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代帝王 > 我的前半生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501435579
作者:爱新觉罗·溥仪
页数:50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一九○六年的旧历正月十四,我出生于清朝的醇亲王府。我的祖父奕寰,是道光皇帝文宁的第七子,清朝的第一代醇亲王,死后谥法“贤”,所以,后来称做醇贤亲王。我的父亲载沣,是祖父的第五子。因为第一和第三、四子早殇,第二子载活被姨母慈禧太后接进宫里,当了皇帝(年号光绪)。所以,祖父死后,由父亲袭了王爵,他是第二代也是末一代的醇亲王。我是第二代醇王的长子,三岁那年的旧历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突然决定立我为嗣皇帝,承继光绪,兼祧同治(载淳,是慈禧亲生子,载活的姨兄弟)。我入宫后的两天内,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十二月初二,我登极为皇帝——清朝的第十代,也是最末一代的皇帝,年号宣统。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我退了位。我的记忆是从退位时才开始的。但是,叙述我的前半生,如果先从我的祖父和我的老家醇王府说起,事情就更清楚些。醇王府,在北京曾占据过三处地方。咸丰十年,十九岁的醇郡王奕寰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的妹妹成婚,依例先行分府出宫,他受赐的府邸坐落在宣武门内的太平湖东岸,即现在中央音乐学院所在的地方。这是第一座醇王府。后来,载活做了皇帝,根据雍正朝的成例,“皇帝发祥地”又称为“潜龙邸”的地方须升为宫殿,或者空闲起来,或者仿雍王府(雍正皇帝即位前住的)改为雍和宫的办法,改成庙宇,供养菩萨。为了腾出这座“潜龙邸”,慈禧太后把什刹后海的一座贝子府赏给了醇王,拨出了十六万两银子重加修缮。这是第二座醇王府,也就是被一螳人惯称为“北府”的那个地方。我做了皇帝之后,我父亲做了监国摄政王,这比以前更加了一层搬家的理由。由此,隆裕太后(光绪的皇后,慈禧太后和我祖母的侄女)决定给我父亲建造一座全新的王府,这第三座府邸地址选定在西苑三海(即南海)的集灵囿紫光阁一带。正在大兴土木之际,武昌起义引起了风暴,于是醇王府的三修府邸、两度“潜龙”、一朝摄政的家世,也就和清朝历史一起告终。在清朝最后的最黑暗的年代里,慈禧太后给醇王府造成了荣华富贵,醇王一家给慈禧太后做了半世纪的忠仆。我的祖父更为她效忠了一生。我祖父的亲生母是道光皇帝的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生于道光二十二年,死于光绪十六年。翻开皇室家谱“玉牒”来看,醇贤亲王奕寰在他哥哥咸丰帝在位的十一年间,除了他十岁时咸丰登极被封为醇郡王之外,就没有得到什么可说的“恩典”,可是在咸丰帝死后那半年间,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尊号刚出现的那几个月问,他忽然接二连三地得到了这一大堆头衔:正黄旗汉军都统、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管理善扑事务、署理奉宸苑事务、管理正黄旗新旧营房事务、管理火枪营事务、管理神机营事务……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一岁。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能出这样大的风头,当然,这是由于摊上了一个好亲戚,妻子的姐姐当上了皇太后。但是事情也并不如此简单。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天,王府里演戏,演到“铡美案”最后一场,陈士美被包龙图的铡刀压得鲜血淋漓的时候,年幼的六叔载洵吓得坐地大哭,我祖父立即声色俱厉地当众喝道:“太不像话!想我21岁时就亲手拿过肃顺,像你这样,将来还能担当得起国家大事吗?”原来,拿肃顺这件事才是他的事业的真正起点。事情发生在距今整一百年前。一八六一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屈辱的议和告以结束之后,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已经卧病不起,临终之前,召集了随他逃亡的三名御前大臣和五个军机大臣,立了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并且任命这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第二天,咸丰帝“驾崩”,八位顾命王大臣按照遗命,扶载淳就位,定年号为祺祥,同时也就把朝政抓在手里,发号施令起来。这八位顾命王大臣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和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五个军机大臣。掌握了实权的是两位亲王和一位协办大学士,而肃顺更是其中的主宰和灵魂。肃顺在咸丰朝中很受器重,据说他很善于擢用“人才”,后来替清朝出力镇压了太平天国的汉族大地主曾国藩、左宗棠之流,原就是由他推荐提拔的。