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武回忆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代帝王 > 高宗武回忆录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0079576
作者:高宗武
页数:246页

章节摘录

“日本绝对没有意图”,板垣不管我的问题,回答说:“把中国变成满洲国第二。日本政策的核心是要提升亚洲国家地位,到和西方国家绝对平等。简单地说,我们的目的在欧洲和美国,不在中国。日本在精神上绝对平等对待中国。我希望中国与我们合作,共同对抗苏联,与我们经济合作,参加我们共同制裁英美的经济侵略。”他最后下结论说:“如果中国与日本共同捍卫亚洲。那将是最理想的。”与许多我曾经谈过话的日本人一样,板垣完全忽略他说词中的历史事实和真相。他好像完全没有料到我有日本在中国活动的一手资讯。他可能和一些第一次来到东方的无知西方人谈过话。这显现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将领的心态的可怕。东条后来可能更有权力,但他的心态并无不同。经过了多次这种经验,我得到结论,说这种论调的日本人并非有意说谎,而是他们实际上相信这种谎言。.我见到的第二个人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次长多田骏。我选择多田,而不是参谋总长闲院亲王(译按:载仁),是因为后者有名无实,只因他是日皇的叔叔。由皇帝的叔叔担任参谋总长,在人民眼中更有地位,也有更多的权威。多田将军与板垣明显不同。在日本人里边,多田算高的,身材瘦削,而板垣则身体结实,中等个子。多田有一张长长的学者型的面孔,说话流畅,逻辑性比板垣强。多田表示他同情中国,一个被他和他的同僚抢夺蹂躏的中国。他当然没有承认这一点。听到过他在华北的蛮横行为,我很惊奇他有理的谈吐和斯文的外表。他说:“中日战争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真是远东的悲剧。”他甚至承认战争的开头日本不是没有责任的。

前言

高宗武是大历史中的小人物。早年留学日本,归国不久即从政,受当道赏识,扶摇直上,别有一番怀抱;然而,处斯乱世,国力未充,内外交迫,受其掣肘,事功有限,后更成为大人物政争中信手调遣的一粒棋子,其命运殊为可叹也。不过,既为小人物,则又有一好处,就是见势不妙,船小好掉头,趋避逃遁,茫如风影,远离人们的视线,我们不打扰他,他更不想打扰我们。即使世道人心,一落千丈,言人人殊,也无动于衷,一副倦鸟归山、英雄失路的样子。高宗武就是这样一个人,三十岁之前,红极一时;之后,则躲得远远的,若复隔世,悄无声息活到了九十岁。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番出版的《高宗武回忆录》,系由美籍华人学者陶恒生(陶希圣之子),根据存放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馆藏于美已故外交官劳伦斯• 索尔兹伯里(Laurence Salisbury)档案中的高氏英文打字稿迻译而成,原稿标题为《深入虎穴》(Into the Tiger's Den),为索氏在高氏原稿基础上的润色、编辑稿,完成于1944 年 8 月31 日,刚好是日本投降前一年,汪精卫于两个月后病殁于日本名古屋。出版前,曾于台湾《传记文学》上连载;译者陶恒生也曾在《书屋》杂志上撰文介绍,并一度列入《书屋》的出版计划。高氏回忆录之存在与否及出版的问题,历来是史学、日本问题学界关注的热点。其英文稿的出版事宜,早在二战尚未结束时就曾得到过胡适等人的襄助,惜终未实现。此番在大陆出版,诚为可喜可贺之事。但同时,为学术研究计,无论有多么复杂的“背景”,被认为内容“更为翔实丰富”的中文手稿的出版实应提上议事日程。这也几乎是可望揭秘“高陶事件”的最后的重要线索之一。——《南方都市报》

后记

一、脱离上海揭露密约(一)离沪前后1940年1月高宗武离沪赴港前后的经过,与另一当事人陶希圣20多年后写的虽然基本一致,然仍存在一些差异(如日期、船名、对谈等)。后者或因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所致。现在乘此机会加以比较订正,以下是高陶离沪前后细节的异同之处。陶希圣《潮流与点滴》:[民国]29年1月1日,我抱病往愚园路,沿家拜年。璧君主张我在“要纲”上补签。汪以为此刻不必勉强我补签,要等我病愈再补。

内容概要

高宗武,1906年生。早年留学日本,抗战前期进入外交领域,29岁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职务,专门从事对日外交工作,是当时国民政府里最年轻的高级外交官员。
抗战全面爆发后,高宗武接受特殊任务,在香港负责对日情报工作。他在这段时间一度背离蒋介石,为汪精卫“和平运动”秘密奔走,并随汪去上海,参与“汪日密约”的谈判。后来又与陶希圣一起逃离上海,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
对“高陶事件”的真相,过去一直众说纷纭。这本回忆录是高宗武离开香港赴美国定居后,在1944年8月完成的英文手稿,题名为“深入虎穴”。在这部手稿中,他详细记述了自己从事对日外交的经历,并介绍分析了当时的日本政局。但书稿封藏六十多年未获出版。此次《高宗武回忆录》在海内外首度公开出版,将有助于澄清“高陶事件”的真相。

