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历史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碎片化的历史学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301145609
作者:弗朗索瓦·多斯
页数:280页

章节摘录

在历史女神克里奥的启发下,越来越多的公众渴望了解自己的过去。人们争先恐后地前去聆听历史讲座。过去那些埋头钻研档案或封闭在大学圈子内的研究人员纷纷被邀请到电视讲坛和电台录音室。在选举日的夜晚,勒内·雷蒙给人们带来历史学家的真知灼见。乔治·杜比被任命为电视七台台长。为r使听众体验到变化,法国国内广播电台大量增加了由皮埃尔米盖尔、亨利-阿穆鲁等专业史学家参与的历史节目。而最好的时段则留给了一个提供梦想和消遣的女故事员:“清晨的夏娃-吕吉耶里”。她在每日广播剧栏目中讲述马扎然、伽斯蒂里奥尼、克里奥佩特拉和约瑟芬·德博阿尔内的故事。该栏目的忠实听众预计在97.5万到120万之间。阿兰·德科在电视中取得的成就更是显而易见。所有传播手段把史学领域团团包围起来,它们旨在满足公众对历史无可争议的渴望和迫小及待的需要:普及性历史图书和杂志的市场也因此繁荣起来,在经济危机时期仍能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历史》杂志这种高品位刊物的发行量也能达到8万份。对历史的诉求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纪念遗产年(1980年)的各种活动过后,许多人对本家族的谱系提出了疑问,并记起“一个老人的死亡等同于一个图书馆的焚毁”的说法。于是,他们找出录音机,录下前辈的话,把正在逝去的生命保留起来,为人们所利用的历史成了一种治疗手段,它可以弥补缺憾,使缺乏历史记忆的地区打破孤立处境。

前言

《碎片化的历史学》一书于1987年首次出版,到1997年又以袖珍本再版,这之间相隔了10年。在此期间,历史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是否应当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些更新?是否应当对某些段落做一些修改,并注意到历史学家以及作者本人这些年来所走过的经历?由于《碎片化的历史学》不再属于作者本人,而属于它的读者,所以对其进行修改已不合适。这本书已成为众多立论的源泉,以至于其标题已是表述第三代年鉴学派所代表的史学时期约定俗成的用语了。该书出版后很快便在法国和其他国家产生了反响。

内容概要

弗朗索瓦·多斯,法国第十二大学教授,《时间与空间》杂志(Espaces-Temps)的创建人,主要从事思想史、结构主义史、年鉴学派发展史等方向的研究,尤其以撰写知识传记见长。其主要著作包括《结构主义史》(1991—1992)、《意义的帝国:人文科学的人文化》(1995年)、《保罗•里克尔:一场人生的意义》(1997年,2001年再版)、《米歇尔•塞尔多:一个受伤的行者》(2002年)、《思想的脚步》(2003年)、《传记的赌注》(2005年)等。

书籍目录

年鉴学派和“新史学”的墓志铭——评介《碎片化的历史学》
再版序言
导 言
第一部分 重新审视历史学
第一章 《年鉴》杂志的史前期
一 追根溯源
二 拉维斯时代
三 斯特拉斯堡的二重唱
第二章 马克·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时期
一 研究当下的史学家
二 创新者
三 心态史学家
四 遗产继承
第二部分 布罗代尔时代
第三章 踌躇满志
一 社会科学急剧发展
二 时间的多元化
三 创建者布罗代尔
第四章 范式
一 地理历史学
二 是“历史主义者”还是“经济专家”
三 承上启下的人物
第三部分 破碎的历史
第五章 历史人类学
第六章 系列史
第七章 新的时间划分
一 借助于马尔萨斯的历史学
二 超脱于社会的心态?
