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风日好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今朝风日好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06341837
作者:董桥
页数:269页

章节摘录

  最后,迷的是装帧  从前,我买过两本彼得兔盈掌小书,淡淡的水彩插图画得真漂亮。女作家Beatrix Potter会写又会画,一八六六年生,一九四三年死,天生聪明,家道又丰沛,没有上过学堂,家教辅导下读书画画,一八九三年写给她的保姆的小儿子Noel的信说她不知道这封信该写些什么,只好讲四只小兔子的故事了:“My dear Noel,I don‘t know what to write to you so I shall tell you a story about four little rabbits…”从此,《The Tale of Peter Rabbit》一小本一小本出版,红透全世界英文读书界。她在湖区经营的庄园成了六本彼得兔和十几本动物故事的背景。  不是在英文世界里渡过童年不熟悉英文儿童文学。七十年代我常常在伦敦几家相熟的旧书店翻看儿童书,彼得兔之后是Lewis Carroll的艾丽思,是J。M。Barrie的彼得潘,是Kenneth Grahame的《The Wind in the Willows》,是Hugh Lofting的《The Story of Doctor Dohttle》,是A。A。Milne的小熊温尼。插图漂亮的我都买一两本玩玩,Arthur Rackham画的艾丽思和彼得潘买不起精装买平装,泡特画的彼得兔那时候也还不那么贵,还有Ernest Shepard的小熊温尼线条画。Baldur书店后门外斜坡上那几株树老板巴顿先生说是冷杉树,泡特给诺埃尔的信上讲明彼得兔跟兔妈妈住在冷杉树根里:“我从小梦想自己睡在那样一处沾着泥香的地方!”我的书商朋友一脸稚气。  泥土的芳香留在人人心中留到老。巴顿说艾丽思偷看姐姐读的书发现书上没有插图没有对话:“…and what is the use of a book without pictures or conversations?”她说。巴顿从此一生喜欢有插图有对白的书。天气热得艾丽思想睡,釆雏菊编花环又太费手脚了:“suddenly a White Rabbit with pink eyes ran close by her”。巴顿从此一生喜欢小白兔、小树林,彼得兔不说,彼得潘肯辛顿公园里的小精灵也都在树丛里出没,他乐透了。  一九七六年,给小熊温尼画插图的画家Ernest Shepard去世了,那年刚巧是小熊温尼五十岁生日,旧书专家朋友威尔逊在The Book Bay买了一批儿童文学,送了我一本第六次印刷的小熊温尼故事书《When We Were Very Young》:“但愿你喜欢舍巴特的插图,”他说。“我常常在想,没有这些插图,米尔恩的书会那么红吗?难怪舍巴特晚年一提起小熊温尼总是悻悻然说‘thatsilly old bear’!”那天,我请他跟我的老朋友李侬Leonora在罗素广场一家小餐馆吃午饭。那天,李侬跟威尔逊买了四张小熊温尼插图复制本,小小四张画分开四格镶在一个小镜框里,写明是《The House At Pooh Cornet》的插图。那一阵子威尔逊刚给李侬陆续找到舍巴特的两本自传,一九五七年的《Drawn from Memory》和一九六二年的《Drawn from Life》。“小熊温尼图文结缘结得那么好,原作者米尔恩跟画插图的合巴特竟然不是深交的朋友!”李侬深邃的眼神荡起一丝迷惘。  是E。V。Lucas推荐舍巴特替米尔恩的诗文画插图,听说米尔恩起初不同意,嫌舍巴特是个“perfectly hopeless”的画家,后来画开了慢慢看出画里的线条的确老练,还说他将来死了要请舍巴特装饰墓碑!E。V。Lucas是书虫,他编的蓝姆兄妹书信集我迷蓝姆的时期读了;他的自传《Reading,Writing and Remembering》也很好看。他学问博杂,在Brighton一家书店做事读书读得渊博了,下笔快,著述多,编书也多,在《笨拙周刊》Punch做过几年编辑。  “Winnie-the-Pooh”的温尼原来是伦敦动物园一头加拿大黑熊,Pooh是公园一只天鹅的名字,米尔恩的儿子Christopher Robin合二为一给小熊起名“小熊温尼普”。舍巴特笔下的小熊倒是用了他儿子Graham的玩偶小熊做蓝本。插图家从小跟外公学画,又是Royal Academy School的高材生,油画功力深,画线条插图有骨有肉,作品都在《笨拙》发表,生平画的唯一一幅小熊温尼油画二000年在伦敦拍卖会上卖了二十八万多美金。他画《柳林风声》的两幅彩色插图真迹去年也卖了三万多英镑。早年我在伦敦Paul Minet的书店里看到一张舍巴特小熊温尼的原画,价钱不太贵:“不要买这些,”他说,“该买四本小熊温尼的初版本,皮面精装的初版最值得藏!”  找齐四本不容易。买齐四本也太贵太贵了。我只有一本《The House At Pooh Corner)),一九二八年第一次印刷的豪华初版,红皮烫金,品相极好。这本书的初版分三种形式传世:精装初版的封皮有红皮蓝皮两款,第二种是布面硬皮初版;第三种作者米尔恩和画家舍巴特都签了名,只签三百五十本,我缘悭一藏。  集藏旧书的癖好真是有因有果,R。M。Williamson的《Bitsfroman Old Bookshop》里说,书痴先是只买要读的书,继而搜买想读的书,再则立心读遍存书,最后捧回家的全是些装帧美丽的老书,就算读不懂书中的绝种文字也硬要买来玩赏:“…but by-and-by hc takes home books in beautiful bindings and of early date,but printed in extinct:languages hc cannot read。”我想我快进入第四期书痴了。

