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历史与记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
ISBN:9787300118444
作者:(法) 勒高夫
页数:292页

章节摘录

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演变体现了集体记忆得失的重要性。集体记忆将历史像科学和公共礼仪一样加以对待,丰富的档案和文献(纪念性的)是处在上游的历史水库(动态的),而在下游,则是历史研究发出的响亮的回声(鲜活的),集体记忆成为了发达社会与发展中社会、主流阶层与非主流阶层为权力、生活、生存、发展而激烈争夺的一部分。安德烈·勒鲁瓦一古朗的结论可谓是一锤定音:“自现代人起,构建一个社会记忆成为了人类社会在演化过程中要解决的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另外“对昆虫而言,基因是不可或缺的,生物学上的这类惯例对人类也是适用的,因此,种族繁衍是常理,为了在常理和进步之间达成平衡,于是对话展开了,常理代表着的是族群繁衍的必需的资本,而进步代表着的是个体为改善生存而实现的革新”(24页,1964~1965)。记忆是构成所谓的个人或集体身份的一个基本因素,寻求身份也是当今社会以及个体们的一项基本活动,人们或为之狂热或为之焦虑。但是,集体记忆不仅是一种征服,它也是权力的一个工具和目标。对记忆和传统进行支配的争斗,即操纵记忆的争斗,在社会记忆为口述记忆的社会里或在书面的集体记忆正在形成的社会里最容易被人所掌控。伊特鲁里亚人(Etrusque)的历史编纂也许就是某种集体记忆的写照。该记忆与一个社会的主流阶级极为密切,该阶级也就等于该民族,因此,在该民族消失后,它的集体记忆也就随之消失了,“我们只有通过希腊和罗马人才确切知晓伊特鲁里亚人的存在,前提是要承认这些人曾经存在过,但我们却对这层历史关系毫不知晓。该民族的历史或野史(Parahistorique)以及其传统,也许已经和掌控着该民族的道德、司法、宗教等财富的贵族阶级一同消失了。当贵族阶级不再以一个自立的民族存于世间之时,伊特鲁里亚人也随之失去了其过去的意识,这也就是说,他们迷失了自我”①。保罗·韦纳在研习了罗马、希腊时期的慈善(fivergfitisme)现象后,怀着崇敬的心情来阐释为何富人会“散发部分钱财,以博取一份好口碑”(Paul Veyne,272页,1973),他也解释了在罗马帝国皇帝为何要霸占着慈善活动,这是因为他要霸占集体记忆,“所有的公共建筑都由他令人建造(除了元老院和民众为纪念他而建造的建筑物)”(Paul Veyne,688页)。而元老院出于报复皇帝,也常常摧毁这些帝王们的记忆。乔治·布朗迪埃列举了喀麦隆贝提人(Bfiti)的例子,以提醒“族谱”对于记忆的操纵。人们知道,在没有文字的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族谱的作用是很大的,“在一个针对喀麦隆南部贝提人的未出版的研究中,作家蒙哥·贝提记述并刻画了这样做的策略所在,即让有抱负、有魄力的人‘采用’这些族谱来证明其备受争议的高贵”②。在发达社会里,新档案、口语档案、视听档案都没有逃脱执政者的监控,他们甚至既可以监视这种记忆,又可以严密控制制作这类记忆的工具,尤其是广播、电视。

前言

本书中的这些文章最初都是意大利文本,收录在意大利都灵Gi-ulio Einaudi出版社1977-1982年期间编纂的各册《百科全书》中。十篇文章全被《百科全书》收录,意义自然不凡。这些文章分别是《历史》、《记忆》、《古代/现代》、《过去/现在》、《进步/反动》、《神话时代》、《末世论》、《没落》、《历法》、《文献/文物》等。1986年,都灵Einaudi出版社将这十篇文章辑集成册出版,仍使用意大利文,书名《历史与记忆》。本书以其中四篇(《历史》、《记忆》、《古代/现代》、《过去/现在》)文章为骨架,形成了对历史的一个完整思考。文章首先关注的是信息,这在百科全书当中最为常见。本书开篇便是历史的历史,或者说是历史活动、历史思想、历史学家职业史。而首先要深入探讨的便是人类经历过的“客观的”历史——或日人类创造的或日奴役人类的“客观的”历史——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一个历史学科一暂不称之为“科学”——历史学家们和一些职业人士(最起码要是专业性的)便可以设法去驾驭过去的历史,可以对之进行思考、进行解释。

内容概要

