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圆明园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争议圆明园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1
ISBN:9787511512000
作者:《文史参考》圆明园学会
页数:230页

章节摘录

清朝盛世的掌上明珠    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一个如此震撼人心的名字,这样一座几乎平地而起的庞大皇家园林,有着数不清的亭台楼阁,看不遍的奇花异卉,览不尽的湖光山色。可是,1860年10月18日这一天,它在英法士兵的火把下,瞬间化为齑粉。在这熊熊烈焰之中,庞大的清王朝也像一个伤痕累累的巨人,缓缓地倾颓。    圆明园的兴建伴随着清王朝的康雍乾盛世,在它漫长而繁复的营建过程中,寄托的不仅是几代中国皇帝的君王志向,也熏染着整个中华民族隽永雅致的审美情趣。    康熙时期:一朝选在君王侧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实际上是清代北京西郊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同治年间改称万春园)等几处皇家园林的合称,非一人一时建成。    17世纪中叶,当清廷建都北京之后,京郊一带成了皇室和八旗贵族的庄园,顺治初年,只将明朝遗留下来的南海子(南苑)稍加修整,作为狩猎和避暑的地方。顺治十三年(1656年)玉泉山与南海子都隶属于奉宸院,这便是当时的离宫,但皇帝只是偶尔前去游览。    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平定三藩之乱后,国家政局逐渐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国库的充盈有条件让统治者在生活上得到更高的享受。北京紫禁城中的皇宫,虽然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但缺乏天然之美,皇上感到居住不舒服。于是,大规模的营建苑囿别墅开始了,康熙帝成为营造皇家园林的第一人。    康熙初年,他曾在玉泉山麓明代的严华寺旧址上修建行宫,初名澄心园,后改称静明园。从此以后,康熙便经常驻跸西山,游玩休憩。康熙一十=年(1684年)10月,他首次巡幸江南,对那里的青山秀水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北京后,便让擅画山水的青浦人叶陶设计,在北京西郊明朝武清侯李伟的故园清华园旧址之上,建成了第一座大型皇家园林——畅春园,作为他的离宫。    畅春园的建筑及园林景色都很朴素,康熙帝自己曾说:“茅屋涂茨,略无修饰。”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又在静明园以西的香山东麓建成了静宜园,这样畅春园与静明园、静宜园形成了鼎足并峙之势。西郊诸园,静哨悄地走上了不断营建的道路,也迎来了盛世下的辉煌。    雍正时期:始是新承恩泽时    畅春园建成约在康熙二十六年,时年皇四子胤稹10岁冲龄,已逐渐显露出政治才干,能善体父意,在康熙心目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命他屡次主持大祭。尽管此后胤稹无法避免“夺嫡”的政治漩涡,但此时他能得到父亲垂青也是事实。    大约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以后,康熙帝在畅春园附近赐给胤稹一块建园基地,让他建造自己的花园。雍正在园子的设计建造上花费了大量心血,两年后,花园的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由康熙帝御题“圆明园”的匾额,自此圆明园有了它正式的名字。    圆明园的含义,以雍正自己的说法:“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这就是说,当皇帝要明智洞察,谨守儒家的中庸之道。    胤稹即位后,于雍正二年(1724年)正月,将圆明园改为离宫型的皇家园林,大力扩建。在此之前,雍正帝还专门找来懂得风水理论的山东德平县知县张钟子和潼关卫廪膳生员张尚忠二人,按照离宫的要求,为圆明园勘探风水,以便制定设计规划。    经过二张反复观察、测量,给雍正帝写了一份勘测结果上奏材料。他们称,按九宫八卦和天干地支的理论解释,圆明园与中国的山形水系大体相当,九州四海全涵摄其中。这正符合雍正扩建圆明园的思想,就是要把它建成整个中国的缩影。    除了总体的蓝图,对于园内建筑的布置也体现了皇家造园的“中极”思想,“正殿(指正大光明殿)居中央,以建皇极八方拱向。正北立自呜钟楼,楼高三丈,以应一白水星。正南九紫建立宫门,取向明出治之意。”最后张钟子和张尚忠论证,圆明园“上合天星,下包地轴,清宁位育,永巩皇图”。他们何曾想到,一百多年后,偌大的圆明园就被英军焚毁,变作一片废墟。所谓“永巩皇图”,也就成了一场千秋大梦。    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内务府跑了好多地方,最终认为热河围场一带的大木够标准,但围场属皇家禁区,不敢擅自开采,上报雍正。这年正月,雍正帝奏准由内务府派员前往热河围场一带采伐林木。自此之后,凡大内、西苑及三山五园营建所用木料,大部分来自围场。雍正三年(1725年)7月,内务府再委派商人于长生采办圆明园所需石料。雍正帝有朱批云:“于长生备石之事稍有耽搁,即将其议罪。”可以看出他建园的急迫心情。    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扩建工程大体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在赐园的南面修建宫廷区,严格仿照紫禁城中轴对称的形式,包括新辟的大宫门,还有左右外朝房和内阁各府各衙门的值房,这里日后成为皇帝在圆明园主政的主要建筑群。第二部分,将原赐园向北、东、西三面拓展,构建曲水岛渚,增设亭榭楼阁,这部分构成了后来乾隆帝御题“四十景”的主体’。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围配置的建筑组群。    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在雍正朝,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完成。    P2-5

