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茜·密勒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11
ISBN:SH10188-616
作者:[英] 亨利·詹姆斯
页数:349页

书籍目录

前言
黛西·密勒
真东西
学生
地毯上的图案
丛林猛兽
小说的艺术
亨利·詹姆斯

查·珀·斯诺


 黛茜·密勒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之前了解不多,但总算是个耳熟的名字。 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用这个词形容他:登峰造极。所有类似这样的评语总会引起我一些不太美妙的生理反应,但留在头脑中的印象就像亨利詹姆斯的一个比喻“像海滩上的纹路”很快就被冲掉了。因此错过了曾经伸手可得到那本《一位女士的画像》,之所以会回忆起曾经错过了它还是因为这本书名和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相似。终于意识到应该读一读他是在福尔斯的小说《巫术师》的前言中再次看到肉麻的评语以后,福尔斯说他写巫术师的动机与对于一部叫作《螺丝在拧紧》的詹姆斯小说的崇拜有关,并且表示他认为这篇小说是“无与伦比”的。既然这样,是不是该找来看看? 在旧书摊买到三本詹姆斯的书。1985年上海译文的《黛西.密勒》、1998年湖南文艺的《詹姆斯小说选》、1983年百花文艺的《阿斯彭文稿》。 最先读了《丛林猛兽》,原因是从标题我直观的认为它必定很猛。其实它不但不猛,而且有些哀伤和消沉,甚至虚无。一个男人预感到他的生命中将要发生一件会给他带来巨大冲击的事件,这事件就像一只伺伏在丛林里的巨大猛兽,不知何时会猛扑出来,而在它发动袭击前受害者是无法看清它的真面目的。期间他和一个女人保持着“极其强烈的友情”,她了解并分担他心中的秘密,在她临终的日子里她似乎明白了他所等待的究竟是什么,却没有告诉他,只提示他其实这只猛兽早已露面了。直到她死去,他在她的墓前追忆死者,同时感到那只猛兽距离他越来越近,最后它终于扑向他。突然的灵光一现使他看清了这个猛兽,这个要在他人生中出现的巨大的、无从抵抗的事件其实就是“你只是一个普通人,在你的生命中其实什么也不会发生”。 读完后我其实不知道该怎样介绍或者评价它,可以说无非是一个杞人忧天的故事,如果这是个故事的话。但如果它仅是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或者仅是透彻得表现了“人生焦虑”的主题,再或者仅是对某种病态心理的淋漓尽致的描绘,那么也许就简单了,只需要参考无数探讨卡夫卡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文也就可以轻易的说明白。赵萝蕤的译文我看了头几行时觉得有些似是而非,再向下看就觉得如果坚持这样认为就是对译者不公平了。其实译者非常优秀,这种迟缓和暧昧的原本就是作者的本意,而和这种迟缓相矛盾的是其实这几万字的小说几乎包含了这个男人和始终关注他的那个女人的一生。那么人的一生究竟有哪些内容?有生死、有爱恨、有吃喝,还有高兴和不高兴,但说到底也就是一些时间。贝克特在《等待戈多》里表现的“等待”是一个时间的词汇,詹姆斯的《丛林猛兽》也是同样,但贝克特的等待是极端简化的专注和主动的等待,而詹姆斯的等待是明知迟早要来,惹不起却也躲不起的被动等待。所以詹姆斯绝不荒诞。而围绕着被动等待的是各种总是无法避免的人生主题:爱情、忧虑、沉湎以及和最值得珍惜的事物的擦肩而过。而这一切都表现的含混不清,例如这个男人和女人他们之间是否有爱情?这个疑问是因为他们是那样的相互理解和依赖,但詹姆斯却没有在用词上认可他们相爱,但也许是詹姆斯在问读者:什么是爱情?也相应的在问“什么也没发生”这算是什么大事件?那个男人他究竟是错过了人生,还是人生本就是如此?詹姆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样被认为是心理分析方面的代表,然而同样是心理分析,在描写方式上却有很大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描写总是很清晰很刻骨,而詹姆斯却总有点朦胧,也许他认为人的心理状态本就如此,也许是因为他对于语言之美的追求。他的语句总是很考究,甚至过于考究。这让《丛林猛兽》读上去优美又神秘,但也可能让一些人感到云里雾里,甚至骂他不可理喻。这样的小说并不多见,马尔克斯有一篇很短的小说叫做《有人弄乱了玫瑰花》,尽管整体色调很明亮,从这个角度讲和《丛林猛兽》有些相像。