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享誉国际的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继布罗代尔之后的第三代重要代表人物。1924年生于法国南部的土伦,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曾留学捷克、意大利和英国。1972—1977年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专精于中世纪史尤其是中世纪的文化、心态和感觉表象研究。主要著作有《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钱袋与永生——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历史与记忆》、《圣路易》等。

书籍目录

法语版序言
1986年意大利语版前言
过去/现在
一、心理学中的过去/现在
二、语言学中的过去/现在
三、原始思想中的过去/现在
四、有关历史意识中的过去/现在的总结思考
五、从古希腊到19世纪,欧洲思想界中的过去现在的关系演变
六、20世纪处在欲说还休的过去、历史的现在和让人憧憬的未之间
古代/现代
一、一对模糊的西方概念
二、在这对概念中,主要问题来自于现代这边
三、古代(古老)的模糊性:古希腊一罗马以及其他   四、现代与其竞争者们:现代与新、现代与发展
五、古代(古老)/现代和史学:前工业时期(6—18世纪)欧洲古代人与现代人的争吵
六、古代(古老)/现代和历史:现代主义、现代化、现代性(19—20世纪)
七、彰显现代主义的领域
八、现代主义意识产生的历史条件
九、现代的模糊性
记忆
一、种族的记忆
二、从口语记忆到文字记忆:史前记忆的飞跃
三、西方中世纪的记忆
四、从文艺复兴到如今:书面记忆和图示记忆的发展   五、当代对于记忆的颠覆
结论:记忆与得失
历史
一、史学的模糊性和矛盾
二、历史学的精神:人与过去
三、历史哲学
四、历史像科学:历史职业
五、今天的史学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历史与记忆》: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作者简介

记忆在社会界、文化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对历史编纂的基本形式产生过巨大影响。不过记忆转化为历史的过程却颇为不易。本书收入《过去/现在》、《古代/现代》、《记忆》、《历史》四篇专题论文,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反思历史学,深入探讨人类经过的“客观的”历史——或日人类创造的或日奴役人类的“客观的”历史——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史学与记忆进行思考与解释,体现出为了探究真相所需要的深邃的和反思的精神,证明了历史是一门科学。它具备一切科学的特征和一切专业的特征。这对我们关注史学前沿最新动向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中国史学充分借鉴西方最新学术路径。

图书封面


 历史与记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下文是我在《史学概论》课上所做有关《历史与记忆》一书的报告,欢迎批评指正。如果想要全面的理解一个史学家的史学理念,从他的生平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雅克勒高夫于1924年出生于法国南部的杜隆(Toulon),二战期间他在阿尔卑斯山内隐居,在这段时间中完成了最初的学习,于1944年进入索尔本大学修读文献语言课程,之前他已经获得了法文、拉丁文、希腊文三项科目的合格证明,只需要得到文献语言的合格证明就可以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但他发现文献语言课程太枯燥、刻板,不是自己喜欢的学问,就放弃了在索尔本大学的学习,于次年进入巴黎高等示范学院就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窥探到他对传统史学的排斥。从1950年开始他陆续更换了几次工作,后在里勒大学担任助教。从读大学开始到1954年的时间里,他赴荷兰、节课、英国、意大利等国游历或求学,拓展了学识与见识。同时,在布拉格访学的时候,勒高夫亲眼见证了“布拉格之春”,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彼时巴黎的知识分子中有不少共产主义信徒,相信共产主义是进步的、优越的。然而勒高夫在亲眼目睹布拉格被苏军镇压后,对共产主义“免疫”,这一点在他的史学著作中也有反映。