前言

圆明园原为雍正皇帝为皇子时的赐园,约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四十八年更名“圆明园”,这是最早的“圆明园”之称谓。此园于雍正三年(1725年)经扩建而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圆明园“二十八景”。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年至九年(1737年至1744年)、乾隆十年至十六年(1745年至1751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先后四次又对圆明园进行了扩建,新建了圆明园“十二景”、建造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其时始有“圆明三园”之称,“圆明三园”或简称“圆明园”。此后历经嘉庆、道光两代皇帝经营,圆明园形成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各类建筑群多达123处、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规模,故有“万园之园”的美誉,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与宫廷建筑的杰出代表,并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作为宫廷建筑,自建成之日,就成为与紫禁城同样重要的另一清王朝皇室政治中心。雍正皇帝每年在圆明园处理政务多达210天。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成为有清王朝五位皇帝的大朝正殿,犹如紫禁城太和殿。国家的重大外事活动亦在圆明园进行,乾隆皇帝就在“正大光明殿”接见英王乔治三世的使臣马戈尔尼。一部圆明园史,可以说蕴藏着清王朝皇室政治史的许许多多重要内容。就是这样一座与紫禁城同样重要与显赫的圆明园,在1860年10月6日遭到英法联军的疯狂洗劫,这是中国历史文明的劫难,也是对世界人类历史璀璨文明的劫掠与破坏。为了明天的世界更美好,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一历史!    作为被英法联军劫掠与破坏的人类文化遗产的圆明园,其文物大量流失,已为“遗址”的圆明园是这些珍贵文物的存在“本体”与“载体”,世界人民有理由使它们复归“本体”,恢复“历史原貌”。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拍卖”被英法联军劫掠的圆明园文物,都是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圆明园的“二次”犯罪!    已为“遗址”的圆明园,是我们从更为深层次解析圆明园作为一种历史建筑遗存的“物化载体”。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我们保护圆明园遗址就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保存人类文明的“记忆”。    从圆明园到中国古代建筑史,长期以来学术界更多的是关注其建筑技术、建筑形制等历史发展变化。我们需要把圆明园、圆明园遗址的科学研究,从单纯的、简单的“描述”科学向前进一步探索,要“透物见人”。圆明园是中国古代皇室宫苑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中国古代“皇室宫苑”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古代都城文化与此前“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秦汉上林苑至清代圆明园,它们从一个历史的重要层面,呈现了中华民族从形成到早期发展与辽金元明清时代全面形成的物化历史。圆明园历经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修建,并成为其常年居住、生活并处理朝政的地方,有所谓“以恒莅政”。而清代皇室是“女真人”,他们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传承“基因”方面(古代都城及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皇室宫苑、古代帝王陵墓等物化历史文化载体),继承了汉唐时代以来都城文化(包括皇室宫苑文化)的中华民族核心文化传统。圆明园的布局形制就集中体现了作为政治性建筑的中华民族文化核心理念,即国家的至上、国家领土(“九州”)和领海(“海洋”,由“海”、“池”即其中海岛构成)的至上思想。如:圆明园虽然包括了宫廷区、九洲、福海、西北景区、北部景区、长春园、西洋楼、绮春园八大景区,但是宫廷区被安排在圆明园南部正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从南端的大宫门,经贤良门,至“正殿”——“正大光明殿”,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城大朝正殿“居中”、“居前”的外朝建筑格局。外朝北部的九洲景区,湖中九个岛屿,为国家空间之象征,古代文献有《禹贡》之“九州”。福海中央安置了三座岛屿,是秦都咸阳“长池”与西汉建章宫“太液池”的池中诸岛的继承,而这些“池”和“海”与“海岛”(即海中三神山:“蓬莱”、“方丈”和“瀛洲”)正是国家“海洋”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中华民族,对圆明园有如此至深的历史情节!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推动圆明园遗址的科学保护和永续利用,深入研究圆明园这座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代表所蕴藏的极其深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宣传和提升圆明园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声誉,不断增强有关圆明园在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将是中华民族子孙万代长期的历史任务!    圆明园遗址是中国历史从古代走向近代的历史标志,是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永存的历史记忆,圆明园遗址是“沉睡”的国人觉醒与奋起的历史“警钟”,中华民族正是从此走上再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征途!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圆明园是骄傲的、自豪的,圆明园遗址是心痛的、难忘的、永存的!对于世界而言,圆明园及圆明园遗址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时代赋予我们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中国圆明园学会会长  刘庆柱

