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301202999
作者:吴靖
页数:251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观看”的文化与公共领域的转型:一种理论构建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研究在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而传播学关注的问题之一是现代大众传媒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想探讨传播媒介与建构和培养一个渐趋诉诸理性、批判的现代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公共领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定义是: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开放得到了保障。在每一次私人聚会、形成公共团体的谈话中都有一部分公共领域生成。然后,他们既不像商人和专业人士那样处理私人事务,也不像某个合法的社会阶层的成员那样服从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限制……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Habermas,2001,p.102)*。由于以电子媒介为主导的现代大众传媒已经或正在取代传统的家庭、学校、宗教和文化社区,成为塑造现代为的社会文化、行为原则和思维模式的主要力量,在现代社会谈论公共领域或民主建设,大众传媒的形态与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文化模式就成为讨论的出发点之一。

内容概要

  吴靖,清华大学外语系本科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大众传播与社会理论、媒介与文化研究、视觉文化研究、媒介与公共领域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书籍目录

导言:视觉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生成
第一编 视觉文化与公共领域
第一章 “观看”的文化与公共领域的转型:一种理论构建
第二章 中国纪实摄影的历程与视觉公共领域的发展
第三章 影像的政治与历史记忆:表征“大屠杀”的伦理纠葛
第四章 闯入公共领域:电视真人秀中的性别政治
第二编 视觉文化与身份认同
第五章 镜中自我:观看中国的两种范式与中国现代意识的生成
第六章 现实主义、纪实影像与西方镜头中的现代中国
第七章 日常生活、摄影文化与现代认同:《良友》中的“名流”形象
第八章 迷人的父权制:韩国家庭剧中的现代性与男性气质
第三编 视觉文化中的意识形态
第九章 “电视人格”的现象学:电视名人的生产与消费
第十章 恰同学少年:视觉文化中的“怀旧风”
第十一章 可见的地产、不可见的家:房地产广告的文化政治

编辑推荐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观看、凝视与对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将日常生活、通俗文化、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切人点,重新考察中国社会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视觉现代性及其狂欢性的爆发。本书从视觉哲学、视觉历史、视觉社会学和视觉政治学等角度,融合了传播学、社会理论、文化史、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框架,多方面探讨视觉文化与中国现代意识生成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对象包括摄影、印刷、电影、电视、互联网、产外广告、博览会、奥运会、大型景观等各类视觉媒介与视觉现象。笔者希望做一个当代视觉文化的“游荡者”,从看似不相关和琐碎的文化现象与事件中,扒梳现代性文化的表征与逻辑,对现当代中国传媒文化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以图从特定的角度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集体想象,为现代性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研究和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洞见和案例分析。

