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多少朋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你需要多少朋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
ISBN:9787508625164
作者:[美] 罗宾·邓巴
页数:280页

单论翻译中的引诗

我相信翻译是非常用心的,这一点从无论是翻译的通顺程度,到译者注都做的非常详细。但是我认为很多原文是英文或者其他什么的诗句,在原文中引用,翻译者翻译成中国古代诗词,虽然起到了更加优美的效果,然而总让人觉得与原著增加了距离感。这样,在翻译中就着重体现了译者的插入,便有一种强烈的被嚼碎喂食的感觉。并且迫切地想了解原文中所引诗句到底如何因此我觉得类似情况,是否应该在下面注中补充原诗呢?

欲知前因后果的好选择

社会学与进化理论联系已经成了出书的潮流了,貌似很多呢,各种不同名称的“进化心理学”,内容都是一问一答,东一下西一下,无法形成系统,实在很凌乱。这本书相对来讲比较有系统性,相比之下阅读也比那些碎片儿拼的更需要点儿耐心。

涉及的面比想象杂乱,标题不是本书主题

最初冲着标题想读的,“你需要多少朋友”,对于急于想了解自己了解外界的朋友来说吸引力确实挺大。粗略浏览目录,还以为是从进化、生物学的侧面解释人类的社交需求,于是我把更多期待放在心理学方面的指导,乃至翻开书发现满篇DNA、染色体、内啡肽、大猩猩、猿人、达尔文,才惊觉手上的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人类/遗传学读物。章节之间显得关联性不强,作者从序言(即第一章,姑且认为是序言)里点明了接下来要探讨的一系列问题(你有多少朋友?你的大脑遗传自父亲还是母亲?孕妇晨吐是否对其自身有利?为什么奥巴马能赢得美国大选是必然?为什么人类会大笑?),接下来的章节就从进化的角度一一展开讨论,每一章节都像是独自成文的独特的科普文章,可读性知识性都还不错,但从整体看来,似乎通篇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不过并不妨碍从中汲取我们需要的东西:1.内啡肽,人体自带麻醉剂,减轻痛楚、维持愉悦、兴奋。2.日常获得内啡肽的方法:a.运动 b.音乐 c.热水澡 d.拥抱 e.哈哈大笑3.邓巴数字150人类可以拥有的社会关系的数目为150,它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结构,是基于3的倍数构建而成,或者说是一个层层套嵌的同心圆结构。中心是与你关系最紧密的3-5人,这个层级的朋友大概每周至少联络一次;接下来关系疏远一些的一个层次,大概15人左右,至少每个月联系一次;最后150人,每年联系一次。而在一定亲疏层级上,我们与之相处的人有限,【最紧密的社交圈中只有这么多席位,如果一个不认识的人突然变成了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必然要有人被挤到下一个稍大一些的同心圆中,给她/他让位】4.催产素信任有其化学基础——催产素【在人们做爱时及以后,会释放大量催产素,让我们在做爱期间及其后,全身每一个角落都浸透着对彼此深深的依赖感】5.大笑【集体爆发的的大笑,特别能在人与人之间建起一条情感纽带,会以某种神秘的方式将陌生人变成朋友】6.音乐是一种性广告(得自某些鸟类唱歌的功能)a.【你利用自己的弹唱技巧创作出复杂旋律的本领,显然展示了你的基因中能吸引潜在配偶的品质】b.【音乐是人体释放内啡肽的触发器。由于内啡肽能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而后者又对社交纽带的建立至关重要,所以人们总是利用唱歌跳舞来营造一种归属感或群体感,这对于小规模的人类社会建立凝聚力乃是必不可少的】7.说三道四有利身体健康男谈话、女八卦【语言是实现远距离刷梳毛发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真正的谈话就是彼此间刷梳毛发这一动作的延伸。】【男人谈论自己和他们自以为非常了解的东西。女人时刻关注他人在做什么,并借以暗示自己是某个小圈子成员,以为她的社交网络服务】8.对称【高品质基因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它能够很好地应对种种无常变化,且最终任然能够长成对称的身体】【智商与身体对称性(主要手指、手和耳朵长度的左右对称)之间显示很小但足以在统计学上说明问题的相关性。对称是我们认定为美的元素之一】9.意向性是考察某人的心智内容的能力,五阶意向性是大多数人的极限“我想1你一定认为2我希望3你觉得4我想要……5”意向性能衡量物种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是大脑额叶相对大小的一个线性函数。10.婴儿体重与智力新生儿体重较轻将对儿童时期的学习能力以及更广义的智商造成一定的影响。11.抱负远大的人抱负远大的人一般都是通才,似乎更倾向于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12.怎样充满热情地坚持很久经常锻炼→提高内啡肽→体内承受压力时内啡肽释放→减轻组织损伤造成的疼痛13.天才a.较高的内啡肽(内源性阿片)b.一定的智力水平——记忆力或快速逻辑思考的能力c.持之以恒:再精密的机器人也必须能够全力以赴方能成功14.机械学习所有人都要依靠记忆来做很多事科学的发展来自于能够以全新的方式将不同的事件或事物关联起来。儿童大脑发育观点:起初随机联系→出生几年后自然选择而削减,不常用的联系消退→经常使用的联系加强,使用功效也会提高。【机械学习】在个体发展记忆力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且这一能力的绝大部分都是通过上述神经元加强的过程在早起形成的。拉丁语学习不仅能训练记忆力,而且能训练一种思维方式。15.只有当女性的脂肪占总体重的一定比例时,她们才有可能排卵。女性髋部和大腿较粗壮,也是因为那些部位有自然脂肪堆积