后记

圆明园遗址的遗产价值与申遗构想    圆明园遗址是1988年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属中国国家级的历史文化遗产。自1980年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的问题,已出现了多次学术争议,在圆明园遗址的整治管理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现存问题。来自历史、文物、地理、城规、古建、园林、景观、生态、环境、水利、艺术等各学科各专业研究领域的学者,多以各自的学术背景为基础,没有统一的对话基准,往往各说各理,极少有学者从世界遗产保护的法规意识进行探讨。本文即以世界遗产保护法规为据,阐述圆明园遗址保护的学术争议、现存问题与中遗构想。    1、圆明园遗址保护的四次争议    迄今为止,关于圆明园遗址整治、保护与利用的争议,有些已经平息,有些还在延续,按时间顺序,依次有:    (1)圆明园遗址的清理整治与保持废墟之争。争议时间在1980至1988年,争议焦点是要不要整治与利用圆明园遗址。    1980年1O月18日,由宋庆龄等1583名各界人士联名发表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随后有学者提出了“整修大可不必”、整修“应该有所选择”、“把眼光放远一点”等异议。但这些异议,很快就被异议之异议淹没,这场争议也以中国圆明园学会的正式成立(1984年12月1日)、国务院公布圆明园遗址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初具规模、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1988年6月29日)而结束。    (2)圆明园遗址的部分整修与维持残园之争。争议时间分为1995至2000年与2003—2004年两个阶段,争议焦点是要不要整修圆明园遗址(第一阶段)与圆明园遗址的生态保护(第二阶段)。    随着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开放以及遗址整治的深入,有学者于1995起接连发表了保留废墟美、“遗址就是遗址,废墟有废墟的美”、“记住国耻的最好办法,就是保留现在的原貌”、“残月圆明园”等异议,在受到主张整修的学者的力辩后,又于2003年在重复强调废墟之美、残园之真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保护的观念,也受到了诚信驳辩。    这场争议以《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1999#5~)以及北京市政府的审查批准(2000年8月1日)与国家文物局的批复(2000年9月29日)先告一段落,最后迅速转为圆明园遗址的防渗措施之争。    (3)圆明园遗址的防渗措施与保护生态之争。争议时间在2005年3月至7月。争议焦点是圆明园遗址水域的防渗措施。    2005年3月28日,张春正在人民网发文,惊呼圆明园遗址公园内的防渗工程是一场生态灾难,迅速引发了多家媒体竟相报道影响波及全国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生态环境评价事件。4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致函圆明园管理处《关于责令圆明园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停止建设的通知》1504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了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声讨”圆明园,但支持防渗工程的与会者进行了争锋相对的辩论。6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受理了圆明园管理处提交的、由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编制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并于7月5日上网公布,7月7日批复”。    这场争议似乎以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进行整改而结束。但防渗措施的讨论仍然在延续。有学者强调要“多种手段综合整治圆明园防渗工程”、要从全局观点看圆明园防渗工程,有学者提出了实现圆明园遗址公园可持续保护利用的三条途径川,有学者探讨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水文地质条件”,认为“北京市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导致了对水资源的严重依赖,尤其是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占到总用水量的71%。