书籍目录

代序 从政七年如咯血译序前  言第一章 代表中国政府第二章 汪精卫飞往河内第三章 代表汪精卫第四章 随汪精卫往东京第五章 偷来的密约第六章 傀儡付出代价第七章 “少壮军人”的心态第八章 东条的崛起:第一阶段第九章 东条的崛起:第二阶段第十章 东条的崛起:第三阶段第十一章 东条在鞍上第十二章 双鞍马:小矶与米内第十三章 老虎朝西看第十四章 在亚洲的野心第十五章 日本的前途译者后记附  录主要参考数据索  引

作者简介

抗战爆发后,高宗武接受蒋介石的指派,辞去外交部职务,在香港以日本问题研究所为掩护,负责对日情报工作。但是在这段时间,他一度背离蒋介石,为江精卫“和平运动”从事秘密外交活动,并追随汪精卫去上海,参与“汪日密约”的谈判。后来又与陶希圣一起逃离上海,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
“高陶事件”发生后,外界一直希望从高宗武口中,了解到汪精卫“和平运动”的真相,虽只言片语,亦必弥足珍贵。但是他始终守口如瓶,对当时的经历避而不谈。这本《高宗武回忆录》是他离开香港赴美国定居后,在1944年8月完成的英文手稿。但是书稿完成后,他很快放弃了出版意愿,以致许多与他有过密切接触的人,都不知道有这部书稿存在。直到2005年6月底,这本回忆录的手稿才被意外发现,由陶恒生先生译成中文,并对相关史实做了详细的考订和注释。