读书之点点经验谈

只看了书评和笔记,所以不敢写书评。浅浅了解来,感觉挺有意思,有两点启发。一来,朋友圈是多个圈组成的一个圈群,并且有层次之分。知己一二,朋友三五,熟悉的人七八,大致也就够了,不必苛责。可是,有时真的很怀念儿时的玩伴,觉得那该是一辈子的友谊,却无情的被时间冲垮-不再联系了,即便联系时,话语显得好生硬的。这是为何?上面已有了解答--那就是是你自己太贪心,明明已经有了后来者代替了他的位置,你偏还想二者兼得,想得美!二来,女人辨色能力了得,实非一般男人可堪比拟。于是乎是否女人辨别真心的能力更强大了?作者的意思似乎是这样,然我不这么看。女人的变色能力往往不再思维上,而在视网膜上,这就注定了女人之辩色能力还显肤浅,于是乎在感情上被骗的往往是女人,是吗?读书经验之小小感受了解作者背景(尤其是研究领域),也就大致了解了写作此书的前提假设了(当然并非绝对),这样就知道书必然是主客观的产物,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大脑中的道德

“休谟认为,道德基本上是一个情感问题:我们的内在本能促使我们就自己和他人应如何行为的问题作出决策。然而康德则反对这一观点,他认为休谟所谓的情感,只能让人们过的一团糟:我们的道德情操是理性思考的产物,而理性思考则是评估各种替代行为之利弊的过程。”然后作者就这一问题举出三个心理学实验,包括电车难题和中风病人的意向研究,得出结论:关于道德的判断和关于正义与效率的判断是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做出的,而且这些功能不一定会在同时被调出。“如此说来,休谟的观点始终是正确的。”其实吧,康德也不算错啦。当你经过理性思考而得出我有义务做某事而这样做并非是由于本能之后,这一行为本身也会渐渐内化成你的第二本能,以至于它已经由原来的“义务“变为一种”愉悦“了。相信我,那些行正义之事的人当真内心痛苦而仅仅出于责任吗?不是的,这一行为会给他们带来极大地自我认同,即使没有任何外在激励,比如他人的理解等等。那么什么人认同休谟,什么人认同康德?这就取决于不同脑区的决策的冲突机制了。像书中提到的那样:年轻的达尔文就与表亲埃玛结婚一事踌躇不已,列出了一长串正反面意见(哈哈),不过情感最终还是更胜理智一筹啊~PS:在最后一章中,作者试图用进化论解释宗教信仰的起源,可归为三个原因,但是这三个原因解释不了追求终极的科学家式信仰,也解释不了马丁路德的“信仰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和其他人无关”。一直以来,进化心理学在解释过去方面多有所得,可是却不能告诉我们未来进化要去向何方,也许进化论现在解释不了的东西,就是答案吧。