第八章 古拉格的后设历史学
一 社会自由派的论说
二对政治的否定
第九章 不变的历史
一 结构主义方法
二 法国大革命结束了
结论
索引

编辑推荐

《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为捍卫历史学展开了一场充满激情的战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大公众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主要归功于"新史学"运动的成功。这一运动肇始于马克·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以及他们在1929年创办的《年鉴》杂志。弗朗索瓦·多斯描述了年鉴学派大刀阔斧夺取权力的过程,及其在战略方面显示的巨大才能。该学派从不拒绝传媒、商业利益和广告宣传,因为在当今社会没有它们的帮助便会一事无成。年鉴学派先是夺取了社会学家曾试图控制的领地,并在其上建立起自己的霸权帝国,然后又借助天时地利,加上其诱人的说服力,收编了所有人文科学。在向读者介绍“新史学”的来龙去脉和种种变化方面,弗朗索瓦·多斯是个难得的向导。——Yves Ftorenne,《外交世界》周刊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多斯描述了年鉴学派大刀阔斧夺取权力的过程,及其在战略方面显示的巨大才能。该学派从不拒绝传媒、商业利益和广告宣传,因为在当今社会没有它们的帮助便会一事无成。年鉴学派先是夺取了社会学家曾试图控制的领地,并在其上建立起自己的霸权帝国,然后又借助天时地利,加上其诱人的说服力,收编了所有人文科学。在向读者介绍“新史学”的来龙去脉和种种变化方面,弗朗索瓦?多斯是个难得的向导。

图书封面


 碎片化的历史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近代史所青年读书会研讨《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作者:李俊领 文章来源:《团结报》“史学版” 点击数: 123 更新时间:2011年08月24日活动形式:读书讨论研读图书:《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法]弗朗索瓦·多斯著,马胜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历史学的“碎片化”是目前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弗朗索瓦·多斯所著《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一书翻译出版后,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界的更多讨论。在“中国本位,世界眼光”的立场上,我们禁不住要问中国历史学界(尤其是中国社会史学界)存在“碎片化”的现象吗?如果存在的话,该如何看待?    主题发言人胡永恒的发言要点  一、年鉴学派第三代研究成果的“碎片化”  年鉴学派是20世纪法国历史学界的一个重要派别,蜚声世界,影响深远。这一学派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的时段具有不同的代表人物与研究特色。到目前为止,年鉴学派发展到第四代了。第一代以马克·布洛赫、费希尔·吕西安等为代表,第二代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第三代以勒华拉杜里等为代表。到21世纪,又出现了第四代。  关于国外对法国年鉴学派的研究,胡永恒博士指出,除多斯的这本书外,翻译成中文的还有彼得·伯克写的《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刘永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不过,与该书相比,多斯的《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一书更为深入,也具有较强的论战性质,“笔锋常带感情”。  胡永恒博士说,多斯这本书主要批评的是以勒华拉杜里、弗雷等人为代表的年鉴学派第三代,其中一条“罪状”就是“碎片化”。在多斯看来,年鉴学派第三代经营的“碎片化”的历史学放弃了年鉴学派第一代马克布洛赫、费弗尔等人所倡导的“整体史”的雄心,也不像年鉴学派第二代的布罗代尔那样关注“地中海世界”那样的“大历史”,而较多地进行系列史、微观史、心态史等研究。这样一来,史学失去了整体认知功能,被分解成一堆碎片;而且,在各种社会科学的“入侵”之下,史学正在逐渐消解自身的特性;史学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做总体综合、探寻历史规律的工作,逐渐沦为给其他学科提供原材料的“矿工”。