图书封面


 高宗武回忆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提3点:1.有些人信心满满的说一些“荒谬”的话,可能是由于他们真心相信其中的理念,而非做作,由此可见思想史之重要性。当然这个所谓的“荒谬”之前提是认为自身立场的“正确性”,但每个人都会认为自身立场正确,否则他不会做如是想。2.每个人都会为自己不自觉地掩饰一些不光彩的事情。3.裕仁天皇当然应该和那些甲级战犯一道,被处以绞刑!
  •     寡人QQ443407599,好书要分享。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涵义颇为复杂的词,愤怒、无奈、耻辱、艳羡、敬佩、仇恨等等,个中况味不一而足。我想,这种复杂情绪的直接反应在网络上,就是任何关于日本的话题,无论是仇恨还是赞美,是批判还是写实,都能够紧紧揪住人的神经,闹得满城风雨。这种状况的造成,追溯历史,自然要从一百多年来的中日纠葛说起,从表面上看,任何一个“热血沸腾”的中国人似乎都足够了解这个“撮尔小邦”,都能对那些年的屈辱奋争“说一不二”。打开任何一个中文电视台,看任何一部关于日本侵华的影视剧。大多数时候,我都能惊讶的发现,“日本”的形象是如此地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剧中人物在谈到日本的时候,大多以轻蔑的口吻加以“小”“鬼子”字样,这些“鬼子”们大多留着八字胡,小眼睛,嘴里说着怪里怪气的汉语,挥着东洋刀,扛着膏药旗,一进村庄就烧杀掳掠,看到美女就眼睛瞪直,“花姑娘”长“花姑娘”短。他们割我台湾占我东北、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宣称要三个月灭亡中国、731部队……他们是如此狂妄、残忍、丧尽天良、灭绝人性!最重要的是,直到今天,他们还死不悔改,整天就琢磨参拜靖国神社,修订教科书,美化侵略,企图翻案,好像一只毫无廉耻的狗一般!这些形象与话语是如此简洁、直接、充满力量,以至于我(我们?)几乎就是不假思索的臣服在了它的脚下。在这样的形象塑造下,我(我们?)怎么可能没有愤怒呢?怎么可能没有愤青呢,虽然我也许从未亲历过战争,从未去过日本?但这并不妨碍我(我们?)“了解”日本。当然,在某些时候,当我看到银幕上的“鬼子”形象,看到网络上义愤填膺的青年,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电影《1984》里人们在“三分钟仇恨”里对传说中的敌人“果尔德施坦因”愤怒的叫喊的场面。现在的疑问是,这么多年里,我(也可能是我们)很少真切的意识到,日本,或者更准确的说,抗战,对于我们,其实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当然,对于抗战,我们也许有过各种各样的“战争史”、“回忆录”,甚至是深入的批判反思,但这些著作太多高深,或者结论先行,对于抗战充满了习焉不察的偏见。在我们合上书页的最后,还是会“自然”陷入非此即彼的判断。当我们谈论日本、中日战争的时候,任何一个简单地非此即彼的做法,都有可能蒙蔽我们对抗战多重性的理解,从而无法真正深入地反思那场战争。换而言之,需要反思的不仅是作为侵略者的日本,还应有受害者的中国。在貌似熟悉的情境里,我们是否应该虑一下将焦点转移到日本自身,尝试从日本出发了解日本呢?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宗武的回忆录,提供了一个颇具典范性的文本。高宗武是一个中国人,并且爱国。高早年留学日本,日语说的比日本人还地道,对日本的政治有深入了解,抗战前期就进入外交领域,29岁即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职务,专门从事对日外交工作,参与多项重大谈判,从“纸上谈兵”到“身体力行”的过程,无疑使他对日本的了解远比一般人更具有现实性、针对性。高的回忆录写于1944年8月,其时二次大战还未结束。他写作这本回忆录,在自序里称“希望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为他们的灭亡有所贡献”,希望为美国人战胜日本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历史文本。我觉得,在这种心态下,他的写作不可能从某种超然的态度出发,他需要依靠自己的判断力,做分析,下判断,尽可能深刻地把握日本政府的特征、变动。综观《高宗武回忆录》,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提供了更多关于“和平运动”、“高陶事件”的内幕细节资料,揭开历史迷雾的面纱。更重要的,我想也许是,这是一本由当事人在当时写下的第一手资料,它提供了一个战时中国高层外交人员对于中日战争起源、日本政局的认识和思考。这些从全书的内容分布和《日本真相》的中文名中即可明白看出。该书一共十五章内容,前面六章高主要讲述了自己参与“和平运动”、“汪日密约”谈判,以及与陶希圣一起逃离上海,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等等,而后九章,几乎全部是高在谈论对于日本政局的分析。日本是如何对中国产生领土野心的,它日本的侵华政策又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日本的少壮军人心态是怎么样的,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控制政局的?东条英机、土肥原这些人的个性、生活、谈吐是什么样的,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人情公务关系又是怎么样?