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4-11-01
ISBN:9787100020473
作者:梁漱溟
页数:254页

章节摘录

插图:我们预定讲明西方化的四步,此刻已算把第一步就许多西方文物求其特异采色的事做到了。现在要进而作第二步更求诸特异采色之一本源泉。若问“科学”与“德谟克拉西”是怎么被西方人得到的?或西方化怎么会成功这个样子?据我所闻大家总是持客观说法的多。例如巴克尔(Buckle)说的:“欧洲地理的形势是适宜于人的控制天然。这是欧洲文明发展的主因。”又金子马治说的:“尝试考之,自然科学独成于欧洲人之手者何故?何以不兴于东方?……据予所见希腊人虽为天才之民族,其发明自然科学应尚别有一原因。盖希腊国小山多,土地硗瘠,食物不丰,……以勤劳为生活,欧式文明之源实肇于此。”他又去请问米久博士,米久也说中国地大物博,无发明自然科学之必要,所以卒不能产生自然科学。又如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以为一切文物制度思想道德都随着经济状态而变迁。近来的陈启修胡汉民几位大唱其说。因此吾友李守常很恳切的忠告我讨论东西文化应当留意他客观的原因,诸如茅原山人的《人间生活史》等书可以去看看,因那书多是客观的说法。他自己的《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便是如此的,后来又作了一篇《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胡适之君也有同样的告诫于我。他们的好意我极心领,只是我已经有成竹在胸。

前言

我很感谢我这本讲演录发表后,得承许多位师友和未及识面的朋友给我以批评诲示。但惜我很少——自然不是绝没有——能从这许多批评诲示里,领取什么益处或什么启发。我对大家的批评诲示自始至终一概没有作答;这一半是为大家的批评诲示好像没有能引起我作答的兴味。不过我将来会当作一次总答的。我虽没能从诸师友处得着启发,但我自己则既有许多悔悟。在这许多悔悟中,此时只能提出两个重要地方;在这两个地方也只能消极的表明知悔的意思,不能积极的提出新见解。现在我分叙如后。头一个重要的悔悟是在本书第四章讲孔家哲学所说“中庸”是走双的路之一段。这一段的大意是补订上文,单明孔家走一任直觉随感而应的路还未是,而实于此一路外更有一理智拣择的路;如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便是要从过与不及里拣择着走。这样便是我所谓双的路;原文表示双的路云:(一)似可说是由乎内的,一任直觉的,直对前境的,自然流行而求中的,只是一往的;(二)似可说是兼顾外的,兼用理智的,离开前境的,有所拣择而求中的,一往一返的。

内容概要

梁漱溟(1893—1988)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学历计经过家塾、中西小学堂、启蒙学堂、顺天中学,至1911年中学毕业而止,其后皆自学。毕业后即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又任《民国报》记者。1917—192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其后致力于社会运动,先后参加河南村治学院工作(1929),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931)。抗日战争期间,奔走国事,为谋求国共两党团结抗日,1940年参与发起中国民主同盟,随后赴香港创办《光明报》。1946年作为民盟代表,参加旧政协(重庆),参预国共和谈。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常委等。主要著作计有:《印度哲学概论》(1919)、《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2)、《乡村建设理论》(1936)、《朝话》(1936)、《中国文化要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4)、《东方学术概观》(文集,1986)、《我的努力与反省》(文集,1987)、《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1988)等。

