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的末日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32769836
作者:[美] 彼得·德鲁克
页数:136页

内容概要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1909-2005),生于维也纳,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37年移居美国,以教书和咨询为业,在管理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德鲁克一生笔耕不辍,著书三十多种,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三十余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纽约时报》称赞他为“当代最有启发性的思想家”,《经济学人》则盛赞道:“假如世界上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1994年版序 1969年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反法西斯主义的错觉 第二章 群众的绝望 第三章 恶魔再现 第四章 基督教教会的落败 第五章 极权主义奇迹? 第六章 法西斯主义下的非经济社会 第七章 是奇迹,还是海市蜃楼? 第八章 未来:东西对抗?

作者简介

《经济人的末日》是彼得•德鲁克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
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前的几个星期,德鲁克开始动笔。1939年春,本书在美国出版,是第一本阐述极权主义起源的经典之作。
《经济人的末日》的出版,在美国和英国形成热烈回响,也被认为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异端之作。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为此写了一篇书评,称它是“唯一一本了解并解释两次大战间世界形势的书”。后来,丘吉尔下令,每位英国军官的背包里,都应该放一本《经济人的末日》。
正如德鲁克所言,“这是一本有关政治的书”。构成本书主线的是政治、经济与社会,它的主题是权力的崛起而非信仰的兴起。《经济人的末日》专注于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欧洲社会及政治结构的瓦解导致纳粹主义的兴起,并进而支配了整个欧洲。
在德鲁克眼中,《经济人的末日》是他所有作品中,与今天的年轻人关系最密切的一本书。它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父辈们所经历的那场灾难,或许也有助于今天的这代人,避免在他们的人生中重蹈那场浩劫。


 经济人的末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者高屋建瓴,独树一帜,对欧洲极权主义起源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一举颠覆了诸多对纳粹和二战的”世俗“反思观点,令人叹为观止。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作出的任何独断式、单一式解释都是智力上的缺乏或者懒惰。智慧的获取除了个人天赋的作用,也要看博取众家所长。还有一点感慨,从大视野看待历史,只有冷冰冰的观察和思考。并不会关注到具体小人物的遭遇和思想。看一些相应历史时期的个人回忆录之类的作品可以弥补这样的缺憾
  •     一提到德鲁克,人们可能马上会想到他的那部管理学经典《德鲁克日志》,德鲁克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现代管理学大师,那是无需置疑的。然而,德鲁克的第一部著作,写于二战爆发前夕的《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了解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在这部奠定其学术地位的处女作中,德鲁克以独到的视角、简练的叙述,对极权主义的起源、纳粹的滥觞及兴盛以及战前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濒临崩溃,作了不乏精到深邃的透析。极权主义,产生并兴盛于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它的主要代表就是希特勒德国的纳粹主义与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尤以纳粹德国为典型。