能存在的国家”。我很欣赏这种头脑里的旅行,而且我觉得心灵的梦游应当是生活能够被我们或热爱、或咒骂、或忍受的必要元素。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逃避一场真正出游的借口:我们的生活正越来越变成影视剧里的一座微不足道的盆景,假如我们还有勇气和智慧发现这种可悲的处境,那我们敏感的内心将是怎样的痛苦啊。加缪曾肯定地说:“没有生存的痛苦,便不会热爱生活。”那我们应该感谢这种生存的痛苦吗?我们应当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绪福斯一样,把粗糙的岩石再次推向生活的顶峰,然后安静地等待它的再次滑落?四纪德站在这篇文章后面的某处。他的眼睛望着你,像是暗夜的星火。在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对生活发生了兴趣之后,纪德接着告诉我们:“但现在生活既然让我们感兴趣了,这兴趣定将会像一切事物一样——使我们着了魔。”我对这样的说法感到吃惊,第一次知道生活也是能让人“着魔”的东西。一种“着了魔”的生活,应该是怎么样的生活呢?我不确定在我的生命体验中我有没有经历这样的时刻,但“着了魔”这种强烈的不由自主的状态却对我充满了极大的诱惑,它对我而言是一种召唤。而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我才勉强从这种召唤中脱身而出。因为在我沉静下来的时候我感到了这种召唤的空洞。事实上即使每一刻我都对生活充满激情,我也不能肯定能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当我总是惦记着要去“热爱生活”的时候,我会突然对“生活”这个词语感到疑惑和陌生。我知道,抽象的东西有时候是精华,有时候却只是一些干枯的概念。正如所谓的“生活”。当我们真正生活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忘掉了这些对生活的命名与书写。我回顾自己的成长,正是在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得出了有关世界的种种结论。我曾振振有词地满足于这些结论的发现,透过诱人的词汇我变得躁动不安。我觉得“生活在别处”,在远方,在未来,总之不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结果是,那时我在眺望现在,而现在我却在回忆那时。而且,我知道这没有什么特别的,无论身边的人还是书中的人几乎都经历着这样的过程。现在,对世界和生活我越来越难得出什么结论,我所渴望的“成长的仪式”也没有出现,我更不知道我对这个时代可以了解多少。不过,我已经不再追求那个“仪式”了,因为仪式是人为的而非自然的,当我惶恐于再用语言命名我自己的时候,对仪式的渴求就像魔咒一样被取消了;而此刻,我的眼前几乎是一片混沌,理解这片混沌或许需要一生的时间。德语作家卡内蒂在随笔《钟的秘密心脏》里写道:“在他身上一部分变老而另一部分尚未诞生。”我对自己常有这样的感觉。我觉得自己不是处在过去与未来的缝隙之中而痛苦,而是我痛苦于没有这样的一条缝隙来让我感到安全。我觉得生命最大的压力都来自于过去,过去像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而我趴在上面,不知道自己被推向哪里。在我的生活化作平原上的溪流之后,我觉得溪流的故事最好这样讲述:最初的时候,伴随溪流的只有伤感。但在经历了足够漫长的时间和旅途之后,溪流对能否汇入大海已不感兴趣,它甚至开始忘记有关大海的想象,它明白只要是溪流就注定要汇入大海,而汇入大海正是溪流消失之际。但或许,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沿途的风景。我曾在和本文同名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无法看见事物内部的阡陌无法看见灵魂深处的动荡也无法看见他人的存在与生活这些看不见的风景有可能浮现在别人眼里也可能永远无人可见但它们和石头一样沉甸甸地存在我不知道我是谁或许我就是寻找那些看不见的风景的人在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之前我所说的话无足轻重诗人米沃什在他的诺贝尔获奖演说中提到:“‘看见’不仅意味着置于眼前,它还可能意味着保存在记忆中。‘看见而描绘’也可能意味着在想象中重新构造。”我说的看不见仅仅指眼睛的看不见,以这种方式强调了那种米沃什意义上的真正“看见”。无论怎么说,那些看不见的风景都是为了让灵魂的眼睛得到休息,就像街角的长椅随时准备接纳疲惫的行人。面对眼前这些变幻莫测的人与事,我希望在闭上眼睛的时候,我能够获得另外一种更清楚更警醒的目光,它将穿过事物的颜色和表面,来到一小块能够让心灵休憩与沉思的林中空地。原载2006年10月《书城》http://blog.sina.com.cn/wangweilian

