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100056601
作者:[澳] 德里克·弗里曼
页数:319页

章节摘录

  Ⅰ 文化决定论的兴起  第一章 高尔顿、优生学和生物决定论  1926年的秋天,玛格丽特·米德开始着手有关《萨摩亚人的成年》的写作,该书后来成为她所有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本。作为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新就任的民族学助理馆长,她刚刚从南太平洋归来。她于1925年接受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的人类学教授弗朗兹·博厄斯的指派,前往那里研究西玻利尼西亚的萨摩亚人的青春期,以期发现青春期行为在多大程度上由生理因素决定,多大程度上由文化因素决定。  大约在1910年,关于“先天—后天”(nature-nurture)的争论开始热烈起来。到了1920年代中期,这个论争依然激烈。斯图亚特·莱斯(Stuart Rice)于1924年写道:“近些年,没有任何社会学的研究课题,能够比确定生物学和纯粹社会性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更富有争议。”一方面,生物学论者如巴士利(H.M.Parshley)始终坚持儿童是“一个有着遗传倾向的严格的复合体”,而另一方面,华生(J.B.Watson)和他的支持者则坚决声称:“后天的教育而不是先天因素”,决定着“儿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年轻的玛格丽特·米德所进军的,正是这样一个混乱而狂热的战场。  当时,科学界里最重要的思想问题就是——正如米德记述的那样:“什么是人类本性?”米德在《萨摩亚人的成年》中回答的,正是它以及相关问题。带着博厄斯策划的特殊调查的各种结果,基于她从一个偏远的玻利尼西亚社会——1920年代,该社会与美国完全不同——收集到的诸多证据,米德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横扫千军。米德在结论中宣布:后天性因素完全超越先天性因素。这让生物决定论者非常不快,而他们的论敌则异常兴奋。在美国及其他一些地方,与青春期有关的各种困难及动荡,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生物过程的伴生物。然而,就米德的研究来说,萨摩亚人之中,这种困扰却不曾发生。

前言

  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生活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很遗憾,人类学的这种研究路径在中国还是很冷清。

