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蓝书简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漆蓝书简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30647295
作者:黑陶
页数:319页

章节摘录

  到达石门湾是在冷清的初冬下午。市面奇异地冷清,宛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格的街上空荡荡的,少有行人和车辆。在“丁”字形街口,一个老人枯坐在他临时搭架起的炒货摊后。货摊上,并排而放的灰白大塑料口袋里,盛满着葵瓜子、西瓜子、南瓜子、散装饼干和油氽花生米等。看来已经长久没人光顾他的生意,老人似乎正打着瞌睡。  在灰旧褐红的街道上行进不久,莫名就感觉到丰子恺(1898—1975)的气息在进入我的感官。路面挖开、烂泥堆垒的镇街一侧,我们经过“桐乡县石门中学”时问路人:丰子恺的缘缘堂怎么走?“不远,很好找的!”指点清楚后,他热心地补充道。  从地图上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出,京杭运河从东北方向流至石门时,拐了一个大弯,折而向南,故此,地处江南腹地的石门,称石门湾,也是古之所谓“吴越分疆”之地。  故乡在石门湾的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我心仪的一位作家。江南名士;享受于世俗又超拔于世俗;“潇洒风神”与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法名为婴行的居士……得魏晋之真气——我认为——丰子恺是明清士人“公安三袁”(明代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湖北公安人,分别著有《白苏斋集》、《袁中郎全集》、《珂雪斋集》)、叶绍袁(江苏吴江人,明亡后隐遁为僧,著有《叶天寥四种》、《秦斋怨》)、袁枚(清代浙江杭州人,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在二十世纪的一个余绪,他整个的创作生涯,展示了文学朴素的初始意义:叙述自己的生活——物质的和精神的个人-生活。  在寻往缘缘堂的路上,还经过街边的一个敬老院。门厅里两张靠两侧墙壁安放的长拉凳上,闲坐着五六位老人。数十年的时光风霜,使此刻的这些子恺故乡人显得格外沉敛,他们都很和蔼,几位老太看起来特别洁净。老汉都戴了冬帽,一个双手笼了袖的,看见生人仍很安静;另一位穿褐黄棉袄、戴军棉帽的则笑眯眯地问我“从哪里来”。我给他们拍照,他们并不躲避,微微笑着,看我的镜头。  “陈生记酱油店”。在拐向缘缘堂的一条僻街口头,这是一间幽暗旧店。店堂里堆满了蒙尘的酒坛酱坛。门口光亮处的曲尺柜台旁,一个顾客正拎了空瓶来零拷酱油;店主帮他拷好后,他们并没有就此分手,而是相互不紧不慢地点了一支烟,闲闲地说起话来。我从店堂里穿过,店内空气中弥散的酱油和黄酒的陈旧味道,让我想到童年故乡的老街。酱油店的僻街上,还有:闭门的米店;一个推自行车的孩子进了家门;一所黑瓦小屋的窗口在飘出淡青炊烟;一只黑猫,在一张空空的竹椅旁踟蹰……  很快,就走上了一座很大的桥,这,就是丰子恺笔下常提到的“木场桥”。“……我家染坊店旁的木场桥……原来是石桥。我生长在桥边,每块石头的形状和色彩我都熟悉。但如今已变成平平的木桥,上有木栏,好像公路上的小桥。”(《胜利还乡记》,写于1947年)只是,现在桥又变成了崭新的水泥大桥,由子恺先生的女儿丰一吟题写了桥名。桥下,就是著名的后河,它是运河的支河。在桥堍河边,有一座素墙黛瓦、绿树秀美的院落十分醒目,不用问,它应该就是缘缘堂了。  缘缘堂之于丰子恺,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意义。这幢“费了六干金的建筑费”的住宅,全是丰子恺用开明书店所赠的一支红色派克自来水笔写出来的(如同郁达夫的“风雨茅庐”)。“缘缘堂构造用中国式,取其坚固坦白;形式用近世风,取其单纯明快”,整幢建筑“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深沉朴素之美”。所以,新堂落成之后,丰子恺视为至宝,“倘秦始皇要拿阿房宫来同我交换,石季伦愿把金谷园来和我对调,我决不同意”。  于“民国二十二年春日落成”的缘缘堂(即1933年,此时丰子恺已经出版了二十多本书,有了一笔积蓄),“至二十六年残冬被毁”,丰子恺全家“在缘缘堂的怀抱里的日子约有五年”。缘缘堂并不奢华,它的大体格局是:“正南向的三间,中央铺大方砖,正中悬挂马一浮先生写的堂额……西室是我的书斋……东室为食堂……堂前大天井中种着芭蕉、樱桃和蔷薇……后堂三间小屋,窗子临着院落,院内有葡萄棚、秋干架……楼上设走廊,廊内六扇门,通入六个独立的房间,便是我们的寝室。秋千院落的后面,是平屋、阁楼、厨房和工人的房间——所谓缘缘堂者,如此而已矣”。  缘缘堂见证着世事沧桑。1937年11月6日,丰子恺家乡石门湾遭日寇飞机轰炸,全镇顿成死市。缘缘堂后门外不远处也落下炸弹数枚。丰子恺全家于当天“傍晚的细雨中匆匆辞别缘缘堂”,避难到距石门湾三四里外的村子南沈浜——丰之妹妹家在此村。没想到11月21日他们就永别缘缘堂,浮家泛宅,逃离火线,“经杭州、桐庐、兰溪、衢州、常山、上饶、南昌、新喻、萍乡、湘潭、长沙、汉口,以至桂林”,开始了八年离乱的逃难生活。在6日到21日之间,丰子恺曾回缘缘堂取过一次书,永诀缘缘堂的情形在他的笔下记叙得相当动人:“黑夜,像做贼一样,架梯子爬进墙去……室中一切如旧,环境同死一样静……检好书已是夜深,我们三人出门巡行石门湾全市,好似有意向它告别。全市黑暗,寂静,不见人影,但闻处处有狗作不平之鸣……忽然一家店楼上发出一阵肺病者的咳嗽声,全市为之反响,凄惨逼人。我悄然而悲,肃然而恐,返家就寝。破晓起身,步行返乡。出门时我回首一望,看见百多块窗玻璃在黎明中发出幽光。这是我与缘缘堂最后的一面。”(以上引文均见《辞缘缘堂》,写于1939年)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丰子恺一家才于1946年返回江南,暂住上海朋友家中。

