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武回忆录》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代帝王 > 高宗武回忆录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0079576
作者:高宗武
页数:246页

短评

提3点:1.有些人信心满满的说一些“荒谬”的话,可能是由于他们真心相信其中的理念,而非做作,由此可见思想史之重要性。当然这个所谓的“荒谬”之前提是认为自身立场的“正确性”,但每个人都会认为自身立场正确,否则他不会做如是想。2.每个人都会为自己不自觉地掩饰一些不光彩的事情。3.裕仁天皇当然应该和那些甲级战犯一道,被处以绞刑!

当我们谈论日本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寡人QQ443407599,好书要分享。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涵义颇为复杂的词,愤怒、无奈、耻辱、艳羡、敬佩、仇恨等等,个中况味不一而足。我想,这种复杂情绪的直接反应在网络上,就是任何关于日本的话题,无论是仇恨还是赞美,是批判还是写实,都能够紧紧揪住人的神经,闹得满城风雨。这种状况的造成,追溯历史,自然要从一百多年来的中日纠葛说起,从表面上看,任何一个“热血沸腾”的中国人似乎都足够了解这个“撮尔小邦”,都能对那些年的屈辱奋争“说一不二”。打开任何一个中文电视台,看任何一部关于日本侵华的影视剧。大多数时候,我都能惊讶的发现,“日本”的形象是如此地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剧中人物在谈到日本的时候,大多以轻蔑的口吻加以“小”“鬼子”字样,这些“鬼子”们大多留着八字胡,小眼睛,嘴里说着怪里怪气的汉语,挥着东洋刀,扛着膏药旗,一进村庄就烧杀掳掠,看到美女就眼睛瞪直,“花姑娘”长“花姑娘”短。他们割我台湾占我东北、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宣称要三个月灭亡中国、731部队……他们是如此狂妄、残忍、丧尽天良、灭绝人性!最重要的是,直到今天,他们还死不悔改,整天就琢磨参拜靖国神社,修订教科书,美化侵略,企图翻案,好像一只毫无廉耻的狗一般!这些形象与话语是如此简洁、直接、充满力量,以至于我(我们?)几乎就是不假思索的臣服在了它的脚下。在这样的形象塑造下,我(我们?)怎么可能没有愤怒呢?怎么可能没有愤青呢,虽然我也许从未亲历过战争,从未去过日本?但这并不妨碍我(我们?)“了解”日本。当然,在某些时候,当我看到银幕上的“鬼子”形象,看到网络上义愤填膺的青年,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电影《1984》里人们在“三分钟仇恨”里对传说中的敌人“果尔德施坦因”愤怒的叫喊的场面。现在的疑问是,这么多年里,我(也可能是我们)很少真切的意识到,日本,或者更准确的说,抗战,对于我们,其实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当然,对于抗战,我们也许有过各种各样的“战争史”、“回忆录”,甚至是深入的批判反思,但这些著作太多高深,或者结论先行,对于抗战充满了习焉不察的偏见。在我们合上书页的最后,还是会“自然”陷入非此即彼的判断。当我们谈论日本、中日战争的时候,任何一个简单地非此即彼的做法,都有可能蒙蔽我们对抗战多重性的理解,从而无法真正深入地反思那场战争。换而言之,需要反思的不仅是作为侵略者的日本,还应有受害者的中国。在貌似熟悉的情境里,我们是否应该虑一下将焦点转移到日本自身,尝试从日本出发了解日本呢?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宗武的回忆录,提供了一个颇具典范性的文本。高宗武是一个中国人,并且爱国。高早年留学日本,日语说的比日本人还地道,对日本的政治有深入了解,抗战前期就进入外交领域,29岁即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职务,专门从事对日外交工作,参与多项重大谈判,从“纸上谈兵”到“身体力行”的过程,无疑使他对日本的了解远比一般人更具有现实性、针对性。高的回忆录写于1944年8月,其时二次大战还未结束。他写作这本回忆录,在自序里称“希望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为他们的灭亡有所贡献”,希望为美国人战胜日本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历史文本。我觉得,在这种心态下,他的写作不可能从某种超然的态度出发,他需要依靠自己的判断力,做分析,下判断,尽可能深刻地把握日本政府的特征、变动。综观《高宗武回忆录》,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提供了更多关于“和平运动”、“高陶事件”的内幕细节资料,揭开历史迷雾的面纱。更重要的,我想也许是,这是一本由当事人在当时写下的第一手资料,它提供了一个战时中国高层外交人员对于中日战争起源、日本政局的认识和思考。这些从全书的内容分布和《日本真相》的中文名中即可明白看出。该书一共十五章内容,前面六章高主要讲述了自己参与“和平运动”、“汪日密约”谈判,以及与陶希圣一起逃离上海,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等等,而后九章,几乎全部是高在谈论对于日本政局的分析。日本是如何对中国产生领土野心的,它日本的侵华政策又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日本的少壮军人心态是怎么样的,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控制政局的?东条英机、土肥原这些人的个性、生活、谈吐是什么样的,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人情公务关系又是怎么样?日本和俄国、德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又是怎么样呢?等等如此,这些都在高宗武回忆录里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手史料。当我合上该书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对于20世纪上半叶日本政局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回想起美国学者于1946年出版的关于日本的经典名著《菊与刀》,深觉高的回忆录对于准备进入中日战争领域研究的初学者来说,有着不亚于《菊与刀》的地位。在《菊与刀》中有大量对日本国民性颇为精彩的描述。在高的回忆录中,当我看到高用如下一个笑话来反映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的时候,我不禁笑出了声:“在东京有个没钱的日本军官,到年底人人必须清还债务的时候,发现自己负债累累无法还清。到了年终尽头,他想以武士道的荣誉方式,切腹自杀,来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军官去他欠钱的米店,告诉老板说:“我答应年底还钱给你,可我一名不文,非常抱歉。不过我们日本军官遵守武士道,强调信用。我没带钱来,但我带来一把刀,用切腹来表达我的态度。”米店老板吓坏了,说:“像你这样的人,八千万中没有一个,我万分尊敬,请你千万别想自杀。一点点钱不算什么。请坐下来喝口茶,我们说说话。也许我们可以成为好朋友。无论什么时候你需要米,请随时来拿,不要钱。”军官站起来说:“现在是新年除夕,我没时间坐下来谈。我还要去很多地方切腹。”