因为他重用了汉人,受他排挤的贵族们对他极其嫉恨。有人说他在太平军声势最盛的时期,连纳贿勒索也仅以旗人为对象。又说他为人凶狠残暴,专权跋扈,对待异己手腕狠毒,以致结怨内外,种下祸根。其实,肃顺遭到杀身之祸,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他是取得朝廷实权的这个集团的主宰,而这个集团正对当时新形成的一个势力采取排斥的态度,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认清楚在北京正和洋人打交道的恭亲王这时已经有了什么力量。恭亲于奕新,在咸丰朝本来不是个很得意的人物。咸丰把奕新丢在北京去办议和这件苦差事,却给奕新造成了机遇。奕新代表朝廷和英法联军办了议和,接受了空前辱国丧权的《北京条约》,颇受到洋人的信任。这位得到洋人支持的“皇叔”,岂肯甘居在肃顺这班人之下。再加上素来忌恨肃顺的王公大臣的怂恿,恭亲王于是跃跃欲试了。正在这时,忽然有人秘密地从热河离宫带来了两位太后的懿旨。这两位太后一位是咸丰的皇后钮祜禄氏,后来尊号叫慈安,又称东太后,另一位就是慈禧,当时又称西太后。西太后原是一个宫女,由于给咸丰生了儿子,后来提升为贵妃,儿子载淳是咸丰的独子,当了皇帝,母以子贵,她立时又成了太后。不知是怎么安排的,她刚当上太后,便有一个御史出面奏请两太后垂帘听政,但是遭到肃顺等人的狠狠驳斥,说是本朝根本无此前例。这件事对没有什么野心的慈安太后来说,倒无所谓,但在慈禧心里却结下了深仇。就像她当妃子时要取宠咸丰一样,既有了欲望,不达目的是誓不甘休的。她首先让慈安太后相信了那些顾命大臣心怀叵测、图谋不轨,然后又让慈安同意,秘密传信给恭亲王,召他来离宫商议对策。当时肃顺等人为了巩固既得势力,曾多方设法来防范北京的恭亲王和离宫里的太后。关于太后们如何避过肃顺等人的耳目和恭亲王取得了联系,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有人说太后的懿旨是由一个厨役秘密带到北京的,又有人说是慈禧先把心腹太监安德海公开责打一顿,然后下令送他到北京内廷处理,太后们的懿旨就这样叫安德海带到了北京。总之,懿旨是到了恭亲王手里。恭亲王得信后,立即送来奏折,请求觐见皇帝。肃顺等人用“留守责任重大”的“上谕”没堵住他,他已跑到热河来了,肃顺忙用叔嫂不通问的礼法阻他和太后们会见,但是在慈禧的第二步安排下,这次阻拦又告失败。这又有几种传说。一种说法是恭亲王化装成“萨满”(经常进宫祭神的满族巫婆)进去的。一种说法是恭亲王直接将了肃顺一军,说既然叔嫂见面不妥,就请你在场守着好了,肃顺一时脸上下不来,只好不再阻拦。还有一个说法是恭亲王祭拜咸丰灵位时,慈禧太后让安德海送一碗面赏给恭亲王吃,碗底下却藏着一张纸条,这就是慈禧给奕新的阴谋计策。总之,什么奇怪的传说都有,但是人们却都没注意一个很重要的情况,便是我的祖父祖母当时也在热河,慈禧做了太后,和自己妹妹见面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这个通讯员比什么太监、饭碗等等自然更加靠得住。不管哪个传说可靠,反正恭亲王和太后们把一切都商议好了。这个商议的内幕虽然无案可查,但是从后来的事件发展上看,一切也就很明白:太后们回到北京,封奕新为议政王,八个“顾命王大臣”全部逮捕。两个亲王赐自尽,肃顺砍了头,其余的充军的充军,监禁的监禁。同时,载淳的年号改为“同治”,意思两太后一同治政,从此开始了同光两代四十七年垂帘听政的历史(也开始有了“洋枪队”去打太平军,有了洋务派,有了“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一套政策)。我的祖父在这场政变中,为慈禧建立的功勋是捉拿了肃顺——那时他奉命护送“梓宫”(咸丰的棺材)正走到半壁店。“半壁店拿肃顺”这出戏,给我祖父带来了前面所说的那一串头衔。

前言

爱新觉罗·溥仪撰写《我的前半生》的起始时间,据他自己说,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准备,用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20万字的初稿,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战犯管理所(即原抚顺战犯管理所)油印成册。    1960年1月,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下,群众出版社把油印本印成灰色封面的铅印本(俗称“灰皮本”)。之后,群众出版社又与溥仪磋商,确定了重新搜集材料、重新构思、梳爬剔抉、提炼成文的思路。于是有了1962年6月“另起炉灶”的一稿本,约50万字。一稿本成稿后,作者征求并吸取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作了一些修改,并补充了“五十三年大事记”等有关内容材料,于1962年10月印出二稿本。全国政协、中宣部、统战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及当时历史界、文学界许多专家学者、著名人士,如于桑、王宗一、中伯纯、刘大年、刘复之、老舍、吕振羽、张治中、李侃、邵循正、吴晗、何斡之、杨东莼、金城、郭沫若、侯外庐、阎宝航、凌云、翁独健、梅汝墩、傅作义、廖沫沙、廖承志、翦伯赞、黎澍(按姓氏笔画排序)等,审阅书稿后,对二稿本给予评价或提出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作者根据这些意见,对书稿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对后半部分进行了较多剪裁或变动,最终形成了1964年3月正式出版的《我的前半生》(以下简称“定本”)。    