前言

  这是一册凭借亲历体验,用个人视角努力呈示真实江南的地理空间和文学空间的文字集。  “脂粉苏杭”是对江南的一种以偏概全式的粗暴文化遮蔽。此种遮蔽,时日已久。就我而言,江南是一个巨大、温暖的父性容器,它宽容地沉默着,让我任性地在其中行走和书写。作为一名在场者和见证者,我所努力追寻、说出并倾心热爱的,是“江南”这块土地久被遮蔽但确实存在的另一种美,江南的异美——激烈、灵异,又质朴、深情。它那壮丽又凝重的自然山河,受伤却不改汹涌的现实生存,中断或仍在延续的民间历史,让我在满怀感动中,领受着自己需要的写作及做人的启示。  江南的核心层面,当属乡镇。本书五十篇文章,叙写了大约五十座江南乡镇,地域范围涉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江西五省。所写乡镇,全系亲历。为逼近真实,同时也是因为个人的好恶,在写作对象的选择时,我自觉避开了那些世所熟知、已然丧失内里的江南旅游热点地。  散文,中国文学里这一古老而伟大的文体,使我在本书的写作中充分享受了表达的自由。按照我的理解,散文永远包涵着除韵文之外的一切汉语文章。由此,散文的疆域接近于无限。书中,我贪婪地使用了传奇、新闻、诗的断片、公共语言抄录、书信、故事、日记、访谈、科学笔记、蒙太奇、年谱等等体裁(手法)。虽然时时节制,写作的过程仍给予了我秘密的、近乎淋漓尽致的书写幸福。  是“江南”和“散文”,使我获赠了这册来自底层,犹如漆蓝色书简的文字集。因此,我的内心,充满了双重感激。  黑陶