……北京市的地下水已经严重超采,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抑制了节水技术的贡献,水资源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京市地下水的开采量急剧增长,其地下水开采量从1961年的5.2×108m3/a猛增到现今的25.6×10Sm3/a。年均超采量达一亿多立方米,到21300年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累积亏损量达57.04x105m3,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降落漏斗面积达到1900km2。    “工农业发展和人口总数的增长,使得海淀区用水总量成倍增加,1955年总用水量不到O.1亿m3,而2005年用水总量高达3.08亿m3,用水总量增加30多倍。用水总量的增加,使得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淀区大量开采地下水,1980~2005年海淀区地下水采补平衡后总计亏损9.83亿m3。地下水位1980~2006年下降24.4m,每年平均下降O.94m,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冲洪积扇溢出带控制的溢出泉泉水出流量逐个断流”。学科研究的结果是,必须采取防渗措施,但也有学者告诫,要科学防渗,不要盲目在湖底堆粘土。    (4)圆明园三园的异地重建与反对复建之争。争议时间从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争议焦点是圆明园能否在异地重建。    2006年元月1日,浙江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横店集团)邀请了北京与浙江的相关专家考察横店圆明新园项目,并举行座谈会如,9月,正式对外宣布,将筹资200亿人民币、耗时五年在浙江横店重建一座圆明园,旋即引发热议弛,支持与反对意见的争执不相上下。2008年2月19日,横店圆明新园工程在一片争议声中正式启动,一年之余,即因项目违规用地而于2009年4月9日被国土资源部叫停。    计划异地重建的圆明园,除浙江横店圆明园外,尚有已经建成的广东珠海圆明新园与被指骗局而中止的辽宁沈阳圆明园,此外还有网上的虚拟圆明园,无论建成与否,均未出现全国性的争议。    除上述四项争议外,从2008年7月始,又出现了潜在的第五次争议,即圆明园遗址的申报世遗与产业文化之争。这是圆明园遗址保护争议的焦点之焦点。如果圆明园遗址申遗动议付诸实施,必然要触动现行的某些管理行为,必然要否定和调整已经实施的、阻止或中止即将实施或酝酿实施的某些产业文化工程项目。虽然争议仍处于潜在状态,但已实质性地显露出来。    2、圆明园遗址保护的现存问题    圆明园遗址保护的现存问题,无论是遗址公园的园内规划还是园外环境,主要是与世界遗产保护标准不相符合的问题。    (1)圆明园遗址保护尚无遗产保护规划    圆明园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至今没有一份遗产保护规划。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编制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于2000年8月1日得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审查批准,经北京市文物局上报(《关于上报方案的请示》),国家文物局于2000年9月29日作出了《关于对的批复》并提出了部分调整意见。但这份规划的“规划依据”没有明确列出uNESCO世界遗产法规,实际上是一份特殊的公园规划,虽然有条款涉及了遗址保护,但不能替代遗址保护规划。    (2)圆明园遗址整治缺乏世遗法规依据    由于没有遗产保护规划,已经实施完成的圆明园遗址整治工程缺乏世界遗产法规依据,出现了一些不符合世界遗产保护法规的现象,如2004年圆明园九洲景区的整治工程,是一项公园景观整治工程,而非遗址保护工程,一些遗址的基础因此被改造移动,失去了遗址的原始遗存信息,丧失了遗产的真实性。又如长春园内的云容水态,采用当时尚未采用的建材,重建成钢筋构架大玻璃房;云容水态之东复建的平梁石长桥,弃置原地遗存的原有桥梁的石构建材,而全部采用新建材,成为仿古石桥,均失去了遗址的原真性。    (3)圆明园遗址四周丧失缓冲保护范围    根据世界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除遗产核心保护地外,还要划定一定范围的缓冲区,即不仅要保护遗产核心地,还要控制与维护遗产地的周边环境,以便能更好地保护遗产地。