为了纠正历史学的“碎片化”倾向,多斯开出的“药方”是:一、重回整体历史的研究;二、重回政治史与事件史。  胡永恒博士认为,多斯的批评很犀利,有不少真知灼见。如他指出系列史虽然能从较长的时段考察某一研究对象的历史变迁,但不同的系列之间的有机关系却被忽略了,历史失去了总体性。但是,多斯的批评也有偏颇的地方。如,并非所有年鉴学派第三代的学者都倾向“碎片化”。另外,多斯本人并没有针对“碎片化”提出什么具有原创性的建议,他所说的回归“政治史”、恢复“叙事史”等,别的史学家都早已提出。  二、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  胡永恒博士认为,当前国内近代史研究的“碎片化”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研究对象的多样化。近年来,史学研究领域大为拓展,特别是社会史、文化史的兴起,使得新论题不断涌现,许多边缘的历史现象也进入了史学者的研究视野。而且,这种多样化的倾向还在延续。(2)研究领域的狭窄化。研究者不断将研究对象进行条块分割,很多学者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画地为牢,自设局限。(3)缺乏整体的历史观照。很多研究只是具体的经验研究,虽然考察细致,但不能以小见大,不能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联系起来,更缺乏理论抽象的能力。  史学的“碎片化”何以形成?胡永恒博士分析了这么几个因素:(1)学术分工。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历史研究也有越来越专的趋势,但是“专家”往往不“通”,研究法律史的可能不懂经济史,研究民国史的可能不懂晚清史。而且,现在的学术培养机制加剧了研究对象的狭隘化,史学研究生一开始就被要求从事某个具体领域的研究,不少学者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为追求,甚至终身固守一隅。(2)对过去“宏大叙事”(尤其是“革命史范式”)的反动。研究者对把握历总体历史、探寻历史规律失去了信心,转而关注历史细节,注重史事的考辨。(3)西方微观史学、新文化史的影响。  对史学的“碎片化”,学者的态度不一。一些学者并不对“碎片化”持批评态度,如罗志田认为,多数人能从事具体史事的研究,恰是史学走向成熟的重要表征。但是,更多的学者表现出了对史学“碎片化”的批评和忧虑。如何走出“碎片化”?胡永恒博士建议说:其一,要注意保持整体的历史观,保持“总体史”的追求。其二,要注意将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在这方面,黄宗智所提倡的“连接经验与理论”的做法比较可取,杨念群倡导的“中层理论”也可以借鉴。其三,研究者应有追求学问贯通的自觉。为此,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功力,尤其要注意理论学习。如桑兵所言,年轻学者应经历一个“放眼看书”的阶段。  点评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专门研究西方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的张旭鹏副研究员做了认真的准备,并参与了这次讨论。他说,法国的“年鉴学派”对世界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意大利兴起的的微观史学,20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的新文化史,都能看到年鉴学派的影子。这要归功于布罗代尔运用手中权力的“霸道”经营。尽管多斯批评布罗代尔的这种做法,但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的杜赞奇也是利用自己的权力推广“后现代主义”史学。多斯这本书写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论战的产物,固然抓住了年鉴学派第三代的一些不足,但他的看法确有偏颇之处,也没有能反映此后二十多年以来年鉴学派的新发展。看多斯的这本书,同时还应参看法国年鉴学派的一位编辑Andre Burguiere写的The Annales School: An Intellectural History(法文版出版于2006年,英文版出版于2009年)一书,他在“年鉴”编辑部工作了40年,对学派的方方面面非常了解,反映了局内人的看法。两本书比较着看,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认识。事实上,21世纪以来年鉴学派出现了新的转型,重新回到了政治史研究,不再坚持所谓的“静止的历史”。  