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帝国主义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文化与帝国主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3-10
ISBN:9787108019547
作者:(美)爱德华·W.萨义德
页数:535页

章节摘录

Ⅰ 美国的崛起:争夺公共空间   非殖民地化触发了传统帝国的解体,但帝国主义并没有立即终止,没有突然变成“过去”。传统的联系仍然将阿尔及利亚和印度这样的国家与法国和英国连在一起。众多的来自前殖民地的穆斯林、非洲人和西印度群岛的人现在住在欧洲宗主国;甚至意大利、德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国家今天也必须应付那些离开家园的人,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帝国主义与非殖民地化和欧洲人口扩张所造成的。而且,冷战的结束与苏联的解体无疑改变了世界的版图。美国作为最后一个超级大国的胜利,预示着世界将要由一个新的力量体系构成,而且它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已经开始出现。

媒体关注与评论

萨义德是当今占有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是美国学院里罕见的典范人物,也是一位旧欧洲意义上的“文人”……对于正在寻求文化认同的年轻一代批评家而言,萨义德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楷模。   《文化与帝国主义》具有其他文学批评著作中罕见的雄辩和魅力。萨义德是一位具有深刻情感和伦理想象的学者,学问博大,眼界恢宏,具有全球性的视野。他挑战并激发我们对于所以知识领域的全新思维。                              ——Camill Paglia   本书极富真知灼见,自始至终都如此引人入胜……萨义德对大量小说作品的敏感,展现出他渊博的学识和对文学真诚的热情。                                  ——《纽约时报》

内容概要

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9.24),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与文化批评家之一。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就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从1963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教授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是享有声誉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同时也是乐评家、歌剧鉴赏者、钢琴家。他的乐评、文学评论和他的理论著作一样,学识渊博,兼有清晰明快的行文风格。其主要著作包括《东方学》、《巴勒斯坦问题》、《世界·文本·批评家》《文化与帝国主义》以及《流离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决的奋斗》等等。其后发表的自传《乡关何处》亦广受好评。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重叠的领土,交织的历史
帝国、地理与文化
过去的形象,纯不不纯
《黑暗的心》的两个视角
经验的差异
把帝国与世俗的解释联接起来
第二章 融合的观念
叙述与社会空间
简·澳斯汀与帝国
帝国的文化完整性
帝国在行动:威尔第的《阿依达》
帝国主义的乐趣
受控制的土著

编辑推荐

《文化与帝国主义》编辑推荐:《文化与帝国主义/萨义德作品系列》极富真知灼见,自始至终都如此引人入胜……萨义德对大量小说作品的敏感,展现出他渊博的学识和对文学起真诚的热情。   《文化与帝国主义/萨义德作品系列》具有其他文学批评著作中罕见的雄辩和魄力。萨义德是一位具有深刻情感伦理想象的学者,学问博大,眼界恢宏,具有全球性的视野,他挑战并激发我们对于所有知识领域的全新思维。

作者简介

这是萨伊德继《东方学》之后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复杂的著作,有人用拉什迪的小说来做比喻,说假如《东方学》是萨伊德的《午夜的孩子》,那么《文化与帝国主义》就是他的《撒旦的诗篇》。与《东方学》基本上不处理文学文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问题意识建立在这样一个更深入的追问上的:“小说写作和抒情诗……是怎样参与东方主义中的普遍存在的帝国主义世界观的构造的?”由此生发的对“小说与帝国”关系的讨论,不仅像伊恩·马丁在《小说的兴起》那样把现代小说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相联系,重构了“现代欧洲小说诞生”的帝国主义扩张的语境,而且极富争议地把他对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分析扩展到小说的形式和风格层面,认为欧洲小说在其发生学的意义上汇集了两种的质素:一方面是构成小说的权威的叙述样式,另一方面则是倾向于帝国主义的复杂的思想构造。也许我们未必完全接受萨伊德的观点,但他据此观点对简·奥斯丁、狄更斯、康拉德、叶芝和加缪等一系列经典作品的读解和分析,却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图书封面