前言

  带着你的信和那本《Modern:British Bookplates》,Terrence上星期果然来了。他说只能停留一个晚上再转飞曼谷公干。正好是亮丽的星期天,中午我带他去喝茶吃广东点心,下午来我家看他想看的文玩和字画,也让我看了他许多藏品的彩色照片。天黑了我们在中环吃了晚饭他说他没兴趣观赏香港的夜市夜景,情愿再回我家喝咖啡接着看我的那些老东西。  你说得对,他真是一位非常古典的英国人,四十刚出头博览的群书比八十岁的老头还多,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在金融界讨生活的人,怪不得他抱怨父业的拖累和父荫的庇佑往往害他错过了月亮又捡不到六个便士:“人都成了酸甜咕噜肉了!”他说。  你说他父亲有点像毛姆小说《The Round Dozen》里的Edwin St Clair 。我想像他们家一定也在Leinster Square样大的宅院:客厅里整整齐齐全套家具都铺上几块丝绣锦缎,玻璃大柜里陈列Dresden瓷器,饭厅厚厚的土耳其地毯踩在脚下像踩着一朵朵青云,桃木餐具柜子里亮着名贵的银器,墙上几幅肃穆的老油画全是博物馆美术馆的遗珠,古奥的人物古秀的山乡古雅的画框顾不了William Thackeray的嘲讽了。你说泰伦斯写了两部小说搁了三年还找不到出版社给他出版,我想像他的书桌上也一定长年摆着两部书,一部是《圣经》一部是《惠特克年鉴》,那是AnthonyTrollope说的 “the two most useful books to a novelist were the Bible and Whitaker‘s Almanack.”。  泰伦斯听我说完小说里这段《圣经》和《年鉴》笑得好高兴。他不喜欢Anthony TroUope的Barsetshire系列小说,说这位十九世纪在英国邮政局做了几十年公务员的作家只有一项大成就:他在英国各地遍设邮筒!我们说起老派人写的老派书,泰伦斯最敬重的是哲学家A.J.Ayer:“在英国,真能驾驭英文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艾尔一个是罗素。他们的哲学我兴趣不大;我喜欢揣摩他们的英文。”他说他父亲跟罗素相识,他小时候见过罗素一两次,干巴巴的老头嘴里仿佛含着一枚橄榄。他也听过艾尔演讲,讲话比不上文章清爽。  我原以为我迷恋古董盒子已经迷得够痴了,这回发现泰伦斯迷得比我更痴。光是嵌螺钿百宝的明清提盒印匣都十几件,加上轿箱香盒圆的方的总共六七十件,照片中看到的十几二十件件件标致:“那里头三十几件是我父亲留下来的,我自己这十年里收的其实都没有当年他收的好!”他们家那件盛放菜肴果品的圆木盒子很少见,是沈周《盒子会辞》里说的“盒” 吗?《板桥杂记》写南京妓女上元节玩“盒子会”的盒子没写出款式来。他早年在纽约和旧金山找到的六七件明代剔红剔犀漆盒看照片看得出他雅缘不浅.他说他的雕漆知识都是你替他找资料慢慢教他的,有些中文著录尤其靠你替他口头翻译解说,我不知道《儒林外史》有英译本,泰伦斯说他读了这本书才明白“盒子”是“礼品”的意思,害我深夜翻《外史》翻了老半天才找到周先生那段奉承人家的话,说他图的是“逢时遇节他家多送两个盒子”!我猜泰伦斯“礼品”之说是这样来的。其实《警世通言》一类的老小说里说“盒子”说的往往也是礼品。  