幸福瘾君子的自白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它可以被看作任何一种文体,却又与什么体裁都没有干系。理性、思性与神性自然而然地融于一体。你尽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安德烈•纪德的自白,他把自己的幸福观,附着在每时每刻的日常生活和个人思考之中,进而又行诸语言。十九世纪,上帝死了,人类的生存之谜再次如铁幕般降临。而纪德,这个以文字为翅膀的人,用自己的思想和双手,为当时乃至其后的人类社会,开启了重重帷幕,我们惟见光灿灿赤裸裸的一片。谁说伟大的上帝已经死了?在那千万缕阳光中,他就在那儿,与万物一体,与自然相和谐。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生命本身。纪德将生命视为人唯一也是全部的财富,始终保持着忠贞不贰的崇拜。于生命而言,即便是最不起眼的瞬间,也比死亡强大,是对死亡毫不留情的否定。死是另一回事,而现时应该做的,就是赤足感受、亲身体验生的乐趣。纪德高度礼赞人的本能和欲望,在他看来,但凡情欲都快活,都值得吟唱与体验。但这并不是说,纪德倡导人们成为纵欲狂徒,而是,我们要学会乐此不疲而又热情奔放的爱,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爱中体验丰满充实的幸福。最美妙的,是欲望本身,而不是欲望的实现。生之欲望,就在深情地拥抱,而不是完全的占有,真正的拥有,只有通过奉献与让度才能实现。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时间的过程,人生的虚无同每时每刻的实在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一切留恋不住,何不忘我地相拥,拥抱瞬间,生命的真相并不在物中,而是寓于爱里,在爱的瞬间才能体味到恬静的永恒。纪德并不要抓住瞬间,他要做的是与瞬间并肩同行,就在这一刻,任何未来还没降临,整个过去都逝去了。在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瞬间感受无可替代的自己,这就是至乐至福之生,惟其不同,才各有价值,他一无所有,又无所不有,没有一丝力量,却穿越了一切。这份美妙,独特而充实,凭空而来,又转瞬即逝,唯有勇敢的智者,才能坚守,令其绵绵不绝。“我决意要幸福”,这是幸福并思考的强者发出的声音,他将自己的幸福当成一种使命来承担。在纪德那里,人就是为幸福来到世间,万物都喜爱生存,而生存之物无不安乐。正因为努力寻求欢乐,植物才发芽,蜂房才酿满蜜,人心才充满善良。四时交替,潮涨潮落,季风来而复去,活跃起来的万物,都由和谐的节奏维系着平衡。一切都在酝酿着快乐。我们本与万物为一体,只要我们回归自身,幸福就会不可思议地到来,并且永驻。我们不再去管通向未来的路多么漫长多么崎岖,只是忘乎所以地昂首前行,迎接那妙不可言的未知。一切一切的美好,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纪德说,关键是你的目光,而不是所见。他要每一个读者在书中找到自身,进而找到超越自身的一切事物。在文字吉光片羽背后,我们看到那个深深扎根于心灵与思想始终如一的强者,他对幸福上瘾,对爱痴迷,他要做爱的表率,迫不及待渴求与人分享幸福,他要向世人宣告,那种最完美的自我实现与不可限量的幸福。

不小心碰到的一本命运之书~

因为曾经也是这样想过的...想让自己成为一株植物,成为一部植物心灵史...每天的生活都是学习,学习怎样热爱时间的流动,学习在流动中习惯各种静止,生活并不是一开始就展现恒定的可爱,人也并非一开始就习惯给予和接纳..阅读纪德的感触在于,他在每一条经过他的线条上不断的加上延长线并欣赏它们的交点,让自己的网络更加丰富与圆满.我只是热爱努力热爱生活的人..他使我相信..

