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格林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沃格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46354910
作者:[美] 尤金·韦伯
页数:31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唯名论关于语言的概念是奠基在一个乍看是绝对理性的,而且的确是十分明显的假设之上:不管是何物,它只不过是其所是。然而通过近距离的检视,这一假设并不那么显而易见。对于有心的观察者,实在,甚至只把它看作是现世目标的集合,最终表明,它不是由静态的实体所构成的——这些(静态)实体每个都拥有固定与可精确定义的特质,而是由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构成的。在某一时刻的实在形式意义上,精确意义上的“他们(实在)是什么”,是无法定义的,但是根据特定的趋势或者可能性,实在却会在过程中清晰起来。人们通过指示趋势的观念发展去描述一个对象,例如“人”,一只“狗”,或者一个“圆”,然后用这个与单独的个例去比较,看看它是否与标准相符,以及是否能放进被建构好的类别中。各式的个例在他们历史的各个阶段,以不同的程度与我们用来分类的标准保持一致。根据对这种应用语言分类方法的了解,一目了然的是,不是简单的去说一个事物是“它所是”,人们能够更充分地说,处于过程中的实在能够这样来理解,即它们可以被解释成是通往存在的存在。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沃格林在这些哲学家中鹤立鸡群,是因为他将最复杂的哲学反思与最具洞察力的历史探询融为一体。他把认知、理解、存在的开放性以及洞见的深度结合起来,使得他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历史哲学家。  ——尤金·韦伯

内容概要

尤金•韦伯(Eugene Webb)华盛顿大学比较宗教系荣休教授。其著作包括Samuel Beckett: A Study of His Novels(1970)、The Plays of Samuel Beckett(1972)、The Dark Dove: The Sacred and secular in Modern Literature(1975)、Philosophers of Consciousness: Polanyi, Lonergan, Voegelin, Ricoeur, Girard, Kierkegaard (1988)、The Self Between: From Freud to the New Social Psychology of France (1993)、Worldview and Mind: Religious Thought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2009)。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引言
第一部分:Theoria:沃格林思想诸原则
第一章 哲学与历史
第二章 体验与语言
第三章 作为存在过程的哲学认知
第四章 实在与认识
第二部分:Anamnesis:历史研究与追求真理的努力
第五章 发现实在
第六章 实在的失落
第三部分:Exodus:历史与超越性
第七章 宗教哲学
第八章 历史哲学
结论
词汇表
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编辑推荐

《沃格林:历史哲学家》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

作者简介

沃格林在这些哲学家中鹤立鸡群,是因为他将最复杂的哲学反思与最具洞察力的历史探询融为一体。他把认知、理解、存在的开放性以及洞见的深度结合起来,使得他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历史哲学家。
——尤金•韦伯
沃格林,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本书以其历史哲学思想为考察重点,被誉为沃格林思想研究的开山之作。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沃格林的哲学原则与概念,并且阐释沃格林是如何发展这些原则与概念的,它们将同时与当代的哲学话语与思想史的研究工作相参照;第二部分简要地概括沃格林在其理论原则之下研究历史的主要脉络;第三部分则聚焦在沃格林的两个最关切的主题:宗教哲学以及历史哲学。