 文化与帝国主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翻译的老师大概不是主攻文学的,很多术语读上去怪怪的。BF选过李老师的课,说这老师很有水平的。不知道是不是专业方向有别,所以影响了翻译质量?
  •     相比《东方学》,这本书我看得更仔细,也更喜欢。前面是文本解读,提及的小说,除了《印度之行》和《黑暗的心》因老师多次推荐的缘故看了,其它的,甚至奥斯汀的那本都没有看过,因而看他对小说的解读时,多多少少是有影响的,但他解读十分细致,甚至有时会觉得啰嗦~最后一章关于媒体与帝国主义,这块可以联系郭庆光那本《传播学概论》的“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那一章~媒体,包括新闻媒体、电视剧等帮助了帝国主义的入侵,犹记得传统的不丹国最早被美国文化侵袭就是电视上放着原版的美剧与流行音乐,当时os:我泱泱大国的美剧能在电视上播的都是中央八套配音了的。还有一个是英语阅读里面的一句话:即使是最偏远山区的小孩都认识施瓦辛格,哈!所言极是啊~同学觉得这本书相比《东方学》批判色彩要弱一些,我却不这么看~对新时代的帝国主义更巧妙、更意识形态的入侵,萨义德有着更深刻的认识。美国对越南、叙利亚等的开战,萨义德给予了强烈的批评,认为实质不过是占世界1/10人口的国家意图争夺世界30%的资源。他对世界信息秩序的看法比较公允,引用各方观点,不人云亦云,难能可贵!南北问题实则权利问题,80年代就指出的观点,到现在仍难以做到,问题依然存在(可能表面上看有公平一点)~值得一说的是,书中提到美国外债的最大持有者是日本(和台湾)(著书是在90年代初),现在是中国啦!壮哉我中华人民共和国!(书刚还图书馆,凭残留的记忆和感受所写)
  •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权力,特别是主流权力密切相关),在意识形态的争斗场中互相角逐(主流的就是胜利的一方)。作者分析一些小说,一方面是欣赏它们的美,另一方面也是把它们看做殖民进程的一个明显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小说所处的社会现实)。过去一个世纪世界的核心问题:西方人和东方人历史的重叠之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通过附和或对立的地理、叙述或历史,在文化领域中并存或争斗的相互依赖性。作者奢望,能对帝国主义在文化领域中的拓殖历史进行描述甚至达到阻碍它的作用。第一章 重叠的领土、交织的历史1、帝国、地理与文化回顾过去是解释现在的最常见策略。诗人在传统中工作。过去与现在互相提供信息、互相涵盖,从而产生完整的意义。因而“我们阐述表现过去的方式形成了我们队当前的理解与观点(p3)。对帝国主义的争论近来很多,但主要是政治和经济问题,很少有人注意现代帝国历史中的文化的特殊作用。指出文化与帝国的扩张之间的关联,讨论艺术特性的同时又指出它的从属性,这是非常必要的。帝国主义现在还在以某种方式继续产生巨大的文化影响。一方面美国在干涉第三世界的政治,但另一方面,坚持美国特殊论和利他主义的话语势力却影响极大,以至于“帝国主义”作为一种已实行他最近才很零星的在关于美国文化、政治、历史的解释中出现。但美国的政治和文化确实有着惊人的联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都不是简单的行为,而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支配和驱使。帝国主义除了获利之外,还有一种不断循环、再循环的义务,就是:一方面使善良的男女接受遥远的领地及其人民应该被政府的观念,另一方面能补充宗主国的能量,以便使这些善良的人们认为,全面统治是统治附属的、低等的或不太先进的人的长期、几乎是形而上的义务。因而殖民地的殖民者必须和当地人之间保持巨大的差别,这种隔绝的态度在意识形态上必不可少。帝国的存在取决于“建立帝国”的概念,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在文化中做的。