在通向欲望的道路上,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真理。

主宰一切的中心词是虚无的,它的名字叫欲望。很久以来,人们不知道如何应付它。压抑或者放纵都显得简单直接而笨拙。纪德的想法是引导它,用更大的理智控制它。对于欲望,不如就接受和追求,只有在通向它的道路上,每个人会找到自己的真理。

叫做擦擦圣经什么的,都是浮云

《在路上》是美国垮掉一代的《圣经》,《人间食粮》是法国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怎么都叫什么什么一代人的圣经啊?而且都是游记类的啊?大家就把这两本书当做一般的游记看吧,那是美国人和法国人的圣经,不是我们的。这书之于我们和一般的游记没有任何区别,所以不要迷信《圣经》,也不要迷信被称作各个领域《圣经》的书,圣经毕竟是西方的,以后读读被称作擦擦的《论语》那样的书,怎么的都比《圣经》有现实意义。不过抛开不安一代《圣经》的光环,这书还是很好看的。。里面的很多话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再有就是这书是合订本,包括《新食粮》啊,《土耳其游记》什么的,不喜欢的酒不用看了,我觉得没啥意思。。。

大地的盐

这是一本散文书,所以它变化多端,若即若离,伴着感官快乐的阵阵战栗。切莫停留,抛开它表面的欲望和本能,抓住文字的翅膀,纪德带我们来到1936年的《新食粮》。满满六十五页的内容说的都是奥义的注解:人就是为幸福来到世间、任何感觉都是一种无限的存在、扩展尘世事物、关注人本身的进步。这就是我们在人间所吃的食粮,带着大地和大海的咸味,让纪德远离浪漫主义的忧郁和病态,为矫揉造作的文坛注入坚实的力量。

去你的吧

看完就把书扔一边了并且基本确认今后不会再翻开它你是你,我是我恩,这也是你希望看到的吧先说点题外话,我是手上这本书的第三位主人第二位主人在书上不时用铅笔勾出了一些语句这种感觉怪怪的我是个从来不在任何书上做任何记号的人现在却在读一本满是别人记号的书感觉就像两个人坐在包厢里看电影随时都可以互相窃窃私语交流心得但是,问题在于,如果非得让我来划线大部分记号我肯定都会标在不同的地方人生真是奇妙啊关于这本书,基本上是这样的明白的人,根本不需要纪大叔耳提面命般地叨叨,有这功夫,我早享受生命去了而不明白的人,把书翻十遍,还是没用,他说他的,你过你的其实纪先生完全明白这一点,他在当唐僧的同时,还得扮演牛魔王,也不嫌角色跨度太大累得慌所以我觉得实在很吊诡他真的是在为读者而写吗?追随他的语言是愚蠢的领会他的精神根本不能通过这本书效仿他的做法估计下场会比较凄惨……写这本书更多的是满足他自己吧,我相信在写作时他一定爽得不得了不过也正因如此,这本书跟别的书还是有区别的那就是纪大叔是真心实意地在犯贱,且还要拉上上帝垫背,确实贱出了大师的水准好了,纪德老师,我猜你是处女座月天蝎,或者天蝎座月处女你聪明得很到位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胡叨叨的坏习惯你以为别人都能分别出你哪一句是娱人,哪一句是娱己,哪一句是苦口的劝说,哪一句是故意的废话,哪一句是血肉模糊的领悟,哪一句是混淆视听的谜语拜托,除了你自己知道你其实就是在表演外,别人都不当你是演员,都忘了其实卸妆后才是真实的你可惜了啊,人们颁给你的不是奥斯卡小金人而是诺贝尔我真为你感到遗憾:奥斯卡影响力更大,波及度更广,记得的人也更会多一些,经常还会被翻出来做个正儿八经的回顾和纪念,更能满足你内心里那点不能说的小野心最后回过头,我还是必须承认我的错误我怎么能说你的书没用呢人们看到它,自会有自己的理解就像《圣经》一样,无非就是个工具或是媒介而已能不能找到上帝,其实跟《圣经》无关,但是有这么一本小册子,总是要方便一点但是,说真的,你看看《圣经》曾经现在和将来祸害了多少人啊(我还是痛心疾首有个跟我只有一通电话之缘的哥们儿,他稀里糊涂地信了教,我太耿耿于怀了)你就真不担心你这书的副作用?人们早已被你迷昏了头,哪里看得见就算你三番四次地警告你看,你这个狡猾的骗子,伟大的艺术家,我不得不向你致敬这哪里是《人间食粮》,根本就是《人间添乱》但是,不乱就不好玩了是吧我也虔诚地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在这人间,纷纷扬扬此起彼伏而我更认真的觉得,这些表演你都看过了,翻来覆去总是那么一套,人们是玩不出什么新花样的,你都知道。所以该干嘛干嘛去吧,出门右转不送谢谢再见!

