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评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学家 > 穆旦评传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305107429
作者:易彬 主编
页数:57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成员有王瑶、郑庭祥(郑天翔)、赵俪生、冯宝麟(冯契)、邵森棣、李秉礼、蒋振东、张卓华等人,但据说“这是秘密组织,还需要有个公开的名目,于是又组织了‘国防文艺社’,又扩大改组为‘清华文学会,。这是一个以‘左联’为核心的统一战线群众团体”,赵俪生被推为主席,陈国良(陈落)为副主席,除了上述成员外,还有王逊、杨茂生(笔名魏东明)、穆旦、张亚秀等人。该组织各成员的具体的文学行为与活动,赵俪生回忆称: 当时我们各发挥其所长。王瑶喜欢搞文艺理论,爱读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卡尔斯基的书,爱写书评和文学评论与论战的文字,我们叫他“小胡风”。郑庭祥和我爱搞翻译,特别爱翻译苏联和俄罗斯的短、中篇小说。冯宝麟和邵森棣爱写诗。王逊是哲学系跟邓以蛰(叔存)搞美学的,有时写写散文和散文诗。此外还有一位叫杨茂生,笔名魏东明,原籍浙江,出生在东北,在组织上是北平市“左联”的成员,在写作方面他已经在国内大杂志如《光明》、《中流》等上面发表文章,有一次他说“你们都是园内作家,我已经是园外作家了”。他的报告文学(当时报告文学这个品种才刚刚创立不久)《丰台的马》在当时挺出名。我们办过两期《国防文学》,两期《新地》。还邀请过朱光潜、沈从文等文学名人到工字厅做报告。总之,我们在清华园左翼运动中承担起了文艺的这一翼,倒也还弄得热热乎乎的。后来入校的新生中,有不少参加我们的会,如诗人查良铮(穆旦)就是一例。赵俪生提到的不少人物亦可见于穆旦本人的材料,因此,这些描述也透现了穆旦当时所经历的文学氛围,大约从1936年11月开始,刚进入二年级不久的穆旦成了魏东明所谓“园内作家”,此“园”即是指“清华园”,其作品陆续见于《清华副刊》、《清华周刊》,笔名“慕旦”——很显然,此一笔名也应是取“木旦”之谐音。但比照“穆旦”,多少还是有些差异,“慕,,有仰慕、追求、期盼之意,“旦”指天亮,有光明之意,“慕旦”看起来很有文学兴味,却可说是文学青年取笔名时惯常的做法。“穆”为严肃静穆之意,其色彩近于深色或黑色,与“旦”所呈现的光明色调正构成了对照,因此,“穆旦”之名更近于某种严肃的人生景状的写照。 看起来,在清华校园之内,穆旦已具有了较高的文学知名度,较为频繁地在《清华周刊》和《清华副刊》上发表作品,名列《清华周刊》第45卷78位“特约撰述人”之首——从《清华周刊》第45卷封底的“清华周刊社职员表’’来看,排序倒并非以姓氏笔画或拼音字母为序。同列“特约撰述人,’的还包括赵德尊、赵文璧、王逊、何炳棣、周班候、赵蛀(俪生)、蒋南翔、杨联陛、荣干祥(高棠),等等。编辑部由王瑶任总编辑,书评栏、哲学栏和文艺栏的负责人分别为郑庭祥、魏蓁一(韦君宜)和孔祥英,都是比穆旦高年级的学长。 很快,穆旦就有了一个新的开端——成了“园外作家”,1937年1月,诗歌《古墙》刊载于王统照主编的《文学》月刊第8卷第1期(“新年号”/“新诗专号”)。

书籍目录

引言沉默的诗人 第一章“破落户子弟” 第二章南开校园诗人 第三章清华校园内外 第四章北平,长沙,昆明 第五章昆明,蒙自,叙永 第六章赞美:在“命运”和“历史”的慨叹中 第七章“坐在山岗上让我静静地哭泣” 第八章大西南时期 第九章《新报》时期 第十章沪宁线上 第十一章“愤怒”、“安憩”与“被点燃”的青春 第十二章出走与归来 第十三章最初的契约 第十四章“外文系事件”风潮 第十五章“穆旦”的短暂重现 第十六章“穆旦”与“查良铮” 第十七章“把自己整个交给人民去处理” 第十八章“寿命之飘忽,人生之可畏” 第十九章文艺复兴的梦想冲动 第二十章“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 征引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穆旦评传》是教育部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酝酿多年的一个课题计划,它的主旨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识现代社会以来中国文化在极其复杂的语境下是怎样孵化出一大批文人名流的窗口,从而回到历史的现场,更真切地从历史的脉络和缝隙中识别那个时代的文化真实,体悟那个时托里名人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穆旦评传》主要收录了南开校园诗人、清华校园内外、北平,长沙,昆明、昆明,蒙自,叙永、赞美:在“命运”和“历史”的慨叹中、“坐在山岗上让我静静地哭泣”、大西南时期、《新报》时期、沪宁线等内容。