孔雀尾巴 道德/宗教 姿势意向

最近半年所看过的书中,有几本是关于科学和宗教之争的,其中有讲科学哲学的魔鬼出没的世界,也有批评宗教的檄文上帝的迷思,当然还从诸多书中了解到了美国公立学校中的智能设计和进化论之争,比如演化一书就专辟一章来严肃的介绍这个问题。本来准备就Dawkins的上帝的迷思一书写个读书笔记的,可是一来书本身读的比较辛苦,二来经过我个人的一番实践,逐渐兴味索然,到后来个人以为从枫哥那里最先听到的这个段子很适合信男善女们:永远不要试图去战胜一个纯S|B,他会把你的智商拖到跟他同一个水平,然后用他丰富的经验打败你!话虽然刻薄了一点,但是以美国公立学校智能设计的闹剧来看(小布什罪该万死),的确如此。Dawkins的书写的很精彩,旁征博引,但是在我个人看来,这不过是在宗教影响下的无神论者的辩锋之作,不过事情就是如此这般,不幸或者说幸运的是我又看到了Robin Dunbar罗宾·邓巴的bagua新作《你需要多少朋友》,其中最后两篇“大脑中的道德”和“当进化遭遇上帝”,又专门论述了以一个进化生物学家的角度看待道德和宗教,在我个人看来,这是迄今为止看到最好的关于宗教的科学解释文章。所以这一次专门来ba一ba道德宗教。Dunbar使用了丹尼尔·丹尼特的“姿势意向”作为自己解释道德和宗教的理论的基础,但是且慢,上帝的迷思当中不是也提到了这个理论么,虽然丹尼特[1]的书还没有来得及看,但是我的书架上还是有两本他的著作的,一本是意识的解释,一本是心灵种种,果然在后一本当中我找到了丹尼特的理论原型。“物理意向,设计意向和姿势意向”。由于内容庞杂,所以先写个打算、提纲,其实是方便自己后面的行文,以免遗漏了什么。首先需要说明为什么要谈论这个话题,然后介绍一下Dawkins的书中都提出了什么解释,其实关于这个主题“科学vs宗教”的有很多,从Dawkins书中引用的可见一斑,但是鉴于Dawkins的称号“最有名的无神论者”和这本书曾经荣登Amazon最畅销书榜的地位,算是有个比照。然后介绍一下Dunbar的哲学解释基础丹尼特的“姿势意向”,这也是Dunbar解释的核心。最后说明一下Dunbar提出的一些科学上的旁证,特别是解剖神经学上的证据。毫无疑问,迄今为止,还原论在意识、宗教上面进展有限,否则Dawkins们也不必如此费心,但是个人目前认为Dunbar起码走在了一条正确的方向。----------------------------------------------------------------------------------------达尔文先生有句著名的话“一想到雄孔雀那条艳丽的尾巴,就感到恶心”,以至于达尔文在后期研究生涯中穷十年之力写了一本书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并引入了一个名词“性选择”来弥补他认为的自然选择理论所不能包含覆盖的进化动力,并把性选择提升到了和自然选择同等的地位[1]。虽然我本人对宗教及其狂热者从来不感兴趣,憎恶也许谈不上,但是轻慢自是难免,也许比不上Dawkins[2],但是肯定比我愿意表达出来的要强烈很多。但是就像Dawkins和Dunbar都指出的那样,对于人类历史上宗教的普遍性,以及用于宗教巨大的资源耗费,包括有些所谓“殉教者”对于Gene的流传毫无表面益处可言,对于一个进化论者来说,这委实是一个理应给予足够重视的领域,如果不能合理的加以解释,这简直就是另一个“雄孔雀的华丽尾巴”,所以暂且让我们放下门户之见,来心平气和的看看到底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导致了宗教成为了生活中必需品。Dawkins在《上帝的迷思》第五章“宗教的根源”的一节中,首先就指出了大多数人能够立即想到的宗教的好处,“道德上的好处”,大多数宗教是叫人行善的,算是尘世生活中一点安慰剂和麻醉药,但是正如Dawkins自己声称的,无神论者一样可以有道德,宁静幸福的人,但是从历史上宗教的疯狂来看,如果果真只是让人幸福、有道德,那么宗教无疑早就混不下去了。因为既然有替代品,并且相比较而言,宗教还有很大的坏处,此消彼长,自然优胜劣汰。另外从西方传统而言,一向有自然之法(nature law)和上帝之法(god law)的区分,前者是所谓英美法系的“普通法Common law”的基础,可见西人对于道德和宗教还是有区分的。顺便bagua一下,Dunbar对于我们现如今羡慕的不得了的英美法系的所谓“陪审团”制度也颇有腹贬,原因还是在于上次介绍的Dunbar numbers,原来大约150个人的社区当中,人人都想属,就算不熟悉,至少对其平时言行有所耳闻,而到最终判决的时候,自然就不难了。比如说如果有人控告小莫“偷人养汉子”,我想我当时就八分信了,虽然理性的人最终肯定要讲证据。而现在社会由于规模的扩大,以及法律事务的繁琐艰深,不要说大多数村野乡民没有兴趣了解细节,更是没有能力了解。想想“辛普森案”中的种种离奇之处,后来居然变成证人曾经说过谎,导致其所有证词不可靠,最后辛普森居然因为没有证据而被释放了。而Dunbar给出的建议让“陪审团成员”变成一项专门的职业,让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来应对日益繁杂的法律实务。好了,扯远了,重回正题。Dawkins显然也意识到了以道德和精神阿片来说明宗教,还是有点不足够,然后他又介绍了类群选择,而这个正是Dunbar的说法,Dawkins显然没有了解这个说法的巨大潜力,而且比起Dunbar来,Dawkins显然说的不够清楚和有说服力。这里暂且按下不表。Dawkins第三次的尝试居然是“古尔德和列文廷”的进化副产品的理论,考虑到古尔德和列文廷[3]正是Wilson在社会生物学上最猛烈的批评者,而和Wilson持相似观念的Dawkins居然采用了这种说法,不得不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啊”。副产品理论说的是什么,进化一开始可能是为了适应其他的环境情形而发展出来了一种机制,随后被生物体用于其他方面,古尔德和列文廷举出的著名例子就是“圣马可教堂穹顶上的拱肩”,而Dawkins在这里还煞有其事的给出了一种原型,宗教上的迷恋实际上是源于“love”爱的副产品,这个不得不说是“授人以柄”了。随后,Dawkins话风一转,转而醉心于他的“meme”迷米的理论去了,声称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基督教信仰的儿童应该成为“基督教信仰家庭的儿童”。总的来说,Dawkins的解释即便以我一个坚定地异教徒来看,也只是将信将疑,我知道宗教不对,但是这的确就是宗教的起源和需要之处吗?相比之下,Dunbar的解释非常有趣,不过在此之前,需要介绍丹尼特的“意向姿势”的理论。丹尼特自己的解释比较复杂,并且充满了哲学意味,甚至有一本已经出版了到了第六版的书意向姿势,来专门解释他提出的这个概念,并且把这个作为自己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基础。这里我只能依据我目前的理解水平来描述,难免有所谬误,一切还请参见丹尼特自己的解释为准,wikipedia页面在这里Intentional stance。简单点说,意向stance这个词表示一个有认知能力的实体,比如你,如何预测一个事情或者物体的发生。