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与新说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旧事与新说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3月
ISBN:9787802258211
作者:宗璞
页数:289页

章节摘录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那青草覆盖的地方,藏着一段历史和-段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清华园内工字厅西南,有一片小树林。幼时觉得树高草密。一条小径弯曲通过,很是深幽,是捉迷藏的好地方。树林的西南有三座房屋,当时称为甲、乙、丙三所。甲所是校长住宅。最靠近树林的是乙所。乙所东、北两面都是树林,南面与甲所相邻,西边有一条小溪,溪水潺潺,流往工字厅后荷花池。我们曾把折好的纸船涂上蜡,放进小溪,再跑到荷花池等候,但从没有一只船到达。先父冯友兰先生作为哲学家、哲学史家已经载人史册。他自撰的茔联“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概括了自己的学术成就。他一生都在学校工作,从未离开教师的岗位,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和清华分不开的,是和清华的成长分不开的。这是历史。一九二八年十月,他到清华工作,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先在南院十七号居住,一九三○年四月迁到乙所。

媒体关注与评论

冯先生是用生命来写作的,他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永远是我们的财富。  ——张岱年冯先生对中国文化最热爱最熟悉,他反对割断历史的立场也最坚定。他以卞和献璞的精神把学术献给国家,留给后人。  ——任继愈 现在经常说西化和传统文化,但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西方文化有透彻的理解,并把这二者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人,在当代实在很少,冯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  ——资中筠冯先生在那个时代能够为了保护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抽象继承法”。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勇敢的.而且是很正确的。  ——余敦康冯先生在晚年倡导“和谐哲学”这是他晚年一个最了不起的贡献。  ——牟钟鉴

后记

这些年,有几个出版社邀我写关于父亲的书,并恳切地说这是很必要的。我也认为我的见闻会有助于对历史的了解。因为放不下我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写作,也由于健康原因,一直拖延。两年前,一位未曾谋面的编辑吴超打电话来,建议把我所写关于父亲的文字汇编成书。这比较易行,是个好主意。但也拖了很久,直到《野葫芦引》第三部《西征记》写完,才使这本书大致有了模样。接下来我又生病,后面的工作由我的老战友杨柳协助完成。七八年前,我的关于父亲的文字曾编过一本书。是李辉编辑的,他巧妙地把各篇文章连成一体,读来一气呵成,这就是那本

内容概要

宗璞,原名冯鍾璞,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一九二八年七月生于北京,一九五一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报刊编辑。一九八一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一九八八年退休。一九四○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红豆》、《鲁鲁》、《我是谁》、《三生石》、《四季流光》等,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废墟的召唤》、《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及童话、短诗和译作多种。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那青草覆盖的地方梦回蒙自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耳读《朱自清曰记》三松堂断忆蜡炬成灰泪始干散失的墨迹他的“迹”和“所以迹”——为冯友兰先生一百一十年冥寿作《冯友兰集》序人和器——第八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旧邦新命:冯友兰与西南联大”书面发言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安波依十日道具九十华诞会心的嘱托三松堂岁暮二三事今日三松堂一九九三年岁未五日记书当快意人老燕园忆当年——《新理学》七十岁对<梁漱溟问答录>中一段记述的订正向历史诉说致丁果先生信给古人少许公平花朝节的纪念怎得长相依聚——蔡仲德三年祭哭小弟悼张跃忆朱伯岜冯友兰先生著述祭母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在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人文博士学位仪式上的答词附录

编辑推荐

《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澄清事实,倾诉亲情,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八十老作家讲述心中永远的父亲:父亲很艰难,父亲不孤单!

作者简介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已渐行渐远,他对中国哲学的非凡建树、谨严的治学精神、执着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却是后代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他的女儿宗璞年逾八十,不辞劳累,蒐集旧作新章,编成此书,以告诉读者一位真实的冯友兰先生。

