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者的超越》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诗歌 > 漫游者的超越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210037057
作者:张海燕
页数:173页

赞美的人有福了

前些天《漫游者的超越:里尔克的心灵史》读完。第一次读到里尔克的诗是从北岛《时间的玫瑰》里,那首著名的北岛版的《秋日》,被感动莫名,一股暖暖的力量和滋味在心里徘徊,一幅略带忧伤却壮阔富饶的景象始终不肯离去,一种踏在沉甸甸的秋叶上的平安,蔓延在长长的书信里......或许先入为主作祟,我更喜欢北岛的《秋日》,而非冯至。很长时间浸泡在后现代表象的各式观念与手法之中,也娇惯了眼目的情欲,却仍旧感到心里面难以言表的缺乏。不是表达的需要,而是承受的需要。这位宣称“眼目的作品如今已经完成,现在是心灵的作品”的诗人,俨如一位伤痕累累的浪子,抑或先知,既深深体会到远离世界第一故乡(布拉格)和精神第一故乡(上帝的国度)的艰辛、愁烦和愧疚,并一个浪子的满腔热血与背信弃义,也以相当深邃的眼光看见了人心深处的真正需求——就是艺术和诗歌创作的根本——有关心灵的追问。正因他做了一生的浪子,所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和诗歌王国里的王子。如果灵魂不曾被放逐,如何能体会到了自己和人类普遍的贫乏呢——就是那无以复加的贫乏。今天和任何时代一样,沉沦伴随着麻木,苦难伴随着怨愤,人们并不需要过多学习如何批评人和世界周遭的沉沦与麻木,也不需要过多学习如何诉苦,如何揭示伤疤,更不需要学习如何表达愤怒。这些表达都属于本能,被放逐之后的本能,弃绝爱之后的本能,失去盼望之后的本能。但有一样是需要学习的,甚至不能单靠学习而已,就是赞美,因为我们都活在怨愤与苦难之中。里尔克蒙召成为一个赞美者,以爱的言说来救助这个沉沦的世界,并且发出赞美。或许,就是现代艺术家、诗人们所追寻的那种心灵的真诚,在流浪之后对家的再度眷恋,构成了摆脱现代焦虑感的唯一法门。只是,在一个从小被灌输献媚的国度,人民是无法真正明白赞美的内涵,当赞美的对象滑落到一个没有位格的国家政权或者偶像身上,赞美就成了献媚,空有华丽的外衣。如果一个人不曾亲眼目睹那永恒的荣耀与盼望,赞美也将归于虚空。如果赞美只能指着权力与实力,而不是至善的舍己的爱,那么赞美都将只是巧言令色装腔作势,心里点也不服气。如果心中没有爱,赞美也必然变成了戏仿。这是我从里尔克的心灵史里读到的盼望。在这个除了娱乐与愤怒一无所余的世代。-------------另附诗两首-----------秋日北岛译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沉重的时刻冯至 译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