2004年3月,群众出版社在整理《我的前半生》档案材料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稿本和二稿本。为了将《我的前半生》完整地奉献给广大读者,我们对所有版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论证,决定编辑出版《我的前半生(全本)》(以下简称“全本”)。    这次出版的“全本”,恢复了许多“定本”没有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二稿本原有的序言“中国人的骄傲”,第六章“伪满十四年”第一节“同时上演的另一台戏——摘录一个参与者的记述”,第七章“在苏联的五年”第四节“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第十章“一切都在变”第四节“离婚”;“定本”中被简略或删削的某些叙述,如关于日本驻天津特务机关“三野公馆”的描写,李鸿章记录清末一场大水灾情况的奏折,溥仪的打油诗以及占卜的卦辞,张宗昌生活简吏,婉容亲生婴儿被扔进锅炉烧化,等等。    与1964年出版的《我的前半生》相比,这次出版的“全本”,多出十五六万字,内容更完整,史实更丰富,文学性更强,并订正了“定本”引文的少量失误,基本上保留了二稿本的原貌。同时,增加了二稿本所没有的编者脚注(以“编者注”字样与未加此字样的作者原注相区别)。编者脚注主要作了四个方面的揭示:一、标出书稿未被删改的地方;二、指出书稿中的一些史实差误;三、对书稿中的某些内容加以说明;四、个别脚注反映1979年“定本”重印之后某些专家的修改意见。    在编辑“全本”的过程中,围绕本书的定名及相关问题,我们请教了王旭峰、邓伟志、白烨、刘世德、汪朝光、李洪岩、李炳银、何西来、高兴国、陶飞亚、董乃斌、彭卫、雷达、蓝英年(按姓氏笔画排序)等专家学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06年9月

内容概要

  姓名:爱新觉罗溥仪  年号:宣统  庙号:宪宗(恭宗)  谥号:襄皇帝(愍皇帝)  在世:1906年—1967年(62岁)  在位:1908年—1912年(4年)  溥仪墓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6-1967年),清朝皇帝,清宣统(末)皇帝,通称宣统皇帝,或末皇帝,也被尊为清逊帝(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英文名henry,满族。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咸丰帝之弟淳贤亲王)之孙、载沣(醇亲王)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荣禄之女)。光绪(伯父)死后继位,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2岁。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总理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年轻的溥仪  宣统帝溥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胞弟载沣的长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大臣将此事告知光绪皇帝后,因为溥仪是自己的亲侄子,又让自己的亲弟弟监国,光绪皇帝十分满意。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初次登上了清朝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即位时仅3岁。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但保留非统治皇帝的名义,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宣告了清朝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1917年,溥仪来到天津。6月,张勋带领辫子军入京,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12日,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期间曾有一架共和飞机在紫禁城上空投下小炸弹而导致轻度损坏。这被认为是东亚第一次空袭轰炸。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这为“逼宫事件”。溥仪搬进北府(载沣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溥仪被逼宫后,日本各大报章都刊登出同情溥仪的文章,为以后建立伪满洲国造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八国联军的时候派兵最多,打得最狠的就是日本。不久,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  满洲国政权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为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的执政,溥仪自1932年3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满洲国执政,建年号为“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3月1日登基,是康熙和德宗光绪的缩称,意在纪念,并寄托了续承清朝基业之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中国人的骄傲