图书封面


 沃格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西闪/文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是一位很难贴上意识形态标签的现代哲学家,甚至称得上他们中间的异数。从个人经历看,除开时局的驱遣,沃格林一生泰半都是旁观者;从学术路径来看,他也向来居于边缘,无法将其纳入常规的序列。对于这位既有渊博之誉,也有晦涩之名的“怪人”,我一直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兴趣仅限于他与施特劳斯(Leo Strauss)封杀波普尔(Karl Popper)的八卦逸闻。不过,最近出版的《沃格林:历史哲学家》(尤金•韦伯著 成庆译 吉林出版集团)有助于加深我对沃格林的认识,在此且将阅读此书的心得简述如下。沃格林1901年在德国科隆出生,9岁时随家迁往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沃格林的学习无疑是优秀的,但谈不上活跃。他本科读的是法学,之后却选择政治学,主要是因为家境平平,而政治学的博士课程学期较短,可以提前毕业找工作。他天资聪颖,是大法学家、奥地利宪法起草者汉斯•凯尔森(Hans Kelsen)的博士生,还拿着洛克菲勒奖学金到美法等国游学。然而那时候的沃格林并没有明确的治学方向。像多数年轻人一样,他着迷于小说、诗歌、天文学、生物学以及炼金术,念叨的是福楼拜、普鲁斯特、瓦莱里和桑塔亚纳等人的名字。如果不是彼时政治因素的强烈刺激,很难说沃格林未来的道路会怎样。正如尤金•韦伯所说,要了解沃格林的思想发展,必须牢记一个政治学者在20世纪20到30年代的真实处境。17岁的时候,也就是1918年,沃格林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见证了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奥匈帝国解体,以及统治奥地利长达六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之终结。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进步遭到质疑,原来心目中恒久不变的秩序正在崩塌,这对身处其中的人产生的震撼当然是深刻而持久的。此后十年,沃格林度过了相对平静的学习期,同时近距离地观察着新生的政治秩序。当他担任凯尔森的教研助手之后,这种对秩序的观察与思考就愈加深刻了。也就在这一时期,沃格林逐渐明确了学术方向,开始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关心正义与秩序的政治科学家——尽管后来他不再视“政治科学”一词具有正面的意义。然而正当沃格林为寻求教职,开始发展自己的一套政治理论时,从德国弥漫过来的国家社会主义已经在窒息政治新秩序的生命。现实迫使他把目光聚焦到纳粹运动、种族观念等问题上。1933年,沃格林写下了《种族与国家》、《从Ray到Carus:种族观念的思想史》等反种族主义的文章。同一年,希特勒执掌德国,凯尔森逃亡瑞士——这意味着奥地利共和国已经名存实亡。五年后,德奥合并,沃格林被大学开除教职。在盖世太保前来没收护照之前,他逃到苏黎世,辗转去了美国。至此,命运为沃格林的思想发展奠定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基础。其实在当时的局势下,遭遇沃格林类似命运的人很多,之后对此做出反思的人也不少。例如沃格林在维也纳大学的校友,未来他口中的“路边小石子”波普尔就是如此。后者指责由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培养出来的历史决定论导致了极权主义的兴起。然而沃格林显然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他认为不是哪种特定的观念结出了恶果,归根结底是“观念”这种东西害人。观念本应是人类体验的载体,却被人们抽象成了封闭的空壳。而一旦观念脱离了真实的体验,就很容易扭曲、变形、欺诈和低俗化,沦为意识形态的说辞,被各怀目的的人利用。尽管沃格林得出完整结论乃是到了美国之后。但当时他已经观察到,正是那些毫无真实可言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缠斗,才让希特勒这类邪恶小人得了逞。后来,他在《自传性反思》里回忆道,当年驻苏黎世的美国副领事差一点不给沃格林签证,因为那位“哈佛男孩”认为沃格林既不是共产主义者,也不是天主教徒,更不是犹太人,必然就是国家社会主义者。眼下想逃离奥地利,则一定是负罪在身的原故。沃格林把这段故事当作意识形态作祟的可笑例证。到了美国,各种意识形态的标签依旧贴满沃格林一身:共产主义者、法西斯主义者、老牌自由主义者、犹太人、柏拉图主义者等等。