丹尼特认为有三种基本的策略,分别是:物理姿势(physical stance),比如一个球体下落的轨迹肯定符合物理定律,而不会以你个人的意愿和愿望为转移。这种策略涵盖所有物理和化学过程。 设计姿势(design stance),这种策略涉及到一些人工的设计,丹尼特给出的例子是闹钟,到时间就会响,虽然也许因为故障或者其他的原因并未发生,但是仍然是相当可靠的一种策略,几乎所有的人造品都可以算作此类,甚至连符合阿西莫夫三定律的机器人也可算作这类。而我们CSer常常会说的是程序是不会出错的,跑一下就知道了,如果没有得到你期望的输出,想都不用想就需要在自身找原因。 意向姿势(intentional stance),这种是最复杂的和最高级的策略,简单点的例子,我想古龙小说里面的高手过招可以差强比拟,两个绝世高手相对而立,周围一片肃杀之气,过了不知道多久,突然有一方说自己输了,原因经过在脑子中一系列的推演,发现自己没有取胜的可能。这种预测的结果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准确的说,其实只能算是一个概率。[4] 基本上,最后一种intentional stance可以把它理解成为empathy,过去习惯称为“移情”,现在也有些地方称作“同理心”。据称到只有大型猿类和我们智人本身才有这种能力,其中黑猩猩被人们研究的最多,我们可以从德瓦尔和古道尔的著作中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德瓦尔曾经描述过一只占据统治地位的黑猩猩鲁伊特在收到挑战者尼克的挑衅的时候,虽然当时他非常害怕,但是在他转身面对挑战者之前,他还是设法把自己的呲牙咧齿的面容设法平静了一下,然后才面对挑战者。因为鲁伊特知道,面露怯容,显然不利于自己的统治地位。关于黑猩猩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毫无疑问,黑猩猩被看作是“智能生物”,不过研究人员也发现,黑猩猩的智力水平只能停留在四岁孩童的智力水平上。为什么呢?好吧,Dunbar同学该出场了。Dunbar根据丹尼特的“意向姿势”给出了自己的Theory of mind,非常有趣。“你知道上帝希望你要爱我”这样一句话,Dunbar说既解释了道德,也解释了宗教。同时上面的黑猩猩的“移情”的能力,也可以隐含其中,怎么回事呢?Dunbar说像“知道”“认为”“希望”“想”等等词汇就是我们用以表达“意向姿势”的工具,并且每多用一个这种词汇就加深一阶“意向”,比如一阶意向,“妈妈希望你回家早点”二阶意向,“小华希望小明知道他已经原谅他了”三阶意向,“我相信你知道Dawkins是真的认为上帝不存在”这样不断地递归下去,可以构造出更高阶的“意向”,但是越高就越有可能没有实际意义,Dawkins在书中就举出了一个好玩的例子。不过,Dunbar,一般人所能够达到的自然最高的阶数是五阶,也就是能够被人理解的就是五阶,不相信的话,您可以自己尝试一下造句,看看你能构造出来几阶(记得把结果反馈给我哦,thanks),为什么呢?重点来了。还记得上面提到过的Dawkins走马观花介绍的“类群选择”吗?由于在进化论的发展的过程中有个很有名口水战就是关于群体选择(group selection),由于没有看到原文,所以我不确定Dawkins的类群选择是不是就是group selecion,并且因此而没有太在意这个理论。传统上的group selection是说自然选择是发生在物种层面的,以至于有些个体会为了物种的长期利益而牺牲自己。幸亏有了Williams和Hamilton等人,我们才了解到其实所有个体都是短视的,急功近利的,竞争是发生在个体层面上,确切的说是基因层面,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自私的基因”的说法,当然那种传统意思上group selection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了。不过Dunbar说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群体动物,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和群体内其他成员如何打交道,因为就像从德瓦尔哪里了解到的,灵长类群居动物在相互之间的皮毛护理上花费的时间惊人,而且群体内部也在不断寻求和解。非常有趣,虽然竞争是在群体内部发生,但是这种营群体生活[5]的灵长类动物却不得不在斗争当中求和谐,难怪他们会发育出来高度的智慧。难怪Wilson群居灵长类归结为生物体的四大顶级形式之一[6]。Dunbar接着说,移情的能力给予了我们感同身受的能力,而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最基本的原则可以归结为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意味着“我了解你不愿意东西被偷走”表面上看这是二阶意向,但是实际上由于个体和个体的认可的东西可能存在,比如也许小莫就认为偷人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就意味着“你和我都认为“我了解你不愿意东西被偷走””三阶意向性,这就接近道德的意思和个人宗教了。不过更进一步的是应该给这种加上坚定地信念和神圣的原则“你和我都认为一般人都认同“我了解你不愿意东西被偷走””四阶意向性,这就是群体宗教了,也许你还没有完全明白,那么我们把上面这句话重新表达一下:“你和我都相信神要我们“我了解你不愿意东西被偷走””群体宗教需要极高的认知能力,注意是五阶,因为你要明白上面这句话,你必须还能了解这句话的含义。“你和我了解-“你和我都相信神要我们“我了解你不愿意东西被偷走”””顺便说一下,Dunbar自己在书中给出的例子如下:“我希望你知道我们彼此都相信上帝希望我们行事时心存正义”五阶似乎是一般人所能够达到的天然认知极限,这也就表明了宗教也许的确有进化上的功能,宗教能够帮助群体规模的扩大,这也是Dunbar number 150的内在含义。Dunbar数字确切的讲是一个序列,3 15 45 120 150,Dunbar完整的解释如下:非群体生活的只有两三个伙伴,也许是父亲母亲等等,而猴子等等只有一阶的群体性动物可以到达下一个数量,15个,而有两阶意向性的,包括猿和刚刚获得心智能力的3、4的儿童,能够处理好45个关系,而其他已经灭绝的比如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等等,也许到达了下一个数量级120人,但是可惜的是,由于他们的规模没有进一步扩大,所以最重要的语言功能没有发展出来,在和我们智人的直系祖先的竞争当中失败了,最终都灭绝了,只有智人,度过了下一个瓶颈期,到达了现在的150个人的规模,并最终形成了高级的认知能力。而据Dunbar说,宗教仪式总是伴随着持续的小范围的压力的仪式,这种持续的压力是产生人体天然的止痛剂,内啡肽的必要途径,而伴随着宗教体验的人据说内啡肽分泌水平在群体仪式中要大于独自时的水平。这也就解释了,也许宗教能叫人平静和更具幸福感吧,这也说明了心理学上常常提到的“从众”心理[7]。