日本和俄国、德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又是怎么样呢?等等如此,这些都在高宗武回忆录里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手史料。当我合上该书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对于20世纪上半叶日本政局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回想起美国学者于1946年出版的关于日本的经典名著《菊与刀》,深觉高的回忆录对于准备进入中日战争领域研究的初学者来说,有着不亚于《菊与刀》的地位。在《菊与刀》中有大量对日本国民性颇为精彩的描述。在高的回忆录中,当我看到高用如下一个笑话来反映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的时候,我不禁笑出了声:“在东京有个没钱的日本军官,到年底人人必须清还债务的时候,发现自己负债累累无法还清。到了年终尽头,他想以武士道的荣誉方式,切腹自杀,来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军官去他欠钱的米店,告诉老板说:“我答应年底还钱给你,可我一名不文,非常抱歉。不过我们日本军官遵守武士道,强调信用。我没带钱来,但我带来一把刀,用切腹来表达我的态度。”米店老板吓坏了,说:“像你这样的人,八千万中没有一个,我万分尊敬,请你千万别想自杀。一点点钱不算什么。请坐下来喝口茶,我们说说话。也许我们可以成为好朋友。无论什么时候你需要米,请随时来拿,不要钱。”军官站起来说:“现在是新年除夕,我没时间坐下来谈。我还要去很多地方切腹。”
  •     昨儿去了天津。28分的路程。天蒙蒙的,欲雨的气象。路上读《高宗武回忆录》,得知39年的上海有句俗话:他跨过了桥。那时的中国风云诡谲,汪精卫在一番纠缠后终于“跨过了那座桥”。这座桥的意思是指那些“跨过四川路桥去到虹口的人”,如果你跨过了,就到了日本人的租界,就是个“没有原则的人”,就是个汉奸,或要背负着汉奸之嫌的“且介”人了。迅翁一直住在虹口,属山阴路上,离密友内山的书店很近。他的身体不好,肺的折磨窃走了他手中健力的笔。鲁迅36年的10月亡去了。那时的日本人,还没武装着到南边来,租界还是租界,住与不住,远没有2年后的敏感吧?飞驰的和谐号上,已经不再发水。失去了与漂亮的乘务员眉目接瞬的机会,所以有些怅然。或静或眠的同客中,没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身影。那该是37年9月的事情吗?卢沟桥的狮子,没有唬住日本人的铁蹄——他们跨过了这座古桥——很多人要逃了。梁和林携着他们的幼子从诫,应该还有林的妈妈?从北京的前门车站,奔天津,一路向南奔去。也是这条路的,也是这样的风景?但满车箱,坐的却是武装着的日兵。他们与尚小的梁少爷玩笑,嘻嘻哈哈的随意。那时他们还不是兽兵?与中国一流的学者同车却还相安无事?但——4个月后,他们在南京却屠了城!汪的伪政府就成立在那里,他据说哭了,哭得还很惨。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狗屎!~~记住现在还有很多活着的人,听他们说,比一个生活在日本,被日本所同化的华裔要真实的多!~~我只记得我的爷爷的父亲当初就是战场上的军人,而我爷爷的母亲是被日本人杀死的!~~那时侯我爷爷四个月大,我们只是一个小县城,而护城河的血水淹没整个城市,这就是我知道的!~~我记得的,刻在骨子里的!~~我会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会告诉我的孙子!~~一天能灭了日本,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值的!~~
  •     我认识一家做熟食的店,手起刀落,精准无比。
  •     悬崖勒马,转身离去,高宗武在大是非面前能够坚持得住,不容易。
  •     书生搞政治,自以为能力挽狂澜,成就丰功伟业,却越走越黑,最后釜底抽薪的一招,确实是绝妙的精彩一笔。回忆录里的高宗武,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不足为奇;而对日外交的困难,令读者感同身受。尤其是对近卫文麻的分析,和对天皇存废的观点,眼光独到,令人钦佩,惜乎韩战冷战一起,便造成了今天的格局。
  •       昨儿去了天津。28分的路程。天蒙蒙的,欲雨的气象。路上读《高宗武回忆录》,得知39年的上海有句俗话:他跨过了桥。那时的中国风云诡谲,汪精卫在一番纠缠后终于“跨过了那座桥”。这座桥的意思是指那些“跨过四川路桥去到虹口的人”,如果你跨过了,就到了日本人的租界,就是个“没有原则的人”,就是个汉奸,或要背负着汉奸之嫌的“且介”人了。迅翁一直住在虹口,属山阴路上,离密友内山的书店很近。他的身体不好,肺的折磨窃走了他手中健力的笔。鲁迅36年的10月亡去了。那时的日本人,还没武装着到南边来,租界还是租界,住与不住,远没有2年后的敏感吧?飞驰的和谐号上,已经不再发水。失去了与漂亮的乘务员眉目接瞬的机会,所以有些怅然。或静或眠的同客中,没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身影。那该是37年9月的事情吗?卢沟桥的狮子,没有唬住日本人的铁蹄——他们跨过了这座古桥——很多人要逃了。梁和林携着他们的幼子从诫,应该还有林的妈妈?从北京的前门车站,奔天津,一路向南奔去。也是这条路的,也是这样的风景?但满车箱,坐的却是武装着的日兵。他们与尚小的梁少爷玩笑,嘻嘻哈哈的随意。那时他们还不是兽兵?与中国一流的学者同车却还相安无事?但——4个月后,他们在南京却屠了城!汪的伪政府就成立在那里,他据说哭了,哭得还很惨。
      
