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朱光潜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我认识的朱光潜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108034250
作者:吴泰昌
页数:206页

章节摘录

  小事上他闹出的笑话不止这一桩。但奇怪的是,谈起学问来,他的记忆力却不坏。许多事,只要稍稍提醒,就会想起,回答清楚。1983年秋天,他在楼前散步,躲地震时临时搭起的那间小木屋还没有拆除,他看看花草,又看看这间小屋,突然问我:最近忙不忙?我一时摸不清他的意思,没有回答。他说如果你有时间,我们合作搞一个长篇对话。你提一百个问题,我有空就回答,对着录音机讲,你整理出来我抽空再改定。我说安排一下可以,但不知问题如何提?他说,可以从他过去的文章里发掘出一批题目,再考虑一些有关美学、文艺欣赏、诗歌、文体等方面的问题。每个问题所谈可长可短,平均两千字一篇。他当场谈起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写的有关园林艺术的专著,很有价值。他说,从园林艺术研究美学是一个角度。外国有两部美学辞典,关于“美”的条目就列举了中国圆明园艺术的例子。他答应空些时翻译出来给我看。那天,我还问起朱先生为什么写文艺评论,为什么随笔喜欢用对话体和书信体。他说你这不就提了两个问题,你再提九十八个题目便成了。他又说,你还问过我,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对后来的文艺发展究竟哪个的影响大?这又是一个题目。他在一篇文章中说《红楼梦》是散文名篇,有人认为“散文名篇”应改为“著名小说”,他不同意,为什么?这里涉及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问题。他笑着说:题目不少,你好好清理一下,联系实际,想些新鲜活泼有趣的题目。我们约好冬天开始,我一周去一次。后来由于他翻译维柯《新科学》没有间歇,我又忙于本职编辑工作,出一趟城也不容易,就这样一拖再拖,终于告吹。朱师母说,朱先生生前有两个未了的心愿,一是未见到《新科学》出书,一是未能践约春天去看望老友叶圣陶、沈从文。我想,这个闲谈记录未能实现,也该是朱先生又一桩未了的心愿吧!

前言

  朱光潜(孟实)先生八十四岁时曾说过:“我一直是写通俗文章和读者道家常谈心来的。”读过这位名教授数百万言著作和译著的人,无不感到他的文章,即便是阐述艰深费解的美学问题和哲学问题,也都是以极其晓畅通俗的笔调在和读者谈心。接触过他的人也同样感到,在生活中,他喜爱和朋友、学生随意交谈。亲切随和的谈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思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可惜的是,这些闲谈,其中许多并未形诸文字。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在燕园生活了四五年,还没有机会与先生说过一句话,更别说交谈、谈心了。50年代中期,北大一度学术空气活跃,记得当时全校开过两门热闹一时的擂台课:一门是《红楼梦》,由吴组缃先生和何其芳先生分别讲授;另一门是美学,由朱光潜先生和蔡仪先生分别讲授。那年我上大二,年轻好学,这些名教授的课,对我极有吸引力,堂堂不落。课余休息急忙从这个教室转战到那个教室,连上厕所也来不及。

内容概要

吴泰昌,1938年生,安徽省当涂县人。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本科毕业,1964年文艺理论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文艺报刊编辑工作。1984年至199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编审,后为报社顾问。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五、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七届名誉委员。兼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儿童文学》编委、《小说月报》顾问等。曾任首届冰心研究会副会长。
已出版散文、文学评论集《文学情思》、《梦里沧桑》、《我亲历的巴金往事》、《我认识的钱锺书》、《我认识的朱光潜》等二十余部。《艺文轶话》获中国作协主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编有《阿英文集》、朱光潜《艺文杂谈》、孙犁《书林秋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年)散文选》等。

书籍目录

听朱光潜老师闲谈(代序)挚友朱自清《文学杂志》的编者和作者《诗论》新版漫忆知心朋友沈从文《艺文杂谈》编选琐记《谈美书简》对话体“便于百家争鸣”锻炼身体有一套“方术”与叶圣陶长久的相处关于《西方美学史》教师生涯六十载扑在《新科学》上面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修订本后记