第一章 我的家世(1859-1908)
一、醇贤亲王的一生
二、外祖父荣禄
三、慈禧太后的决定
四、摄政王监国
五、亲王之家
第二章 我的童年(1908-1917)
一、登极与退位
二、帝王生活
三、母子之间
四、毓庆宫读书
五、太监
六、我的乳母
第三章 北京的“小朝廷”(1917-1924)
一、袁世凯时代
二、丁巳复辟
三、北洋元老
四、不绝的希望
五、庄士敦
六、结婚
七、内部冲突
八、遣散太监
九、整顿内务府
十、紫禁城的末日
十一、在“北府”里
十二、三岔口上的抉择
十三、由“使馆区”到“租界地”
第四章 天津的“行在”(1924-1930)
一、罗振玉的努力
二、我和奉系将领之间
三、谢米诺夫和“小诸葛”
四、东陵事件
五、领事馆、司令部、黑龙会
六、郑孝胥的理想
七、“行在”生活
第五章 到东北去(1931-1932)
一、不静的“静园”
二、日本人意见分歧
三、会见土肥原
四、白河偷渡
五、在封锁中
六、我的所见与所思
七、会见板垣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1932-1945)
一、同时上演的另一台戏--摘录一个参与者的记述
二、登场
三、“元首”的“尊严”
四、李顿调查团
五、第三次做“皇帝”
六、吉冈安直
七、我的恐惧
八、四大“诏书”及其他
九、在羊的面前是狼
十、“后”与“妃”的命运
十一、大崩溃
第七章 在苏联的五年(1945-1950)
一、疑惧和幻想
二、放不下来的架子
三、我不认罪
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第八章 由抗拒到认罪(1950-1954)
一、回到了祖国
二、第一次写自传
三、乾隆的田黄石印
四、黑色的皮箱
五、交代一段历史真相
六、检举与认罪
七、震动
八、原形毕露
第九章 认罪以后(1955-1956)
一、观测“气象”
二、劳动滋味
三、生活检讨会
四、血泪控诉
五、平顶山的方素荣
六、台山堡一家农民
七、第三次崩溃
第十章 一切都在变(1956)
一、最初的答案
二、会见亲属
三、日本战犯
四、离婚
第十一章 “世界上的光辉”(1957-1959)
一、在我心里失掉过的
二、解放了的人
三、美与丑、善与恶
四、“监狱”
五、“所方”
六、命运是可以掌握的
第十二章 特赦(1959)
一、中共中央的建议
二、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
三、告别
五十三年大事记
附录一
1. 关于光绪“病重”的两封信
2. “进膳单”
3. 四执库更换穿戴表
4. 张勋复辟奏折
5. 金梁的奏折
6. 《顺天时报》上的新闻
7. “清室内务府”致民国内务部函
8. “清室内务府”致各国公使函
9. 溥伟致罗振玉函
10. 罗振玉祭王国维文
11. 关于去日本的函电
12. 康有为致庄士敦函
13. 康有为致吴佩孚函
14. 吴佩孚复康有为函
15. 徐勤报告“中华帝国宪政党”情况
16. 徐良致庄士敦函
17. “中俄讨赤军事协定”全文
18. 谢米诺夫求助函
19. “俄皇秘密代表”的一封信
20. 胡嗣瑗的辩论辞
21. 致军阀胡毓坤、毕庶澄等人的“手谕”
22. 刘凤池信件选录
附录二
玲姑娘:“福贵人”--她自己写的回忆录摘要
新的一章
附录三
从我的经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纪念“九·一八”事变三十周年

编辑推荐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由群众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我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全本)》按时间顺序叙述,先从家世开始介绍,然后对童年、在位、逃难、改造等这几个人生大片段按顺序介绍。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强,适合对末代皇帝的生活感兴趣者阅读。

图书封面


 我的前半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9条)

