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十年》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留德十年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010069685
作者:季羡林
页数:224页

季老的战地初恋

这本书是季羡林老先生的留学德国的回忆录+附录的回国后重返欧洲的欧游散记。1.德国,对这个战争的发起者和战败者,作者更多的是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关照,留学了10年,毕竟是有感情的,包括对别人的“国”和别人的“人”;2.。写《迈耶一家》,哈哈,老先生还是有点纯洁感情的流露,跟裘法祖老先生找了一德国媳妇比,估计学文的要羞涩很多了,跟迈耶家的大小姐irmgard(伊姆加德)的感情还是蛮有意思的,老先生回国后1987年的《重返哥廷根》还提到“那个宛宛婴婴的女孩子伊尔穆嘉德,也在我的眼前活动起来。。。”估计以后的电视剧是个好线索;3.老先生在《留在德国的中国人》中写道了青田人-------“在欧洲同吉普寨人并驾齐驱”,对这些偷渡出去“流落异域受苦受难的炎黄子孙”表达了深深的关切和思念,可惜,近百年过去了,和谐社会的青田人或者不是青田的人仍然不得不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往外,往外。。。。4.季老的文章只看完这本,所以对文笔不敢妄加评判,等再多几本后再说吧。

留德十年摘录

1、但仔细追究起来,却只有一个极单纯的要求;我总觉得,在无量的,无论是在空间上或是时间上,宇宙进程中,我们有这次生命,不是易事。比电火还要快,一闪便会消逝到永恒的沉默里去,我们不要放过这短短的时间,我们要多看一些东西。就因为这点小小的愿望,我想到外国去。2、十年一觉欧洲梦,赢得万斛别离情。3、人们懒洋洋地坐在这里,吸烟,喝茶,聊天,悠然自得。西方什么人有几句话说“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害怕时间,时间唯独害怕东方人”,我一看到这些人,就想到这几句话,心中不禁暗暗叫绝。4、德国医生告诉我,人们饿久了,一旦得到充足的食物,自己会失掉饱的感觉。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有不少人这样撑死的。我记住了这些话,随时警惕,不敢畅所欲吃。5、中国古代俗话说: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的一生就是这个样子,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害怕和尚在一棵桑树下连住三速,就会产生留恋之情,这对和尚的修行不利,我在哥廷根住了不是三宿,而是三宿的一千二百倍。留恋之情,焉能免掉?好在我是一个俗人,从来也没有想过当和尚,不想修仙学道。6、林深人稀,不怕有人偷听,每个人都敢于放言高论,胸中郁垒,一朝涤净。此时虽然身边美景如画,我们都视而不见了。7、世事纷纭果造因,错疑微似便成真。8、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又说:“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我从前读《别赋》时,只是欣赏它的文采,然而今天却成了赋中人。此情此景实不足为外人道也。9、留学无望,饭碗难抢,临渊羡鱼,有网难结。穷途痛哭,无地自容。10、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但是,会议这样的生命,意识到自己是这样活过来的,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来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一直到今天,自己还能活在世上,还能会议往事。这难道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么?

我读《留德十年》

午餐时翻看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自认十分有趣,遂花费一下午看完全书。合书后只觉头昏脑涨,信息量太大,而我又是太久未读书了。发现先生留德初衷与我现在的心理甚为相似:体验生活+镀金。不料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留就是十年。去是坐火车十天,经伪满洲国,苏联,波兰而抵汉堡,回来经瑞士,法国,坐船一月至越南又经香港而抵上海,这经历是现代学生再也无法感受的了。更不用提躲过国内战争,却在德经历盟军空袭,又目睹美军入城的故事。作为一个语言学者,先生确实是常常埋首于青灯黄卷之间,但机缘造就了人生的饱满。学者的日子依旧是艰苦的,更何况是一个研究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和吐火罗文的学者,在一个人口只有十万的小城哥廷根,先生一住就是十年,学习,访师,交友,每个周末去附近的山区散步,“席勒草坪”“脾斯麦塔”,这些富有人文气息又风景秀丽的地方便是常去之处,和志同道合的朋友高谈阔论,这日子又变得惬意而令人神往了。读罢此书,我对语言学习,学术研究以及出国留学又有了新的看法和感觉,我也明白这感觉是我以后所感受不到的。可我会有不同于此的新鲜经历:管理学,打工,音乐会,旅行。相信这些会成为我生活的主题,至于未来何去何从,到时自有分晓。但我还是意识到日记的可贵,此书为先生耄耋之年所作,书中常常引用当时的日记,当年的背景与生活的细节,一言一语都在这日记之中,这也鼓励着我把现在想到的话写在这里,以表己心。先生98岁高龄,值得回忆的生活绝不只有这十年,下次决定把《牛棚杂记》寻出,再探究竟。

留洋是一种人生选择,百年不变。

这本书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情节在作者坐火车穿越东欧时遇到的一个女孩。几十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那个女孩的名字和音容笑貌。

