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经典散文-历史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21世纪中国经典散文-历史记忆

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806755532
页数:358页

章节摘录

  追怀冼星海——何满子  主张人生就是选择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曾在某处说过:记忆也是一种选择,当人遇到某种情景,某种刺激,便会从现实选择既往,想起某些人,某些事(大意)。确实如此。面对当前文化市场的浮嚣,黄钟歇响瓦釜齐鸣的可悲现象,常令人兴起正不胜邪之慨。于是,我脑里每每闪亮出旧时交往中一些对艺术持虔敬态度的人物形象。在音乐家中有马思聪和冼星海。马思聪在日常细微处透露出来的对音乐的敬业精神所给我的启发,前些年我曾几次撰文提到;这回,乘冼星海逝世六十周年之机,来追述一下这位人民音乐家。  我和星海的交往从1937年8月在上海初见至1938年12月延安分别止,前后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他曾向我倾谈过他的生平,特别是巴黎留学时期的传奇性的遭遇,以至我能就他的诉说以及与他交往中亲切的认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写出电影文学本《冼星海传》——这剧本经过一番周折未能摄制,终于在“文革”中被抄没,下文我将叙及。  初次会见的日期很好记,那是“八·一三”淞沪战争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三天。我于淞沪战争爆发的次日由杭州到达上海;第二天会见钱韵玲,即后来的星海夫人;次日是由她带我去访问星海的。钱韵玲是我姐姐晓梅烈士在杭州黄河桥小学教书时的同事,钱的父亲就是淞沪战争时期的战地服务团团长,著名的理论家钱亦石。不久我就参加了战地服务团的工作。  冼星海当时住在拉都路(今襄阳南路)一条弄堂里一间石库门楼房的二楼。住着一间大约十五平米大小的房间,没有什么陈设。我们去的时候房里有几位来客,是《大众歌声》杂志的编辑,向星海索取他前些日子谱写的《青年进行曲》去发表的。这支开头几句是“前进,中国的青年/挺进,中国的青年/中国恰像暴风雨中的破船/我们要认识今日的危险,将一切力量/争取胜利的明天……”的歌曲在抗战前期十分风行。我们去的时候,星海正在将原来的五线谱改写简谱。星海没有钢琴,写完后用小提琴来试音校订——这把小提琴是离开巴黎回国前他的一位老师送给他的,我在《冼星海传》中叙述了送琴的故事。  星海拉琴试曲的模样,因为后来也见过几次,所以印象十分深刻。他一面拉琴,一面侧着头轻声哼唱,有时高举着弓,作短暂的沉思,再拉,再哼,最后放下琴,双手握拳使劲向上一击,满意地喊:“行了!”  可惜我和星海交往时,对音乐还是门外汉;不能像上世纪四十年代接触马思聪时那样,我已“恶补”过音乐知识,认真地读过了旋律学、和声学、曲式学、配器法等几乎涵盖了音乐学说理论作曲系的全部课程,得以藉专业知识和对方作深一层的交流。因此,我对星海的音乐风格不能像对马思聪的作品那样把握得较深,好在那时星海创作的大都是声乐曲,一切都很显露,他要直到去延安后才写器乐曲,大型的交响乐之类我都没有见到过谱,更没有听过乐队演奏。  第一次会见后,我曾写了一篇《冼星海印象》的短文,在《大美晚报》上刊出。因为钱韵玲跟着我姐管我叫“小弟”,星海也跟钱韵玲喊我“小弟”,故而我那篇文章也署名“小弟”。文章刊出时我已参加战地服务团,在浦东南汇县的周浦镇工作。我曾带了报纸过江到上海再访星海。战时大家都很紧张,匆匆谈了片刻就握别,直到次年才在武汉重晤。  1938年3月,我从上海淞沪战地撤退,辗转流亡到了武汉。星海随着洪深带队的演剧二队,经苏州、南京、徐州、开封、洛阳,沿途进行抗日宣传,星海曾深人工厂农村,教群众唱救亡歌曲,不像我这样纯是逃难,他是如他所说的“一路战斗”也到了武汉。果然,他的本来不白净的面色更加黝黑了,可谓一路风尘仆仆。他在郭沫若任厅长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仍然经常奔走于武汉周遭的厂矿、农村和部队驻地教歌、指挥群众演唱和作救亡宣传。我在汉口的《大汉晚报》当编辑兼跑新闻,只要星海在武汉,我便过江到武昌昙华林他的宿舍去串门。在战时流亡的特殊环境中,有如患难之交一样,人们的感情格外易于融洽,我们称得上是知交了。虽然他比我大十多岁,却无话不谈,连他在三厅和另一位音乐家张曙吵架的私事,也愤愤地向我诉说。他本来是个木讷寡言的人,但一喝点酒话就多起来了。他喜欢喝两盅,但没有瘾,酒量也远不及我。两盅下肚,就絮叨地向我摆谈各种往事,倾诉他的经历:幼年家境如何贫困,他的做女佣的母亲如何茹苦含辛地抚育他;母亲在澳门那家做女佣的主人,葡萄牙籍乐师如何诱发他走上音乐之路;如何冒险到上海进入国立音专而又在一次学潮中被开除;如何在一艘外轮上做苦工而千难万险地到了法国,以及在巴黎学音乐的颠沛而又充满戏剧性的遭遇……我察觉他那时虽然热情昂扬地投入工作,但他是寂寞的,因此要找人诉说。他谈到音乐时便欢快起来,时不时夹哼着一段旋律。  他说,为了追求艺术,一切艰辛苦难都甘之如饴。“夯巴郎(粤语:一切)都难不倒我!”说时握拳望空一挥。这手势是他的习惯动作,令人联想到他的指挥手势。  我把听到的一切都记在日记上。部分还写成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过。可惜这些日记和剪存的报刊都已在1955年被株连入胡风案时失去。  后来我也从马思聪处听到星海在巴黎的窘况。马思聪和星海的道路和艺术风格是两路,马思聪更学院派,星海则更民间派。但马思聪对星海的忍苦耐劳的精神很佩服,在巴黎时曾去看过他。星海住在贫民窟的一座楼房里,最高一层的一间狭隘的小房间。这间顶楼小屋低矮得身子也不能伸直,连练琴也只得钻出小门到阳台上去练。马思聪摇头叹气道:“他就这样对着上帝练琴!”  一个令人万分激动的故事每使我一想起来就欷歒不已,我在电影文学本銑星海传》的八本戏中用了整整两本戏的篇幅写了这故事。  星海那时已经进了巴黎音乐学院,但必须靠打工维生。通常到旅法华人开的洗衣作之类的店家找工;有时找不到工打,就得去餐厅或酒吧卖艺赚几个法郎。他说,虽然巴黎街头也常有潦倒的乐师和画家卖艺乞讨,他总觉得很难为情。但迫于无奈,他说,他就集中精力拉曲子,不朝人看,别的什么也不想,只当作是正规的练琴。一天,他走进一家相当豪华的餐厅,前一天音乐院的课正讲授马思南的音乐,他就向食客们演奏马思南的曲子。在餐厅用餐的有两个衣着时髦的中国留学生,显然是公费留学又有家庭汇款可供挥霍的纨绔子弟,认为中国人在饭店里卖艺乞讨是丢了中国人的面子,一个大声叱骂,一个竟站起来要斥逐冼星海出去。这时,一位绅士模样的法国食客挺身而起,向那两个中国学生发话道:“你们这是干什么!这位青年音乐家全神贯注地演奏曲子,他的马思南拉得多动听啊!你们却要捣乱!这样不尊重人,不尊重艺术!”一顿训把那两个华侨学生训得龟孙子般地瘪了。这位绅士邀请冼星海为他演奏一曲自己认为演奏得最满意的曲子,冼星海聚精会神地拉了一曲克莱斯来的《中国花鼓》,绅士十分赞赏,丰厚地给予酬金。  ……