一战告终,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主导的奠定战后国际秩序的凡尔赛体系,企图捆住战败国德国重整武备、东山再起的手脚,永续和平,却无形中刺激了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德国极端民族主义的崛起;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欧美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民不聊生,人心思变,维系欧洲社会的原有的秩序与价值观濒临崩溃,因此,德鲁克一阵见血地指出:“法西斯主义的出现,正是欧洲宗教和社会秩序崩溃的结果。”在德鲁克看来,一种弥漫整个欧洲的思潮,一场动摇原有社会基本原则的革命(德鲁克语境中的革命,是个比较客观的中性词),只有在社会组织的基础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它必然会颠覆人类对于人性、社会本质、宗教功能等一系列问题的认知。而由诸如纳粹主义所引发的暴力革命乃至战争,德鲁克的解读异常到位:“暴虐、残酷和血腥是每一场革命共有的特性——不管革命的起因、本质和方向为何。”德鲁克认为,极权主义的滥觞与蔓延,与苏联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的僵化乃至失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二战爆发之前,自由资本主义在欧洲遭遇重创,让人们把目光和希望转向了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苏联,宣扬公平、正义、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异的社会主义,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许多当时欧美的一流作家、艺术家如海明威、罗曼•罗兰、毕加索、纪德、奥威尔、聂鲁达等纷纷倾向左翼,就是很好的证明。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承诺要战胜资本主义不平等、不自由的社会,再透过无阶级社会实现自由和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兴起的原因,也导致了它的没落。正因为历史证明,它不但无法创造无阶级社会,甚至可能会促成更僵化、更不自由的阶级模式,因此马克思主义已不再是一种信条”。德鲁克进而用斯大林治理下的苏联特权阶层悄然出现、凌驾于民众之上的例子加以阐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一种革命要想取得成功,不但要打破旧世界,瓦解旧秩序,更关键的是要能够实施取而代之的新的口号、新的制度与新的秩序,并且深入人心。纳粹法西斯在欧洲社会的经济秩序与价值观面临崩溃之际乘虚而入,貌似成功,但植根于古希腊与基督教文明的民主、平等、自由等欧洲社会原有的价值观与理念,纳粹却提不出新的东西加以取代。于是,他们刻意制造一个“恶魔”作为对立面,来证明自身的合法与正当性。这个恶魔就是反犹及雅利安人至高无上的种族主义。德鲁克指出:“反犹太的种族主义是纳粹所有将恶魔拟人化的举动中,最完整也是最彻底的一个。此举藉由驳斥理性来重建世界的理性,并证明纳粹社会的正当性。”不过,德鲁克以冷静的分析,通过犹太人与日耳曼人等多民族的通婚在中欧德语区极为普遍的例证,雄辩地证明了反犹在德国并无广泛的民意基础,“德国是最不排犹的国家”。而纳粹高举和张扬反犹的旗帜,目的是声东击西,借用摧残犹太人来打击资产阶级秩序。本书中并非德鲁克所有的观点都无懈可击。比如,他断言德国与苏联不会开战,将持有这种想法的人斥之为一厢情愿。理由是苏联与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十分相似,而且苏联承担不起在远东与西欧两线作战的代价;这两大强权甚至会结盟联手对付西方。但后来的历史证明,德鲁克的预言只对了一半,另一半却错了。斯大林其实心知肚明,苏德早晚终有一战,出于策略的需要,他是让苏联与德国签订了带有结盟性质的互不侵犯条约,而且在附加的秘密议定书中达成战争一旦爆发就肢解波兰的罪恶交易。他后来的确也是这样做的。但希特勒在1942年6月实施的“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发动闪电战,苏联奋起反击,展开震撼世界、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卫国战争,证明苏德不会开战的论断站不住脚。尽管如此,德鲁克在本书中所展现的对极权主义特性及资本主义弊病的深邃洞见,对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乐观主义信念,依然可以启迪我们,闪耀出了理性的动人光芒。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五六七三章简直像换了一个作者,总结的很精辟。但是前四章读得很吃力,可能是因为知识背景的原因吧。读到第七章简直毛骨悚然,看看人们为了信仰和安全,能做出什么样的事。
  •     这个书写出了当今世界的危险,两种意识形态都不能满足人们的时候,就可能重新出现法西斯。不过其中经济讨论的部分很晦涩,没能读懂。
  •     可惜有些删节,另外分析还是局限于纳粹和法西斯,而极权主义真正得到大发展的是在共产社会
  •     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的关于极权主义的著作。这么一本小书居然包含有这么多的真知灼见,令人惊叹,而且作者当时居然这么年轻。人比人得死啊!