内容概要

  黑陶,1968年出生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一座烟火陶器乡镇,父母均为中国底层百姓。199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现居太湖北岸的无锡。出版过散文集《夜晚灼烫》(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七个人的背叛:冲击传统散文的声音》(七人合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泥与焰》(古吴轩出版社,2004)等。

书籍目录

【浙】石门湾:丰子恺家居生活中的旅行河姆渡镇:河姆渡新市:夜晚之黑与剧院之艳千岛湖镇、深渡镇:新安江上西屏:旧街灵溪:“壮烈的蓝色荒凉”斯宅:一千根柱子的房屋俞源:宿相客俞俊浩家石塘:大海柳城:畲族镇皤滩:南方食盐之路上的寂静废墟方岩:母子安昌:缓慢的,古老的龙游镇:夜报福:竹国泗安:公共语言十三则鄣吴:革幽术清,有人昌硕【皖】陈村:桃花潭边伏岭镇、马啸乡:徽杭古道建平:一个复杂、涩热的夜,在等待黎明查济:华美破败梅山:关键词:恐惧、寂静天堂寨镇:途与瀑章渡:白亮与暮暗齐云山镇:游齐云山记黄田:船屋及其他宏潭:山乡唐模:古徽村【鄂、赣】蕲州:三种颜色九资河:往九资河之途五祖镇:五祖寺之夜浙源:吴楚分源岭底:铜钹山三日鹅湖镇:鹅湖会【苏】戴埠:轮船码头湮没史严家桥:江南宝华镇:莲房之寺鸿声:烈士与鸿儒深溪:苏皖交界地的星空大塍:捕鱼者说阳山:浸透汗血的文化巨石马地村:落叶骤雨大浮:旋转庙会宜城:M先生的少年经历祝塘:民间藏书家李中林屺亭:一位画家的一生万石:颜色博物馆南方泉:湖滨友人淹城:春秋故事丁蜀镇:泥土与火焰交织之地后记:双重感激

作者简介

作者游历、书写了江南五十余座村镇,他有意避开为旅游者们所热衷的地方,将“被忽略的江南”的被遮蔽的美——激烈、灵异、质朴、深情——呈现出来。
【浙】
石门湾:丰子恺家居生活中的旅行
河姆渡镇:河姆渡
新市:夜晚之黑与剧院之艳
千岛湖镇、深渡镇:新安江上
西屏:旧街
灵溪:“壮烈的蓝色荒凉”
斯宅:一千根柱子的房屋
俞源:宿相客俞俊浩家
石塘:大海
柳城:畲族镇
皤滩:南方食盐之路上的寂静废墟
方岩:母子
安昌:缓慢的,古老的
龙游镇:夜
报福:竹国
泗安:公共语言十三则
鄣吴:革幽术清,有人昌硕
【皖】
陈村:桃花潭边
伏岭镇、马啸乡:徽杭古道
建平:一个复杂、涩热的夜,在等待黎明
查济:华美破败
梅山:关键词:恐惧、寂静
天堂寨镇:途与瀑
章渡:白亮与暮暗
齐云山镇:游齐云山记
黄田:船屋及其他
宏潭:山乡
唐模:古徽村
【鄂、赣】
蕲州:三种颜色
九资河:往九资河之途
五祖镇:五祖寺之夜
浙源:吴楚分源
岭底:铜钹山三日
鹅湖镇:鹅湖会
【苏】
戴埠:轮船码头湮没史
严家桥:江南
宝华镇:莲房之寺
鸿声:烈士与鸿儒
深溪:苏皖交界地的星空
大塍:捕鱼者说
阳山:浸透汗血的文化巨石
马地村:落叶骤雨
大浮:旋转庙会
宜城:M先生的少年经历
祝塘:民间藏书家李中林
屺亭:一位画家的一生
万石:颜色博物馆
南方泉:湖滨友人
淹城:春秋故事
丁蜀镇:泥土与火焰交织之地
后记:双重感激