图书封面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看了一篇导言和第一、二章,作为一个用英文学习并写作视觉研究和传播后回来用中文写学术文章的作者,言语处理得清晰,提出的问题尖锐不乏深度和现世意义。但是我有一些疑问,也是自己在写论文时跨不过的坎,便是如何处理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关系。作者此书意在由视觉文化研究为出发点探讨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现代性”,她在导言中做了一下一段解释:“何为文化现代性,文化理论给出了两种相互竞争的答案。一种坚持‘启蒙运动’的理想主义,规范性地将现代意识定义为世俗化、理性和科学主义、个人主义、进步的线性历史观、相信法律与现代制度、认可人类对外在和内在自然的统治能力;而与其相对的,可以被称为‘美学现代主义’,受到浪漫主义、心理分析、批判理论,乃至后现代理论影响的理论思潮,将现代性的主观经验描绘为转瞬即逝的、偶然的和神秘的。这种现代主义对现代进程的主要判断是悲观的,认为技术的发展造成统治、对自然的控制导致灾难、个人主义造成社会的冷漠和人的孤独、资本主义无法避免对人和自然的剥削等等,并且由此延展出对传统社会和群体主义的怀旧情绪。”且不说这两个理论群体的归类方法,但无论是启蒙运动导致的科学主义、资产阶级崛起后的浪漫主义、心理分析、以及后现代思潮,都是西方文化史一路发展的自然产物,是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互相之间充满默契的推搡和交流,再在时间中择优进化之后的种种成果。由这些运动和思潮塑造成的文化现代性、现代性主观以及身份认同是西方的。既然是关乎文化的,那么是谁的文化必须分清楚。我们的当代文化是经受西方殖民的,但其中不是没有一点自己文化的延承。殖民的和西方的这两者有区别。在这篇讨论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现代性的导言中,用这些名词来定义文化现代性这个关键名词,而没有一点牵线搭桥式的论述(诸如为什么我们的文化现代性可参考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则完全偏了题。用一个更加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导言的最后一段有一句话:“这样的思路是建立在新文化理论和历史社会学的基础之上,关注‘小写的文化’和日常生活被现代性写入的程度。”什么叫作“小写的文化”?在英语学术写作中,名词的大写和小写如被强调,是有宏观的和被语境化之后的微观概念的区别。我知道这个由语言差异导致的学术习惯,于是我明白作者吴靖在这里想说什么,是因为我接触过英语学术写作。但有我想多少读者接触过呢?或者此书写作和出版的最初假象读者群就是有英语学术背景的,这样就能解释很多感觉别扭的地方。这个问题在之后的章节愈发暴露了。作者在第一章里建起了理论的脚手架,思路清晰地将从本雅明到麦克卢恩到福柯到波德里亚的西方文化研究和视觉研究的理论梳理了一遍,解释了很多关键的名词,其中的承上启下也颇具说服力。这对于不熟悉西方该领域学术发展的读者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课堂。但是每个大段的最末部分,也就是这些理论对于作者的研究对象——中国视觉文化与文化现代性——的关联和价值,却只草率几笔,马上又回到新一轮的理论解构。第一章毕竟是“理论构建”,那来到第二章名为“中国纪实摄影的历程与视觉公共领域的发展”,作者基于现成资料简略地、但对于一篇学术论文来说有些跳跃地整理了纪实摄影的历史之后,并没有充分展开她标题中“视觉公共领域的发展”这一话题。第一章里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和它的转变所作的精彩的理论阐释止于第一章,到具体话题时,读者得自己填补理论与运用这个空缺。最后一段作者关于我预想中的她的结论,也就是纪实摄影在视觉公共领域中是怎样的地位,提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概念:“市民社会的崛起”,但还没等到对“市民社会”的定义和所指进行解释,几句话后,整篇文章就结束了。如何处理好理论框架和讨论对象的关系对衡量学术写作的价值很关键,而这一点在跨文化学术写作,也就是当方法论是西方的,讨论对象是东方的时候,尤为关键。方法论本来就是个西洋货,处处渗透着西方文化的结晶,包括批判性思维这个在西方学术中被顶顶看重之事。该不该在对象是东方的写作中用到西方方法论这个问题我至今没有答案。然而通常我们优秀的学术作者们都是海归而写,用方法论包围中国学术看来是个必然的趋势,今后大概不仅研究对象(譬如当代文化史)是被殖民的,连研究媒介都是。往后,在殖民主义学术写作中创作有出所价值的观点,如此看来,才是对学术写作评价中的重点。这本书的确是在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向靠近,但是“用”是个还值得好好琢磨探索的技术活。方法论和其历史与研究对象的脱节这个问题,这在我的领域是相似的。对摄影史论有整体和深入理解的学者在写书时只是做引进西方理论之贡献,并无太多如何将理论语境化、如何不完全用西方的方法论和名字来探讨我们自家事的创新观点。而那些把东西方连接起来的,更偏重于评论角度的作者,则对西方文化史并无深层的学习和理解,于是结论或粗暴或肤浅。所以这件事道阻且长,在这里提出,只是希望自己和别的作者引起重视。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个人觉得国内文化研究中精彩的一笔。文本细读很“女性”,精致透辟。但是不知为何总觉得功夫不深。细读堆积成的一本,总体看就蜻蜓点水了。
