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口述自传》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胡适口述自传章节试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563355129
作者:胡适 口述,唐德刚 译注
页数:268页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13页

抗战时期重庆某茶馆有一副对联“空袭无常,贵客茶资先付;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 想起最近大火的新华社王捕头报道——所谓的“谣言”原来是预言,当初删帖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会有人为“错删”道歉吗?不会。下次类似的事件还会删帖吗?会。这个帖子会被删吗?也许。写到这感觉有点黑色幽默……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47页

因此我后来在公开讲演中,便时时告诫青年,劝他们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他们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禀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页

1. 胡适一直反战,即使是1937年爆发中日战争的时候,还是坚持反战,那么日本都侵略到老家了,他的观点是什么呢?拿什么反战呢?
2. Norman Angell——诺曼.安吉尔说“战争是人类智慧破产的表现”,我们要“武装法律,而不是要武装法律的诉讼人”。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81页

战争不是命定的、出乎自然的,或是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过程。战争不是大自然所制造的,而是人为的,是人类智慧破产的表现。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50页

今天我几乎是六十六岁半的人了,我仍然不知道我主修何科,但是我也从来没有认为这是一件憾事!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67页

胡适深受墨子和老子的影响。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一直主张弱能胜强,柔能克刚,老子总是用水作比喻来解释他的不抵抗哲学,“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只能先”柳以弱质,际兹高秋,独能迎风而舞,意态自如。岂老式所谓能以弱者存耶?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88页

大凡一个思想家,他思想体系的建立,总跳不出他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他智慧成长期中的时代环境.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53页 - 初到美国

近代西方游客,对极权国家的旅游事业(通称”观光事业“)的批评,总欢喜用”限制导游“(guide tour)这句话来说明对方只许看好的,不许看坏的。近百年来,美国各界之接待外国留学生,事实上也是一样的。所不同者,美国的限制导游多出诸游客的自愿;另一方面,则是多少有点强迫性质罢了。其实就是”限制“一词来说,二者是殊途同归的。只是自动比被动更有效罢了。胡适之先生那一辈,比较有思想的留学生,就是参加了这个自动的”限制导游“,而对美国文明,终身颂之的!(唐注)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36页 - 第二章 我的父亲(注释)

……据说当他老人家逝世时,他住的那栋老屋里的老鼠蟑螂黄鼠狼等等小动物,都瘫痪了。因为它们久居此屋,和老头子一道抽大烟,上了瘾。如今老头子死了没有人供给免费鸦片,所以这些瘾君子们就不能行动了。
笔者未见过我这位抽大烟的曾祖,但是我却见过一些比他年轻的当年的“士卒”。他们随他一道去台湾,一道学会抽大烟;“内渡”之后又替他“烧大烟”,“偷他大烟吃”。我幼年对这批在我家吃饭不做事的“无齿”老头子们印象特别深,因为他们吃饭时,总欢喜说“夹白,夹白”我那时并不知道那便是走了样的安徽台湾话“吃饭,吃饭”.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83页

那时的庚款留学生,学杂费之外,每月生活费为八十美元,实在是个了不起的大数目。
美金当时的购买力,恐在今日(1978)十倍左右。今日若有留学生能月领八百美元“生活费”,岂非富人?!
再拿当时的中国生活费用作比:斯时一美元约合中国银元(“袁大头”或“墨西哥鹰洋”)两元五角上下。适之先生的同乡张恨水先生那时在芜湖一报馆做编辑,月薪仅银洋六元(约合两块多美金),还要养家活口!(见《张恨水自述》)
所以那时公、自费留学生一旦出国,真是立地成佛。昨日还是牧牛儿,今日便可衣锦披朱,到相府招亲去了。这样一群花花公子,镀金返国之后,要做什么样的“大事”或“大官”,才能继续他们在国外当学生时代的生活水平呢?因而回国的留学生如维持不了以前的标准,则难免自叹“怀才不遇”、“食无鱼,出无车”了。维持得了的,则其享受难免还要升级。如是则中式仆妾副官,西式汽车洋房……做起了中西合璧的大贪官、大污吏而视为当然。由留学生变质的官僚,因而逐渐形成一个标准的职业官僚阶层(professional bureaucrats),他们眼中哪里还有汗滴禾下土的老百姓呢?结果弄到民不畏死,铤而走险,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76页

法律与力量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62页 - 青年期的政治训练

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大凡一个人的观念和印象通常都是很空泛的,空泛的观念事实上并不是他的私产。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0页 - 第二章:我的父亲

胡适父亲胡传,字铁花。胡铁花……古龙名著《楚留香》的男二号也叫这个名字,该书最早发表于1967年,逝世于1962年的胡适自然没看过。但胡适的夫人江冬秀喜爱武侠小说,且逝世于1975年,理论上应该是读过此时已颇为有名的古龙作品。不知她读到与公公同名的人物有何感想?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58页 - 初到美国

