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历史学基础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303081110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
页数:545页

章节摘录

上篇中国史(上古——1991年)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上)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一)知识要点概括1.一般认为,人类诞生地是非洲和亚洲南部。2.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3.山顶洞人属于远古人类的新人阶段。4.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是在晚期智人后期。5.人工取火技术最早是由北京人、山顶洞人掌握的。6.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原始人类是北京人。7.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遗存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北京人遗址。8.按照人类体质形态进化的程度,可以把原始人类分为猿人阶段、古人阶段(早期智人)、新人阶段(晚期智人)。9.原始社会人类使用的最主要的劳动工具是石器。10.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生活手段是采集和渔猎。11.在我国境内,时代最早的晚期直立人是蓝田猿人。12.北京人摆脱了杂交的婚姻形态,进人了血缘家族时期。13.古人阶段的原始人使用的复合工具有石球、绊兽索、飞石索等。14.火的使用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人类开始吃熟食,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15.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形式是原始群。(二)名词解释1.原始群:原始群(约前170万—前10万年)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当时的人类刚从猿类分化出来,生产能力低,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弱,只有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群体才能生存,这样的群体就是原始群。原始群时期是旧石器时代前、中期,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人类称为“直立人”,亦称“猿人”,后期人类称为“早期智人”。2.血缘家族:随着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劳动中出现了按年龄的分工,促使原始群不断分化。不同年龄的男女生活条件的差异引起不同的反应,人们的思维逐渐进步,杂交的婚姻形态逐渐被排除,发展为比较固定的血缘群团,这就是血缘家族。它实行同辈婚,同一辈的男女,既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这就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第一个家庭形态。3.北京人:1927年首次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发现,距今约70万—23万年,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化石。北京人群居洞穴,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使用石器和骨器,已经会使用火。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北京人身体结构在不断地向早期智人方向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各部分进化不平衡的特征。他们已经摆脱了杂交的婚姻形态,进入到家庭发展史上的最初形态——血缘家族时期。4.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是1933—1934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中发现的一批人类化石,距今约1.万年,是晚期智人的代表。化石表明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非常进步,脑容量达到1300—1500毫升,明显地代表了原始的黄种人。除了石器之外,山顶洞人大量采用木器、骨角器,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是骨针和鹿角棒,他们已经有了美的观念和初步的宗教意识。二、氏族公社(一)知识要点概括1.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2.父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是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3.远古历史上的“野蛮时代”,即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是指新石器时代。4.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位于黄河中游的有裴李岗文化。5.位于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是河姆渡文化。6.最早发明弓箭的原始人是山顶洞人。7.我国开始制造铜器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8.仰韶文化的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粟。9.母系氏族制度转变为父系氏族制度的时间大约是五千多年前。10.母系氏族社会农业繁荣的标志是各类农具的出现。11.原始人类第一次改变了自然物性质的发明是制陶。12.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被称为考古文化玉器之冠的是良渚文化的玉器。13.中国文明起源期是仰韶时代后期和龙山时代。14.原始精神文化达到高级阶段的标志是文字、艺术和宗教的出现。(二)名词解释1.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址之一,位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因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马家窑文化是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区特点的文化,其时代稍晚于仰韶文化。2.氏族公社: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是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的基本社会组织。其成员使用石器,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财产为全氏族公有。氏族首领由氏族成员推选产生,没有特权。氏族成员过着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平等生活。氏族公社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3.青莲岗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51年首次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是江淮下游的父系氏族公社文化的代表,是良渚文化的基础。陶器以粗砂和泥制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次之。流行三足器和圈足器,石器有锛、斧、锄、刀、纺轮等。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但渔猎和采集仍占一定地位。简答题1.简述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答案要点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这个时期实行族外婚制,就是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仍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时氏族共财,实行原始共产主义。母系氏族公社分为初期和发展时期两个阶段,社会经济主要有采集、渔猎、农业种植业和饲养业,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要地位。2.简述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答案要点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时,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八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妇女在经济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她们的职能已转向主要从事于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于是,母系氏族制瓦解,父系氏族制产生。这时的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妇制过渡。父系氏族公社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裂成为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妇的小家庭。至此,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瓦解,代之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形成;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产生,随着贫富的不断分化,阶级逐渐形成。