反之,帝国主义又在文化中获得了一种协调一致、一套经验,还得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帝国的持久性是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维持的,而且每一方都从其自身的视角、历史感、情绪和传统出发,对它们的共同历史做出一套解释。(p13)因而我们必须认真、完整的看待那孕育了帝国的情绪、理论基础、尤其是想象力的文化。还必须意识到帝国思想意识的独霸性。伟大的19世纪小说里暗藏了对海外殖民扩张的认同(例如毛姆)。文化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受到政治经济等等因素的影响。2、过去的形象,纯与不纯文化远不是单一的、统一的或自成一体的,它们实际上含有的“外来成分”、“异物”和差别比它们有意识的排斥的要多。今天,历史与文化的经验复杂的交织,共同参与到许多时常互相冲突的经验和领域,超越边界与单一的爱国主义行为的抵抗。《传统的发明》告诉我们,欧洲大国的形象是在19世纪被支撑和塑造形成的,这些恰恰体现在习俗、仪式与传统中。殖民地统治的合法性同样也从历史之中汲取。1、殖民统治将自己融入到当地礼俗。2、反殖民活动则努力创造自己前殖民时期的形象。有必要剥开意识形态的修辞,重新认识帝国的历史。不过第三世界对于殖民主义的行为也有争论(有些人认为殖民带来了技术和自由的观念)。3、黑暗的心的两个视角殖民后果,一方面是殖民地咎由自取,另一方面是殖民者的错误。不应该把它们分开,而应该将两者看做互相依附的历史的网络。《黑暗的心》提到的两种前景:一、旧帝国世界有充分的余地以传统的方式得到发展,随心所欲的按照欧洲或西方帝国主义的愿望改变世界,并在二战之后巩固自己。第三世界成为市场和意识形态的保留地。二、帝国主义终将消失。康拉德虽然意识到帝国主义的掠夺本性,但无法看到殖民地自由的希望。4、经验的差异回顾文学作品里对第三世界歪曲的表达。大国有保卫其远方利益的权力;而小国的人民是次等的,权力小、品德差、要求少。媒体塑造和操纵的观点与政治态度的作用都很重要。现代知识领域是一个经典话题,是关于占统治地位话语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文化领域中的学科传统(福柯、威廉斯都在此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他们没有把帝国的历史放置到里面去看待)。5、把帝国与世俗的解释联结起来二战之后到70年代,比较文学更加注重美学而非批判。人类形成了一个极为美妙的、交响乐似的整体。它的进步和形成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作为协调的、世俗的历史经验来研究,而不是体现崇高。因为人创造了历史,就有一种在目的和方法上都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解释学方法来研究历史。——民族主义的兴起。欧洲人歌颂的文化是属于其自己民族或者说欧洲的文化,以区别于东方。极端欧洲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欧洲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竞争——超越它,文学变成跨国家、泛人类的(一种想象)。但欧洲及其拉丁基督教文学处在这一体系的中心和顶端。比较文学的学术工作伴有一种观念,认为欧洲和美国共同构成了世界中心,不仅由于它们的政治地位,而且由于它们的文学是最值得研究的。地理融合论。地理和文学上的相似。葛兰西《关于南方问题》:论述了社会生活的土地、空间和地理基础。一方是无法区分的农民大众,另一方存在大地主、重要的出版社和著名的文化结构。所以问题是如何把南方和北方结合起来。知识分子要促进新的文化结构的发展。——南北方已经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卢卡奇——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学派传统;葛兰西——维柯、克罗齐。第二章 融合的观念1、叙述与社会空间欧洲18、19世纪的小说里充斥着被自然而然认可了的殖民主义内容。但主要的文学或文化批评者(如雷蒙威廉斯)都没有提到那些作品中的帝国主义因素。2、简奥斯丁与帝国批判简奥斯丁小说里面的帝国主义意涵。