图书封面


 漆蓝书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提到“江南”二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古代诗词中的美丽字句吗?比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再或者“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还有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里的清寂和《西湖七月半》里的热闹……是不是也会想起发生的江南的那些风光旖旎,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倾国倾城之后泛舟五湖的范蠡于西施;一直期待着“郎骑青骢马,妾乘油壁车”的苏小小;西湖边断桥上雨伞结红媒的白娘子和许仙;血染桃花扇而成信物的李香君与候方域……会不会也有那柔婉风格之外偶尔透出的易水悲音?永远留在西湖边上的英雄岳武穆,因哭庙案被杀的才子金圣叹,还有那格外凄惨的“扬州十日”、“嘉定三日”,以及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也许,还有现代影视剧中出现的江南背景,《似水年华》中的乌镇,《烟花三月》中的扬州,《非诚勿扰》中的西溪湿地……不过,这真的就是江南么?前几年有过一套书,关于人物传记的,名字叫《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套用到历史地理上,或许也可以称之为,《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江南》,只是,如此,便可真实么,美丽与哀愁,两个词的连用,终还是婉约了些。关于江南的文字,实在已经太多了。自己读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余秋雨《文化苦旅》里的江南,《西湖梦》《白发苏州》《夜航船》《风雨天一阁》,前一阵子偶尔翻起还又一次触动了自己的江南梦,不过,他的文字赋予了江南太多的深意,江南背负的历史文化太过沉重了些。此外,还有一本忘记名字作者的,一篇篇的小散文里讲了很多的江南故事,从偏安一隅的东晋南朝一直到明清时的秦淮之艳,故事本身已经没什么新鲜的了,难得的是文字间时时闪现出的摇曳的才情;还有一本只记得名字的,《剑气凌厉的江南》,我似乎是没有翻过这本书的,但这几个字却时常映入眼中,浮在心间,传统的江南是杏花烟雨,小桥流水,如今出现“剑气凌厉”四字,却觉得,也是很契合的。说了这么多,也该提到这一本《漆蓝书简》了,书名中还有一个后缀,“书写被遮蔽的江南”,遮蔽,自然是被脂粉气商业气所遮蔽的,所以作者黑陶,这个土生土长的江南人,没有写大家熟知的苏州杭州、周庄乌镇,而是远离大都市,远离热点旅游地,挑选了五十个深藏于山间水边的江南小镇作为描述对象,文字上也是力求还原真实,他多用白描的手法,摹山画水,细致入微;文体上也绝不只是普通的散文,里面还有日记、书信、笔记、乃至当地的对联、广告、公文的摘录,总之,他会把一个个的江南小镇和江南山水最平实的一面凸显给读者,并从中体会它背后的古典气韵。他的语言,是散文的,也是诗的,不华丽,但意象很密集;不高深,但有余味;不总是抒情,但可以看出作者的深情;其间也有对失落的江南乡镇的叹息,但叹息声也是安然沉静的,颇得古典气韵中的淡然,和山水境界里的包容。五十篇文章中大概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的。一、山水江南,关于江南的那些并不著名的山和水,以及山水行走间自己的所见所闻。比如《齐云山镇:游齐云山记》,记录了齐云山的红色霞光,张三丰墓,还有在浮云饭店中那如仙如梦的浮云之上的用餐,自己都心生向往了。其实,山水二字贯穿着几乎所有的篇章,江南的小镇怎么可能离得开山和水呢。二、人文江南,关于江南人物的故事,这个人,可以是古人,也可以是今人,可以赫赫有名,也可以籍籍无名。开篇的《石门湾:丰子恺家居生活中的旅行》主要就讲述了丰子恺和缘缘堂的缘起和缘散;《鹅湖:鹅湖会》清楚的介绍了南宋时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的鹅湖之会以及2004年冬自己的游历和所见的理义仍存的鹅湖书院。