      
  •     勿忘日人亡我野心
  •     活下来才有机会讲话.
  •     头像是CR么?
  •     历史复杂,人心变幻,需要多面镜照耀。
  •     太不容易了。
  •       寡人QQ443407599,好书要分享。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涵义颇为复杂的词,愤怒、无奈、耻辱、艳羡、敬佩、仇恨等等,个中况味不一而足。我想,这种复杂情绪的直接反应在网络上,就是任何关于日本的话题,无论是仇恨还是赞美,是批判还是写实,都能够紧紧揪住人的神经,闹得满城风雨。这种状况的造成,追溯历史,自然要从一百多年来的中日纠葛说起,从表面上看,任何一个“热血沸腾”的中国人似乎都足够了解这个“撮尔小邦”,都能对那些年的屈辱奋争“说一不二”。
      
      打开任何一个中文电视台,看任何一部关于日本侵华的影视剧。大多数时候,我都能惊讶的发现,“日本”的形象是如此地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剧中人物在谈到日本的时候,大多以轻蔑的口吻加以“小”“鬼子”字样,这些“鬼子”们大多留着八字胡,小眼睛,嘴里说着怪里怪气的汉语,挥着东洋刀,扛着膏药旗,一进村庄就烧杀掳掠,看到美女就眼睛瞪直,“花姑娘”长“花姑娘”短。他们割我台湾占我东北、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宣称要三个月灭亡中国、731部队……他们是如此狂妄、残忍、丧尽天良、灭绝人性!最重要的是,直到今天,他们还死不悔改,整天就琢磨参拜靖国神社,修订教科书,美化侵略,企图翻案,好像一只毫无廉耻的狗一般!
      
      这些形象与话语是如此简洁、直接、充满力量,以至于我(我们?)几乎就是不假思索的臣服在了它的脚下。在这样的形象塑造下,我(我们?)怎么可能没有愤怒呢?怎么可能没有愤青呢,虽然我也许从未亲历过战争,从未去过日本?但这并不妨碍我(我们?)“了解”日本。当然,在某些时候,当我看到银幕上的“鬼子”形象,看到网络上义愤填膺的青年,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电影《1984》里人们在“三分钟仇恨”里对传说中的敌人“果尔德施坦因”愤怒的叫喊的场面。
      
      现在的疑问是,这么多年里,我(也可能是我们)很少真切的意识到,日本,或者更准确的说,抗战,对于我们,其实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当然,对于抗战,我们也许有过各种各样的“战争史”、“回忆录”,甚至是深入的批判反思,但这些著作太多高深,或者结论先行,对于抗战充满了习焉不察的偏见。在我们合上书页的最后,还是会“自然”陷入非此即彼的判断。当我们谈论日本、中日战争的时候,任何一个简单地非此即彼的做法,都有可能蒙蔽我们对抗战多重性的理解,从而无法真正深入地反思那场战争。换而言之,需要反思的不仅是作为侵略者的日本,还应有受害者的中国。
      
