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习思想通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中国学习思想通史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5
ISBN:9787010057545
页数:1560页

章节摘录

  一、孔颖达的生平传略  孔颖达出生于南北朝时北周的一个世代书香的仕宦之家,良好的家境和读书学习的家风对孔颖达的影响甚大,自幼耳濡目染以礼乐为特征的儒家文化,聪明颖悟而无半点纨绔子弟的习气。传说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也正是这一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隋初“超抉奇隽,厚赏诸儒”,自京师达于四方,大兴学校,广置生徒。孔颖达开始通学《左传》、郑氏《尚书》、王弼《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当时的博学宏儒刘焯、刘炫,秀出其间,“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孔颖达也曾向他们求教,遭到刘焯的轻视,但一经颖达向他执经问难、发表意见,刘焯遂改容敬之。因其答难问对,出人意表,能发人之所未发。从此孔颖达在名师门下兢兢事学,虚心求教,为后来他胜任《五经正义》的编纂工作垫下了丰厚的学植。隋炀帝即位后,为重兴儒业,“征辟儒生,远近毕至”。孔颖达应时而出,应举明经,对策高第,授任河内郡学博士。大业年间,隋炀帝召集天下宿儒于洛阳讲经,孔颖达以明经高第参加了这一盛会。颖达少年老成,出类拔萃,在众多前辈面前崭露头角。门下省纳言(侍中)杨达评第高下,以颖达为最,奏报皇帝。讲论中被他击败的“先辈宿儒”们恼羞成怒,竞派刺客欲加害颖达,幸得礼部尚书、爱才思贤的杨玄感将孔颖达藏于府中,才使少年才子幸免于难。不久,炀帝以孔颖达为太学助教。其时颖达年方32岁,是诸儒中最年少的大师。  在唐太宗李世民特设的文学馆里,孔颖达成为“十八学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兵变,孔颖达擢授国子博士,成为全国最高学府的高级教官。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即位后论功行赏,孔颖达以儒业受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颖达随侍皇帝左右,备受信任。后迁国子司业,祭酒,掌管一国教育。唐太宗还任命他为太子右庶子,与左庶子于志宁一道,共同掌教太子李承乾。孑L颖达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承乾被废后,其他东宫属官多被黜退,唯孔颖达、于志宁等由于平时对承乾犯颜直谏,尽心尽职,太宗对他们奖赏有加,信任如故。以后每遇朝廷议论礼仪、商榷经义,他常发高论,时被采纳。贞观十四年(640年),孔颖达为园子祭酒,太宗亲临国学,举行祭祀先圣孔子的释奠大礼。孔颖达主讲《孝经》,太宗令群儒发难辩驳,孔颖达声若洪钟,口如悬河,义理分明,“金汤易固,楼雉难攻”;众儒师大为折服。太宗也手诏褒之曰:“关西孔子、济南伏生。”  ……

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民族,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离不开学习,离不开学习思想的升华和发展。正如著名学者杜维明先生所言:“儒家文化传统是一个学习文明。儒家能从曲阜、中原、东亚走向世界是‘学而时习之’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学习,儒家文明就不可能延续。”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我们的先贤留下了大量有关学习的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料,对其及时加以整理、总结和研究,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以往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  胡小林、袁伯诚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学习思想史的研究、教学工作,时有卓见宏论发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们撰写的《中国学习思想史》于2004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后,更是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现在,由两位教授主编的《中国学习思想通史》又要奉献给广大读者,这的确是嘉惠学林、有益社会的一大盛事。  首先,《中国学习思想通史》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它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治学特色,打破目前的学科、专业壁垒,综合贯通,吸收、融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诸多相关领域的各种知识,对中国学习思想发展的轨迹、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这一学术上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众所周知,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差异。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但往往忽略事物的整体联系,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则是综合的、普遍联系的。天人合一的命题正是这种综合思维方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我国传统学术和文化教育,受综合思维方式的影响,带有明显的综合、博通的性质和特点,重视通才、通儒的培养。这些通才、通儒,实际上就是一种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我们很难按现在的观念,将他们算作单纯的什么家、什么家,如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等等。虽然我国传统社会的学术兼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尊孔读经服务的,但这种通才、通儒的文化知识结构还是有其合理性的,是传统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的一种自然体现。  ……