胡适是个大学者、大使、大文豪……总之是个大“有成就”的人。可是这个世界里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都可说是“没有成就”的普通人,因而这个美好的世界原是我辈“没有成就”的人的世界,“有成就“是极少极少的“少数民族”。所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是应该教育一个人怎样做个“没有成就”的普通人,一个平民,一个光头老百姓。
做个光头老百姓最重要的条件是做个正正派派、有正当职业、养家糊口、快快活活……当兵纳税的好公民。但是“正当职业”不是完全受个人兴趣指挥的…………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5页

当你翻阅中国电话薄,一看人名,你就可知道他们的籍贯。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0页

最糟的要算是最近才从大陆上出来的一些‚知青了。我们偶尔聊起天来,他们所知道的有关胡适的旧闻就更少了。其中有些极有成就的科技专材,竟然对胡适和胡适之是否是同一个人,也发生了疑问!
林记:噗,当初真去google了才搞清的我……找个地缝钻进去。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59页 - 第三章初到美国

一口气读完自传,对胡适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思想家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同样的经历、事实经由思想家的大脑加工,就变得匪夷所思起来。胡适自然是个天才的思想家,就像唐德刚说的胡适是个“大学者”、“大使”、“大文豪”。。。总之是个大“有成就”的人。唐针对胡适说的要服从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的说法,认为“浪漫主义色彩太重”,这个世界里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都可说是“没有成就”的普通人,因为这个美好的世界原是我辈“没有成就”的人的世界;“有成就的人”是极少极少的“少数民族“。所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应该是教育一个人怎样做个”没有成就“的普通人,一个拼命,一个光头老百姓。做个光头老百姓最重要的条件是做个正正派派、有正当职业、养家活口、快快活活。。。当兵纳税的好公民。
哈哈。。。唐的注释是这个口述自传不可不读的精彩一部分!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4页 - 第一章 故乡和家庭

近些年来[抗战前后],最西的婺源县,被中央政府并入江西。但是婺源与安徽的徽州有长久的历史渊源,居民引以为荣,不愿脱离母省,所以群起反对,并发起了一个“婺源返皖”运动。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97页

生活的意义,在深刻地影响别人!要这样影响别人,使他们不再菲薄自己。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73页 - 青年期的政治训练

新和平主义它的理论基础是:两个力量如发生冲突,最后必然是相互抵消而形成浪费和无结果。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87页

第四章注22
封底写了这么一句话:“先看德刚,后看胡适”。本来以为是宣传语也就一笑而过了,看到这三页的德刚注释才相信此言真切。唐氏以后学之身份敢于评点胡适的思想路径,对其一生信奉的杜威学说进行客观剖析,真是有胆量有见识。
而且好玩的是,唐氏还借这一情形搞了个暗讽,说杜威可以在东方培育出听话的一世祖,马恩又何尝不行。杜威的理论是欧洲情势下的结果,移植过来未必可以,马恩之说岂不一样?
在这本书里,真正做到“于不疑处起疑”的不是胡适之,而是唐德刚。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59页

从五十七页至五十九页,唐德刚对于胡适之的观点——“每个人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应该多多考虑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爱好,而非社会的需求,父母的期望。”颇不以为然,认为胡适的想法还是过去传统士大夫做学问必要出人头地的想法,如今知识分子已经不如过去教育是个稀缺产物的时代所诞生的知识分子,“九年国教,谁非知识分子?”
那就从“九年国教,谁非知识分子”说起。
首先如果对于所谓“知识分子”下个定义的话,在我看来,“九年国教”不过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而成就一个“知识分子”(或者说传统意义上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不仅仅是需要“九年国教”这一客观的条件,更需要受教育者本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只有当他心中有了自己是知识分子,并对他人,对社会,对家国需要负有责任,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一言以蔽之,“知识分子”是客观条件与主观(自我)意识的结合。窃以为唐德刚的对于“知识分子”的看法就是强调了客观条件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观意识。
试想,文艺复兴时,人并没有比文艺复兴前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没有任何客观条件上的变化却能够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做出创造。其原因也正是在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认识到了“人”所蕴含的无尽能力。有此可见有无此主观意识的差别之大。
如果我们再考察,中国人日常话语中另一个与“知识分子”相近的词——“读书人”。我想能更好说明何以“知识分子”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陈寅恪的夫人唐篔说起陈寅恪为何与时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的冯乃超交好时,说道:“我看冯书记也还算个读书人。”试问当初陈寅恪诗中所鄙薄的陈垣,梁思成;被他所轻视的学生金应熙以及被他拒之门外的康生,又有哪个不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呢!?但陈寅恪却偏与party的陈毅,陶铸,冯乃超交好。不过是因为他们除了有“读书”这一客观条件外,还有主观上“读书人”的精气神罢了。
相对于“九年国教”这一客观条件,无疑主观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更为困难。是以每个时代中能够舍身取义,杀身成仁,铁骨铮铮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以革命者鲜血做药的普通人是多数。所以唐德刚在这一段注中的另一个观点:社会中对于普通人,比如说会计师,工程师总是多数,而对于胡适们,鲁迅们的需要只是少数而已,青年们实不应个个争着做胡适,鲁迅。我想唐德刚这一对青年劝诫也实在不必要。现在的青年可实在是“聪明”多了,懂得“趋利避害”(每个时代我想“聪明”的青年总是对大多数),不仅“主观意识”的觉醒遥遥无期,甚至主动输诚缴械的亦不在少数。不然又何以我们总觉得会计师,工程师工作找起来实在颇不容易,而胡适们,鲁迅们总是迟迟不出来!?总觉得这个时代“万马齐喑究可哀”呢!?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页