  •     每一个北大新传想要保研的孩子都要熟背此书!划重点,要熟背!
  •     这本书是一个研究项目,作者观点新颖,语言中的,值得一看
  •     还蛮好读的,以及终于可以开始读郝老板的那本书了
  •     吴老师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都有极好的启发性,分析问题的思路满是智慧,理论信手拈来,知识分子情怀诚挚而一点都不矫情。个人粗略概括的话,现代性的反思是核心,视觉文化是路径,对这个国家的关切是出发点也贯彻始终。
  •     视觉研究的新书,北大老师出的理论性书,质量应该不错~
  •     从中国摄影、电视、广告、奥运世博、山寨等日常生活角度进行是视觉文化的探讨,主要是从传播学角度讨论多些~
  •     用一种理论范式分析若干社会现象,言之有物又很不尽兴,每一个主题浮光掠影游荡而过。
  •     不觉明厉 慢慢来吧
  •     期待在此基础上,能有一本更具系统性的书,我相信它在路上。
  •     “在碎裂的景观的间隙注入(历史)语境、知识和主体性。”
  •     吴老师也是理论深厚的p大传播学教授啊!
  •     读了三遍,毕业前终于可以摸着良心默默的说,我导写的至少我都看明白了。
  •     G219.2 5
  •     好像是微博广播把我引到这本书,今天翻完了,对不起作者没有认真看,但是案例全都太显白了,觉得没有仔细看的必要了 。但是几个理论框架给我用中文说清楚了,我就追着看完了。 应该是写好几本书的材料,而且有时候现象学+结构主义一并来的改变,很像是德国厨具的做饭啊(理论齐备,材料可按菜谱购置的感觉),就是充满了现成感。 但作者老师的理论读得还是很扎实,用我们熟悉的教科书式中文写得很明白,还是有用的书!
  •     清华的传播系也不过如此吗,太糙了。那些给五星的同学们,我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     透过现象剖析此间话语的来龙去脉,对于当下的文化现象有比较深刻的分析,适合深夜读,安静的咀嚼而不是囫囵吞咽。
  •     向WJ姐姐看齐~
  •     吴靖真心有才华,书要多看几遍,一开始不太懂。研读吧。
  •     批判性的高贵风骨铮铮啊!文化研究、媒介批判。
  •     在现代性进程的大背景下来阐述视觉文化在政治 经济 文化领域中的变迁和发展 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大众都能接触到的事物作为案例讲解 通俗易懂 也很吸引人 以前只道视觉成为霸权和绑架 却也才知道它也担负着启蒙的作用 只是遭遇了经济利益化的拉扯。
  •     北大出版社的装帧真的是。。。。
  •     视觉文化。很好。另一种视野
  •     用词精准、分析入木三分,吴靖老师这样的人的存在就是让广大研究僧们看到学术的旨趣同时又有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压力山大的赶脚啊~!
  •     真正的学者
  •     向吴老师的治学态度看齐。
  •     分析得较为深刻,很值得一读。
  •     中途保了研,但还是把心中期盼见到的老师的书看完。读书浅显的时候说到批判和文化研究,眼光太浅。吴老师的文章提示我的是,在做本土文化研究要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争鸣,现实中的文化建构往往比想象中更加复杂;不敢说全都看懂了,希望自己在未来更有长进。若有机会,希望可以在未来与老师相遇。
  •     美帝科班出身,选题精当、理论扎实、分析完备、力求深刻;偏重/偏好文本分析,对文化的具体生产过程探讨较少。作者个人还是很萌的;微信朋友圈高质量学术推送的重要来源。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哈哈
  •     一种社会学想象力的实践,并拆解日常生活中隐匿的意识形态
  •     吴靖老师著作,值得高分
  •     挺好的一本书,就是自己买错了,
  •     一本关于中国视觉文化的论文集。从视觉文化中挖掘现代性的隐伤,对于通俗和大众文化的研究真有意义,某种程度讲,大众文化就是普通人对这个瞬息万变世界的回应。
  •     吴老师啊……让我考上您的研究生吧!
  •     有点拼凑
  •     着重看了3、4、5、7、8章,对南京南京、韩剧和非诚勿扰的部分印象深刻
  •     受益匪浅。将一些日常的东西进行深刻的分析。
  •     靖姐姐是西方学术系统训练出身,她本可以轻巧又博大地从理论到理论地建构他者的殿堂,但她却把百般武艺用以实地解剖,考察视觉现代性的狂欢现状,最后指向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希望能跟靖姐姐对话的学术对象多起来……
  •     这次考试的名词解释有一个就是凝视,当时有多么懊恼自己哪怕应该在考前读一下简介??!
  •     还行,就是有点晦涩,但是内容量很大
  •     绝对女神。读过的国内传媒类最好学术著作。
  •     论证还是很有力度的。
  •     在国内的文化研究作品中算是上乘之作了!多说一句,互联网已经是当代中国文化政治的重要场域,但目前似乎还没有发展出一套适用于分析网络媒介的文化理论。
  •     欣赏吴老师对视觉文化符号编码的敏感及解码的功力。:-) 第一部分通过视觉文化观看行为比较反思主体性,在中国现代历史一些具体语境中对一些问题非常有洞见。最后一部分涉及的文化现象比较宏观,主要着重勾连批判文化表征背后的经济(现代性治本主义)机构原因,解释中似乎过多依赖现代性“内生”的文化属性...
  •     我导必须五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