近代史所汪朝光研究员提到自己在上个世纪80年代喜欢读从整体结构上谈文化的文章,现在却更喜欢从具体的小问题上入手,分析得很细致深入的文章。他接着提问说,历史研究的“小题材”化就是碎片化吗?研究蒋介石、胡适这样的大人物,并不能保证你的研究就是有广度和深度的,如果大而化之,内容空洞,那种文章也是很无聊的,还不如把一些小题目写细写深,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近代史所博士后研究人员李俊领认为,历史研究对象的多样化不是碎片化,微观化也不是碎片化;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的无意义化,才是碎片化。陈寅恪先生研究隋唐制度,这是整体史;他研究名妓柳如是,杨贵妃的处女问题,具有整体史的观照,也不能说是“碎片化”。  还有与会者认为,究竟什么是“碎片化”,是一个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研究洪秀全不是“碎片化”,研究洪秀全是不是长胡子的问题可能就是“碎片化”了。这两年中国学者也在探索解决历史学的碎片化,比如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行龙教授提出避免“碎片化”的办法就是从总体的观点进行多学科的交融,再如近代史所李长莉研究员主张用整体性、联系性、多层面和网络化的观点,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避免碎片化。
  •     法国历史学家弗朗索瓦·多斯的《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 “新史学”》对人们一向甚为推崇的年鉴学派进行了大量的反思和批评,预言他们所代表的新史学已出现危机并必将瓦解。译者马胜利的“前言”题为《年鉴学派和“新史学”的墓志铭》,“墓志铭”三个字显然是定了性。 起初,年鉴学派对多斯的批评采取抵制和“冷处理”的态度。“他们商定永远不提及《碎片化的历史学》一书,并把该书提出的问题视为无端的攻击。”可是年鉴学派不得不正视新史学面临的危机。在该书出版的两年后(1989年),《年鉴》杂志发表一篇社论,承认其主要批评是有根据的,声明应当对以前的立场进行批判。尽管带有明显的论战的色彩,此书已被学术界视为一部全面评价年鉴学派和新史学的权威性着作。正如《再版序言》所说:“这本书已成为众多立论的源泉,以至于其标题已是表述第三代年鉴学派所代表的史学时期的约定俗成的用语了。该书出版后很快便在法国和其他国家产生了反响。” 人们一般认为,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取代旧史学,是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例如,何兆武、陈启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中专论“法国年鉴学派”的第十三章(由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姚蒙博士撰写)说:“年鉴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史学危机的背景之下。”然而,史学危机只是年鉴学派产生的小背景,即内部背景,此外还有更重要和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值得人们注意。多斯指出,《年鉴》杂志诞生于1929年并非偶然,因为“法国社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了明显改变,经济开始成为权力机器的主要部件。在19、20世纪,一向重要的经济因素成为了主导性制约条件,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支撑着整个社会。为适应这种演变,史学论说也要与时俱进,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年鉴学派革命,也是认识论方面名副其实的断裂。在这场革命中,历史学家把目光从政治转向了经济。”由于经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年鉴学派十分重视社会史及全面的历史,他们创立的杂志也因此取名为《经济与社会历史年鉴》。 不过,多斯并不认为年鉴学派是“全面历史”的首创者。伏尔泰等学者较早提出“全面历史”的想法,1900年亨利·贝尔创建《历史综合杂志》,提倡一种综合性的历史学。年鉴学派的观点则比之前人更鲜明,而且顺应时代的发展,有效地付诸实践。 年鉴学派在法国史学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对全世界的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重大影响。