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抉择

出版社:百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9
ISBN:9787900000484
作者::(美)斯泰伦
页数:293页

作者简介

一个寓言或者真实的故事,告诉你纳粹集中营的本质。描述一位在二次大战期间遭纳粹迫害的波兰女子,在战争结束后,她和男友移民美国纽约的贫民区,在那里结识了同楼的年轻美国作家。这对情侣时常吵架,最初这种情况常令作家感到不安,后来彼此之间成了好友,作家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这名在战火下幸存的女子。小说改编成电影,该片最大的特色是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表演,被某些影评家誉为影史上最高难度的表演。


 苏菲的抉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喜欢这小说的人也喜欢。。都是深挖人性方方面面的精彩的小说小说开始的部分,男主人公翻电话本的那几段儿描写,虽然很细致但却一点不冗长多余,反而能让人窥视到那个年龄段的男孩普遍有的急躁浮躁的状态,但就是那么寥寥几笔,却侧面勾勒出来战后人们心灵的缺失,那种无法感到安定却又急于寻找信仰寄托的缺失。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最后,作者似乎真的从一个文字写手的梦幻上升到了对整个社会,人性的全方面认识和体会。那是目睹了一场发生在眼前的悲剧的,同时关乎自身体验的 (也就是说仿佛作者自己也感受身同的体验经历了二战摧残的苏菲的命运一般),完成了某种灵魂和精神上的对世界的认识。。。
  •     今天中午本来是非常累的,可是躺在床上,想想好几天没看书了,还是拿起来,决定翻几页再休息。还剩下60多页,我又发挥十匹马加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倔毛病,一口气给看完了。看的心情很压抑,让本来就很压抑的心情更难受。哪些从大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啊,可能需要比死更大的勇气去面对以后的日子以及过去那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它们像恐惧的梦魇一样,永远追在你身后,你无法摆脱它们,无论你在欢笑,还是痛苦,它们都紧跟其后,缠着你,时刻提醒着你过去那些痛苦的经历,直到把你淹没窒息,毁灭你。这个经历了如此多苦难的美丽波兰女子,并没有在幸存后走多远,最终她还是选择了逃离。也许离开也是她最好最直接甚至是最快乐的解脱。看到苏菲的死,我对自己说,她终于死了。这样对她最好了,她再也不用为把女儿推向焚尸炉而心碎,为勾引霍斯的失败救不了儿子而懊悔,为没有勇气帮助反暴组织而懊恼,为父亲的反犹主义而羞愧,为打印屠杀犹太人的名单而自责,再也不用再内森发疯时骂他不忠时哭哭啼啼了,再也不用借着一大杯一大杯的威士忌向丁哥缓缓道来她那些悲伤的过往,一切的一切,都他妈的随风而去了,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抓住她了,至此,她终于自由了,没有任何人任何东西可以束缚住她了。死了,终究是解脱了。所以我想,后来苏菲和她的挚爱内森躺在床上吞下氰化钾的时候,她没有一点犹豫和被逼迫。她欠这个世界了,她已经还完了,若是没还完,她也不管了,她就走了……我拼命想,如果苏菲在奥斯维辛就死了,她就不会如此难受,不会活在哪些阴暗、无助、恐惧的魔鬼下。若是她没有遇到内森,而是遇到了像丁哥这样的男孩子,她会不会快乐一些,谁在乎呢,谁会理解呢?也许,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承受如此大的痛苦,何况一个美丽脆弱的年轻女子呢,这个年轻美丽的女子让我如此心碎……合上书后,我甚至无法让自己释怀,我被压抑的喘不过气来,像被人摁到水里,有窒息的感觉,知道我迅速的收拾后东西,下楼,让下午暖洋洋的阳光照在我身上,终于又有了一丝温暖的感觉,看着人来人往,那样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健康美丽的脸,我的心终于安稳下来……