前言

  对于中国散文而言,“五四”是一个分界点,即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于是数千年的散文有了一个质的根本性的跨越。就中国现代散文来说,九十年代是一个突变期,即由比较简短集中的散文转向长篇大论,于是散文越来越走向变体。可以说,“放”是中国现代散文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散文最突出的特征。  这种突破原来散文格局的努力是有意义的,它在知识含量、质地、长度、宽度和厚度上都有了一种别样的风采,这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尤其突出。不过,另一方面,散文的“破体”也出现了失控和失度的危险,这主要表现在知识撑破散文的肚皮、理性和思想过于裸露、结构松散漫延、文大于质等方面。换言之,散文处于一个如何发展的十字路口。  新世纪中国散文在发生悄然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远没有九十年代散文变动的暴风骤雨,但其深刻的力量却是不容置疑的。一方面,散文仍然保持着九十代的“破体”之势,另一方面,一种纠偏“破体”神话的努力渐已成势。比如,从传统中汲取精华以补其缺失,于是真诚散文、性灵散文开始引人注目!在结构上,那种假大空的所谓“大文化散文”越来越少,散文的适度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还有,智慧式的散文为人青睐,人们开始对“好”散文投诸更多的热情,而不是被一些虚浮夸饰所左右。另外,新媒体散文在新世纪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它以快捷、简凝、尖锐与新潮成为散文的一支新生力量,值得人们加以注意。  新世纪中国散文最有价值的还是在整合中的创新意识,这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破体与节制、本体与借鉴、思想与艺术等的关系中,进行一种融通与创造。这样,散文就由一元走向多元,由偏极走向融合,由激烈走向和合,由外在走向心灵,即一种化合与新生的努力。因为散文的本性就是自然与平和,是平常心和人生智慧的展现。  当然,新世纪中国散文在获得了它的成就时也潜伏着危机。一方面表现为过于急切的追赶时代之风。散文作为边缘文体、心灵文体、平淡文体,它不可能总是领时代潮流,过分地追赶潮流必然会丧失散文的本性。另一方面是对传统的无条件认同。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传统,就很容易被传统同化,丧失现代性的品格,其视野、内质、境界和品位,都将受到限制。因此,散文在调整的过程中,还是要有世界眼光,对中西文化思想进行整合,在以往散文的经验中进行创新。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散文家必须有天地情怀和人类的视域,并进行人格、心灵、精神的自我锻造。这样,散文才能找回自己,获得真正意义的超越性意向。  编者  2007年8月