  •     没有从惯常的民族性或洗脑术角度切入,而是看到民众因旧秩序毁灭、新秩序无法重建而陷入绝望的普遍事实,认定极权主义是一场弥漫整个欧洲的潜在危机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以无法重建社会新秩序而被迫转嫁风险来分析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反犹主义”、以获得信仰与安全感作为过度集权与个人崇拜的动因,以及指出民众“越害怕信仰崩溃就越需要奇迹”的思维逻辑,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足以引发种种联想。然而作者在不断列举和否定种种可能重建社会秩序、重塑社会信仰的力量之后,似乎并未指明方向,开出一张服务于未来的药方,掩卷之后总有隔靴搔痒的焦虑。
  •     颇具颠覆性。
  •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奇书,强烈而深刻的批判性。如德鲁克在中文版前言所说,其内容至今绝未过时。粗粗浏览一过,将来还要详细研读。
  •     德鲁克的起点
  •     已购。以为德鲁克就是搞管理学的,没想到他写的这本书这么厉害,而且是1939年出版的,现在看来几乎又是一本预言书。一战后,西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失去信心,感到绝望的人们只能求助于保证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魔术师:法西斯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否定一切的态度登场,甚至会同时反对相互矛盾的双方,而人们在法西斯主义下乐于自我劝服,相信自己不相信之事。而后,德鲁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失败的原因,其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归于中产阶级的兴起。而法西斯极权也无法解决马、资无法解决的经济领域问题,因此只能转向建立非经济性社会,同时通过拟人化的手段树立敌人:共产主义和犹太人。德鲁克看来,法西斯之所以反犹,主要是由于犹太人融入德国社会太深,代表了国内的资本主义秩序,名为反犹,实为以资本主义秩序为敌。
  •     对纳粹体制的剖析与二战前局势的判断很惊艳,时年不到三十岁的德鲁克让你见识什么才是最高水平的愤青
  •     关于“起源”比阿伦特那本更深入,看完以后很想再看一遍《1984》。看的台湾版,翻译真是不怎么样。
  •     早已从吴伯凡先生那听闻作为管理学大师的彼得•德鲁克,这本他三十岁前写就的社会学著作《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着实让我感到惊艳,佩服他的他的涉猎广泛(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等)。
  •     一本一百多页的册子看得都有点吃力,但是讲得很好。感觉碰到了自己思维的顶
  •     阿伦特的简明版
  •     好晦涩
  •     很多人都知道彼得.德鲁克是管理大师,却少有人知道他也是敏锐的社会政治观察家与预言者。在这本出版于1939年的《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小册子里,他详细分析了是什么导致了德意的极权主义(旧秩序的崩溃&新秩序的缺失,大众的绝望),极权主义控制下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样(非经济人社会,希望寄托于非理性的奇迹),以及如何战胜这股非理性混乱(在现有的经济社会基础上,发展出一个新的、自由平等的非经济社会)。德鲁克敏锐地预见了苏德同盟瓜分波兰,以及法西斯与法英美的大战。
  •     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
  •     晚上在借书房借了这本书,一气呵成翻完。原先只在管理学课上碰到过德鲁克,没想还写了这一本关于资本社会法西斯三种社会交织关系的书。下一封思想汇报抄抄这个罢
  •     彼得德鲁克的第一本书,其实我想关注的是一直不怎么明白的极权主义。
  •     简体版终于来了,德鲁克这本小册子,副题和阿伦特那本相同,但远比她深刻又易懂:群众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绝望,极权主义“充分就业”的目标,让他们拥抱恶魔;非经济人社会让经济低层者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和满足感凌架于原来的资产阶级,形成极权主义的群众基础。纳粹德国的一些做法,甚至和文革时的做法神似。
  •     1、权力与当权者的正当性,一向是欧洲政治思潮的核心,权力的本身即是它的正当性,是法西斯的创新与革命。2、每个社会都基于一种涵盖人的本质、社会功能与地位的概念。把人视为“经济人”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质,即认为人类自由从事经济活动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方法。3、两次大战和大萧条动摇了经济人社会的基础,此后,大众已为重建社会秩序、平等和安全做好了放弃自由的准备。4、教会衰落因其无力给出社会性解决方案,只能作个人信仰港湾。5、法西斯用非经济特权弥补经济的不平等,满足各阶层的嫉妒心。非经济国家走到极端即军事国家,必对法律、历史、经济等领域高压-意识形态背景须完整,军事国家才稳。6、极权,则计划无上神圣,无法容错的系统造成的理智紧张靠3类元素缓解,自我牺牲的神圣化、不会犯错的神化领袖和永远不败的假想敌
  •     片面对平等诉求的追求,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集体自杀,传统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产生了集体的绝望,极权的心理状态配合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会更好,极权主义下的种种总是那么的似曾相识,极权起源于传统观念崩溃所带来的集体绝望!