既不能简单化的人为欧美文化中的一切都是为了辉煌的帝国思想做准备,也不能忽视那些造成、鼓励或者保障了西方对帝国体验的可能的倾向。威廉斯《乡村与城市》,乡村与城市不仅仅是地域区隔,也是文化区隔,而殖民地是“新的乡村社会”。《奥斯菲尔德庄园》里,女主角的家在贫穷落后的乡下,它与庄园里的空间比较,乡下成为与当时殖民活动相对应的、国内的、小规模的空间。奥斯菲尔德庄园与海外领地之间也体现出一种平静的持久。3、帝国的文化完整性4、帝国在行动:威尔第的《阿依达》欧洲人对东方提供的准人类学研究成果,事实上和欧洲消费者的休闲乐趣相关联(Clark,T.J.的《现代生活绘画》,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Paris in the Art of Manet and His Followers)。总结一个观点:“使我感兴趣的这些文化作品刺激并打乱了建立的类型、时期、民族或风格上面的显然是稳定的、不可跨越的范畴。这些范畴的前提是,西方及其文化大体上是独立于其他文化与对力量、权威、特权和统治的世俗追求之外的。相反,我想说明,‘感觉与参照的体系’是以一切方式、形式,在一切地方,甚至远在公认的帝国时代以前就普遍存在和发生的影响;它远非自在和超然的,而是与历史中的世界紧密相连;它远非固定和纯粹的,而是混杂的;既充满了种族优越感,又充满了艺术的辉煌;既有技术上的权威,又有政治的权威;既把事情简单化,又有复杂的手法。”(p156)5、帝国主义的乐趣评价小说《吉姆》。6、受控制的土著土著是被表达的,而不能自己表达自己。7、加缪与法国帝国《流放与王国》、《通奸的女人》……加缪相信法国的殖民活动是持久的且令人满意的一致。给帝国的殖民加上了一种审美化的意涵。8、关于现代主义帝国主义不仅是统治的关系,而且是服从于一种具体的扩张的意识形态。迅速扩张的基础在于强大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而对这种意识形态,西方内部也形成了一定的反抗,来对抗直白的异国情调和自信的帝国小说。例如T.E.劳伦斯将帝国经验的胜利主义情调引至自我意识、断裂、自我比照和讽刺的极端,这些倾向的形式成了现代主义文化的标志。欧洲,用康拉德的话来说,“成为地球上最黑暗的地方”。面对这些矛盾,出现一种新的、综合的方式。它有三个显著特点:1、循环的结构,它既是包容的又是开放的,如《尤利西斯》《黑暗的心》。2、建立在从不同地区、来源和文化中有意识的汲取的、就有的、甚至果实的东西之上的一种全新形式。现代主义的一个标志就是它的喜与悲、高与低、普遍与怪异、熟悉与陌生的奇特的并列(《所罗门之歌》把以色列国王所罗门与现代黑人的境遇放在一起)。3、有一种形式把自己当做艺术的替代物,它创造了协调的世界帝国。“空间变成了美学,而不是政治控制的特性”(p270)。(例如加缪对阿尔及利亚这种异域空间的审美化,试图剥去殖民的政治特性)第三章 抵抗与敌对1、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我们要准确的理解小书、人类学与历史话语、特定类型诗歌和歌剧之类的形式,我们就必须考虑西方和非西方在力量方面长期的差异,因为这些艺术指示了这种差异,它们的结构也建立在这些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当本应中立的文化类型如文学与批评理论触及较弱的或处于从属地位的文化,以一成不变的关于非欧洲与欧洲本质的观念、关于地理拥有权的叙述,以及合法性和赎罪的形象来解释这种文化时,惊人的后果是,力量的问题被隐藏了,掩盖了较强一方的历史是如何与较弱一方重叠并依赖于它的程度。”(P272)意识到不平等的伙伴之间文化交流的真正后果后寺:人民遭受苦难。西方人遭到了殖民地当地人的反抗。“欧洲实际上是第三世界所创造的”。2、抵制文化的主题在政治上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在以后很长时间内恢复社区和重新拥有文化(如中国国学热)。人民意识到自己是本国国土上的囚犯,因为它一再出现在帝国世界的文学中。非殖民化文化抵抗出现了三个论题:坚持整体、一贯完整的看待社会的历史权力,给受囚禁的国家以自由(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民族语言的概念是紧要的,但是如果没有民族文化的时间——从口号到小册子、报纸、戏剧——语言就是僵死的。