我在更多的找那些文人,例如胡适,他在哪里,干着什么,可以干着什么,还能干着什么。也是无用的,文人从来都没用,最近莫名的感受。也会想什么有用,我说爱,看到一半竟然动摇了,这么一个庞大温暖的爱好像也不足够,因着人本身的无用,好吧,我还是要想有一群以人为乐的高等在那里会比较舒坦。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78页

注释17中唐对华工与爱尔兰移民之间的恩怨有所表述,不知有更详尽的记述抑或是专门研究的著作否。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97页

胡适留学日记中载厄德诺教授语录:
*只有对别人发生兴趣才可使自己常是活泼泼地,常是堂堂正正地。
*要生活在深刻地影响别人!
*要这样影响别人,要使他们不再菲薄自己。
唐德刚评:译文欠佳,然为胡公亲译。笔者喜其信达,故未擅改。
原来胡适的英语也不怎么样嘛~哈哈~以及楼上两人真可爱,应可视为老顽童XD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58页 - 初到美国

我服从了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到现在虽然一无所成,但我生活得很快乐。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 这个标准很重要,社会所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46页 - 第三章 初到美国

但是在我成年以后的生命里,我对政治始终采取了我自己所说的不感兴趣的兴趣(disinterested-interest)。我认为这种兴趣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责任。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62页

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就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91页


测试'''''''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05页


第五章注释1
在这个注释中,唐氏对胡适的学位悬案进行了综述,并以自己的资料得出结论。整个注释长达5页,是不可多得的了解那个时代学位获取流程、窥视汉学研究境遇的好资料,语言很精妙,感情很充沛,有不少妙语让我笑出声来。最后提及的卢飞白前辈的境遇让人扼腕,做学问是不是也要凭运气拼情商?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页

唐德刚的罗里吧嗦冲淡了这本书的味道,你又不是郭德纲,哪来那么多话。而且这书本身就是译书,出来就是再炒了一遍的饭。还看到了胡适的极端和平主义,不喜欢,非常不同意,不是说不对,只能说狭隘并且不实际。胡适受墨子影响要非攻,日军侵华时他也主张不要倡导战争,不要忘了墨子也是有自己的军队一直在行侠仗义锄强扶弱。哎,不过那是他年轻时候的事了,但是,还是不喜欢。用这本书作为了解胡适的开始,真是个错误的选择,当初就应该忽略他的成长轨迹直接看思想的精华,或许还会好一点。被自诩为胡适朋友的唐德刚和“中文译本”四个字给毁了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20页

就在这些士卒之中,那位青年军官唐宗义,也因为迷信鸦片可以防疫,在台湾学会了抽大烟。烟瘾愈抽愈大,最后每天非“一二两膏子”不过瘾。
据说当他老人家逝世时,他住的那栋老屋里的老鼠、蟑螂、黄鼠狼„„等等小动物,都瘫痪了。因为它们久居此屋,和老头子一道抽大烟,上了瘾。如今老头子死了,没有人供给免费鸦片,所以这些瘾君子们就不能行动了。
林记:我了勒个去。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4页 - 第一章

直至学徒[和实习]期满,至二十一二岁时,他们可以享有带薪婚假三个月,还乡结婚。婚假期满,他们又只身返回原来店铺,继续经商。自此以后他们每三年便有三个月的带薪假期,返乡探亲。所以徽州人有句土语,叫“一世夫妻三年半”。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62页

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大凡一个人的观念和印象通常都是空泛的,空泛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他的私产。但是一个人如他的观念和感想,真正按照逻辑,系统化地组织起来,在这情况之下——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观念和感想,才可以说是真正属于他的了。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页