  •     起初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情爱的小说。可能是多年前看过该电影开头的缘故。当时只是纯粹把它当作一部外国片来看,不理解内森的反复无常与苏菲近乎固执和盲目的爱,哪怕她爱上的是一个吸毒酒后虐待自己,揭开过去伤疤的精神病患者,看了香艳的开头便没再坚持下去。可最近借来小说一读,随着小说主人公斯丁戈对苏菲的了解逐渐的深入,我们也渐渐揭开了他们背后不为人所知的历史。那不仅是苏菲的过去,更是二战波兰人的历史。现实与过去在时空中反复交错,唯美的画面在纽约贫民窟和华沙、奥斯威辛中不断更替变换。书越看越沉重。我们有理由,却无法责备苏菲的软弱。确切地说,惨无人道的奥斯威辛营生活,能把每一个人逼近精神崩溃的边缘。苏菲是一个普通的弱者,求生的渴望,母性的本能,她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去争取。她不断在良心与本能之间痛苦地抉择,甚至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充满焚尸炉里飘出的恶臭气味,死亡与恐惧四处蔓延的奥斯威辛营里,没有上帝,也没有具有人性的人,只有死神的守候。那位纳粹军官清楚,人性总是后退的。于是他把所谓的“特权”——非人道的抉择交给柔弱无辜的母亲身上,让苏菲成为杀害孩子的凶手,以此撕裂她的心灵,彻底摧残了苏菲的精神和意志。一个双刃剑的选择,不管做何种选择,另一种未选择的刺同样会伤害她。甚至,选择下来的儿子最后也逃不了被屠杀的结局。战后的平和安逸生活缓解了肉体上的痛苦,但战争留下的痕迹深深烙在人们心里,是永远无法磨灭的。她永远无法得到心灵的救赎,于是在内森和斯丁戈前,她宁可选择一个不正常的情人。这位精神失常,还时常吸毒的犹太人,总会在发作时撕开她的伤疤,不断斥责她曾经犯下的和正在进行的罪恶,尽管有些只是捕风捉影。对于一个企图遗忘过去,开始一段新生活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苏菲这一个如玻璃般脆弱的女子,就会受到极大的痛苦,她对内森的感情陷入越深,就越沉入往事的罪恶中无法自拔。这是一本欲望与绝望的书,似乎想要用肉体的欲望来弥补精神的绝望,无论是精神失常的内森,生活在阴影中的苏菲,还是对未来事业迷茫中的斯丁戈。小说的高潮部分——苏菲选择了带走女儿之后,她已经绝望得无语凝噎,对斯丁戈讲述时,也是一脸苍白的死灰般表情。一副失望后不再怀有希望、不敢指望的麻木。这是一本自始至终贯穿着音乐的书,音乐是苏菲的灵魂,因此她说:如果她有幸成为一名钢琴家的话,这(莫扎特的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将是她牢记在心的第一首曲子。那个时候,她就选择了离开。她知道,莫扎特写完这曲之后离开了人间。而她活在了永恒的音乐中。人总是需要一个忠实的倾听者,把郁积心中的不快吐出来。苏菲选择了斯丁戈,一个年轻的爱慕者,了解自己和内森的美国年轻作家。也许,她因此卸下了些许精神负担,带着对内森至死不渝的爱,与内森一同离开了这个让她绝望的世界。那首爱米丽·狄金森的诗喻示着永恒:   来 造一个宽大的墓床    用我们 无边的敬畏    然后 躺在里面 等待    公正的审判日到来    它有 平坦的床垫    它有 圆形的软枕    千万别让金色的阳光    打扰这 宁静的 安眠 …… 人的选择永远不是上帝的选择,不会十全十美,生活本身是残缺的,我们必须认同这种残缺。***********这*个*翻*译*版*本*不*太*好**************苏菲一时不明白他的意思,害怕得不知说什么好。当她正想回答时,军医说:“你可以留下一个孩子。”“什么?”苏菲还是没明白。“你可以留下一个孩子,”他重复道,“另一个必须走。你要留哪一个?”“你是说,我必须作出选择?”“你是波兰佬,不是犹太鬼。这就给了你一种特权——一种选择。”她的思维停止了,她感到自己两腿发抖。“我不能选择!我不能!”她开始叫喊起来。军医很不耐烦地命令道,“住嘴!现在赶快选择!选择吧,该死的,不然我就把两个都送到那边去。快!”苏菲简直不能相信他的任何一句话。她跪在水泥地上,顾不得膝盖擦伤的疼痛,把两个孩子紧紧地拉到身边,她觉得孩子们的肉体即使隔着衣服,也可以和自己紧贴在一起。她完全不能相信竟会有这种事,她要被逼得发疯了。军医的助手,一个瘦削的、皮肤蜡黄的年轻人的眼睛里也显示出不大相信的神色来。苏菲仰脸乞求似地望着他。他好像也很吃惊,睁大了眼睛,带着困惑的表情凝视着苏菲的目光,好像在说:我也不理解他的话。“别叫我作选择,”苏菲低声恳求,“我不能选择。”“那么,把两个都拉到那边去,”军医吩咐助手。“妈妈!”当苏菲把艾娃推开时,艾娃突然爆发出一阵哭喊声。苏菲笨拙地从水泥地上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把这个孩子拿去吧!”她大声喊道,“把我的小姑娘拿去!”这时,军医的助手拉住艾娃的手,把她牵到那群等待毁灭的人群当中去。苏菲永远不会忘记,女儿悲痛欲绝地频频回首。苦涩的泪水遮住了苏菲的视线,她看不清艾娃的表情。后来每当回想起这件事,苏菲总是庆幸自己当时幸好看不清女儿的脸。她在凄惶心境中明白了,她将永远难以忍受这一幕。当她最后看到女儿小小的身影消失的时候,她已经快要发疯了。******************************多年以后,每当我想起往事,心里总是准确无误地想起三句话来,这三句话值得我永志不忘。“总有一天我会懂得奥斯威辛。”这句勇敢的宣言却又显得天真荒唐。没有人会懂得奥斯威辛。或许我应该表述得更准确一点:总有一天我会写苏菲的生与死,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罪恶是永远不会从这世上消失的。奥斯威辛本身便是一个谜。目前有关它的最深刻的描述都不能算是陈述,而只是一句回答而已。问:“告诉我,在奥斯威辛,上帝何在?”