  •     『政策本身無法創造新社會;要實現新社會,必須依賴只會在壓力下迸發出來的基礎深厚的動力。未來十年將會決定歐洲能否找到這股新的動力,引領她走出經濟人崩潰后面臨的絕境;也將決定歐洲在找到新的、積極的、非經濟的「自由平等人」概念之前,能否在極權法西斯主義的黑暗中,摸索出自己的路。』(適巧剛讀了關於歐洲和政治的幾本書,否則便唐突了這十二萬字的份量。)
  •     相当简练精辟的分析了法西斯的崛起以及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进而对当时局势发展做出了相当准确的预言。但是,有别于德鲁克希望看到的出现"非经济"的"自由平等人",我更倾向于政治经济制度建立在"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上,任何"非经济人"的假设我认为都会带来非理性的瞎折腾。
  •     没看懂
  •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第一本书,居然是一本政治学、社会学的书,而且还写得很社会科学,很薄的小书,信息量巨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欧洲的“失败”,给了纳粹极权主义崛起的机会。
  •     新年第五本书~告诉我们:经济的衰退才是极权主义起源的根源
  •     在trump上任之际,推荐德鲁克的成名作,通过作者对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解释中,找到了和当下时代的一些共鸣。历史总是不断在重复,而人们永远不断重复遗忘历史
  •     如果川普对应法西斯,那么希拉里就对应了共产主义。
  •     1、再次印证一点,合译的书籍质量好的概率不高。 2、没有译者自序的翻译,质量更是存疑。 3、原作是通俗作家著称,30来岁文笔基本定型,怎么可能写出如此聱牙佶屈的文句? 4、翻译估计是脑残,或者估计显摆。
  •     欧洲战前社会分析。自由平等不能带来新的活力,那将被极权主义所统治。
  •     阿伦特论述的更像是极权主义的特征,德鲁克才解答了“极权主义的起源”。
  •     1/终于出简体版本了,台湾版本的不仅是繁体,而且是竖版,看起来实在费劲~ 2/大陆能出版本身,是个历史性的里程碑~
  •     果真大学译丛没点基础知识真看不懂,我因为平时无心学业读得也是半知半解。跟《逃避自由》倒是不少共通之处,群众投靠极权主义缘于对经济社会的不安与绝望…还有什么别的,忘了。谈及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我也是因为向来对教材的不信任 频频点头称是,被课本片面所言蒙蔽得太久。其实还是敷衍浏览完的,程度未够。只能负责任地说一句,翻译不错。
  •     无法想象这是一个三十多岁年轻人写的作品。对我最大的震撼有三个: 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而这个假设其实已经破产。 第二,纳粹取得民心不是因为人民相信,恰恰是什么都不信。 第三,在所谓的经济军事化那一章节读到了小时候的生活。足以让我们今天仍然警惕。
  •     洞见纷呈
  •     跟阿伦特的角度完全不同,德鲁克说的是构成生活的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从而引发社会、政治的问题。简洁易懂。
  •     牛逼的分析手法。纳粹的崛起的“定位”在于旧的政治经济建制遭遇危机(资本主义萧条/马克思主义实践),两者不能解决自由平等问题,在现实世界无法带给民众安全感。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遭到动摇,灵性秩序(宗教)–社会秩序(政治)–理性秩序(经济)–价值秩序(道德)的全方位溃败/真空
  •     看的真他妈透彻!需要多读几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