1957年《知识分子在中世纪》出版,这是勒高夫的成名作,探究了中世纪大学和古代以来欧洲第一批靠其思想和教书活动维持生存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产生的情况。这部作品使他得到了“年鉴学派”的关注,1959年他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助教并进入《年鉴》杂志工作。随后从1962年起在巴黎高等时间研究院第六部任职,后来改组为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1969年起接过布罗代尔之任,与勒华拉杜里、费侯一起担任《年鉴》主编。1981年出版学术代表作《“炼狱”的诞生》,1985年出版《历史与记忆》,1887年获“国家历史奖”、1991获“国家科研中心奖”。现在仍然在世。勒高夫属于年鉴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主要从事心态史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从勒高夫的经历来看,他可谓不折不扣的“年鉴学派”学者,在年鉴派的学术机构和《年鉴》杂志中都处于领导地位。在介绍浓缩了他学术思想的《历史与记忆》一书之前,我想先简单的梳理一下年鉴学派、新史学、心态史和历史人类学的概念。年鉴学派——问题史学、人类活动史、跨学科(更多的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分歧在于精神方面)自希罗多德开始,虽然西方的历史编纂采取了不同的问题和叙述方式, 但叙事仍集中在政治与军事方面,兰克及其追随者的实证主义史学让社会文化史边缘化(??如何证明)。不过这一时代也有其他声音:米什莱和布克哈特分别写作的“文艺复兴史”探讨的内容就远不止政治史。这一时期的经济史家也是反对政治史霸主地位呼声最大的,一些刊物也被发表出来。社会学的新创立也让史家开始了对史学研究路径的反思。孔德、涂尔干都认为政治史对特殊事件过于重视,只能得到肤浅的表象。这些思潮对第一代年鉴学派创始人都很有影响。1928年《年鉴》杂志创刊,它最初的名字是《经济社会史年鉴》,创建者是吕西安•费弗尔与马克•布洛赫。马克布洛赫的代表作有《法国乡村史》、《封建社会》、《国王的触摸》,其中《国王的触摸》对国王借助触摸的动作治愈淋巴结核的信仰进行研究,运用了心理学、人类学的方法,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心态史学最早的来源。费弗尔的著作则借用了很多地理学的方法,把地理学引入研究之中。《年鉴》创立后逐渐成为一个史学流派的焦点,成功的标志之一是《法兰西百科全书》的出版,费弗尔出任主席。其中安托恩•梅列特所编辑的一卷有关“心态装备”的部分,后来对心态史影响很大。战后费弗尔获邀重组高等实践学院,他创建了第六部,第六部日后成为年鉴学派研究者的堡垒。布罗代尔便是在此时进入第六部,后来接替费弗尔的职位的。布罗代尔在他的博士论文《地中海》中已经提出了三种历史时段的观点,首先是人和环境之间几乎不动的历史,然后是缓慢变化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史,最后才是稍纵即逝的政治史,这也是他最著名的长、中、短时期理论。博士毕业后,布罗代尔与费弗尔共同领导第六部,并且侧重于经济史的研究。也提拔了很多后生,如勒华拉杜里和勒高夫。在以布罗代尔为领导的年鉴学派第二代时期,主要注重的是经济学方法在史学中的运用,如历史人口学和人口史、计量学方法的运用等都在这一时期兴起起来。1969年布罗代尔把权力交给了勒华拉杜里和勒高夫,从而标志着年鉴学派第三代的开始。菲利普•阿里埃斯的《儿童的世纪》将大众的注意力引向心态史,对历史人口学提出了挑战。罗伯特•芒德鲁对费弗尔的历史心理学有所继承并创新,雅克勒高夫和乔治杜比对心态史的研究逐渐占据主流地位。同时拉•布拉斯为代表的学者也在尝试将计量方法用于文化史研究。在这之后出现了向历史人类学的转向,最著名的或许是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试图写一份人类学意义上的历史社区研究——不是某一特定村落的历史,而是借助居民自身的话。这一代出现了学术零碎化的状况,一方面是心态史的重新发现、历史人类学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有政治史的回归、叙事的复兴。某些学者也因此指出年鉴派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心态史是勒高夫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心态史,从事此方面研究的人各有各的见解。心态(mentalite)在法文中有多重含义,既有精神状态,也有时代精神之义,是一个和“文明”一样模糊的词。