      在貌似熟悉的情境里,我们是否应该虑一下将焦点转移到日本自身,尝试从日本出发了解日本呢?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宗武的回忆录,提供了一个颇具典范性的文本。
      
      高宗武是一个中国人,并且爱国。高早年留学日本,日语说的比日本人还地道,对日本的政治有深入了解,抗战前期就进入外交领域,29岁即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职务,专门从事对日外交工作,参与多项重大谈判,从“纸上谈兵”到“身体力行”的过程,无疑使他对日本的了解远比一般人更具有现实性、针对性。
      
      高的回忆录写于1944年8月,其时二次大战还未结束。他写作这本回忆录,在自序里称“希望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为他们的灭亡有所贡献”,希望为美国人战胜日本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历史文本。我觉得,在这种心态下,他的写作不可能从某种超然的态度出发,他需要依靠自己的判断力,做分析,下判断,尽可能深刻地把握日本政府的特征、变动。综观《高宗武回忆录》,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提供了更多关于“和平运动”、“高陶事件”的内幕细节资料,揭开历史迷雾的面纱。更重要的,我想也许是,这是一本由当事人在当时写下的第一手资料,它提供了一个战时中国高层外交人员对于中日战争起源、日本政局的认识和思考。这些从全书的内容分布和《日本真相》的中文名中即可明白看出。
      
      该书一共十五章内容,前面六章高主要讲述了自己参与“和平运动”、“汪日密约”谈判,以及与陶希圣一起逃离上海,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等等,而后九章,几乎全部是高在谈论对于日本政局的分析。
      
      日本是如何对中国产生领土野心的,它日本的侵华政策又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日本的少壮军人心态是怎么样的,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控制政局的?东条英机、土肥原这些人的个性、生活、谈吐是什么样的,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人情公务关系又是怎么样?日本和俄国、德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又是怎么样呢?等等如此,这些都在高宗武回忆录里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手史料。
      
      当我合上该书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对于20世纪上半叶日本政局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回想起美国学者于1946年出版的关于日本的经典名著《菊与刀》,深觉高的回忆录对于准备进入中日战争领域研究的初学者来说,有着不亚于《菊与刀》的地位。在《菊与刀》中有大量对日本国民性颇为精彩的描述。在高的回忆录中,当我看到高用如下一个笑话来反映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的时候,我不禁笑出了声:
      
      “在东京有个没钱的日本军官,到年底人人必须清还债务的时候,发现自己负债累累无法还清。到了年终尽头,他想以武士道的荣誉方式,切腹自杀,来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军官去他欠钱的米店,告诉老板说:“我答应年底还钱给你,可我一名不文,非常抱歉。不过我们日本军官遵守武士道,强调信用。我没带钱来,但我带来一把刀,用切腹来表达我的态度。”米店老板吓坏了,说:“像你这样的人,八千万中没有一个,我万分尊敬,请你千万别想自杀。一点点钱不算什么。请坐下来喝口茶,我们说说话。也许我们可以成为好朋友。无论什么时候你需要米,请随时来拿,不要钱。”军官站起来说:“现在是新年除夕,我没时间坐下来谈。我还要去很多地方切腹。”
      