哭得很惨

昨儿去了天津。28分的路程。天蒙蒙的,欲雨的气象。路上读《高宗武回忆录》,得知39年的上海有句俗话:他跨过了桥。那时的中国风云诡谲,汪精卫在一番纠缠后终于“跨过了那座桥”。这座桥的意思是指那些“跨过四川路桥去到虹口的人”,如果你跨过了,就到了日本人的租界,就是个“没有原则的人”,就是个汉奸,或要背负着汉奸之嫌的“且介”人了。迅翁一直住在虹口,属山阴路上,离密友内山的书店很近。他的身体不好,肺的折磨窃走了他手中健力的笔。鲁迅36年的10月亡去了。那时的日本人,还没武装着到南边来,租界还是租界,住与不住,远没有2年后的敏感吧?飞驰的和谐号上,已经不再发水。失去了与漂亮的乘务员眉目接瞬的机会,所以有些怅然。或静或眠的同客中,没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身影。那该是37年9月的事情吗?卢沟桥的狮子,没有唬住日本人的铁蹄——他们跨过了这座古桥——很多人要逃了。梁和林携着他们的幼子从诫,应该还有林的妈妈?从北京的前门车站,奔天津,一路向南奔去。也是这条路的,也是这样的风景?但满车箱,坐的却是武装着的日兵。他们与尚小的梁少爷玩笑,嘻嘻哈哈的随意。那时他们还不是兽兵?与中国一流的学者同车却还相安无事?但——4个月后,他们在南京却屠了城!汪的伪政府就成立在那里,他据说哭了,哭得还很惨。

