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学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全球史学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7301162033
作者:[美]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王晴佳,苏普里娅·穆赫吉
页数:49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民族”一词在法国革命中获得了完全不同的内涵,即由公民组成的国家。赫尔德把“族民”看做一个有机的单位,是超个人的,但像个人一样经历了从生到死的若干阶段。他对启蒙主义的抽象理性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强调非理性和情感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一个民族的诗歌是其特征的主要体现,这种诗歌产生得越早,越有原创性,受到文明的污染越少,因而越有价值。后来的德意志和斯拉夫的民族主义者对赫尔德所做的解释是为了用来证明他们否定西方启蒙主义的民主价值观的正当性。但是,赫尔德对法国革命非恐怖主义的早期阶段是持欢迎态度的。他批评欧洲强国的扩张摧毁了如美洲印第安人等土著民族的文化。小结在结束有关西方史学的这一节时,在面临我们所指出的如此之多的差异时,要定义什么是西方的史学,显然很困难。但是,要指出18世纪的哪些方面属于现代性是比较容易的,尽管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而且是不完全的。科学思想的方向性变化给历史方法带来了影响。科学的方向性变化也推动了历史思想和写作的世俗化,尽管宗教在其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上,现代化的进程尚未完成。因此,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诞生与旧的制度和观念互相并存着。然而,欧洲人对其文明肩负的特殊作用形成了一个共识,而这种共识被用来为殖民化和帝国主义进行辩护。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们往往将历史编纂的历史视为西方独有的创造.但这样的说法已经不合时宜了。这本新书是个重大的贡献。有助于我们从全球的角度理解近现代历史写作的发展。  ——Dr.Damel Wooff,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本书内容广大博识。立场客观公正,意在建构跨国联系。将有利于活跃和丰富当代的史学争论,是一项真正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  ——Dr.Dipesh Chakrabaty,美国芝加哥大学

内容概要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Georg G. Iggers),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校区荣退教授,欧洲思想史、史学史和史学理论领域的著名德裔学者。曾著《德国的历史观念:从赫尔德至今的历史思想传统》、《欧洲史学新方向》、《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等书,并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十多种文字。
王晴佳,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国际史学史、史学理论委员会理事与秘书长。长于比较史学史、史学理论和比较文化史,主要著作包括《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台湾史学五十年:传承、方法、趋向》、Inventing China through History: the May Fourth Approach to Historiography等。
苏普里娅•穆赫吉(Supriya Mukherjee),现任教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对印度近现代史和当代社会有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杨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前言和致谢
导论
第一章 世界各地的传统:18世纪一览
第二章 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史学在19世纪西方、中东和印度的兴盛
第三章 19世纪的学院派史学与历史研究的职业化:西方和东亚历史研究的转型
第四章 两次世界大战阴影下的历史写作:历史主义与近代史学的危机
第五章 民族主义史学的普及:20世纪中东和亚洲的历史研究
第六章 战后史学的新挑战:从社会史到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
第七章 20世纪末亚洲和中东的历史学
第八章 冷战后的史学,1990—2007:批判性的回顾
名词解释
推荐阅读书目
索引

编辑推荐

《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作者简介

两个半世纪以来,全球的历史写作和学术研究是否经历了一个西方化的过程?
基于自身的传统,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学家如何对西方的影响进行采纳或予以抵制?
本书试图解答上述两个问题。这是第一本采用比较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史学史著作,不仅研究了西方的史学流变,也考察了亚洲和中东悠久的史学传统,以及从拉丁美洲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等非西方世界更地方化的史学发展。
以考察18世纪末尚未受到西方影响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思想和写作传统为起点,本书继而对通过贸易和帝国扩张而开始输出的西方历史观念产生的作用,以及19世纪和20世纪职业化历史学与“科学的”历史学在全球的兴起进行了剖析。作者提出,其间所发生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吸收”过程,而是与各地悠久的知识和文化传统相融合的过程,而且往往是出于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的考虑,例如民族主义。最后,本书转而讨论了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向西方史学的“客观性”和“进步”范式提出的双重挑战,并批判性地考察了这场挑战对历史学家的信念——以忠实地展现过去为使命——将造成多大的破坏。
人们往往将历史编纂的历史视为西方独有的创造,但这样的说法已经不合时宜了。这本新书是个重大的贡献,有助于我们从全球的角度理解近现代历史写作的发展。
——Dr. Daniel Woolf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本书内容广大博识,立场客观公正,意在建构跨国联系,将有利于活跃和丰富当代的史学争论,是一项真正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
——Dr. Dipesh Chakrabarty
美国芝加哥大学