强调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抵制不只是对帝国主义的反动,也是形成人类历史的另一种方式,让边缘被主流所承认;趋向于人类社会与人类解放的更统一的观点,而不是主张分离的民族主义。3、叶芝与非殖民化他在反帝抵抗运动期间阐述了遭受海外统治的人民的而经历、愿望和恢复历史的瞻望。4、驶入的航程与反抗的出现构成了一种混合文化。5、合作、独立与解放第四章 免受统治的未来1、美国的崛起:争夺公共空间2、向正统与权威挑战3、运动和流动“当今,没有一个人是单纯的。硬度人、妇女或穆斯林或美国人之类的标签只是一个起点。一旦进入现实生活,这个标签很快便消失了。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把文化与认同合为一体。它最糟糕最矛盾的礼物是,使人们相信他们只是,主要是,只能是白人、黑人或西方人、东方人。正如人类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一样,他们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和种族认同。没有人能否认悠久的传统、习惯、民族语言和文化地理的延续性。然而,出去畏惧和歧视以外,似乎没有理由坚持这些东西的特殊和不同点,好像这是人类生活的全部。生存事实上是关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更充满同情、更具体、更相对的考虑他人,要比考虑自己更有益、更困难。但这也是同时意味着不去企图统治他人,不去把别人分类,分高下,特别是不去不停的强调”我们“的文化和国家是天下第一(或者在这一方面,不是天下第一)。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放弃了这点,还是有极具价值的工作可做的。”(p477-478)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专业书,但是也给人一种宏观独特的文化与侵略视角,很值得精读的好书
  •     原本计划花四天看完的,这都十多天了。看得都要阵亡了!!!要不是封面这么带感,肯定坚持不下来。。不过只是囫囵吞枣,以后有机会再重读吧
  •     被作者的奇葩名字骇到买的书 发现作者用爱德华的部分写了文化 用萨义德的部分写了帝国主义
  •     实在不能说我读懂了多少,我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展开的视角。
  •     考博用书。
  •     累
  •     备课重读
  •     垃圾,左都左的没水平。连那些老左棍的文章都不如。
  •     萨义德第一本,时间关系有的略过,但观点宏大又有丰富的细节,上次看这么开心的理论书应该是Greenblatt那本 Learning to Curse了
  •     粗略浏览了英文本,不少洞见!中文版不敢看,哈哈!
  •     真心看不懂。举例丰富但是由于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理解起来很困难。没看下去不做评论。
  •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萨义德对文化和帝国主义的关系,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
  •     读前至少看看《黑暗的心》
  •     目前我认为可以包纳萨义德思想主线的书
  •     比较文学是这样的?
  •     蛮好的一本书,不错的
  •     《東方學》近乎文獻詮釋,而此書則是嚴肅的批評。我讚同布魯姆說馬克思后殖民女性主義什麼的忽視美,但這也無法否定薩義德的洞察力。其中,《葉芝與非殖民化》可以說是非常經典的批評,頗為精彩。不過涉及的其他作品,連《阿依達》都有,則讀得不是很通了。
  •     通过比较文学理论的方法,萨义德将英法美等宗主国文学中的历史叙述与印度阿尔及利亚的前殖民地文学中的历史描述凸显了话语霸权和边缘文化声音共同记述的交织重叠的历史片段,从而力证一种非线性的历史观,还有根植与帝国主义话语霸权中的文化基因和巧妙词藻伪装。
  •     드디어!!!!!!!!