  •     随便翻书,清逊宣统帝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最近国内出版了一个“全本”,厚厚的大开本,比我少年时看过的那本气派许多。虽然是“全本”,但写作于一个特殊年代的基本内容并无改变,依旧是虔诚的忏悔谢罪与对新社会的推崇膜拜,最大的变化或许是增加了不少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很有趣,上面是胡适的一张名片。胡适工整地写着“今日因有课,不能进宫,请恕罪”,原因是当时已经逊位的溥仪听说了他的大名,想请他入宫一晤。虽然溥仪不过是少年逊帝,胡适又身为新文化运动旗手,但一句“请恕罪”已表现出胡适的恭谨。后来,胡适和溥仪见了一面,他的感想更加有趣。胡适对溥仪的英国教师庄士敦说:“我真是非常激动,因为我竟然能在代表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伟大帝王传统的最后一位面前有一席之地。”由此可见,即便是喝洋墨水、讲白话的适之先生,面对哪怕一个小而前的皇帝,也仍然不仅心潮起伏,诚惶诚恐。溥仪的书里还提到了好些人物和他交往的掌故。像一代枭雄张作霖,见到溥仪当即下跪,规规矩矩地磕了一个头,说:“皇上好。”由这些故事,联想起的一个话题就是所谓帝王之气。从照片上看,溥仪这方面的气质并不太出色,倒是他的皇叔、郡王载涛,俨然有气宇轩昂的皇族气派。其实,最能看出一个皇帝是否有气质的时候不在春风得意,而在于落魄潦倒。普通人亦然:有人吃穿住行无不华贵豪奢,但就是显得不搭;有人简朴随意,却自有一番卓然气象。说两个落难帝王之气的例子。明英宗率军亲征,在土木堡被瓦剌骑兵击溃,五十万人死伤枕藉,混乱不堪。在侍卫零落、突围无望的情况下,英宗显示出他的“天子本色”,镇静地下了马,在高处面南盘膝而坐,等待不可知的命运。一个瓦剌士兵想来抢他身上的盔甲,英宗拒绝,那士兵正要动手,被人拦住,因为其他人觉得“此人非同凡人。”后来见到瓦剌诸王,他依旧泰然自若,全无被俘的沮丧,更不曾乞怜。瓦剌首领也先也被慑服,不仅叩拜,请英宗吃饭自己也要陪座在侧。英宗是个失败的昏君,但这股不坠的王气教人佩服。另一位南明永历帝,被缅甸人出卖,落入吴三桂手中。永历帝面南而坐,吴三桂进来时态度本来倨傲,只是作揖,但永历帝一开口,吴三桂就“噤不敢对”,随后更跪地“不能起”。永历帝只是简略的几句责问,就令吴三桂要靠别人搀扶才能起身,色如死灰,汗流浃背。后来,吴三桂可以下令杀永历帝,但不敢再去见他。永历帝说他不在乎生死,只想回到北京,最后看看明皇陵。吴三桂本来答应了,但他麾下将士看见永历帝,有人私下议论“此真英主也”,吴害怕夜长梦多,就地将永历帝杀害。永历帝本是藩王,半生颠沛流离,却能保有这份天子的魅力,实在了不起。关于帝王之气的讨论,现在也有。比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被嘲讽为“像个女佣”。当她那位名声本来不大好的王储登基后,恐怕还有更难听的说法吧。
  •     推荐,是因为故事的主角太特别了,仅仅从身份上来说就已经足够吸引眼球,再加上他传奇的一生;不力荐,是因为大概是在共产的粉饰太平下活的太久了,溥仪的想法已经改变了许多,不能说这不是他自己的看法,但是更多的是像被新社会渲染上了的一层斯德哥尔摩。更愿意看到他作为末代皇帝的挣扎,更愿意看到他特殊权利下的声色犬马,更愿意看到他爱恨情仇里的国仇家亡。最后的生活太过不正常,在这样下的忏悔也没有太大意义了。
  •     从末代皇帝的视觉去了解那段历史但是我对此书的看法不好,大篇的忏悔给人感觉好似在写检讨书。并且此书诞生的年代也禁锢了他某些想法。还不如去看电影《末代皇帝》更有意思些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书的质量还可以,厚厚的一大本。末代皇帝的前半生,可以作为了解历史的一个渠道
  •     书的内容就不说了,完美至极!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封面的小许破损了,所以还是要就当当的包装提些建议,这也是我唯一不满当当的地方。始终觉得用塑胶袋做包装,在快递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个破损情况,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图书质量,上次帮同事买的四本书就是因为包装袋破损,里面的书页被染色了不说,还有破损。所以建议当当可以参考下其他家的做法,用纸箱包装,这样包装运输过程中的图书质量,也算是一个认真的态度吧!
  •     帝王改造至此 實屬不易 帝王如此一生 可嘆可悲 莫不是宣統如此 乾隆又何曾會個什麼 十全老人全然不會 無須美化了 帝王大都這樣
  •     前半本还不错,不过本书的史料价值从解放开始几近于零。
  •     溥仪的前半生既新中国的前半生,也许这本书人们大半已经忘却了吧。
  •     前半部分不错,文笔惊为天人。后半部分,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     看完后不禁想起卢梭的忏悔录,同样是自传,同样是对是对过去的忏悔,一个偏重于心灵,一个偏重于过去所犯下的罪行,写的不错。新中国刚成立之初,从思想上的确改造了很多人,而且成效也很显著,反观当下,人们的思想已经很再难像那个年代,虽然那个年代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心灵上的创伤更甚.....但最后都对新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     一生都在墙里,永远都是符号。
  •     皇帝不过也是个凡人
  •     Could be better. 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的行文就没啥可看的了,不过溥仪这一生真是够传奇
  •     一张白纸,被不停地描、写、画、染,终于成为了废纸!