第一代年鉴学派史家费弗尔就已经试图将心理学方法运用到史学研究之中,《拉伯雷的宗教:16世纪的不信神问题》中他试图厘清16世纪的时代精神,从而探讨拉伯雷是否有理性的不信神的可能性。布洛赫《国王的奇迹》中在谈论信仰问题的时候也讨论过心理学的作用。不过勒高夫自己认为心态史是从乔治杜比和芒德鲁开始的。两人合写的《法国文明史》中试图分析时代的心态,两人也分别开设过最早的“心态史讨论班”。芒德鲁认为:“心态史是人对世界的各种看法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更接近于世界观的研究。杜比认为:“心态是一个变化不定的和几乎难以界定的朦胧体,一个由形象、观念、成见和默认原则构成的混合体。”同时他也注意到了每个时代中有多重心态。阿里埃斯在关于避孕、性和死亡的探讨中也运用了心态史的方法。勒高夫自己的心态史研究则是成型于《为了另一个中世纪》书中的《教会时间与商人的时间》一文中,他通过对中世纪人们的时间观念进行分析,剖析了贯穿于整个中世纪的人们心态的变化。勒高夫对心态的定义是:“个人或人群无意识的精神内涵和不由自主的心理行为”。“一个晨曦微露的早晨,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离开他轻抚的床笫,悄悄回到他的城堡中去,当他经过一所教堂时,正好晨祷钟响,他因此心有所感,于是停下来,转而去参加弥撒并虔诚地向上帝祈祷。”去见情妇和去祈祷两者之间的道德差异在今天看来是让人吃惊的,但在当时可能并不被看做是虚伪的,而是司空见惯的。这种社会心态就是心态史研究的对象。心态史兴起有很多的原因,一方面是对第二代年鉴学派学说中经济决定论的厌倦,一方面也有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轻视精神价值分析的不满,再来还有对哲学式的思想史对社会生活脱离的不满。总的来说,心态史带来了新的史料观,扩展了社会史的研究范围,也为计量方法提供了一席之地。不过过分强调心态的作用、不分人群的讨论和由此带来的碎片化为题也是心态史受诟病的原因。历史人类学则在法国、美国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年鉴学派主要受文化人类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人类学和结构主义人类学影响较大。事实上,在勒高夫主编的《新史学》一书中,就有专门的一章讲“结构史学”。1968年以来《年鉴》杂志对历史人类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1969第6期“生物史与社会”,1971年第3-4期“历史与结构”,1972年第4-5期的“家庭与社会”,1974年第4期的“历史与性别,第6期的“支持人类学式的历史”,1975年第2-3期的“消费的历史”,1976年第1期“在死亡的周围”,第4期“法国的人类学”,1978年第5-6期的“历史学与安第斯社会的人类学”,1980年第3-4期“探究伊斯兰:历史学与人类学”。勒高夫眼中的历史人类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习惯的历史学”,其中既包含心态史,也包含他后来转向的意象史、价值史等多方面的内容,他也主张把这个概念进一步扩大到人类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新学科中去。历史人类学强调了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不过也有以文化代替经济和政治作为历史发展动因的嫌疑。作者也受到谢和纳语言学的影响。在辨析完年鉴学派、心态史和历史人类学之后,让我们来看看勒高夫的这本书。此书是勒高夫为1977-1982年期间编纂的《百科全书》所撰写的文章合集。《百科全书》为意大利都灵Giulio Einaudi出版社出版,原文为意大利文。被收录的文章共10篇,包括“历史、记忆、古代/现代、过去/现在、进步/反动、神话时代、末世论、没落、理发、文献/文物”十篇。本书收录的是“历史、记忆、古代/现代、过去/现在”四篇。在前言中勒高夫已经明确的指出文章讨论的历史学就是“历史人类学”。由于是为百科全书所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论文,因此具有词条式的性质,在阅读的时候要充分理解这一点。“过去/现在”所占篇幅不长,阐释的是时间观念问题。作者从心理学入手分析时间观念是如何被建构的,又从语言学角度证明了一个时代对时间的观念蕴含在时态的运用中,接下来谈及原始思想中的神话、宗教仪式为自己的人民构建现在与过去的概念。古希腊文化中的时间意识指向的是黄金时代和英雄史诗年代,基督教末日的观念则影响到中世纪人对现在观念的认识,直到启蒙时代以后进步的理念才进入历史,历史才转向未来。