双胞案,谜中谜

汪精卫投敌案,被罩上重重迷雾,庐山真面目不可得见。汪氏出逃,主要策划人是前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而窃取日汪密约叛逃至香港将其公之于众的,也是这个高宗武。高宗武回忆录,在尘封六十多年后面世,但谜底还是无法因此而揭开,反而闹出了新的“双胞案”,可谓谜上加谜,案中有案,煞是热闹。2008年12月,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高宗武遗著《日本真相》(下称“湘教版”),由夏侯叙五整理注释;隔了一个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刊行《高宗武回忆录》(下称“百科版”),由陶希圣之子陶恒生译为中文。这是同一种书,还是两种不同著作?也对,也不对。前者,是高宗武中文原稿;后者,则是由美国合作者依据中文原稿和高氏补充的内容改写的版本(原名为《深入虎穴》)。核心内容大体相同,但编排、行文、繁简、细节均有差异。至可笑的是,湘教版由高宗武孙子高昕撰写的代前言说:“在我们整理爷爷的遗著和文献过程中,得知陶恒生先生从美国史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获得爷爷《深入虎穴》的英文复印稿,并花费了近一年时间译成中文,陆续在台湾《传记文学》上发表。我们非常欣赏陶先生对这段历史的执著研究、严谨翻译以及详细的注释。陶先生在得知我们保存有爷爷遗著的中英文原稿,并已与《书屋》杂志社谈妥出版事宜后,表示‘尊重高府后人的意见’,并停止了出版爷爷遗著的计划。在此,对陶先生的理解,我深表谢意。”言犹在耳,而陶先生的译著很快就变成百科版了。读者最想解开的,当然是这些令人牵肠挂肚的疑问:汪精卫为何要投日?高宗武在此种扮演何种角色?高氏送汪入虎口,而又曝光密约,是否老蒋主使?“高陶事件”男二号陶希圣,后来竟做了御用笔杆子,享尽荣华,而男一号高宗武为何要流落海外,隐姓埋名,至死不归?答案,仍在若有若无之间。汪兆铭在最初的时候,与日方接洽“和平运动”,颇有忧国忧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家情怀;及至发表“艳电”之后暂住河内,原有静观其变的打算。蒋中正先礼后兵,派人送钱送护照促其游欧,未能如愿,乃派人在香港打伤汪派干部林柏生以敲山震虎,最后看到没有效果,只能派军统特工陈恭澍到河内实施暗杀。孰料人算不如天算,汪兆铭当晚把主卧室让给秘书曾仲鸣,曾氏不幸当了替死鬼。高宗武在百科版《回忆录》中大言不惭地说:“我深信曾仲鸣的被杀是日本特务所为。他们企图让汪相信蒋介石是幕后策划者,从而离间汪、蒋,以诱使汪一头栽入日本人的圈套。这就是事情的真相”(百科版第32页)。高宗武长期从事机密工作,在港、居沪均与杜月笙系统保持极为密切的联络,从种种迹象中当然能判断出谁是暗杀主谋。高氏既将暗杀栽赃到日方头上,又为蒋氏极力粉饰,其回忆录的可信度当然要大打折扣,而亲蒋的倾向也昭然若揭。高氏撰写回忆录目的之一,在推卸自己作为“和平运动”发动机的责任,所述的有关汪伪政权成立前后种种事实,在今日基本上已人所共知,唯个别细节有所补充,但“孤证不立”,仍有待于其他方面的资料证实,有些“真相”或许将永远埋藏在当事人的心中,带到棺材里面去。比如高宗武是否蒋氏派在汪身边的“卧底”,或者只是蒋氏放出的“胜负手”,和谈有成则居其功,和谈跑偏则卸其责?也许等到蒋介石“大溪档案”全面开放的那一天,会给世人一个答案?高氏回忆录详细描述了在上海偷拍密约的全过程,湘教版和百科版情节基本相同,字句略有差异,为以往的史料中所无。正如汪精卫所说,“这是日方最机密的文件。日方从来没有提过这样具体的方案,一旦泄露,日方将作为我们对日本无诚意的解释。所以参加会议的同志不许把文件带出去”(湘教版第103页)。高宗武谋划偷出文件已经很久,苦于没有机会。汪氏觉得文本翻译得不好,交给高宗武重译,但吩咐不能带走,只能在汪公馆里面工作。忽然有一天,有个东京来的日方要人到上海,来汪公馆与高会面;高氏借送客回旅馆的机会,从旅馆后门飞速跑回家,叫夫人全部拍下来,然后返回,前后不过一个小时。胶片暂存杜月笙门人处,在逃离上海前取回。据唐德刚为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所写序言,高宗武夫人亲口证实,在事前数月,高就让他夫人学习照相技术;他与杜月笙留沪代表徐采丞秘密往还,“是直接听命于重庆的。”“高陶事件”全过程,就是顶尖间谍小说的真实版,高宗武不是卧底,也与间谍同一路数了。汪兆铭生性冲动,优柔寡断,权力欲与能力不相匹配,为群小所包围,听不进陈公博、后期高宗武和陶希圣的逆耳忠言,终至身败名裂,为天下所唾骂,固其宜也。高宗武此时刚过而立之年,自以为对日交涉第一人,过于自负,一步步跌入日人所设的陷阱,所幸良知未泯,及早抽身,但偷密约之功难掩其罪。正因为他是汪氏投日的谋主,瞒着蒋氏私自赴日谈和,就算在“立功”之后,蒋介石也不再信任他,命他“渡美考察”,在华盛顿了此残生。这两个版本的回忆录,文过饰非之处甚多,不可作信史看待。倒是后半部分对现代日本政治的解剖,有些真知灼见,可供国人参考。[注]本文转发国学数典论坛


 高宗武回忆录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