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中国史学史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208057746
作者:蒙文通
页数:198页

章节摘录

周秦之际,百家竞鸣,至汉则定一尊于孔氏,此道术之由歧而之一。班固称:“尊其所辟,行其所知。”而鲁丕曰:“说经者传先师之言,非从己出,若规矩权衡之不可枉。”其拘固极于是欤!魏晋以来,家法之学废而异说大兴。故萧子显曰“江左儒门,参差互出”,非复株守师说之旧也。张思光曰:“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则几欲并孔子之席而夺之,尚何有于汉师之法?阮籍曰:“礼非为我设。”则已欲并名教而泯之,又何有于孔氏?此道术之由合而之歧。宇宙间固未有一息之不变,此理之恒,无足异者。乃小知浅见者流,以立异善变自矜,而迂固者又惕然忧之,岸然拒之,均之隘矣。是不知无时而不变者也。变汉儒之学者,始于刘表,大于王肃,而极于札预、王弼、范宁、徐邈。刘表在荆州,集綦毋问、宋衷、司马徽诸儒,为《五经章句后定》,是后反康成异汉说者,莫不渊源于荆州,而子雍其最也。杜预、韦昭而下,集解之风大倡,莫不检取众家之长,而定一是之说。专家之学启、,而异说纷起,江左以来,遂滔滔莫之能止。王弼、何晏,祖尚玄言,其源亦本于荆州之尚《太玄》,而名理之论张,视东汉名物训诂之学若土梗。清谈之风,遂被江左,《老》《易》大兴,儒术遂黜焉。何晏以圣人无喜怒哀乐,锺会等从而述之。辅嗣之论则曰:“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也。”其答裴徽之间则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为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则王氏论尚矣。虽唐之李翱、宋之程颢,何以加诸。流风所播,崇庄老,贱六经,又未必得王氏之旨也!然排儒家,贱礼义,其源尚不始于清谈之道家,杜恕言:“今学者师商韩而尚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则始排儒学者法家也。荀或曰:“桓灵以来,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宽,故不摄,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傅玄曰:“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则自崔宣、仲长统以来,已开崇法轻儒之渐,而极于丁仪、刘虞之先刑后礼论。汉代传统思想先已动摇。魏武之令曰:“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又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又曰:“今天下得无有高才异质、堪为将相,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举所知,勿有遗失。”则所以贱名检、轻礼义,自法家之说倡之,魏武持之,固不起自嵇阮道家之徒。自汉末以来,儒家之说已坠,异说以兴。始法家,次道家,言墨家者有鲁胜,言名家者有刘劭,管辖之于数术,华陀之于方技,阮武、姚信、锺繇、陈群之流,百家之说,莫不并起。技巧滋益,释道踵武,则思想之解放而为变古者极矣。文也,史也,靡不革新。于是马班抑坠,而干宝、孙盛巍然为五百年史例中兴。盖一切学术均变,而史学亦不得不变,哲学盛而史亦盛也。

前言

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世纪出版集团倾力编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宗旨亦在于此。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与之呼应,“世纪前沿”着重关注二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学术思想的重要论题与最新进展,展示各学科领域的新近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潮演化的各种向度。“袖珍经典”则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大学经典”依据中西文明传统的知识谱系及其价值内涵,将人类历史上具有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编辑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读本,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为塑造现代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倾力尽心。“开放人文”旨在提供全景式的人文阅读平台,从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面向调动读者的阅读愉悦,寓学于乐,寓乐于心,为广大读者陶冶心性,培植情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由此,我们深知现代中国出版人的职责所在,以我之不懈努力,做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

内容概要

蒙文通先生(1894-1968),四川盐亭县人,早年毕业于四川存古学堂,曾从今文经学大师廖平、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学习,而尤受廖平学术的影响,成名后又向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问学,出经入史,转益多师,形成了自己贯通经、史、诸子,旁及佛道二藏、宋明理学的学术风格,成为20世纪少有的国学大师之一。20世纪20年代起,蒙先生先后任教于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等校。40年代曾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除继续担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外,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著有《古史甄微》、《经学抉原》、《古地甄微》、《古族甄微》、《儒学五论》、《道书辑校十种》、《巴蜀古史论述》、《先秦少数民族研究》等专书和论文数十篇,后集为多卷本《蒙文通文集》。