20世纪则处在渴望对过去复兴、怀旧的情绪和要求现在发展的情绪中。“古代/现代”是一对西方的概念,非西方国家的现代理念是由和西方接触而产生的。古代是一个包含智慧与衰老双重含义的概念,现代则产生于和古代的决裂。古代现在被定为成古典时期,也就是古希腊-罗马时期,而过去古代还有种种含义,比如基督教的古代便是对应《新约》的现代。自文艺复兴开始古代的概念改变了,主要用来指”古希腊-罗马以及一个人文学家们认为应当要加以校方的堪称典范的古代。““现代”一词常常与其它词汇如“新”、“进步”等相伴并相互竞争。在整个近现代历史中,现代不仅和古代成为反义词,也和传统成为反义词。勒高夫还在这一章中就“现代主义”、“现代化”和“现代性”的三个概念产生的历史内 涵做了归纳总结。现代主义含义有三层:西班牙文化中的文学运动、艺术创造中的“现代风格”和基督教特别是天主教中关于现代情境下的教义争论。现代化则是非西方世界接触西方后产生的概念,有日本式的均衡的现代化、伊斯兰世界式的矛盾的现代化和印度式的探索的现代化。现代性则是”历史中的诗意、转瞬即逝中的永恒“,与时尚、风流联系在一起了。现代生活的两面:自信的创造和不停地怀疑。现代性的意识产生于与过去的断裂,但是却总是被过去和历史缠绕。因此现代是个模糊的概念。过去、现在,古代、现代都围绕着时间和认同的问题,记忆这一部分也同样是关于历史和时间问题的研究。勒高夫从心理学出发,从个人记忆转变为集体记忆,再转入到历史记忆,原始社会中的记忆基本属于口语记忆,但图解和书面的记忆也有一定功能,保存的是关于群体身份的记忆,往往以神话形式出现;关于名门望族的记忆,通过家谱传承;关于知识技术的记忆。之后中世纪时期,口语记忆与书面记忆基本均衡,但功能发生了改变。纪念性建筑和书写材料出现,首先是用在历法和标注距离上,其次也与君权密切相关。文字记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王们开始设立档案文件,中世纪文学也开始兴盛,但识字者不多,口头记忆仍然必要,阿奎那也因此发明了著名的记忆法。现代阶段由于印刷技术提高和文盲的减少,书面记忆获得大发展。无论是对个体还是集体记忆,人们对记忆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同时,由于认识到记忆是集 体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之一,对记忆权利的争夺也日渐激烈。国家的节日、民族的语言、国家档案馆的设立及对公众的开放、口述史的再生、历史研究的深入等等都显示记忆在生活中的重要。在罗曼语言中,历史表达的是多重含义:对过去的调查、已经完成的事件、对过去的复述。很容易混淆在一起。在这里作者插入了对历史哲学的批驳,企图通过先验论和非常笼统的科学研究观来研究历史是行不通的。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探讨了史学的模糊性和矛盾,这些矛盾包括史学中现在与过去的关系(只要历史在不停的重构过去,就是关于过去的科学)、过去的人为性和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多样性和单一性、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用以解释上一段备用)“从历史学出现的最初黎明时代起,我们就是以真实来评判历史学家的”(第 196页)。但这种历史的客观性却不意味着只是一种纯粹对事实(faits)的依从。因为历史事实往往需要历史学家的问题意识的引导,是在研究中“构建” 出来的。历史事实只存在于历史问题之中。为了保证历史研究的客观性,专业领域里的互相监督和检验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通常以一个同样的“历史”为名来称呼 的历史中,事实上存在着两个历史,一个是作为民众集体记忆的、常被神话化了的、时序错置的历史,另一个是经历史专家研究过的历史,这种历史应该会有助于澄 清集体记忆中的混乱与错误。在民主的时代,史学自然会越来越关注被以往历史所忽略的“小人物”的历史。与其它学科的交往、现代技术如音像技术的发展,都为 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课题和机缘。勒高夫自己便极力推动一种包括社会学方法在内的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史学的一个传统的重要问题就是对文献的鉴定,在 这方面,那些新技术和新视角也提供了助益。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像其它学科一样,需要有一般性的概括,但史学的对象却是个别的人和事件,这自然构成史学的一个 紧张。