好了,到这里,终于算是介绍完了了Dunbar的理论,不过还是有几个很有意思的关于意向性的话题,第一个就是小孩子,大家都知道2、3岁的小孩特别可爱,但是小孩子都会长大,乡谚有云“七岁八岁狗都嫌”,也许小孩子学会撒谎只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而自闭症患者由于不能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所以活的特别辛苦。第二点,如果说人的自然极限是五阶意向性,那么天才也许就是能够拥有更高意向性的人,Dunbar举出了一个莎士比亚的7阶意向性的例子来说明天才。第三点,关于个人宗教和无神论,个人宗教,如前所述,是三阶意向性,无神论者,或者有些异秉的人也许不是不知道更高意向性,也许他们是故意不和其他人认可,不“从众”,过于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别人看起来,他们就只有三阶意向性,所以这些人往往孤独,并且遭遇精神危机的可能性似乎也更大。不过在群体性为恶的事件中,这些人似乎也往往能跳出从众,做出更人钦佩的举动来。---------------------------------------------------------------------------------------好吧,上面的解释似乎近乎哲学和猜度,我提到那些神经解剖学的旁证在哪里呢?据Dunbar介绍,以及从达马西奥哪里了解到的,在我们做出重要决策的时候,情绪系统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而据最新研究表明理性选择和道德评判系统是大脑中两个单独的区域,而且以不一定会同时执行。后者是大脑中的额叶部分,也就是负责高级处理的新皮层,而据上面所述,道德实际上就是意向性,这也就说明了意向性的重要性。第二条旁证是所有灵长类动物的纹妆皮质和新皮层的大小比较,纹妆皮质是负责处理视觉的,这种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到类人猿为止,纹妆皮质开始缩小。Dunbar给出的解释是随着大脑容积的扩大,在获取更多信息已经没有更大的作用了,相对应的,负责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高级加工的新皮层开始急剧扩大,特别是额叶,也就是心智理论的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大脑进化到了这个地步。而进一步的,把前面所说的各个能够达到不同阶数的物种(猴,类人猿,直立人,智人)的额叶大小划一条线,会得到近似直线的结果。Dunbar以为,这绝非偶然。Theory of mind, 语言,意识,这些奥秘等待进一步的研究。-------------------------------------------------------------------------------------好了,最后作为一名CSer,还想说说我自己以Dunbar的“意向性”理论为基础,对计算机科学,特别是AI有什么借鉴之处。首先,我敢打赌,如果你有cs的背景,那么你一定会被上面的“几阶意向性”的理论感到着迷,尼玛简直就是递归吗。不过和计算机不一样的是,计算机上的递归要求找到循环不变量,并找到最终出口,不能无限递归下去。而人类的意向性功能好像有天生的“二元性”的功能,能够得到一个迅速的近似解,不需要真正执行完所有的条件搜索。而计算机的数学基础通用图灵机的数学表示里面的五个集合也都是有限集合,也许AI的发展需要真正的全新模型和数学基础了(不知道哪位能有所发明呢?欢迎与我共享)。另外上面提到的第二条神经解剖学的证据,纹妆皮质,我好像已经不止一次私下里对google自己宣称的使命“整合全球信息”表达过不满了,信息越来越多,像传统的SE那样把所有的web page都索引起来,显然只能做到基于关键词的查询,而对于比如语音和图像就无能为力,搜索引擎SE到了需要做减法而不是加法的时候了。最后,用意向性来解释一下google的算法:“google认为你也认可它的这个算法,如果一个页面的反向链接越多,那么这个页面重要性越高”可以看到,只是两阶,还差得很远呢(纯属bagua,请勿介意)。注:[1]虽然现在大多数生物学都同意性选择可以归结在自然选择之下,只是自然选择一种特别重要的特殊形式,更详细的请参阅海伦娜的《蚂蚁与孔雀-耀眼羽毛背后的性选择之争》一书。[2]从Dennett的wikipedia页面上看到Dawkins和丹尼特并称新无神论的四骑士之列,四骑士是谁?乃是启示录当中的“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四人也,一笑。[3]第一次看到列文廷其人还是从松鼠会的桔子帮小帮主的文章,可惜那时几乎不了解Lewontin,列文廷当年是Wilson亲引荐至哈佛大学的,不过本着“真理高于一切”,最后和同为哈佛的古尔德一起成为Wilson的最大对手,据称三人此后居然见面都不打招呼的地步。此公的光荣事迹还包括辞去美国科学院院士职务一职,要知道一共就只有12个人做到了,和古尔德一样,socialism倾向着实可疑。另小帮主的这个文章还介绍了丹尼特,不过显然她也不知道此人是谁,只是来头很大,^-^。[4]不过很奇怪的是,人类好像是天生的二元论者,在我们表达的时候,我们甚至会用“可能会”或者“可能不会”来表达自己实际上的态度。而人类在概率估算方面的差劲早已经为人所熟知,更别提贝叶斯的条件概率了。至于动物,由于无从得知他们真实的想法,但是基于动物在争夺配偶的战斗大多以恐恫为主,我们同样可以猜测他们也是“二元论者”。而同样作为佐证的还有德瓦尔德《灵长类动物如何谋求和平》,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的第五章论及动物的攻击行为的ESS的分析也颇为有趣。[5]灵长类为什么营群居生活,说法很多,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为了躲避天敌,想想那些天上的猛禽和水源中潜伏的猎击手(鳄鱼,中爪兽等等)。IPTV上记录片屏道的《进化》系列节目第一节就是《眼睛》,灵长类极度依赖视觉,有很好的双眼视角(60度)和彩色的视觉系统,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看不到背后,嗅觉更是退化的严重。群体生活可以形成交叉火力,并且相互之间的鸣叫据说意义丰富。这也许是语言起源的一条重要线索吧。[6]Wilson的四个顶峰,管水母,社会性昆虫,以及社会性脊椎动物和人类。[7]Dunbar的研究似乎自始至终贯穿着两个主题,一个是社会群体的规模,另一个则是内啡肽的作用。除了宗教,Dunbar还认为集体哈哈大笑和音乐同样也扮演了重要作用,三者鼎足而立,而宗教在人类群体发展后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至于音乐,我想我在世博会的国家馆演出,特别是非洲国家和近东、中东的演出中看到了。----------------------------------------------------------------------请参见:http://hgye.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html