不过我虽然喜欢马尔克斯,却要说他的那篇和现在谈的这篇相比只能算是学生习作。 接着《丛林猛兽》之后读的是《螺丝一拧》,也就是《螺丝在拧紧》。书本的前言中介绍这篇小说时说“就邪恶和恐怖而言,没有其他小说可以和它相比”,可我却没有同感,恐怖就有些,邪恶倒被我免疫掉了。译文有些失败,我边读边在联想如果这一篇也由赵萝蕤翻译那该多好。有些人把它划定为“哥特小说”或“恐怖小说”是合适的,古堡、郊外的庄园、奇怪的人物、恐怖的气氛,这些元素它都有。这些大概是詹姆斯从霍夫曼那样的浪漫派作家那里借鉴来的。同时《螺丝》也是一片著名的“同性恋小说”,这个是否合适就不好讲了。故事说的是一位女家庭教师因为迷恋一位雇主而贸然接受他的托付,去一个乡村庄园教导和照顾他的侄子和侄女,那是一对非常漂亮乖巧的孩子,女教师非常喜欢他们,也因此非常享受她的工作。但从她先后偶遇一个陌生男人和一个陌生女人开始,恐惧开始占据了她的生活,女仆告诉她这是两个已经死去的人,一个是主人过去的贴身男仆,一个是前任家庭教师。以及他们之间,也包含他们和两个孩子之间发生过很多“不好的事情”。女教师为了保护孩子们展开了和幽灵的斗争,但她却发现孩子们比她更早知道幽灵的存在,而且以与年纪不相称的老谋深算隐瞒了这一点。在女教师当面揭穿了小女孩之后,女孩病了,于是女仆将她带回城里。在又一个幽灵现身的晚上,男孩则死在了女教师的怀里。 与上一篇小说相比这篇小说更有故事性,甚至故事性还很强,可以说有铺垫有曲折也有高潮。但对詹姆斯来说,他不会把这些作为核心,除了心理描写依旧精彩,他所看重的仍然是不确定的意义或者说多重的意义,比如他一直也没有说明男鬼和男孩女鬼和女孩之间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到底是什么,这也是“同性恋”的根据。再比如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女家庭教师,她对两个孩子的感情,甚至她自己的精神状态本身就有些不正常。也就是说小说本身就质疑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可能它根本是女家庭教师的臆想或者是编造。是不是有些像大卫林奇的电影?在夜里读《螺丝在拧紧》,我也在被拧紧,稍一思考就感觉到了当女教师发现孩子们知道她始终没能知道的事情时所感觉到的恐惧。 詹姆斯生活的时代前后有众多的大师,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福楼拜,他们都太过引人注目。所以詹姆斯的出现应该是个意外,然而他给我造成的意外是他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开始运用之后的许多现代派作家所钻研的技巧,而且已经极其出色。我很少这样正经的推荐一位作家,所以也无意掩饰我的卖弄:我认为能够读到詹姆斯是很幸运的。事实上由于耐性有问题,我读的书很少,但目前却希望如果有机会就读完他所有的小说。可惜他最著名的三部长篇小说《鸽翼》、《金碗》和《使节》里只有第三个可以找到中译本。 有一本看一本。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本来说在图书馆看完黛西·米勒这一篇就还的,没想到那么好看,又借回来读完了整本。
  •     没欣赏了。。
  •     不喜欢
  •     现实主义
  •     在交谈中阅读别人的神色,又在阅读中推理,故事始终在交谈中前进,然而并不太喜欢亨利・詹姆斯这种刺探性。
  •     翻譯陣容略強大
  •     如果从译文的流畅度来看,最流畅恐怕是最后那篇作者小传,托宾那本《大师》中的许多情节都可以这篇小传里找到。关于几篇小说,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读原文也不容易读,读译文自然就更困难了,但好读未必是好小说的标准。如果讲情节,也没什么可讲,但肯定不是无聊,作者一层层地挖掘人的内心,千回百转地把人绕了进去,的确是难忘的阅读体验。
  •     居然跟家里翻出这本书
  •     有种从概念生发出来的既视感,但技巧很高明所以不显得生硬。黛西米勒好像是一个传统题目,美国的天真女子被欧洲的习俗歧视什么的,王尔德也写过,但这篇写得很清俊。真东西和学生都写得很俏皮。地毯上的图案和丛林猛兽的收尾都很坏,有些坑爹。小说的艺术还算中肯,不知道C·P·斯诺为何对他嫉恶如仇。
  •     。。。。。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