我有什么理由不快活

我向每件事物大胆的伸出手 自认为有权得到我所渴望的对象切莫在未来中寻找过去梦想明天是一种快乐 但明天的快乐却是另一样 幸好事实与人的梦想不同 惟其不同 事物才各具价值夜晚一阵阵等待 不知等待什么爱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 等待随便哪种未来同你相遇之前 我的生活没有故事 现在怎么能有呢?你不就是我的全部生活吗养一身虱蚤也有乐趣我一旦确信我不需要追求幸福 不料幸福就开始常驻心头了 是的 就是从我确信我什么也不需要就能幸福的那天起 我朝利己主义刨了一镐头 心中立刻大量涌流出快乐 足以供所有人畅饮 我随即明白 最好的教导就是表率 我把自己的幸福当成一种使命来承担为什么解除痛苦只带来很少快乐 而欢乐结束却造成很大痛苦呢 其原因就是 你在痛苦中 总想着你没有得到的幸福 而在幸福中 就根本不想你侥幸免遭的痛苦 也就是说 你天生就是快乐的未来呦 不确定的 我多么爱你我们身上最宝贵的 正是尚不确定的东西哪怕每千年能跨进一步 我也早就上路了我有感觉 我感到我要走了

青春圣经

阅读纪德的人间食粮是由于无意间看到豆瓣上的宣传,说是青春圣经,于是好奇的下载来看。它是我完全没看过的类型,但确实无愧于青春圣经的称号。急性的我非常耐心的看他写道如何等待,写道瞬间的神奇,字里行间里充满了他所写的爱与热情。不是世人常说的占有与束缚的爱,我们心甘情愿被束缚其中的爱情,亲情友情等。纪德说:你以为乐在其中了,其实你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了,被你的妻子,小孩学业所攫取,并从上帝那里窃走了。他的爱是欣赏的。永恒的流浪者怀着热忱游荡在天地间。大自然玄妙的一切,日升日落,花开花谢,所有在世俗繁忙中被遗忘掉的美好都被这开放包容的心灵感受到。对于忙忙碌碌的世人所构建的社会,他并没有所谓的道德束缚,没有所谓的对与错的观念。纪德说,他对美的欣赏并不是建立在对丑的讨厌的基础上的。纪德说,单单知道还不够,一定要亲自去体会过才行。扔下书本,出发吧。于是我想起一直想去看看的江南,漠北,却总是怀疑我是否真的有领略的欲望。感觉亲切,因为能看到同自己一般的,或者说同很多人青春时一样,反反复复,起起落落的情绪。还有那无根的迷茫。我跟同事说,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路了,同事笑。其实,我真的迷路了。纪德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他的旅途见闻,风景,陌生人,自己的心情。他在旅途中寻找。而我蜗居在小房间里寻找。我自是知道各种风景的美妙,然而再美的风景,遇上心里的空虚变黯然失色。曾经一遍遍书写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羡慕那种年轻的热情,虽然彼时的我比诗人还小。18-25岁,四处旅游。然后厌倦,回归家中钻研学问。我很羡慕。继而想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然而更困惑,于是外表无任何变化,然而内心却始终波涛汹涌,心事重重或许就是这样……

背德者的时代,纪德何为?