可以让人长另外的眼睛,看到更多的东西。与他们比,现代的知识分子是缺乏真正的学识。这里有很平实很朴素的语言,你可以看到胡适真正的自我,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88页 - 青年期的政治训练

胡适思想四十年来无太大的变动。这从好处来说,是胡适思想的前后一致性;从坏处来说,则是胡适之没有进步。(唐注)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页

唐德刚译注。广西师大版。
唐说“它是一部最浅近的、最适合青年读者需要的、胡适自撰的”胡适入门“”。
其中唐的注也很有意思。真可另成一本书了。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页

刚刚开始看
唐德刚的注释真又多又长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88页 - 青年时期的政治训练

安吉尔、杜威能在东方碰到个诚实无欺、信仰坚定、生死不渝的一世祖(指胡适),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就不能呢?一个民族的智慧老大之后,被侵入的新兴思想所洗脑——所谓启蒙期——并赖之而复苏,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一直停留在洗脑程序之中,而不能跳出框框,那这个老大民族就脑脉硬化,没有进步了。(唐注)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46页

我对政治始终采取了我自己所说的不感兴趣的兴趣。我认为这种兴趣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责任。
这句话很平常,但简直像跟它有什么隐秘的联系一样,阅读越有味道,越读越唏嘘不已。“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责任”突然让我想到语文书上有一篇小小的文章,《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也许这是每一个内心有着一点小小志向又叹息自己才疏学浅的人都会想要的一种情怀吧。尽力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去满足自己那颗有着完全实现不了的梦想的心灵。这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吧。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味道。
身在茶馆,心存邦国,眼观世界,牛皮无边。
唐先生的大学经历实在让人羡慕不已啊。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66页

墨子 非攻
老子 不争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75页

法律便是把那些在无组织状态下,可以招致冲突和浪费的能源组织起来的各种条件的一种说明书。
第一次看到这种解释。感觉相当妥帖。政治课本就该这么写的。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58页 - 第三章 初到美国

我已经六十二岁了,还不知道我究竟学什么。都在东摸摸,西摸摸,也许我以后还要学学水利工程亦未可知,虽则我现在头发都白了,还是无所专长,一无所成。可是我一生很快乐,因为我没有依社会需要的标准去学时髦。我服从了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到现在虽然一无所成,但我生活得很快乐。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97页 - 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威

道德的责任并不是外来的命令,只是必须要怎样做才可以引出别人-例如所爱的人-的最好部分。只有对别人发生兴趣才可使自己常是活泼泼地,常是堂堂正正地。要生活在深刻地影响别人!要这样影响别人,要使他们不再菲薄自己。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46页

在我成年以后的生命里,我对政治始终采取了我自己所说的不感兴趣的兴趣(disinterested-interest)。我认为这种兴趣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责任。
顶!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页

和这本书无关,和一些历史的节点有关,很多成为历史不可磨灭终成烙印的部分,多少是巧合呢,根本是蓄势待发,大家准备在那里,决定早就做好了,做好了决定就或睁眼或闭眼或睁一只闭一只眼,让它滚进去,物理的发生,迟早也会化学的发酵。当然有错过的蒸发部分,但是什么能阻止蓄势待发的那股力呢,作为历史的悲观者,除了觉得注定之外,还有轮回的漩涡。见不得的见了,想不得的想了,人诚然经不住这些,但还是求悲天悯人。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39页

对政治始终采取了不感兴趣的兴趣。我认为这种兴趣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责任。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102页

杜威认为有系统的思想通常要通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思想之前奏(antecedent),是一个困惑、疑虑的阶段。这一阶段导致思想中认真去思考。
第二阶段为决定这疑虑和困惑究在何处。
第三阶段,[为解决这些困惑和疑虑]思想者自己回去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假设,或面临一些[现成的]假设的解决方法任凭选择。
第四阶段,在此阶段中,思想者只有在这些假设中,选择其一作为对他的困惑和疑虑的可能解决办法。
第五,也是最后的阶段,思想的人在这一阶段要求求证,把他[大胆]选择的假设,[小心地]证明出来那是对他的她的疑虑和困惑最满意的解决。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50页 - 第四章

看这一章的时候,才被后面的注释吸引。
呵,看完发现,原来注释比原文更合我意。
唐先生真是个诚挚的人。

《胡适口述自传》的笔记-第60页

唐德刚在正文中忠实记录胡适的口述,却在注释中对老师的某些思想和言行进行了批驳,胡适看来十分美好的青年时期在美国的求学和生活经历,被唐斥为“少爷小姐”们“自助式”的“限制旅游”,只是美国文化豹中一斑,胡适关于求学选科标准的看法,也被唐贬为过于浪漫和不切实际。不知道胡老先生知道这些内容,会不会起的吹胡子瞪眼~~
不得不承认,注释比正文要有意思的多。


 胡适口述自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