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为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3.简述父系氏族公社出现的原因。答案要点父系氏族公社制度取代母系氏族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之一。生产力的提高促使农业和手工业分工进一步发展,在生活和劳动中男女所起的作用发生变化,以前的采集业和渔猎业逐渐发展成相对独立的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逐渐分离出来,社会分工使男女逐步向以上三个部分靠拢,产品出现了剩余。这种情况使得男子在生产劳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妇女则在生产中逐渐退居于次要地位,更多地负担起繁杂的家务劳动。母系氏族公社制度的颠覆是女性被排斥在社会之外的结果,父权的建立是男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结果。4.简述原始社会瓦解的原因。答案要点(1)私有财产的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公社里开始出现了富有家庭,他们把公有财产据为己有。(2)贫富的分化。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氏族首领利用职权占有了更多的财富而成为富人。比如大汶口文化遗址中许多不同的墓葬就反映了当时贫富分化的情况。(3)商品交换的出现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从而加速了原始社会的瓦解。(4)阶级的形成。为了扩大财富和权势,氏族贵族驱使氏族成员对外进行掠夺战争,把战俘变为奴隶;一些穷苦的氏族成员也沦为奴隶。(5)国家的出现。氏族大会、氏族部落议事会议逐渐由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转变为阶级统治的机构;军队、监狱等成为常设的镇压组织。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国家形成,原始社会瓦解了。三、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一)、知识要点概括1.我国史前时期两个关系密切的氏族部落是炎帝族和黄帝族。2.夏、商、周三代被认为是黄帝的后裔。3.我们常说的“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是指黄帝、颛项、帝喾、唐尧、虞舜。4.炎黄两个氏族部落发祥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5.在传说时代,教导人民制作耒耜、耕种庄稼的是神农氏。6.中华民族制度文明发端于黄帝时期。7.与炎帝大战于逐鹿之野的东方夷族的首领是蚩尤。8.在关于尧、舜的传说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是禅让和治水。9.中国历史上传说实行“禅让制”的是黄帝、尧、舜、禹。10.“禹传启,家天下”说明了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11.华夏族取得了胜利,为黄帝部落在中原的盟主地位奠定了基础的战争是逐鹿之战。12.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的传说源于我国南方部族。13.大禹治水采用的方法是疏导。14.黄帝、颛顼、帝喾所在的时代大致在仰韶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15.尧、舜所在的时代大约在龙山时代。16.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黄帝后来被尊奉为这个民族的祖先。(二)名词解释1.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相传黄帝与炎帝联合,共同在逐鹿之野大战九黎族,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九黎族首领蚩尤被杀。后来黄帝又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黄帝成为了胜利者,黄帝部落就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下去,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黄帝后来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2.禅让制:禅让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和联盟首领的制度。在尧、舜、禹时期,尧是部落联盟首领,他年老之后召集四岳十二牧会议,大家共同推选舜为尧的继承人。经过长期考察后,尧去世后,舜便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在舜年老时,大家用同样的推举方式推选治水有功的禹作为舜的继承人。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方法就是禅让制。3.神农氏:即我国传说时代的“炎帝”。炎帝号神农氏,生于姜水。炎帝时代的主要贡献在原始农业和原始文化方面,相传炎帝曾经教人民制造耒耜、种植庄稼,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神农时代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发明医药,传说炎帝神农氏为寻求治病的药物遍尝百草。还传说他发明了五弦琴、七弦琴,创制了名为《扶持》的舞乐,演八卦为六十四卦。简答题在黄帝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答案要点(1)物质文明的发展:驯养使用牛马,发明了车船,学会了打井和养蚕缫丝,开始在战争中使用铜制武器。(2)精神文明的成就:发明了文字,制定出历法和甲子,美术、音乐、舞蹈创作繁荣起来。(3)冠冕衣裳的发明具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意义。(4)中华民族制度的文明:传说黄帝举用风后、力牧等六人为相,这是设官治民的开端。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是划分行政区域的先声。《国语?鲁语上》载“黄帝能成命百物,以名民共财”。这是给各事物和社会各等级定名,将社会成员区分为不同的等级,分等占有财产。第二节夏商本周一、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一)知识要点概括1.到目前为止,夏文化遗址主要发现于豫西和晋南地区。2.1956年考古发现的夏文化重点遗址是河南郑州洛达庙遗址。3.探讨夏文化的主要遗址是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于1959年。4.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青铜器,属于中国早期的青铜文化。5.二里头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6.揭开我国建国后夏文化探讨序幕的遗址是河南登封玉村遗址。7.二里头文化发现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大型宫殿基址。8.“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于1996年。(二)名词解释1.洛达庙遗址:1956年发掘于河南郑州洛达庙的夏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较多,具有独立的文化面貌。由于与二里岗文化有共同因素,而且相对于年代来说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二里岗文化,所以这个遗址发掘后也被作为探讨夏文化的对象,并将同类考古文化命名为洛达庙类型文化。2.二里头文化:1959年在河南偃师发现了夏文化二里头遗址,该遗址与洛达庙文化属同一类型且更典型,人们便将此类型文化改称为二里头文化,成为探讨夏文化的主要对象。该文化出现了青铜器,属早期青铜文化;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考古发现的墓葬显示二里头文化时期已有了明显的贵族与平民的对立;是否出现文字尚未完全肯定。(一)知识要点概括1.夏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2070—前1600年。2.夏朝的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3.标志着中国国家形成的划时代的大事件是夏启继位。4.《尚书.甘誓》记载的是夏启与有扈氏开战前的誓词。5.夏朝政权暂时得以稳定是在夏启打败有扈氏以后。6.从太康手中夺取了夏政权的是东夷族有穷氏首领羿。7.夏朝社会矛盾尖锐起来是在孔甲在位时。8.夏朝的法律叫《禹刑》,监狱叫夏台。9.传说由禹铸造的国家权力的象征是九鼎。10.夏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夏朝与众多方国部落之间的矛盾。11.夏朝在国王之下负责管理政务和军事的是六卿。名词解释1.大禹治水:传说尧舜统治时期天下洪水为害,尧命有崇氏首领鲧治水。鲧用堵塞之法治水失败,被舜处死,鲧之子大禹奉舜命继续治水。他改用疏导之法,治水13年。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禹因此声望日隆,在舜死后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首领。由于没有了洪水危害,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为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2.涂山之会:禹在确立王权后,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3.甘之战:夏启即位后与有扈氏进行的战争。居于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的有扈氏对启所实行的家天下不满,启遂率众前往讨伐。双方在甘(今陕西户县南)地交战。战前,启在誓师之辞中指责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因此上天才要“剿绝其命”。启借“恭行天之罚”的名义与有扈氏作战,在舆论上占了优势。战争的结果,有扈氏被剿灭,启的地位得到巩固。