读“史”可明身

其实,最初读《留德十年》是因为想要留学的冲动,在查找留学纪实书籍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如今的留学书籍,要么是一味地撺掇人花大洋出国留学,要么是发牢骚,像这样平实而又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故事和书籍已经不多见了。读了此书后,发现历史竟是如此地相像——此书中的故事发生七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竟又以与当年人们相近的心情掀起了留学潮。还未读完此书,但已期望能从中找到平静和定位,希望其他的人也能从中受益。季羡林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从这本书中便可睽得一二。印度语系、斯拉夫语系,以及等等,绝对是小之又小的小语种,但季老先生却对它们如此着迷,对研究它们的他的老师们更是透露出一种真挚

长者的真实

很多人知晓季羡林,也有不少人从不关注,记得我第一次了解这个名字是源于高中语文试卷中屡见不鲜的名家散文阅读题,当时来讲就觉得文章平实顺畅,尽管知道他大抵不是文学家,但其文化底蕴也不难从文笔中窥得一二。我的专业是纯粹的理学,对这些文史哲大家大都是高山仰止,不时感叹一下闻道先后术业专攻罢了,至于这位老人所从事的事业是如何的,为何屡屡被大人物们敬若上宾,又为何在现世里被尊为“大师”“国宝”,这些我不关注,然而冥冥中,在访谈的只字片语中感受到些许的值得尊重,其实这在熙攘嘈杂的所谓知识分子阶层中已属不易了。待到半月前,此人于耄耋之年安然离世,我萌生了对此人一探究竟的念头,而基本的方式就是知人论世,具体讲就是阅读他写的书,其中我可以读懂并且久有耳闻的就是这本带有回忆录意味的《留德十年》。季羡林先生从1935年到1945年十年间在德国留学,其中前两年是交换生计划内的时间,而其后八年却是其源于战乱始料不及的,在这十年中的个中实情大概只有看过这本170页的小书才能有所体察,用季先生的话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我不做评论,仅寻章摘句些许,以待有心人思察。“70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地失去了。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金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有时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不管怎样,我的生命像梦一样逝去了。”,然而“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那时候有两句名言:‘毕业即失业’;‘要努力抢一只饭碗’。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后门,照样找不到工作,也就是照样抢不到一只饭碗。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趟,当时称之为‘镀金’,一回国身价百倍,金光闪烁,好多地方会抢着要他,成了‘抢手货’。”而谈到自己,“总而言之,我一大学毕业,立刻就倒了霉,留学无望,饭碗难抢;临渊羡鱼,有网难结;穷途痛哭,无地自容。”毕业后经历了一年不易的中学国文教师,面对交换生考试“然而,对我来说,这却像一根救命稻草,非抓住不行了。我在清华名义上主修德文,成绩四年全优,我一报名,立即通过。但是,我的困难也是明摆着的:家庭经济濒于破产,而且亲老子幼。我一走,全家生活靠什么来维持呢?我面对的都是切切实实的现实困难,在狂喜之余,不由得又心忧如焚了。”,“我走到了一个岔路口上:一条路是桃花,一条是雪。开满了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程似锦,不由得你不想往前走。堆满了雪的路上,则是暗淡无光,摆在我眼前的是终生青衾,老死学宫,天天为饭碗儿搏斗,时时引‘安静’为鉴戒。究竟何去何从?我逢到了生平第一次重大抉择。”对于异国人情,“德国人总的来说是很可爱的,很淳朴老实的,他们毫无油滑之气,有时候看起来甚至有些笨手笨脚,呆头呆脑。”,“柏林的中国留学生界,情况就是这个样子。……不客气地说,我简直还没有看到一个像样的‘人’。到今天我才知道了留学生的真面目!”说起语言,“我在清华学德语,虽然四年得了8个优,其实是张不开嘴的。来到柏林,必须补习德语口语,不再成为哑巴”,“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我的大学,“哥廷根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在历史上,大学出过许多名人。德国最伟大的数学家高斯(Gauss),就是这个大学的教授。……在德国文学史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格林兄弟,都在哥廷根大学呆过。他们的童话流行全世界,在中国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终于把梦捉住了,我到了德国。然而得到的是失望和空虚。我的一切希望都泡影似地幻化了去。然而,立刻又有新的梦浮起来。”,“至于学习,我依然是全力以赴。我虽然原定只能留两年,但我仍然作参加博士考试的准备。根据德国的规定,考博士必须读三个系:一个主系,两个副系。我的主系是梵文、巴利文等所谓印度学,这是大局已定。关键是两个副系……最后选定了英国语言学与斯拉夫语言学。但斯拉夫语言学,不能只学一门俄语。我又加学了南斯拉夫文。从此天下大定。”二战中德国求学,“德国法西斯有一句名言:‘谎言说上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这就是他们新闻政策的灵魂。”,“精神是苦闷的,形势是严峻的;但是我的学业仍然照常进行。”,“我要学三个系,已经选了那么多课程,学了那么多语言,已经是超负荷了。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我学外语的才能不能说一点都没有,但是决非语言天才。我不敢在超负荷上再超负荷……西克教授提出了要教我吐火罗文,丝毫没有征询意见的意味,他也不留给我任何考虑的余地。他提出了意见,立刻安排时间,马上就要上课。我真是深深被感动了,除了感激之外,还能有什么话说呢?我下定决心,扩大自己的摊子,‘舍命陪君子’了”,“连论文加口试,共得了四个优。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我亲爱的祖国,也可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了。博士考试一幕就此结束。”对于学位,“我为什么非要取得一个博士学位不行呢?其中原因有的同一般人一样,有的则可能迥然不同。中国近代许多大学者,比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郭沫若、鲁迅等等,都没有什么博士头衔,但都会在学术史上有地位的。这一点我是知道的。可这些人都是不平凡的天才,博士头衔对他们毫无用处。但我扪心自问,自己并不是那种人,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的人,而一个平凡的人,如果没有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则在抢夺饭碗的搏斗中必然是个失败者。这可以说是动机之一,但是还有之二。我在国内时对某一些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留学生看不顺眼,窃以为他们也不过在外国炖了几年牛肉,一旦回国,在非留学生面前就摆起谱来了。但自己如果不也是留学生,则一表示不平,就会有人把自己看成一个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的狐狸。我为了不当狐狸,必须出国,而且必须取得博士学位。这个动机,说起来十分可笑,然而却是真实的。”,“多少年来,博士头衔就像一个幻影,飞翔在我的眼前,或近或远,或隐或显。有时候近在眼前,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抓到。有时候又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有时候熠熠闪光,有时候又晦暗不明。这使得我时而兴致淋漓,时而又垂头丧气。一个平凡人的心情,就是如此。”之后的日子,“在博士后的五年内,我写了几篇相当长的论文,刊登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上,自谓每一篇都有新的创见;直到今天,已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还不断有人引用。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与友人离聚,“我感到凄凉与孤独”,“雨中的山林,更别与一番风味。连绵不断的雨丝,同浓绿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神奇、迷茫的大网。我就常常孤身一人,不带什么伞,也不穿什么雨衣,在这一张覆盖天地的大网中,踽踽独行”其间也不是没有感情萌生,“她今天晚上特别活泼可爱。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有什么办法?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说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话。1983年,我回哥廷根时,曾打听过她,当然是杳如黄鹤。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别哥廷根,“是我要走的时候了。是我离开德国的时候了。是我离开哥廷根的时候了。我在这座小城里已经住了整整10年了。中国古代俗语: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的一生就是这个样子。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害怕和尚在一颗桑树下连住三宿,就会产生留恋之情。这对和尚的修行不利。……留恋之情,焉能免掉?”这就是一位长者的真实,我没看到一个学界首屈一指人物的十年,也没觉出一个生前身后被推崇备至的学者的十年,这反而是我在意的。终于,我找到了一探究竟的结果,我想有心人都感觉到了这个结果。就用季羡林先生书中的这句话完结这篇文章吧,“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决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