难得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英国人这样倾心中国古玩。我的老朋友Dcrek 不算,他在剑桥修读中文,又去台湾和北京进修过一段时日,不太深的文言文都读得懂,又会画画,喜欢中国老东西一点不奇怪.你在伦敦见过的 Leonora更不算,她不谙中文却泡在她叔叔的古玩店里泡久了,过目过手的中国旧玩意儿不少,天生又爱美,品味好极了,明清文人清玩她分得出雅俗。泰伦斯倒是全凭直觉判断中国文玩字画里的文化气息,绝不谈理论,他说反正“艺术不必言诠”。  看过我家那么多中国画你猜他最喜欢谁的作品?丰子恺。我的丰子恺不多,一幅立轴《春日双蝶》他看了又看说是平淡朴实的教人“想家”。一把扇子画一家人家在家门前扫地备茶题上“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他静静看了好久眼眶里泛起薄薄一层泪影说这位丰先生的画带着“传教士的爱心”!我听了一愣告诉他说丰子恺年轻的时候真的皈依过佛门。临走,泰伦斯约我到伦敦看他的藏品,横竖我放假,过了中秋节会在欧洲,回程一定去看你,看他。

内容概要

董桥,一九四二年生,福建省晋江县人。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台湾台南省立成功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一九七五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研究。一九七〇年任香港美国新闻处“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编译美国出版之各科书籍。一九七三年在伦敦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从事新闻广播及时事评论,并编制英国文学、文化和科技史节目。一九七九年返香港任职美国国际交流总署,翌年出任《明报月刊》总编辑。一九八七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组主任,半年后转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一九八八年任香港《明报》总编辑至一九九五年夏退休。董桥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及文学散文多年,在港台出版了《这一代的事》、《跟中国的梦赛跑》、《辩证法的黄昏》、《另外一种心情》、《双城杂笔》等多种文集及多种翻译书籍。

书籍目录

今朝风日好
最后,迷的是装帧
我的初版○○七
再见Rackham
限印版《七智柱》
追念J.S.P.的书房
画《鲁拜集》的人
又一部《伊利亚随笔》,多好!
丘吉尔的背影
比尔兹利漫忆
纸月亮
野草莓
橄榄奏鸣曲
罗马一叙
伦敦书坊记事
沉香记
济慈的欢愉
莎翁左倾的欲望
那时候我们爱读一点诗
湾仔从前有个爱莲榭
文人书信
门前两株白果树
楠木好看
闰年黄杨
瓷簪之夜
滨虹草堂
醉红的悬念
钗筒忆语
小小一套狄更斯
胡适的牵挂
又见史湘云
一生至友
记得李先生
紫铜罗汉
青灯佛影
爱榴室
龚夫人之恋
老吴的瞎话
刘文指要
大林小记
画里郁风
情愿她是李清照
楔子的跋语