三、现实江南,黑陶用文字代替相机,来捕捉现实江南中的一幕幕,客观,冷静。《西屏:旧街》,把这条街上的画像店、杂货店、被絮店、酥饼店、发廊等等一一进行了描述;《大浮:旋转庙会》,庙会上的所闻所见,几乎都被他收罗笔下了,卖货的,卖艺的,行乞的,锣鼓声,喇叭声,满纸热热闹闹而又凝固了的世俗气息。四、我的江南,一切其实都是黑陶的江南,生于斯长于斯的作者,熟悉江南,更是深爱着他的江南,最后的一篇《丁蜀镇:泥土与火焰交织之地》,便记述了自己的家乡,产陶的古镇,制陶的世家,土的厚重朴实与火焰的炙热浓艳,这是他出发的地点,也是他的气质和文风形成的根源。在《龙游镇:夜》中,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独自在陌生的异域,我热爱这样的感觉:孤寂、自由,又有着莫名的温情和感伤。”这五十个小镇,从来都不是“陌生的异域”,纵是第一次到达,但一定有前世的记忆让自己觉得莫名的亲切。很多地方,是一定要亲自走一走看一看的,纵然要像《旅行的艺术》中常常提及的要面对想象与现实中的巨大落差,但不能因为害怕想象破灭而放弃一生中也许只有一次的亲历亲为。黑陶在文中也提到了这样的境况,在经过浙西一带的富阳桐庐时,他想起的是吴均所写的《与朱元思书》中的字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自富阳之桐庐,一许百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但现实中所见,水脏且多枯,山荒且常有采石之车自山上而出,听不到水流鸟鸣之声,听到的只是路上的混乱的车鸣。不是文字在欺骗我们,而是现实的确不够美好,可是,因此就要困守家中,在想象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行走么?黑陶不同意。我也不同意。我一直相信,每一个地方,不管它变成什么样子,一定会在某一个时刻还原出它本来的面貌,也许是一场新雨之后,也许是夜深人静之时,也许是在你失望离开很久之后它又在头脑中的突然重现,行走的意义或许也就在此,一次又一次的寻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但从来都不放弃寻找,不放弃前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就像这个洗净铅华的江南,也一样的有她美丽动人之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很喜欢的风格,淡雅高尚。很文艺,很江南。
  •     这本书去年搬家的时候不见了。。。
  •     陶工者的手,重塑父性的江南,以及庸常生活中的诗意。
  •     三三两两的闲人坐在安昌唯一一家酒馆里,窗外梅雨时节,长板凳下生了苔藓,方桌也像吸了太多水分站不稳托,梅菜烧笋、茴香豆加烧酒,几本泛黄的旧书...一个纯北方人的妄想人生,在这里找到些参考。
  •     文笔略微浅涩,故只阅两篇尔。。。
  •     语句华美,但也不泛亲自体验 挺好的~
  •     很喜欢这样的旅行方式
  •     不为人知的江南
  •     挺舍不得这书的,可惜就快要还了。写的很合我口味。每每翻开读上一篇,一个遗落的小地方,一段奇闻趣事,在江南。让身在大连的我,想起故乡的滋味,念起归乡的情节。年关将近,会再一次用特别的眼光,感受家乡跳动的脉搏。
  •     时隔年余再次读到,依旧感喟作者的宁静和平和的思绪。喧嚣世界,能保持这份心态,对所见所游有缓和的欣赏态度,有不掺急躁和激愤的记录笔调,本就是十分难得。何况作者所叙,正是我依稀心理归属,却有拿摸不到、难以接近的梦中江南。
  •     读过几遍后才体会到黑陶散文的精致,每一篇开头都会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叙述方式上也如同多变的炉火,拼贴、白描、隐喻,强烈的代入感,黑陶是少数能把江南的悠远、质朴落于笔端的作家,好文章确是需要反复体味……
  •     写成这本书应该不容易,可惜文风不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