它的成功不仅在于提出新观点,并用新方法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还在于某些学术研究以外的活动,即运用各种手段建立自己的霸权地位。法国《外交世界》周刊评价说:“弗朗索瓦·多斯描述了年鉴学派大刀阔斧夺取权力的过程,及其在战略方面显示的巨大才能。该学派从不拒绝传媒、商业利益和广告宣传,因为在当今社会没有它们的帮助便会一事无成。年鉴学派先是夺取了社会学家曾试图控制的领地,并在其上建立起自己的霸权帝国,然后又借助天时地利,加上其诱人的说服力,收编了所有人文科学。在向读者介绍‘新史学’的来龙去脉和种种变化方面,弗朗索瓦·多斯是个难得的向导。” 多斯着力揭示年鉴学派如何运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以推行霸权主义。首先是组建队伍和建立阵地。《年鉴》杂志无疑是主要的阵地,也是一面颇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旗帜,然而仅此还不够。“年鉴学派的成员夺取了传媒社会的所有关键岗位。……大多数出版社负责历史丛书的都是年鉴学派的人。他们身居要职,大权在握:哪些着作能够出版,哪些着作要打入冷宫,全由他们定夺。享有霸权地位的年鉴学派还控制着新闻机构,并用其宣传自己的出版物,从而保证其影响和争取更多公众。从研究实验室到发行渠道,法国的史学生产几乎都被年鉴学派所垄断。”在向大学和社会渗透的同时,年鉴学派致力于创立新的史学基地。1947年,费弗尔提请政府批准,设立了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六部——经济和社会科学部,费弗尔和布罗代尔先后任该部主任。第六部作为政府机构,比杂志和媒体拥有更大实权。年鉴学派利用它掌控国内外给予的研究资金,依据自己的需要安排研究项目和研究人员。 多斯多次强调布罗代尔的组织才能和称霸野心,说“他像君主和国家元首一样领导着他的事业。”布罗代尔“利用他手中的可怕机器奠定了一种体制基础,从而实现了第一代年鉴学派史学家梦寐以求的整合。”他将第六部作为“历史学家吞噬社会科学的重要工具。”法国其他学科的学者因受到压制而谴责布罗代尔大搞帝国主义,将他比作新的路易十四。 以强大的组织为后盾,年鉴学派全面出击,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一是对付内部敌人,与传统史学的论战成为年鉴学派的家常便饭。“他们抨击对手的语调充满论战色彩”,多为“严词攻击”和“毁灭性的评论”。同时他们不断向外扩张,全力收编其他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因为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摧毁传统史学,年鉴学派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他们吸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地理学家入盟并非为了对历史学进行无关痛痒的改进。”年鉴学派利用各种学科对付传统史学的过程,也是逐步征服这些学科的过程。“《年鉴》杂志两位创建人很明白:为了赢得牌局,仅和其他社会科学和睦共处是不够的,只有将他们并吞才能最终获胜。这表现了年鉴学派的本性。该学派各阶段的论说都表现出非凡的搜罗、捕捉和俘获能力。”这与人们通常理解的“跨学科”研究或多学科的对话与合作显然不尽相同。 为权势集团服务也是至关重要的。“历史和权力向来密切相关。20世纪的权力与以往有所不同,年鉴学派的力量在于成功地依附于这些新型权力(即以上所说的经济权力)。而权力则利用历史学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性。历史学家将某种意义赋予政权,并成为其合法性的担保人。”书中说,后期的《年鉴》杂志与银行家、金融家、资产阶级政客和技术官僚们的关系日渐密切,而这些人正是政府倚重的力量。就这样运用全面的战略手段,“年鉴学派通过运动战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除了集中介绍年鉴学派争夺权力的过程外,该书也论述他们的学术成就。多斯对年鉴学派三代人的评价明显不同:对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给予高度评价,对第二代的首领布罗代尔既充分肯定、也提出一些批评,对第三代则主要持批评和否定态度。他指责以勒华拉杜里为代表的第三代年鉴学派违背“祖训”,一方面否定人类中心地位的历史观念,另一方面,将“整体的历史学”变为“碎片化的历史学”。 总的看来,多斯认为,年鉴学派对以往的方法学派(传统史学)持完全负面的看法,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未免有些极端。