编辑推荐

  咖色旧皮封面,烫金字体,盈掌开本,俨然一册西洋古书模样。这样精致的小开《今朝风日好》,恰巧是对近年风行于市的“大而粗糙”的一种反诘。 在这《今朝风日好》中,董桥开始带我们走进他的书房,听他讲搜集古书旅程中的“00七”故事,听他说皮革说装帧说纸张说书瘾,随着他的讲述似乎我们访书读书藏书的情趣也染上一层古籍封皮的古色和古香。

作者简介

在《今朝风日好》这本书中,董桥开始带读者走进他的书房,听他讲搜集古书旅程中的“00七”故事,听他说皮革说装帧说纸张说书瘾。
书名取自丰子恺的“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这是今天的董桥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依然执着的美好期盼。
内附董桥专为作家版《今朝风日好》设计的一枚精致藏书票,这也是董桥在海内外出版过的众多著作中的第一枚藏书票。

图书封面


 今朝风日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6条)

  •     第一次买董桥的书。在书店左挑右挑,最终选了这一本。书很小巧,像友人送我的那本红皮《圣经》。但封面很硬,据说用了真皮,拿在手里,又有点像“成语小词典”。等人的时候,坐在广场的方竹凳上,从包里拿出来读。董桥的文字很利落,行文也没有故作高深,虽然很多篇章都出现了我从不知晓的书名、人名,我还是读得兴味盎然。可贵的还有一点,董桥讲故事,自己的经历,别人的琐事,古今中外混合杂糅,却既不突兀,也不古怪。所谓“学贯中西”大抵如此。而那样的举重若轻,却需要真正的超然。既不为东方文化所囿,又不被西方文化所迷。读了太多当代散文家的阴柔文字,读董桥,真感觉别有风致。
  •     小小一本、盈盈掌中,若不是拿着索书号“按图索骥”,在一排高大厚重、气宇轩昂的大开本中,这么小小的一本书又将和我擦肩而过。董桥是个书迷、书痴,本本杂文集、散文集子都绕不开谈读书、谈好书、谈搜书、谈藏书的书话。而这本08年作家出版社的大陆版《今朝风日好》,在装祯之上很是颇费了一番苦心,要向董先生心仪的书品靠近。棕色仿皮封面右上方、干干净净印着中英文书名和作者名,仿宋烫金字体。除此以外,封面封底再别无一物。32开开本小且窄,很是轻巧、可随身携得,闲暇时阅读,一手在握。书中20页插图、多是精美淡彩画、或者雅玩影像,墨香书话让人陶醉。在网上查到,07年牛津出版社也出过此书,装祯和大陆版基本相同,只不过咖啡色的底色,换成了墨绿色,衬托着金色书名,一派英伦贵气。从时间先后上说,应该是作家出版社的编辑从善如流,也是向董先生致敬。董先生文章读来读去都是一个“老”字,老书、老古玩、老友。在这和现实隔离颇远的世界里,静静体味一番老者的历练、常有感慨、常有所悟、常有反思。丰子恺的扇面上,整洁一庭院,洒扫备茶,题字“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于质朴平实中洋溢着浓浓的暖意。这张小画,竟让一位英国老绅士,“静静看了好久眼眶里泛起薄薄一层泪影”。天清气爽之日,这样体贴待客,在人情渐淡薄的今日已成为稀缺。英国老绅士说丰子恺有“传教士的爱心”,我或谓有“家常的熨贴”。每个人都是从年轻走过来,在《记得李先生》一文中,董桥回忆早年的领导,“那个午后,李先生偶然走过我的书桌边轻轻放下这样一句话:‘不到英国美国去混几年,做我们这一行你将来恐怕要吃亏!’玻璃窗外的树影绿得阴森,我满心寒洌……”大概六七年前,也有位老前辈这样地语重心长,增加我一份走出去的勇气。这些年来兜兜转转,在多个行当中飘荡,竟离出发时的行业渐行渐远,常有辜负前辈的负疚,但那份浓浓的关爱每次想起仍时时让我感动。
