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4-12
ISBN:9787101035797
作者:[日] 谷川道雄
页数:335页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96页

总之,能够使六朝贵族作为统治阶级而自立的原因,不过分地说,正在于他们所治的学问。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65页

孔子针对新情势,所最为关注的是社会道德秩序的重建。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300页

昂字敖曹。其母张氏,始生一男二岁,令婢为汤,将浴之。婢置而去,养猿系解,以兒投鼎中,爓而死。张使积薪于村外,缚婢及猿焚杀之,扬其灰于漳水,然后哭之。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99页

不过分地说,学问是贵族得以存在的依据。由于作为社会主宰者的资格是来自他们的人格,所以实际上人格的培养又在于学问。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213页

贵族的武人性格,多数是由其豪侠型人物呈现出来的。就是说,那种“重财轻义”的道德观念,早已使乡人们心服,所以一朝有事,就可以招募他们组成军队,由贵族亲自指挥以应付时局。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310页

在天下之名的大族之下,集结着堪称各地中小贵族的阶层,并通过这一阶层将统一的意志传达到各个村落,换言之,即散布于广泛地域内的各个村落,以大小贵族为联结点,形成了网络。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122页

如果在现实世界不能得到验证的话,就只能在过去中寻找证明,由此开拓自己的人生。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开始考虑历史学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的。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70页

在他的设想中,士在本质上必须是家族道德的实践者,而这一实践的全部意义又仅仅在于如何执政。即这里有着道德与政治自身完全一致的理念。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307页

另一方面,尚留在河北的其他所谓山东贵族,其居住地也是位于田野之中。前节对崔、卢、李、郑诸姓的考察表明,他们都是利用发源于太行山脉等高地而流入河北平原的诸河流,经营着田园生活。被称为“村”的这些聚落,即因一族聚居而构成。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230页

总之,不欲突出个人的世上荣光,始终坚持置身于与他人的关系之中,这是一种以虚己为手段,而保证全体存在的态度。在家族、宗党中的这种态度,进而贯彻于官场,就产生了对荣达的淡薄。即所谓“与世无竞”的态度。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209页

贵族应该说是由于其官僚才显出其作为贵族的完全面貌的。以阶级整体而论,贵族社会是在贵族阶级与政权结合之时才得以完成的。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68页

但是,作为氏族分解结果的三族制家庭,其自身并非政治的世界,政治世界不如说只有超越各个家族才能成立。这里,家族的自律的世界不能直接成为政治的世界。世界就这样两极分化为自律的世界和政治的世界。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190页

杨椿兄弟的祖母王氏,虽是文成帝皇后冯氏(文明太后)的姨母,但她却是异民族的乐浪的王氏。
據《魏書》卷五十八《楊播傳》,王氏為楊椿楊播母,非祖母。P191楊氏世系略表楊播楊椿亦直系於楊懿王氏下。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69页

已故守屋美都雄氏曾引用此例,认为刘邦势力本来只不过是一个脱离家族、乡里的游侠无赖集团,然而仅仅依靠这些人的话,在扩大势力时将是很有限的。可当他取得了乡里父老层的支持,利用他们的统率力,就获得了新王朝主权者的资格。这样刘邦自身,也就从单纯游侠首领的地位,摇身一变成为专制君王。总之,虽然游侠集团中也具有国家权力的萌芽形态,但为了国家自身的完善,乡里社会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69页

秦末陈胜之乱之际,沛县父老们杀死为秦固守的县令,拥戴了刘邦。刘邦推辞曰:“恐德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愿更相推则可者。”然终被推为了沛县令,由此开始了一统天下的事业。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206页

但是相反的话,如果他能够成为这个世界的统合者的话,即使他本人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也可以通过对人心的掌握,也就是说间接的与那种所有土地发生关系。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69页

由此经过来看,作为乡里的父老子弟,县令存在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定他们的生活。刘邦利用了乡里民的这种意识,唆使其杀秦县令,最终能取而代之。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220页

所谓“清心”,不仅仅有不贪货财之意,还要“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即处之于公明洁白。有“心合志静”,方使邪念无处容身,凡所思念,无不皆得“至公之理”。以“至公之理”临其民,则民无不化。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308页

(刘灵助)遂刻毡为人象,书桃木为符书,作诡道厌祝法,人多信之。时西河人纥豆陵步藩,举兵逼晋阳,尔朱兆频战不利。故灵助唱言:“尔朱自然当灭,不须我兵。”由是幽、瀛、沧、冀人悉从之。从之者,夜举火为号;不举火者,诸村共屠之。
好一个“诸村共屠之”!《楢山节考》里全村活埋大蛀虫那种事,我们也是完全干得出来的。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206页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会因为执着于利害不断冲突的物质世界,而不可能成为现实中民众的领导者。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67页