答:“人性何在?”第二句话也许太容易做到,但我还是保留下来:把你的爱倾注到所有的生命之中。这句话有些说教的意味,然而却是那样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现在当我再看它时,这页纸早已发黄,又干又脆几近透明。我的眼睛一下子被这行字下面的划痕所吸引——划,划,划——好像当年的斯汀戈正受苦受难,或者说在他的一生中第一次了解了死亡,痛苦,失去和人类生存的迷茫,正努力想从那张纸挖掘出仅存的(也许是惟一能承受的)真实。把你的爱倾注到所有的生命之中。但我这句箴言中还有两个问题。第一,它不是时间的产物。它从宇宙中来,是属于上帝的,在飞翔中被那些先知,如老子,基督,释迦牟尼以及千千万万无足轻重的预言家们截获,包括本人,他们是在巴尔的摩与惠明顿之间的某个地方听见了这可怕的真理,于是满含悲愤将它刻上石头。三十年后它们仍在太空遨游;当我驱车穿越在新英格兰的旷野中时,一曲乡村音乐唱出了这个声音。但这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它们的真实性——或者,如果它们不真实,那么它们的虚幻性。难道不正是奥斯威辛阻止了那巨大的爱的洪流吗?难道说完全改变了的爱的本质,才使它变成了一只蚂蚁,一条毒蛇,蟾蜍,毒蜘蛛,狂犬病毒,甚至任何一种被诅咒的美丽,也才使得奥斯威辛这座黑色的大厦得以建成?我不知道。也许现在还为时过早。不管怎么说,我保存它以作为某种脆弱然而难以泯灭的希望的见证物……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很早以前看的,记得是在图书馆拿的书。苍白压抑的女人,热烈疯狂的爱情(似乎是维系生活的唯一纽带),集中营/生活对人的损毁。我可能是看了电影之后看的书,所以苏菲永远都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刻画的那个苍白神经质的形象。
  •     看完很难受
  •     最近看一些需要记笔记的书看的很卡,这本小说看的酣畅淋漓。人名也很好记,完全不会有障碍。同时在读《第三性(萨特与波伏娃)》也与二战有关,大脑中有些穿越了,呵呵。真的是不错的小说诶,只是为什么不再版呢?学校图书馆副本库里的老旧的书,读到也是缘分啊。话说改编的电影似乎更有名,只可惜没什么看电影的心境,还是喜欢看书。
  •     原谅我看一半没看下去,有点无聊
  •     挺那啥的……
  •     人类的肉体和精神SM变态化
  •     另外一本叫苏菲的书籍,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被摧残
  •     书中无情节无意义的语句太多,影响阅读
  •     打开一页就停不下来的一本书,后来就花了一天看完。http://baike.baidu.com/view/889925.htm
  •     认认真真看完的第一部小说。苏菲无限苦逼的抉择。。。。。
  •     书比电影好太多了。
  •     08夏天看完的书
  •     了解了原来波兰也是反犹国家。为什么西方国家大多反犹。人性在恐惧面前的任何表现都是可以理解的。一个精神健全的人可以承受多少痛苦?
  •     觉得翻译得特 别扭。
  •     你还相信上帝的存在吗?
  •     大爱这本书里的女主角。
  •     不太能理解,苏菲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选择这样的人生。也许是哀莫大于心死吧。所以,带着绝望的爱和内森一起消亡了。
  •     细腻的内心描写,简练的表达,让人痛苦万分的情节,和悲惨的结局。也许对苏菲而言,这样的死没什么可怕。本书让我从另一个层面,小说的纬度,再次看待奥斯维辛集中营。
  •     致郁系小说 读完觉得自己也精神分裂了 名字翻译的太好了 抉择比选择更透着残酷和重大 小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很复杂 只看了一遍不敢评说 让我惊叹的是男性作者笔下富有魅力的女性角色 往往是混合着性欲和爱恋的痴迷 王小波可以用fuck来解释一切和莫言笔下的丰乳肥臀
  •     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     永恒的悲怆
  •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原来来自于这本书的灵感,好吧。
  •     种族屠杀,异国爱恋,精神分裂,三角关系,女同,性,暴力,迷惘的青春。。。这些因素即使放在现代也足以攫取很多眼球,更别说这是发生在未充分开放的20世纪中期。每一条线其实都可以深挖出一个精彩故事,但我们在一本书中就能尽览。 有人说翻译的 不好,但我认为比大多数生硬的译作来说,这本读起来还是很流畅的。
  •     哗众取宠的感觉。不知道历史的成分有多少。
  •     就那个抉择的一瞬间场景让我震撼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