  •     你还是多吃点大米吧,快去搞日本美女吧
  •     序言写的不错。内容,反映了当时中日关系,日本国内状况等。有助于了解当时的人,当时的事。
  •     高宗武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日本的政界和军界的领袖,说着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好在高宗武能够识破。抗战中,我们的政略运用是了不起的——起码站队正确,否则不堪设想。历史是一面镜子,值得认真反思。高宗武避走美国,也是伤心和失望至极——应该是预感中国战后的前途不妙吧。
  •     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一点日本人在那段历史中所作所为的原因,正值钓鱼岛事件,很是感慨
  •     我是不知所云,虽然我看完了你写的。
  •     高陶事件在历史上很有名,这本书的叙述对这段历史比较有价值。
  •     感觉比较偏面
  •     某记得某期【书屋】有这本的序,于是一直想找来读。当然不排除高本人对自己从事的秘密外交的美化,然而整本书还是有认真读的价值的,当事人的回忆与其他人写的历史可以相互印证。本书的价值主要是前五章,后八章都是高本人对日本政策的解读【不过其中的吐槽也相当凌厉】。PS、很奇怪这本里把东条写成皇道派的人、他应该算统制派的罢|||
  •     高宗武是个聪明人。年少即成名天下,最后始终远离政治。躲进小楼成一统。这本书很详尽,很有参考价值。
  •     高这些事儿真该拍成电影……
  •     我顶小开!!
    你们既然说的日本说如何如何的好!!
    那你怎末不留在哪呢!
    你还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哪国人吗!!
    你以为自己在国外学习过 生活过 就很了解他们吗?
    狗永远都是狗!! 他是不会变成人的!!
    这是不变的!!现在就是一个经济的社会!!我只相信中国的经济发达了,把这颗毒瘤切除,才是最托最稳当的!!
  •     当我们在谈论跑步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      自顶一个吧
  •     一家之言,姑且听之。
  •       汪精卫投敌案,被罩上重重迷雾,庐山真面目不可得见。汪氏出逃,主要策划人是前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而窃取日汪密约叛逃至香港将其公之于众的,也是这个高宗武。高宗武回忆录,在尘封六十多年后面世,但谜底还是无法因此而揭开,反而闹出了新的“双胞案”,可谓谜上加谜,案中有案,煞是热闹。
      2008年12月,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高宗武遗著《日本真相》(下称“湘教版”),由夏侯叙五整理注释;隔了一个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刊行《高宗武回忆录》(下称“百科版”),由陶希圣之子陶恒生译为中文。这是同一种书,还是两种不同著作?也对,也不对。前者,是高宗武中文原稿;后者,则是由美国合作者依据中文原稿和高氏补充的内容改写的版本(原名为《深入虎穴》)。核心内容大体相同,但编排、行文、繁简、细节均有差异。
      至可笑的是,湘教版由高宗武孙子高昕撰写的代前言说:“在我们整理爷爷的遗著和文献过程中,得知陶恒生先生从美国史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获得爷爷《深入虎穴》的英文复印稿,并花费了近一年时间译成中文,陆续在台湾《传记文学》上发表。我们非常欣赏陶先生对这段历史的执著研究、严谨翻译以及详细的注释。陶先生在得知我们保存有爷爷遗著的中英文原稿,并已与《书屋》杂志社谈妥出版事宜后,表示‘尊重高府后人的意见’,并停止了出版爷爷遗著的计划。在此,对陶先生的理解,我深表谢意。”言犹在耳,而陶先生的译著很快就变成百科版了。
      读者最想解开的,当然是这些令人牵肠挂肚的疑问:汪精卫为何要投日?高宗武在此种扮演何种角色?高氏送汪入虎口,而又曝光密约,是否老蒋主使?“高陶事件”男二号陶希圣,后来竟做了御用笔杆子,享尽荣华,而男一号高宗武为何要流落海外,隐姓埋名,至死不归?答案,仍在若有若无之间。
      汪兆铭在最初的时候,与日方接洽“和平运动”,颇有忧国忧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家情怀;及至发表“艳电”之后暂住河内,原有静观其变的打算。蒋中正先礼后兵,派人送钱送护照促其游欧,未能如愿,乃派人在香港打伤汪派干部林柏生以敲山震虎,最后看到没有效果,只能派军统特工陈恭澍到河内实施暗杀。孰料人算不如天算,汪兆铭当晚把主卧室让给秘书曾仲鸣,曾氏不幸当了替死鬼。高宗武在百科版《回忆录》中大言不惭地说:“我深信曾仲鸣的被杀是日本特务所为。他们企图让汪相信蒋介石是幕后策划者,从而离间汪、蒋,以诱使汪一头栽入日本人的圈套。这就是事情的真相”(百科版第32页)。高宗武长期从事机密工作,在港、居沪均与杜月笙系统保持极为密切的联络,从种种迹象中当然能判断出谁是暗杀主谋。高氏既将暗杀栽赃到日方头上,又为蒋氏极力粉饰,其回忆录的可信度当然要大打折扣,而亲蒋的倾向也昭然若揭。
      高氏撰写回忆录目的之一,在推卸自己作为“和平运动”发动机的责任,所述的有关汪伪政权成立前后种种事实,在今日基本上已人所共知,唯个别细节有所补充,但“孤证不立”,仍有待于其他方面的资料证实,有些“真相”或许将永远埋藏在当事人的心中,带到棺材里面去。比如高宗武是否蒋氏派在汪身边的“卧底”,或者只是蒋氏放出的“胜负手”,和谈有成则居其功,和谈跑偏则卸其责?也许等到蒋介石“大溪档案”全面开放的那一天,会给世人一个答案?
      高氏回忆录详细描述了在上海偷拍密约的全过程,湘教版和百科版情节基本相同,字句略有差异,为以往的史料中所无。正如汪精卫所说,“这是日方最机密的文件。日方从来没有提过这样具体的方案,一旦泄露,日方将作为我们对日本无诚意的解释。所以参加会议的同志不许把文件带出去”(湘教版第103页)。高宗武谋划偷出文件已经很久,苦于没有机会。汪氏觉得文本翻译得不好,交给高宗武重译,但吩咐不能带走,只能在汪公馆里面工作。忽然有一天,有个东京来的日方要人到上海,来汪公馆与高会面;高氏借送客回旅馆的机会,从旅馆后门飞速跑回家,叫夫人全部拍下来,然后返回,前后不过一个小时。胶片暂存杜月笙门人处,在逃离上海前取回。据唐德刚为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所写序言,高宗武夫人亲口证实,在事前数月,高就让他夫人学习照相技术;他与杜月笙留沪代表徐采丞秘密往还,“是直接听命于重庆的。”“高陶事件”全过程,就是顶尖间谍小说的真实版,高宗武不是卧底,也与间谍同一路数了。
      汪兆铭生性冲动,优柔寡断,权力欲与能力不相匹配,为群小所包围,听不进陈公博、后期高宗武和陶希圣的逆耳忠言,终至身败名裂,为天下所唾骂,固其宜也。高宗武此时刚过而立之年,自以为对日交涉第一人,过于自负,一步步跌入日人所设的陷阱,所幸良知未泯,及早抽身,但偷密约之功难掩其罪。正因为他是汪氏投日的谋主,瞒着蒋氏私自赴日谈和,就算在“立功”之后,蒋介石也不再信任他,命他“渡美考察”,在华盛顿了此残生。这两个版本的回忆录,文过饰非之处甚多,不可作信史看待。倒是后半部分对现代日本政治的解剖,有些真知灼见,可供国人参考。
      