内容概要

  胡小林,(1956.12)男,汉族,山东省栖霞人,枣庄学院教授。  袁伯诚,(1934.12)男,回族,山东省即墨人,青岛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导言第一编  先秦元典学习思想 甲编  综述  第一章  前元典型学习思想    第一节  前元典型学习思想溯源    第二节  前元典型学习思维方式    第三节  学习思想物化形态——文字、文本的产生    第四节  三代时期的学习思想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习思想    第一节  社会大变革对学习思想变化的影响    第二节  文化转型对学习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六经》——学习经典的产生与确立    第四节  学习原创精神的第一座高峰——士阶层  第三章  先秦儒家与道家的学习思想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形成    第二节  先秦道家学习思想的文化渊源 乙编  传纪  第四章  中国学习思想之祖——孔子    第一节  社会大变革中的“圣之时”者    第二节  办私学“有教无类”,为平民争得学习权利的教育家    第三节  对三代元典文献的整理与传授——“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第四节  “信而好古”的历史意识    第五节  性与天道:学习的人性根据与形而上的思辨    第六节  孔子学之内容与原则    第七节  孔子之后儒学的分化及发展  第五章  儒家孟、荀两大学派    第一节  尽心、知性、注重心性修养的孟轲    第二节  总结百家学说,“劝学”、“解蔽”的荀况  第六章  先秦道家的始祖与承祧:老子与庄子    第一节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老子    第二节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周第二编  秦汉时期的学习思想 甲编  综述  第一章  政治思想变迁与学习思想的关系    第一节  秦始皇“焚书坑儒”——由私学转向官学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  汉初崇奉黄老之学——儒道学习思想并峙    第三节  独尊儒术——确立中国两千年不移的正宗文化思想    第四节  西汉后期与东汉时期社会变迁对学习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经学的学习模式与学习思想    第一节  汉代经学对先秦元典的神圣化    第二节  经学今古文之争及其特征    第三节  经学法典化:石渠阁议与白虎观议    第四节  经学与谶纬    第五节  经学学习思想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秦汉学习之文本:文献典籍的流传与整理    第一节  废秦“挟书律”,收集民间流传的图书    第二节  汉代典籍流传整理情况    第三节  学习之津筏:《别录》、《七略》、《汉书·艺文志》 乙编  传纪  第四章  董仲舒——经学学习模式的开创者    第一节  董仲舒的学习生平    第二节  董仲舒的学习思想    第三节  董仲舒的学风——今文经学之滥觞  第五章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    第一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而时习之”的典范    第二节  儒道组合型的学习思想    第三节  司马迁学习思想中的原创精神    第四节  弥足珍贵的学习思想:在逆境中发愤  第六章  离经叛道的王充    第一节  王充在汉代学术中的实际地位    第二节  批虚辨伪,剽剥谶纬经学:廓清弥天妖氛    第三节  问孔,刺孟,离经叛道:拔地一声惊雷第三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学习思想第四编  隋唐五代时期的学习思想第五编  宋辽金时期的学习思想第六编  元、明时期的学习思想第七编  清代的学习思想第八编  中国近代学习思想第九编  中国现代学习思想跋后记

作者简介

《中国学习思想通史(上下)》作者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势,超越门派观念,摆脱师法、家法的局限,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志在追求历史真实和学术真理。在论述中国学习思想的发展进程时,无论是儒家、道家,无论是古文家、今文家,无论是汉学家、宋学家等,只要他们对学习思想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书中都其树碑立传,并加以认真总结和客观评价。

图书封面


 中国学习思想通史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