作为民,与皇帝之间如果说是他律关系的话;他们与家族、宗族、乡党之间,则可以说是自律的世界。……如此,皇帝的原理与民的原理,不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而且还是一种对立关系。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273页

如上所述,人与家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使得某些超凡的家族脱颖而出。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122页

因为反体制运动自古以来,就是共同体对遭到阶级制度羞辱的一种复仇行为,运动的目标在于使共同体得以全面地开花结果。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81页

这是一种作为汉帝国完成形态的表现。其政治权力是以道德和学问为依据,合理而美好地高高耸立着。若论其社会基础的话,这是个人人以家庭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自律的世界。作为这一世界代表的儒家道德的实践者,通过乡举里选而被帝国吸收上来。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213页

而一旦贵族社会危机来临,文武兼备的贵族之活跃,则更应令人瞠目。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35页

这种国家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专制主义的概念,它与封建主义之间是一种相并立的概念。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70页

在秦代民有偶语(聚众谈话)则被处以极刑,这对民众的自律结合来说,是一种极端的否定。刘邦的约法三章就是废除秦苛政的约束。于是秦亡,代之而起的是保障了民众自律生活的汉。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69页

那时他说:“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从这话来看,此时的刘邦已正面打出旗号,宣称自己的使命在于除秦苛法,安定民生。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209页

简而言之,华北的贵族们得以超脱时势的依靠,就在他们拥有家乡这一生活场所。而且,有如前节为止看到的那样,正是这个场所才是使他们成为贵族的根源。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3页 - 中文版作者自序

《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收在汉译《全集》46卷上,非译者注所说48.不知道是否版本不同。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一部分,汉译源流参见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097503/。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19页

“仁井田陞”是否不应写作“仁井田升”?(前面堀敏一的“堀”大多写成“崛”= =)
另引仁井田氏语:”中世,封建社会即农奴制社会是达到了一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结构,即历史的范畴“……求高人解释or原文……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1页 - 序言