不久前,有位好友曾向我表达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在读纪德的《背德者》时,丝毫不觉纪德“被魔鬼俯身”,也不感到其作在道德上有伤风化。当时我没读过纪德,便打趣说:或许是你自己的尺度太宽了吧。借此次【读品】“纪德”专辑的机会,最近也在陆陆续续读纪德。这段时间纪德作品纷纷再版,光《人间食粮》国内就差不多出了三个版本,出版社再版经典的努力值得称道,但我同时也有不小的担心:在这样一个喧嚣而变化剧烈的当下,纪德式的慢节奏无疑有些不合时宜的。在这个连萨特都被巴特抢去风头的时代,纪德还能博取多少青年人的青睐?像《人间食粮》这样的作品是否还能重温旧梦,像那个逝去的时代那样,重新激起青年人心中的涟漪?与我那朋友的阅读感受类似,读过几部纪德作品之后,我也不大相信那种“大声念纪德的文章10分钟以后,你的嘴巴会发出恶心的臭味”的论调了。随着时光的流逝,道德的变迁,使得曾经被视为“撒旦”的纪德,在我们的时代不再惊世骇俗,也不再触犯众怒。那种对道德秩序的挑衅,憎恨家庭与父母,虚无与孤独,这种纪德式的生存在当代青年人里也并不鲜见,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他们而言,纪德也不再有那么大的魅力。有时候,纪德流露出来的宗教情绪反倒叫他们厌烦。于是问题就出来了,在背德者的时代,纪德何为?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不如先看看纪德时代的年轻人如何受到他的影响。当时的青年马尔罗曾对人说,纪德是地铁的出入口。地铁里的所有人都要从那儿经过;巴塔耶看了纪德的作品佩服的五体投地,同时又感到绝望,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纪德那样的胆识和优美,一气之下把自己的诗都烧了;而莫利亚克第一次与戴高乐将军见面,见将军张口闭口只谈纪德,也为此感到极其惊讶。而萨特更是认为,法国那三十年来的思想都应当根据纪德来定义。对于那代法国青年来说,纪德身上的“撒旦”气质尤具魅力。他的不相信道德,不相信上帝,痛恨虚伪,拒绝束缚,追求解放与自由的气质,引起了青年人的共鸣,六八一代青年人的血液中不乏纪德的基因。正如萨特所说的那样:“纪德给予我们最为珍贵的东西,是他决心彻底地经历上帝的末日和死亡。”纪德笔下的事物总是让正经人感到惶惶不安:同性恋,恋童癖,鸡奸者,无神论。从《梵蒂冈的地窖》到《伪币制造者》再到《如果种子不死》,纪德展示的世界充满矛盾、动荡与不安。每个人物都穿梭于神魔之间,流离彷徨,孤独绝望。与恶为伍的文学每每如此,正如克洛岱尔所说:“纪德的名字就意味着鸡奸和反天主教。”在这个意义上,纪德同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站在一道的。在走向恶的同时,他们用他们的文字与人生在向我们展示人性的深度。然而一个时代终将结束。对于“上帝之死”,人们已由绝望走向狂欢。这种纪德式的叛逆与绝望似乎不再能获得理解了。尽管他的后辈们拉康、巴特、德勒兹们向其表达过敬意,但在这群“后”学家们“非道德”的视野中,纪德式的“反道德”依旧逃不出本质主义的囹圄。自由主义者的解读更倾向于将纪德作简单的理解。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纪德的地位是凭借着《访苏归来》而奠定的。他们钦佩纪德的勇气,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敢于纠正自己的立场,敢于批判苏联与斯大林,并且能站在了反极权主义的一边。这里的纪德理性、诚实,富有常识感,但这一形象又如何与其魔鬼形象并存的。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讨论显然是不够的。纪德在今天遇到的尴尬或许是,人们对恶早就习以为常,人们对反极权也不感兴趣,人们似乎也不在意信仰的有无。所谓后现代,是后道德非道德的时代,人们不喜欢在善恶美丑真假之间做选择,而更愿意在无真假无善恶无美丑之间流连。然而,纪德的真诚还是必须提及。奥斯卡·王尔德曾这样评价纪德:“这张嘴是不会说谎的。”老生常谈这样的话题固然落伍,但真实对于纪德而言太重要,为了真实他宁愿牺牲自己的信念,为了真实他可以背弃道德与信仰,为了真实他可以把小说写得支离破碎,把人物塑造得颠三倒四。可以说,没有真实就没有纪德。要把纪德置于当代,绝不是使其适应时代,而是要让这个时代求教于他。人们可以通过对真的追求,找到一把破解纪德其人其作的钥匙。道德教条遮蔽了人生的丰富,宗教秩序掩盖了人性的深度,而极权主义更具抹杀个体真实的危险。为此纪德更注重身体感觉与生命体验,他写自传不是为了彰显自我,而是为了搞明白真实的人生是什么。命运多舛,人性多变,但纪德恪守真诚,并为此举步维艰,左右彷徨。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他的自画像,他的字里行间回荡着卢梭的呼喊。人们还可以通过纪德对真的追求,看到这种求真的困境与危险。这种对真的追逐与依赖,是彻彻底底的法国式。从笛卡尔式的思想革命(“我思故我在”)到卢梭式的社会革命(“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再到福柯式的话语革命(“知识即权力”),法国的文学与哲学上的批判精神一脉相承。彻底的怀疑与批判固然能避免陷入谬见,但批判也可能在否弃一切的过程中放弃了原有的追求。为了抽象的真实而放弃具体的常识,为了理论的真实而否定生活的真实,批评家特里林的《诚与真》为此写下过一曲动人的挽歌。然而,纪德毕竟不会走得这么远,他一再地告诉我们生活比理论更可靠。他背弃了道德,却没有背弃生命的真实。在他看来,这种真实是生活意义上至高无上的道德。而今天的人们很可能不但背弃了道德,同样也背弃了真实。也正是由于背弃了后者,他们才顺理成章地背弃前者。尽管德国学者法兰克福在《论真实》这本小册子中一再警告,真实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食粮。但令人惊奇的是,人们却可以在大量的谎言、扯淡中活得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真实是毫不在意的,一切的争吵与辩论都是在毫无真理渴望的情境下发生,更别期望他们会为了真相而改变各自的信念。人们更容易记住的是纪德对道德秩序的颠覆,对苏联斯大林的谴责,但我们最难记住纪德类似这样的提醒:“凡是始终一贯坚持自己的意见,往往会发生不诚实的危险;我认为当着多数人的信念和自己的信念成了问题的时候,尤其需要诚实。”但从最近中国知识界一系列事件发展的事态来看,这样的提醒人们是很难听进去的。