书籍目录

第三版自序第八版自序附录《人心与人生》自序第一章 绪论一般人对这问题的意思以为这问题还远的不对随便持调和论的不对以为无从研究的不对我研究这问题的经过第二章 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上)我们所要求的答案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一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二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三西方化问题的答案四我求答案的方法我对于西方化问题的答案答案讲明的第一步西方化的科学色采西方化的德漠克拉西精神结果西方化的面目如此第三章 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下) 答案讲明的第二步 客观说法的未是 生活的说明 人生三种问题 人生的三路向 中国文化问题印度文化问题之答案的提出 答案讲明的第三步 答案讲明的第四步 西方人精神的剖看 中国文化的略说 印度文化的略说第四章 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较 三方思想情势简表 现量比量直觉三作用之说明 西洋哲学之情势 罗素的意思 柏格森的意思 印度哲学的情势 佛教的形而上学方法 西洋印度两方哲学之动机不同 宗教问题之研究 宗教是否必要之研究 宗教之真必要所在 宗教是否可能之研究 宗教的真可能所在 印度文明之所由产生 中国哲学之情势 中国形而上学的大意 孔子对于生之赞美 孔子之不认定的态度 孔子之一任直觉 孔子所谓仁是什么? 孔家性善的理 孔子之不计较利害的态度 礼运大同说之可疑 孔子生活之乐 孔子之宗教 试说从来的中国人生活 西洋人生哲学 三方生活之真解第五章 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 我们推论未来文化的态度 事实的变迁 经济改正之必要 因经济改正而致文化变迁 见解的变迁 态度的变迁 倭铿的态度 罗素的态度 社会主义之变迁 克鲁泡特金的态度 泰戈尔的态度 对世界未来文化的推测 就生活三方面推说未来文化 一般对未来文化的误看 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 我们现在应持的态度 我提出的态度 今日应再创讲学之风 世界的态度补遗自序著者告白一著者告白二1980年著者跋记附录一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导言自序  这个问题的现状  这个问题的真际  这个问题解决将在何人附录二 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编后

编辑推荐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文库

作者简介

我这书于民国十年秋间出版后,不久便有几处颇知自悔。所以于十一年付三版时曾为自序一篇特致声明。其后所悔更多,不只是于某处某处晓得有错误,而是觉悟得根本有一种不对。于是在十五年春间即函请商务印书馆停版不印。所以近两三年来外间久已觅不到此书了。
这书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所以其中关于儒家的说明自属重要;而后来别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面为多。总说起来,大概不外两个根本点:一是当时所根据以解释儒家思想的心理学见解错误;一是当时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或云方法错误。
大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必有他所据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学。所有他在伦理学上的思想主张无非从他对于人类心理抱如是见解而来。而我在此书中谈到儒家思想,尤其喜用现在心理学的话为之解释。自今看去,却大半都错了。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便杂取滥引现在一般的心理学作依据,而不以为非;殊不知其适为根本不相容的两样东西。至于所引各派心理学,彼此脉路各异,亦殊不可并为一谈;则又错误中的错误了。十二年以后始于此有悟,知非批评现在的心理学,而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积渐有悟,乃一面将这书停版,一面拟写成《人心与人生》一书;欲待《人心与人生》出版再将这书复版。因为这书所病非是零星差误,要改订直无从下手,只能两书同时出版,以后作救正前作。
其他一点根本不对的,所谓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其觉悟更早于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云“……我当时所怀抱‘格物’的解释亦同许多前人一样,以自己预有的一点意思装入‘格物’一名词之下……”便是。大凡一种为人崇奉的古书,类如宗教中的经典或有其同等权威者,其注解训释都是歧异纷乱不过。不惟是种种不同,直是互相违反,茫无凭准。这一面由古人不可复起,古时社会一切事实背影不复存在,凡其立言之由,出语所指,均不易确定;或且中经作伪篡乱,错简讹夺,一切文字上待考证校订处,益滋纷淆;而一面由后人各就己意发挥,漫无方法准则,有意地或无意地附会牵和,委曲失真。仿佛听说有人考过《大学》格物的解释古今有几百种不同。试问若此,我们将何从置信?所以除史实上文字上应亟作考证校理功夫外,最要紧的便是大家相戒莫再随意讲,而试着谋一个讲解的方法以为准则。庶几不致于无从置信的几百种说外又添多一种;而糊涂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觉在这本书中所为儒家的讲说没有方法,实无以别于前人。因有《孔学绎旨》之作,期望着有点新的成功;曾于十二年至十三年间为北大哲学系讲过一个大概。所有这书中讲的不妥处亦是预备以新作来救正。
却不谓十五年以来,心思之用又别有在,两种新作到今十八年了,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结成的《中国民族之前途》一书,却将次写定出版。是书观察中国民族之前途以中国人与西洋人之不同为主眼,而所谓中西之不同,全本乎这本书人生态度不同之说,所以两书可算相衔接的。因此,这本书现在有复版的必要。我尝于自己所见甚的,不免自赞自许的时候,有两句话说:“百世以俟,不易吾言。”这本书中关于东西文化的核论与推测有其不可毁灭之点,纵有许多错误、偏颇、缺失,而大端已立,后之人可资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即上面之所谓根本不对的,其实亦自经过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无谓。不过《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既未得一同出版,只好先以此序叙明年来悔悟改作之意,俾读者知所注意而有别择;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内容新义,未获在这里向读者请教。实是有歉于衷!