图书封面


 全球史学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是我翻译的一篇书评,前半部分对全书内容做简要概括,后半部分是对全书的几点改进建议。原文作者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Stefan Berger教授,发表在German History 2009年第一期上。我写论文用到这篇文章,就翻译出来,如果对大家有一丝帮助,我不胜荣幸。由于本人水平非常有限,肯定有很多翻译不当之处,还请原谅。原文链接:http://gh.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7/1/174.full..............................................................分割线..................................................................这确实是一部勇敢的(courageous)著作——它是第一部尝试描述从18世纪晚期到现在的全球史学史的综合性著作。它关注的不是单个历史学家的著作,而是对产生历史文本的不同政治、社会和思想背景进行简要概述。全球化和现代化是本书的两个主题。现代化被描述为“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制度模式”,被简化为三次革命:科学的、政治的和工业的。这些都发生在西方,而全球化则是这样一种叙述:西方化的扩散和紧随其后的对西方的抵制和各种形式的改造吸收。因此,从1800年左右到现在西方和非西方历史文化的互动才是这本书真正关注的焦点。第一章考察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史学传统。书中作者描述了西方自18世纪以来不同形式的批判历史学的发展,讨论了中东史学的主要流派,驳斥了西方关于印度自身不会产生史学的观念,记录了东亚和东南亚从儒家思想到朝代史和考据研究的历史写作。可能美洲被视为西方的延伸,所以没有美洲的内容,同样也没有非洲。民族主义和历史写作之间的紧密联系是第二章的主题。历史被国家和以民族运动的方式所控制,以使得现存和充满野心的民族国家合法化。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最初的紧密联系在19世纪后半期逐渐消失。民族主义同样改变了穆斯林史学。伊斯兰史学的现代化同时包括寻找史学遗产和教育改革。印度的历史学家利用民族主义史学来对抗西方为殖民统治的正当性所做的辩护。第3章讨论了西方历史写作“科学化”形式的发展,区分了由实证主义、历史学派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且探讨了东亚对这些方法的吸收。日本在朝鲜的“东方策略”(Orient)激起了民族主义反应。同时西方史学中强烈的民族主义在一战中达到新的水平,两次大战之间将目睹各种对传统史学形式构成挑战的史学的崛起,这将在第四章讨论。这些挑战有时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它们被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引进,特别是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对理性思想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及早期年鉴学派都讨论到了,但是读完这一章让人有这样一种感觉:将西方历史写作划分为国家是规避比较而不是鼓励。历史写作和民族主义的紧密关系同样是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的中心。第5章讨论的是中东、东亚和东南亚以及印度的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历史写作,第6章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各种超越民族国家史学范式的尝试。西方各种形式的社会史,1970年代和80年代的文化转向,微观史学,历史人类学,女性史学,后殖民主义史学,下层研究,后现代主义——对战后史学主要趋势有一个简要清晰的概述。第六章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第一次在本书受到关注。非洲现代史学的出现是和挑战非洲没有历史的欧洲观念联系在一起的,而依附理论的影响和下层研究则是仅有的几页对南美洲关注的内容。第七章和第八章继续讨论史学中民族国家为中心的衰落这一主题。在中东,伊斯兰主义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衰落导致了衰落,跟冷战以来取得的成绩一样多。关于后者,作者强调了历史研究的国际化、社会史中跨国方法的采用,还有世界史和全球史的崛起。冷战之后,职业历史学家毋庸置疑地从先前的以民族国家为中心转移开来。然而,这就回避了一个问题:去除民族历史是否被更广泛的形式所接受,比如电视、电影院和博物馆。毕竟,令人震惊的是,民族史仍然主导欧洲许多地区的电视频道。该书作者倾向于认为在整个20世纪直到现在,民族主义史学存在于更广泛的史学文化之中,但是直到这部书的末尾都充满了对史学中的民族主义缓慢衰落的乐观评价。这本书达到如此多的成就,对它批评似乎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考虑到史学现状,没有人能够更好的客服欧洲中心论,以及采用一个更加全球化的视角来开始这个艰难的任务。1960年代,格奥尔格·伊格尔斯通过他那本关于德国史学的开创性的著作为史学定立了一个标杆。四十年之后,他仍然位于职业历史学的巅峰状态,还有他的得力助手王晴佳和苏普里娅·穆赫吉。然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反思历史学的宏观比较在未来能发展到何种程度,接下来的几点就必须予以重视:第一,章节之间也许可以采用一种更加比较的方式进行组织,这意味着减少分化为不同的(通常是国家)叙述形式——这种叙述方式通常将不同国家史学平行叙述而缺乏真正的比较视野,而且培养出史学编纂中的民族意识,这是(现在仍占主流)民族史学史的标志。