对历史事实的独一性的认识给历史研究带来三种结果,一是对事件的首要性的强调,二是对那些个人特别是伟大个人之历史作用的偏重,三是由此将历史化约 为一种叙事(narration)。而对作者来讲,历史的叙事只是漫长的历史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在历史研究中,历史的想象是不可缺少的,但历史并非小说, 历史研究中的想象应该如同数学家所具有的想象,是一种科学的想象,要建诸在文献研究之上。长久以来历史学家们便试图构筑某些历史解释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 是“历史的意义”和“历史的规律”这两个原则。这种对历史确定性解释的企图,在十九世纪的历史主义中达到了高潮。(用以解释上一段备用)历史学的精神则主要关注人与过去之间的关系,勒高夫也将历史精神称之为历史文化,主要的概念有时间观念、历史态度。勒高夫从”没有历史的社会“(原始社会、印度)开始,分析了各种历史观念,包括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中世纪城市、文艺复兴、大革命的时间观念,和19世纪以来的历史主义与民族感情思潮。历史哲学部分则是作者从一些个人思想(修昔底德、奥古斯丁、博絮埃、维柯、黑格尔、马克思、克罗齐和葛兰西),学派(奥古斯丁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潮(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挑出例子进行分析。不过我没有太搞清楚,为什么勒高夫在强烈反对历史哲学的同时又要专辟一章讲述历史哲学。(内涵不同?)接下来,历史职业一节则零散的讲述和做专业历史学家有关的几个问题,一是文献的取舍与分析,包括考古学新材料的使用和对文献失宠的研究,二是比啊年学的意义,三是“博学”研究的发展。现如今有诸多辅助学科的历史则成为了现在的“博学”文章的最后部分是“今天的史学”,勒高夫叙述了当代史学的各个思潮,当然大篇幅的介绍了“年鉴学派”和史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以及对当代史学新思潮的反思:政治史的回归、叙述的回归、主体的回归等。 雅克•勒高夫,《历史与记忆》(方仁杰、倪复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郑智鸿,《雅克•勒高夫的法式新史學》,臺北:唐山出版社, 2007 雅克•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 》(姚蒙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 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雅克•勒高夫“《年鉴运动及西方史学的回归》”(刘文立译),《史学理论研究》,1999(01) 刘文立,“《年鉴》运动史学家勒高夫访谈录”,《法国研究》 ,1995(02)  周莽“‘新历史’与另类的勒高夫”,中华读书报,2002(4.4) 吕一民,“法国心态史学述评”,《史学理论研究》,1992(03) 周秋良; 胡鸿保,“历史人类学:史学还是人类学”,《求索》,2010(02)  周启琳,“模糊而又清晰的心态史”,《世界文化》,2006(09) 徐浩,“历史是文化——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史学理论研究》,2008(2)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研究正好需要,解决燃眉之急
  •     勒高夫的学术史综述=-=翻译硬伤好多。柯林伍德的《历史理想》……
  •     书不错,价格贵。
  •     这本书真是不错的的。
  •     这本书刚拿到不久,还没看完。从已读的部分来看,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内容细致、绵密、生动,对于思考历史、文化和社会记忆问题很有启发。而且译文也很好。
  •     历史与记忆
  •     在“东拉西扯派”里,这本书算写得差的
  •     得慢慢咀嚼
  •     历史学白痴看这书纯粹就是自找pia……
  •     不知道是自己知识面不广,还是翻译问题,总之看起来很吃力。
  •     人类学社会学的经典选编,很值得学习的一本书 比起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要浅显一些 更适合初学者
  •     引发我思考“历史是什么?”