图书封面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这是他的讲演的集合,当时,他才不到三十岁!比较了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和欧美的文化。其实就是佛教影响下的印度文化,儒家影响的中国文化,和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文化。哲学和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很大的命题,然而梁讲的很从容,颇有一些自负。是我很喜欢很敬仰的那种自负,就是一般女子所梦想中的男人的所应该具有的“刚”,这大概是来自他对信念的坚定;也许还来自他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感;是个好的儒生,实现和实践者儒家的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稀缺的品质,而拥有这种品质的人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者正应该是知识分子的气节所在。梁漱溟的气节有目共睹的,建国后一系列的运动,考验知识分子的时候来了,很残忍。然而在那种情势下坚定不移的,是怎样的刚强?梁漱溟就是这样的刚强,他的性格就这样。他的信念不允许他低头。对一个不低头的男人,你能不喜欢不敬仰么?
  •     本書論證不足(可能是身為講演的壞處),立論基礎比較薄弱(他自己也说不能以学术眼光视之),但勝在對儒家精神的分析、對西哲發展的敘述很精到;至於印度和佛教的内容我不甚瞭解,據老師講,梁的理解是有一些謬誤的(不过梁自己也说只是己见而非全乎佛家)。其实仔细读了本书就知道,很多人对梁的批判实在都有很大误读。他自己模糊的地方,他自己便给你指出;用法两可之处,他也先请求原谅。这么做虽有逃脱指摘的嫌疑,但实在不能无视他的一份真诚。或许学者工匠总没法了解全意生活者的心吧。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份心便更显得可贵。另,奉唯物的陈独秀在搞新青年时不知考虑了几分马克思,只见他深信改造思想(上层建筑)就能促进变革(经济基础);相反,奉儒佛直觉的梁漱溟,却在用马克思的唯物论来预测未来世界的思想变迁。同样有趣的是,新儒家开山掌门梁漱溟是在父亲西学的指导下长大的;而极力倡导西学者无论陈独秀还是胡适,其童年都浸淫于传统私塾的之乎者也。最后,以书里我最有共鸣的一句话结束:“愈是看得周全,愈是看得通,也必愈無主張;惟其那祇見一隅的,東一點,西一點,倒有很多主張。”-----------------------再附个梁晚年接受美国教授艾恺的采访录音吧遥遥无【礼包】码:5lbborhfa2z (要记得前边是加/lb/)对应书目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915924/
  •     最近,读起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虽不完全赞同梁老的论述,但他关于东西文化和思想的比较,对我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从他的论述里,我找到了自己对于印度哲学倾向的深层次原因。梁老的观点虽不能解释我全部的人生观,但却部分解释了我之前并没有意识到的地方。梁老主要比较了西洋、中国和印度哲学,并有如下三方思想情势简表(略)P76。梁老在这表之后的“西洋印度两方哲学之动机不同”中,论述道:“现在需要说明的有一桩事:何以西洋印度哲学研究一样的问题(即宇宙本体)而印度人单开辟出这条路来(即宗教占思想之全部)?请拿我前面所列的表中,西洋同印度的情形一比,便知不同。表云:印度形而上学与西洋为同物但研究之动机不同,随着宗教甚盛且不变动。盖两方唯一之不同只在研究的动机上,此不可不注意者。西洋人是什么动机?可以说作知识的动机,科学的动机;印度人是什么动机?可以说作行为的动机,宗教的动机。西洋人无论为希腊时或文艺复兴后,其研究哲学都是出于好知的意思,他们叫做“爱智”。印度人像是没有那样余闲,他情志上迫于一类问题而有一种宗教行为,就是试着去解脱生活复其清净本体,因为这个原故,所以他们没有哲学只有宗教,全没想讲什么形而上学,只是要求他实行的目标。例如吠檀多讲“梵天”,他就要去实做梵天;僧佉人讲“自性”、“神我”,他就要实做到神我、自性的各归其位;都不是在那里谈什么哲理。总而言之,他们的厌生活,求出世,是他们的动机所在……”梁老的这段论述,或多或少地解释了我对印度哲学的喜好倾向。西洋人一直以来向外的对物质世界的研究,从泰勒斯的论述“万物源于水”开始就可见一斑。科学在求解“是什么”的问题。西洋人通过工具把整体事物一步步分解下去,并形成了各种科学:医学、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而东方,尤其是印度哲学,注重对内的人心、人这个个体精神的探索。不仅探索,并通过修行的途径使之整体与宇宙精神相连。我热爱知识,敬仰那些伟大科学家的逻辑思维。但我发现,在这二十几年的求知过程中,我并不快乐,获得知识并没有解决我作为一个个体的精神问题。我必然不会成为一位科学家,因为,相比探索物质的本原,我更关心:我不知道也不那么急切地想知道为何来到这个世界(我的本原在哪?),既然已到来,我这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相比死亡,我如何活着?