  •     从开始我就猜到,这本书肯定是要歌颂伟大的共产党的。前几章还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     可悲
  •     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册页上,他是从[真龙天子]被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唯一例子。他有着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和脱胎换骨的新生。因此,其作品世所瞩目,畅销不衰。 与1964年出版的《我的前半生》相比,这次出版的“全本”,多出十五六万字,内容更完整,史实更丰富,文学性更强,并订正了“定本”引文的少量失误,基本上保留了二稿本的原貌。同时,增加了二稿本所没有的编者脚注(以“编者注”字样与未加此字样的作者原注相区别)。编者脚注主要作了四个方面的揭示:一、标出书稿未被删改的地方;二、指出书稿中的一些史实差误;三、对书稿中的某些内容加以说明;四、个别脚注反映1979年“定本”重印之后某些专家的修改意见。
  •     看的电子书板式糟心,有空重读
  •     因為黃子華演過 所以很大興趣去看書
  •     二十年前读过,那会对清史了解的不是很多,通过慢慢累积对清朝末期的政治背景复杂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对末代皇帝处境也有不同的了解
  •     皇上,其实活着还不如早早的见祖宗呢!说起来富贵逼人,实际却毫无尊严可言。
  •     末代皇帝的前半生,从傀儡到公民。
  •     前面還不錯,挺真實的,特別是有一個莊士敦說溥儀自己化名鄧麟迥寫詩投給報社的,但溥儀自己說他只是在明代詩人拿一首去投稿,騙過了莊士敦哈哈哈
  •     看末代皇帝的生活让人了解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
  •     开篇就把我呕到了,感觉悔过书啊。 细看下来,也是对溥仪此人可圈可点。第一反应是这哥们也太懦弱了,皇帝做成这样好憋屈。但仔细想想,龙子凤孙怎么可能没有过雄心壮志,想借军阀手也罢,借日本人势力也罢,都是为了重新辉煌祖宗基业吧。只不过,成王败寇了,做阶下囚只能自泼无能懦弱的污水保命了。
  •     悔过方式叙述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改造部分献媚成分有点多.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建国初期政治清明人民友善
  •     如果去掉后两章就更好了。
  •     应该买灰本的,结果阴差阳错的买了这本,好在一个全字,慢慢品读吧!
  •     末代皇帝的书应该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期待
  •     实在不喜欢改造时那部分
  •     拿到书以后只是错略地翻看了一下 觉得很不错 没有发现如之前所想的“政治性” 溥仪的文字很质朴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 他比任何人都有资格来评述他所经历过的岁月
  •     中国最后的一个王朝的末代皇帝,如何从宝座上沦为伪满州的日本傀儡而后又成为政协委员的颠沛流利的一生,末代皇帝,一个刺耳的名词,一个乱世的时代…构成了溥仪的政治生涯,《我的前半生》记叙了一个皇帝的在末代的
  •     溥仪的一生是个传奇,是历史发展的展现!
  •     描写了溥仪的前半生 生活以及政治各方面 很全面 有些政治色彩 但还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     后一段假的过分了= =
  •     有点唏嘘啊
  •     补记
  •     内容很全,印刷装帧不如群众文艺出版社的那套。
  •     同学送的书 书厚内容琐碎。。。看了好久..
  •     一直对历史有真很敏感的感觉.
    今天读了这本书,让我对清朝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且,作者有了最直接,通俗易懂的话语讲清朝最黑暗的时代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让我们受益匪浅.
    刚看了五分之一,虽然不知道后面的内容如何;但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情节:真实.
    相信广大读者看了这本书,会对溥仪有另一种的看法.
  •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末代皇帝内心的经历。
  •     这是爱新觉罗.溥仪从皇帝到傀儡的真实写照
  •     其实溥仪经历的比他历代祖宗们经历的都要丰富得多
  •     这本溥仪自传能够很好的给读者介绍皇宫之内的奢华生活,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     中国最后的皇帝,中国屈辱史的见证者 制造者 他的自传对了解当时的历史有很大的价值!