书籍目录

1996年序:米德的萨摩亚/1第一版  序言/8    Ⅰ  文化决定论的兴起第一章  高尔顿、优生学和生物决定论/17第二章  博厄斯与文化和遗传之间的分歧/29第三章  文化决定论的兴起/40第四章  博厄斯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52    Ⅱ  米德的萨摩亚研究第五章  米德给了博厄斯一个绝对的答案/65第六章  米德对萨摩亚人的描述/79第七章  神话的成形/90    Ⅲ  对米德结论的反驳第八章  米德研究的历史背景/105第九章  等级/120第十章  合作与竞争/128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和战争/141第十二章  异教和基督教/155第十三章  惩罚/169第十四章  孩子的抚养/176第十五章  萨摩亚人的性格/186第十六章  性道德和性行为/198第十七章  青春期/222第十八章  萨摩亚人的精神特质/236    Ⅳ  米德与博厄斯范式第十九章  米德对萨摩亚的误读/247第二十章  迈向一个更为科学的人类学范式/258注释/265拼字和发音注释/304萨摩亚语词汇/305致谢/307索引/310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旨在对半个多世纪之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米德的成名作《萨摩亚人的成年》中的结论进行质疑和反驳。两位人类学家在同一调查地进行调查,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由此引发了人类学界一场著名的争论。
这一争论不仅涉及萨摩亚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还涉及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比如,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些“软科学”中,有没有可以评定正确与否的确实标准?进言之,其深远意义在于使社会科学家再次严肃地反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图书封面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没看过这么本书,但是教授在人类学课上给我们看了澳大利亚导演Frank Heimans拍摄的相关纪录片。虽然影片采访了米德的女儿。同时,这部纪录片展示玛格丽特的错误结论显然多多少少带有偏见。 无论如何,德里克弗里曼也是在10多年之后进入Saoma做调查。作为一个成年男性,在女性当中做性行为调查也不免带有不客观性。但是1925年左右,当玛格丽特在Saoma做调查时,当时女性的性行为应该没有她得出的结论那么开放。这部书曾经是美国大学人类学的必备教材,如今在人类学的基础课程中也只是简要介绍的一本书。可以说主流上玛格丽特的当时的科研结果是被否认的。以上仅限个人观点。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图书质量不错,当当在高峰期的送货速度也很满意!
  •     对不起我一定要吐槽,拿这个译本和90年光明日报出版社《米徳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对照了一下,除了句型的改动(每一句的句型都有变动呵呵)外关键词、句意几乎完全保持同一。两本书所依据的译本均为企鹅出版社本……你确定你丫不是拿着老版本改点句子套个新玩意儿上去?
  •     弗里曼撕米德撕得不算漂亮 所以又要被大家撕 心疼
  •     这是人类学研究史上的一桩公案,作为人类学专业人员,无人不知,这是含义人类学系列献给广大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饕餮大餐,值得仔细品味其中蕴含的道理
  •     什么叫做爱之深恨之切
  •     弗里曼批评除了有些忽视这20-40年来的萨摩亚文化变迁的影响,还是中肯的。 不过评价应该是考察当时的取向性,而不是用现在的知识标准去评价过去的结论。。。
  •     两位大家的交锋之作。
  •     简直像重量级拳手扇黄毛丫头耳光啊
  •     觉得米德看到后会哭晕在厕所······爱之深恨之切啊。
  •     人类学就该是这样子 我们的学界还是没感觉还是不懂 我觉得
  •     终于买到了,一直在等这个书
  •     玛格丽特米得,萨摩亚人的成年是很不错的一本书,看看这完全相反的观点也很不错
  •     弗里曼不容易啊~
  •     弗里曼要和米德争论的,一方面是民族志书写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便是科学范式本身所适用的边界和范围
  •     配合《萨摩亚人的成年》一起读,对比着思辨。
  •     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和破灭。
  •     一个女孩年轻时开玩笑说谎,成年后反省自己的行为;还是女孩年轻时无所顾忌,成年后为了维持体面,拒绝承认呢?论文论成这样,已经变成意识形态的战争,跟研究对象本身无关了吧。。
  •     如果不考虑感情和rp的问题,书中弗里曼对米德的质疑极其论证过程很有意思,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学科本身所应该秉持的态度,最后一章对于两种范式的折中大概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个人也确实觉得米德的萨摩亚太典型了,典型到像是假的。
  •     撕得一手好逼。