网络是社交的延伸

主要是为了研究社交网络读的这本书。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了“人的延伸”这个概念-----------所有革命性的产物都是人的延伸。轮子是脚的延伸,电视是眼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等等。那么社交网络的延伸到底在哪里?感谢邓巴数给出了线索。邓巴认为人脑能够处理的人数大概是150人左右,社交网络帮我们延伸了这个数字,使我们能够管理成百乃至上千的好友,我们现在使用的人人,微博,微信都是在延伸我们的社交,不仅隔断了地域的限制,而且增大了管理的数量。所以由此推断,社交网络一定是历史进程中一个革命性的产物。到这里有人说,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好友也不到150,可能没有延伸必要。其实只要知道两个例子就可以了:计算机刚发明的时候没有人脑计算速度快;蒸汽机刚发明的时候也没有马车跑的快。但它们都满足了“人的延伸”,所以革命是必然的。

有些文不对题

乍一看书名,我以为这本书是要讲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学问;看了两三章,发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居然是一本关于遗传学而非社会学的书籍。还说这个书名,全书33章,只有一章真正讲到了“我们到底需要几个朋友”,顺带引出了“邓巴数字”这个概念,其他的内容全部在讲遗传学。看了下书评,貌似被这个标题坑进来的不在少数^_^其实说是“遗传密码”,这本书里讲到的又不是简单的遗传学,涉及面太广了,有DNA,有心理学,有社会学,不太清楚作者真正想要表达什么。至少在我看来,这本书没有什么明前的先后逻辑关系,前一章讲邓巴数字,然后突然跳到中国的男女比例,话锋一转又开始讲恐龙和物种灭绝,知识体系十分混乱。到后来我也放弃揣摩作者的意图了,直接把各个章节分割开,当成一个一个小故事来看,说白了就是改变了对这本书的心里预期。以这种方式来看,这本书作为一本可以拓宽知识面的书籍,倒也算称职。没看过的朋友推荐看看,但是不要抱有太大的心里预期。另,看了好几本华少爱读书里推荐的书籍,怎么说,真的是不大对我的胃口。书这东西,还是要自己淘过才靠谱。