作者简介

《我认识的朱光潜(修订本)》内容简介:1980年代,在长久逆境下煎熬的朱光潜先生,通过《诗论》、《艺文杂谈》、《谈美书简》、《新科学》等论著,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作者吴泰昌正是在那时,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与朱光潜有了密切的来往。作者根据交往中的感性材料,和书信、题赠、签名书籍、合影等实物资料,写成此书。书中既对朱光潜参与创办《文学杂志》以来的一系列著述活动进行了梳理,具有相当强的学术史价值;又向世人展示了朱光潜与朱自清、沈从文、叶圣陶的深笃友谊,让读者感受大师们的生活情态和人格魅力。作者写作此书,是“亲历大家”系列的一个部分,更希冀表达“一个读者,一个普通受业弟子对崇敬的老师一丝怀念之情”。

图书封面


 我认识的朱光潜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朱先生的一生都在和书交道,自己的书,别人的书,别人托自己写的书,自己学习别人的书……在北大外文系任教时,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自我检讨》说:“我简单的志愿是把书教好一点,再多读一些书,多写一些书”,好似武大教务长和国民党党员身份都不重要似的,为什么?朱先生去世时,冰心专门致电《文艺报》,希望在新闻稿中加上一句“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后来这句话成为报道朱先生逝世的标题。这是一个公允而崇高的评价,尽管朴素,却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在当代愈发显出铿锵的力量。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耳熟能详的著作的出版历程,看到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沈从文等一帮好友的相濡以沫,看到一个知识分子最朴质的需求与尊严。朱先生之于读者,是将美学通俗化而不失其营养。他自己说“我一直是写通俗文章和读者道家常谈心来的,虽然也出版过一些长篇大论,终不免有些高头讲章的习气,自己也并不怎么满意”。以小为饴,需要更多底气与智慧。可能是由于作者与朱先生接触方面的局限,本书大量篇幅讲书籍的编选、出版,且多在朱先生功成名就,锦上添花,再火一把之际,行文略为枯燥,加上人、事繁杂,篇幅短小,又过于浓墨写朱先生之“行”,难显其“心”。作为读者,从年轻到年老的照片随着纸页一一翻过,眼见生命稀疏凋零,已是百感于心,可惜本书的文字从始至终都流露出一种记叙(甚至是介绍)的冷静,严谨有余,情谊微乏,令人难以沉浸。作为北大学文的,我想大家都听过燕南园一朵花的典故,说的是朱先生在燕南园自己的小院内,常常将皮包骨的手从篱笆里伸出来,为赶路的同学送上一支小花,微笑,不语。这个同学已成为我的研究生导师,而我此刻也留校工作,时常走过燕南园,看着朱先生国宝级的家,已不复存在,但那句“慢慢走,欣赏呵”,却附在燕南园的猫、博雅下的草、未名边的泥土中,教导我们做一个真正的学者,懂得美的人。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一本不错的书,但书中插图很是模糊,很怀疑是盗版的。不过这书也盗版的话,也算有品味了。
  •     写人或者写书的书,需要谨慎选购,这本书验证了我对待这类书的观点,看了一眼没在多看,有钱还是买朱光潜先生的原著看看,有时间还是读读孟实先生的原著。因为他是安徽人,感觉安徽出版的有关他的书还不错
  •     朱光潜是个会做真学问的大师,他很早就提出人性,主观等等命题,但这样的大师在晚年也坚定地加入了左翼阵营,可见政治的影响对学术的残害有多大,哪怕你已洞见了学术的洞穴之光,但你仍要向这个党进行自我反思。唉。朱光潜令人敬佩,令人惋惜。不怪他。
  •     与其一个人不成体系地谈,不如多找几位大家“联合出品”
  •     吴泰昌的“亲历大家”系列,早先出了他写的巴金和钱钟书,所以这本未免有些炒冷饭的意味。我对作者不熟悉,要是像我一样痴迷朱光潜的同学估计这本书唯一让我惊喜的地方是,书中第四篇《知心朋友沈从文》摘录了朱光潜《关于沈从文通知的文学成就历史将会重新评价》的全文。其他材料不足为道了。作者和朱光潜关系还是一般,写起来感觉近似流水账,穿插些朱老的文段,加上思维也是红旗飘飘式,有点乏味,大量引用了目录之类的玩意儿,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书目都全部录入,我有点被囧到,这不是凑字数么……
  •     关于老爷子的书,不用多说了。身为老爷子的追随者,关于老爷子的所有书我都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