精彩短评 (总计75条)

  •     关于老梁论述的许多问题,其实至今都难于定论,也许永远都难于定论。但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学学梁先生那“一以贯之”的精神。自己怎么思考就怎么生活,不人云亦云,不浮夸做作。这种精神在先生的治学中有体现,在他与多舛命运的抗争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学者,如今真的不多了。
  •     找了好长时间哎。。。
  •     有一些收获
  •     梁先生对孔子之学的解读十分切中要害。如今流行的对孔子庸俗化的解读或意识形态化的宣扬,都不及梁先生的一句“生活的恰好”:”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的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
  •     难想象写于上世纪初,而近百年过去,今人似乎还在老调重弹,甚至不如前人之见解深刻独到。关于“文化”一事,应该怎样做喊了这么些年,却鲜少有人真正去做,无论结果是好是坏。——仿佛大道理说了又说,前路看了又看,却只伸出腿,悬着,怎么也迈不出那一步。
  •     第五章部分观点论据不足,偏颇得近乎强词夺理。仍不掩其真知灼见之光芒。既“我觉得我所说的不过是一篇话罢了”,也不必多计较。
  •     对此书无爱。。。
  •     不能当做严格的学术著作来看
  •     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己的三种哲学层次。
  •     与《中国文化要义》相比 虽然啰嗦,多少年心气,但判断是否武断偏颇并非重点。重视实际和伦理学的特点,整全性的视野,让梁漱溟的著作总是非常熨帖。无论何种心境与阶段,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份关切。 甚至对于我自己思考写作,也大有启发。
  •     应战之作。确有发明之处。
  •     作为中国学术上最后一位儒家的青年之作,虽然有些说法在后期重新做了阐述,但是这本书可以让你一窥梁漱溟年轻时思维的力量,与自信的豪情!
  •     这本书是神作啊,强烈推之。虽然印度哲学部分有些还不太明白。 梁漱溟认为作为现世的中国文化,能够解决安身立命的人生,因此应当成为目前的世界哲学。但梁先生忽视了一条,人生的问题是第二层次问题,第一层次的问题是生存,而生存技能的哲学,或者说科学哲学必须是西方的主客二分式的。
  •     似乎觉得有挖掘的空间,开发出啥梁漱溟的身份建构理论 想起老兄你博士论文的某一部分了 @WaltzWendt
  •     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追问,2009年
  •     讲得很有深度,有的内容不是很好理解!不愧是哲学大家,认识独到且有深度!很值得推荐!书的装帧一般,个人觉得!
  •     语言稍显晦涩。
  •     书很棒书很棒
  •     选读
  •     逻辑清晰,辩证有力,文化三路向非常深刻
  •     梁漱溟先生在北大讲演此书时,与我年龄正相仿。其识见与认真劲头,后辈弗如。
  •     这本书写的很好。
  •     关于西方化的几个讨论比较有意思
  •     以前觉得儒学枯燥乏味,都是些教条的东西,现在才赫然发现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孔子真天才也。
  •     梁老的经典之作,绝对值得一读!
  •     帮助了解中国自身处境的好书
  •     重读~
  •     呜呼哀哉!
  •     人生三路向說:向前進(科學),保持靜止(玄學),向後退(宗教)。
  •     书的质量还行,内容等到看完才知道……
  •     挺好的一本书,赞一个。
  •     用户553826605评价
  •     结论不探讨,思维缜密严谨,自圆其说,逻辑推倒,问题那么大,说的那么好,而且没出过国门,完成时刚刚28岁,几十年后又继续修正
  •     不过,这书没细看,我其他更喜欢看他的对话录和演讲录。哈哈。
  •     梁漱溟著作
  •     6
  •     把三类文化宏观看作为线性发展
  •     作者是个很会自省的人,光是批评自己的序就有好几篇,怎么说呢,他还是站在一个西化的中国学者的角度,也许并不客观不过作为学者他真是绝对合格的。