图书封面


 穆旦评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从世纪之交到现在,写了不少穆旦研究的文字,包括《穆旦年谱》和《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两本书。真正起意写这本书是在2009年,业师吴俊教授联系了出版事宜。原以为手头上材料很多,很快就可以完稿,不想一写又是两年多。一开始是纠结于材料的处理、体例的安排,之后是其他事项的缠绕——期间还插入了《穆旦诗编年汇校》的写作,再之后,就是细节处的修补了。拉杂下来,书稿比预想中的要略略厚一点了。我曾经向一些年轻的朋友(主要是我的学生)许诺,比起其他几本穆旦研究著作,这一本可读性更强些,没有那么多的学究气,但现在看来,这依然是一本令人无法轻松的书。最大的问题是书中没有“故事”——全不是“讲故事”的写法。症结呢,多半还是对于材料的审慎处理使然,多是史家笔法,秉持的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说三分话”的原则,而少有文学式的虚构与渲染。但不管怎么样,作为几本穆旦研究著作的作者,我更希望大家来读一读这本书,它讲述了一位中国诗人并不顺畅的一生,也展现了一个风云变幻莫测的时代。终于写完了,首先还是要感谢业师吴俊先生多年来的教诲、关心和支持。三、四年前,先生怀着要“去那无穷之远的远方”的意念,终于离开上海到了南京大学,而我恰恰在那里度过了硕士三年的美好时光。本书经吴老师牵线安排、最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人生的缘分上实在可说是又加深了几层。念及母校,也要衷心感谢硕士学业导师刘俊教授的谆谆教诲和细心关照,感谢丁帆、王彬彬诸位教授在我的求学过程所给予的帮助。而在厦门的一个会议上——一个非常偶遇的机会,与本书的责任编辑荣卫红女士的初次相遇,实在也只能归结为缘分,感谢她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努力。还要特别感谢解志熙、李怡、郭娟诸位长者多年来所给予的非常诚挚而单纯的支持。感谢父母、妻子长期的支持,女儿也一天天长大了,也要感谢她为生活所带来的无穷欢乐。时代日渐荒凉,生活却总有着无限的美好。爱诗者将与诗同在。易彬2011年12月10日 长沙
  •     穆旦的传记、资料自己已经断断续续读过不少,不过,还是极其期待易彬老师的这本书。原本说是去年年中就能见到,直到年底了,才看到书。书很厚,看起来却很快,可能是因为我对很多资料比较熟悉的缘故。昨儿晚上本想着看会就去睡,结果翻着翻着,看了一大半,天也蒙蒙亮了,实在困得不行,睡了会,起来接着读完。这本书的写法非常严谨,完全不是一般评传惯有的文艺笔调,如易彬在后记中所言:“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说三分话。”感情在书中也很克制,仅有一些地方会间断的插入几句感叹。如在P420页,讲完穆旦的种种繁杂的交代之后,作者叹了口气:“无尽的噩梦啊!”。这是为数不多的一些情绪流露,倒让我看的唏嘘不已。正是这种用语节制的写法,看起来更惊心,当年的种种不堪经历,在字里行间不断的回荡,时而面目狰狞的跳了出来。野人山的白骨,反右中的改造,文革里的抄家,还有晚年渐趋沉寂的心,穆旦用一种苦难者的姿态去接纳这一切。诗于他而言,并非只是表达,更成了一种生命的依托。看到萧珊和穆旦在很多年未通音信之后,写的第一份信,真正难过,“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这些老友都是在种种风波动荡中幸存下来的,再次相见,万般滋味难言。生前的穆旦,诗名并不显盛,只是一个不断在世俗里寻求生活的普通人,他的身上也更多的契合一个平凡人的特点。但是,在穆旦的内心,那种诗性的高贵却从来没有熄灭,他写自己喜欢的诗,翻译自己爱的诗人。也许这正是我特别喜欢他的一个原因。每每自己困顿于生活中的时候,就在想着这样一个可敬的诗魂,我不敢言荒废。2月26日即是穆旦的忌日,今年想去他的墓地(北京万安公墓)祭拜一下,但愿能成行。木南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资料详实,研究穆旦的第一手工具书
  •     好书,装帧精美,内容扎实。
  •     准备重读
  •     最好的穆旦研究著作。放到现代作家评传当中来看,也是非常不错的。
  •     作者压抑了多少情绪。穆旦紧握《唐璜》译稿那段实在让人唏嘘。与愧悔自己阻扰抗拒晚期穆旦的创作,可这又怎能仅归咎于此?
  •     總覺得易彬沒摸到門道,都是些沒多少生命體驗的東西,頂多算資料彙編,評傳可能算不上。
  •     难以想象,一年半以前,我给这书打了五星。现在很难有好的评价,我也很难再看下去这种书了。我想起某个师兄说,写得太多,有时不是说明努力,而是说明努力不够
  •     作者真是用心,考据和观点都有,学术做起来还真是不容易,不是有兴趣做动力读下去都难更别说写那么多字了。
  •     资料翔实,笔法严谨。不仅展现了一个中国诗人并不顺畅的一生,也展现了一个风云变幻莫测的时代。
  •     拿起就放不下。
  •     很克制的文风,有些不满足。
  •     一气呵成,用四天的时间看完,穆旦的形象更加丰满了,从踌躇满志的少年到颓唐失落的晚年,想起了他的好友对他的评价:在偏见的年代,天才总是不幸的。
  •     这书对不同阶段主要选取的材料,其演变本身就很有意味,貌似不统一中勾勒的是一个从人民走向个人的形象。在此之外,这书延续了一些命题:沉默的形象,穆旦与查良铮,人民与知识分子……虽然整体措辞比较保守,但还是有些闪亮的看法,虽然部分不赞同。
  •     带到天津去,500多页居然看完了。。。下午还去南开找穆旦的故居,基本确认已化作瓦砾了,哎。。。不过只要看看周边简陋的小平房也可略知一二了吧。。。看得出作者很用心,当然,更大程度上是基于年谱的写作,由于偏向写传记,对于诗歌艺术的评述自然没有那么专注,不过从有限的篇幅中还是能窥见作者的诗歌批评功力的。感觉学界目前对穆旦的研究仍然很不够,所以要尊重每一个有开创之功的前辈所做的积累。
  •     书做得不错,还价格确是有点贵,趁着打六折的机会,一下子买了两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