  •       没看过这么本书,但是教授在人类学课上给我们看了澳大利亚导演Frank Heimans拍摄的相关纪录片。虽然影片采访了米德的女儿,同事,但是这部纪录片展示玛格丽特的错误结论显然多多少少带有偏见。 无论如何,德里克弗里曼也是在10多年之后进入Saoma做调查。作为一个成年男性,在女性当中做性行为调查也不免带有不客观性。但是1925年左右,当玛格丽特在Saoma做调查时,当时女性的性行为应该没有她当时的出的结论那么开放。
      这部书曾经是美国大学人类学的必备教材,如今在人类学的基础课程中也只是简要介绍的一本书。可以说主流上玛格丽特的当时的科研结果是被否认的。
      以上仅限个人观点。
  •     RT。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同一个人一会译成黒克尔一会译成哈科尔,人家不出名也不能乱译人家的名啊。还有231页连着出现了两个“随机”。这些只是我发现的问题。不过总体而言还可以,毕竟人类学的书好理解。
  •     对Margaret Mead的Samoa: The Coming Age评论。急需
  •     人类学方面的经典
  •     和 萨摩亚人成年礼对比来看
  •     仅就我的想象力,米德作品不全算是生物-文化竞争下的狂热之作。随处可见的对温和非暴力气质的向往,以及对美帝的逃逸控诉,萨摩亚之行更像是一个迷妹的心灵净化之旅。当然了,这对于一个女青年来说是难以抗拒的呀,她才23呀。
  •     人类学的反思之作
  •     书的质量很好,与《萨摩亚人的成年》一起买的。。。。看看不同人类学家的对话。。。。很有意思。。。
  •     感觉上弗里曼只是想否认米德,动机不纯
  •     算是扒了个体无完肤,可信度看上去高了很多。不过对于我比较关心的米德所说的萨摩亚人的同性恋问题,此书不置一词,是默认了么?
  •     文化人类学一个神话的形成与破灭
  •     有趣的书,我喜欢
  •     还没看,印刷不错,包装质量还行。是搭着买的。
  •     弗里曼的研究成就是建立在对米徳的批判上的。无论怎样,米徳是个更成功的人类学家。
  •     尽管读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疑问,但最后一章确实是适合多读的理性分析。此书的意义就在于提醒不要过于的相信某一个人某一学派
  •     可能我是怀疑论者?弗里曼的论证并不能说服我。政治+男性占据了大部分篇幅,反驳就鸡同鸭讲的感觉。人是多么自相矛盾,他的反驳正是通过描绘另一幅萨摩亚的图景来证明的。在延伸对萨摩亚人的理解上,他做得很好。至于多大程度上反驳了米德在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的研究,仍值得商榷。
  •     呃……这个……==
  •     很有逻辑 背景+分析+反驳 功底扎实 也很有勇气 我比较先入为主的信任他 待我看完米德的书再回来补充吧;)
  •     给朋友带的,应该还不错吧
  •     一本很正派的学术文。针对着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从历史背景、研究沿革、田野观察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批判,论点论据充分,有抠脚大汉掌刮小萌妹之感。从中你可以了解到原先对萨摩亚人所不了解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如何批判一种观察的方法。即便米德是为了自己的文化论有选择性的寻找论据,可有几个人是把米德的书当成一本纯学术来读呢,人们在其中找到的世外桃源与这本书中无趣而又严肃的事实相比或者前者来的更是欢迎。但正是这两者的争端将人类学这门学科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实读书顺序是先从图书馆借到此书、而后上溯到寻《萨摩亚人的成年》。这种找书的经历很好)
  •     简单翻了一下。米德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做田野:不能带有过强的理论预设,不能迷信导师给的思路,不能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某一类文献,好好学外语。
  •     商务印书馆的书就是有节操。继续保持。
  •     学术真实的态度
  •     作者用神话的破灭讲了人类学有多容易走向偏见。但是他如此关注权力、政治、宗教与竞争,以及道德和性规范,让人有些难以忍受。书中几乎完全回避日常和女性,而是从男性、权力来补充米德的不足,另造了一个神话。
  •     和米德的书对照看很有意思,人类学的东西总是充满争议,也许这也就是魅力所在吧!
  •     看完米德的“成年”,这本书是一定要看的,博厄斯和米德在二十世纪初人类学与生物学的学术中二厨大潮中扮演了领军人物的角色。如果被米德的观点洗脑了的话,建议看看这个平衡一下,生物性和文化性,二者缺一不可。
  •     人类学史上关于同一个田野点却得出不同结论的大争论,非常值得看,能引起读者对人类学研究方法很多反思。此版的翻译也不错。
  •     从这场反驳之中才真切地看出一个人的身份、背景与立场是如何深切地影响着他/她眼中的世界,如此大相径庭又难以验证的结论恐怕真的要成为人类学史上的一桩悬案了。但我不同意所谓“弗里曼只是为了批驳而批驳”的说法,我觉得弗里曼做此研究相当严肃认真且勇敢,毕竟可能撼动的是一个学科的尊严。如他所说,他不是想要尝试重新构拟一幅萨摩亚人生活的场景,而只是对另一种观点的反驳。再次,我认为一个同样优秀的研究者肯为了另一个研究者的结论贡献出学术生命中最好的部分亦是很有分量的尊重。
  •     似乎应该先看米德的萨摩亚,再看弗里曼的萨摩亚
  •     黑回去。人类学是从fact到fact,但是拉丁语factum意为,制作
  •     在中国缺少此类的人类学专著,看看外国人怎么写~
  •     于是结论是米德奶奶被萨摩亚萝莉忽悠惨了而这部神话仅仅是应劫而生~
  •     浏览了前半部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