  •     陈子善说《你一定要读董桥》就立刻有冯唐跟上说《你一定要少读董桥》。其实读不读董桥大致也没甚所谓,但若经过作家出版社新出的精装本《今朝风日好》而不动心,还真是令人惋惜。返乡过年前一天,特意去书店搜罗适合在路途和在老家气氛中翻阅的书,心中并无偏好,大致想着是寻找有质感却轻薄的纸张,肥皂剧式适中的篇幅适应于随时被打断的可能,最好能有桑塔格《中国旅行计划》那样舒适的字(行)间距。当然,我没有想到我将收获一本“决定在七日的行程中只带它一册(犹豫的性格使得我经常准备比实际需要更多的东西)”的书。它被封装在一个塑料袋中,是在挑完书准备结帐时才偶尔瞥见。却是一见倾心:朋友经常在旅途中掏出一本巴掌大的小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害我一直心心念念想要一册中文版的口袋书。董桥这本棕色硬皮的小书虽比日式口袋书大上一号,却稳重而不失灵巧。棕色硬皮(不能确定其质地,有类似皮革的质感)封面上烫金的中英标题和作者署名的字体、字号和位置都恰到好处,于是毫不犹豫买下——我真是非常形式化的人呐——这样,就算有时看着看着思绪飘然千里,眼睛依然感到满足的事情也并非没有(出发那晚一口气看村上春树的游记,脑子里老是出现这样村上的句式,觉得非用上不可)。因担心需要在机场与前几日被滞留的旅客争夺有限的登机位,我非常有危机意识地提前来到了机场,结果被证明信息不对称在信息时代是很吃亏的事情:至少要一个小时后才能换登机牌。好在包中有一册令我期待的小书。翻开封皮,双扉页,略有厚薄不同,第三页右上侧印一行花体英文标题,翻过,后一页中粘一枚印刷的简版藏书票,这一与《生活》的结尾异曲同工的开始令我愉悦。标注页码的首页,便是同书名的文章《今朝风日好》,随后是目录,没有序。好极了,我就想不明白为什么总要有序。而开首文章细细读来,既可算正文,亦以为序,妙极!开端良好继而看时字字珍惜。飞机降落时竟只看完小书的一半。六十之后的董桥也随丘吉尔翻到哪里读哪里,我还是不喜欢这样“纸船随波”式阅读。从头看至中部,董桥说了些因笃爱“装祯美丽的老书”从而与一些人、书、地结缘的故事——历经两个世纪的书籍装帧巨匠家族、随手抽出一本都说得出书中插图详细资料的藏书家、天生诚恳不像商人的老书商、在拍卖会上闯出天价的珍贵初版、流连于伦敦旧书店的爱书学生、一辈子勤奋却困苦的插画家……“书痴先是只买要读的书,继而搜买想读的书,再则立心读边存书,最后捧回家的全是些装帧美丽的老书,就算读不懂书中的绝种文字也硬要买来玩赏。” 顾不得冯唐提醒,我自跌落这些美丽的书丛中去了,可惜合上棕色硬皮的瞬间又被吸回现实。所以,原本买时打算好的“在途中翻完回家正好作手信赠与旧友”的计划落了汤——生爱念,难免起贪心呵。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很美的文字,适合一个人的时候默默阅读
  •     我真的很吃董桥。
  •     那个年代在中文里夹英文估计还是大多数人学不来的潮流啊
  •     第一本董桥,始于封面,醉于书名,内容有情趣,但缺了点代入感
  •     董桥和他高贵的珍版书。
  •     把每一本纸质书当作最后一本来做装帧
  •     秋雨绵绵,正好读一下午
  •     文人诶
  •     看的鸡皮疙瘩都掉了一地
  •     Nice
  •     借了几个月,也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在地铁上把剩余的部分看完,如期归还。在看过的董桥的几本书里,最喜这本。喜欢他在书中的妙句。读后依然有余香。最喜欢《纸月亮》里面描写威尼斯的片段和《伊利亚随笔》中的几句。
  •     买了 还没时间读
  •     收藏比较多,可不太懂
  •     像是在细细咀嚼一片清茶
  •     英伦老式的优雅,值得反复品味,甚好
  •     第一次读董桥
  •     或恐有人来
  •     不普世 格调抬得很高
  •     啊!这本书还放在书架上,曾经爱不释手的