但圆明园遗址公园除其西界外有圆明园西路作隔离带外,南、北、东三界的外部环境均无缓冲保护范围。    圆明园遗址公园南界外的青龙桥街道福缘门社区,在原升平署西南角的围墙内外,被堆搭石块成阶,人可随意翻墙,直接出入圆明园;九洲景区长春仙馆正南围墙外的一亩园社区,有数幢近年来新建供出租的四层楼房,与圆明园遗址公园围墙仅隔数米距离,有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视野景观。    圆明园遗址公园之北的箭道北墙之外与北五环路之间,以北大门为界,东段是环境脏乱差的外来户租住区,围墙上原有的铁丝网已被全部破坏,租住者搭梯即可自由出入园内,箭道已成为租住者游玩的乐园;西段有小道,往西可从萧家河立交桥下出入。在圆明园西北角紫碧山房之北的箭道墙内外,被人堆石搭阶成为自由出入的通道口。长春园西洋景区之北围墙之外的胡同东段南侧,直接以圆明园围墙搭建了一批民居;    万春园东墙外南段,是水磨村的水磨西后街,街西侧直接以万春园东围墙为墙,搭建了一批低矮砖房,街东侧搭建三层楼房,在临中关村北大街面,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自行车、电动车专业市场。    3、圆明园遗址遗存的遗产价值    迄止2010年8月底,uNESCO世界遗产名录共列有911项遗产项目,包括704项文化遗产、180项自然遗产与27项双重遗产。其中有三项皇家园林项目,即英国伦敦基尤皇家植物园钉、澳大利亚的皇家展览馆和卡尔顿园林和中国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但既没有一项皇家园林遗址项目,也没有一项皇家园林遗址扩展项目。因此,作为中国皇家园林遗址的圆明园遗址遗存,在申报世界遗产时,无论作为独立项目还是扩展项目,在世界遗产名录中,都具有唯一性。关键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阐述其遗产价值。    今天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内,虽然圆明园辉煌时期的园林建筑,历经多次罹劫而几近全部圯废,但大多数园景建筑的基址遗存尚存可辨,有些经考古发掘后或重建(如长春园宫门)或展示(如长春园含经堂)或经初步整治(如长春园西洋景区)后对游客开放;绝大多数人为自然的丘水轮廓基本完整,部分片区经初步整治(如万春园、长春园及圆明园福海及其四周丘水)、部分片区经景观规划设计(如圆明园九洲景区)后对旅客开放。虽然部分片区的整治未能严格遵循世界遗产保护规范,但对遗址遗存的实地考察,比照《御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圆明园东长春园图》、样式雷圆明园图、《实测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遗址形势图》等绘画、旧照片、铜版画、工程图及地形图,还是能对昔日盛时圆明园还原出一幅清晰的景观图像。    圆明园遗址遗存所体现的遗产价值是多方面的。在物质层面,主要反映在园林建筑、园林艺术、生态环境等方面;在非物质层面,主要反映在近代历史、图文文献、建筑技术、社会记忆等方面。    现据UNEScO《实施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中有关世界遗产标准的条款,将圆明园遗址的遗产价值阐述如下。    (1)代表人类创造智慧的一项杰作    圆明园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皇家园林的最后代表之一,是18世纪集中外造园文化之大成的园林杰作。    1743年11月1日,服务于中国清廷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致达索之信中,将圆明园称之为“盖言万园之园,无上之园也”¨。当此信于1749在法国公开发表后,“立即在整个欧洲特别是在英国产生巨大影响”。    1861年11月25日,法国作家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怒斥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劫焚,并称圆明园为世间奇迹:“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它仿佛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    即使今天,人们仍然认为:“圆明园确实是一个‘世界奇迹’”,是“一座具有大量建筑与园景的巨大迷宫,供作皇帝及其皇室的夏宫,被称为世界的奇迹之一”。    (2)体现皇家园林建筑的中外交流    作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集中了东西方园林建筑技艺的精华,是世界园林建筑艺术的荟萃之地。    