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十年

如果对那时的留学生活比较好奇,不妨看看这本书。这是季老最美好的十年,还掺杂着一段错过的姻缘。偶然的德国,偶然的女子,偶然的师从大师,偶然的为之献身的梵文和吐火罗文。再联系他后来回国所经历的一切,不禁会感叹人生如梦,这也就不难理解季老在暮年写下的那些话:“人生走到这个地步,也并不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实甜。” 如今季老已经仙去,更令人唏嘘生命的无常。于是,“对自己好点,因为这辈子不长。”喜欢的人就勇敢地去追,想要怎样的生活就努力那样生活,由心顺志,但求无悔。

季老的文字,悠扬而深刻

读后掩卷唏嘘...出国的目的,在欧洲中国人生活等,和现在还有几分相似。留学,游子,学习,二战,国家,构成了这本书的主旋律。国家被侵略,国民顿成无国难民,有家归不得。再次证明国家富强,不被挨打是海外国民最值得自豪的事情!尽管没有色彩斑斓的文字,但文笔清新,读后令人难忘。季老一颗赤子之心,淳朴的感情,强烈的求职欲,一如既往的勤奋,深深的感动着我。我最欣赏的文学大家。

十年如梦

本来是到德国留学两年,后来却因为战争的原因留德长达十年之久。济南和北京以外,德国的哥廷根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书中记录了这十年的生活,怎么在刚开始的迷茫中最终找到自己想走的路,学习梵文并以与此相关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完成留洋“镀金”的最高任务。关于学业,记录的重点丝毫不在体现做学问的艰辛和卓越的学术成果,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却是很让人感动。也记录了当时生活于纳粹希特勒统制与战火下的德国民众的生活,当年的女房东对他犹如亲生儿子,在离德之时女房东的嚎啕大哭让他牵挂了很多年。时隔35年后再次回到哥廷根,物是人非,尽管知道熟悉的女房东已经不在人世,但是最先去的地方还是当年住的地方,最让人兴奋与感动的是老教授在健在,谈谈哥廷根的老生活,尝尝哥廷根的老点心,“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再次离别的时刻来到,老教授如雕塑般的送别身影是留在心中最美也是最后的画面。我感觉中的他是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也是个热爱祖国的人。我想我很快就要真正学习并实践这两点了。另外,以后我也要养成记日记的习惯,等多年之后我老了想回忆现在这段无可复制美妙的时光能有所依据。


 留德十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