书籍目录

序(蒙默)中國史學史緒言第一章 晚周至漢  一 周代學術發展之三階段  二 論《尚書》之傳寫與體例  三 晚周史學三系  四 東方前期文化與史學  五 晚周各派之歷史哲學  六 魯國史籍與諸國史籍  七 《左》、《國》莆萃之史料(原缺)  八 《世本》與《史記》  九 雜家學說與司馬遷(原缺)  十 司馬遷與班固(原缺)第二章 六朝至唐  一 魏晉之學術與史學  二 史學與江左洁談  三 史學與六代儷文  四 史學家之民族國家思想  五 史家之君臣觀念  六 史例之進步  七 史體之發達  八 史識  九 南學、北學與古史學(原缺,用《漢以後有關古史之著作》補列於此)  十 北朝史學  十一 唐修《晉書》、五史與《漢書》學(原缺)  十二 劉知幾與張太素(原缺)第三章 中唐兩宋  一 天寶後之文、哲學與史學  二 《五代史》、《唐書》之重修與新舊史學  三 《春秋》與史學(原缺)  四 孫甫與司馬光  五 史底(原缺)  六 新學、洛學、蜀學與史學  七 南渡女婺史學源流與三派  八 義理派史學  九 經制派史學l  十 事功派史學  十一 金華文獻之傳(原缺)  十二 西蜀、江西之史學(原缺)  十三 三派末流與官修宋、遼、金、元各史(原缺)第四章 明清(全章原缺)  一 正德、嘉靖以後之學術與史學  二 義理派之史學  三 考據派之史學  四 道、咸學術與史學再興  五 歐亞交通與蒙古史及中亞史  六 近世史學之動向附錄《天間本事》序(宋略)存於

编辑推荐

《中国史学史》:世纪文库,世纪人文系列丛书。

作者简介

本书是蒙文先生关于中国传统史学的集中论述,着重于史学思想、史学方法及其与当时各种学术思想的关系,在以梁启超、金毓黻等为代表的书目解题式研究之外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之言。本版除收录《中国史学史》稿外,另收录多篇相关论文,其中有的系首次出版。蒙文通(1894-1968),原名尔达,四川盐亭人,现代著名学者,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经学抉原》等。

这是第一部把历史学的发展,置于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史这一广阔领域里进行考察的史学史。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对于我国古代史学的研究,虽然不断有论著发表,其中绝大多数是就某一史书、某一史家或某一史著体裁进行的研究。名之为史学史的专著,基本上是史学名著的介绍。蒙先生的这本著作,是一项没有先例的重要创举。