      [注]本文转发国学数典论坛
  •     其实还算可以的书
  •     与陶希圣的回忆录 潮流与点滴 互证 战争是政治的表征与延续
  •     你说我们该反省,但只推荐个书,说去了解日本的情况,究竟要表达什么....
    不管什么,对日本的厌恶是改不了的,在我眼中,那永远是个未进化完全的劣等种族.
  •       提3点:
      
      1.有些人信心满满的说一些“荒谬”的话,可能是由于他们真心相信其中的理念,而非做作,由此可见思想史之重要性。当然这个所谓的“荒谬”之前提是认为自身立场的“正确性”,但每个人都会认为自身立场正确,否则他不会做如是想。
      
      2.每个人都会为自己不自觉地掩饰一些不光彩的事情。
      
      3.裕仁天皇当然应该和那些甲级战犯一道,被处以绞刑!
  •     日本有好东西、好地方,但是它的整体形象是龌龊的。对于欺负你且死不讲理的邻居,只有保持警惕,随时灭了它。要不然,它还伺机卷土重来。
  •     当事人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     越看这方面的书,越发现,我们自小所受的历史教育真他妈一坨屎
  •     难得一见历史第一手材料,想研究二战外交重要资料。
  •     看懂了再放屁。
    2009-10-20 16:09:24 meditor  楼猪是要为小日本平反是吗?试想一下,如果你的亲人正在被鬼子兵蹂躏、践踏、屠戮,你还能写出以上的文字吗?祖国母亲在受迫害的时候该书作者在干什么?他是不是也在日本受着种种的歧视?他回忆成书,为的是什么,其用心何在?大多有过养狗经验的人都明白,谁对这只狗更好,这只狗就会对他更好!?
      对于小日本,我们永远也不能原谅!
  •     感觉高宗武就是重庆的间谍,做了个套,让汪兆铭钻,直至被日本人愚弄,身败名裂。
  •     直到今天,他们还死不悔改.
  •     您介绍一家熟店吧……
  •     后半部分对当时日本政治的评论尽管有不少疏失,还是可以看到高不愧为一个真正的知日派(也许是太熟悉日本使得他差一点走上汉奸道路,或许也是因为了解日本政治之坑爹,才没有一条路走到黑
  •     内容不论,但的确还有不少未发行的打印稿等待着湮灭前被人救出来印行。
  •     作为历史资料来读得,作者翻案自辩的情绪很重,略显小气,针对高陶事件前后由于亲历,资料很多,可以与犬养毅,松本重治的回忆录互相参照,非常有意思
  •     至少日本的设计是值得肯定的
  •     文笔不错,当事人的回忆录 ,有价值
  •     楼猪是要为小日本平反是吗?试想一下,如果你的亲人正在被鬼子兵蹂躏、践踏、屠戮,你还能写出以上的文字吗?祖国母亲在受迫害的时候该书作者在干什么?他是不是也在日本受着种种的歧视?他回忆成书,为的是什么,其用心何在?大多有过养狗经验的人都明白,谁对这只狗更好,这只狗就会对他更好!?
    对于小日本,我们永远也不能原谅!
  •     吐槽稳准狠,但还是有所避忌。这辈子是没机会到二档工作了,不知道有生之年能否读得到大溪档案。
  •     你说的啥?在大声点,我耳朵不大好……
  •     说实话 我对日本确实很云里雾里……
  •     确实是知日派
  •     很想在此书找到点干货,但很遗憾!不过只言片语提到汪精卫,使我感觉此人并不坏!
  •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政治性都是复杂的,只是我们或多或少的了解不足罢了。但此不足以与日本侵华行为注解。
  •     高宗武是聪明人,是以终为聪明误。书中颇多曲笔,单书汪兆铭走河内之后如何挽其上岸,单不书二十七年夏擅自赴日一事。倘无高某自作主张、“成人之美”,汪是否必然“下水”?既不下水,何谈上岸。高为维护蒋,顺便为自己洗白,多有此种含混;又欲为汪辩解,可谓两处不讨好。后半部评论精准的当,依稀看得出政治眼光。
  •     我对高陶印象都不好,
    汪精卫太天真了~
  •     说实话,每个中国人必须对小日本有敌对意识。这一点中国的大多青年都不以为然。我们不知道小日本还会不会侵占我们,必须应有与日作战的准备。
  •     《深入虎穴——高宗武回忆录》... 阅读更多
  •     如题,喜欢。汪精卫,我暗地一直对他抱有同情,因为一个不适合搞政治的人,却做出了这么大的一个行为,汉奸、卖国,这是好玩的么??
  •     高陶事件本身可以拍成一部不错的惊险片,也是对《色戒》那段历史的又一个注解。这本书作为回忆录,自有其独特的角度和史料价值。但在篇幅上似乎更多的是介绍日本的国情和政治态势,与推介此书所说的很不同。
  •     LSS说的问题根源是教育,而教育导向的根源又是政治。
      我在厦门,我接触到的台湾人的思想多是“不愿意回归”,因为他们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从小就被教育那样,当然根深蒂固。而这又源自政治的需要,政治家需要引导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日本人民也是这样。
  •     感觉前半部分史料比较有价值
  •     一流的眼光 一流的人才
  •     内阁,内阁,只要他道歉了,就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中国的青年们,日本还是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     同样出身温州抗日悍将邱的心态就不一样
    岁暮克昆仑,旌旗冻不翻。
    云开交趾地,气夺大和魂。
    烽火连山树,刀光照弹痕。
    但凭铁和血,胡虏安足论!
    高跟我就差不多一个地方,老虎也有打盹,我们是战胜国,中国近代落后跟满清野蛮统治有关,在人类历史多数时间,我们走在世界前头,
  •     实体书纸张太差,还是pdf版读读算了。内容可能不是很客观,但由于作者地位的特殊性,还是很值得参考。
  •     大哥你牛逼大了
    该去做个微创手术
  •     流逝了若干年后的岁月,也能复制出曾经季节的模样:在五谷归藏,山野空旷的秋,绵绵秋雨默默飘落,一夜接着一夜,滋润着将要冬眠的生灵。深秋里的人们,怀揣丰收的喜悦,坐在窗前,数着一叶一叶的飘落,想着一桩一桩的往事,固化的思维在秋雨中会成为永恒。
      期待多半是美好的,现实,往往又不随人愿。久不落雨的深秋,竟有些干燥,时而会出现沙尘和雾霾,这样的天气,在邢台这座古城已经不鲜见。还好,七天假日,天气晴好,人们欢心,纷纷出门郊游,置身于原野的怀抱,去感知又一场秋的盛宴。
      像逃离般的穿越了破碎严重的路段,灰尘肆虐的武安地界,终来到了京娘胡深处。碧水幽深,群山环抱,瞬间心旷神怡。峻峰的遮挡,使天空成为一条带状。那样的湛蓝,营造了天水一色视觉。湛蓝的天空,偶尔有一朵白云,也是那样的雪白、厚重,懒洋洋的不见浮动。
      游人如织,破坏了一处山水原本的幽静。便沿着蜿蜒的山间小径,登上了武当山。极目远眺,满目秋色。所有的庄子散落在山腰,三五户,十来户人家就是一个村落,它们守候着各自的小院,也守候着美到心底的秋色。
      一座座洒满秋色的小院,屋顶上,院子里晾晒着一片片黄澄澄的玉米,红红的柿子,紫色的大枣,刚出土的花生,显得有些拥挤。墙根,一排圆滚滚的大南瓜,慵懒地晒着太阳。
      群山的植被,由于节气的威严,已有些稀疏。山风刮过,一些瘦弱的叶子默默的飘零,洒洒脱脱,满怀深情地追寻着远方的秋水。红叶正在燃烧,铺天盖地的红,宛若华美而柔软的绸缎,栗子树的点缀,像极了隐隐的暗花,美得惊心
  •     高个人回忆录,很难评价其历史上忠奸,自云“追随汪逆,一是为国,二为朋友”。。。 作者对日本人有较深的认识,如“留学英美,则亲英美,而留日的中国人多仇视日本”。再如“日本人政客总说一些自己相信,别人不信的话,也总说自己不信,也知道别人不信的话”。再如“日本最大的弱点之一,是他的外交政策往往是事情发生之后才有动作。日本从来没有学会机会的背面永远是空的”。。。。 对汪精卫的评价比较冷静,高折服于他的才华及风度相貌,对其性格反复颇有微词,有恨铁不成钢的苦情。。。但落笔不多,可以体谅吧。。。 另日本内阁一年一个,真不是什么政治洁癖,在打完日俄战争后,即使侵华期间,也是倒成一锅粥。。。 作者才华横溢,遣词叙事流畅顺达,当然译者不是一般人。。。从文学角度可以90分。在汪逆“六大”中央委员,没有高陶,再加5分。。。 回忆录的体例不易成华章,本书读完,再看汪兆铭,也许更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