乾隆时期由西方耶稣会士受乾隆皇帝委托而规划设计建造的长春园西洋景区建筑组群,具有奇特的中国一巴洛克风格。展现了中国与西方在建筑文化艺术领域内的价值观念,在十八世纪清廷皇家园林圆明园建设中的重要交流与高度融合。在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中,占有重要的篇幅。    (3)反映中国封建文明的独特证据    中国二千年的封建时代及其文明成果曾经位于世界文明的前列,清王朝是中国封建文明时期的最后一个王朝,因此,作为清王朝最盛时期集中全国财力、物力、人力,并经一百多年不问断地新建、扩建、添建、修建而成的皇家园林,能为中国二千年的封建文明提供独特的证据。    (4)凝聚中外园林艺术的技术典范    圆明园是中国清王朝的皇家园林珍品,其园林规划与园林艺术,不仅集中了中国各地园林建筑的精华,如杭州西湖十景、苏州狮子林、海宁陈氏隅园(安澜园)、承德狮子园草房(抱朴草堂)、江宁瞻园(如园)、宁波天一阁(文渊阁)等;也表现了国外东西方建筑的精华,如东方印度佛教建筑(日天琳宇、舍卫城)与西方巴洛克风格建筑(西洋景区建筑群)。可以说,圆明园凝聚了十八世纪中外或东西方园林设计与景观艺术的技术典范,能够展示近代东西方人类文明交流的历史。    (5)展示人文自然环境的相互交融    圆明园所在地的海淀地区,位于北京西郊的山前冲积带,在地质时期,河流河道自由摆动、弯曲、袭夺、改道,西部山地坡水经潜流在此出露而形成大大小小的淀(湖),成为天然的湖泊湿地。此即史料所载:“高梁桥西北十里,平地出泉焉”,“潀潀草木泽之,洞洞謦折以参伍,为十余奠渚”。    至少从明代起,海淀湖泊湿地在海淀先民已有的农业开发(“水田龟坼,沟塍册册”)基础上得到了园林开发,有史料记载的知名园林有米氏勺园与李氏清华园。清朝定都北京后,选择海淀湿地区营建皇家园林,先“爰就明戚废墅(注:即李氏清华园),节缩其址,筑畅春园”,逐渐形成三山五园的皇家园林群,而圆明园是清盛期三山五园的核心。    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三山五园清代皇家园林,是十八世纪人类开发和利用湿地的优秀案例,成为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并融为一体的典范。    (6)承载震惊近代世界的重大事件    1860年,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入侵官兵的劫焚,他们“拢踞园庭”、“焚掠圆明园”,其行径之野蛮,震憾朝野,惊骇世界,成为世界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发展至帝国主义列强后所犯毁灭世界人类文明罪行的证据之一。    自被英军焚毁以后,圆明园虽经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始的“择要兴修”,但先后遭到沈淮、游百川、谢维藩、文祥朝庭重臣的奏请停修,并因“物力艰难,经费支拙”,而于同治十三年(1874)七月谕cc所有圆明园一切工程,均著即行停止”。此后,随着清王朝的没落与被推翻,圆明园终未能恢复其盛时风貌。    一个半世纪以来,残存的圆明园遗址,时刻倾诉着近代中国遭受帝国列强侵略的耻辱,1860年1O月的圆明园罹劫,成为全中国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灵隐痛与共同享有的历史记忆。    上述依据世界文化遗产6条标准而阐述的圆明园遗址遗产价值的6个方面,以第6个方面的遗产价值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历史与现实意义:“一以惕我国人、一以示西洋文明国家重视国际公法者固如斯也!”    由于清朝盛时完整的圆明园建筑实体已不复存在,故第2与4两方面的遗产价值相对较弱,但仍然具有第1、3与5三方面的遗产价值。因此,圆明园遗址的遗产价值(或文化遗产标准),可以阐述全部6个方面,但以第1、3、5、6四个方面为核心。    4、圆明园遗址遗存的申遗构想    圆明园遗址保护利用的根本目的,是永续留存、传承后世,这正是《世界遗产保护公约》所倡导的。圆明园遗址保护的途径,应该与世界遗产保护的途径相吻合。因此,圆明园遗址申报世界遗产,自然成为圆明园遗址保护途径的首选,并已开始付诸行动。2008年7月2日,在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的提议下,由中国圆明园学会在圆明园管理处新闻会议中心召开了圆明园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首次研讨会。2010年9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受中国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的委托,完成了《中国圆明园遗址拟申报世界遗产前期调研》课题。    