  •     书正在研读中,内容值得阅读,但总觉得书中的“的”字太多了,应该是编者保留了溥仪自己的写作习惯吧。总的来说,这本书是非常不错的。
  •     比想象中要厚啊真本书。本来以为会看不进去。不过看着看着就止不住了。一个有皇帝到平民的经历真的是叫人充满了好奇。全五分推荐
  •     太多政治色彩,读着很乏。如果让一个人把经历通通展览给别人看,也是不情愿的吧,溥仪略过了很多东西。不过我相信,他对新生活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
  •     故事的一开始,就像一场清宫电影。小皇帝很淘气,太监们很受罪,皇太妃们都是程序式的应付溥仪。宫墙内的他得不到普通孩子应有的关爱。人们或顺从,或恐惧,或冷漠。溥仪就在这样的环境内长大,被日本人胁迫,没有反抗,失去自由,性格有些扭曲。以前一直觉得溥仪就是个废物,看完这本书之后才明白。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环境是人改变,由不得他自己。
  •     以前有一本,不过这本是全本的,有些内容很有意思,看看吧不错的。
  •     皇帝人生不容易!孤独的命运,在历史的节拍中,起伏,颤抖,共振,疯狂。破碎时,连同情的叹息都是多余的修饰。本来皇帝不是人,天子?
  •     比起回忆录,更像是政治悔过书。
  •     一直被选择的人生,在众多势力面前,他根本就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末日王族的代表,谁都想凭着这符号在乱世争霸。
  •     真是枯燥乏味,逻辑不畅!
  •     深刻
  •     讲述末代皇帝从天子到囚犯到平民,从一个不是人到会做人的皇帝,值得一看
  •     想拜读一下中国末代皇帝的人生
  •     主要是对那些故事、内容、紫禁城、民国大家感兴趣。一手资料很不错。 1.太政治正确,不喜欢。没有感情色彩。2.从帝制到共和,从本书能看到这个过程,不是突变。包括很多复辟努力,很多人还希望有皇帝。3.接2,很多大师对皇帝感觉不错,胡适王国维 4.政治活动多,细节风俗太少,比如老婆感情。 看到认罪+离婚,没再看。
  •     抛开洗脑的部分,历史亲历者写出的东西确实不一样,很多东西单看史书是怎么也想不到悟不出的。对比了各个版本,这版貌似是最全的。
  •     就作者的身份,这本书非常推荐!
  •     写的很真实 不像某些人评论的“满篇认罪之词” 评价最低的是书的后半段溥仪的自我改造之路 在那个年代被改造洗脑的又何止他一人 正如大跃进文革中涌现出的那些狂热份子
  •     语言真是很简单,没有一点历史课本的感觉。
  •     看了末代皇帝,看了暮色紫禁城,再收集下它吧,回味那段混乱、浮躁、心碎的历史
  •     一直觉得溥仪是一个很可怜的人,他是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逐渐成长,他回忆前半生,不过分渲染伤心和伤感,只是叙述,挺好看的
  •     我的前半生,在我看来这溥仪的前半生也就终结于伪满一十四年,如果全书在那个时候结束也算是书如其名了,只是可惜溥仪生活在一个新旧政权交替的时代,你说溥仪是发自内心也好言不由衷也罢,管中窥豹,历史上经历政权交替的末代皇帝没有一个不是倒霉蛋,无疑溥仪是倒霉蛋中的倒霉蛋。
  •     书才开了一点,但是能够看出,内容透露出不仅是溥仪的个人人生,更是工作近代史的浓缩。
  •     一直想要,总算要到了,我是先看电影版的末代皇帝,更觉得应该看看他的自传。
  •     刚刚看完了他的下半生,非常期待这部
  •     很厚实的一本,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
  •     期待,未看。
  •     讲了爱新觉罗·溥仪从出生到入宫,从登基到位,从当了满洲国皇帝到被俄罗斯士兵抓到,从俄罗斯看守所到中国抚顺看守所,最后直到在北京植物园工的一系列过程。
  •     值得一读 站在溥仪的位置上看 当时他做的很多决定换成我们自己也会是同样的决定
  •     还没全看完,挺好的,有意义。字偏小,书皮偏薄。
  •     真实的描述了末代皇帝的前半生。
  •     面目全非,写得还没有《末代皇帝》真实。
  •     谁有,我可以上门回收13911723451.找了很久这本书。
  •     溥仪忆述了他的过去,虽是皇帝,实属可怜人
    书本质量很好,没有之前说的装订问题
  •     内容挺全的,还是正版的,挺好
  •     不过是个称号 因为这个称号 身在庐山 又脱不了干系 骨头软的哟 到底该如何定义溥仪?(最后改造的时候还是挺感人的 像个小孩儿一样hhh)
  •     曾经的一位皇帝,很认真地反省内心,将自己种种历程如实反映出来,不害怕黑暗的吞噬,是一种勇敢。结合电影看,更能理解作者及历史的事情
  •     虽然早知道是末代皇帝的自传,但没料到后小半段是四十年来从未亲自穿衣的皇帝在监狱里被教育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故事
  •     看了个开头几十页,然后就没什么兴趣了。先抑后扬,是不是这个套路?