  •     這是第二本書,讀與這位先生相關的書,我開始對佛學產生興趣。斷二取,破二執。這些詞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我感到像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這樣的詞彙很好玩,很有意思,我讀了第一本佛經《圓覺經》,抄了一遍終於會斷句了,嘿嘿,請不要笑話我。嘿嘿
  •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
  •     写作方式大大在南怀瑾之上,写作思路非常喜欢
  •     目前能够打通中西文化的人不多,像这样精彩的著作也就少了。此书还未过时呢。哈哈
  •     所有人类的生活大约不出这三个路径样法:(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这是三个不同的路向。
  •     梁漱溟先生的成名作,有志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朋友必读书
  •     有点点混乱,待再细读
  •     有局限有讹误,但大体上阐释奥义简易明白,指点学界捭阖任性。第三路向(情志必趋敏锐)的提法似显唐突,但关于儒家的一系列观点结论极振奋人心。
  •     梁漱溟先生的文笔很真挚。总体说人类发展的三条道路:一是西方化的向前走;二是西方中国化的调和持中;三是印度化的向后要求。读完觉得后半部分感悟还是挺多的,值得再读第二遍。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推荐大家读一下!不过,有点难度啊!
  •     梁老这本书很经典,但我本人更喜欢他做人的那种拽劲!!呵呵
  •     逻辑!
  •     不错的书。。。对东西文化有个基本了解
  •     很深刻,需要反复读
  •     名家之作,内容比较权威。
  •     去年还读过这本书,忘记标记了。如果在25岁之前读此书,一定会心潮澎湃吧。
  •     本书的精华是论儒学的那部分。其他的一般把
  •     “愈是看得周全,愈是看得通,也必愈無主張;惟其那祇見一隅的,東一點,西一點,倒有很多主張。”本書論證不足(可能是身為講演的壞處),立論基礎比較薄弱(他自己也说不能以学术眼光视之),但勝在對儒家精神的分析、對西哲發展的敘述很精到;至於印度和佛教的内容我不甚瞭解,據老師講,梁的理解是有一些謬誤的(不过他自己也说只是己见而非全乎佛家)。总之,仔细读了本书就知道,很多人对梁的批判实在都有很大误读。或许学者工匠总没法了解全意生活者的心吧。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份心便更显得可贵。
  •     人生的方向有三。
  •     有见地,关于佛学,孔子,儒家西方认识深刻,只是西方引用书籍较少。
  •     这个可亲可敬的倔强老爷子
  •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凭直觉的生活才是理想的生活。
  •     梁先生的书写得很是深刻和有理,对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     前半部分还是不错的,后面看不懂啊。
  •     其实老头子做学术、倡儒学何尝不是出于恻隐之心呢?是为仁也。
  •     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读读,不错。
  •     为了写文化史读书报告,囫囵吞枣读完了
  •     新儒家的开山之作,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很是到位,但对西方文化转向孔子文化的判断未免武断。两者的内核完全不可比拟。
  •     读这本书时存了颇多主观意见,不太喜欢梁先生的文笔,费了很大劲才读完。等以后状态好有劲头时还要重读,并认真作读书笔记
  •     虽与今天观点有不同,但以当时一个28岁的青年的能力看来相当优秀。
  •     是需要在心思安静一点的时候重新读的,不过其实除了儒学的部分,别的都还有所感悟,刚才又想到,其实和乡村建设理论,是紧密相连的
  •     虽为梁老爷子年轻时的作品,其独到眼光中的继往开来却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     真是后悔没有早点看过,是一本好书
  •     视角独特,极具启发,梁先生有大智慧。
  •     所读非此版,却也是商务印书馆的。
  •     关于仁究竟是个什么,梁漱溟的说法很有意思
  •     对孔家的重新解读让人精神一振;欣喜地看到李猛老师课上谈到的说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