也许本书缺乏结论并不是巧合。一个更加系统化的比较框架使作者能够得出更有力的整体结论。在本书着力强调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后,读者可能会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这些理论建构是否保留大量的西欧中心论?难道不是这些理论建构导致作者从西方往外看?难道它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反过来看也有可能:从非洲、亚洲和世界的其他地区看到欧洲,以及对西方的“地方化”范式?导言中声称的这部书将为读者判断史学著作将走向何处,但是大体上没有做到。这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要想有意义地组织材料必须已经接触过大量历史。这在未来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第一次以全球视野写作史学史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人们不会因为它没有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提供新的和有价值的视野而贬低这部书的价值。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伊戈尔斯和王晴佳的合著,是包括了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史学史,这很难得,以往的史学史,中西分界太明显,没有一本囊括中西史学的史的著作,这部书可以说弥补了空白。书封面有破损,唯一的遗憾。
  •     导论明晰。视野宽广,欧美外尤重中日韩越印及伊斯兰;主线凸显,国族主义、科学建制化、现代化/全球化与反西化互动关系为框架,多重交织而梳理清楚。欧美部分概括与他书相仿,其他区域颇可参考。文献丰富新鲜,翻译难度大表现佳,编校疏失不少。全球史书写建议笼统,方向可期。
  •     比较史学研究,还不错。
  •     有些难懂。建议有一定学术基础的人读。初学者理解会有些难度。
  •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西方史学史研究领域的真正的专家学者,该书首次将史学史的视野投向全球视野,确实有重要的学术突破。值得阅读和学习!
  •     长长的注释、书单和名词解释,作为教科书真的很厚道
  •     权且一看吧
  •     想法不错,可惜实践有限,没能实现目标...
  •     可以当成各国史学史的普及读本,写得蛮全的。
  •     是有关史学写作方面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写作方式。
  •     忘标了真糟糕
  •     1、图书做得不错:先用线订然后胶装的,比较负责。2、号称480页,实际正文估计300多页而已:篇后、书后各有很多参考与索引,我不喜欢。3、内容不评价了,诸位自己买书看好了,嘻嘻~~~~
  •     那点东西不停地写不停地写
  •     一本关于史学的全球史,非常值得专业人士一读。
  •     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结合
  •     文章内容不算很高深,很多只是简单的论述,也许内在蕴含了作者在范式等等方面渴望的突破,与传统的史学史著作相比,增加了诸如伊斯兰世界、印度甚至朝鲜的一些史学史介绍,不过这些内容没什么意思。
  •     何谓“史学”,语言的迷惑性、含糊性,没有几人可以深入地讲清楚。也许真如有的人说的那样,语言之间是不可翻译。一旦翻译,我们的世界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语言的世界里,我们从来没有真真切切的、赤裸的面对这个世界。但是我们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因此,在不可以的可以下我们还是会交流的。近代以来,西方的伟大和强势,使得这个世界的绝大数的人都接受了西方世界关于历史的叙述,但是这这种的叙述的状况是如何的呢?我想是很难说的。也许有的人可以把握西方西方历史叙述的真谛,有的却是依旧沉迷在自己的民族的历史的叙述之中,只是用了西方的形式。这本书,立足于近代以来的历史的叙述,是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读,以了解这个世界对于历史叙述的思考。
  •     看过英文版,不知中文版译的怎样
  •     不错,是正品,很高兴
  •     被伊格尔斯大名圈粉,这本书读来,行文略有些衔接问题。相信我,印度和奥斯曼部分的史学写的最无趣,而且语言拗口。最爱后现代主义部分和实证主义主义史学
  •     视野广。
  •     视野很广阔,条理也很清晰,就是有些翻译还存在点英式语法。
  •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经典著作,学历史的作为收藏可以。
  •     有点空,不是这样子的
  •     史学史,让我们知道更多
  •     把西方主流史学的发展脉络梳理了一遍,适合那些被各种“社会经济史”、“计量史”、“微观史”搞得云里雾里搞晕的人。虽然读后仍对很多理论不解,但心理上已不觉那些XX史流派有多么神秘。已不再理解了近代西方史学源流,对理解20世纪中国史学演变大有裨益,毕竟我们长期在后面跟着捡人家丢下的东西。
  •     可以做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的教材用
  •     史学理论入门佳著
  •     比国内的西方史学史好的没影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