他提出:“更新史学论说和创立真正新史学的使命落在主张总体历史的史学家肩上。历史学若要重新成为马克·布洛赫所称的研究变化的科学,它就必须与年鉴学派中占主导地位的永恒时间说实行决裂。”要复兴历史学就必须恢复被年鉴学派抛弃的事件。多斯并不希望回到传统史学的事件史学,而是要对事件进行区别和选择,“我们应该避免只在讲述无谓的事件和否定事件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有待复兴的应是那些与结构相关并由结构促成,可引发创新的能指事件。‘真正的现代科学只能在承认事件的基础上起步’(莫兰语)”。 英国学者彼得·伯克也看到了年鉴学派争夺权力的那方面,说“费弗尔和布罗代尔两人都是令人生畏的学术政客”。但是他的着作《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刘永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为了集中介绍年鉴派的学术成就,很少涉及那些“争权夺利的斗争”。台湾学者汪荣祖的《史学九章》(三联书店2006年版)对第三代年鉴学派的评价与多斯的批评不同,认为他们开展多种史学研究,扩大了研究领域,并且突破该派的禁忌,回头研究政治史和事件史,“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若说这种发展是在挑战布罗代尔,毋宁说是学术领域的更上层楼,布罗代尔未必不乐观其成。”看来他并未把史学的“碎片化”和“违背祖训”看作是坏事。 当今世界学术的发展变幻莫测,新方法、新学派层出不穷。对年鉴学派的反思是一种必然趋势。美国学者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的《新旧历史学》(余伟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认为现在的情况是“旧史学不旧”(因为传统史学的政治史、事件史和叙事史已受到人们的重新重视)“新史学不新”(因为还有更新的史学不断出现)。他把人们通常说的“新史学”命名为“旧新史学”,以区别于其后的“新新史学”。 尽管反思旧史学是一种历史趋势,但是像多斯这样从学术与权力的关系来反思则值得我们重视。以往人们仅仅把学术成果和学术流派看作是平面的、书本上的东西,而忽视了学术自身是如何运作和生成的。实际上年鉴学派的不少学术观点都是为了应对论敌而提出的,例如布罗代尔为了对抗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的永恒结构理论,而提出他的着名的“长时段”理论,“他以历史学家的王牌——时段来对抗列维·斯特劳斯”。后人在反思年鉴学派理论时,对此论的片面性提出批评,却没有注意到学术的缺陷是非学术因素造成的,如同多斯所尖锐指出的,历史学家并非是天真无邪的。在我们看来,如果一种学术需要靠权力来推行,如果学者出于强烈的主观目的去研究,那么这样的学术成果本身也是十分需要质疑的。在世界范围,年鉴学派的影响不仅历时长久,而且广泛深刻。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其也多有介绍,然而我们能听到的只有普遍赞誉和推崇之声,在这种情况下,听听多斯的这种不同的声音是大有好处的,至少它能让我们避免陷入“偏听偏信”的境地。  黄敏兰/文      本文原载于《中华读书报》2009年04月29日
  •     题记:时间如梭,往日不可追。然俗务繁多。几乏时去读书,突然会想起网友“潜研法史”,想起他认真读书,潜心学问的样子。想起自己也算忝列为读书人,本应以读书为业。且用暑假短期,做一番阅读,预作笔记若干。1. 新史学的早期,第一代等,强调“人类中心论”认为“人是历史学家关注的唯一对象,是历史研究的意义所在。”历史只能是人类史, 历史学是人文科学,事件也是人类所为。 前言但到了第三代新史学,年鉴学派,放弃了人类中心主义,放弃了整体观念,热衷历史的解构。“以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特-福格尔为代表的美国经济史学派甚至用电脑构建出历史幻想的模型。该学派在进行计量研究时排除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独立战争,其结果表明,即便没有这些事件,美国也会有同样的经济增长。事件被长时段排除在外,当一些哲学家发现了人类的死亡时,一些历史学家也宣告了事件的死亡。”p2191988开始回归:阐释学被树立为理论的本源,行动者受到重新关注;时间形态被重新确定,短时段再次受到重视;超脱时间的观念受到质疑。前言年鉴学派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理论的起伏发展,变化,特别是对于人、对于事件的认识。无疑,历史是人文科学,是人的历史,如果排除了人的存在,那就排除了实在的生活,那历史的研究还有何生气可言?2. 