书籍目录

上篇 中国史(上古-1991年)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上)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第二节 夏商西周
  第三节 春秋战国
  第四节 秦汉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
 第二章 中国古代史(下)
  第一节 隋唐五代
  第二节 宋、辽、西夏、金、元
  第三节 明清(前期)
 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
  第一节 列强的对华侵略
  第二节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第三节 晚清政局
  第四节 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第五节 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第六节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第七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第八节 抗日战争
  第九节 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
  第十节 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文化
 第四章 中国现代史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
  第二节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第四节 拨乱反正(1976-1978年)
  第五节 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
下篇 世界史(上古-1991年)
 第一章 世界上古史
  第一节 史前人类
  第二节 古代西亚诸文明
  第三节 古代埃及文明
  第四节 古代印度文明
  第五节 古代希腊文明
  第六节 古代罗马文明
 第二章 世界中古史
  第一节 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
  第二节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
  第三节 欧洲基督教文明
  第四节 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第五节 古代美洲文明
 第三章 世界近代史
  第一节 16世纪的欧洲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第三节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第四节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第五节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六节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四章 世界现代史
  第一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第六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编辑推荐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2010最新版)》:专家权威,掌控应试脉络;精心打造,内容准确翔实;依据大纲;重点难点突出;仿真试题,注重实战练习。教育大社与权威专家的强强联合。

作者简介

《201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经典版)》为了应对历史研招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专家学者编订了《历史学基础》一书,对《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阐释。《历史学基础》的基本宗旨是:帮助考生掌握两门通史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全书分“中国史”“世界史”上下两篇,其下设四个栏目:“知识要点概括”“名词解释”“简答题”和“史料分析”。
在多年的考试实践中,多数专家认定,历史学科的考研试题重视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这一点也正是《201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经典版)》的优势所在。所以,先后有数万名考生选择了《历史学基础》一书,在各大考研论坛以及相关网站上,也都可以看到考生对《201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经典版)》的好评与推荐。

图书封面


 历史学基础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很喜欢这边书
  •     喜欢历史就要不厌其烦地观看,内容很多,但对考研来说却太少了。还要多看一些历史书籍。
  •     啥也不说了,别买。
  •     书的内容挺全面,也很详实,不过后来买人了,由于各种原因半途放弃考研了,要是书再便宜点就好了
  •     和去年的版本几乎没有差别,早知如此就不用等这么长时间了
  •     就是想要买的那本!
  •     没的说 一贯的严谨,值得一读
  •     买到了一本好书,书的质量不错
  •     上次也在当当网上买了5本书,不管是书的质量还是物流方面都挺不错的,所以这次也是在当当网上买!
  •     帮朋友买的,她考厦大历史,当初超赞这本,但是考完了她说,历史还是得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肯课本呐~供大家参考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