诗人浪子的信仰苦旅

对于里尔克几乎是一无所知的。除了几年前读到的莎乐美传记中有两章是关于他的。《他就是从深渊里出来的》和《风暴以数不清的花蕾装饰潮湿的大地》。讲述了里尔克的一些生平,他们共同游历以及他诗歌中对莎的仰慕。知道他是在那个时代的艺术和哲学圈子里的一员。一年前在书店看到这本《漫游者的超越》没有下决心买。直到今年在听一次哲学和电影讲座的时候,讲员在论及孤独这个主题时,引用了里尔克的一首诗歌。那是第一次听到他的诗歌,那样的简短、深刻而赋予音律地表达了内心的状况。果然不同凡响。决心到书店再寻此书,却已经没有了。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有意无心地会错过或是偶遇。终于,和这本书再度相逢了。安静的夜晚在床头的灯下,翻着这部小书。原来是宁子编辑的。她在致力于推动灵性文学的度向里坚实地进展着。作者也很有趣,身为机械工程师的他,在工作之余选修文学并写作,把爱好推进到专业的地步,真是让人羡慕。从莎乐美的书中,里尔克的确是位孤独的漫游者,他在诗歌的国度里苦苦追寻,不惜代价。莎乐美以精神分析者的姿态这样评价自己的这位爱慕者和诗人:“焦虑是里克尔的命运---他在生活的表面失去了客体,但他的本性还是温文尔雅的。内外的不和谐使他感到焦虑。所有真正的天才艺术家的焦虑都是不断创造的冲动的结果,这样的冲动是不可抑制的。”我想,在那个信仰失落的时代,人文主义者的焦虑是何等真实,尤其在一个敏感而具有天赋并苦苦追寻真知的人身上。而莎乐美想必是更被弗洛伊德的思想所浸透,对里尔克的信仰探索是持否定态度的。她称为“悲剧性的”。好在,今天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位诗人。而从本书的作者的眼光和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里克尔的诗歌与信仰的漫游得着了超越。里尔克一生除了给雕塑家罗丹作过半年多的秘书外,一生再为做过其他职业,以免精力被分割;他一生为贫困所迫,靠稿费和友人的周济生活,单单为了一个召唤----诗歌。诗歌也是他心灵的苦旅的载体。本书没有什么笔触提及莎乐美,而是讲述了对里尔克思想的形成造成影响的几个人物,雕塑家罗丹,画家塞尚,以及他在诗歌漫游中的思想成形和转折。里克尔耗费六七年时间写的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他的精神日记。他的组诗《杜伊诺哀歌》是他心灵追寻的转折,他发现超越眼见的信心和超越情欲的爱,才是创作的泉源。他为此题记作“从诚挚到伟大的必由之路乃是献祭。”之后他进入到更深的创作境界,宣称他作为诗人是一个“受召为赞美者”。诗人是一种召唤。作者评述说,“里尔克深知,‘赞美’绝对不是一件轻省的事情。注定要多经苦楚多受磨难的。他早已决意以赞美来回答一切,不,不是一切,是回答一个创作的委托。”里克尔的作品诚如他自述的“就是自己的坦言和生命故事。”作者在观察了里尔克的作品后认为,里尔克一生的行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流浪与还乡。这也是里尔克在毕生的创作中始终对《圣经》中浪子故事情有独钟的原因。他以自己的方式--诗人浪子的方式来追寻上帝。他穿越阿尔卑斯山,到佛罗伦萨寻访艺术的源流,他去俄国探寻俄罗斯之魂,那是他的精神朝圣之旅。作者如此评述他的朝圣之旅:“他始终没有走出浪子的心态,因为里尔克要出离一切,寻找一种更高的自由。但更高的自由往往不是通过反叛或者解放得到的,它只能通过更深、更全面、更准确地进入真理来达到。尽管里尔克真诚地爱上帝,以生命探索这真理,但对上帝之爱的认识不足,却妨碍了他对基督教的本质有更深的体验,虽然他探索的宝贵、诗思的深度和诗境的美是无人可以否定的。”在诗歌中诗人写道:上帝啊! 我愿意是成群结队的朝圣者向你来,愿意是整个旅程,长长的大篷车队,向你逶迤而行。本书作者说里克尔“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里克尔仍然保持着一个饥渴者,孤独者和初学者的姿态。”今天里尔克是德语现代诗歌的开创者并倍受尊崇。“他把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献给了诗歌,献给了这样一个事业:选择以诗歌表达自己对永恒真理的思考,作为对他那个时代人的灵魂和他所置身的文化精神的引问和自我答辩。通过30年之久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里克尔把自己的事业推向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在他生活的那个对信仰产生了剧烈怀疑的时代,他的思考和坦诚无疑是值得尊敬的。我在想在特殊启示被人心躁动的疑云遮掩的时代,人们在这样黯淡的惨雾中要作出何等艰苦摸索呢。本书作者从里尔克一生的大量诗作中,找出了有关信仰的50来首诗歌,都是源自圣经的作品,或许这位诗歌的浪子,在诗歌中寻到了朝圣之路并踏上了心灵的归途。这正是他许多的传记中被有意无意被忽略的部分,而作者从这个角度的切入,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这位20世纪重要诗人的最核心的线索。后记:我无法从本书中找到那次讲座上被引述的里尔克那首优美的诗歌。那次讲座中却有一首赞美诗被吟唱。但愿今天的漫游者们可以早日找到心灵的家园。《空谷的回音》www.zanmeishi.com


 漫游者的超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