图书封面


 旧事与新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那些有争议的往事,作为不了解的我,不知道真假,无法判断,只能对这些暂时悬置起来,或许以后时间能告诉我们,或许过不了多久自己能够判断。对于那些真的,感人的历史,读完之后,是一种享受和思考。
  •     这本书的初衷,无非是想还历史一个清白,强调在那样的年代,知识分子之独立人格被剥夺, 是人间最大悲剧,借此,宗璞为父亲做个辩解:冯友兰是为时代所裹挟,亦是身不由己。我倒觉得,全无必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冯老有缺点,有失误,或者被迫不得已,历史都会给他公平评说,由女儿来百般解释,纵有足够的道理,外人亦觉得说服力大打折扣。那一代学人,确有自身的悲剧。生于忧患,长于忧患,想要好好研究,却又遭遇战乱,流亡、奔走、呼号……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饱含热情去工作,准备奉献人生最后的时光,却不料又有更大的灾难,被归类,被表态,被纳入……如李敖所说,人心大好,时代却又大坏。我们,现在去苛求他们,多少有些说不通。至少,他们不曾害人,最多只是违心地讲了几句话,不顾现实,而站在道德的顶峰人批评和辱骂别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事。宗先生的行文,流畅细致,但又有吹捧之嫌,动辄说父亲的光辉业绩,这总不太好,避嫌是亲人该做的事。还有,动不动就“冯先生”多少让人觉得别扭,直接称父亲比较好。文中对于何兆武的批评,堪称全书中的亮点,用事实说话,胜于一切辩解。前提是,也允许对方说话。
  •     三天读毕此书,感慨良多,宗璞先生的感情真挚的文章深深打动了我。点点滴滴的亲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让人不禁有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的同情。一个女儿对老父浓浓的亲情我相信会打动每一个为人子女的人。有人说本书是为亲者讳的回忆标本,对此我不敢苟同。“讳”是有意的隐瞒,而宗璞先生并没有隐瞒什么,她所见的父亲就是如此,她只是如实追忆她心中的父亲,无丝毫隐瞒,怎称是“为亲者讳”?本书中李真先生批何兆武先生的文章我是最看不上的,何先生的上学记两年前我也曾拜读过,不似李真先生所说的“满纸荒唐言”真实的客观历史只有一个,但由于我们的观察角度不同,理解角度不同,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部主观历史,这部历史不可能与客观历史百分之百相同,但它不是臆想,它是活历史。正如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每一个水洼都有不同的映像,历史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尽管只有一个客观事实,但其被我们捕捉的结果就是一人一史。我们既不应该胡批何兆武,也不该妄评宗璞。读者从他们不同的记述中寻找自己心中的冯友兰即可,真实的冯友兰会慢慢走近每一个读者。我相信,正如宗璞先生所说“积毁难销骨,长留纸上声”。我个人认为冯友兰先生是一位一流的学者,但他做人上确有不足。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的季羡林先生在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时,文题为《晚节善终 大节不亏》,大节不亏就意味着小节有亏,真话不全说的季先生委婉表达出了这层意思。冯先生的学术地位与陈寅恪先生可能难分高下,但月旦清议之所以扬陈抑冯也就是因为个人小节了,陈先生的伟大不仅仅在学术上,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修养,一种面对苦难的担当。冯先生是学术权威,地位尴尬,其滑稽检讨也还算有情可原,可是陈先生也是学术权威,他所展现就就是铮铮铁骨。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也许就在时代大变动的背景下才能完全显现。三天阅读在我脑中的映像便是这些了,希望大家对我这一史多多批评指正。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0
  •     整个为她爸唱赞歌,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     还没看,所以选“还行”,宗璞女史是公认的学术、文学大家,估计不会坏。只说“我的朋友”胡适先生虽然是个人见人爱的美男子,但有时也会使一点小坏,背后说说他不太佩服的人的小话。据《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记载,他曾对人说:“冯友兰……本来是个会打算的人,在北京买了不少的房地产。1950年在檀香山买了三个很大的冰箱带回去,冰箱里都装满东西,带到大陆去做买卖,预备大赚一笔的。他平日留起长胡子,也是不肯花剃胡子的钱。……”
  •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早已离我们而去,渐行渐远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那荒谬、恶势力横行肆虐的年代,遑论什么正义,谈论正义可能吗?此书说明、匡正了笼罩在冯先生上空误解残云,告诉了我们一位真实的冯友兰先生。冯先生享誉中外的人品、学问是减损不了的,先生对祖国哲学的贡献将永放光芒。
    此书不可不读,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一位真实高洁的冯友兰先生。
  •     建议大家来看看这书。书的质量也很好,这个不用担心。