或许除了沃格林的率直个性,这些标签也是他游离于学术边缘的原由。他到美国得熊彼特(J.Schumpeter)等人帮助,在哈佛大学行政系做了一年助教,之后黯然离开学者云集的东海岸,到鲜有欧洲避难者的美国南方任教。先在阿拉巴马大学做了两年半的助教,后到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任职,在那里一呆就是16年。正是在远离学术中心的地方,沃格林对“观念”的批评与反思有了进一步的系统表述,集大成者就是《新政治科学》与《秩序与历史》等书。由于沃格林对“观念”持深刻的警惕态度,对意识形态更是极度厌恶,所以在著书立说时不得不另起炉灶,用一套未被现代“污染”的古典词汇来重建系统。这使得他的著作显得高深晦涩,不易阅读。就我粗浅的理解,沃格林所做的,主要是把古人特别注重的“体验”重新注入到哲学当中,让思想具备生命的充盈感。这听起来很玄奥,其实不算复杂。就像被蜜蜂蛰过的人与未遭此罪的人,对“蜜蜂”这个观念必有相当不同的认识。推而广之,伴随每个人的特殊体验,每个观念的实际内涵都不尽相同。一旦人们放弃自身活生生的体验,只在意干瘪瘪的抽象观念,思想就千篇一律,形同虚无。事实上沃格林认定,哲学的根源不是观念,而应是人类的存在体验。那些期待成为可与自然科学匹敌的所谓哲学,走上了一条歧路——它们仅仅想成为关于信息的知识,而放弃了成为“被体验到的真理”。而沃格林的雄心则是让哲学重归正途。沃格林的观点与格式塔心理学有类似之处,也与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认识论颇多神通。然而,它们在最关键的问题上并不一致:个人体验既然这么重要,那么怎么保证它们可以有效地记录、保存与传播呢?波兰尼认为,没有个人经验的知识本身就是残缺的,故而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主观的、个人的,且只能是主观和个人的。一旦知识要成为公众的,就必须凭借信任的帮助。也就是说,知识最终必以信仰的形式留存。作为政治哲学家,沃格林同意真理与信仰密切相关的看法,但显然不能接受“个人知识”这种极端的结论。再说了,信仰如何与意识形态划清界限,仍是一个难题。所以,沃格林把目光投向历史,试图在个人体验和集体体验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为求索真理勾画出某种确定的途径——我个人觉得,尤金•韦伯在这方面的阐述可能就是理解沃格林思想的正确入口。http://gcontent.oeeee.com/8/36/83691715fdc5baf2/Blog/6f6/294344.html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朋友推荐的哲学
  •     我想我还是读懂了
  •     书不错,还没开始看。。。
  •     根本没有清晰化
  •      沃格林在这些哲学家中鹤立鸡群,是因为他将最复杂的哲学反思与最具洞察力的历史探询融为一体。他把认知、理解、存在的开放性以及洞见的深度结合起来,使得他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历史哲学家。  ——尤金•韦伯  沃格林,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本书以其历史哲学思想为考察重点,被誉为沃格林思想研究的开山之作。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沃格林的哲学原则与概念,并且阐释沃格林是如何发展这些原则与概念的,它们将同时与当代的哲学话语与思想史的研究工作相参照;第二部分简要地概括沃格林在其理论原则之下研究历史的主要脉络;第三部分则聚焦在沃格林的两个最关切的主题:宗教哲学以及历史哲学。
  •     别指望靠这本书入门,晦涩程度不输沃格林原著
  •     12年1月10日
  •     看了一半,实在进行不下去了
  •     还不错啦,正在看
  •     《历史哲学家:沃格林》一书前面三章都在讲沃格林的思想原则以及其逐渐形成的过程。说实话,没能看懂。刚刚下了点相关的博士硕士论文,想找一本沃格林入户门书。求推荐!(个人觉得要想读懂此书,至少得对现代哲学的很多问题有所涉略。)
  •     了解历史 学习历史
  •     书写的也一般,对沃格林定位不准确,译者水平也不行,有很多翻译的太过生硬,也有错的地方。
  •     记得之前BBC有部迷你剧也叫《order and history》,不知是否和沃格林著作有关
  •     译者中文不行,语法、搭配错误太多。
  •     好晦涩的沃格林
  •     历史与政治的融合
  •     为真理注满生命的充盈
  •     1.理解了沃氏反灵知的缘由 2.沃的哲学真够别树一帜!
  •     囤书好时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