圆明园遗址若要正式申报世界遗产,就应在遵守遗产法规、遵循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获得以下共识:    (1)尊重历史事实    今天的圆明园遗址,承载了圆明园初始建造、盛期扩建、后期维修、英法劫焚、木石土劫与公园整治的几个历史时期,具有300余年的历史积淀。因此,圆明园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应当尊重圆明园历史的真实发展历程。既要想象圆明园盛时的辉煌,也要感受圆明园凋零的沧桑;既要痛斥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劫焚,也要反省清王朝被推翻以来国人的挪迁遗物与土地农耕等特殊行为对圆明园罹劫原状的损坏。    圆明园遗址最重要的遗产价值,是不忘国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理想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景观,应当是1860年遭受英法联军劫焚时的残园景观,而不是乾隆盛期紫碧辉煌的圆明园,更不是民国以来经木石土劫后脏乱差杂的圆明园。    基于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整治修复,应当定格于1860年的残园景观,再根据遗址现状进行调整。    (2)正视遗址现状    圆明园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现实基础并不乐观。首先是园地被占。部分被占用的园地,一时(甚至永远)无法收回。如万春园西南部被北京101中学所占、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座落于九洲清晏中部、万春园之西南围墙因扩建清华园西路而北缩、圆明园西墙的箭道已被圆明园西路快道占据。    其次是四面约束。遗址公园外四周已被园东的中关村北大街、园南的清华园西路、园西的圆明园西路、园北的北五环路所圈定,使圆明园遗址的缓冲保护区地带过狭。    再次是环境受损。遗址公园外周边环境的原有风貌,有的已经无法恢复,如正觉寺外两侧的地铁四号线圆明园站所占地;有的一时难以恢复,如遗址公园周边社区的违章建筑与脏乱差环境,包括南墙外的福缘门社区、一亩园社区,万春园东南墙外的水磨村社区,长春园东北墙外的圆明园东里社区,以及圆明园北箭道墙外的二河开棚户区。    为了达到世界遗产地的保护要求,尽管目前圆明园遗址存在着上述不如意的现象,仍然必须正视而不回避,进行园内外必须的整治修复。    (3)逐步协调整治    圆明园的建造并非一年半载之工,因此,圆明园遗址的整治修复,也不可速成,需要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第一步,清理园内环境。清运圆明园西部未开放地区或开放地区死角的后期生活或建筑垃圾;拆除后期建造而目前已经废弃不用的建筑;清理原有园景的建筑基址及构建遗物;清退出租地块的出租单位;搬迁被占园地的外来单位。    第二步,整治园外环境。修复遗址公园四周围墙及其铁丝网等隔离设施,尤其是可随意出入园内的非正常通道;清运遗址公园围墙外部的生活垃圾或建筑垃圾;拆除倚靠园墙而建或虽未倚园墙但超高的违章建筑;搬迁棚户区住户与单位。    第三步,整修部分园景。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批复》中认为:“遗址内古建筑的复建应以功能性用房为主,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复建面积应严格控制在古建筑遗址面积的10%以内”"。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份明确提出圆明园遗址公园内园景古建筑修复数据的权威文件,但仍然难以具体执行。根据本文上述尊重历史、定格于1860残园景观的阐述,圆明园遗址拟修复的古建筑,宜为1860年经英法联军焚劫后余存的17处建筑:圆明园的紫碧山房、顺木天、鱼跃鸢飞、课农轩(耕耘堂)、藏舟坞、慎修思永、知过堂、双鹤斋、蓬岛瑶台、魁星楼、文昌阁、林渊锦镜(藻园)、春雨轩(杏花春馆);长春园的海岳开襟;万春园的庄严法界、正觉寺、大宫门(参见附图)。须严格遵守遗产法规,按照古建筑修复的原则加以实施。    世界遗产申报是一项国家政府行为,愿圆明园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尽早被列入国家政府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    阙维民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内容概要