  •     感觉不如《东方学》有趣
  •     文化绝不能单一的角度去阐释,文化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     给外国老板买来学中文的,希望他喜欢~
  •     个别字体与其他字体不一样,纸张还可以,没有色差。
  •     2012、9、18—10、18读过,胡谱忠的理论体系奠基人。
  •     : G02/4242-1
  •     由东方学看过来,成谱系,思考与追问有连续性。
  •     这些作品都认为,世界上有意义的行动和生活的源头在西方,西方的代表可以随心所欲地把他们的幻想和仁慈强加到心灵已经死亡了的第三世界的头上,在这种观点看来,世界的这些边远地区没有生活,历史和文化可言,若没有西方,它们也没有独立和完整可展现。
  •     废话多得令人发指。一边论述文化(主要是文学)在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建构和扩张中的关键作用,一面又鄙视福柯对微观权力的批判、主张一种真正的“比较文学”视野,也是略精分。
  •     绝对正品,对我很有帮助
  •     虽然不是那么浅显易懂,但我非常认同作者关于文化的一些观点。
  •     这书适合外国文学的同学看最好,其实我没看完
  •     振聋发聩。
  •     对萨义德大叔的爱,不需赘言。
  •     特别有意思的是,西方当代文化学者普遍喜欢比较文学或者比较艺术研究法
  •     为毕业论文买的书,大部头,很喜欢封面的感觉,希望会有帮助
  •     好书好价
  •     翻过
  •     显然是偶像立场的出发点之一...
  •     神作!虽然翻译是硬伤,但基本能够猜出萨义德的原意。
  •     看得我好想死啊好想死啊好想死啊!!!我不活了世界再见。
  •     原本看《东方学》觉得好像晦涩,但这本就还比较深入浅出,不错的文学理论。
  •     这么深沉的理论书,需要慢慢去读,去思考。内容涉及面很广,需要掌握很多东西才能明白里面写的东西。
  •     萨义德译过来的书有好读的么……这本翻译无力吐槽……怀疑自己智商ing……
  •     文化批评研究必备书籍
  •     读了一章。。而已。
  •     2007年重印版,有些许褶皱
  •     我怀疑这是我第二本真的差不多读懂了的理论。
  •     难得一见的大师。
  •     感觉有点看起来唬人的样子
  •     kldymk……zmb……
  •     在读
  •     文化与帝国主义
  •     经典名作,收藏用,也不知有没有时间看。
  •     非国际关系学和定力十足者,强烈不推荐。
  •     写的算是很客观了……
  •     随手发现n个翻译错误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英文原文也经常并不make any sense。东方学虽然啰嗦,但倒还是在重复同一件事,可以轻松看下去。但这本书的进行完全给人严重的堵塞感,不仅大量使用同义反复和定语堆积,还不断涉及我们根本没看和不熟悉的文本,加上辨证运动的过分频繁和密集,对于阅读是灾难性的。
  •     天灵灵地灵灵!!这个翻译也太差了吧... typo很多,还把linkage打成linkape... 懂不懂英文?!
  •     全书啰啰嗦嗦 没能力撸原文只能傻了 但是加缪那节我满怀期待也没看出个什么来 G02/10
  •     一场关于批判与反批判的盛宴。
  •     刚看几页 感觉很好~~~
  •     虽然还木有看完。。。但是还是很不错的书啊
  •     待我读过英文原著的时候,再来骂翻译究竟多垃圾。萨萨就不多批评了,因为我的学力还批评不了。
  •     他者与话语权抢夺
  •     断断续续读到24页,我选择放弃。第24页“进行这种相对本位主义思想和行动教育的情况仍然很普遍”,什么鬼
  •     草草而读。东方学与本书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国内出版的很多学术书籍还有很值得提高的地方,更别提其他类型的书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