前见:1、谷川非常注意研究的主体性,经常出现“我个人的精神史”一类的表述。未知是否为日本研究总结性发言的通例。
2、谷川的核心观念“共同体”,从前研究来讲,有两方面的意涵。a、马克思意义上的共同体。《资本主义前的各种生产方式》在战后翻译出版,给日本史学界带来很大震动。这个事件谷川自己谈到,说以它为基础,究竟该如何理解中国中世的性质长时间里都给他带来了困扰。同时,它应该放进战后日本史学的大背景中来理解,比如大冢久雄的研究,比如《20世纪日本历史学》相关章节提供的资料及其陈述。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亚细亚共同体”在当时,在被理解的马克思语境里,都是贬义的从价值上来说,在时间链条上是原始的,而且其停滞性,掺合黑格尔的观点,确定了中国的后进性,而与日耳曼共同体的相似,确立了日本的先进性,战时加藤繁所说的日本共同体是日本淳美风俗的基础,在战后,这种价值判断照旧存在。b、卢梭意义上的共同体。共同体意味着团结一致,意味着安乐和淳风美俗。这种路向在德国也有对应者。比如着迷于中世纪村社的官员-史学家黑塞尔,作为启蒙时代德国重要的史学家,预示了浪漫主义的名学者,在《历史著作史》和《历史主义的兴起》里都谈到了他。延续到《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仍在共同体中设定了这样一种价值。毋宁说,这是一种褒义的共同体,与马克思不同,为它赋予了更多精神层上的价值。鲍曼和让-吕克·南希重思的共同体,大体也是这个路向上的共同体。用鲍曼的话说,共同体这个词让人觉得精神上有依靠,可以放心。但事实上它是一个永远在追求但其实从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存在者。越是原子化,越是人与人之间分离,就越向往它。南希沿着德里达对community这个词的解构分析前进,它本来就有内部团结而安逸同时对外排斥而杀气腾腾两方面的意思,表明对共同体的追求有它虚妄不真的一面。其实都反照了“共同体”在大量文献中出现时的温情脉脉感,这方面一个很好的通俗实例大概就是美剧《community》了吧。放在日本战后的情境中,虽然丸山真男《日本的思想》里用到”共同体心情“时,赋予它一种只重实感反感理论的国民性,最终导致理论的无责任,体制的无责任,卷入到战争机器之中的贬义价值,但在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化的空间与时间》里,它仍旧是褒义的。《邻里东京》这部社会学名著提供了更好的例子,作者指出,很多日本学者认为东京社区的原型是乡里共同体,有着悠远的历史,但他调查得出的结论却是,这些社区的历史非常短,其实是在城市化之后形成的,之所以日本学者会得出那样的结论,一方面出于他们对共同体的向往,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因为对城市化之后的种种问题抱愧而进行鼓励。我认为这种意涵为谷川之强调中国中世共同体的精神与道德层面提供了背景,他刻画了一个可能过于美好的共同体图景。就像侯旭东先生书评指出的,这个图景欠缺实证支持,而且以个例为通例,不容易叫人信服。
3、侯先生的书评。在批评的部分,a、侯在书评里似乎粘滞于自己的专长,比如他批评谷川没有注意到宗教共同体是一个更好论证的,更明显的共同体类型。但如前述,谷川不从宗教、经济、法律这些更常见的共同体实证方式下手,有他的知识背景在,这一点与侯正相同。而且,与其说是缺失,不如说它体现了谷川个人的专注点而更有价值。谷川的同志(我觉得用这个词简洁明了)川胜义雄在谈到共同体时就引用了一位法国汉学家的宗教共同体说,猜测谷川到底是有意忽略还是确实没注意到没有意义,但他从儒教贵族之精神下手讨论共同体,至少在理念上,可以认为是“把握到中国的固有逻辑”了。b、顺着上条说,侯批评谷川用的共同体其实仍是西方概念,前门出后门进,未见其固有逻辑。首先,侯说共同体一词词源是中世早期以教堂为中心形成的村社,引据的资料仍是个人领域内的宗教历史社会学的英文著作。十分怀疑这个拉丁词只能追溯到中世早期而止,更重要的是,所谓词源,恐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谷川所了解的这个词的语境,显然,是马克思-卢梭的。至于前门出后门进,我只能不把它理解为批评,因为除了考据,好像找不到不用西方词汇的研究,九鬼周造同样用现象学解释学来把握日本的固有逻辑,难道有别的路不成。至少,用宗教来把握共同体这种视野也是西方输入的。
4、围绕着贵族精神的共同体,确实难实证。略举几条记忆所及与之相关的:三国志里除了田畴传提供了明显的共同体材料(之前那波利贞、陈寅恪都把它和村坞联系起来吧),还有国渊、管宁等传。如管宁,避居辽东,同时士人皆居南,宁独居北,示无还志,人往依之,久而成里。这是个因为士人的精神作用,像凝结核一般而形成共同体的例子吧。国渊、田畴传都提到他们在形成共同体之后开设学校,也和儒教形成人格之后再反哺有关。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后汉书一位司马氏的传里提到,乡人赌咒发誓都用他的名字,可见儒教士人的人格能起到宗教的作用。这些士人依靠儒教精神为乡里解纷的例子就更多了。这些可以被视为北朝杨氏的雏形,当然杨氏的行为更具体了,可以延伸到宋明共同体,这也是谷川带来的启示。
拉杂以上,等着摧烧。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81页 - 中国中世社会论序说

自从前汉独尊儒术以来,特别是通过乡举里选法的实施,道德、学问与政治权力相结合为一体,形成了帝国体制的完成形态。原本应该是以抨击体制为生命的道德与学问,淡薄了自己的天性,而与体制粘连了。清流派对宦官的抨击正是由此而形成的体制内部的抵抗,所以其政治斗争的手段也采取了以帝国官僚职权来镇压对手的方法。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213页

北魏帝国崩溃之时,亦即东、西魏的创建期,这种类型的贵族们,在山东、关西以及华北各地集结武装,继续展开收拾时局的活动。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230页

由以上各例可见,它表现为恬淡于名利的共同特征。即“不营资产”,“家无余财”。将官僚生活所获得的收入,散于宗族、亲故是常见的现象。于此相关,努力保持家门结合的倾向也是引人注目的。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203页

这样看来,贵族与乡党连带关系的形成,使人感到是以一定财产地放弃为重要契机的。而且,如此形成的连带关系,又未必是建立于平等原理基础上,而是包含着一种支配关系的。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70页

孔子论及新时代的新支配层所应具备的资格时,称具有这种资格的人为士。孔子的这种定义的意义在于,以往有血缘主义支撑的旧士体制在他这里已经被空洞化了。而孔子设想新的人格主义的士的理念,就是试图以此来填补这一空洞。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67页

因此,多数情况是复合家庭:家庭成员在一家的土地上,共同经营农业。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70页

孔子这一思想的原型,当然可追溯到礼制即政治的周代的士那里。所以他这种要求士摆脱身份制束缚的方式,可以说是以新瓶装陈酒的主张。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99页

另外,从北朝贵族的传记来看,他们的学问中像阴阳、天文、术数、律历、医方、卜相、风角等,虽不一定是正统学问,但却包括了可称之为生活科学的各个分野。另一方面,还有玄学、佛教学等形而上学,以及作为表现学的文学。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的笔记-第208页

权力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斗争世界。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