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811081794
作者:樊传庚
页数:324页

章节摘录

一、地理特征距今10亿年前,新疆当时还是一片汪洋,碧浪滔滔。到了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的“海西”地质运动的初期,地壳升降才使得新疆这块陆地初步形成。“海西”地质运动过程中,新疆大地上岩浆喷发,高山叠起,初步形成目前的地貌格局。④到了距今6 000一7 000万年前的第三纪,地球上又发生了至今未止的年轻的地质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印度洋板块激烈冲撞亚欧板块,使青藏高原迅速抬升,在北面遇到塔里木地台的抵抗,未能使新疆变成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但使得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更加高耸,阻隔了印度洋、大西洋的水汽,然后扭向东南延伸至横断山脉形成系列褶皱山系。距今1 200万年的第三纪上新世末以来,随着天山、阿尔泰山的进一步强烈隆起,南北两大封闭盆地最后形成。沧海桑田。至此,今日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面貌基本形成。又过了若干万年,新疆大地出现了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这块土地日渐美丽富饶,创造出的文化也愈加辉煌,留下至今的见证物--文化遗产,就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新疆古称西域,意为中国的西部疆土。本书研究的空间范围,是指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范围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新疆,祖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有166.3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东西长l 900公里,南北宽l 500公里,为有史以来的新疆各族人民提供了辽阔的活动舞台。新疆两千多年前就成为沟通东西方交通往来的“丝绸之路”沙漠道、草原道的枢纽地带。

前言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在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王晓义等著名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研究论文集》(1981-1993年,共九册)。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毕竟是一个自西方传来的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几十年来又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干扰,所以与我国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中国的民族学无论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薄弱的学科。因此,今后本学科的重点是加强民族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建设。

后记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集存了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其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也是无与伦比的。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他最愿意生活在公元一世纪时的新疆,就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疆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20世纪后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潮在中国逐渐升温,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对各地的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这一方面说明人们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人们也看到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的利用价值,于是,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这些年遗产业的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认识上的偏差,操作上的失误,造成文化遗产人为或自然的损坏甚至毁灭,以及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新疆的文化遗产也不幸遭到同样的待遇。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用新的进步的科学理念来重新认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2002年,笔者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白振声教授,研究方向为新疆民族历史与文化。白先生一直关注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笔者曾经在新疆生活和工作多年,几乎跑遍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对新疆的文化遗产也非常的关注和无比热爱。在导师及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下,选择了“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节选题的意义第二节研究视角第三节理论方法及框架第一章新疆文化遗产概述第一节新疆概述一、地理特征二、历史沿革第二节新疆文化遗产综述一、物质文化遗产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丝绸之路第二章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第一节政治价值一、从可移动的出土文物看二、从古遗址或古建筑看第二节经济价值一、从文化遗存看二、从经济交流看第三节文化价值一、早期文化二、佛教文化三、伊斯兰教文化四、民居文化第四节历史价值一、从社会发展史看二、从宗教发展史看第五节艺术价值一、石窟艺术二、岩画艺术三、建筑艺术第六节科学价值一、从制造技术看二、从建筑技术看第三章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一节保护现状一、取得的成效二、面临的挑战第二节保护措施及规划一、法律保护二、分级保护三、博物馆保护四、科技保护五、全民保护第四章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第一节功能分析一、史料功能二、教育功能三、借鉴功能四、休闲娱乐功能第二节利用方式探析一、利用文化遗产提高社会效益二、利用文化遗产提高经济效益第三节可持续性发展第五章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第一节历史价值一、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二、音乐舞蹈的历史价值三、民间工艺的历史价值四、风俗习惯的历史价值第二节艺术价值一、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二、音乐舞蹈的艺术价值三、民间工艺的艺术价值第三节休闲价值一、民间文学的休闲价值二、音乐舞蹈的休闲价值三、民间工艺的休闲价值四、风俗习惯的休闲价值第四节社会价值一、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二、音乐舞蹈的社会价值三、民间工艺的社会价值四、风俗习惯的社会价值第六章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一节保护措施探讨一、记录保护二、法律保护三、分级保护四、工程保护五、教育保护第二节保护现状和发展方向一、保护现状二、发展方向第七章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第一节利用方式探讨一、民间文学的利用二、音乐舞蹈的利用三、民间工艺的利用四、风俗习惯的利用第二节保护与利用的互动结束语参考书目后记

作者简介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新疆的文化遗产进行价值分析,对其保护意义、利用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图书封面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感觉这本书的学术性较强,比较适合研究类型的人群阅读。同时,对于那些热爱新疆和对新疆感兴趣的朋友们,此书信息量大,视角独特,值得推荐一看。如果有些人类学知识背景,更能读出些感觉来。
  •     快递很给力,书也很好,非常满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