水平有限 看不下去

封面有很大的迷惑性,我以为是介绍法国美食的书籍,既然不是,好歹也知道纪德原来很有名。那就不才看下去,额。。。。看不下去,不知道是我的水平有限呢还是作品高声莫测呢?最后,我很佩服前面24位对这本书四星并有深刻认识的高人们。

是谁唤醒了你长期懒散的幸福?

是谁唤醒了你长期懒散的幸福?香理人只有一生,但若你去了解他人和阅读书籍的话,你就可以体验到很多人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叫丰富和不虚度。灵魂的禀赋在于燃烧,不停的囤积能量,再慢慢的释放,锻炼出烈火金刚之身心,而不是一具活死人。纪德矛盾,又在矛盾中找到自己的坦诚。自己提出的论点,又找出驳论斥回,再反复一直找到正确的答案为止。他善变,不停的变化,不喜做一个固定模式的自己,他认为维持自身的一致就难免陷入虚伪当中。他有持续的激情和渴望,不断地追求,但不是占有支配和贪婪的享乐,他扩展爱,不是满足爱,把快乐无限延升,不是提前衰竭。他认为精神的快乐胜过一切物质与肉体的快乐。只要不是骑在他人脖子上行乐,不必刻意在乎伦理道德,他以为等待的不是忽视伦理道德的后果,而是精神的自由和快乐,这才是最高的快乐。他用热情去影响人,活着就要象一团火象一个球。他对灵魂的快乐与精神爱情追求着纯粹,即使牺牲巨大也在所不惜。他要保持幸福感的永不衰竭,保证自己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然后再传播给他人。他演各种角色,逼真生动活泼智慧幽默,常给人带来快乐与回味,善用暗示的方法提醒他人进取与纠错。他不惜花费时间与精力传播益知识,只要是对人类有益的。他也执着,可以数几年如几月,象一只不知疲倦的虫子。他用智慧与爱心唤醒一些让幸福昏睡的人,他尽可能地让自己和他人对生活与人发生浓厚的兴趣。他希望给到最爱的人一种谁也没有给过的快乐,他要实现他的爱是双向的,如果他忧伤也只是低落的热情。他的激情象宗教一样敞开,他的感觉是无限的存在。他不断地吸收能量且热情洋溢,燃烧是他的灵魂价值。他用有限的一生与热情,丰富地体验了很多的人生。凡接触他的人多少会被他感染,他教导人要关注一切事物胜于关注自身,与其索取不如给予,与其空洞的给予首先充盈自身,他在去爱的路上获得了丰富的被爱。他认为自己把爱消耗在了美妙的事物上,他的燃烧让事物光彩夺目,他乐此不疲,一切热衷都是爱的耗散,一种甜美的耗散。他不同情人的愚蠢,但他不泛爱心。但他的爱心是给大家的,不仅仅只给到任何一个人,而剥夺那一个人。最后他说:但愿《人间食粮》教你关注你自身超过关注本书,进而关注一切事物超过你自身。此书纪德写给未曾谋面的纳塔纳埃尔,他想给她热情与别人给不了的快乐,灵感也由此而起,娓娓而谈,温柔有爱,象一封绵绵的情书,谁读了这本书获得了新知谁就是他那个未曾谋面的纳塔纳埃尔。