  •     拿到书才发现时16开的,很大一本,字体也比较大,图文并茂。午后喝着茶,可以细细徜徉于历史长河中,不喜欢穿越的虚假,更喜欢末代皇帝的写实故事。
  •     一部末代帝王的人生历程,值得一看
  •     溥仪自我剖析很到位啊,他是个被新社会成功改造的典范。五一还特别去了天津静园,为了对照书里的内容。从溥仪这个特殊的人物身上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清末中国现状。
  •     停停走走,看了一年多才看完。看完就差不多都忘记了。看到了一个末代皇帝的挣扎和无奈,同时也看到了他的伟大。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各种新思想新潮流的汇集,尽管人来人往,你争我夺,但总有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被历史铭记,也总有些人终会脱颖而出。很好的一本书,值得品读。本人最感兴趣和最钦佩的是从皇帝到平民的溥仪那份平淡和感恩的心路历程。
  •     对于了解那段历史是一个非常便利的手段 但是如果想真正客观的回顾 不要有太多的期望 毕竟是自传 主观色彩是有的
  •     本书深刻揭示了末代皇帝内心的纠结
  •     天上地下,只此一人。清代士大夫以上的家庭一股阴森森的味道,跟阎罗殿似的,不知是否跟满族皇室的示范性影响有关
  •     看完很久了。作为历史盲,感觉文笔一般,情节叙述衔接得不充分。可能传记类作品就是这样吧。至于溥仪的一生,三言两语又怎可道尽!一个大写的悲剧!
  •     傀儡皇帝的一生!
  •     溥仪写的。还算不错,要历史好就要多看历史书,这个对清朝历史还是有一段了解的。
  •     无论是真话或是阿谀奉承,都是时代的缩影。
  •     听了老郭的相声之后,想来买本溥仪的自传看看。
  •     看了有一个月了,有的理解得很晦涩,这本里面有很多严谨的论据…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最感兴趣的内容却占得很少,就是他童年时宫内的生活,最记忆犹新的就是遣散太监那个章节里,形容堆砌满一个宫殿的宝箱,箱里都是中国悠久历史流传下来的珍宝!这也是我无法想象的 ,中国的瑰宝究竟有多少?无论如何这本书都值得给四星 不管写得如何 因为作者本身就带有一种传奇色彩
  •     对此书期待已久,对末代帝王从万人之上到阶下囚,传奇的一生,从古至今,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此书很细致的自述了一些历史细节,自然会包罗一些常人难以接触到的历史真相,例如,洋博士胡适见到落寞皇帝还行跪拜之礼,等等。对帝王之家内部秘密的揭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总是用溥仪的自传去矫正其他的历史的真假。但是书中穿插对共产党的赞扬不免有取悦出版社之嫌。
  •     以前看过,不过没这个版本完整,算是比较全面的了解末代皇帝的一本书了
  •     人生在世, 为之奈何。
  •     简单翻了翻还没开始仔细看。书中有很多比较珍贵的图片资料。我愿意随着真本书穿越到那个灰色的年代,和末代君王一同体会当时的彷徨、无奈和绝望。
  •     是正版~内容也很不错~读一下溥仪的生活~
  •     读完溥仪所写自传,既为我们了解几十年来溥仪的心路历程,重大历史事件提供见解,又悲凉的反映了溥仪这49以后被改造的“人”。是当皇帝的命,本不该有一颗红色的心,更多的是在历史的潮流中被推着前行,清国忘了,末代皇帝精神都亡了,成了被人民奴役的精神奴隶。
  •     原来溥仪是个窝囊废
  •     这本书是末代皇帝溥仪对自己前半生的回顾,也可以称作是“我罪恶的前半生”。整本书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开始时是在紫禁城,之后到了天津,去了东北,远赴苏联,最后又回到中国。个人认为,本书最有意思的一段,就是在紫禁城中做皇帝时,讲述了很多真实和有意思的事情,读来非常引人入胜。再之后,他就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有用时拿来、无用时即弃,至于回到中国之后,很多言语里充满了对新政权的虔诚和信仰。只是感叹他走的太早,如果再活十年,也许可能会留下更多更切实的文字感受。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值得一读。
  •     年代跨越半个多世纪,谈不上恢弘,不过容纳了大量的人事变更,娓娓道出了那一段时间的中国,算是一部史料颇丰的大著作。文字诚恳而又殷实,毫不浮夸,叙述也不呆板,读起来并不那么枯燥。总体来说,是一本增长历史知识的好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