内容概要

  林非,江苏海门人。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等。学术论著有《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鲁迅和中国文化》、《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治学沉思录》、《散文论》、《散文的使命》、《林非论散文》等。另有散文集《离别》、《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林非卷》、《世事微言》、《说话知音》等20余部。主编《中国散文大辞典》、《中国当代散文大系》、《20世纪中国名家散文200篇》等。

书籍目录

序言——编者追怀冼星海——何满子黄裳浅识——黄永玉又到甲申——袁鹰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林非朱皇帝点滴——李国文黄秋耘相信眼泪——阎纲隐隐青山见故乡——周明梦中的图腾——从维熙劝君王饮酒听虞歌——石英他这一辈子——王充闾幽默是一种境界——张恩和秋草独寻人去后——李元洛敏感地带——肖凤谁免余情绕——范曾曼殊终归是何人——杨羽仪托尔斯泰长眠之地——朱增泉历史的乡野——周同宾最后的梵高——冯骥才眷念皇帝——田中禾静影沉璧——杨闻宇独秀的另类“文存”——卞毓方读圣经札记——周国平船娘和歌——郭保林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梁衡巴老和一个世纪——余秋雨在斯德哥尔摩西郊墓地的凭吊——韩石山泰姬陵不是悲剧——李存修缠绵悱侧属沈园——王本道历史不忍细看——黄文山伶魂——乔忠延秋华与冬雪——张承志唐朝,那朵自由之花——李木生担当,担当人生——刘长春任何生命都是不能随意忽略的——刘家科上下五千年——莫言草原长调——韩少功感念祖先——李汉荣百年钟声——彭雪开把自己交给道路——高建群向往平民——郭翠华告別唐宫——赵玫人牲——筱敏轻伤的人,重伤的城市——翟永明笔擎千秋(节选)——张加强瞬间的永久——南帆怀念孙犁先生——铁凝书架上的战争——朱大可在马嵬透视玄宗贵妃之关系——朱鸿不到长城——陈启文萧红,我的姐妹——辛茜迁徙的跫音——熊育群英雄的末路——张清华永远的花儿——马步升一路仰望——王族王安石之死——冯伟林1992年的暴力——桑麻鲁镇的黑夜与白天——迟子建蒙古长调——巴音博罗云水生涯——王开林圆明园——洪烛像秋冬的黄叶一样飘零——凌鹰春天里的轻舞飞扬——苏沧桑昭君的草原——庞天舒为什么不让她们活下去——王开岭关于票证的记忆——周晓枫

作者简介

《21世纪中国经典散文•历史记忆》以“历史记忆”、“天涯游踪”、“百味人生”、“情思掠影”为题将2001至2006年散文佳作汇编成册,展现新世纪散文新的艺术面貌: 由一元走向多元, 由偏极走向融合,由激烈走向和合, 由外在走向心灵。期待读者通过阅读,和作者一起走向关、走向深思、走向丰富。

图书封面


 21世纪中国经典散文-历史记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直在寻找着这样的散文,曾经读过,好想再回味一番却苦于找不着,无意中在图书馆发现,竟是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于是我便搜藏起来,每天于午后翻看几页,犹如久旱的田地突遇甘霖的沐浴……
  •     断断续续地看完这本书,许多人,说着各自的游记,足迹遍及雪域高原、海洋湖泊、异国小镇。有的怀古抒情,也有的探幽寻奇。但我始终不能和他们中的一些人同游。能被选进一本冠以“世纪”和“经典”之名的集子,文章定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但可能因为许多作者声名过盛,他们说的话我听不懂,也有人说的话我不想听了。我自己出去游玩,不论是山水,还是古迹,思维总不愿意往宏大的方向去,虽然从小被老师教导着,要寻找文章最有意义的立意。相反,我总会在知名的景点前看到角落里的落花。那些有点苍惶与恍惚的感觉,实在是很不入流,很消极。但是,会让人很清醒。书里《南极断想》让我回头看了好几遍。尤其是第一段。因为南极,本身就是一个安静的所在,在那里,离人群真的很远了。灵魂与集体的关系一直就充满矛盾,人是社会的,不可能独立存在;但灵魂又是游移的,随时想挣脱束缚。我知道没有一个集体是长久的。我也不能确定自己的状态。不知道上帝在哪里,因为我并没有信仰。热闹的人群里,不一定有可以与之交谈的人。我同意,我们最后一定是孤独的。喜欢旅游,虽然大多数时候只是在地图上做梦,但那也是给心放假的方式。我一辈子也不会去到那么遥远的地方,但思想已经去过很多次了。脚步会被束缚,灵魂不会。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 2008年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