图书封面


 中国史学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中国史学史还可以这样写——读蒙文通《中国史学史》向 燕 南据称,法兰西哲人米歇尔•福柯,曾因看到一部阿根廷短篇小说引述的中国古代类书中的动物分类,在感受到“另一思想体系的奇异魅力”同时,亦想到了“我们自己(现代西方)思想的界限”,想到作为一个西方人,“那样思维的绝对不可能性”,并随之引发这样的反思、诘问:现代西方人又是如何整理各种现象的?现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会是一成不变的吗?当然,我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因之而生发出种种“东方主义想象”,但是,福柯提出的不同知识类型及其背后不同思维系统之间的不可通约性,仍然具有警示我们反思自己学术研究的意义——以一种预设的西方/现代知识学科体系,是否真的能准确地说明中国的传统学术?这种预设的知识体系,在解释中国传统学术时,是否也面临着知识或思想界限的窘态?作为“非形式知识”(non-formal knowledge)的人文科学,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来说,如果不极端地说具有某种不可通约性的话,也应该承认各自知识体系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因之,我们对传统学术的研究,就有必要突破为西方强势话语预设于我们思维中的学科畴域,或各成边界的学科容器当中,尽可能地将传统学术置于它所应在的知识体系和思维系统之中——也许这些知识体系和思维系统现在看来有些“荒诞和虚幻”,但它却有可能更符合历史的真实。这也是我阅读蒙文通先生《中国史学史》时所想到的。说起来,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提出,也是上个世纪初的事了。当时,先是于1919-1920年间,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朱希祖开设的“中国史学概论”,讲授“中国史学之起源”、“中国史学之派别”、“历史哲学”等内容。六七年后,率先撅起“史界革命”大纛,发动“新史学”革命的梁启超,在其《中国史学研究法补编》中,又明确提出“史学史”的学科,将之视为文化专史中“学术思想史”中的一个分支,并申述将史学史视为学术思想史中独立分支的理由说:“史学,若严格的分类,应是社会科学的一种。但在中国,史的发达,比其他学问更利害,有如附庸蔚为大国,很有独立做史的资格。”同时,梁氏还提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基本内容,包括“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与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等四个方面。可以看出,这里,无论是率先将中国史学史课程搬上大学讲堂的朱希祖,还是明确提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梁启超,其所谓的“中国史学”,实质都已脱离开传统“经史子集”知识体系,不再辨章学术,考镜其源流之所自来,不再推重通经致用的宗旨,而于不自觉中,转入了西方/现代的学科体系思维模式,切割史学,置入在新的学科容器之中。自此以后直至今日,尤其是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作为历史学的二级学科之一后,在这种西方/现代学科话语权威的统治下,其流风所被,撰述中国史学史者,似乎很少反思这种孤立地探讨史学问题的合理性,反思这种学科思维之履,是否符合中国传统史学之足。于是,我们体会到了蒙文通氏的另一种中国史学史写法的学术价值和魅力。蒙文通氏的《中国史学史》,是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执教于国内各大学讲授“中国史学史”一课的讲义,其中基本部分撰述于1938年任教成都国立四川大学,后又陆续有些补写内容。关于《中国史学史》,按照蒙先生《跋华阳张君〈叶水心研究〉》文所说,是他受了同乡友人刘鉴泉咸炘先生的影响,学宗章实斋,而喜研讨乙部之学,号称其“后寓北平,始一一发南渡诸家书读之,寻其旨趣,迹其途辙,余之研史,至是始稍知归宿,亦以是与人异趣。深恨往时为说言无统宗,虽曰习史,而实不免清人考订獭祭之余习,以言搜讨史料或可,以言史学则相间云泥也。于是始撰《中国史学史》,取舍之际,大与世殊,以史料、史学二者诚不可混并于一途也”。从蒙文通氏的这番自白可以看出,其撰述《中国史学史》,并非要以西方/现代的学科思维,说明或解读现代学科分类下的历史学科,而是要深入到传统学术的语境中,“迹其途辙”,发覆“历代诸观史之哲识,论史之裁断,著史之体制,纂史之义例”,寻绎传统史学之所以作之深旨宏趣,针砭时受西方实证史学影响,而甚嚣尘上的“史料即史学”的观点。蒙氏《中国史学史》的撰述,既然采此宗旨,其“取舍之际,大与世殊”,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于是我们所看到的蒙氏《中国史学史》的面貌,也就很自然地脱出西方/现代学科思维的笼罩,不再仅仅就现代学科视域的历史学,孤立地叙述各代之史家、史著及修史制度,或以西方学科话语讨论历史的编纂与叙述等问题,而是将传统史学回置于其所发生的学术语境,或学术之“场”中,蠡测史学在传统学术大流中的运动,追求对传统史学的“通识”。