  •     “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冲着书名和伦敦而读的,没想到通篇都是讲老版书的收藏,伴着今天刚到的白桃乌龙茶就这么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而陌生之外尽是情怀和奇妙的dejavu,一下午读毕,竟有些恍惚,岛国的前尘往事连同彼时心境,涌上心头却终已成云烟。等到有货了,一定要买实体书收藏。
  •     羼杂英文太多,有文酸气,行文不够通。笔法流丽,不乏斐然辞章,但难成一体之统。
  •     徜徉在柔软时光里
  •     开始在你来之前,结束在你走之后。
  •     为古之气
  •     都说董桥先生的文字是极挑读者的 果不其然
  •     风雅董桥
  •     班管课翻翻
  •     最后,迷的是装帧。
  •     光是“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这一句,就值回票价了:心肝儿乱颤级别的深度共鸣。书的size和装帧十分精美,叫人爱不释手——这也配得上董桥大谈藏书、读书之事的内文。对大陆的年轻人来说,书中提及的许多外国作家与著作会比较陌生(就算知道也未必读过),但是不妨碍读下去。
  •     既好玩,又好吃
  •     笔力深厚
  •     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
  •     不喜欢。有钱有闲人的矫情文字生活
  •     记人记物记忆,装帧太美。
  •     那些热衷珍藏版书刊、古雅文玩、名家字画的骚客们,无关海内外,总是能聊到一起的。胡适先生写给江东秀的信就是个例证。
  •     一把年纪的人了写出来的东西怎么一股子网红味,真稀奇!
  •     除了欣羨这样被文艺环绕的生活,真想不出当年我买下它的理由。
  •     爱书爱纸的人等于迷恋天上的月亮。
  •     装帧不错。
  •     今朝风日好
  •     总感觉他的生活与我等脱节
  •     这是董桥的今朝风日好,一个两个三个文章解释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烫金之类的。可能是被冯唐先入为主了,总之不太喜欢这本书。
  •     兴趣爱好不同
  •     旧时风味
  •     糖吃多了就腻歪
  •     董桥的文总有一种贵公子气质,风雅极致,大抵是真实的人生阅历吧,所言之物莫不是文学艺术藏品诸如此类的fine art,出身望族,经年留英,遍尝风月。与张岱不同的是,董桥并未有亡国亡家之悲切,故文章更多在于追忆逝去的旧春光,少年事,不过过多则有甜腻之感
  •     果然在一批书里选装帧最好的就不会失望,新的选书策略get!
  •     不晓得作者其它的书怎样。 这本看来很多是藏书的内容,很多没听过的书和作者,夹着一堆英文,阅读感不好,有掉书袋之感。还是写人和事的文章读起来好些。神奇的是,在读远下的版本,看到最后居然出现了法轮功大法的文章!一下愕然!
  •     前半部分的“书话”是我见过最难看的藏书故事,感觉不到一丝乐趣,浓浓的矫情。后半部分写文玩写旧日往事还可以。
  •     “当我一杯在手,对着卧榻上的老友,分明死生之间,却也没生命奄忽之感。或者人当无可奈何之时,感情会一时麻木的”都是旧时感怀的一撇、一念,心心念念的旧籍或清供,都只为一纸清芬;为一段黑白的旧梦;为一张张劫后在怀念中愈发清晰的酡颜,今朝风月好,故人多不在。
  •     冰淇淋的汁液流了满手。
  •     通篇卖弄的,都是他精致的讲究。
  •     此书装帧很漂亮!
  •     团结路读完。差评。书评一旦读了博尔赫斯的其它人的都是大便。
  •     永远达不到这种境界吧o(╯□╰)o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