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研究

出版日期:2014-6-1
ISBN:9787301244274
作者:王寅
页数:675页

内容概要

王寅,现为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和苏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

书籍目录

(上)序一王寅教授《语言哲学研究》的启示钱冠连1
序二陈嘉映7
前言1
第一章语言哲学入门
第一节西方哲学简表
一、 序言
二、 西哲简表
第二节简论形而上学
一、 "形而上学"到底何意?
二、 从哲学上"形"说起
三、 翻译之误
四、 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Being为"毕因"
一、 研究Being的意义
二、 Being的翻译
三、 小结
第四节哲学的三次转向
一、 古希腊哲学:毕因论转向
二、 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
三、 现代哲学:语言论转向
四、 小结
第五节哲学的第四转向
第二章西方哲学家论语言:五段情结
第一节哲学与语言学互动的简史
第二节古希腊的毕因论转向
一、 赫拉克利特
二、 高尔吉亚
三、 苏、柏、亚
四、 小结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语言与哲学
一、 引言
二、 从语言分析到哲学与逻辑
第四节中世纪的神学毕因论时期
一、 上帝创造语言
二、 哲学中的唯名论与唯实论
三、 语言学中唯名论与唯实论
四、 思辨语法
五、 助范畴论
六、 小结
第五节近代史上认识论转向
一、 经验论者
二、 理性论者
三、 普遍论与相对论
四、 小结
第六节现当代语言哲学转向时期
一、 语言哲学三原则
二、 20世纪语哲对语言学的影响
三、 小结
第七节后现代转向下的认知语言学
第三章语言哲学之源:六项原因
第一节反思形而上,另辟新蹊径
第二节经验兼理性,相得又益彰
第三节新符换旧桃,人工语登场
一、 从主词到谓词
二、 从表层到深层
三、 从部分符号到全部符号
第四节顺应新趋势,倡导科学化
第五节现代语言学,功劳不可没
一、 语言具有先在性,语言使思想出场
二、 批判语言工具论
三、 关系vs命题/事实
四、 关门风刮及各科
五、 整体性同构关系
六、 为解构论提供靶源
七、 索氏对语哲的其他影响
八、 索氏与语哲三原则
第六节兴语言分析,批心理主义
一、 狄尔泰
二、 布伦塔诺
三、 冯特
四、 弗洛伊德
五、 小结
第四章语哲学习主线:七条途径(上)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谱系梳理
一、 英美分析哲学
二、 日常语言学派
三、 维氏前后期理论及比较
四、 欧陆人本哲学
第三节语言分析
一、 弗雷格
二、 罗素
三、 维氏
四、 维也纳小组
五、 塔尔斯基
六、 奎因
第四节意义的定义
第五章语哲学习主线:七条路径(下)
第五节分析与综合之分
一、 分析与综合之分
二、 反思分析与综合之分
三、 "分析"的多种含义
四、 "分析"与"思辨"之分
第六节40要点
第七节专名的内涵与外延之争
一、 指称论:意义研究之始源
二、 专名的内涵与外延之争
第八节传承与超越
第六章意义的定义(上):指称与涵义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指称论
第三节观念论
一、 古希腊
二、 近代
三、 现当代
四、 我国学者
第四节涵义论
一、 L与S直接连接
二、 S与R直接连接
三、 L与R间接连接
第五节命题论
第六节摹状论
一、 摹状论与认识论
二、 摹状语与代词
三、 "存在"不做谓词
第七章意义的定义(中):外延方法
第七节证实论
第八节真值论
第九节功用论
第十节行为论
第十一节语境论/情境论
第八章意义的定义(下):内在论与人本观
第十二节意向论
第十三节关系论
一、 "切二留一"和"内指关系论"
二、 理论基础和深远影响
第十四节成分论
第十五节替代论
第十六节现象学意义观
一、 现象
二、 现象学
三、 现象学还原
四、 意向性
五、 现象学意义观
六、 人本观
第十七节存在主义意义观
一、 两点超越
二、 思与诗
三、 存在主义意义观
四、 现代解释学
第十八节解释学意义观
一、 理解的特征
二、 解释学后继者
第十九节解构主义意义观
一、 消解结构,否定系统
二、 解构论意义观
第二十节认知意义观
第二十一节多元互动观
第九章指称论之争:四种主要观点
第一节意义多元论
第二节指称论与摹状论
一、 指称论难题
二、 弗雷格的解决方案
三、 罗素的解决方案
四、 摹状论的问题
五、 维氏和塞尔的修补方案
六、 其他学者的修补方案
第三节摹状论与因果论
一、 因果论出场
二、 摹状论与因果论之别
第四节两论具有互补性
一、 摹状论之不足
二、 因果论之缺陷
三、 两论互补
第五节命名转喻论
一、 概述
二、 转喻论新析
三、 小结
(下)第十章乔姆斯基:TG学派语义观
第一节TG理论简述
一、 第一阶段(1957):SS
二、 第二阶段(1965):ST
三、 第三阶段(1972):EST
四、 第四阶段(1975/1976):REST
五、 第五阶段(1981):GB
六、 第六阶段(1993):MP
第二节TG的五种意义观
一、 解释派语义学
二、 生成派语义学
三、 菲尔墨格语法
四、 齐夫语义理论
五、 分解语义学
第三节外在论与内在论
一、 外在论
二、 内在论
三、 对比乌尔曼和萨义德的意义理论分类
第四节结语
第十一章意义理论大观园:批判与发展
第一节指称论
第二节观念论
第三节涵义论
第四节命题论
第五节摹状论
第六节证实论
第七节真值论