关于结构和情势。 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派很快在社会科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布罗代尔为了对抗斯特劳斯, “决定以历史学家的王牌——时段——来应对斯特劳斯,这便是用以制约永恒结构的长时段。斯特劳斯的挑战促使布罗代尔以近乎永恒的时间概念把历史结构化”。“布罗代尔把时间分成性质和长短各异的三种节奏: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 前言至今不明白斯特劳斯所谓的“结构”是何指,??长时段的概念何以就能对抗结构主义??这是个问题。3. 年鉴学派的特点:一是主张超越哲学理论的客观和真实历史,表现对实证史学的反叛,反对单纯的国家史、政治史、军事史。更注重经济和社会现象。其二是倡导问题史学,:“马克-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认为,历史学家不应满足于根据史料写作,而应当向史料提出问题,要把史料纳入一个总问题。”问题史学史相对于过去客观、全面的真实史学而言,就中国传统史学而言,何尝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样是限于对历史过往的描述,限于对真实的还原,但却远远不够。我理解,问题史学,一是倾向于微观史,以小见大;二是部分代表了解释史学,即不知用历史材料讲出好故事,还点出故事的意义。不知然否?!!二〇一〇年七月三十日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非常好的历史学理论作品
  •     不错 值得阅读 历史学的新书
  •     在被年鉴学派和新史学洗脑以后,看看这本解构年鉴学派神话的书,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     今日社会学依稀可见
  •     对了解年鉴学派很有帮助,可读性也很好
  •     多斯嘴真毒。对年鉴派的发展壮大到日后的回归阐述的非常详细和清晰,学派间和学派内的斗争实在是哪儿哪儿都一样,不过读来倒是挺荡气回肠。最后,做学术的都是群疯子!
  •     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本学术史。
  •     是西方后现代史学的比较重要的一本书,不错,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碎片化的历史学进行梳理与解读,不错的理论!
  •     一本论述历史书写方式的书,忽略那些类似博物馆陈列的方式呈现的人名。对于他的观点就比较明晰了。鸟儿可以自由得飞过边境,而人却设置关卡无法出入,本身这就很可笑了。历史也大概如此,需要还原的是最质朴的事实才对。而事实偏存在于时空的迷雾之中。阻挡我们脚步的,正是我们自己。
  •     作为恶补史学理论特别是年鉴学派,此书非读不可……所以此书读一遍是不够的,需要重读重读!!!!
  •     有助于研究年鉴学派。
  •     如题!书还是蛮新的。送货速度挺快,昨晚下的单!
  •     好贵啊!只能看电子本……9月20日读完。好强大的吐槽~最喜欢布罗代尔那一段。个别翻译不是很同意,没有夹注法文原词看起来很吃力,有时候有原来的词在旁边更好理解啊。而且好像这书也没有原文文献,要找某些原作来看就更不方便了呢~
  •     比彼得伯克写的详细很多...让神话破碎吧!
  •     在年鉴中反思年鉴。“它把自己塑造成一种文化时尚,在粉末化的社会中推出一种支离破碎的历史。”(p164)ps.不过译笔看的好累。
  •     碎化的历史学
  •     作者显然支持第一二代年间学派,可他们也不会比第三代强到哪里去
  •     读这类书的时候常常产生的想法是:“啊,原来我哪种哪种理解和史观是这么来的。”
  •     与伯克相对更谨严的介绍相比,多斯的书写更激烈地体现出了年鉴学派与社会学和实证史学的争锋过程,以及年鉴学派内部代际间变迁。布洛赫与费弗尔主张问题史和历史研究的现实价值,突出总体史、人的中心地位以及对变化的关注。到了布罗代尔,对长时段的偏爱,使得社会与地理结构作用上升,反而出现了去历史性的趋势,倾向于表达历史本身的稳定。第三代年鉴学者一定程度上回到了批判的原点,重描述而非解释,取碎片化的系列史而非关注结构因果的总体史,人的主体地位也在心态史和被分割的时间中被消解,成为对象和客体。作者通过费弗尔至布罗代尔的影响力扩张,呈现出年鉴作为学术权力的一面。而年鉴努力成为学术中心的努力,要求其保持适应性与开放性,但冗杂的方法反而把最初的风格模糊化,以至于除了去政治的特性,后期年鉴已经与早期年鉴大不相同。
  •     作者部分地说明了,学霸才能找到教职么。。。
  •     看着偶像一个个被多斯批判好心塞TTATT历史学正面临危机,她是在向涂尔干还债么?