  •     书刚收到,总体看上去不错,还没有仔细看,客服及时和我联系,服务态度好。。。
  •     一本工具书吧这样,对社会学的记忆研究有一些概念定义上的借鉴意义。
  •     刚看了十几页,觉得买得还是很值的。喜欢。
  •     需要认真读,继续。
  •     年鉴学派
  •     作为一本为百科全书编写的条目集,恕我大胆说一句看起来真是枯燥乏味啊!而且在讲到英法德意的时候历史就是历史学家,讲到“第三世界”(包括中国)的时候历史就变成人民大众的历史观了,这样好吗?可见确实是形式决定内容啊~
  •     干法语,干年鉴五
  •     半本没有读下来,毕竟我不会去详细探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吧……难免会断章取义的……
  •     史家名著
  •     选译自百科全书词条,过去/现在、古代/现代、记忆等概念域语义流变、学派分合,格局宽广,引证宏富,线索繁多,议论简略,宜作指南。第四编精要概述史学中基本二元对立、历史哲学脉络和方法论。成文年代所限,皆显陈旧。中译尚流畅,专名多不符,奇葩硬伤屡现(见下)。
  •     这学期第一本书 云里雾里 ……真佩服研究理论的那些人
  •     历史是个长期的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同时也是一门趣味盎然的艺术。历史概念的构建是建立理论框架的基础,需要我们对常识及经验主义陌生化从而才能更好的重建。
  •     夫人个人一二一日热液 热液erudite二u
  •     又是勒高夫!
  •     一位朋友介绍的,翻过,要细看。
  •     喜欢这本书,一开始对于时间的探讨就吸引了我,关于记忆的论述也很好。正在读,感觉不错。
  •     翻译稀里糊涂,抑或是我读的稀里糊涂。
  •     从高层次描述了历史与人们记忆的关系,深得社会学学生去研读
  •     璧:
    1、从法国权威出版社——加利马尔出版社法文版译出,具有权威性;
    2、译者较为流畅的法—中翻译,增加了译本的可理解性和可读性;
    3、世界级的学者——雅克?勒高夫的关于历史核心性话题的讨论,令人着迷;
    4、素雅且较精良的装帧,相信能让钟爱此类书的读者倾心

    瑕:
    1、严格地说,译者不是位内行专家——他是大连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的教授,而不是精于法国历史尤其是历史这门学科的研究者或资深人士,这一点从译者的著述清单(详见“中国知网”)和书中他对历史专有名词的翻译可窥探出来(如他将拉丁文“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译成“德国历史文物”;实际上应为“德意志历史文献”,等等;需知,这个拉丁专有名词指的是一个大型的中世纪乃至历史研究原始文献集,其容量非一单独书柜甚至小房间不能纳下,在西方学术界,只要是这方面的研究者,对它的名字都了然于心,在我国,起码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的学者要熟知才是)
    2、鉴于本书有待进一步阅读,因此意见暂列如此。
  •     建构与重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