第八节功用论
第九节行为论
第十节 语境论
第十一节意向论
第十二节关系论
第十三节成分论
第十四节 替代论
第十五节TG语义观
一、 先句法,后语义,方向失误
二、 心智内在论语义观,较为片面
三、 形式语义观,局限太大
四、 几种TG语义观,各有不足
第十六节人本哲学语义观
第十七节认知语义观
第十二章现代形式逻辑:语言哲学的基础(上)
第一节形式逻辑简史
一、 经典形式逻辑
二、 近现代形式逻辑简史
三、 概念与函数
四、 "对象词-概念词"vs"S-P"
五、 哲学意义
第二节谓词演算
一、 个体常项
二、 个体变项与量词
三、 逻辑联结词
四、 经典逻辑现代化
五、 小结
第三节 命题演算
一、 逻辑原子论与逻辑真值表
二、 命题演算
三、 公式变换
第十三章现代形式逻辑:语言哲学基础(下)
第四节内涵逻辑
一、 从外延逻辑到内涵逻辑
二、 内涵逻辑的具体内容
三、 内涵逻辑的分类
第五节语义公设
一、 引言
二、 语义公设与涵义关系
第六节谓词的涵义特征
一、 引言
二、 谓词的元
三、 二元谓词的特征
第七节蒙塔古语义学
一、 概述
二、 主要观点
第八节现代形式逻辑的利与弊
一、 优点
二、 问题
三、 结语
第十四章哲学的第四转向:后现代主义(上)
第一节新时代的宠儿
一、 引言
二、 文学艺术的后现代主义
三、 社会文化的后现代主义
四、 哲学的第四转向:后现代时期
五、 语言学的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后现代哲学思潮的超越
一、 过渡时期
二、 人本性和批判性
三、 破坏性和解构性
四、 建设性和体验性
第三节后现代哲学的特征
一、 哲学王与非哲学
二 基础论与超基础
三、 中心论与去中心
四、 理性论与非理性
五、 人本观与后人道
六、 二元论与多元论
七、 破坏性和建设性
第十五章哲学的第四转向:后现代主义(下)
第四节认知语言学:哲学第四转向的产物
一、 体验人本观
二、 原型范畴论
三、 互动建构论
四、 识解多元化
五、 语义模糊性
六、 语言差异性
七、 隐喻认知论
八、 新创性结构
第五节对语言的新认识
一、 语言是社会生产力
二、 语言是民族凝聚剂
三、 语言是知识储备库
四、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第十六章中国后语言哲学:出场与成长
第一节概述
一、 什么是哲学?
二、 什么是语言哲学?
第二节中国后语言哲学
一、 出场
二、 四项原则
三、 四原则呈递进关系
四、 小结
第三节中国后语哲的方法论思考
一、 引言
二、 引进西方理论可取,尤以进路和方法为先
三、 不必仅盯住西方,当兼顾国人遗产
四、 不必终老一派之说,必要时当另起炉灶
五、 反思激进人本观,倡导体验人本观
六、 理论结合实践,体认象似性直接指导教学
第四节结语
第十七章超越与回归: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新增长点
第一节从哲学的超越和回归说起
一、 超越
二、 回归
三、 超越与回归互含
第二节体验哲学溯源
一、 体验哲学概述
二、 心智的体验性
三、 认知的无意识性
四、 思维的隐喻性
第三节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超越
一、 体验哲学的超越
二、 认知语言学的超越
第四节笔者心得与中国后语哲
一、 确立核心原则
二、 溯源体验哲学
三、 建构SOS理解模型
四、 细化认知分析
五、 提出语言世界观多元论
六、 拟构认知语言学权宜性定义
七、 提出语言新性质"体验性"
八、 强调中西结合
第五节结语
第十八章后语哲视野下的SOS理解模型
第一节认识和理解: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第二节传统理解模式
一、 单向运思模式
二、 主客互动模式
三、 主主互动模式
第三节SOS理解模型
一、 单向观之误
二、 双向观之误
三、 SOS理解模型的解释力
第四节语料论证SOS理解模型
一、 辖域和背景
二、 视角
三、 突显
四、 详略度
第五节结语
一、 主客主式的体验性
二、 多重互动
三、 拟构观替代同构观
第十九章基于SOS理解模型的意义体认观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从二元走向三元
一、 语义二元观
二、 语义三元观
第三节从三角到线性的超越
一、 语义三元观之缺陷
二、 从三角到线性
三、 体认观与心智哲学
第四节体认观对一物多名的新解
一、 妻子
二、 向日葵
三、 月亮
四、 地瓜
五、 汉语108个"我"
第五节体认象似性
一、 概述
二、 形义象似观
三、 象似观的应用性
第六节结语
第二十章中国后语哲视野下的语言学研究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不同哲学流派视野下的人本观
一、 古希腊人本观
二、 中世纪神本观
三、 近代人本观
四、 现代人本观
五、 后现代人本观
第三节 基于后现代哲学的体验人本观
第四节中国后语哲视野下的语言学前沿
一、 概论
二、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三、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学派
四、 认知语言学派
第五节后语哲视野下的隐转喻研究
一、 隐转喻在后语哲视野下复活
二、 隐喻方式是抽象思维的必由之路
三、 隐转喻具有普遍性
第六节结语
附录一重点推荐书目和工具书
附录二术语索引和汉译对照表
附录三人名索引和汉译对照表
主要参考书目


 语言哲学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