bagua的Robin Dunbar

原文请参见:http://hgye.blogspot.com/2011/09/robin-dunbar.html----------------------------------------------------------------------------------有一本书叫《苏格兰人如何发明现代世界》,一直无缘得见。不过从一个苏格兰人Robin Dunbar的这本书《你需要多少朋友》倒是这背后的一点故事。可以简单地分成两个原因,内因和外因。内因是苏格兰加尔文教派长老会试图让每一个佃农都能阅读圣经,从而推动了教育的机会平等。从而推动了称之为苏格兰的启蒙运动的产生。最有名的人物包括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实证主义的哲学家大卫·休谟等等。外因则在于随着日不落帝国的疆界的扩张,帝国越要越来越多的管理人才,由于条件多半艰苦,关山万重,事实上,是苏格兰人而不是英格兰人成为了这个帝国当中的“吏”。因此,苏格兰人成为了英伦最成功的移民群体。随手附送苏格兰bagua一个,Waulking songs:盖尔人的号子,起源于苏格兰西部外赫布里特群岛上的女性为了软化和绷紧新制的苏格兰花呢时候的劳动歌曲[1]。节奏感非常强烈,很难相信,如果没有点乐趣,这种单调的工作,并且男人都外出在外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做下去。 Dunbar在书中如此写道: “Waulkling songs半是无意义的音节,半是反映人们贫苦和辛苦生活中的乐趣——且往往是淫秽——的歌词” ,这个人太有趣了,太bagua了,太有文化了。好吧,这一次的主题其实是我的新偶像Robin Dunbar和他的书《你需要多少朋友》。上一次我说英国人,比如Dawkins,Baker,Ridley,贾德森等人的文风华丽,喜欢买弄bagua,Dunbar显然深谙此道,个中高手。而这本书本来就是一个在杂志和报纸上发表的科普文章合集,重新编排以后合集成书——可以想见bagua有多么猛烈了。中文版的第一页上面的上架分类建议写着“社科文化”,好吧,我承认人类学和进化心理学都不能称之为科学,起码是自然科学。但是Dunbar一再声称进化生物学,而他写的这些东西从我个人看,和Dawkins乃至Zimmer也相差不多。那么,怎么回事呢?知道Dunbar是在Zimmer的《演化》一书当中的第四卷“人性在进化中的地位与进化在人性中的地位”,从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到语言的起源,人属的群居生活所引起的变化,尼安德特和直立人等其他表亲的灭绝等等都引用了Dunbar的研究。这本书的英文名是How many friends does one person need——Dunbar’s number and other evolution quirks.这本书的确提到了邓巴数字150,虽然总的来看,Dunbar自己的研究也贯穿全书。但是并没有很明显的展示出来。倒是other quirk吐槽的既多也有趣。从Dunbar本人的主页和发表物来看,Dunbar的心理学背景毫无疑问,他本人也在oxford的人类学和民族志学院任教授一职,但是在我看来,他的研究更接近于进化生物学的路子。从演化一书当中我们知道了Dunbar说灵长类的大脑的新皮层[2]和社群规模的大小呈正比。因为灵长类是一个等级制度明显的社会,这一点我早就从德瓦尔那里知道的更多,而等级社会意味着你必须记住所有其他社群成员的地位,同时根据不同的成员地位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换句话说,就是需要社群中的个体具有empathy,移情的能力。显然社群的规模越大,要记住的个人和需要的应对策略也就越多。更妙的是,社群的规模大小居然是语言产生的关键。毫无疑问,语言本能(language instinct,Steven Pink发明的词汇)是智人特有的本领,无论什么肤色,什么种族的儿童如果从小寄养在不同背景下,那么他/她一定可以学会其养父母的语言,但是类人猿似乎怎么也学不会,很有名的倭黑猩猩明星坎茨号称可以用英语和研究人员交流,但是实际上坎茨只能使用单词,而是是图片的方式。既然语言是人类的本能,那么起源于何处和什么时候呢?有很多假说,其中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是“手语假说”,第一次在Ridley的先天、后天上面看到,私底下我已经和很多人表达过了对这个假说的仰慕之情了。好bagua不嫌重复,那么我就再来重复一下吧。手语假说的第一条线索是来自尼加拉瓜的一个聋哑学校,为了帮助学生们学习发声说话,老师们故意不教学生们通用的手语,而是用“手指拼音法”来替代,但是不幸的是,这个方案失败了,不过老师们发现学生们虽然不能和自己沟通,但是相互之间却沟通毫无障碍,原来学生们早已经发展出来了一套成熟的手语,虽然不同于通用的语法,但是经过语言学家Judy Kegl的研究,她发现孩子们使用的是一套成熟的、具备乔姆斯基文法的灵巧手势,而且年龄越小,越后来加入的学生使用的越成熟。按照Zimmer的说法,她们见证了一门语言从单词过渡到规则文法的句子之间的产生过程。[3]另外一个线索是所谓的洋泾滨语,很早人们就注意到,虽然在成人们学习外语的时候,往往会变成洋泾滨语,但是奇怪的是,这些人的孩子们之间虽然依然是洋泾滨语,但是和他们的父辈们比起来,这种洋泾滨语出乎意料的合乎语法规则,虽然某些表达可能不太一样,但是在和母语使用者交流的过程中,几乎毫不费力。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上天生就有学习语言的句法规则,不过可惜的是,这种自发的能够正确学习外语的功能,就像大多数人的乳糖消化酶的制造功能一样,在过了儿童期之后,这种基因上的功能就关闭了[4]。大约在7、8岁左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些人对英语感到头疼的原因。好了,为什么手势导致语言的产生,或者说语言产生于手势而不是声音呢?从德瓦尔那里我们知道黑猩猩社群中相互之间的皮毛护理是最主要,并且最重要的社交手段,甚至连冲突之后的和解都是以皮毛护理开始的。而按照Dunbar的见解,这种的极为耗费时间精力的皮毛护理随着社群规模的扩大,已经渐渐变的不切实际,为了发展出来新的社交方式,类人猿产生了语言,很可能一开始是手势而不是言语。这就是所谓的“手语假说”。啊哈,多么令人震惊的发现啊。我们早就知道人类的天性就喜欢bagua,英文叫gossip,正式点叫流言蜚语。传统的解释是我们这个种族及其依赖群体生活,相互之间需要相互交互信息,比如那里有新的猎物的踪迹,所以自然选择把那些热爱说话的基因选择了出来,所以我们都是那些人的后代,而那些不爱说话的人早就死光了。但是现在Dunbar居然说热爱说话才促使了我们的大脑进一步长大,才使我们从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中脱离出来,而热爱说话也是智人种在和其他人科表亲,比如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等的竞争中获胜,因为智人的社群规模式150人,而其他人种可能只有100人左右,黑猩猩大约在50人左右。邓巴数字150的魔力就在这里。而这也碰巧成为了现在火热的社交网站们追捧的数字。也就是说你的社交规模最大上限大约只能到这里。这就已经足够让人吃惊的了吧,不过在Dunbar的书中,Dunbar居然接着说社群规模似乎也决定人类道德的产生,甚至给出了一个我见过最好的关于宗教起源的解释,鉴于涉及到宗教道德,比较繁深,容我先买个关子,下次再讲。好了,总结一下Dunbar教授的研究,社群的规模和社交关系的复杂度决定了心智理论的发展,决定了人类发展出来了巨大的大脑和高级智能,乃至语言宗教。-------------------------------------------------------------------------------------------------------------好累啊,终于说完了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去读这本书。不过就像我刚刚提到的,Dunbar这本书不光是他的研究成果,其中见插了n多bagua,下面随手在再点吧。不过个人建议最好去看书,否则说真的,你就对不起你bagua的天性了。