其具体方法,蒙默先生概括有三则:“一则曰以治诸子之法治史,二则曰必通观乃能看清历史脉络,三则曰事不孤起必有其邻。”于是中国史学史的盛衰流变脉络,不再是孤悬一线于时空之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是与其他传统学术,诸如经、子、文、玄等,相互勾连条贯的有机运动。其中如“晚周史学三系”、“东方前期文化与史学”、“魏晋之学术与史学”、“史学与江左清谈”、“史学与六代俪文”、“天宝后之文、哲学与史学”等,尤其是讨论两宋史学的“孙甫与司马光”、“新学、洛学、蜀学与史学”、“南渡女婺史学源流与三派”诸节,均反映出蒙文通先生竭力在特定的学术语境中勾画传统史学的历史面貌。可惜其中“杂家学说与司马迁”、“南学、北学与古史学”、“唐修《晋书》、五史与《汉书》学”、“《春秋》学与史学”、“金华文献之传”、“西蜀、江西之史学”、“三派末流与官修宋、辽、金、元各史”等节及整个的明清史学部分,均已不传,使我们今天不得窥其全豹,洵是可惜。蒙文通氏对于中国史学史的研讨,之所以能打通经史子集诸部,注重学术流派源流,而尤强调义法,实与当时蜀学的特点有关。现在讨论史学学术的人,往往分南北二大派别而论,其中南派以南高师为重镇,北派则以北大为核心,形成不同的史学风格,相形之下,却很少注意僻居西南的蜀学,在近世学术演进中的地位。其实,蜀地自清季湘贤王壬父闿运进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之后,便一扫晦塞,先后出现了廖平、戴光、胡从简等著名经师大家。王壬父的学术,章太炎认为是“其说经虽简,而亦兼采古今”,“于惠、戴二派外,独树一帜”。而这种学风,对于蜀学学风的形成,有相当深远的影响。蒙文通氏是廖季平的高弟,其学径是由经学转入史学,因此也形成了他打通经史的学术气象。此外,蒙氏还与刘鉴泉最友善、最相契,曾相与创建过“敬业学院”,又同教授于成都大学。刘氏一代才俊,自幼浸淫国学,泛览四部,又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而敏于求新,尝自述治学的旨趣曰:“初得实斋法读史,继乃推于子,又以推及西洋之说,而自为两纪以御之。”又说:其“原理方法,得之章先生实斋,首以六艺统群书,以道统学,以公统私,其识之广大圆通,皆从浙东学术而来”。这些,虽是刘氏的夫子自道,但是也同样符合蒙文通的学术,更决定了蒙氏思考中国史学史重视学术内在理路的视角。应该说,蒙文通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给了我们反思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另一个支点或视点,也使长期笼罩在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之下,隐然预设一个西方/现代学科分界逻辑于心中的我们,看到另一种中国史学史的写法,看到了另一种思考传统中国史学的可能。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通博
  •     努力学习中。。
  •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
  •     看完瞿林東先生的《中國史學史綱》再看蒙先生的《中國史學史》會有更大的啓發,可惜明清史部分缺失,其他都還可以,希望紙張質量能夠再好點
  •     乃讲义补苴成书。草翻一过,今日心情不宜读书。2006年9月8日。
  •     至此乃知有史学史矣。
  •     史者,非徒識廢興,觀成敗之往跡也,又將以明古今之變易,稽發展之程序;不明乎此,則執一道以為言,拘於古以衡今,宥於今以衡古,均之惑也。
  •     其实学问就是这样的吧。
  •     此书不易读,以文言文写就,引文比较随意,读时需要查阅不少资料方能继续往前读。三年前读完,因导师之推荐而读,与《经学抉原》相表里。
  •     看不懂,没校注,完全看不懂。已经大二了,没接触过史学史,没上过史学理论的课,居然完全看不懂。
  •     正字很舒服,缺了幾篇有點遺憾
  •     。。。
  •     这个经学家= =。
  •     较早期的中国史学史,且论述逻辑有突破魏、金之处。
  •     传统路子的史学史。
  •     三星半,文史哲之间的相互影响把握得很好,线条比较粗糙结论比较匆忙
  •     最短而最见功力的中国史学史
  •     超出了一般史学史的写法,但文中考证繁琐,也不好读。
  •     精彩!
  •     本书虽称讲义且未完成,但从格局与深度上讲,实为极有魄力与识断的一篇大文章;蒙先生确为奇才,其学问浩荡处如大江大海,气象万千,精深处如千仞绝顶,孤高绝伦。吕思勉先生每称钱穆治学有气象,依我看钱氏恐难凌驾蒙氏之上;就校勘、辑佚古书而言,蒙氏堪称独步,近人恐怕只有陈垣可以望其项背;在宋史领域,大陆学界尊蒙文通、陈乐素、张荫麟、邓广铭为四大奠基人,而实则尊邓氏为祖,依我看蒙老学识及贡献均远迈另三人。邓氏治学其实受蒙老影响不可谓小,只因胡蒙二人交恶,既认胡适为师,遂不便于言说而已。
  •     钩玄抉微,自成一言。
  •     拿来的时候发现中间很多页的颜色和其他不一样,极为影响阅读的心情和我收藏的想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