  •     喜欢宗璞的文笔。喜欢她笔下的父亲形象,虽然冯友兰先生曾饱受争议,但人无完人,用完美的标准去苛责他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些表现,并不可取。读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既伟大又平凡的冯友兰。
  •     宗璞怀念父亲冯友兰的短文结集,另录有冯先生自己的三篇文字,以及其他与冯先生有关的数篇文字。文章感情真挚,有时甚至因为过于真切而让人不忍卒睹。说实话文字并不漂亮,因此阅读远非享受;当然,书中所载亦非游戏文字,因此或许也自有其沉重的道理。读罢此书,想看《三松堂自序》和《贞元六书》。
  •     这不是一本书,因为不成体系,就是拼凑出来的。大概是作者宗璞写的回忆录量不够多,不足以成书,所以凑上了冯友兰先生自己写的三篇文章,以及几篇他人写作的文章和报道。零零碎碎的,很不好读,除了冯友兰先生的粉丝,这书对其他人没多大吸引力。此书成书于2010年,想来是出版社借着《中国哲学简史》大热的风潮,又推出来捞一票的。所以我没读完,却又心安理得。不过不是没有收获。我一般很少看传记,因为鲜有人能控制涂脂抹粉的欲望。但是这本书却勾起了我读传记的兴趣,从宗璞的文字里,不经意间,已透露出冯先生经历的跌宕起伏,很想好好的有一本书能梳理一番,有条理的讲一遍。我喜欢吃鸡蛋,对下蛋的鸡也抱着同样的好奇。
  •     作家女儿宗璞写自己的哲学家父亲,效果却很一般,我期望值高,看得很失望。
  •     好书和大家一起分享才好的
  •     这本书是个杂集,以冯友兰儿子宗璞的回忆录为主,捎带了几篇冯先生自己的演讲稿、随笔,几篇他人的评价……散碎得很,算不得一本书。我也就随便一翻,没看完。感觉出版社借着《中国哲学简史》的东风,趁机捞一票。
  •     是宗璞先生的文字 以前课文就学过她的文章 很喜欢
  •     电子版才七块?作者也不容易啊(虽然我才对上号)。买!
  •     干货不多
  •     读罢此书,令我想起了我去世的父亲,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来读一读此书。
  •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
  •     冯友兰的“大家”地位,已牢固确立。只是人无完人,生命历程中的缺陷、瑕疵实在没必要太过遮掩。大度地承认、反思、调侃乃至解剖自己,会让人们更有敬意。
    总的来说,还是好书。开卷有益。
  •     值得推荐,,,很感人
  •     此书还未看完,但我要说它是一本好书。
    宗谱来写,更觉得完美。文笔很好。感触波深。
    “旧邦新命”是冯先生提出来的。我很认可!哲理性很强!我虽不是学哲学的,看过此书对此提法非常惊讶!冯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来实在是有思想。旧邦、新命看起来好似不相干的两个词汇,但连起来就代表了冯先生的思想。是我们所不能具有的。现在看来还是非常超前的思想!我想应该学点哲学。
  •     半本书在大战何兆武《上学记》
  •     书本的质量好好
    就是快递不好...态度好差好差..
  •     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这本书整体来讲不错,内容生动丰富,但是书的印制字迹太小,如果改成16开本,字号加大,阅读起来会更好。
  •     虽护之过甚,也人之常情。父女俩都好文笔。
  •     这本书很好,是一本值得一生去看的好书。
  •     宗璞虽然是文学家,但是似乎对于写回忆录总是缺点感觉,文章写出来总有一种飘忽的感觉。冯友兰作为哲学家,曾经执掌清华大学文学院与西南联大文学院,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除了三松堂自序外,真正好的传记并不多。作为冯先生的爱女,宗璞应该写得更好才对。这部书的稿子,除了溢美之词外,真正让人感觉到历史感的不多,还有更多为冯友兰辩解的文章。也许,对宗璞是有些苛责了。但是作为历史的经历者,应该为历史保存得更多,而不是这样。
  •     记得是高中小黄拿给我看的,忘记得差不错了。只记得他们全家人都很有才。有才比有钱牛逼多了。找时间再看
  •     女儿怀念父亲情真意切
  •     崇拜已久的大师,读来亲切感人
  •     此乃泼妇骂街之作 看看评价何兆武的那篇逻辑真是被狗吃的了
  •     对冯友兰先生,要了解,要同情。其才其学其识其志,均可歌可泣。然冯门后人面对外界的批评,不如冯友兰先生本人平和。“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多么中正!
  •     读一篇看得眼泪纵横。读两篇就诶重复了,越读就越……冯的中国哲学简史实在是年轻时候超喜欢的。那几篇回应教育部的信也写得动人不已。尽管有人评价他始终是“忠君”思想,永远都只是士大夫的求仕辅贤之心,但能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想法,即使是求仕之心,也总是好的吧。即使是软弱的,但总归是善的软弱。然则这本书实在有些用力过度,当然该说的事实要讲,但真正情况如何,千百年后自有公论,自己用力过度,难免有些太小家子气了。可惜。可惜。
  •     2011.12 第一次深入了解了这位大师冯友兰
  •     老派文字,文人生活
  •     没有想象中的好。借给喜欢宗璞的朋友,第二天来电,她要收藏此书。
  •     宗璞虽非一线作家,但作品别有一番风味,文笔很美,温婉又理性,很有知识分子情怀。
  •     让女儿写父亲,必然不能客观。书中的某些细节还是很有趣的,再次表达对民国一代知识分子的羡慕和敬仰。
  •     其实篇幅很短 各种百度才得以看完
  •     女儿不如女婿
  •     冯友兰先生生前饱受非议,宗璞做为女儿,基本上客观地评价了冯老的一生.值得细细品来的好书.
  •     唐河三冯,闻名全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