首先还是关于大脑容量的,雌雄单配型的大脑容量更大。Dunbaar和合作者发现在单配型的鸟类当中,大脑比多配型的鸟类的大脑都要来的大,而在哺乳动物当中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幼齿的难以养育,鸟类需要飞行的技能,智人则是由于他那硕大无比的脑袋。人类实际上都是早产儿,按照大脑容量,人类的怀孕时间应该再加上12个月,大多数类人猿在出生之后,至多1天,就能够玩耍嬉戏了,而人类则大约1岁的时候才能蹒跚学步,补足了12个月之后。带来的影响深远后果就是一夫一妻制,虽然现在的研究表明,那些我们原本以来终于配偶的鸟类实际上也经常偷情,考虑到所有物种的最大努力和最辉煌的成果就是基因的延续,这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而单配型的大脑为什么更大呢,想想现在的剩男剩女吧,不得不说,能处理好比如两人的相互成长包容,婆媳关系等等,如果没有一颗聪明的脑袋会有怎样悲痛的后果了[5]。另一个让人惊异的发现是和基因印迹相关[6],按照传统的遗传学理论,每个人,包括大多数有性繁殖的物种,会分别从母亲和父亲哪里继承两个基因,等位基因,基因表不表达,取决于是否是显性还是隐形,但是不会区分是来自父亲还是母亲,而基因印迹则说基因的确会区分是来自母亲还是父亲,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制造胎盘的基因就是由来自父亲一方的基因负责的,因为胎盘相当于母体的寄生体,父亲根本不相信母体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给胎儿。基因印迹方面的证据表明,灵长类物种的新皮层大小和群体中雌性个数密切相关,而边缘系统[7]的大小和雄性个数呈正比。alas,到这里我才明白了德瓦尔说的“黑猩猩是雄心联合制,倭黑猩猩是雌性联合制。人类是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的,加上雄性联合和雌性联合”具体含义。而给出的解释也精彩绝伦,雌性的社交技巧才是新皮层变得更大的因素,因为她需要姐妹们支持她成功的繁衍后代,所以她需要高超的设计技巧,想想那些优雅的女沙龙主人们吧;雄性自然得倾向和要求是对于优势地位的争夺,这就要求雄性在应该冲动的时候冲动。不要太理性,勇气高于智商。(以下纯属个人bagua猜测)所以,毫不奇怪,大多数自闭症都是男孩,而男性的智商水平也分化的特别严重,因为女性在怎么差劲,她也需要小女人,男性如果不能在体力上占据优势,那么他显然需要非常高的智商,才能在本能之外更好的判断值不值得冒险。-----------------------------------------------------------------------------------------------------第二个可以ba的是内啡肽,书中一再提到了这种化学激素,号称是身体内部的阿片[8],天然的止痛剂,在轻度慢性疼痛时发挥作用,通常源于身体大面积受压,比如体育活动和热水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从事这样的活动之后感受到充盈的幸福感的原因。同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性都渴望获得一个强有力的hug的原因,身体接触的秘密就不再细说了。很有趣的是,Dunbar还解释到了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在经过一番艰苦的思考和工作之后,就像我自己常常说的“脑袋就像糨糊一样”之后,天才们在头晕目胀之后,他们的身体内分泌出了足够多的内啡肽,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下一段工作学习研究当中去。是的,天才是需要艰苦的努力的。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观止这本书上一个片段,卡特勒,这个MS NT的暴躁的掌舵者,时常在愤怒的不能自已的时候捶墙,以至于有一次竟然把手指弄骨折了。我在想,天才们是不是有的时候故意提高制造内啡肽的分泌水平,虽然他们似乎自己并不知道。说到天才,Dunbar同样也ba到了,我们早就知道身材高和长相漂亮(也就是更对称)的人在职场上更容易获得成功,现代Dunbar说他们居然繁殖能力更强,而且健全的身体更代表着健全的精神,天才们都是通才,体育成绩好的,智力也好,同样他们还是乐器高手或者科学达人。谢耳朵逊爆了。说到音乐,Dunbar说音乐的早期形式“妈妈语”,就是母亲对着孩子喃喃低语的说话方式,他认为这是从音乐到语言的必须步骤(注意:和上面的手语假说有冲突),请参见上面的Waulking songs。语言,Dunbar同样忧心与盖尔语消失的前景和自豪于自己的拉丁语的A级水平。可以bagua的东西,太多了,Dunbar,Dunbar,Dunbar注:[1]你一定很奇怪她们在干什么,其实就是类似鞣制皮革的多人重复动作。[2]也就是最后进化出来,负责高级思维处理的部分。[3]本段内容改写自《演化》p254~255。,我也得到了一些幼儿的学习功能不同于大人的间接认识。比如有一次教主告诉我他女儿在看到一片小铁皮之后,会指着相框,因为她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她知道那个相框后面有个一样的东西,而在麦总的家里,我也亲眼目睹了他们家的女儿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但是看图说话的本领让我吃惊不已。[5]我曾经听过一个同事很奇怪的说“我lp的妈妈要过来住一段时间”。[6]第一次看到基因印迹是在Ridley的人种自传23章的第十五章,介绍了令人着迷的普拉德·威利综合症和安吉尔曼综合症。[7]边缘系统,也就是情绪系统,最好的参考书无疑是达马西奥的几本书。[8]译者很有爱啊,鸦片翻译成阿片,还有诸如“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等等。[4]我虽然没有小孩,但是从教主和麦兜对他们的女儿描述过程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幼儿的学习功能不同于大人的间接认识。比如有一次教主告诉我他女儿在看到一片小铁皮之后,会指着相框,因为她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她知道那个相框后面有个一样的东西,而在麦总的家里,我也亲眼目睹了他们家的女儿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但是看图说话的本领让我吃惊不已。[5]我曾经听过一个同事很奇怪的说“我lp的妈妈要过来住一段时间”。[6]第一次看到基因印迹是在Ridley的人种自传23章的第十五章,介绍了令人着迷的普拉德·威利综合症和安吉尔曼综合症。[7]边缘系统,也就是情绪系统,最好的参考书无疑是达马西奥的几本书。[8]译者很有爱啊,鸦片翻译成阿片,还有诸如“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等等。

不可不知的内啡肽

作者思维宽广,古往今来的实例,世界各地的轶闻信手拈来,尤其多次提到了中国的实例,让中国读者倍感亲切。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内啡肽的阐释。所谓内啡肽其实是脑下垂体分泌的一种类似吗啡的物质,能让人产生兴奋的感觉。在社交、宗教、群体场合或者活动中,内啡肽分泌量显著提高,让参与其中的人产生归属感、安全感。这或许可以解释宗教仪式为何如此重要。结婚仪式也是一种重要的仪式,通过仪式当事人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并通过亲友的见证增加离婚的社会成本。现代社会结婚仪式的淡化或多或少导致了离婚率的上升。

150个

无论何时,你最多只能保持150个朋友,因为“该限度是新大脑皮质的一个直接功能,与新大脑皮质大小有关,这反过来也限制了朋友圈的大小,在这个圈子里人们维持着稳定的人际关系。” Dunbar说他定出的这150人“指的是那些和你直接建立关系的人,彼此信任,互惠互助。


 你需要多少朋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