丰饶大地 疾行人生

在开始阅读纪德的《人间食粮》之前,请记得他在书中说过的这句话:你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我开始觉得,我们从现在开始,可以阅读《人间食粮》了。无论你是否听说过纪德,知道他的生平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无论你对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存在多大的疑问,对名著存在多少敬畏,不要担心纪德头顶文学桂冠的光焰,也不要畏惧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的身份,请直接翻开《人间食粮》开始阅读。如果纪德曾经从如此丰饶的大地上获取无数丰富的感触和体验,那么你也一样能够从这本书里获得类似的收获,因为我们正行走在他经行过的大地之上,我们的感官甚至还要比他更为敏锐细致。  纪德所处的时代,上帝已死。人们仰头凝望上苍,却最终发现那个神性的世界已死,并没有任何灵魂的救赎可以言说。于是,他们把目光从天空移向地面,投入生活本身。在重新定义的善恶生死之后,重拾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人间食粮》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充满了热爱和激情,不再幻想恢复背上的双翅飞回云霄上的天堂,而是作为大地之子讴歌和欣赏尘世之中的一切。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在精神和行动上的绝对自由,背弃一切规则和阻拦,甚至是自己的家庭。纪德做到了,所以他说世人无法理解为此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人间食粮》有时候被归类于哲学小说,有时候又被划分为散文。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两重划分证明了这部作品兼具哲思的深邃和文学的优美。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都有一窥门径的可能,可以从不同的门径进入,欣赏到不同的风景。说它是哲学小说,那是因为作者在书中一分为二,变身为梅纳尔克和纳塔纳埃尔,他们彼此对话,构成了全书的基本结构。了解到这一点,就不会因此而觉得有任何阅读上的障碍。说它是散文,那是因为整本书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作者在世界漂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清晨到另外一个夜晚,留下了或长或短的文字。它们在逻辑上并没有很强的关联,更像是一团心灵飘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记载下它的观察和感悟。但是,在整体上这些问题符合相同的情感和价值,因此即便被批评为冗长和琐碎,也始终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的炽热情感。纪德说:关键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的所见。  可以从头开始,一口气读完这本书,随着纪德一起完成这次奇异的精神之旅。他会引领你开启自己的感官,尽情享受这个世界。大地因此变得无比丰饶,以极为丰富、甜美和充实的感觉充塞你的身心。也可以随手翻开一段,因为这书本身就是由无数感觉的片段构成,看看有没有哪一段能瞬间击中你的心灵,和 1897年的纪德产生相同的共鸣,体会到一样的美,一样的解脱,甚至是一样的痛苦和困惑。应该放弃思维和分别,任由纪德拖曳着你绝尘而去。他如何向你展示这个世界,如何向你展示他的心灵,那么你就直视它们,用心灵而非头脑去感受。然后,你会爱上这个世界,爱上你脚下的大地。  纪德的时代里上帝已死,可以用人的目光审视世界,从中发现新意。经过这种痛苦的放弃,依然能从人世中发现值得追寻的东西。今天的中国人处于类似的迷惘之中,价值体系在急速崩溃,四周都是音调不定的号角。人们从爱无力逐渐变成爱无能,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变得贪婪、暴躁、乏味。又或者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被实际的和想象中的规则牢牢绑定在有限的生活中,不逾雷池半步。《人间食粮》是一把钥匙,一扇窗户,人类的物质世界会有重大变化,但是精神世界的困苦却总和前人类似。纪德曾经飞出去过,那么他指引的道路和全新世界就值得参照和效法。  只是要永远记得一点:纪德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他把自己的一生变成是文学观念的一次尝试,《人间食粮》只是其中之一。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一个迷宫,而他建造完毕就脱身而去,继续他永无止境的人生实验。因此,如果在《人间食粮》中你获得了某种启示,那么就不应该沉湎于其中,而是继续前进。纪德并不试图用他的作品构筑新的天堂,所以作为读者,也没有必要就此止住自己的脚步,变成了他迷宫的守护者。应该和他一样,遍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心怀感激,欣赏纪德一生里所展现出来无数人生。  ---在豆瓣的101篇评论

孤独不是词汇

纪德的人间食粮我看了近一个星期。这是我看过得最有共鸣的散文集。就像我懂得他的不安,懂得他爱的漂泊,也懂得他一直试图告诉我们的快乐。我知道他是gay,我在他所有的快乐里看到了落寞的背影。孤独并非是词汇,是高寒的侵袭,是不能形容的魔鬼。“你所认识的一切事物,不管多么分明,直到末世也终究与你泾渭分明,你又何必如此珍视呢?”为什么我看到这里是这么难过。


 人间食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