  •     北大出版 经典系列
  •     介绍年鉴学派的这些书中,我觉得这本写的比较中肯、清晰
  •     以一己之力攻击一个学派,厉害!厉害!
  •     没来得及仔细看,但作者对年鉴学派的论述还是蛮详细的,很喜欢
  •     讀畢發現是本年鑑眾的戰鬥檄文。
  •     读了彼得伯克的就来读它的我真是太吃豹子胆了
  •     重要的史学理论专著
  •     弗朗索瓦·多斯描述了年鉴学派大刀阔斧夺取权力的过程,及其在战略方面显示的巨大才能。该学派从不拒绝传媒、商业利益和广告宣传,因为在当今社会没有它们的帮助便会一事无成。年鉴学派先是夺取了社会学家曾试图控制的领地,并在其上建立起自己的霸权帝国,然后又借助天时地利,加上其诱人的说服力,收编了所有人文科学。在向读者介绍“新史学”的来龙去脉和种种变化方面,弗朗索瓦?多斯是个难得的向导。
  •     史学界早有社会史研究碎片化之说,碎片化的历史何以构成全面、完整的社会史,从年鉴学派的理论叙述或许有所启示。
  •     了解年鉴学派历史全景的最佳读本
  •     好书一本。除了那些揶揄和嘲讽之外,本书倒是对于读者理解年鉴学派与诸般学科的关系以及脉络,很有帮助。是本具体话题的史学学科史。
  •     了解年鉴学派的历史并且反思当下的史学,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     书很好,就是速度有点慢
  •     建议与伯克的书一起阅读
  •     看完这个,感觉不像学术史,像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     这一套书都是专业性质的,对于初学者和专业人士都有好处。
  •     看过的第一本年鉴学派介绍书,当时基友还在巴黎被他虐呢hhh
  •     作者战斗精神很强,有些话说得很毒,但切中要害,让人反思史学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     比伯克那么还是好多了,不仅对史家的分析更加深入,对年鉴背景探讨也更多。最后几章越来越意识形态话,遗憾的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对被他批判的史家的认同。这种意识形态偏见,也导致了作者的一些内在矛盾与混淆,如“人”与“社会人”的冲突,“政治史”与现实政治的混淆,革命理想与革命实质的区分,对总体史的理解也颇有偷梁换柱的嫌疑(比如布洛代尔的总体史与乔治·杜比总体史的差别)。乔治·杜比果然还是年鉴第三代最优秀的史家啊,可惜国内几无翻译。值得一提的是,伯克那本史学革命要再版了,据说定价59,真是抢钱啊。
  •     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
  •     碎片化
  •     对三代年鉴学派的梳理
  •     嗯,和彼得伯克一样耿直。指名道姓的讲问题。
  •     是学习《历史学的》入门级读物
  •     看过这么多史学理论,我还是更向往古典史学,质朴、有力、本真
  •     一个史学帝国的荣光与斜阳~
  •     这本书参加了今年的傅雷翻译奖评选,是最后入围的四本书之一,可惜还是与大奖失之交臂,唉
  •     比伯克的同类书写得深入一些,值得一看
  •     对系统了解年鉴学派很有帮助,写得不错
  •     一口气就读完了
  •     爽的,这个批啊……口无遮拦。
  •     对年鉴学派经典的评述
  •     1491.这种书可能越来越难看到了。政治上偏左,学术口味上不喜技术化碎片化投合性的研究,对历史研究的意义有向往,这样的著作和逐渐涌上权力上层的年轻学人的气质不大合,不太有写作、翻译、出版、评论、报道这种著作的机会了。
  •     书很好,送货还算快,但是书灰尘重,有细微磨损
  •     最后两张的分析非常精彩!!我终于大致理清了心态史和表征史的关系。呼呼~
  •     看得法语版,但说实话内容已经有点想不起来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