《文史参考》杂志秉持“真相、趣味、良知”,立足时事,钩沉历史,纵横中外,斟酌古今;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探寻时事背后的历史根由,打造有趣、有味、有用的精英历史杂志。

书籍目录

腐叹:六代皇帝苦心营建
2 清朝盛世的掌上明珠
10 留在圆明园红墙上的“样式雷”
15 圆明园的全盛风貌
魂游:紫禁城外帝国心脏
30 事必躬亲的“无逸”君王
40 乾隆盛世的浮华与奢靡
54 “苦命天子”的荒唐岁月
骇变:末世之邦惨遭兵燹
62 英法联军打开北京大门
74 圆明园大劫难
84 火烧圆明园
101 英军翻译斯温霍目击圆明园之毁灭
106 雨果发出的遣责信
惊梦:百年之内劫难不断
110 同治重修:残迹的彻底破坏
114 庚子再劫:八旗兵趁乱势洗劫
118 民国时期:取之不尽的建料场
125 新中国成立后:“废物”利用再破坏
急难:流散瑰宝魂兮归来
132 圆明园兽首——一场张扬的“拍卖秀”
143 圆明园文物流散天涯之旅
149 国内圆明园流散之物今安在?
157 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为何回归难?
怅眺:保护还是逐利,这是个问题
166 从废墟到遗址公园
174 圆明园怎能变成游乐场?
178 10年前的《规划》难执行
185 圆明园遗址如何准确定位
189 叶廷芳教授:记住耻辱比怀念辉煌更有意义
193 圆明园遗址的两条路
195  2012年全国政协委员刘庆柱提案:
圆明园遗址亟待加强保护、管理,积极进行申遗
后记

编辑推荐

六代皇帝苦心营建紫禁城外帝国心脏,末世之邦惨遭兵燹,百年之内劫难不断流散瑰宝魂兮归来,保护还是逐利,这是个问题。    圆明园的第一把火是谁烧起来的,英国人还是另有内奸?法军头领盂托邦又为何会谴责英国人的放火行径?为何侵略者要烧毁圆明园,真的是因为皇帝虐囚,还是火烧圆明园首犯额尔金另有深意?圆明园应该成为游乐园?还是成为保护人类文明和谐的纪念地?争议中,圆明园成了多方利益角逐的竞技场!    《争议圆明园》由文史参考杂志社、中国圆明园学会编著。

作者简介

本书通过六部分内容,22个相对独立成篇的文章,把圆明园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的何去何从,展示在读者的面前。内容涵盖了六朝皇帝的苦心营建,在皇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遭遇过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摧毁,之后圆明园文物的去向,到近些年关于重修圆明园的争论。

图书封面


 争议圆明园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圆明园的盛衰史,其实就是清朝,乃至近代中国的盛衰史。真真让人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
  •     圆明圆的兴衰史,被毁的过程太心痛~
  •     原本应该在国内的膜拜和厮守,却要远赴万里之外只求惊鸿一督······如果真的在乎,谁都不应该心安理得。
  •     读的是另一本同名的书,较这本要薄,白面。鉴于借壳评价,给这本打4分。另一本打1分,基本是资料剪贴的拼凑之作,连厕上书都算不上,借了都失悔,只有后面附的圆明园四十景大开页彩图还不错看。
  •     三星半。三山五园的书真是互相一大抄,这本多少有点新东西……
  •     如果它是你的情结,请读此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